武俠小說的泰斗
❶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界的泰斗,為何要在巔峰時期選擇封筆
作家黃易曾經評論說:「金庸就像一個''黑洞''。把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任何人靠近他,就會化為烏有,根本沒法比。」
喜歡看武俠小說的人一定都不會對金庸感到陌生,畢竟他可是武俠小說界的泰斗級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曾經創作出過多部頗受讀者歡迎的武俠小說。有的武俠小說後來甚至還被拍成了影視劇,如《天龍八部》、《雪山飛狐》、《俠客行》和《書劍恩仇錄》等。
按理來說,這樣一位在書迷眼中堪稱大神的人物,再怎麼想「退隱江湖」,起碼也得等自己過了巔峰期以後再說吧?可實際上,金庸卻在自己正處於巔峰期的時候對外宣布要封筆。那麼,作為武俠小說界的泰斗,他為何要選擇封筆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原因吧!
最起碼在被他人否定之後,他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為自己正名。而不像某些人,在被別人否定以後,只知道一味氣餒和龜縮,結果弄得否定他的人反倒變得越來越囂張。
❷ 金庸哪一年去世
金庸哪一年去世
金庸哪一年去世,金庸先生去世,對武俠小說和通俗文學界而言,是一個時代結束的標志。金庸的武俠小說是超越雅俗的。直至今日,金庸的作品在海外仍有很大的影響力。金庸哪一年去世。
金庸哪一年去世1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鏞)於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金庸筆下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鵰英雄傳》、《射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
金庸一生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歷年來其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也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稱贊。
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的作品以小說為主,兼有政論、散文等。自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開始至1972年的《鹿鼎記》正式封筆,共創作了十五部。
最早期金庸熱是從港澳開始,接著延燒到台灣,其後是在中國大陸造成影響,可說金庸熱潮燃燒至整個華語圈。近年來金庸作品也被翻譯成日文等其他文字。
金庸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後來又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金庸也是已故知名詩人徐志摩之表弟。
除了文學界,金庸也涉足傳媒界多年,1947年大學畢業後先受聘於上海《大公報》,任國際新聞編輯。1948年《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急需翻譯人員,查良鏞被報館調派來港,其後調任《新晚報》副刊編輯。金庸1959年創辦《明報》,直至1993年退出報業管理層。他也多年為明報撰寫社評,「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為美談。
金庸哪一年去世2
「凡有華人處,皆能讀金庸」,如此描述並不誇張。「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將金庸代表作的名字概括的這句話,也早就膾炙人口,被人銘記。在今天,能有如此高知名度和榮譽的.文化人物,已經非常罕見。金庸先生的成就並不只在文學上,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這些稱號都證明了他在當代崇高的文化地位。
金庸小說的讀者群體之廣、對現實生活影響之大,恐怕很難再被後人超越。因為,金庸的一生,也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波瀾壯闊的一個世紀,他的離去,會讓人產生「大師遠去,再無大師」的感慨,也會讓人對過去中國武俠小說以及通俗文學的發展,有一個蓋棺論定式的評價。
金庸先生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他連接了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不同時期,他的作品超越了時代,已經成為華人圈內外的文學經典。在外國並不了解中國現代文化狀況的時候,金庸的作品是一張很好的名片,直至今日,金庸的作品在海外仍有很大的影響力。能超越國家、民族的界限,恰恰說明金庸的獨到之處,也是其作品的永恆與經典之處。
陳平原先生在研究武俠小說的專著《千古文人俠客夢》中提到,金庸的武俠小說是超越雅俗的。而且,武俠的精髓在於「俠是靈魂,武是軀殼」,金庸的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心,產生持久的精神震撼,正在於他通過武俠書寫人性、展現歷史,這和那些人類歷史上的文學經典一樣,守護著那些恆久不變的價值觀,這也是其成為經典的精神所系。
金庸先生去世,對武俠小說和通俗文學界而言,是一個時代結束的標志。但是,對更多關注中國文學、文化的民眾而言,金庸先生的作品會成為永恆的經典,其價值和影響力在未來會得到更大的彰顯。
❸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已經逝世3周年了,娛樂圈都有哪些人為其發文緬懷
引言: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一直都在影響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通過看經典名著來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還能夠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是非常不錯的一件事情。
三、對金庸的評價
金庸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武俠小說創作家,而且他的作品被很多人讀過,並且金庸的武俠小說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傳統武俠小說的思想和文化以及品味,包含著濃烈的文化氛圍,能夠讓讀者在讀作品的時候感覺到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民族精神,而且金庸先生也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成為了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並且由金庸先生小說翻拍的影視作品,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所以金庸先生是一個偉大的創作家。
❹ 金庸被稱為武俠小說界的泰斗,他哪部小說存在感最低
金庸武俠小說的受眾廣泛、影響力深遠,其文學價值與文學史地位也不斷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但是對於這位早已被寫入文學史的當代作家,質疑與批評的聲音始終不曾消失。
在批評者看來,金庸的武俠小說乃典型的通俗文學,是市場經濟大潮興起的產物。這種觀念看似冠冕堂皇,實則經不起推敲。通俗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一支,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中國古代的四大經典名著除《紅樓夢》外,其他幾部小說都是當時的通俗小說,但這並不構成對於這些通俗小說經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屬於通俗小說來評判金庸武俠小說,無異於緣木求魚。
這兩部小說,都只被改編拍攝成影視劇一次,而且是很久之前,不熟悉金庸先生小說的朋友,估計都不知道有這兩部小說。
如果要在這兩部小說中選一部存在感最低的,我認為,應該是《白馬嘯西風》。
❺ 金庸還在世嗎
金庸已經去世了,金庸去世時間2018年10月30日。
2018年10月30日傍晚,網上突然爆出金庸去世的消息,很多人一開始都不相信是真的,直到後來官方微博發布消息,證實金庸是真的去世了,一時之間,令人唏噓不已。
據悉,金庸今年94歲了,目前為止並沒有關於金庸生病的消息傳出,如此高齡,金庸應該是自然去世,壽終正寢,希望他一路走好。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鏞)於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金庸筆下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鵰英雄傳》、《射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
金庸一生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歷年來其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也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稱贊。
(5)武俠小說的泰斗擴展閱讀:
金庸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1955年,《大公報》下一個晚報有個武俠小說寫得很成功的年輕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即將完結,而他的創作又到了疲憊期,於是,在報紙總編輯力邀下,金庸接過了武俠小說這一棒。
雖然此前從未寫過小說,但憑借他對武俠小說的了解與喜愛,金庸還是答應接替梁羽生的任務。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鏞字拆開,做了一個筆名,《書劍恩仇錄》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俠作品,作品一炮而紅。
隨後,金庸又在短短的幾年內創作了《碧血劍》《雪山飛狐》和《射鵰英雄傳》等作品,一時間風靡全港。十餘年間,他寫下15部作品,且部部都有全新突破,留下不可復制的神話。1972年,金庸宣布封筆,之後對其以往作品開始修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