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成就最高的
①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中,寫得最好的是哪一部
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以金庸自己說的,晚期作品好於早期作品,長篇作品好於短篇作品。事實上我讀下來也是這個感受。因此,我個人覺得金庸寫的最好的是後期完成的作品天龍八部,其次是笑傲江湖。如果以整個系列算在一起的話,射鵰三部曲也是相當出色的,單一一部就稍稍有所欠缺。
先說天龍八部,這部小說可以說是金庸武俠的集大成之作,浪漫主義的高峰。氣勢恢宏,武功體系完整,情節曲折,扣人心弦。在人物設計方面,創造出了金庸小說中最完美的英雄人物蕭峰。金庸後期成熟的民族觀、世界觀也在這部小說中體現無遺,早已不再是早期書劍恩仇錄那種相對狹隘的漢人復國運動或是射鵰英雄傳里單一的保家衛國。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真正以全天下為考量,不拘泥於一國一族之利益,是家國天下的最高境界。
更難能可貴的是,天龍八部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小說名字就引用佛家經典。八部指佛經中的八部眾,帶指芸芸眾生,展現出因果循環中的無奈。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也與八部眾相對應,其命運也有所照應。如蕭峰對應天部、段譽對應龍部,在此不一一贅述。而小說的主要人物的結局也是一種解脫的體現。比如蕭峰為宋遼兩國的安危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而最愛的阿朱早已香消玉殞,只能以死明解脫,比如阿紫對蕭峰、游坦之對阿紫病態的愛也只能以死化解。 比如段正淳是個情聖,跟一群女人難分難解,最後的結局只能是一起死。如段延慶,一生執念報仇,但最後發現段譽是自己兒子,並且成為皇位的繼承人,心結已解,再無仇恨,飄然而去。比如蕭遠山慕容博,不共戴天之仇最終在佛法中化解。比如鳩摩智,執著於武功,在武功盡失後終成一代高僧。再比如慕容復,求皇位最終瘋魔,也許只有瘋了才能在精神世界中獲得解脫。這種思想在新修版里更為明顯。段譽最後在無量山洞裡重新看到玉像,突然明白自己愛的是玉像中的幻像,而非王語嫣,對王語嫣的痴迷實屬心魔作祟。而當王語嫣推倒玉像,碎了一地後,他對幻像的愛慕,對王語嫣的痴迷,都如鏡花水月一般消散。這個結局有人說毀經典,但我覺得相當好,符合了天龍八部全書的思想。
所以說,天龍八部以金庸小說中少見的悲劇形式,完成了最壯麗的篇章。
再說說笑傲江湖。笑傲江湖是一部傑出的諷刺作品。當時據說越南國會互相攻擊,都稱對方為岳不群、左冷禪。可見這部小說影響至深。書中塑造了偽君子岳不群、野心家左冷禪 、獨裁者任我行、政壇老江湖方證、沖虛,個個活靈活現。正派人士打著除魔衛道的旗號濫殺無辜,實則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擴張自己的勢力,如嵩山派滅劉正風滿門。相反那些為正派不齒小人物,如不戒和尚、田伯光、桃谷六仙、藍鳳凰等人,反倒盡顯可愛率真。任我行嘲諷東方不敗讓部下喊出肉麻的口號,等到自己重掌大權後卻變本加厲更加肆無忌憚尋求心理滿足。其實江湖中人,談不上是非善惡,俱是一樣。而真正能夠長久流傳的,是人間的真情,令狐沖任盈盈在當年曲洋與劉正風的笑傲江湖曲譜伴奏下歸隱,多美的畫面。
射鵰英雄傳
以 歷史 為背景,以兩位愛國志士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為主線,以「靖」「康」為名,
來念當年靖康之恥。
小說開篇以全真教義士誅殺朝廷貪腐為始,以郭靖黃蓉等江湖義士抗擊金兵入侵為終,反映了當時的 社會 背景,朝廷貪腐無能,百姓多為不滿,民不聊生,正義之士揭竿而起,後因外族入侵,各方英雄人物以民族大義為先,團結一致對外,抵抗入侵。
《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先生作品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和難以逾越的高峰。
我們都知道金庸先生寫過很多經典武俠小說,而這部《天龍八部》是排在中晚期的作品,此時金庸還不到40歲,年富力強,也告別了之前的幻想路線,對人性的理解多了些層次也多了些拷問,這是精神上的一個跨越,再加上之前的文筆淬煉, 歷史 文化的積淀,故事脈絡的把控,這些內力適時的共同作用於這部小說,於是,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從情節上看:人物內容更豐富、矛盾沖突更劇烈,場面更波瀾壯闊,有恩,有仇,有壓抑,更有發泄,看起來也更過癮。
從人物設定上: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蕭峰。這是天龍八部三個主角之一,他是遼人血統,又被漢人撫養;他生性明朗,不斷陷入愁雲慘霧;段譽,富貴家公子哥一枚,他的身世也足夠復姐姐妹妹親媽親爸養父之間錯綜交雜,虛竹,性格鮮明,憨實敦厚,卻也來頭不小,更重要的是作為少林弟子竟然有艷遇。
從價值觀上:金庸先生通過蕭峰這個角色,不停的帶領讀者去探尋:漢和遼誰是正義的?侵略和被侵略,誰是無辜的?正義和親情,哪一個是正確的?以牙還牙和寬容退讓,出路在哪裡?這些提問在以往武俠作品中從未出現過,如黃河浪濤滾滾襲來。
從創造性上: 除了這些沉重的東西,也不缺少浪漫。有蕭峰對阿朱的一片深情,有虛竹和夢姑在冰窖纏綿,有段譽抱得美人歸的欣喜,有段正淳的風流韻事屢屢被挖出,有美艷少婦康敏的偏執,有阿紫這樣的小妖女殺人不眨眼,有在小時候看到這些不得不說它刷新及震撼著我的三觀,每一個角色都深入人心,都讓人過目難忘。
《天龍八部》於是突破束縛,沖擊了正邪不兩立的傳統武俠價值觀本身,更有力量感。創造出豐富、激烈和引人反思的一部小說,這是金庸先生早期作品未能達到的。 與之較爭議的還有《鹿鼎記》,因為是金庸先生的收官之作,這部小說也頗具代表意義,以一種戲謔、諷刺的態度重新描寫了武俠世界。但相對於《天龍八部》,還是黯然了很多。
與金庸齊名香港作家倪匡說過:「凡有華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金庸。」就連馬雲也不能免俗,自己的外號的就是「風清揚」。可見金庸小說影響力。眾所周知,金庸大師寫了十四部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短篇越女劍。這十四部武俠小說應該說伴隨我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金庸故去,世間再無大俠。
金庸的第一部《雪山飛狐》寫於1960年,收山之作《鹿鼎記》寫於1969年。至於說,哪一部武俠小說可以代表金庸大師的最高水平和代表,這應該每一個人看法都各有不同。
好看不好看是個人觀看法,你說《天龍八部》好,我說《天龍八部》雜亂無章。我覺得《連城訣》寫的好。你卻說《連城訣》過於陰暗,喻意、內容,文筆,影響都是影響標準的。 由於金庸小手基本上也都被拍成電視劇,由於電視劇拍攝的好不好。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說評價。這裡面影響最大的就是射鵰三部曲 。如果有人要看金庸武俠小說,應該從射鵰三部曲開始。射鵰三部曲里的很多設定都沿用下來,套路都差不多,屬於大眾化。是普通風格武俠的小說, 金庸曾經說過:「武俠小說的主旨是要講是非、講道義」。射鵰三部曲很好地體現了武俠道義核心價值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實際上能夠真正體現金庸水平的武俠小說應該是《笑傲江湖》和《鹿鼎記》,這兩部武俠小說有著極為強烈地政治隱喻和影射,無論這對兩部小說都是金庸後期作品,在寫作手法和境界上是最高的,無論文筆,意境,寓意都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這也是金庸的個人創造的巔峰 ,其中夾雜著金庸本人對政治,家國、民族的看法。個人認為金庸武俠小說寫的最好,巔峰之作是《笑傲江湖》,而《鹿鼎記》已經不是一部武俠小說。
《笑傲江湖》這部小說寫於1967年金庸先生43歲之時。是金庸大師唯一一部架空 歷史 ,沒有實際 歷史 背景的武俠小說。 有人說:《笑傲江湖》是一部真正的、純粹的、十足十的武俠小說。 這里所有的人都有慾望,無論正邪,少林武當要保持現有態勢,因為他們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而日月神教既有內部矛盾,但對外的利益卻是一致的,左冷禪是外小人,而岳不群是偽君子。而男主令狐沖卻是最無辜,最憋屈的男主,令狐沖希望瀟灑自由,笑傲江湖。但最後卻不得不退出他的舞台。心有正邪是他的原則,在正邪的理解上,無疑令狐沖更加自由。 也就是作品立意深刻,所謂神功必須自宮。隱喻政治的可怕。其提煉已至化境,堪稱金庸全著第一,人物性格塑造突出,尤其是岳不群這一人物的塑造,堪設無與倫比。節奏始終引人入勝。 最主要的是作品立意深刻。
男主令狐沖的一生本想瀟灑走一生,但始終都是被動的,被時勢推動著走,沒有依照自己意願去生活,令狐沖在最黑暗的江湖最痛苦地生活著。而令狐沖能夠保持初心,在寂寞中、在黑暗中、堅持自我、守護初心實屬不易。 在一個叢林法則生效的地方,道義成為稀缺品。狠毒成為「品質」。而令狐沖是個例,林平之才是常態,岳不群是高級。東方不敗是極端。但最終男主還是離開的 江湖( 社會 )而走向平靜。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竊以為,以我等常人,可能還未夠資格來評判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哪一部是寫得最好的。
其實,不止在華人圈,金庸小說被翻譯成英、法、義大利、希臘、日、韓、泰、越、印尼等多國文字,國際影響巨甚,所以他才能夠成為英國劍橋、牛津名譽院士;獲得大英帝國官佐勛章勛銜、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勛銜,成為法國政府榮譽軍團騎士以及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
正所謂從諾貝爾獎得主到販夫走卒,從黃土高波到大洋彼岸,各個階層、各個地方,到處都有金庸迷。可能不少人看過那部據說是2016年最流行的韓劇《請回答1994》,戲中的醫學院大學生宿舍里就擺著一排金庸小說。
「百年一金庸」。其小說世界的雄渾廣大,令眾多的愛好者和研究者感到力不從心——比較一致的認識是:給金庸的小說下結論性評語,現在還不是時候。
或許,我等謙虛地說一聲,憑自己的感受,更喜歡金庸作品中的哪一部,較為恰當。
金庸最初寫武俠小說是為了賺錢,然後是為支撐《明報》局面,到了1960年代末期,才試圖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上做新嘗試,並表達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對現實 社會 的看法。但自從1955年他在《香港商報》連載《書劍恩仇錄》(1957年結書出版),「金庸」就作為一個「神話」誕生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的創作一發而不可收。他連載的第三部作品《雪山飛狐》,在當時除大陸外的華人圈就已經被驚嘆為「石破天驚」,「全城爭讀」。接著,他開始邊寫邊連載第四部作品《射鵰英雄傳》。那是1958年,當時在香港不看這個連載的「簡直是笑話」。自此,金庸的武俠小說巨匠、大師地位,人人公認。
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特殊范疇。淵遠流長,可追溯到漢代的《游俠列傳》等。真正自成一家,是從上個世紀初開始,即所謂由舊武俠和新派武俠構成的「百年武俠小說史」。20世紀40年代前,曾有第一個黃金時代,稱為「百家爭鳴期」,以描寫俠客義行為主,但受到了文壇「正統」文人的猛烈抨擊。武俠小說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是由梁羽生、金庸、古龍三巨頭撐起的新武俠「巨星時代」。
「金梁並稱,一時瑜亮」。時間上先有梁,後有金,但在作品深度和廣度方面,無論是從故事情節的奇詭曲折、人物性格的復雜多樣,以及揭示人生的深刻精闢上,金庸都遠勝梁羽生。
對金庸和古龍的比較研究,成果頗多。有人具體比較說——寫情:金堅韌,古浪盪;人物:金重歷練,古重經歷;敘事:金古典、渾厚,古現代、陽剛等等。還有人指出,古龍小說有著諸多商品化的弊病,時時添一些「色情」味精;為著牟利,下筆粗糙,信筆所致。這些問題在金庸作品中是絕沒有的。
人們為什麼喜歡金庸小說?這可能會用上那句話——「一千個人眼裡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里只能談談我自己的感受了。
第一,金庸把他要講的故事,基本都置於了具體的時代里,於是使故事有了厚重的 歷史 感。《越女劍》——春秋 ;《 天龍八部 》——北宋 ;;《射鵰英雄傳》——南宋 ;《神鵰俠侶》——南宋;《 倚天屠龍記》——元末;《碧血劍》——明末 ;《鹿鼎記》——清康熙年間 ;《書劍恩仇錄》——清乾隆年間 ;《飛狐外傳》——清乾隆年間;《雪山飛狐》——清乾隆年間 ;《鴛鴦刀》——大約為清乾隆年間 。《笑傲江湖》、《俠客行》、《連城訣》、《白馬嘯西風》好像沒有明確的年代背景。有人經過嚴密的考證後認為:金庸應該是以明朝年間作為 歷史 背景來寫作《笑傲江湖》、《連城訣》的(《笑傲江湖》故意不明確年代,是因為它是一部 社會 寓言小說)。正因為金庸把他的故事放置在了具體的 歷史 背景之下,令人讀來很容易產生時代穿越的「現實感」,對當時民俗風情、 社會 概況、民族矛盾等等一目瞭然,對故事發展、人物命運也感同身受。這大概是其他的武俠小說都做不到的。例如《鹿鼎記》,寫盡了康熙朝所有的重要 歷史 事件,連釣魚島是中國的都寫到了。盡管韋小寶被戲說成件件參與其中,但畢竟還原了康熙朝的雄韜偉略(同時也揭露了種種的 社會 問題)。
第二,金庸在其所有小說中,都浸潤了濃烈深厚的中華文化。翻開他的任一作品,易經八卦、奇門算術、佛教道教、醫葯經絡、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滿目皆是,信手拈來。比如金庸小說中人物的名字,多有出處。王語嫣——「語笑嫣然」;周芷若——《漢書》「衡蘭芷若」;任盈盈——古詩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中「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之十《迢迢牽牛星》中「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十分符合小說中那個重情貌美的女子形象;鍾靈——成語「鍾靈毓秀」,聚集天地靈氣,孕育優秀人物。僅舉這幾例,有專門的研究文章可以查閱。金庸小說的章回題目也是非常講究的,往往連起來是一首詞或詩,如《天龍八部》的回目連起來就是五首詞。讀金庸小說,會不自然的浸淫於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海,焉能不受益?
第三,金庸在他的小說里寫了一群不同以往、不同反響的俠。所謂俠者,「言必行,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千里誦義者也。」金庸寫了這樣的俠,如胡一刀、胡斐、苗人鳳、夏雪宜等。但他所鍾情的是俠的最高境界,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如陳家洛(在金庸筆下,他是屬於成長期的大俠)、袁承志、郭靖、楊過等等,他們往往是俠,同時又兼具民族英雄。金庸筆下的俠,充分體現著他自己的家國情懷。這方面的頂峰,確實應該算是蕭峰了,家仇國恨交織、私情大義糾纏(且跳出了狹隘漢族民族主義的窠臼),金庸塑造的這種悲劇性英雄的成色,絕不在莎士比亞之下。
第四,金庸筆下,始終在尋找他自己心中的英雄。金庸出生在海寧世家,自小飽讀詩書,同時又從小追求個性的獨立,關心國家民族的興旺。因為他的經歷,所以不難發現,他的小說里,一直想塑造他理想中的英雄——男人。第一個應該是郭靖。他相貌平平、資質愚鈍,但就是贏得了黃蓉的芳心,且在一個個關鍵時刻,顯現了男子漢的、俠的氣概。大概金庸對郭靖不很滿意,於是塑造了第二個楊過。楊過「離經叛道」,狂傲不羈,一改郭靖的性格,但仍然稱得上是俠之大者。可能金庸仍不滿意,所以又有了第三個張無忌。張無忌中和了郭靖和楊過的性格,具有堅韌的性格、不為強暴的勇氣,一切皆好,唯一不足是在趙敏、周芷若等一群女人之間優柔寡斷。於是有了蕭峰。蕭峰堪稱絕世英雄。《天龍八部》連曾代金庸寫過六萬字(新版中已刪除)的倪匡都贊不絕口。蕭峰應該就是金庸心中的正牌男人了。但竊以為,他其實似乎更喜歡後來的令狐沖。令狐沖和蕭峰都在大是大非上鮮明堅定,同時又在感情上忠貞深邃。可是,令狐沖比蕭峰性格上又多了瀟灑和詼諧。
如果問我更喜歡金庸小說的哪一部,我會首選《笑傲江湖》。
「無心插柳柳成蔭」,金庸在塑造理想男人的時候,不成想卻塑造出了更出色的女人,這就是黃蓉、趙敏和任盈盈。我想,許多男讀者,都會同意我的這一看法。據說,金庸曾一直暗戀香港影星夏夢,有研究者稱,在黃蓉、趙敏和任盈盈身上,都可以明顯看到夏夢的影子。
問我為什麼更喜歡《笑傲江湖》,因為我更喜歡令狐沖和任盈盈(很想找一張任盈盈的圖片,但看來看去,好像都與金庸筆下的原型相去甚遠)。
有人說,當代中國文學的頂峰是高陽和金庸。客觀說,金庸還是勝出高陽一籌的。金庸不同意把他的小說純看作武俠小說。我覺得極是。小說寫什麼不重要,而看是怎麼寫,寫成什麼樣。沒有 歷史 感的,沒有文化積淀的,讀完一遍再也不想重翻的,甚至沒有多少文字美感的,肯定不會是頂尖作品。
《笑傲江湖》是一部 社會 寓言,而《鹿鼎記》則是 社會 問題小說。這兩部作品是受到稱贊最多的。千萬不要說金庸從《書劍恩仇錄》反皇帝開始,到《鹿鼎記》效忠皇帝結束這樣的話,很可能被笑話的。我向大家推薦一本金庸傳記,(香港)冷夏寫的《文壇俠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對熱愛金庸作品的讀友,可能有所幫助。
正所謂「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金庸先生一共創作了15部小說。
而題主所問:金庸寫的武俠小說重,寫的最好的是哪一部?
我認為是《倚天屠龍記》。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金庸先生對此問題的看法。
據說曾經有一些讀者有幸見到金庸先生本人,於是忍不住追問金庸先生:您自己認為您的哪部小說寫的最好?
金庸先生回答道: 「長篇的作品比中篇、短篇的作品要好,後期創作的作品比前期創作的作品要好。」
依照金庸先生的觀點,他的封筆之作《鹿鼎記》才是寫的最好的作品?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金庸先生的說法或許有待去商榷。
那麼我來說說我的看法,為什麼《倚天屠龍記》才是寫的最好的作品。
武功的高下:
既然是武俠小說,那麼自然少不了「武功」的高下之分。有讀者曾經總結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發現金庸先生對於「武學」的設定為: 年代越往前,武學就越厲害。
那按照以此推算,《越女劍》的故事年代背景為春秋戰國時期,小說的「主角」阿青的武功是15部小說中,最高強的人物。
可金庸先生曾經也說過,在他所有小說中,武功最高強的主角是張無忌,他的原話是: 「很大可能是張無忌」 ,並有解釋說: 「張無忌集各家之長,應該比較全面。」
雖然阿青論及劍術,可謂極為高超,在原文中有描述:
可問題是,阿青一身的武功都在劍上,赤手空拳的阿青,能發揮出什麼樣的實力?我們不得而知,原文也沒有描述。但這個問題在張無忌身上就不存在,他徒手也好,握著各類武器也罷,均不影響他的發揮。
再加上作者的親口承認,金庸作品中論及「武功」,張無忌為第一。
而張無忌又是《倚天屠龍記》的主角,從武功高下來看,《倚天屠龍記》是寫的最好的作品。
個人成就:
說起個人成就,金庸筆下有被稱為「俠之大者」的郭靖,有「論英雄誰是英雄」的蕭峰,其餘「主角」如石破天被認為是「天真漢」,有狄雲被喚作為「老實人」,有韋小寶被封為「鹿鼎公」等等。
以郭靖、蕭峰二人來對比張無忌,郭靖一生貫徹「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號召群雄同守襄陽城,最終自身隨著襄陽城破而身隕,雖令人欽佩、惋惜,卻於大局無補。
而蕭峰則是雁門關外以一己之身,阻擋耶律洪基南下,更是為全「忠義」,以斷箭而自戧,可謂是可歌可泣,但《天龍八部》的結局未免太過「悲壯」了一些。
倒是張無忌,率明教之眾,又號召天下群雄抵抗元軍,不僅功成身退,而且還將稱帝的機會讓給了下屬。
論及成就,顯然不是金庸筆下其他的「主角」所能比擬的,更何況張無忌的那份胸襟氣度和22歲就攜美歸隱的結局。
所以,以個人成就論,《倚天屠龍記》才是金庸作品中寫的最好的那部。
主角的愛情:
愛情是永恆的話題,哪怕是武俠小說里也不例外。
縱觀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的「主角」, 他們的「愛情」有多少是來源於現實生活,又能給我們啟發和借鑒、思考的?
先不說《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愛情」,也不用想《射鵰英雄傳》中的「靖哥哥與俏黃蓉」,至於《神鵰俠侶》中的楊過、小龍女二人更是不用多說。
都是脫離現實生活,其用意也只是金庸先生為了鋪墊小說故事情節的需要而已。
唯有張無忌,小說中他有遇到周芷若、朱九真、殷離、小昭、趙敏等等,這就像現實生活中每個人要經歷不同的人一樣。
誰是自己心裡最不舍的?誰是自己最難以忘懷的?
金庸先生通過張無忌的話,讓我們學會看清楚,誰才是自己最愛的。
張無忌的「愛情」,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而不像其他「主角」,只是為了小說故事情節的需要。
所以,從「主角」的愛情來看,《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先生作品中,寫的最好的。
按照金庸自己的說法,他認為自己的作品中,長篇比短篇好,後期比前期好。
《鹿鼎記》作為金庸先生的一部長篇且是封筆之作,自然是最好的一部了。
金庸也確實表示過,鹿鼎記是他最滿意的作品。兩次修訂中,鹿鼎記是改動最少的一部,這一點也能看出金庸對這部作品確實很滿意。
從讀者的角度看,《鹿鼎記》盡管不是最受歡迎的,但是一定是最登峰造極的。
論文筆之老練,劇情之渾然天成,思想境界之高,這都是他其他作品所比不了的。
如果你先讀《鹿鼎記》,讀完之後再去讀《書劍恩仇錄》,你會明顯地感受到二者的區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以至於你會懷疑這兩部都是出於同一人之手?
盡管金庸的處女作《書劍》也很優秀,但是跟《鹿鼎記》比,這的不是一個量級的。從中也可以看出金庸寫作上的巨大進步,也能驗證他的自評(後期比前期好)很准確。
金庸的武俠陪伴我從少年到年過半百, 去年我還買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全套,整天放在枕邊,隨時翻開,走入俠的世界快意恩仇。單從武俠角度來評價,天龍八部達到頂峰,再也無法超越,否則就會進入邪路。其次數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從文學角度來看鹿鼎記寫得最好,無論情節、人性、內容的深度各方面作者己付出全部心血。但嚴格來講鹿鼎記不是純武俠小說。
、
'
-
、
射鵰三部曲和《天龍八部》《鹿鼎記》這些長篇的確體現了金庸先生不著痕跡行雲流水的寫作特色!尤其是《天龍八部》,大開大合之間尤見氣度!不過,若從敘事技巧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雪山飛狐》最為巧妙,它猶如一出舞台劇一般,把兩代人的恩怨,幾十年的情愫,糅合在幾天的時間中,調動插敘、補敘各種敘事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漸漸清晰、漸漸飽滿,從而推向矛盾的最高潮——這一刀是砍了還是沒有砍?故事卻在這里戛然而止,任憑讀者無限遐想……真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妙哉妙哉!
首先,從文學成就來說,個人認為笑傲江湖是金書中的巔峰之作,為何這么說,主要我在於笑傲江湖是金庸晚期的作品,那個時候金老的文字駕馭能力,故事敘述以及人性善惡塑造上面已經爐火純青了,這點和書劍恩仇錄作個對比就非常明顯,書劍畢竟是處女作,各方面還顯得有些生澀。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左冷禪,任我行等形象躍然紙上,文字敘述已臻化境,所以,金書作品首推笑傲江湖
② 金庸小說中武學成就最高的人是誰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武學成就最高的人是《天龍八部》中的逍遙派祖師逍遙子。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是因為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逍遙子創造出了能令人長生不老的《天長地久不老長春功》;第二、逍遙子創造出了能吸取別人功力的《北冥神功》;第三、逍遙子擁有的神功數量最多。
最後,逍遙派祖師逍遙子除了《天長地久不老長春功》和《北冥神功》外,還擁有很多其他的頂級神功,例如輕功類的《凌波微步》、暗器類的《生死符》、內功類的《小無相功》、掌法類的《天山折梅手》等,如此豐富又頂尖的武學恐怕連黃葯師和張三豐看了都會自愧不如吧,所以逍遙子是當之無愧的金庸小說中武學成就最高的人。
③ 金庸武俠小說的最高成就
也許這本來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是笑傲江湖,只是覺得在這當中他對於「武」的描寫已不再是重點,而更多的是在探討人性,令狐沖的大俠形象也成為很多人的深刻記憶。
④ 為什麼普遍都認為鹿鼎記是金庸的巔峰之作
說《鹿鼎記》是金庸武俠小說的最高峰,這是有切實根據的。
1.封筆之作
剛才已經提及,封筆之作的地位不言而喻。
為何不是在《笑傲江湖》封筆?《笑傲江湖》寫於《鹿鼎記》之前,從「笑傲江湖」的書名及書中的主題來看,金庸已經有獨孤求敗的感覺(獨孤九劍自神鵰之後再未出現,直到笑傲。東方不敗人物也有深意。)。開篇的劉正風金盆洗手就有此隱喻。
文章圖片2
然而金庸還是繼續寫下《鹿鼎記》,讓韋爵爺攜美歸隱江南之後,他才正式封筆。
原因無他,圓滿了。
記得《神鵰俠侶》中獨孤求敗留下的話:
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柰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敗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
青光利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至無劍勝有劍之境。
金庸借獨孤求敗之言,所說不止武功之境,小說創作亦是如此。
他之前的作品,是利劍,是軟劍,是重劍,是草木竹石皆可為劍,雖然足以橫行天下,但還不夠。
文章圖片3
直到《鹿鼎記》,才真正達到"無劍勝有劍"的境界。
只要用劍就有招式,有招式就有破綻。倘若無劍呢?
很多人說《鹿鼎記》並不是武俠小說,更像是一部歷史小說。其實它是武俠,正如武學境界的遞增,它正是金庸邁入無劍之境後創作的不是武俠勝過武俠的巔峰之作。
2.人物
眾所周知,金庸筆下的英雄人物眾多,書中的主角個個身懷絕世武功,行俠仗義,然而到了《鹿鼎記》似乎一切反著來。
正是這個反著來,才是最高明之處。
文章圖片4
因為金庸把韋小寶寫「活」了。
韋小寶是一個有血有肉,實實在在的人。他有人的大部分缺點:貪財好色,膽小怕死,姦猾無賴,偷搶拐騙什麼都干,只要能生存就行。但就是這樣一個出生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他遭受了大部分人不曾遭受的苦,他一路艱難掙紮起來,到最後取得成功,大家也不覺得可恨。因為合情合理,貼合現實。
文章圖片5
他也有優點,他極其看重感情,絕不會出賣朋友,甚至因此拋棄得來不易的富貴。
正是這樣一個「反」人,卻與那些臉上戴著面具,或者心裡套著枷鎖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不同。他不虛偽,敢愛敢恨,將一個人的真性情展露無遺。
文章圖片6
⑤ 你認為金庸武俠小說哪一部最成功
金庸武俠小說幾部長篇都很精彩,要說哪一部最成功可就見仁見智了。《射鵰英雄傳》成就了金庸的武俠大師地位,把當時其餘幾位武俠作家比下去了;《天龍八部》場面恢弘,人物復雜,涉及的地方幾乎包括了整個中國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的大陸地區;《笑傲江湖》里的政治寓意最深;《鹿鼎記》是反武俠經典;一部短篇《雪山飛狐》反而最受武俠作家和武俠評論家推崇。
⑥ 金庸的哪部小說寫得最好,文學成就最高
金庸最好的小說--《笑傲江湖》
金大俠的文章向來以豐富的歷史背景而著稱,這也是很多人喜歡他的一個原因。但是有一部小說,他是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朝代的故事,這就是《笑傲江湖》。正是因為這是一部可以發生在任何歷史背景下的小說,概括了幾千年來我們這個世界的最基本的矛盾,這矛盾直到十八世紀才由西方的思想家最先提出來,並被金大俠作了一個藝術的描繪--「笑傲江湖」的理想與「欲成神功,必先自宮」的現實的矛盾。
「欲成神功,必先自宮」是這部小說中最最經典的一句話,這句話包含了作者對這個世界詼諧而又無奈的概括。這里的自宮,表現在東方不敗,岳不群們生理上的自宮,但更深一層的含義是那些先後登場的陰謀家們和大大小小的小丑們。他們為了權利,可以閹割自己的良知,道德,還有感情(包括親情,友情,愛情)。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用一句很難聽的話來說就是:要想成為人上人,先要學會不是人!
但在這樣的世界裡,還是存在笑傲江湖的理想。曲洋和劉正風是這樣,看清了這個世界,放棄了門派之間的斗爭,也就是放棄了權利的斗爭,追求他們的友情和藝術,但閹人們不可能看到這樣的人存在。更多的人還保持著善良,純潔的本質,但是他們一樣不能不成為權利斗爭的犧牲品。六師弟,小師妹,寧女俠……令狐沖最終似乎終於可以笑傲江湖了,但這只能是作者的一個理想,或者說是為了安慰世人。看看令狐沖一生有多少的奇遇:風清揚傳授獨孤九劍,一位大智大勇的奇女子的偉大愛情……這是我們能夠期待的嗎?但即使是這樣,令狐沖也是歷盡磨難,我一個同學說:令狐沖一年倒有半年在養傷。身體上的創傷還在其次,最敬愛的師父竟然是個偽君子,自己的愛人小師妹卻並不愛他……這樣的經歷足以將人打跨,但憑著令狐沖過人的勇氣,最終能夠唱一曲笑傲江湖曲,這也是唯一能安慰我們這些讀者的事情。
《笑傲江湖》的思想性毋庸諱言,其藝術性也是獨樹一幟的。最有特色的是人物的處理。那些道貌岸然的武林豪傑最終被證明了是一群喪心病狂的野心家,倒是瘋癲的不戒和尚,人人喊打的採花大盜田伯光,心智不全的桃谷六仙,還有在金庸其他小說中表現得心理變態的尼姑們,成了令狐沖堅強的後盾。這種錯位處理,其藝術效果與那句被改過的著名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卑鄙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對在華山山洞裡的那段描寫也很有趣味。在黑暗中瞎子們才有戰鬥力,這些畸形的人才適應畸形的世界。而令狐沖卻依靠一點點光明擺脫了困境,這光明還是死人的骨頭給予的。活著的人需要依靠死人才能戰勝黑暗,這也是另我們感到悲哀的事情。
由於擺脫了歷史的局限,書中的人名也非常有特色。最具魅力的是東方不敗,其實能夠自宮,不僅是東方取勝的秘方,簡直可以稱為全球不敗了。其他的人名,象任我行,向問天,令狐沖等等都是對其人做的精妙的描繪。
以上種種,《笑傲江湖》堪稱金庸最好的小說,甚至在20世紀的中國文壇也是不朽的佳做
⑦ 金庸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是哪部
我覺得應該是《天龍八部》,它沒有《笑傲江湖》和《鹿鼎記》那麼濃厚的政治和社會寓言色彩,《天龍八部》可以說是金庸武俠作品的集大成者。
《天龍八部》結構宏大而不失靈巧,三大主人公鼎足成勢,每位主人公與周圍若干小人物構成單獨「人物場」,「人物場」之間沖撞激盪,形成巨大矛盾漩渦,為此書技巧之一大特色。以上是小編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