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期末
『壹』 有趣的歷史題,大家幫忙看一下
梁羽生
現代中國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原名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生於廣西蒙山一個書香門第。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入廣州嶺南大學念國際經濟,畢業後任香港《大公報》副刊編輯。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兩派爭執,從報紙上的口水仗最後演變成兩派掌門的對擂比武。時任《新晚報》的總編輯羅孚乘著比武的熱潮,讓梁羽生在報上連載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龍虎鬥京華》被公認為是新武俠之始。從1954年開創「新派武俠小說」至1984年宣布「封刀」,30年間,梁羽生共創作武俠小說35部,160冊,1000萬字,其中包括《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號稱「金梁並稱,一時瑜亮」。
梁羽生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在此之前的舊武俠小說始終難登大雅之堂,隨著「新派武俠小說」的出現以及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等一大批武俠小說大家的先後登台,其讀者從最初的底層人士發展到社會各階層,並為廣大華語讀者追捧,一時風起雲涌,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與金庸相比,梁羽生的作品受中國傳統詩詞、小說、歷史的影響更深。
對於「武俠」概念的界定,梁羽生的觀點是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正目的,所以「以俠勝武」是梁氏的一個基本觀點。寫了35部小說,塑造了上百個人物,梁羽生說,最能體現他「俠」精神的人物是張丹楓和金世遺,「張比較靠近儒家,心中有一個道德觀念,金比較接近道家,他本身沒有一個規范,可能會有一些小過錯,但本性是善良的,整體還是好的。」
梁羽生、金庸一直被並稱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重要代表,但是,兩人境遇並不相同,金庸的名聲和認知度遠在梁羽生之上。封筆之後的金庸,仍成為媒體的焦點,其作品也反復被搬上電視。而梁羽生則在澳大利亞隱起來。在同行中,梁羽生一直對金庸評價比較高。1994年,梁羽生就曾在悉尼作家節武俠小說研討會上謙虛地表示,「我頂多隻能算是個開風氣的人,真正對武俠小說有很大貢獻的,是今天在座的嘉賓金庸先生……他是中國武俠小說作者中,最善於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寫作技巧在內,把中國武俠小說推到一個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將他比作法國的大仲馬,他是可以當之無愧的。」(
『貳』 武俠小說究竟好不好
家長不同意孩子看武俠小說,這個很能理解,可憐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中急切,總要孩子一心學好課內知識,爭取好成績。其實何止武俠小說而已,還有很多其他有益的事,家長都不讓孩子做的。
客觀說來,看武俠小說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個度的問題,不能因為看武俠小說而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武俠小說有很多寫得很好的,金庸的就不錯。但武俠小說中也有糟粕,讀武俠小說,千萬要注意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尤其是其中的武打,有宣揚暴力的傾向,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會讓他們覺得「武功」就是一切。但武俠通常都是宣揚一種「邪不壓正」,正義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的思想,還有一種「武德」,可以培養人的正義感。
另外,武俠小說為了爭取讀者,都寫得格外的情節曲折,也就特別地吸引人,一方面有助於培育孩子的閱讀和寫作,另一方面也會使人沉迷。
看問題要看兩面,武俠小說沒有所說的那麼好,也沒有所說的那麼壞,重要的是怎麼去看待和處理。它對有些人來說是黃金,對有些人來說是毒品。而父母總是小心謹慎的,或者還有已有的對武俠小說的刻板印象。
說道中國文學的精髓,武俠小說還夠不上,古代所說的十教九流,小說是不入流的,更不要說武俠小說了。中國文學的精髓,或者說思想精華,最重要的是先秦的諸子百家。假如要學真正的文學,武俠小說可以不讀,先秦諸子卻不可不讀。
在中國來說,小說的地位到了近代才真正獲得認可,這是因為人們認識到小說具有強大的社會價值,而武俠小說由於社會價值不突出,基本上只作為一種消遣,不怎麼被看重。現在當然對武俠小說是有新的看待的,這個問題需要研究。
總之,看武俠小說,即使是作為一種消遣,也未嘗不可,只要不影響其他的事就行了。這個時代應當提倡適度的寬容。父母也要相信子女有自控力才行,不必強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