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許林玄幻小說

許林玄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8-14 15:34:37

1. 求女主角很醜的短篇言情小說

莊主的丑妻
簡介:
他是高高在上的莊主
英俊的不可一世
她是地位卑賤的丫鬟
貌丑的不敢見人
他橫眉冷對
她無語的接受
他惡言相向
她以沉默回應
他以為即使全天下的女人都死光了也不會喜歡她
他以為她只是一個卑微的丫鬟離不開他
他以為她貌丑心更丑痴心妄想的想嫁他
可是當風起雲涌 峰迴路轉的時候
他才愕然發覺他不能沒有那個溫柔沉靜的醜女
是他離不開她……

2. 求男主角脾氣很好的小說

《月斜碧紗窗》南宮若虛,沉痾難愈,活一天是一天的大少爺。
寧望舒,鮮龍活虎。大大咧咧的女飛賊。男主性格很溫和
《一隻小妖出牆來》女主是妖,男主是收妖的
《伏神。鎮狐記》女主先是狐狸,後修煉成狐仙,男主是道士之類,後成神了。
貌似有點難的找暫時想到這幾個
我喜歡看喜劇不知道藤萍的《香初上舞》有3部不長都是短篇的還是文章寫的好,主角聖香天生有心臟病的那種,結局是好的藤萍的短文我都愛看。那個系列的都喜歡。
十四夜就是我上面說的《伏》的作者他寫很多類似的這種妖,神啊之類的都還可以。
於晴的《閑雲公子》也可以啊應該看過了吧
《唯不忘相思》屬仙俠類
《傾泠月》男主很溫潤如玉的那種,我很喜歡看,傾冷月的文筆也好
《月在迴廊:新月如鉤》此女主為了男主練功,學醫學毒,周圍有追求的,可她只認定男主一個。最後男主是跟她一起了我記得

3. 《陳三五娘荔鏡記》愛情文學賞析

(一)潮泉盛傳陳三共五娘



明清時期,從粵東潮州地區,到閩南泉州地區,就已盛傳陳三(名麟、字必卿、亦作伯卿)與黃五娘(碧琚)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諦聽潮州民歌:

東畔出有苦孟姜,西畔出有蘇六娘,北畔出有英台共山伯,南畔出有陳三共五娘。

顯然,在當地群眾的心目中,陳三五娘愛情故事,與《孟姜女》、《蘇六娘》、《梁祝》有著同等地位。泉州《采蓮花歌》,也歌唱著:

六月荔枝樹頂紅,陳三騎馬過樓來,五娘投落荔枝記,打破寶鏡得成雙。對陳三五娘「得成雙」的愛情,也熱情地給以贊美。

潮泉地區,對陳三五娘的愛情,還流傳著一些美麗的傳說。潮州舊城螞滑內,有一座五娘睜沒梳妝樓,相傳五娘在這樓上投荔枝給陳三,自由地選擇心愛的人。悶早臘閩粵交界處有墜花山,相傳五娘私奔,經過這里,墜花於山上,後來滿山就開遍了山丹花。又有脂粉溪,相傳五娘渡溪時,脂粉掉在溪水中,使溪水和沙石染上了胭脂色。這些美麗的傳說,想像豐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飽含著當地群眾對陳三五娘愛情深厚的同情。

明代筆記小說《奇逢傳》(無名氏作),按照陳三五娘「奇逢」愛情故事的發展過程,分成一段一段,每段有小標題,如《元夜卿琚偶會》、《琚投荔於卿》等,大約有七十段,聯成全書。每段往往前為敘述情節故事,後綴詩詞歌賦,但也有很多段,詩詞融合在情節之中,如《卿琚論帚》中陳三借帚吟詩明心,《琚閱鶯柳圖》中五娘寄詩於陳三傳情,等等,甚至有些段,只有詩詞,如《卿過丹霞驛題詩》、《卿到惠州入謁蘇東坡廟題詩》等。全文為文言文,無潮泉方言。雖然這部筆記小說結構、情節蕪雜,記述簡略,但是,它對陳三五娘戀愛過程,作了比較完整的筆錄,保存了較多的原始傳說。其中有些傳說,如《卿題煙火》、《琚觀樂論人》、《琚論荔》、《琚閱鶯柳圖》等,都是敷衍陳三五娘愛情故事的戲曲作品所沒有的,因為,戲曲演出不能不受演出時間和舞台空間的限制,必須精煉情節,高度概括地再現生活。

從《奇逢傳》來看,它主要描寫了陳三五娘之間的自由愛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但書中五娘這個人物,過分地「恐人假冒」,「恐有人議」,所以,慎重有餘,熱情不夠,多依靠益春的勸說,甚至投荔亦益春代為之。尤其此書又寫陳三五娘早由雙方父母訂有婚約,只以道路遠隔,久不通音息,所以,後來五娘堅持與陳三相愛,乃是「不忍背發盟」;陳三五娘能翻私奔之案,也是因「婚姻前定」。顯然,這是把陳三五娘的自由愛情,塗上封建婚姻油彩,力圖模糊這個愛情故事的反封建性,從而為封建禮教說教。書中還一再寫到仙姬在攀中為五娘婚姻示兆,代結良緣,也就流於宿命論。凡此種種,無疑是削弱了這個愛情故事反封建的積極意義。此後,《荔枝記》、《荔鏡記》都無此類情節。比較高明。

明代敷衍陳三五娘愛情故事的戲曲作品,大約有三種。一是無名氏《陳三磨鏡》傳奇,《徐氏家藏書目》著錄,今無傳本,無從探索。二是無名氏《荔枝記》傳奇,全本共五十齣,原有明萬曆九年(1581)重刻本,今存清光緒十年(1884)覆印本。此劇情節比較集中,結構比較緊湊,場子的安排,調劑得比較有度,突出了重頭戲,突出了主要人物,如《賞燈》、《責媒》、《投井》、《投荔》、《磨鏡》、《掃厝》、《捧水》、《賞花》、《留傘》、《綉孤鸞》、《私奔》、《鞠審》諸出,都很有戲,因而曲折地表現了陳三五娘悲歡離合的戀愛對程,鮮明地表達了反封建的主題思想,奠定了此後《荔鏡記》以及各種地方戲《陳三五娘》的戲劇基礎。蔣瑞藻《小說枝談》引《韓江見聞錄》,謂另有一種《荔枝記》,寫陳三送兄過潮州,出遊蔚園,於綉樓上見五娘殊麗,欲聘之,但聞其已許林家。幕客為陳三設計,聘五娘妹六娘,迎娶時,卻謀娶五娘,而林家娶得六娘,迫於無奈,只得將錯就錯。又謂李笠翁有《王五娘傳奇》。潮人演《荔枝記》,則與笠翁本相近,而與此本殊。我未見過此本《荔枝記》,也未聽說過李漁有《王五娘傳奇》,傳聞異詞,不必深究,姑備一說,以供參考。

三是無名氏《荔鏡記》傳奇,全本共五十五齣,今存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重刊本,日本文理大學圖書館藏有完整本,承日本朋友波多野太郎教授攝影寄贈。此劇卷末題記雲:「因前本《荔枝記》字多差訛,曲文減少,今將潮泉二部增入顏臣勾欄詩詞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騷人墨客閑中一覽,名曰《荔鏡記》。」可知,此劇是在《荔枝記》基礎上加工編成的。試把此劇與《荔枝記》略作比較,可以看出:

第一,此劇增加了一些短短過場戲,如《運使登程》、《驛丞伺接》等,既增強了劇情銜接的密度,又調劑了主角勞逸的安排。可是,陳三五娘私奔以後,過場戲未免碎了一些,戲劇情節發展顯得拖拉,以致影響戲劇沖突不能急劇地湧向另一個 *** ,即陳三五娘與官府之間的斗爭。

第二,此劇對一些重點場子,如《五娘投井》、《登樓拋荔》、《五娘刺綉》等,通過大段曲調的歌唱,對人物內心感情變化,作了充分發揮。

第三。《荔枝記》中有幾場戲,都被此劇刪掉了,但有刪得比較適當的,如《遇歇李公》,因為,此出與《求藝李公》可以合並成一出;有刪得不當的,如《益春留傘》,因為,此出可以表現益春的機智、果斷、熱心和陳三去留矛盾心理。

總之, 《荔鏡記》較之《荔枝記》,確實有了顯著的提高,尤其著力於塑造主要人物陳三、五娘的藝術形象,使人洞悉他們的心靈美。所以,此劇才能長期在舞台上流傳,擴大了陳三五娘愛情故事的影響。

閩南地區流行的「南音」,乃是一種清唱曲,曲調優美,曲文典雅,以琵琶、洞簫、奚琴、弦、拍板等伴奏。在南音中,歌唱陳三五娘愛情故事的曲子,佔有較大的比重。如在《清曲》所收一百零六支曲子中,就有四十一支;在《泉南指譜重編》所收四十二套中,就有二十二套。茲引錄「惰梳妝」中〔空閨恨〕曲一支,以見一斑:

空房清,空房清,是實難當。雨打梨花關上門,日又落,冥又長,那見孤燈照孤床,目滓千行。路又遠,水又長,望斷關山,人都未返,伊流落在外方。敢是雁飛未曾到處,因么書信無半行?恨冥昏,怨冥長,受盡千般苦,苦,我都不見薄情郎。我受盡千般苦,苦,亦難見薄情郎。

這是寫黃五娘思念陳三的曲文。雨夜孤燈,閨房凄清,苦憶情郎,一往情深。曲尾數句,重復而有變化,更抒發了重重情意,綿綿不絕。此曲唱調用的是南曲化的「趕北調」,並用閩南話歌唱。

綰結說來,明清時期,在粵東、閩南地區,當地群眾運用種種藝術形式,歌謠、傳說、小說、戲曲、曲藝,熱情歌唱陳三五娘愛情故事,越傳越盛,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由於潮州人、閩南人移居香港、台灣以至東南亞各國,為數甚多,所以,隨著鄉土藝術的傳播,陳三五愛情故事,亦盛傳海外。影響所及,連日本佐藤春夫也寫有記敘這個愛情故事的小說《星》。解放後,福建省泉州梨園戲劇團演出整理本《陳三五娘》,受到國內觀眾、港台同胞以及各國華橋的贊揚,並拍成電影,廣泛放映。



(二)荔枝寶鏡結良緣



讓我們打開《荔鏡記》,以頭至尾看一看,初步了解一下這個愛情劇的戲劇情節。由於這部傳奇作品不易見到,姑且多用點筆墨介紹吧。

正當正月十五元宵夜,潮州城燈火明如晝。黃五娘和婢女益春以及李婆,同來看燈。她遇著本城富豪林大,又見到泉州陳三,因為陳三送兄往廣南(即今廣州)任運使,路過此地。林大粗野鄙俗,引起五娘的反感,而陳三人品齊整,卻給五娘留下美好印象。這個序幕,揭開了他們的初次遇會,引起了觀眾對劇情進一步發展的關注。

林大貪五娘的美色,便托李婆前往黃家說媒。五娘之父九郎,貪林家豪富,竟由自己作主,一口允諾婚事。因此,五娘與林大、媒婆以至父母,展開了不可避免的沖突。五娘大膽表示:林大是「游盪之輩,恐有誤終身」,不中意,「姻緣由己」,「任伊有錢,我不願嫁乞伊」。她指責媒婆誇富無道理,「任你口吐蓮花,我也不聽些兒」,甚至令僕人打媒婆,逐媒婆。她要求父母退聘,父母不依,她便奪過聘物金釵,踏壞在地。父親罵她,母親打她,她奪過鞭子,批評父母只愛錢財不愛女。她甘願做尼姑,受折磨,更不惜投井一死,落個乾凈。很清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不能約束五娘,她不受豪富的誘惑,不懼威力的壓制,誓要自己作主,選擇婚事。看來,她反對封建婚姻的叛逆性,表現得很潑辣,很堅決,很強烈。

在五娘想來,「好姻緣值去不來相見,怯緣分卻來相纏」,因為,她所中意的燈下郎君陳三,已隨長兄去廣南了。她焦急不安,陷入痛苦的煎熬中。「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歲月匆匆,不覺已屬六月。陳三自廣南返泉,重過潮州。這時,五娘與益春在樓前賞夏,品嘗荔枝,忽見元宵燈下郎君,緩緩經過樓下。這立刻引起了五娘的意外驚喜,鼓舞了她的愛情希望,增強了她的勇氣和膽量。她用綉著「夙世姻緣」的手帕,包裹著又鮮又紅的荔枝,投向心愛的人,寄冀願於荔枝,「願你做月下人,莫負只姻緣」。看來,她憎其所憎,愛其所愛,自由選偶,當機立斷。陳三頓感喜從天降,這合意的姻緣,正是自己朝夕盼望的。他為了真摯地追求愛情,不顧封建等級的尊卑,假扮磨鏡人,打破黃家寶鏡,以身為奴,進入黃家,待機而行。至此,陳三五娘的愛情,又有了新的可喜的進展。

然而,在陳三進入黃家以後,五娘心裡不斷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疑慮。在她想來,這個元宵燈下郎君,怎麼變成賣身佣?他是個外鄉人,家中有沒有妻子?如果他已有妻子,自己依靠誰?如果和他私自成婚,會不會到後來被丈夫不敬重?在當時環境里,她有這些疑慮,這是很自然的事。陳三呢,心裡也是矛盾重重,留,愛情久久無實訊;去,又戀蠻難舍。通過掃廳、捧水、賞花、問病、刺綉一系列的接觸過程,他們一步步地互相試探,一步步地加深諒解。他們的愛情,曲折而緩慢地向前發展,時起時伏,時憂時喜。益春熱心的幫助,對他們釋疑相愛也起了促進作用。他們終於徹底排除一切疑慮,勇敢而誠摯地私約幽會。有情人卒成美眷屬,這本是大喜的樂事。可是,等待他們的卻是更艱苦的考驗。

就在此刻,林大催娶,父母逼嫁,猶如狂風暴雨,頓時猛向陳三五娘襲來。經過陳三五娘商量,除了私奔,別無選擇。五娘表示,不怕林大告官,不畏路途艱難,甘受難堪的譏嘲,舍爹媽也是無可奈何,生生死死,決不分離。這種選擇,更需要勇氣和膽量,正表現了他們對愛情的執著。果然,林大買通官府,追捕、審訊陳三五娘。五娘情願一身承擔,不怕天大的禍。官府判她發還林大,她寧可死在堂下。陳三收監,她悲憤地為其送飯。陳三發配涯州,她叮囑他千萬要愛惜身體。陳三一去無消息,她相思病倒。這一切,都證明,陳三五娘為了忠實於愛情。極力承受著沉重的痛苦,不屈不撓,經得起任何嚴重的考驗。最後,陳三五娘依靠陳三之兄為其翻案,終於回到泉州,合家團圓。正是:「寶鏡重圓今日會,荔枝為記兩意傳」。

很明顯,《荔鏡記》正表現了封建社會中男女青年積極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封建婚姻,對封建勢力的壓制,英勇地進行抗爭。這是對堅持爭取自由婚姻的斗爭精神的頌歌,這是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的贊美詩。梨圓戲《陳三五娘》,因演出時間的限制,只演到陳三五娘私奔為止。其實,按照《荔鏡記》,私奔之後還有精華,就是陳三五娘對官府的斗爭。如何解決,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相傳《荔鏡記》傳奇是明代李卓吾(贄)編的。清代龔顯鶴《觀劇》詩雲:「北調南腔一例俱,梨園爨本手編摹,沿村《荔鏡》流傳遍,誰識泉南李卓吾」。我想,這就在於,李卓吾是福建泉州人,對本地盛傳的陳三五娘愛情故事,自然熟悉和愛好。他曾對《西廂記》、《拜月亭》、《紅拂記》諸劇,作過很有識見的評論,提出了「化工」、「畫工」的戲劇批評標准,又要求戲劇關目好、曲好、白好、事好,對戲劇很內行。尤其他是先進的思想家,堅定地反對封建禮教,敢於向封建傳統觀念挑戰,以七十多歲的高齡,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巧得很,編《荔鏡記》者,不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而是李卓吾,盡管這是一種傳說,但也很有點意思。

由於《荔鏡記》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傾向,自然為封建勢力所不容,所以,當時演出這個戲,一再遭到官府禁止。廣東《揭陽縣志》記載:「鄉談《陳三》一曲,傷風敗俗,必 *** 亡檢者為之。不知里巷市井何以翕然共好。崇禎間,邑令陳鼎新首行嚴禁。」福建《廈門志》記載:「廈門前有《荔鏡傳》,演泉人陳三誘潮婦王(黃)五娘私奔事,淫詞丑態,窮形盡相,婦女觀者如堵,遂多越禮私逃之案。同知薛度禁止之。」盡管封建勢力對《荔鏡記》演出,大肆誣蔑;對此劇作者,惡毒咒罵;對廣大觀眾「翕然同好」,極力醜化,但群眾愛好的戲,畢竟是官府禁絕不了的,「沿村《荔鏡》流傳遍」,就是有力的證明。



(三)南國兒女栩栩如生



作為戲劇作品,決不能由劇作者自己伸出頭來,大講乾巴巴的道理,縱然講得天花亂墜,也是沒有藝術感染力的。所以,它必須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通過他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再現生活,闡明生活,以強烈的藝術魅力,感染觀眾,寓教於樂。大家知道,我國歷代愛情劇,就是涌現了許多活生生的人物,組成光彩奪目的畫廊。如《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拜月亭》中蔣世隆與王瑞蘭,《綵樓記》中呂蒙正與劉月娥,《綉襦記》中鄭元和與李亞仙,《牡丹亭》中柳夢梅與杜麗娘,《玉簪記》中潘必正與陳妙常,等等。他們性格各異,又有著不同的戀愛史,但他們都遭到封建勢力的壓制,都為爭取自由婚姻而斗爭。對此,《荔鏡記》也不例外。

請看,《荔鏡記》中黃五娘,雖是個富家大戶的閨閣小姐,但卻不為封建禮教所拘束。正月元宵節,她和婢女上街看燈,與人答歌;六月荔枝節,她又和婢女登樓賞夏,投荔於只見過一次的青年郎君。在衛道者眼中,閨閣小姐拋頭露面,不成體統。雖然賞燈、答歌、賞夏與當地風俗有關,但五娘投荔之類的行動,畢竟越出「大家規范」。這是一。黃五娘擇偶標准,只愛人品才學,不圖錢財。所以,盡管林大家豪富,也不放在眼裡,而對陳三人品齊整,卻深深愛在心裡。這是二。黃五娘對自由婚姻,大膽追求。她指責媒婆,踏壞聘物,批評父母,誓不受封建包辦婚姻的禁錮,而要「婚姻由己」。這是三。黃五娘不論在任何困難境遇中,始終對愛情忠貞不渝。林大逼娶,私奔風險,官府迫害,陳三發配,接二連三的威脅和重壓,也絲毫動搖不了她對陳三專一的愛情。這是四。顯然,這是個古代「叛逆」女性的典型,但卻不同於崔鶯鶯、王瑞蘭、杜麗娘等閨閣小姐。

《荔鏡記》中陳三,又是怎樣呢?他為了追求幸福的愛情,不惜屈身為奴,甘受奚落和折磨。他為忠實於愛情,敢於冒著被指控「拐帶良家婦女」的風險,與五娘一同私奔。他被捕、下獄、發配,罹受到重大的災難和痛苦,但他沒有半句後悔之言,沒有乞憐懦弱之態,對封建勢力的迫害,更迸發出憤恨的 *** 。看來,陳三就是陳三,而不是張生、蔣世隆、柳夢梅。所以,陳三五娘,這一對南國兒女的愛侶,有血有肉,有個性,笑則有聲,啼則有淚,栩栩如生。他們的悲歡離合,他們的愛情命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人們提示了有益的啟發。

《荔鏡記》之所以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就在於劇作者擅長安排曲折多變的戲劇情節,布置激烈而復雜的戲劇沖突,如《責媒退聘》、《五娘投井》、《登樓拋荔》、《打破寶鏡》、《益春退約》、《再約佳期》、《李婆催親》、《計議歸寧》、《知州判詞》、《敘別發配》等等。所以,戲劇情節的發展,人物之間的沖突,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層層涌進,迭現 *** 。陳三五娘處在愛河激流中,不斷經受著風浪的沖擊,無可迴避,誠然是「好事多磨」。他們針對不同的矛盾和沖突,從林大、父母、官府以及他們自己之間,採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態度,靈活多變,但他們反對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愛情,卻是堅定的,不變的。因此,就清晰地表現了他們的性格特點,傳奇地展現了他們的愛情道路。

最引人注目的是,劇作者在《荔鏡記》里,用細膩的筆觸,精心地刻劃黃五娘內心世界的變化,入微入妙,合情合理。通過《陳三掃廳》、《梳妝意懶》,反復描寫了五娘懷疑、試探的心理狀態。又用《花園賞花》、《五娘刺綉》,描寫了五娘進一步盤問陳三家庭狀況以及入府情由的起伏心潮。這一系列心理描寫,如同剝筍,一層深一層,使得五娘內心奧妙,自然而然地逐漸現露出來了,令人一目瞭然。尤其《登樓投荔》、《五娘刺綉》、《憶情自嘆》諸出,劇作者運用大套曲牌的歌唱,讓五娘獨抒心臆,淋漓盡致,因為,歌唱是戲曲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是,《刺綉》是用綉花聯想的比興手法,《憶情》則用嘆五更的時間推移手法,所以,這兩出戲的心理描寫,無論在情景上,或者在手法上,都有所不同。

無可否認,《荔鏡記》對於人物的塑造,也有敗筆。比如,劇作者對陳三輕佻地調戲益春,流露出低級趣味;對五娘和益春都自願地共許陳三的一夫多妻制,也採取肯定態度。這就會損害幾個正面人物的品質和情操,也反映出此劇作者思想的落後面。



(四)濃郁的粵閩地方色彩



明清時期,潮泉地區土生土長的戲曲藝術,自有其地方性,因為,它的形成和發展,乃是與當時本地群眾的生活、語言以及流行的音樂、歌舞等等,都有著密切關系。所以作為南國鄉土戲曲作品《荔鏡記》,也自然富有濃郁的粵閩地方色彩,值得賞析。

《荔鏡記》,一開場,劇作者就用《邀朋賞燈》、《五娘賞燈》、《燈下答歌》、《士女同游》四齣,大筆渲染潮州元宵節繁華景象,如火如荼。三街六巷,遍是燈棚,煙火四射,爆竹沖天,舞龍弄獅,林偶影戲,品竹彈絲,敲鑼打鼓,男女對歌歡聲動,潮州人唱潮州歌,「樓台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可是,這並非單單為了渲染地方色彩,更重要的是為了寫人物。劇作者讓劇中幾個主要人物,五娘、陳三、益春、林大,在這個佳節的熱鬧場合,會合在一起,各自有所表現。這種巧合的安排,並非生硬的,因為,元宵人人觀燈,由來已久,各地如此。它不僅使觀眾對劇中幾個主要人物預先有個初步印象,把觀眾帶入戲中,而且為戲劇沖突的展開和發展,早早埋好伏線。

在《荔鏡記》里,對潮州地方景物、風俗,有時作為細節描寫,但卻成為重要關目。比如,第十七出《登樓投荔》,「六月初六,潮州風俗,各處官紳士女,都上高樓賞夏」。正當「荔枝樹尾正紅」,五娘亦在樓上賞夏,品嘗荔枝,聯想到夫唱婦隨,如同「荔枝清香甜如蜜」。故而,她把荔枝作為定情物,寄託著美好的希望。此後,每當五娘對愛情有所猶疑,陳三就提起投荔事,力求促使五娘早下決心成連理。所以,此劇原名《荔枝記》,改名《荔鏡記》。有時結合劇情,寥寥幾筆,點到為止,但並非可有可無。比如,第十三出《李婆送聘》,按照當時潮州風俗,聘物中有檳榔,李婆請五娘出來食檳榔,五娘堅決拒絕,藉以表示決心拒婚。雖然這著墨不多,但卻經濟地表現了人物性格。由此可見,劇作者善於把地方景物、風俗和人物描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出了人物,也出了戲。

《荔鏡記》以潮州方言為主,也有泉州方言,這兩者同屬閩南方言區。但為了表現陳三與五娘並非同地人,就在語言上有所區別。如說話的「說」字,陳三用「說」,五娘則用「咀」;觀燈或看燈的「觀」、「看「,陳三用「觀」或「看」,五娘則用「睇」。「咀」、「睇」均為潮州話。1953、54年,我兩次赴閩南調查地方戲曲,在泉州觀摩梨園戲《陳三五娘》,劇場中本地觀眾,不時爆發出笑聲,而我看看幻燈片上翻譯成的普通話,並不覺得可笑。可見,作為地方戲曲的方言曲文和賓白,其含義和韻味,本地觀眾易懂易解,有親切感。但作為戲劇作品,決不能脫離人物,亂用方言,而是應從人物出發,對方言作精當的選擇和巧妙的安排。諦聽:

(旦)恁一厝若人?(生)六人,近來有七人。(旦)都是誰?算阮聽一下。(生)家父、家母。(旦)令尊、令堂。(生)家兄、家嫂。(旦)令兄、令嫂。(生)引姑。(旦) 引姑是誰? (生)小人舍妹,汝叫伊引姑。(旦)只不都五人。(生)小人。(旦)只不即六人。(生)亞是都六人,被亞娘汝。(旦笑)未曾未乜念阮亦算。

看來,五娘本想試探陳三家中有無妻子,以圖解除心裡疑慮,而陳三不正面回答,機智地把五娘也算成自家人。這不僅使女方心中有數,滿意地「笑」了,而且話說得很風趣,也會引發觀眾會意的笑聲。這種對話,並非平鋪直敘,而是也有轉折迭盪。其中「引姑」這個女性之名,頓時引起五娘一驚,唯恐是陳三之妻,所以,她急問:「引姑是誰?」陳三回答:「小人舍妹」。她才平定下驚急的心情。觀眾亦會為之忍俊不禁。

清代龔顯曾《觀劇》詩雲:「喧喧簫鼓逐歌謳,月落露侵劇未收,一曲分明《荔鏡傳》,換來腔板唱潮州。」可是,《荔鏡記》五十五齣,採用七十九支曲牌,其中註明〔潮腔〕僅有八支,如〔風入松〕、〔駐雲飛〕、〔大河蟹〕、〔黃鶯兒〕、〔梁州序〕、〔四朝元〕、〔望吾鄉〕、〔醉扶歸〕,只佔曲牌總數九分之一。其實,此劇有用潮調,有用泉腔,也有潮調泉腔兼用本。明嘉靖本《荔鏡記》,卷內第一頁標明《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名為「戲文」,實則傳奇體制,至今,潮州潮劇、泉州梨園戲均有此劇,各用潮調、泉腔演唱,但梨園戲《陳三五娘》,也吸收了潮州音樂。我們知道,明代中期有四大戲曲聲腔,就是海鹽腔、弋陽腔、餘姚腔、崑山腔,而潮調、泉腔則在南國獨樹一幟。看來,《荔鏡記》以本地腔調和本地方言相結合,歌唱本地故事,表現本地生活和風光,自然最為融洽和諧,具有顯著地方色彩,為本地觀眾喜聞樂見。

有人說《荔鏡記》是南國《西廂記》,此說並非毫無道理。比如《奇逢傳》中《琚觀樂議人》,就寫了黃家安人誕辰,演《西廂記》,益春請五娘觀戲,議論張、崔二人愛情故事。《荔枝記》第十八出《伯卿磨鏡》,陳三唱磨鏡歌,暗寓《西廂記》故事,引起五娘沉思。《荔鏡記》中一些情節,如跳牆、害相思病、送「葯方」、佳期之類,有模仿《西廂記》的地方。這都說明,《荔鏡記》與《西廂記》,不僅都描寫了美麗的愛情故事,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情操,而且前者深受後者的影響,繼承了我國古典愛情劇的優良傳統。可是,《荔鏡記》,如前所述,無論在生活內容上,或者在藝術形式上,都具有鮮明的特色,有所創新,畢竟有異於《西廂記》。它是南國戲曲藝苑中的一株奇花,在我國歷代愛情劇中別具一格。「南畔出有陳三共五娘」,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賞析《荔枝記》、《荔鏡記》以至《陳三五娘》,更應著眼於此。

熱點內容
男強女強的校園小說現代文 發布:2025-05-13 23:14:58 瀏覽:282
最新公媳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13 22:36:57 瀏覽:751
uc小說中沒有智能閱讀 發布:2025-05-13 22:30:29 瀏覽:466
冰姐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13 22:18:55 瀏覽:630
奇幻小說最強人物排行 發布:2025-05-13 22:12:52 瀏覽:858
修真言情男主小說 發布:2025-05-13 22:12:45 瀏覽:268
小說醉花姻言情 發布:2025-05-13 22:03:39 瀏覽:716
免費重生言情完結小說下載 發布:2025-05-13 21:59:22 瀏覽:304
孤獨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3 21:59:15 瀏覽:879
等一個人咖啡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5-13 21:29:28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