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陳志明金庸後武俠小說

陳志明金庸後武俠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7-15 21:09:06

㈠ 求一本比較老的武俠小說,已經是後金庸古龍時代的了,主角貌似最後有10個老婆左右,他師傅很猛

怎麼那麼像人不風流枉少年之奸臣?但是好像這本書又沒那麼老

㈡ 求一本比較老的武俠小說,已經是後金庸古龍時代的了,主角貌似最後有10個老婆左右,他師傅很猛。。。

貌似是 軒轅劍客

㈢ 自金庸之後,武俠小說,誰為先

哎。金古溫黃梁五大宗師。過渡者孫曉,其《英雄志》號稱「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然後是大陸新武俠,集大成者首推小椴,時未寒,鳳歌。至於滄月,步非煙之流,則文筆功底差了很多,而且作品多屬玄幻,非武俠。

㈣ 金庸之後,中國武俠小說還有誰來繼承

上網搜索了一下,當代比較出名的武俠小說作者,滄月、鳳歌、蕭樓,這些人都是比較出名,也是被大家看好的。我不是武俠小說迷,但是鳳歌的名字還是有聽說過,他的《昆侖》的確是寫的相當不錯,值得一看。

但除了這些已經小有名氣的作者,還有很多默默無聞正在努力的優秀作者,他們也都是武俠的繼承人。中國武俠小說界的泰山北斗離世了,接下來就是年輕人的天下了。我覺得有武俠夢的作者,或者是已經在各大平台連載武俠小說的各位,都是中國武俠小說未來的接班人。雖然現在的很多作品跟金庸、古龍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只要努力,距離是可以慢慢縮小的啊!

經典很難超越,那就不要一直想著去超越它,我們可以努力去創造新的經典啊!中國有句詩詞:江山代有才人才。也許有些作者現在在平台上連載,每天只有一點點的點擊量,但可能是時機未到。等到有一天有了好的資源,加上好的作品,相信是金子總會被大家看到的。

㈤ 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最後一步小說是《鹿鼎記》,最後一步武俠是《越女劍》

1955 以「金庸」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連載一年,奠定武俠文學基業。
1956 《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
1957 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寫《射鵰英雄傳》連載於《香港商報》。
1959 創辦《明報》,《神鵰俠侶》開始在《明報》創刊號連載。《雪山飛狐》連載於《新晚報》。
1960 為《武俠與歷史》雜志撰寫《飛狐外傳》。
1961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3 為《東南亞周刊》撰寫《連城訣》。《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5 創辦《明報月刊》,創作《俠客行》。
1967 香港爆發「六七暴動」,《明報》成為左派分子重點襲擊目標。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創辦《新明日報》。在香港創辦《明報周刊》。創作《笑傲江湖》。
1969 創作、發表巔峰之作《鹿鼎記》。
1970 寫《越女劍》。開始修訂全部武俠小說作品。
1972 《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1979 參加台北舉行之「建國會」,與丁中江共同為小組討論會之主席。正式授權台灣遠景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
1980 廣州《武林》雜志連載《射鵰英雄傳》,金庸武俠小說正式進入大陸。十五部卅六冊《金庸作品集》全部修訂完畢,前後花了十年時間。

㈥ 金庸的所有武俠小說都是以什麼作為歷史背景的

幾乎每一部書都有不同的時代背景。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乾隆年間,沒有重大歷史事件。
連城訣/笑傲江湖/白馬嘯西風/俠客行/鴛鴦刀:沒有明顯時代背景
天龍八部:宋,沒有明顯歷史事件。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宋。前兩部主要是講宋朝末年,愛國志士奮力抵抗元朝入侵。射鵰英雄傳中講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偉大功勛。後面一部的重大歷史事件是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
鹿鼎記:康熙年間。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有傳說中的順治為董萼妃之死傷心在五台山出家,康熙智擒鰲拜扭轉局勢,康熙平定三藩之亂。
書劍恩仇錄:乾隆年間。主要涉及的是民間傳說,乾隆是漢人的孩子,被調換入宮,最後登基。還有回族的香香公主(香妃)的傳說。
碧血劍:明末清初。涉及到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忠臣袁崇煥,紅顏禍水的天下第一美女陳圓圓,崇禎皇帝煤山上吊,崇禎斬斷親生女兒長平公主左手,長平公主出家名為九難。
越女劍:吳越相爭時期。主要涉及到卧薪嘗膽的典故,西子捧心的傳說。

在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之中,綜合評價最高的(同意的人居多的)應該是天龍八部。氣勢宏偉,人物涉及范圍廣,蕭峰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無處不體現佛的思想,是一部意義非常深遠的偉大的作品。天龍八部雖好,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卻是笑傲江湖。

我覺得沒有修改之前的金庸小說值得買一套收藏,可能是從小就看得是這樣的武俠小說,記住的人物情節也是未修訂以前的,深入我心到不能抹去。所以我推薦三聯版的金庸全集!

㈦ ...志》真的是後金庸時代最好的武俠小說嗎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了金庸小說中俠客的最高標准,實際上也是大多數武俠默認的一個標准,武林中不管黑白兩道,殺人放火是尋常事,打家劫舍是謀生手段,但如果勾結外族賣國,那麼一定會遭到一致唾棄。而金庸之前的武俠,也有人更嚴格的貫徹這個原則,就是梁羽生,他筆下的主角不論男女大部分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堅持武裝斗爭反朝廷的活動,在革命事業一切個人情感都可以暫時不管,從《七劍下天山》開始,每一代主角出來就一定是以反清廷為己任,偏偏用的方法還只有一種,就是新疆(後來變成四川)拉攏少數民族造反。這樣子前後反了十幾本,註定永遠反不成功的斗爭看多了一個模式實在沒法忍受,實際上,他被人認為出色的作品,反倒是《雲海玉弓緣》這類不怎麼反朝廷的故事。

即使在金庸自己小說中,真正貫徹這一原則的人也不多,因為武俠小說更多著眼於江湖。而在主角身上體現這一句話的人,也正是在襄陽城外對楊過說出這一句話的郭靖。

郭靖之前,書劍里的陳家洛和碧血劍的袁承志不是沒有按照這條標准行事,只是這兩部金庸的早期作品限於功力不足,大部分故事情節實在不怎麼吸引人,連帶兩個主人公也跟著沒滋沒味,好在金庸馬上就有射鵰出場,一統武林,取兩者之長舍兩者之短,這個人物終於定型成了郭靖。


楊過問道:「郭伯伯,你說襄陽守得住嗎?」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鬱郁蒼蒼的丘陵樹木,說道:「襄陽古往今來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當年耕田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治國安民的才略,我們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說只知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最後成功失敗,他也看不透了。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後來,也總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

郭靖稱得上這句話,也稱得上大俠的名號,射鵰里的少年郭靖,性格上塑造的很簡單,堅守的道德規范也是很基本的幾項傳統美德,守信,守義,知恩圖報。他的武功招式簡單,一上來學會了降龍十八掌,之後至多加上九陰真經的輔助,終於二次華山論劍可以與前輩高手比肩,他的頭腦不算好,很多事想不通,但是卻偶爾能說出連老頑童一輩子想不通的道理,小事上有黃蓉出謀劃策,然而大局上黃蓉卻總是按郭靖的主意辦,他不算大智若愚,只是單純覺得對的事情就去做,也不會講太多道理,更不會惺惺作態,只是每個認識他的人都會自然感到他的性情源於自然流露,即使把他當成殺父仇人的楊過,在殺他之前的時候,也不得不承認自己一直內心對他的欽佩。


射鵰里的郭靖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只是一部分,而神鵰中的郭靖完成了整個人物性格補完及升華,武功上已經是一代宗師,獨闖全真教,大破天罡北斗陣,打得百餘名道士狼狽不堪,襄陽城牆上施展上天梯功夫,驚得城上城下萬軍寂靜無聲。性格上依然堅持遵守的道義原則,而江湖上許他為天下第一大俠,不單是因為他的武功,而是因為苦守襄陽十幾年的苦心孤詣,最後終於和黃蓉一起以身殉城。

歷史的襄陽守城只有比小說中更為慘烈,在蒙古軍勢已經橫掃天下之際,南宋的皇帝大臣們依然信著北兵已退的夢話,對襄陽城發來的一封封求救信置之不理,在沒有援兵,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苦守五年,將蒙古鐵騎一次次逼退,在
互為犄角的樊城被攻破後,襄陽失去了最後希望,守將呂文煥每日巡城,一定望著南方皇城的方向大哭一場後退下,終於最後選擇了投降,襄陽陷落,南宋隨後也滅亡了。

金庸沒有寫出這一段,郭靖殉城的故事也只是在倚天中簡單的一筆提過罷了,對大家來說,或許也無法接受在襄陽城破當日,郭靖力戰至死的描寫,留作永遠的空白好了。


射鵰三部曲中的人物,郭靖朴實,楊過偏激,張無忌軟弱,後兩個人物性格中為此少了一份英雄色彩,楊過的性格叛逆來自少年時的經歷,它追求的世界只有和小龍女的古墓,少年時闖盪江湖,所做的事不過是隨心而行,後來襄陽城所辦兩件功勞,無非是博小女孩一笑,他本人不會有多少國家民族的觀念。


楊過的死結在於他的殺父之仇,在於他和小龍女之間的禮教大防,加上情花之毒,讓他的前半生憂多樂少,十六年來浪跡江湖風霜撲面,他從全真教棄徒成了神鵰
大俠,江湖人覺得他這么高強的武功,沒有辦不成的事,只有他一個人慨嘆「天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他初期執著的報父仇,最後也終於在他了解自己身世後成為空談。

楊過道:「柯公公,晚輩拜託你一件事,請你替先父立過一塊墓碑,碑上便書:『先父楊府君康之墓,不肖子楊過謹立』幾個字。」柯鎮惡一怔,隨即會意,說道:「不錯,不錯!你原是不肖令尊。你之不肖,遠勝於旁人之肖了。老朽定當遵辦。」

他放棄了父仇,剩下的只有等待十六年後的重逢,絕情谷寂靜無語,一夜白頭的他終於躍入深谷,所幸金庸筆下留情,也或許是迫於讀者壓力,給了他一個歡樂收尾,於是他趕赴襄陽去做最後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他終於成了天下人景仰的俠客。


柯鎮惡說「楊公子,你在襄陽立此大功,你父親便有千般不是,也都掩蓋過了。他在九泉之下,自也歡喜你為父補過。」連曾經想殺他的郭靖最後也原諒了他,因
為他飛石擊殺了蒙古大汗,楊過也承認「倘若我終於誤入歧路,那有今天與他攜手入城的一日」,然而這一段讀起來卻覺得很是無奈,這個曾經放盪不羈的少年花了
十幾年的時間學會了規范世故,學會了人情冷暖,總算把自己的稜角磨去了。

「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他從古墓中出來,最後終於又回到了古墓。


至於張無忌,恩……實在沒什麼想說的,金庸自己也已經說了「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對於這個人大概也只能等喜歡他的人來談了,倚天一部書格局比射鵰大氣,場面比射鵰開闔,打鬥比射鵰精彩,唯獨主角一項大敗特敗,裡面出彩的人物有張三豐,有謝遜,甚至有小昭,但絕對沒有張無忌,整部書寫的不是他,而是無數人,一個個故事,大場面的描寫為之後的天龍打下了絕好的基礎。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句話最常遇到的現實問題就是一個人沒法選擇出生的民族和國家,更未必能決定所站的立場,發生沖突時要如何抉擇,射鵰中的郭靖比較幸運地迴避了這個問題,他生在蒙古長在蒙古,但他是漢人,蒙古滅金他為報父仇去參與,而蒙古要滅南宋,他立刻阻止,而母親自盡,讓他毫無顧忌站在漢人一方,如果一切反過來呢?

蕭峰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在金庸所有主角中年齡最大的一人,也是最有英雄氣概的人,段譽一見他,立刻慨嘆「燕趙之地方有的豪傑」。生死無懼,酒來碗干,英雄豪傑的形象已經脫然躍出。


他武功絕高,除了那個無名老僧可以算是表現最高的一人,更在於出手之間的特徵,如果說郭靖尚有九陰真經的速成,蕭峰則單純的描寫成武學奇才,尋常的一招一式在他手裡施展出來就是有絕大威力,一套太祖長拳打得少林寺高手節節敗退,出手正大光明,掌力雄厚絕倫,端的是一代高手風范。他為人忠厚,四長老叛他要殺他,他甘願以自己鮮血替他洗罪,他能謀善斷,一場叛亂被轉眼間平定,他身為天下第一大幫幫主,絕不擺高手架子,可以和段譽結拜,和幫中弟子也打成一片,
丐幫在他治理下日益興旺。

這樣一個看上去毫無缺點的人,因為發現他是契丹胡虜,立刻不容於天下,加上巧合安排,他成了殺父母,殺恩師,天下人共棄殺之而後快的大奸大惡之徒,一夜之間他不容於中原武林,遠奔塞外,一過雁門關,此生永不還。


即使他是契丹人,他一樣是個英雄,聚賢庄千萬人吾往矣,「我殺你不是忘恩,你殺我不算負義」,打得群雄束手;少林寺外燕雲十八騎奔騰煙舉,隔空數掌震退星宿老怪,一把抓起慕容復擲飛,「北喬峰,南慕容」的確恥於齊名,沒有人敢不承認他的男兒氣概,提得起放得下,天大的事情一肩來抗。


但是他越是英雄,他的不幸就越多,別人評論天龍三個主角,段譽得失由命,虛竹不求自得,只有最主動追求的蕭峰最苦,最愛的阿朱死在他掌下,追尋的大惡人是他父親,他沒有一件仇能報,沒有一個人可恨,也沒有一個人能愛,他自信半生多行仁義,然而他最後發現那些朋友還不及剛認識的兩個結義兄弟。

過了一會,喬峰緩緩的道:「我一向只道契丹人凶惡殘暴,虐害漢人,但今日親眼見到大宋官兵殘殺契丹的老弱婦孺,我……我……阿朱,我是契丹人,從今而後,不再以契丹人為恥,也不以大宋為榮。」

他是契丹人,但是他生長在漢人間,他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是想做一個漢人,所以契丹南下入侵他阻止,在他內心裡已經依然認為自己是漢人,

但漢人不容他,契丹人也不容他,他最後想的是去兩邊都不是的女真族度過餘生,但是最後他阻止了遼國入侵,為大宋立下大功,成為遼國的罪人,他父親的仇恨有一個無名老僧來化解,他卻沒有,所以他終於自盡於雁門關前。

中原群豪大哭,承認「你雖是契丹人,卻比我們這些不成器的漢人英雄萬倍。」只是那些話他再也聽不到。雁門關前絕壁屹立,幾百年前,這里沒有遼國,沒有大宋,幾百年後,這里也沒有遼國,也沒有大宋。



國家和民族的話題,是一個需要探討太多也太沉重的部分,武俠承載不起,所以金庸在天龍之後又回到了傳統的江湖上,這一次沒有兩軍對壘,沒有時代背景,只有一個江湖人走的江湖。

金庸喜歡寫隱士,特別是出來闖盪江湖一番之後再歸隱的隱士,「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種張子房的行徑是傳統人士的嚮往,也符合自然之道,「得法而忘法,入世後出世。」而笑傲江湖裡面也有著隱士,一個真正的江湖人令狐沖。


笑傲江湖的裡面的江湖世界是一個隔離了現實的江湖,裡面所有的武林人生來就是江湖人,有人就有江湖,就有人性,所以這個江湖有著社會的無數特徵,裡面所有人都有所求,有所蔽,為名,為利,為情,為義,為武林盟主,為天下第一,為千秋萬代,一統江湖。沒有人能跳出這個圈子,金庸自己說令狐沖是天生的隱士,
因為他就隱在這個江湖裡,心無拘礙,天地自寬,坐看滄海潮生潮落。

令狐沖的性格極為復雜,包括無數部分,他有郭靖仁義的部分,但是他生性滑頭,絕對不會堅守傳統道德,他有楊過放盪的部分,但是他已不年輕,絕對不會刻意表現叛逆,他有張無忌心軟的部分,他也有蕭峰豪俠的部分,這么多特徵加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自在的令狐沖。什麼人從什麼角度看他,他就是什麼樣子,華山門下的人看他是那個為人磊落的大師兄,恆山門下看他是那個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的令狐掌門,

岳不群看他是背師學藝的本門棄徒,岳夫人看他是天性善良的沖兒,方正沖虛看他是大局把持得定的少年英俠,任我行看他是不拘於世俗的忘年小友,正派人士看他是浮滑浪子,魔教人士看他是英雄豪傑,盈盈看他是如意郎君,東方不敗看他……東方不敗沒看上他。

有這么多人眼中不同的評價,令狐沖自己就是令狐沖,浪跡天下,隨遇而安,他失意的時候武功盡廢,也一樣坦然處之,他得意的時候武功盡復,也沒有多麼開心自得,他尊師重友,他苦戀小師妹,得不到的一切他也沒有強求,他不拘於身份,不在乎名聲,傳統的禮義約束不了他,

他所堅守的只有心中的自己一把尺子,他不想做,不能做的事情不會為別人改變。外圓內方,自在自由的令狐沖內心深處也是一個極為自傲自信的人,所以即使是驕傲的大小姐盈盈,在他面前也收起了小性兒,最終琴蕭合奏

笑傲江湖之曲,兩個人攜手共游華山,令狐沖不算是退隱,他永遠都在這個江湖裡,根本不想出來。

架空武俠的世界到了盡頭,無非一個笑傲江湖,金庸最後的武俠還是回到了社會來。

鹿鼎記的成就已經無需多說,各方面都承認這部小說是金庸小說中不論筆法還是立意都是價值最高的一部,最常用的說法就是鹿鼎記已經超出了武俠小說的范疇,不再是一部單純的武俠小說。


和笑傲江湖完全脫離現實的情況相反,鹿鼎記不僅故事完全和歷史結合,裡面的每個武林人士幾乎都圍繞著現實的皇朝背景來轉,天地會想當皇帝,平西王想當皇帝,神龍教想當皇帝,至於清朝自己,當皇帝當得很舒服,當然不肯放手,所以大家爭這個皇帝爭得熱鬧,至於武林中那點小事,先放在一邊好了。


仔細想想如果概括一下鹿鼎記的故事,一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憑借一些為人處事的手段,一些看似高明實際漏洞百出的計策,一次次好到不能再好的運氣,一路飛黃騰達,左右逢源,最終娶了七個老婆,做成了一番大事業,大家一定會罵,這tmd是三流玄幻,對,現在的人這么寫,的確是三流玄幻,但在當時,這就是偉大的一個劇本。

鹿鼎記是浪漫主義的,因為它裡面的事情完全不可思議也不合理,裡面的皇帝,太監,官員,俠客,梟雄都被抽取出固定的特徵,臉譜化,一個小孩用一些根本不算高明的手段,就能呼風喚雨,這些完全是理想化的編造出來的劇本;鹿鼎記也是現實主義的,盡管我們覺得那麼多地方不可
能,韋小寶一路冒充混到皇帝身邊不可能,韋小寶靠著大把銀票和皇帝寵信不可能,韋小寶憑借多一點的情報騙到無數人不可能,韋小寶靠著評書打勝仗不可能,但是看著韋小寶指點羅剎人造反時說的那九個字,「我們中國人,向來這樣。」忽然覺得,一切也沒什麼不可能的。

韋小寶的人物性格也同樣被無數人分析的不用多說,我們看著這個人,就是看我們自己,我們想發財,想做官,想出名,想娶美女做老婆,偶爾也想講講義氣當一次大俠,所以我們沒有多少人會討厭這個人,即使那些缺點,也被無意中抹去了。

以這樣的人物為主角,也代表著理想中的武俠人物走向末日,在有火槍的時代,在神功開始抵不過科學的時代,鹿鼎記裡面的武功高手已經沒有神話,而他們追求的現實目標也令他們不再是武功高手,那些是憑借武功沒有用的事情。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陳近南。

話說那陳近南,身高八尺,腰圍也是八尺……錯了,「平生不識陳近南,但稱英雄也枉然。」這句話一出,奠定了鹿鼎記里一位俠客的形象,而開頭第一章,書生談笑退敵,報上名號的一刻,分明是一個英姿颯爽的登場。

相貌堂堂,武功高強,文采橫溢,軍戰精通,天地會總舵主,率領反清復明的義軍,如果在別的武俠里,他本是一個毫無缺陷的正面人物,但是在鹿鼎記里,這位大俠卻很少有開心的時候。


以他的見識,他明白清朝的皇帝已經治理天下漸有成效,人心不再思明,他所進行的事業希望渺茫,但是他本著士為知己者死的原則,盡人事以待天命,為反清復明一生奔走。他率領天地會,在江湖上聲望卓著,但是卻要聽令於一個無能的鄭二公子,他手下無數大好兄弟,但精於軍事的他明白打起仗來這些人的見識派不上用場,他為人正直,也逼得為做大事不擇手段收韋小寶為徒,卻只有著一個小徒看得出這師傅眼中常有不樂。

韋小寶在陳近南死的一刻,終於明白自己把師傅當作父親,那是鹿鼎記最為感人的一處,沒有愛情也沒有友情的世界裡,畢竟還有著這種親情在,紅花會反朝廷失敗,總算還有個轟轟烈烈的刺殺,天地會卻是根本連皇帝的影子都摸不到,聯絡四處武林豪傑,發掘寶藏,斷了韃子龍脈,這一切在皇帝眼中,根本只是徒勞,連對手都稱不上,幾個內奸,就瓦解了天地會。而韋小寶自己忠義不能兩全的時候,他做出很符合個性的選擇,一走了之。

鹿鼎記的歸宿寫盡了金庸的武俠世界,入世出世,武俠不再神話的時候,就走到了它的末路。


金庸的武俠是童話,古龍的武俠則是夢,大家都在江湖的夢里放浪形骸,直到醒來那一刻。


長篇巨著,真的是巨著——我們也要知道這個人同樣是舊連載不完就開新連載的類型,關於這一點有看他的作品的人都明白,要抱怨的話可以寫上幾十倍——這不是現在要說的問題,實際上如果不是執著於每部作品之間若有若無的關系,當成獨立的來看未嘗不可,比如他風格正式成熟後的少年名捕系列。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的詩句被用來形容《少年追命》裡面的少年追命,兒時的命運坎坷,落魄江湖的不得志,不如意,一次次面對不幸漠然處之的態度,少年追命就這樣變得不再少年,而對於這個原本充滿感傷色彩的段落,卻始終只用一種述說旁人事情的淡淡口氣去描寫,少年的追命一早已經老去,所以今後再也不會老,也只有識盡愁滋味後的欲說歡休。


作者怎樣的人生決定寫出怎樣的武俠,年輕時的溫瑞安也曾熱血過,也曾結義神州社,那時的文字充滿熱血不羈的飛揚,後來入獄,昔日朋友紛紛離去,見過了世態炎涼之後筆風一轉,從此故事裡面充滿了背叛與出賣,神州奇俠的蕭秋水從闖盪江湖到寂寞高手,最終還是折劍斷琴,在大雪紛飛中一路滄然而去。

天下有雪紛紛過,落盡江湖不成歌。

早前看金庸的《連城訣》,事先看評論說這部書裡面的慘痛,看過之後的感覺卻也是不過如此,狄雲的故事,丁典的故事,不是不悲,而是寫的太蒼白,讓人生不出多少感觸,因為篇幅限制了金庸描寫的發揮,也是因為他寫不出。

溫瑞安可以,所以有了所有作品中成就最高最完整的一部《刀叢里的詩》。

刀叢的故事極為簡單,南宋年間,詭麗八尺門的大俠龔俠懷被陷害入獄,江湖上的武林人士立刻紛紛為之奔走,四處求人,最後在無望的情況情況下終於選擇了劫獄,然而一切早都在朝廷與官府的算計間,中伏苦戰至死,最終只有空灑落一腔熱血,一事無成。

文中的龔俠懷,從頭到尾只有開始的一個出場,然而整部書里似乎都能看見這位大俠的影子,岳飛入獄,只需莫須有三個字,而龔俠懷被捕,則根本沒有理由,朝廷只是要找一個武林人物來殺一儆百,龔俠懷不過是被隨意指中的那一人而已。

他武功俱廢,受盡酷刑,然而他在獄中不忘他的同門兄弟,希望能犧牲自己一個人去保全他們。

葉紅借著火光,打開那張對折的紙張。那張紙折紋都是極深刻的,可見曾經多次展讀,但又每次都再為珍惜保藏。紙很薄,從指尖傳過來的感覺很冷。字很潦草,但仍力透紙背,直欲破紙飛去。上面只有四個字:

請背棄我


他叫他的兄弟背棄他,可是龔俠懷不知道,出賣他將他送進監牢的就是他的兄弟們,不用他的紙條,他們已經率先背棄他了,反而是他生前不太合的那些對手,比過武的人,甚至想殺他的人早早集合起來,為他的事情出謀劃策,只是他們最後也一樣被自己的兄弟出賣,連龔俠懷一面都沒有見到就倒在刀下,劍下。


龔俠懷的紅顏知己嚴笑花,龔俠懷入獄,她隨即就答應了陸倔武一直以來的求婚,擺明了車馬,以放龔俠懷為交換的條件。她不在乎別人背地說她薄情寡義,也不在乎自己的聲名,她只希望能救出龔俠懷,她身為女子,也有著巾幗不讓須眉的俠氣,也有著百轉千回的柔情。為了龔俠懷,她甚至可以一劍就斬落自己一隻手指。


我若是婉拒他,他決不罷手;我要是給他點甜頭,他就會得寸進尺。如果我斷然拒絕,他也會老羞成怒,因為這令他更深切地知道他在我心裡的位置永遠也不及你,他唯一的對策,也許只有把你毀掉或把你永久的押在牢里,不放出來。我可不能冒這種險。我要絕了這個後患,除非放你出來,否則我決不容許他沾我一指。

所以我一劍切斷了手指。

自己的手指。

一如壯士斷腕,紅顏也可以斷指、甚至不惜斷臂的。

沒有了尾指,我的箏,是再也彈不好的了。錚錚瓊瓊,以前,我曾以指尖尋索你在江湖上的影蹤,你啊你,你在哪一處?少了一根尾指,我的琴,是再也彈不好的了。丁丁冬冬,我會用琴聲譜出你英雄的俠風,你啊你,而今卻在牢中。


而最後,當群豪流夠了血,低夠了頭,求夠了人,終於驚動了天聽,一句輕描淡寫地「也沒什麼大事」下了釋放龔俠懷的令狀時,在公文送抵前的一天,傳來了龔俠懷死於獄中的消息,經過了如許漫長的忍耐和等待,那麼多的掙扎與受苦,犧牲了那麼多性命和熱血,龔俠懷竟就在放出來的前一天,寂然而逝。

龔俠懷怎樣死的,是否死了,甚至整個被捕與否,一切此刻都已經變得不再有意義,因為沒有這個龔俠懷,還有無數和龔俠懷一樣命運的人,一樣流過血灑著豪情可望為國為民做事的人,而他們都已經像滿天飄落過的雪片一樣,無聲無息的離開了。

「曲忌死了,我要去找大不慈悲,」王虛空以一種寂寞如雪的語音說,「我要去報仇,我還會報仇下去,直至我在這世間沒有仇,或者沒有了我。」

葉紅忍不住問了一句:「那麼,你活著就是為了報仇嗎?」

「至少,報仇會給我活下去的力量。」王虛空嘴邊掛了一個很奇詭的微笑:「在我而言,有正義即是要報仇的,所以正義就是復仇。 如果在刀叢里才有真正的詩,我只有在刀叢里尋找我的道。」


為國為民,然而當國與民都不需要你,甚至害你恨你的時候,俠客們剩下的只有手裡的劍和心中的道,他們只能一個人繼續在江湖上走下去活下去,刀叢的故事是武俠中的悲涼,因為它寫出了武俠童話的幻滅,寫出了英雄力量的脆弱,寫出了人類性格中美好與悲劣的各自一面,寫得太無奈,所以溫瑞安在後記里說「寫完了
《刀叢》的最後一句,忍不住淚,忍不住倦,忍不住前塵如夢,忍不住折斷了我的筆,因為無法忍受它再會寫另一篇文章。」

的確不忍,一度讓我認為,在對現實的無奈與理想的破滅上,刀叢已經將武俠寫到了極限。

這已經不是武俠小說能回答的問題,也不是文學作品能回答的問題,而是從有國家和社會開始時,有對人性本身的思考時就提出過,現在依然沒有結果的問題。

㈧ 金庸一系列武俠小說背景年代

1、《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創作年代:1955年。歷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2、《碧血劍》創作年代:1956年。歷史背景:崇禎六年—崇禎十七年或順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
3、《射鵰英雄傳》此為「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創作年代:1957年—1959年。歷史背景: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公元1199年—1221年
4、《神鵰俠侶》——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創作年代:1959年—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理宗紹定五年或六年—開慶元年,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
5、《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59年。歷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
6、《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約公元1644年—1796年
7、《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清初順治年間
8、《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
創作年代:1960年—1961年
歷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9、《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公元1262年—1363年
10、《連城訣》
創作年代:1963年
歷史背景:清朝,由書末「反清復明」推知
11、《天龍八部》創作年代:1963年—1966年
歷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紹聖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12、《俠客行》
創作年代:1965年
歷史背景:明朝中葉
13、《越女劍》
創作年代:1970年
歷史背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
約公元前473年—前463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14、《笑傲江湖》創作年代:1967年
歷史背景:明朝
15、《鹿鼎記》——金庸封筆之作,亦是他的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被稱為「中國的《堂吉訶德》」,武俠史首次以詼諧、反諷、批判觀寫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
創作年代:1969年—1972年
歷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69年—1687年
附:其中《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說中沒有指出明確年代(表示沒有歷史背景,類似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這幾部小說年代是從書中的一些細節推斷的。

㈨ 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金庸最後一部小說是《鹿鼎記》,金庸在連載完《鹿鼎記》之後,就決定封筆了,而這部小說也是成為了金庸的最後一部巨作,金庸成就了韋小寶。

《鹿鼎記》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年-1972年間,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講述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表現了民族統一的思想。

(9)陳志明金庸後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鹿鼎記》這部小說從1969年10月到1972年9月連載在金庸主辦的《明報》上,連載時間長達兩年零十一個月。

《鹿鼎記》是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小說名字中有「鹿」和「鼎」二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問鼎」的「鼎」,因此,從名字上看,《鹿鼎記》就和政治、權力斗爭是緊密相連的。可見,金庸在這部小說中仍然深深地關心著政治。《金庸作品集「三聯版」序》中說:「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

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些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

《鹿鼎記》書後又特地附有《康熙朝的機密奏摺》,他說道:「我認為過去的歷史家都說蠻夷戎狄、五胡亂華、蒙古人、滿洲人侵略中華,大好山河淪亡於異族等等,這個觀念要改一改。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只是『輪流做莊』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㈩ 被新浪網評為「後金庸武俠小說」是哪部小說

被新浪網評為「後金庸武俠小說」是鳳歌的《昆侖》。
《昆侖》講的是宋末元初時期的事情,主角是梁蕭。以梁蕭的成長經歷為線索。書中大量的運用了數學和科技知識,是其的一大特色。書中既有場面宏大的戰爭描寫也有細膩的感情描寫。韓雲波教授認為:「《昆侖》的出版是近年來武俠文學界一件標志性的大事,若干年後,當我們回顧二十一世紀大陸新武俠時,也許會將《昆侖》和一九五八年金庸《射鵰英雄傳》的出現相比。」

鳳歌(本名向麒鋼),1977年8月23日出生於重慶奉節,中國大陸武俠作家,雜志編輯,今古傳奇暨黃易武俠文學一等獎得主。
200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行政管理專業。2003年加盟《今古傳奇·武俠版》,歷任編輯部副主任、副主編、執行主編等職,2007年正式成為《今古傳奇·武俠版》主編。在大陸新銳武俠小說作者中,鳳歌被稱為「後金庸時代挑大樑者」。其文輝煌大氣,尤擅長結構設置,高潮推進。其武俠作品風格效仿金庸之厚重,又有推陳出新之處。 代表作有《鐵血天驕》、《昆侖》、《滄海》《靈飛經》《震旦》等。

熱點內容
免費全本小說愛你蝕骨 發布:2025-08-18 15:41:57 瀏覽:466
小貓咪的小說閱讀網 發布:2025-08-18 15:30:12 瀏覽:888
黑白朝小誠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8-18 15:19:22 瀏覽:39
好看的娛樂圈小說愛豆 發布:2025-08-18 15:02:21 瀏覽:740
活色生香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18 15:02:14 瀏覽:363
免費抗日小說 發布:2025-08-18 15:01:07 瀏覽:167
超級好看的經典現言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18 14:37:21 瀏覽:15
男主是外星人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18 14:30:17 瀏覽:14
爆笑小說排行榜前10名 發布:2025-08-18 14:30:05 瀏覽:600
粗口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8-18 14:21:55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