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與梁羽生訂有武俠小說之約
1. 古龍與金庸的「武俠小說之約」是什麼
應該是金庸與梁羽生訂下武俠小說之約吧。就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金庸與梁羽生約定:看誰寫的武俠小說更好(在幾十年以後回顧的時候)。
2. 金庸,古龍,梁羽生,黃易四位武俠名家的風格,以及大成之作
金庸
有一則評論這么說:如果說梁羽生是新武俠小說的開創者,那麼金庸就是新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許多武俠迷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浸淫多年後斷言,金庸之後無武俠。我當然也這么認為。無論是在文筆抑或是人物塑造方面,金庸的成就都是後來者無法望其項背的。當我看到其他小說家的作品時始證明了我的看法是正確的。現在回憶起來,當初偶爾拾得兩本粗糙不堪的《俠客行》,當時才5年級,字還認不全,就囫圇吞棗地把整部書通讀了下來。那時候小學生之間流行小台燈,由兩個五號電池供電,偷偷從家裡取了錢,買下小台燈,晚上鑽在被窩里挑燈夜讀,興之所至,不知其倦。感覺最溫馨的章節是《笑傲江湖》之《學琴》,盈盈扮作年高德劭的老婆婆教病入膏肓的令狐沖學彈《清心普善咒》,一個願教,一個願學,最絕妙的是盈盈臉薄,「偶然說了一句關切的話,立即雜以他語,顯是不想讓他知道心意」,而令狐沖則是完全不知其所以然,認定隱於竹簾後面的盈盈是個關心自己的老婆婆,對盈盈一點點透漏出來的愛意理解成為長輩對晚輩的關心愛撫,而後竟然說出了對小師妹的苦戀而不果。每每看到這一節,心中恍有所悟,離身而起,不復能言。而最童真的一段則是《倚天屠龍記》之《窮發十載泛歸航》。
——殷素素突然指著南方,叫道:「那是甚麼?」只見遠處水天相接處隱隱有兩個黑點。張翠山吃了一驚,道:「莫非是鯨魚?要是來撞木排,那可糟了。」殷素素看了一會,道:「不是鯨魚,沒見噴水啊。」三人目不轉瞬的望著那兩個黑點。直到一個多時辰之後,張翠山歡聲叫道:「是船,是船!」猛地縱起身來,翻了個筋斗。他自生了無忌之後,終日忙忙碌碌,從未有過這般孩子氣的行動。無忌哈哈大笑,學著父親,也翻了兩個筋斗。——
我初讀時,以為一個10歲的小孩如何能夠「哈哈大笑」,於金庸無意中的筆誤殊不以為然。再接著往後面讀時,卻越發覺得這四個字把一個童真有趣涉世未深的小孩子的活潑可愛寫得躍然紙上,真可謂神來之筆。通過孩子的角度,與殘酷現實世界作對比,間接得體現出了未來路途的不可預期,為張翠山夫婦的慘死、張無忌九死一生的江湖闖盪稍稍隱了一點伏筆。
古龍
金庸之後,我再讀的是古龍。因為人人都將古龍與金庸放在一起作比較,大家都覺得,有資格跟金庸一較短長的只有一個古龍。最先看的是楚留香系列。看第一眼的時候,便強烈地感覺到古龍與金庸的差別在哪裡了。從形式上看,古龍後期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代表古龍寫作水平最高的那些作品,都是由短句「拼湊」起來的。在小說情節的推進期間,常常穿插一些警世之言。這些短句,大多說寫男女間的關系,涉及到肉慾以及愛情。從男人的角度體會所謂的愛情是什麼東西,女人又是怎樣的的動物。看多了這些無聊的句子之後,便不再想看他的作品了。偶爾翻了翻他前期和中期的作品,我倒是覺得這些作品還值得一讀,於是便去看了他的《武林外史》、《圓月彎刀》之類。如果說金庸的作品是國畫,那麼古龍的作品就是漫畫了。對古龍的不喜愛全是個人的閱讀習慣使然,我沒有有一點想詆毀古龍。他比那些模仿金庸文筆以及後來那些模仿他的作家比起來,有自己獨特的高明。有人這么評價古龍:「古龍則追求武俠小說的語言歐化,他擅長寫短句與分行式,對話中多警句,交代事情來龍去脈多段落,多層次,他力求把句子寫得很美,很可玩味,很有哲理,給人一種面目一新的格局。古龍在語言上的創新,當然不能說絕對成功,但古龍的新文體畢竟突破了武俠小說的原有文體,並形成了一種自己的新的語言藝術風格。」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他的那些忽略招式,只講意境的武俠風格,讓我強烈地想起了日本的動作類漫畫,譬如《灌籃高手》、《浪客劍心》等。讓讀者充分地感受到格鬥所帶來的的感官刺激。楚留香、陸小風之流,基於一張好看的臉之上,瀟灑仁義,武功卓絕,朋友多多,紅顏多多。他們的內心是中國化的,武功則是日本化的,中日合璧才創造出了這些卓絕的武俠形象。我不喜歡古龍,主要原因還是他的文筆以及對人物的全方位塑造。他沒有金庸對中國文化的學習之深,沒有金庸儒雅的文風,這還是次要的;他筆下的主人公,先天的成分佔了很多,後天的努力對後來的成功好像根本體現不出來。像楚留香,根本是一個橫空出世的人物,完全沒有過去。在他的行進的路途上,寶馬、香車、美女、好酒從來都不缺,這樣子行走江湖誰不奢望,但又有誰相信這是真的。偶爾一兩次失誤也是人之常情,這樣更體現了香帥對美女的愛護。李尋歡還好點,起碼還有那麼一點過去,一點輝煌的過去,中探花,做官吏,做武者也是因為個人喜好。總之,我覺得古龍筆下的人物是舞台上的明星,無論做什麼、怎麼做,舉手投足一派珠光寶氣,渾沒有人間的氣象。古龍以及他的作品,更像是娛樂社會催生出來的產物。或許本來就是吧。
梁羽生
帶著對古龍強烈的失望,我把目光投向了梁羽生。這是個很早就聽說過的名字,只是不曾光顧過他的作品。看過他的作品簡表,才知道《七劍下天山》、《雲海玉弓緣》是他的大作——太失敬啦。據說他的文筆可以和金庸有一拼。這才是最吸引我的,於是我翻開了他的大作。跟金庸相比,梁羽生的作品簡直太多了。金庸好不容易才寫了十四五部。而梁羽生,我簡略算了一下,竟然超過了34部,比金庸的一倍還多。太多產了。我以為這可是難得的饕餮盛宴,如果每一部都和金庸的作品不相上下的話。現在想想,我能夠記起來的人物有段克邪、金世遺、江海天,其他的差不多都忘光了。記憶中,段克邪的武功永遠超不過他的師兄,雖然他是《龍鳳寶釵緣》的男主角;金世遺的武功最厲害,行為最放盪,「遺世而獨立」;江海天則吃了幾顆扣子功力大進。看過梁羽生的幾部作品,才體會到,為什麼他只是新武俠的開創者。比之於金庸,他欠缺的太多了,雖然作品比金庸寫得多。我最大的體會是,他只是在堆砌故事情節,對人物的塑造太差勁。拿段克邪來說,這是我看過梁羽生這么多作品之後感覺寫得比較好的一個角色。他是貫穿《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的一個線索人物,在第一部和第三部里是配角,只在第二部里才做了一回主角。在第一部《大唐游俠傳》開始,段克邪生於安史之亂,乃大俠之後,根骨奇佳,不幸的是剛生下來便被後來的師兄擄走,段克邪之父輾轉尋子,於是故事便因此而展開。我原本以為段克邪會因緣際會學下一身本事,在平叛安史之亂的過程中立下絕世氣功,沒想到從此這個人便沒了音訊,另一個人物適時登場,佔了主角位置,叫做鐵摩勒,是段克邪之母的侄子。故事情節忘記了,只知道到故事最後,段克邪才重又出來,期間已過去了10年。沒有人知道這10年對這個孩子發生了什麼。只知道他一出山門,便顯現出了絕世的武功,雖然書里註定永遠也不會超過他的大師兄;在萬馬軍中,斬敵殺將如若兒戲。剛剛表現了一下,第一部的故事便結束了。如果讀者不知道此書還有續集的話,我想像不到讀者該是怎樣憤慨自己買了一本不值一哂的武俠小說。無論是鐵摩勒,還是段克邪,年幼時期的學習經歷都被忽略了,最奇怪的是,鐵摩勒僅僅學了一些別人的招式,這些人的武功在武林中只是二三流,他最後卻成了天下第二高手,太不可思議。如果書里有一些離奇的情節還或可解釋,可是書中一直是平平的敘述,我們就奇怪了,這么高的功夫是怎麼練出來的?是不是唐朝的時候,武功整體上太低微了?顯然這個解釋是不通的,唯一的解釋是梁羽生的寫作手法太平淡,沒有安排合理的情節推進主人公武功級數的提升。接著看《龍鳳寶釵緣》,段克邪終於如願以償地做了第一男主角,武功卓絕,經驗豐富,雖然有點不合理的小心眼,雖然武功永遠超不過大師兄。由於在第一部里,胃口整整被吊了一本書之久,所以對這個人物的出場期望值特別大。他也對得起讀者,有驚無險地抱得玉人歸。然後是第三部。我以為段克邪還年輕,在結婚之後,應該還算有一番作為,不過這次又失望了。出乎意料的是,這次的主角特別多,在第一部、第二部里所有正義的大俠都有了後人,這些後人們集體構成了第三部書的一群男主角。都是主角,等於沒有主角。故事重新平淡地繼續下去,沒有一點波瀾,直到結束。我覺得大家都被梁羽生騙了。是不是他想憑名氣賺稿費,編了些粗糙的情節,一下子就寫了3大本書,該是上百萬字了吧,太厲害了。相比之下,我體會到了金庸品格的可貴之處。他不僅在適當的時機封筆,而且每一部書都創造了一些熠熠閃光的人物。不像梁羽生,堆砌了這么多小說,能夠讓人記住的,只是「這個人寫的小說不少」,僅此而已。我還知道了一件事,文筆好是一方面,能夠寫出緊湊奪人的故事情節更是小說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梁羽生不會寫故事,所以,即使他開創了新武俠,在武俠史上,仍然落後於金庸、古龍,甚至於後來居上的司馬翎、黃易。
溫瑞安
在談到溫瑞安的時候,武俠迷們習慣上把他和金庸提到一塊兒,我聽人說,金庸曾把他看作是知己。我不知道金庸是否曾經這么說過,在我看來,溫瑞安的確與金庸的距離太遠了。如果金庸是一座山的話,溫瑞安頂多就是一座小土包。我想他是想融合金庸與古龍二者的特色於一家。他與古龍「一樣」,喜歡用短句,一句話,幾個字就組成了一段話,也像古龍一般,時不時編排一些惑人的警句,以期收到情節突兀、摹狀深刻的寫作效果。可是畫虎不成,我強烈得不喜歡這種照抄的格式。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寫作也一樣。溫瑞安不但照搬古龍的短句格式,也像古龍一般寫「名言警句」。果然,我在網上找到了一篇題為《溫瑞安妙語》的帖子,荼毒之廣,令人心驚。可能是溫瑞安正在學習階段,所以模仿別人也可被原諒。可是他畢竟已經有了這么多作品了,甚至還可分為「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等十多個系列。我想如果是模仿,也該夠了。我看的是《神州奇俠系列》,大俠蕭秋水的故事。看了幾本,實在看不下去了。此刻,我方才想起了古龍的好處。現在重新再讀古龍的時候,看法已不再像從前那麼偏頗。呵呵,看來,讀溫瑞安也讓我懂得了看待一個作家一定要全面。在《神州奇俠系列》里,有兩個活寶喜愛鬥嘴,也能讓人笑一笑。可是,我又想起了了可愛的桃谷六仙還有少年石破天。比起這些笑話大家來,那兩個活寶便小巫見到大巫了。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金古,金庸可形容為「大」,古龍可形容為「奇」;溫瑞安兼采兩家之長,卻顯得一無「大」,二不「奇」,令人惋惜。看溫瑞安的樣子還年輕,希望他可以做出突破。
司馬翎
我讀黃易的小說在溫瑞安和司馬翎之前。黃易曾說過,「金庸對人物的描寫栩栩如生,活現紙上;司馬翎則對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大膽直接、卓見哲理、俯拾即是……他們都各自創造出一個能夠自圓其說、有血有肉的武俠天地!」可見黃易對司馬翎的推崇程度。因此我下載了之前並不曾聽說過的司馬翎的作品。與古龍相類似,司馬翎的作品也可根據創作時期分為前期和後期,而後期的作品尤其體現了所謂司馬翎對人性的刻畫之「神」。這是一個我看過一篇後就不想再讀其他作品的作者。並不是我厭煩他的作品,而是太累。看他的作品,有點像以前看外國翻譯過來的書。不同的是,看國外的翻譯作品,是語法習慣上拗口;看司馬翎的作品,則是大段成篇的對人性的描摹,不曉得是太冗長還是太艱深,腦袋是在承受不了。於是,我在看他的作品的時候,學會了「一目十行」的功夫。這應該就是普通讀者與作家的關注點的不同罷。讀者關心的是故事情節如何奪人耳目;作家如黃易者關心的則是如何從中學習。如果黃易所說不差,司馬翎的刻畫功夫的確是高人一籌。我從來沒有見過有哪一位作家,無論是寫武俠的,寫正史的,還是寫其他方面的,有如此高明的描摹人性的功夫。小說里的重要人物,能夠純粹通過說話進行精神方面的較量。以至於我認為司馬翎筆下的人物肯定都是天才。寫武俠至於如此大費周章嗎?金庸古龍寫過從來沒有過如此「費腦力」的人物,但是他們的作品遠比司馬翎要受讀者歡迎。看來,司馬翎的作品或可以做作家們的心理學教材,卻成不了讀者群眾受歡迎的作品。不過這正是司馬翎獨特的高明之處。起碼沒有一個作家能夠在人性刻畫方面如此出眾,冗長也好,絕妙也罷,沒有人可以輕易地勝過司馬翎。如果有一天我要寫武俠,司馬翎一定是一個不得不選的心理學老師。突然有個疑問:溫瑞安學金庸、學古龍,怎麼沒有學司馬翎呢?我的答案是,司馬翎太難學了。我不清楚司馬翎的人生經歷,可能是他經歷了一般人沒有過的痛苦經歷,養成了小心翼翼的作人習慣,從不輕易地相信別人,久而久之,練就了一雙看透世事滄桑的火眼金睛,於是他的作品也帶入了他無奈的人生經驗;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是心理學的大師,運用心理學來描摹人性,在他來說是駕輕就熟,於是開辟了武俠小說的新境界。司馬翎可以「大師」來稱呼。
黃易
黃易是在金庸之後第二個讓我愛不釋卷的作者。我最喜看的是他的《大唐雙龍傳》和《尋秦記》。《尋秦記》引人入勝的是他的寫作手法,以今入古,實在是太意外了,而且這意外不僅僅是一時一事,在整部書里,幾乎時時處處都體現了出來。而《大唐雙龍傳》,兩個打不死的主角,屢敗屢戰,以戰養戰,卓異的先天資質加上後天離奇的坎坷經歷以及不息的努力奮斗,終於成功。黃易能算得上是經典的也就這兩部了,其他的大多涉及科幻以及現代題材,沒什麼意思。《大唐雙龍傳》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武功,最不可思議的是徐子陵的結印功夫。這部書完成於上世紀90年代末吧,那時候日本的《火影忍者》還沒有出現,所以結印功夫應該算是黃易的首創。我對佛家文化甚不了解,手印文化可能屬於佛教文化的一支吧。但不論怎麼說,能把這種手形變幻化在武功裡面運用,的確是前無古人的創舉。我覺得,如果《大唐雙龍傳》不涉及政治會更好一些。我認為,武俠小說不應該把正史上的人物隨便拉進來。小說里,李世民搖身變為武林高手,可以和神功初成的寇仲徐子陵相提並論,屬於一級高手的行列;而李元吉、李建成、李淵猶勝,乃是特級高手的級別。這無疑貶低了小說的「可信度」。雖然武俠小說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但他畢竟有自己生存發展的原則,讀者對武俠世界的憧憬也基於這些原則之上,如果作家們隨意破壞這些原則,很容易會導致讀者對作家所營造的武俠世界的不信任。寇仲的心跳得快了一下,李世民竟然能夠聽出來,說出來誰能相信?黃易的新作《邊荒傳說》里,劉裕竟然是如此高明的武學大家,更加沒有人肯相信了,除非不知道劉裕後來是皇帝。而金庸的武俠世界裡,成吉思汗只精於騎射,朱元璋常遇春僅僅會武而已。這與正史差別不大,所以讀者都相信。因為這個緣故,對《邊荒傳說》,我始終提不起興趣看下去。《邊荒傳說》編得比《大唐雙龍傳》差遠了。《大唐雙龍傳》第二個缺點是卷帙浩繁,冗溺不堪。整部書竟然六十三卷,每卷十三章。太可怕了。有一千萬字嗎?應該有吧。真是不可想像。可能比金庸所有武俠小說的字數加起來還要長吧。黃易簡直就是個怪物。這樣的寫法,有好有壞。好處是,讀者可能盡情地徜徉在作家為讀者所創造的武俠世界裡,不必擔心這個世界很快走到盡頭,但必須以作品的質量作為前提。如果是粗製濫造的作品,有誰會願意糟蹋自己的時間呢?壞處是,作品累贅不堪,結構不緊湊。寫小說,一方面是為了塑造作家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另一方面是揭露一定社會一定製度下人類的生存狀態。作品的內容長度能夠恰如其分得表達出作者的寫作目的就足夠了,何必硬要編排無謂的故事來「哄騙」讀者呢?如果時間太多,不如創作其他類型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寫作生涯,一棵樹葉子再多,也僅僅只是一棵樹,它終究變不成森林。看看金庸的作品以及他筆下的那些性格迥異且神態豐富的人物們,以射鵰三部曲為例:郭靖、楊過、張無忌,大仁大義有之,桀驁不馴有之,溫厚端方亦有之。反觀黃易的作品,這些能夠數得著的人物,太局限了。寇仲霸氣,徐子陵淡泊,僅僅如此;而燕飛則淪於楚留香之流,劉裕更加沒有什麼性格,乏善可陳。唯一能稱贊的僅僅是故事編得好又長,能夠吸引住觀眾的眼球。只有娛樂性,沒有深刻得可打動人心。難道黃易也想學倪匡,掙點稿費作富翁?
3. 誰有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推薦
在金庸和梁羽生之間,肯定選擇金庸。二人雖同為新派武俠的大師,但還是有高下之分的。梁羽生開篇精彩絕倫,但後面漸趨平淡,估計是才力不逮的緣故。而金庸則相反,往往是開局平平無奇,但隨著故事的深入,精彩情節層出不窮,往往令人拍案叫絕。其布局之宏偉,結構之精嚴,文字之優美,實在讓人愛不釋手。
我是金迷,可以說說我看金庸小說的感受,《碧血劍》是金庸早期作品,不是很成功,袁承志形象並不鮮明,溫青青也非可愛,結局略顯倉促。個人推薦《笑傲江湖》,《天龍八部》,以及「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另外看看篇幅相對較小的《俠客行》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且我要強調的是,金庸的小說拍出來往往不是你文本閱讀時的味道,就像《紅樓夢》。
古龍的武俠給我一種,「武俠偵探小說」的感覺。個人不是很喜歡他的敘述風格,有點日本文學的味道。《楚留香系列》、《多情劍客無情劍》(就是小李飛刀)、《七種武器系列》可算是其代表作品吧,看個人喜好了。
總的來說,多閱讀是好事,人和人感受不一樣,會各有偏好。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最喜歡什麼,這是我閱讀時的一些感受,加油,,
4. 梁羽生比金庸少什麼
梁寫得也很好,只是陳腐之氣猶在。標題多為章回,語言煩瑣。
金將淵博的知識融會與小說中。書中有史,史中有書。
古是新派/語言精練,不流於辭藻。切具幽默。
三家各有千秋!
5.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和金庸的相比有什麼優點
梁羽生的小說歷史性更強,每個朝代都交代的很清楚,而且每篇的開首都是以一首詩作為起點。還有就是在梁羽生的小說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比較明顯,正就是正,邪就是邪,沒有像金庸的小說中那些亦正亦邪的。望能幫助到你
6. 梁羽生和金庸在寫小說上有什麼區別
一)金庸 成名比梁羽生晚,而盛名卻遠遠的超出了其餘的三位,其之大成。 1、小說中吸收了大量的古典文化的精髓也兼容吸納了西方小說的一些思想與流派;其對武俠小說最大的貢獻是將中國的古典文化完全融入了武俠小說中,其中最出色的是金庸先生所創造的武功招數,在金庸之前武功的名稱單調而重復,但是在金庸的手下卻一改舊風,將琴(笑傲江湖),棋(天龍八部的逍遙子)、書(神鵰俠侶的朱子柳)、畫(笑傲江湖的丹青子),甚至創造了例如百花錯拳,黯然銷魂掌這些心情武功套路,而且對於過招的描述更是讓我等看的如痴如醉。 2、故事情節盤枝錯節,神來之筆層出不窮,往往金庸的小說起首皆看似普通,平平無奇,越是到後面越是紛繁復雜,情節變幻莫測,峰迴路轉,看得不忍釋卷。代表作木莫過於射鵰三部曲以及天龍八部。 3、對於情感的描寫與心理的描寫登峰造極,金庸的小說中有不少的古文詩詞,其中也有一些是金庸個人自己填詞之類的,這些輔助的運用對於情感的描寫與烘托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神鵰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這句詞也恰恰是因為金庸的小說而廣為流傳。如果留心的話,應該讀讀天龍八部的四十回目,金庸的寫情之老到與毒辣,無人能比。 4、不斷的求新求變,許多人對古龍,溫瑞安的求新求變頗為肯定與贊賞並視為對武俠的最大貢獻,而實際上我對此觀點不以為然,真正對武俠小說的求新求變功勞最大者乃金庸,須知道,古龍與溫瑞安對於武俠的求新求變只是流於文字的寫法上,而對武俠這個主題並無多少實質性的貢獻,這點從兩位的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大量雷同可以看出,而今用對於武俠的求新求變確實從武俠這個詞語本身來入手並經入佳境的,如果把金庸的作品從頭到尾瀏覽一遍的話,應該有這樣的印象,從早期的《書劍恩仇錄》的正邪對立並以漢族的代表人物陳家洛作為主線的情節,到中期的《天龍八部》的契丹族的蕭峰作為歌頌並贊揚的對象,到後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中的雜種韋小寶這個絕世大英雄作為主角,金庸不斷的在摒棄狹隘的民族觀,從《飛狐外傳》中的江湖恩仇到《射鵰》中的民族抵抗,今庸在不斷的詮釋與修正「何為武俠」這個詞語的概念與范圍,而這兩點正是金庸書最大的魅力所在。而早期的一些武俠小說對於武俠的定義就是江湖恩仇與廝殺,而金庸向我們展示了武俠世界不僅僅是血腥的廝殺,更多的是一些讓我們為之振奮,為之心動的元素。 5、對於武俠故事的定位,早期的武俠小說對於主人公的武功總是這么幾個套路,要麼誤服千年靈芝,要麼被退隱江湖的武林怪傑輸入一身內力而猛然傲視武林,更有多個美女投懷送抱,最終大仇得報,美女得抱,爽哉爽哉,此類小說看得最多的是「幾甲子功力」「俊朗」這類的單詞,而在金庸梁羽生時代對這個情況一掃而空,尤以金庸作品中對於愛情堅貞的這個定義最為催人淚下,唯一例外的是韋小寶這個傢伙,得到了七個美女老婆。 (二)古龍: 對於古龍的喜愛雖然遠遠比不上對金庸的喜愛,但是按照武俠四大家來說,古龍還是一直在我的心目中排名第二的,古龍作品對於武俠的貢獻應該莫過於他出色的借鑒了西方偵探小說的理念以及***一些武俠小說的意識流(如果有心的話可以看看***有一本武俠小說《宮本武藏》,這本小說中可以發現與古龍好多的寫法類似的地方),對於武功的描寫獨辟蹊徑,古龍對於過招過程的描寫並不擅長,但是他巧妙地利用了一種古龍式的過招場面來獲得新的高峰,古龍筆下的武俠場面幾乎沒有多少過招的寫法,而是把過招前的環境渲染得淋漓盡致,雙方心理的描寫,雙方外部的描寫,風雨欲來,烏雲壓城一樣的緊張,而真正過招的時候,古龍創造了武俠的一個名言:「真正的高手之間的過招往往只需要一照就足夠了,任何一點點地錯誤都可以造成致命的失敗。」這種手法把武俠推向了另外一座巔峰,其中代表的莫過於小李的飛刀,西門吹雪的劍,陸小鳳的靈犀指,楚留香的輕功..... 古龍對於武俠的另一個貢獻是古龍體,這種題材被後來大量的仿製抄襲以至於泛濫成災,但是古龍創造了這個,並在他的手中將這個手法發揮的極致,古龍的早期作品大多平凡無奇,唯有《護花鈴》初顯風范,可惜被代筆者把結局寫的一塌糊塗(所以現在的護花鈴甚至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無結局的,一個是有結局的),到了《鐵血大旗》《綩花洗劍錄》《情人箭〉開始為一個代表期,這段時期的主角大多豐滿,故事情節復雜,而到《楚留香》看是,古龍體開始顯露出王者風范並在楚留香這部作品中發揮的酣暢淋漓,(後期的陸小鳳與楚留香比起來,似乎抄襲了不少),這個古龍體正是古龍對於武俠小說的貢獻,也是古龍真正成為武俠大家的一個標志。 不過古龍與金庸比起來差距是:古龍的英雄人物中大多雷同,機智與運氣是幾乎他作品中所有英雄都具備的兩個元素,而且古龍的小說中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古龍的筆下幾乎沒有什麼值得稱贊的女性,正是這些的大量被運用復制,使得古龍的小說影響力的長久性比不上金庸。但是對於武俠小說的貢獻,古龍當仁不讓的走在了金庸的後面而俯視群雄。 不過古龍卻有一點是金庸所沒有嘗試過的,那就是現代武俠小說,提到古龍,不能忘記《槍手·手槍》這部現代感的小說,也許有人說這部小說更像一部偵探現代小說,而實際上古龍是運用武俠的元素將現代故事採用武俠的手法來寫,這部小說如果是古龍的愛好者的話一定都會看過。 許多人說古龍的小說千篇一律,到了後期越看越沒勁,確實古龍的作品從楚留香開始慢慢的陷入了一種模式,這是古龍的悲哀,也是讀者的悲哀,對於市場的妥協以及古龍的性格所致,後來的武俠小說雷同的很多,但是這點並不是說明古龍就放棄了蛻變,又必須提到古龍的最後一部小說《獵鷹賭局》,這部小說在古龍的小說中是為數極少的短篇武俠,而兩個短篇所組成的小說開始採用的大量的新鮮的語言,古龍開始在修改自己的風格,並努力創造新的一種武俠小說的寫法,實際上這部小說也確實慢慢的顯露出了一種新的寫法。這部小說中古龍很少採用了以前那種敘述的風格,而變得沖淡平實了(可能與古龍那個時期剛剛出院有關),可惜就在這個轉折點上,古龍死了......... 也許是失去了一位大家,但我心痛失去了一種對武俠的新的貢獻。 (三)梁羽生 梁羽生可以用一個「四平八穩」來形容他在武俠中的地位,不可否認,梁羽生對於新派武俠的貢獻功不可沒,他的龍虎鬥京華的問世開始改寫了武俠小說從環珠樓主,平江不肖生時代所締造的武俠神化,把武俠小說的人物平民化,真實華,這點影響了後來的金庸以及所有的武俠小說作家,這點上樑羽生功勞是很大的。 梁羽生的作品在早期的人們讀來賞心悅目,但是對於我這樣年齡的人讀來卻不是很吸引,我認為的主要缺陷有: 1、梁羽生作品中的人物正邪十分明顯,不管是名字,擅長的武功都一眼可以看出這個人物的正邪。 2、故事情節的拖沓性,梁羽生的故事往往大量的延續並展開,從爺爺寫到父親寫到兒子寫道孫子寫到重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初看還覺得新鮮,看到兒子輩的時候就有點忍不住了,看到重孫子都出來的話更是怒火攻心了,梁羽生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其父輩或者師傅大多在上一個故事都是作為主角來寫的,這點上早就了梁羽生小說的永遠無法大氣的一個缺陷。 3、敘述的歷史化,同樣的借鑒歷史作為武俠的輔助,金庸對於歷史的借鑒總是採用一分實,九分虛,卻讓人讀來頗為相信,但是梁羽生對於歷史的借鑒卻採用的是五分實五分虛甚至更多的實更少的虛,讓人讀得時間長了覺得像在看歷史小說一樣,這點正是梁羽生小說致命的缺陷。 4、寫外過多,寫內過少,在梁羽生的小說中,很少能看到大段大段的內心描寫,而對主人公的行為以及語言卻傾注了大量的筆墨,要知道,缺乏內心描寫的文字遠遠沒有內心豐富的來得更能感染讀者,這點上與金庸對比起來,差距十分的遠。這也是梁羽生雖然成名早於金庸但是盛名遠遠不及金庸的原因。 梁羽生像一個武夫,而金庸如同一位儒者,兩者區別可見一斑 追問: 能用你的話來告訴我么?
7. 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各自都出於那個年代
[編輯本段]筆名緣起
當年金庸與梁羽生訂下武俠小說之約時,曾想過筆名的問題。後來決定把自己名字的「鏞」字一分為二,成為「金庸」。這就成為了他的筆名。
金庸先生也用過其他的筆名,例如用姚馥蘭(英文「Your Friend【你的朋友】」音譯)寫影話,如用林歡這筆名寫影話也寫電影劇本,在讀者中間也曾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編輯本段]作品及相關作品與衍生品列表
《金庸全集》:
金庸作品集
簡單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歷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刊在報刊上,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現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作,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並結集出版。
每一次修訂,情節都有所改動。新修版的故事細節和結局也略有改變,引來不少回響。目前兩岸三地的出版分別授權於廣州的廣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於2002年11月開始出版,代替原來的三聯書店)、台灣的遠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書目:
飛狐外傳 笑傲江湖
雪山飛狐 書劍恩仇錄
連城訣 神鵰俠侶
天龍八部 俠客行
射鵰英雄傳 倚天屠龍記
白馬嘯西風 碧血劍
鹿鼎記 鴛鴦刀
第1-2冊:
《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鋒芒之作。
創作年代:1955年
歷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
公元1753年—1759年
首發連載雜志:新晚報
第3-4冊:
《碧血劍》(附錄:袁崇煥評傳)
創作年代:1956年
歷史背景:崇禎六年—崇禎十七年或順治元年
公元1633年—1644年
首發連載雜志:香港商報
第5-8冊:
《射鵰英雄傳》(附錄:成吉思汗家族、關於「全真教」)——《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並稱「射鵰三步曲」,有前後聯系但不是系列,思想各異(分別是儒俠、道俠、佛俠),是「俠之大者」的詮釋作。此為「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創作年代:1957年—1959年
歷史背景: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
公元1199年—1221年
首發連載雜志:香港商報
第9-12冊:
《神鵰俠侶》——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創作年代:1959年—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理宗紹定五年或六年—開慶元年
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13冊:
《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59年
歷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
首發連載雜志:新晚報
《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清中前期
約公元1644年—1796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清初順治年間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14-15冊: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
創作年代:1960年—1961年
歷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首發連載雜志:武俠與歷史
第16-19冊:
《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
公元1262年—1263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20冊:
《連城訣》——強烈批判社會私慾、貪婪、無情的一面,同時也從屈指可數的幾位善良人物身上表現友誼、愛情、濟人、寬容。
創作年代:1963年
歷史背景:明前中期根據當時府縣設置,還有寶藏年代推算
首發連載雜志:東南亞周刊
第21-25冊:
《天龍八部》——倪匡曾代寫其中約五萬字,後修訂了大部分。該篇是金庸哲學、內涵、人性、情節等的巔峰之作,亦是對「人」、「諧」、「俠」的統一性巨著。
創作年代:1963年—1966年
歷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紹聖元年
公元1090年—1094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26-27冊:
《俠客行》——小說主人公無明確名字,以「石破天」代稱。該篇對人生寓言性與舐犢之情描寫最甚,親情性最強。
創作年代:1965年
歷史背景:清初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越女劍》(附錄:三十三劍客圖)——《越女劍》寫於《鹿鼎記》連載中途短篇小說,因此金庸最後一部小說是《鹿鼎記》而非《越女劍》。出版時附在《俠客行》之後。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是金庸歷史感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70年
歷史背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
約公元前473年—前463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28-31冊:
《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對斗爭的哀嘆。
創作年代:1967年
歷史背景:明朝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32-36冊:
《鹿鼎記》(附錄:康熙朝的機密奏摺)——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武俠史首次以詼諧、反諷、批判觀寫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
創作年代:1969年—1972年
歷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69年—1687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附:其中《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說中沒有指出明確年代(表示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這幾部小說年代是從一些細節推斷的。
8. 『當年金庸與梁羽生訂下武俠小說之約』是什麼
一、事件;
1950年,《大公報》的子報《新晚報》創刊後,金庸去做副刊編輯,與梁羽生一個辦公室。據傳,金庸與梁羽生訂有武俠小說之約:幾十年後回顧,看誰寫得好。
二、武俠小說之約:
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金庸與梁羽生約定:看誰寫的武俠小說更好(在幾十年以後回顧的時候)。
三、背景;
在《大公報》下屬的《新晚報》工作時,羅孚有兩位後來名滿天下的同事,查良鏞(金庸)和陳文統(梁羽生),兩人共同的愛好是圍棋和武俠小說。
四、人物簡介:
1、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 ,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1996年至1997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籌委會委員。1998年,獲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 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梁羽生(1924年3月22日~2009年1月22日),原名陳文統,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梁羽生為人正派,創作了三十餘部武俠佳作,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
代表作品有《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在評價自己的武俠創作地位時,梁羽生曾說:"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另有筆名陳魯、馮瑜寧、梁慧如、李夫人、馮顯華、幻萍、佟碩之、鳳雛生。
9. 金庸與梁羽生的關系 在評價自己的武俠創作地位時,梁羽生曾說:「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背景;
在《大公報》下屬的《新晚報》工作時,羅孚有兩位後來名滿天下的同事,查良鏞(金庸)和陳文統(梁羽生),兩人共同的愛好是圍棋和武俠小說。
事件;
1950年,《大公報》的子報《新晚報》創刊後,金庸去做副刊編輯,與梁羽生一個辦公室。據傳,金庸與梁羽生訂有武俠小說之約:幾十年後回顧,看誰寫得好。
10. 請教武俠迷朋友,除了古龍金庸梁羽生之外的武俠小說,還有其他值得一看的武俠小說嗎請說說看,謝謝
鳳歌的《昆侖》《滄海》《鐵血天驕》《靈飛經》
樹下野狐《搜神記》、《仙楚》、《蠻荒記》、《光年》、《不周記》、《雲海仙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