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的意義
A. 言情小說的意義是什麼
並不一定,言情小說是代表所有關於抒情的文章。 曾經一再堅持的故事到最後還是結束了,有些事情也已經落幕了。當我們又回到了寂寞,卻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曾擁有過。有些愛很痛,有些情很重,有些人很難忘記。事過境遷後,仍然有一些殘留。只是我們不願承認那段自以為早已忘記的過往罷了。
我們都曾在十字路口徘徊過,我們都曾默默哭泣過,痛過也罷,哭過也好,只是許多我們都不能重來,也許我們什麼都沒有剩下,但是我們還存有一點真,一點憂傷。我們真的愛過,我們也真的珍惜過,只是我們不曾擁有過那真。
午夜時分,仍沒有困意,暖暖的咖啡透著那淡淡的憂傷,看著那咖啡杯上的煙霧。往事湧上心頭,曾經的年少,曾經的故事,曾經的曾經。。。。。。。我們都不願再提起,只能留下那淡淡的憂傷。
風停過,雨也停過,只有那悲傷未曾停過。我想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藏有一段悲傷,為我們一次的錯愛而痛過,卻不肯放棄過。開始一段故事很容易,結束一段故事很難。或許我們習慣大團圓的結局,對於凄美的結局我們始終不習慣。正如人生似戲,都會有結局的。只是我們的結局是憂傷的。
一個人的街還是適合一個人走,一個人的哭泣還是適合一個人獨自品讀。故事結束了,我們也只能算是做了一場夢。最後的愛竟然與寂寞為伍,憂傷著我的憂傷,希望你過得好。
我走了,帶著我的憂傷離開你的世界。我過的很好,生命里還有感動。我的故事裡不會有你,只會有我那段憂傷的結局就夠了。愛走遠了,憂傷離近了,憂傷的結局會伴隨著我以後走過的街道,
像這樣
B. 言情小說的意義在於什麼
給人以美的享受,讓這個世界上充滿美好的幻想,這個世界是現實而殘酷的,所以人們才會藉助言情小說來訴說內心的最感性的一面,在小說里,所有的感情都可以不用掩飾,盡情表達,寫者開心,讀者舒心,所以才會大受懷揣夢想但無處實現的小女生的歡迎
C. 魯迅小說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1、文藝影響
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
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斗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等的網路全書。
2、學術影響
魯迅運用西方的文學觀念研究中國古典小說撰寫了《中國小說史略》,其不僅結束了「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的時代,也創造了文學史著作的典型範例,「為後學開示無數法門」,郭沫若將其與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並稱為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雙璧。
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對勘正了《古小說鉤沉》《嵇康集》《漢畫像集》《會稽郡故書雜集》等數十部古籍,為後世的古典文學研究留下了一筆巨大財富。
3、精神影響
他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魯迅同時又是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魯迅的人物評價:
1、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2、金良守(韓國文學評論家):「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3、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蘇聯作家):「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他又評價魯迅為「中國的高爾基。」
4、郭沫若(詩人、學者):「魯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是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家,是渴望人類解放的國際主義者。」
D. 如何評價〈狂人日記〉對於中國現代小說的意義
《狂人日記》深刻地揭示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是投向封建禮教的一顆重磅炸彈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劑,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小說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麼人都以為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不過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著,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判斷。最後他終於鼓足勇氣,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小說通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徹底反封建的新文學作品。
小說發表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了。廣大的農民依然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階級依然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的各種矛盾更加復雜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示了徹底的反抗。小說《狂人日記》是投向封建禮教的一顆重磅炸彈,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劑。禮教的弊害.
這是狂人日記的主要內容。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他還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棠的信中說道:「《狂人日記》實力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鑒》,」乃司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種發見,關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見,作品小序中所謂「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等語,完全可以理解為作者有意摹傳統筆記小說作法而寫的反語,也可以理解為作者所說的「醫家」有更深廣的含義,並非狹義的「醫生」、「大夫」。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徵,諸如「今天全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層意蘊卻是有意識地指向幾千年的歷史和當時社會上的「吃人」現象從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戶來說吃心肝的事」;從「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到徐錫林(即徐錫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內容雖然帶有狂人的非邏輯心理特徵,但始終圍繞著「吃人」,圍繞著中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不斷發生的有史可查和無史記載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現象,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狂人日記》在表現其主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啟蒙主義的思想特徵。魯迅對中國國民性中的「看客」心態最為深惡痛絕,他的「棄醫從文」的重大抉擇便直接由於這個因素。而顧在五四運動前後寫的所有雜文和小說,都是以啟蒙主義為總的思想特徵的。
《狂人日記》的創作,下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他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觀察了他周圍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為此感到不解和憤怒:「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還寫道:「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作用!你們也會吃盡。」在作品的最後一日記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並具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狂人日記》的意義,確實遠遠超出了文學的領域。
作品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寫下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歷史上多少反抗舊傳統的、離經叛道的人,曾經被視為瘋子,如孫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瘋子」。從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瘋子;站在革命的立場看去他是先知先覺。同一個人、同一個思想卻在社會上有截然對立的兩種看法和評價,這也是變革時代的社會矛盾的反映。魯迅塑造這具有狂與不狂兩重性的形象,就是對社會矛盾的一種揭示。這也是狂個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義」。掌握狂人形象的關鍵,就在於對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的理解。
魯迅曾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過:當時「大約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知識」。從作口中狂人的言行來看,他的確是一個「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屬於精神病學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寫:「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這樣的以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處處可見。如果只看到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認為狂人是真狂了。其實狂人的評議和心理有許多錯亂和偏執的地方,卻又表現出清醒的認識、深刻的思想和發言人的洞察力。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從寫滿「仁義道德」幾字的歷史字縫里所發現的吃人的本質。這段話揭開了幾千年中國封建禮教的面紗,揭露了封建禮教在精神上對人民的殘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壓迫人民的罪惡。幾千年來,敢於站出來說出這個本質的人難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嗎?
作品開頭,有這樣一段話:「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個迫害狂患者的思維特徵來寫人物的語言,其邏輯雖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義卻是相當豐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
如果我們很好地解決了狂人形象是真狂還是假狂的問題,那麼,對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與不狂」的兩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徵,更重要的一方面卻是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並且被歷史所證明是正確的,只是他說出了當時的人們不敢說或者是還沒有說出的駭人聽聞的話。我們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全部創作的「總序言」,除了思想主題方面的因素外,還包含著它在魯迅小說藝術上的開拓意義。魯迅小說正是從這里開始,就一直既借鑒外國小說的長處,又繼承傳統小說的優點,從而創造出一種現代小說的新的民族形式。
《狂人日記》一發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別」而引起了許多關注新文學的人們的注意。而它的特別,主要就在於它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小說從來沒有過的「日記體」形式。此外,作口中所帶有的「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寓熱於冷」的風格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所以,茅盾說:當時「還沒有第二個同樣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樣成功的第二篇創作小說」。
在中國,以前沒有日記體小說,只有筆記體和章回體小說。筆記體是「采風式」的,章回體是「說書式」的,它們在都採用第三人稱,而日記體則全部採用第一人稱,整篇作品幾乎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表白。魯迅的《狂人日記》不但從題目上,而且從整體形式上都借鑒了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魯迅在借鑒果戈理小說的同時,不僅在思想內容方面表現得更為「憂憤深廣」,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禮教,很好地表現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識,而且在藝術手法方面,並沒有因此而完全拋棄本國的小說傳統,在以自我表白為主要特徵的日記體小說中,仍然能很好地運用白描手法,極簡明地通過語言和行為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作者對白話的運用,也達到了非常嫻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靜坐了一會。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它兜肚連腸的吐出。」從這短短的幾十個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動作、有細節,用的都是標準的白話,自然朴實,卻又處處生動形象,充滿意趣。作品中還有一些警句式的詞句,如「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義的深度,都絕不亞於文言文。魯迅正是他高超的語言功力,在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同時,很成功地與傳統小說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現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創造出了「日記體」這樣一種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
從創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記》主要採用的還是現實主義的方法。這表現在作品重視典型環境的描寫、重視細節的真實性、重視人物性格的統一性等方面。我們在閱讀中時,如果把狂人的「錯覺」加以矯正,就可以發現,無論是路人對他的態度,還是何先生對他的診斷,都是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現象。而「從盤古開辟天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甚至於「去年城裡釘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著血舐」(這個細節後來被作者用於他的另一篇小說《葯》之中),確實是「從來如此」。
《狂人日記》的現實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對封建道德的批判、對愚昧國民的同性和鞭撻。在作品中,除了現實主義的方法外,象徵主義也時常可見。無論是「很好的月光」,還是「趙家的狗」;無論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還是李時珍寫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的刻畫,也可以看作是象徵主義的結合。狂人的精神病狀的描寫是逼真的,而他的幾乎所有語言又都是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徵意義則更為突出。
茅盾曾在1923年這樣寫道「這奇文冷雋的句子,挺峭的文調,對照著那儲蓄半吐的意義,和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便構成了異樣的風格,使人一見就感著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魯迅從《狂人日記》開始就形成了一種「異樣的風格」,即作品雖然一開篇就使人籠罩在陰冷的恐懼之中,雖然處處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作品中狂人昂揚的鬥志,卻不能不使人振奮,不能不使人覺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還流淌著熱烈的感情,還寄託著熱切的希望。概而言之,是魯迅小說「異樣的風格」就是寓熱於冷。
《狂人日記》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而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深刻地體現了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實績,對其也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E. 新時期小說的文學史的意義
新時期文學的敘事理路到此始清晰地呈現了出來:從新時期初期的革命現實主義宏大敘事 ,到先鋒小說的宏大隱身與碎片呈現的現代主義敘事 ,再到走向寫實化 ,最終實現現代主義和寫實主義相交融的跨界敘述。敘事是文學的本體性因素 ,新時期文學的敘事嬗變所展現的是文學對政治文化語境控制的擺脫和對文學本體意義的自覺 ,即所謂的「走向文學自身」。如此「走向」所獲得的文學經驗 ,既不同於以啟蒙和救亡為主題的現代文學 ,也不同於以政治鼓動為主題的當代文學 ,它把文學引向了其自身 ,實現了對其本體的熱情的建構。雖然說這樣的建構帶有太過於濃厚的形式主義的意味 ,但是對自身的自覺建構又是所有藝術所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因為只有經歷了這樣的自覺 ,這種藝術才能走向成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新時期文學才呈現出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學史中的獨特地位。
F.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現實意義
中國現代文學發端於五四運動時期,但以鴉片戰爭後的近代文學為其先導。現代文學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現實土壤上的新的產物,同時又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學的一個發展。
主要作用:
現代文學,作為中國現代復雜的階級關系在文學上的反映,所包含的成分也是復雜多樣的。新起的白話文學本身,並不是單一的產物;它是文學上無產階級、革命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三種不同力量在新時期實行聯合的結果,其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有著原則的區分。資產階級文學,包含了相當復雜的既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的思想因素,不僅同無產階級文學有質的不同,而且同小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文學也有很大的區別。一部分資產階級右翼在文學上的代表,反封建時固然極為軟弱,同帝國主義更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在斗爭深入之後,很快倒戈成為反動勢力的維護者。此外,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也還有若干其他的文學成分。封建舊文學雖已遭到沉重的打擊,但遠學上的產物,三十年代以及稍後一個時期,還曾出現過法西斯「民族主義文藝」、「戰國策」派和所謂「戡亂文學」——這些都是文學上的逆流。現代文學里各種成分的紛然雜陳和相互斗爭,正推進了文學上不同力量之消長,顯示了錯綜復雜的情未絕跡;鴛鴦蝴蝶派作品則改穿起了白話的衣裝,在市民階層中有所流傳;作為國民反動黨派法西斯政策在文勢。
思想變革:
但在這多種復雜的文學成分中,居於主導地位、佔有絕對優勢並獲得了巨大成就的,則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學,亦即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學。這是一種完全新型的真正屬於人民大眾自己的文學,同歷史上一切具有民主性進步性的文學都有極大區別。這種文學一方面在階級基礎上仍不是單一的,它具有新民主主義的統一戰線的性質,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曾經起過一定進步作用有著反帝反封建要求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學。另一方面,「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由於其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緣故,就都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並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註:《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2卷第665頁。),反映到文學上,就有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內容,有了社會主義方向,也有了體現這些特點的現代文學的主流——無產階級文學和處於無產階級領導影響下的革命民主主義文學。
在「五四」以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里,無產階級文學,最初雖然只是作為因素而存在,但隨著革命的發展和無產階級影響的擴大,隨著作家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參加革命實踐的增多,隨著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和少數革命工農參預文學創作,特別是隨著左翼文學運動的蓬勃展開,無論在量的方面或者質的方面,都有增長和提高。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後,作品中以無產階級思想教育人民的作用愈益顯著,這種文學也就得到了更多更堅實的發展。至於革命民主主義文學,在我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下,始終作為無產階級在文學戰線上的可靠同盟軍,以英勇無畏的姿態參加了反帝反封建斗爭,並且逐漸轉換自身的性質,朝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最終匯合到無產階級文學的洪流之中。歷史駁斥了那些把「五四」以來的新文學說成只是明朝「公安派」、「竟陵派」的繼承和發展,或是西歐資產階級文藝的「一個新拓的支流」等不符事實的言論。無產階級領導並以革命民主主義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這兩種力量為中堅,保證了我國現代文學具有前所未有的嶄新的性質。
G. 現代網路小說的存在有何現實意義現在很多小說太過脫離現實,似乎內涵並不豐富
和傳統的投稿、發表、刊印渠道相比,網路小說風格更為自由,文體更為豐富,發表閱讀方式較為簡單,主要體裁以玄幻和言情居多。最主要的是,網路小說能包容正規的小說形式所不能包含、容忍的一些敏感題材,某種程度上可以維護思想及言論自由。
但是,由於絕大多數網路小說是以快餐文學為定義,大都情節冗長,很大一部分情節不符合常理邏輯,有時情節還很虐,口水話多,結構枝枝蔓蔓,內容有時相互矛盾,缺乏經典之作,雖然其中也不乏有脫穎而出的傑作。
造成這些弊病的原因:一是網路小說的寫作成本太低,從讀者到作者很容易,很多缺少文化修為的人大量湧入;二是以字數多少為盈利模式,導致作者重量不重質;三是作品大都是即時更新,而不是先寫好再發表,讀者催促作者更新,一般每天至少更新幾千字,這樣很難出經典;四是很多讀者大概是雅的東西看太多了,要看點俗的,雅俗共賞嘛!
而且,網路寫手也是很不容易的,基本上所有網路小說要出版都要經過刪節和修改= =畢竟是河蟹年代了,描寫太入骨、針砭時弊、語氣太偏激(你知道以什麼為標準的偏激……),都是可以一棒子打死的。內地禁詞什麼的一籮筐,台灣對禁書的規定就比較少,有的問題和選材只有在台灣才能出版,比如說耽美= =
大多數網路的現實意義,就是在真實世界外在開辟出一個幻想世界……現代人的壓力太大,只有想像的世界才不會傷人,總的來說,就是在想像和真實里尋找一個平衡點。
H. 中國現代小說三十年的歷史意義與影響
樂歌內容,主要反映的是國人救亡圖存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要求。在一些廣為流傳的深受歡迎的樂歌中,富國強兵抵禦外辱的題材居首要位置。這類作品,通常以感慨激昂的歌詞大調性的曲調和進行曲風格,表現國民的覺醒和奮發精神
1在樂歌的影響下,培養出中國最早的一批音樂教育人才,從而為中國普通教育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師資力量;
2通過學堂樂歌活動,展示出音樂教育的 社會功能,從而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音樂教育的重視,逐步確立音樂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3通過樂歌課,把西歐音樂理論基本知識以及音樂會演出形式介紹給國人,提高音樂修養,活躍音樂生活;
4樂歌活動中出現的「集體唱歌」這一新的音樂表現形式,對中國的「五四」以後,特別是三十年代群眾歌曲體裁的形成及群眾歌詠活動的開展,積累了一定經驗;
總之,樂歌活動在我國學校音樂啟蒙教育方面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他的實踐成果,為「五四」以後中國現代新音樂文化深入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為中國現代中小學普通音樂教育鋪墊了最初的基石。
I. 魯迅的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哪些開創意義
1,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他寫了最初的白話小說,都是迄今為止新文化運動中最力的作品。
2,選取社會的底層人民的生活為素材,意在揭出人們的病苦,引起療救的希望。這是古人作品中幾乎找不到的,亦無有大作出其右。
3,善於製造各種典型。典型人物涉及各方面,皆成符號,播於眾口,名家形容為,阿Q是寫了我們的父親,祥林嫂表現了我們的母親,孔乙己是我們的老師,狂人是兒子,愛姑是女兒,涓生是丈夫,子君是老婆,孤獨者是意欲拯救大家庭的逆子,雲雲。
4,學習多種風格的寫法,又自成風格。魯迅自言學習了國外多個名家,取來自為己用,篇篇各有不同特色。作者亦自創中國特色,行文簡潔,愛搞白描,善留文外之旨趣;修辭和編排亦自具特色,長於反語和諷刺,多出煉句,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5,小說試用各種不同結構,為後人創造文學新形式。篇篇為後人開不同派別的典範,又都為後人難以超越。
J. 求現代小說(能反映社會生活和具有教育意義)
《混也是一種生活》,作者雲天空,講述的是一個社會小人物的成長經歷。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