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小說的文學批評
❶ 對現當代文學的批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高建平提出,當代文學批評原創性理論有兩種建設原創性的主張:一種是持中西二元對立的主張,其中又分為遵從中國古典文論的唯古典派和推崇國外最時尚理論流派的唯西洋派;另一種是克服二元對立的主張,面向當代現實,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
盡管當代文學批評仍然較多藉助於批評個體自發性的感性體悟,但普遍的社會問題意識,對全球進程、時代境遇和人類命運的關切和思考,明顯被帶入對文學文本和文學現象的闡釋、發現和批評過程中。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喬煥江表示,在文化研究和批評理論的影響下,文本不再被視為作家自我表現或現實反映的結果,也不再被視為封閉形式的自律系統,而是被看作嵌入歷史性現實的話語和表徵,這使得歷史以社會問題化的方式重新在批評中臨場。
當代文學批評原創性理論要從文學批評實踐出發,從研究文學本身得到。高建平認為,我國文學批評理論的原創性建設,最重要的是理論聯系實際,對於文學批評來說就要聯系文學批評的實際。過去,文學批評理論只是針對文學批評所使用的術語進行分析,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要運用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從多個角度和方面,對文學進行更為深刻的研究。
對當下文學進行及時有效的批評,其首要目的並非原創性理論的生產。喬煥江認為,新時代背景下,學科之間以及學術話語與歷史現實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當代文學批評既不能作為既有理論的注腳,也不能成為某種空想原創理論的實踐,當代文學批評實踐應該成為原創性文學理論的功能性實踐。
❷ 文學批評是不是屬於現當代文學范疇碩考考研時有沒有單獨的文學批評考試
這個要看你興趣。只是想要做批評的話,在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文藝學這些專業都可以做。只是針對考試的話,以上者三個專業都有一科考的文學理論與批評,也就是有一部分是文學理論題(不多於50分),剩下的是對給出的文章(一般是小說)寫一篇評論。學習上,文藝學理論性更強,以後的批評研究針對思潮、理論這些,但相對路子也比較寬,可以走研究文化現象、理論爭議、藝術流派、傳媒等等;現當代文學這些主要針對現代當的作品與思潮。但具體做研究的時候,理論與作品兼顧,你能得心應手是最好的。你說的單獨的文學批評考試,沒有單獨的這個專業,但好幾個專業都會考這個科目。希望能幫到你!
❸ 如何認識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在世界文學批評格局中的處境
當代文學批評隨著當代文學的發展呈現出豐富的存在樣態,在對傳統文學批評話語的繼承中,也不斷吸收著外來的文學批評話語,進入了一個多元自由的批評話語領域,多樣的文學批評聲音共同匯成了60年文學批評宏大的交響樂。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胡平系統闡述了60年來,中國文學批評界三種主要的批評形態:協會批評、學院批評、媒體批評。他認為學院批評的構成主要包括大學、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等。它的特點是學理性強,具有文學史的眼光,因為研究深入而特別獲得尊重;媒體批評主要是以及時、即時、尖銳,無所顧忌為特點。協會批評主要是一種職業批評,是作家協會系統發出的聲音,主要是對新出版的作品和創作新形勢的批評。三種聲音分工不同。協會批評的特點是比較中庸,溫和,因為和作家的關系密切。學院批評和媒體批評的獨立性更強,許多問題也是通過這兩種批評揭示出來的。而協會批評和體制更接近一些,相對溫和,有些問題難以涉及。因此協會批評、學院批評、媒體批評這三種批評也必須相輔相成,才能形成一種健康的批評生態。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支宇回顧了60年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基本脈絡,他認為60年走過了一段光輝的理論之路,60年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話語轉型是從本質主義到反本質主義。走出本質主義之後,中國話語不再迷信某種形而上學的「本質」,更加珍視多元與對話,真正進入了自由的話語之域。
60年文學批評的啟示
當代文學批評存在著歷史和現實原因帶來的一些困境,與會評論家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對此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反思。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建軍從自身的身份談論批評的難度問題。他認為一個批評家受歡迎的程度並不是其文學水平的評價標准。批評家的道德所在,是有足夠的信心表達自己的是非感受。當代文學創作和批評存在不對稱性。文學批評沒有真正獨立地發揮批評的作用,批評是服從於外在的權威制約,服從外在權威的主宰。70年代末批評處於為文學療傷的階段,為文學正名,替創作辯護,正本清源,為形成良好的創作環境作出了很好的貢獻,但是緊接著80年代末,90年代初直到現在,種種復雜的原因,整個批評喪失了獨立性和自信心,形成了依附型的批評,依附於創作、體制、市場,作為獨立的批評家、獨立批評的力量很小。
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彭學明指出,文學批評的困境主要有文學批評生態環境欠佳、文學批評的勞動價值名不副實、文學批評邊緣化、文學批評隊伍的青黃不接。由此引發一系列文學批評存在的問題:文學批評的邊緣化削弱了它的純度;人情化削弱了文學批評的硬度和剛度,失去了文學批評的公信力;文學批評的跟風,削弱了文學批評的獨立性;文學批評的過分理性化,削弱了感染度。
當代文學批評對於當代文學的發展與繁榮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批評與創作是和諧共生共榮的關系。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學昕借用蘇童的比喻「寫作和批評的是分不開的,像兩根鐵軌一樣,保持的距離像一個方向延伸,又不可能交叉」來描述寫作與批評的關系,他認為批評的終極目的是發現可能成為經典的作品,批評的立足點應該放在建設性上,不是謾罵或激怒,而是發現他的問題,批評要堅持一種審美的公信力和定力。
孟繁華認為那些否定當代文學成就的批評家對當代文學並沒有構成真正的批評。如果聯系起百年中國文學的評價來說,那些批評的聲音,評價現當代文學使用了兩個尺度:他們在評價現代文學的時候,取的是現代文學的高端成就,現代文學因為有了魯郭茅巴老曹,就能建構起一個偉大的現代文學史。但是當他們評價當代文學的時候,他們採取的是末流,認為這就是當代文學的現象。對現當代文學評價所採取的不同尺度造成了他們批評聲音的不及物性質。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欒梅健指出,海外學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了解非常單一,只看翻譯,看媒體的評價,不細加揣測和分析。未經翻譯的作品他們知之甚少,甚至於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了解途徑也非常有限。因此,有限的了解決定了海外漢學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看法。要真正呈現當代文學的成就,還原真實的文學面貌,他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做:1�有組織、有計劃、重點地翻譯文學作品,把它們介紹到世界。2�文學刊物要有擔當,要肩負起把中國的文學介紹到海外的使命。有計劃、有重點、系統的對當代重要的作家作品組織評論,文學批評家要有一種使命感,讓海外聽到我們的聲音。3�應該建立起多樣的與海外漢學家進行學術交流的平台,糾正他們對中國當代文學一些片面的看法,讓他們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當代文學真實的現狀。
在討論「如何認識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在世界文學批評格局中的處境」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對當今世界文學批評的局勢有一個准確的把握。
隨著20世紀社會發展全球化的潮流,文學批評也被賦予了「全球化」的特點。文學批評的思想和觀念在各國間傳播,得到了其擁護者,繼而發展成為一股思潮旋風。所以,我們說一種文學批評思潮的誕生,都是各國及各文化背景的融合。對於中國,一方面,雖然20世紀中文學批評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有卓越成就的批評家,如:魯迅、茅盾、胡風、李健吾、沈從文等,但另一方面,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是以西方的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的引進為前提的,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都沒有擺脫這種西方文化的過度滲透,這就造成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缺乏民族性的特點。
文學批評是一種世界性活動,其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在世界上呈現「多元化」的格局。但現狀卻恰恰相反,文學批評中的「一體化」苗頭的漸漸升起,這種畸形的文學批評格局值得我們警惕和關注。要想改變這種不均衡狀況,就要求中國文學批評要發揚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以自信自強的姿態與世界文學批評文化進行平等對話。
文學批評的作為一種文學研究活動,與文學批評家的思想內涵、精神世界、文化程度有著重大聯系。所以,要說中國文學批評的欠缺,倒不如說是當代文學批評家的欠缺。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批評家的欠缺」並不是指中國缺少批評家,而是指中國當代某些批評家欠缺了一種正確的批評意識和端正的批評人格。
就拿郭敬明進入中國作協這事來說。郭敬明的一本《夢里花落知多少》被法院判了抄襲庄羽的《圈裡圈外》,他的抄襲行為成為了不爭的事實。但他卻從來沒有公開道歉,甚至連抄襲也從未承認,就如他所說的:「只賠款不道歉。」而就是這么一個抄襲且不承認的人,最後竟然高調進入中國作協。更加令我們詫異的是,支持郭進入作協的人中,竟然包括赫赫有名的中國當代批評名大家王蒙和著名批評家兼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博士。這不禁讓我們大跌眼鏡,也引起了我們對中國文壇基本價值觀的奔潰產生了深思。
王和陳的做法,並不是在為年輕人提供一條出路,而是在縱容錯誤和袒護罪犯。作為中國的著名文學批評家,王和陳都應該有著時代的使命感,他們的言行應該為人民作出正確的表率。因為郭的巨大名聲而盲目對其進行抬舉,反映的是一部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家的無德無底線的狀態。作家是文學作品的創造者,很難想像,如果一個批評家連基本的文學操行也不及格,批評價值觀不端正,道德底線無下限的話,他能夠寫出怎麼樣的好作品。
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不足,一方面在於民族性的不夠,沒有形成中國特色的民族性文學批評,另一方面是在於當代文學批評家們的批評觀念不正,人格道德缺失。
❹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大致分為那三類
1、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三種形態分類:
(1) 第一種是介入創作的批評, 批評家用經驗、 智慧和熱情擁抱作品, 通過批評心得 的詩意傳達激活創作的靈性; 它和創作一同前進, 扶植文學新人的成長, 推動文學流 派的發展, 體現了批評的「 藝術關懷」 魯迅、李健吾、胡風等人可視為其代表。
(2)第二種 批評追求獨立的精神文化價值, 它注重闡釋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哲學、 社會學、 倫理學、 心理學和語言學的意義,它為了拓展批評主體的知識領域, 適應批評自我建設的需 要, 介紹使用西方各種批評方法, 推進了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 體現了批評的「 學術關懷」王國維、潘光旦、吳世昌等人是其代表。
(3)第三種是為社會政治服務的批評, 它 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改良與革命年代發揮了文學的意識形態批判作用, 體現了批評的「 社會關懷」由於偏重於作品社會政治意義的引申發揮, 批評很難在審美的層次上。
❺ 現代文學評論怎麼寫作
1.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我們對一篇文學作品發表議論,總要有個基本看法:是好還是壞?是基本上好的還有缺點,還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處?這個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這個論點必須是正確的、鮮明的。
2.要有準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文學評論的論據,主要應從作品的人物、情節和藝術描寫中去找,也就是說,要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描寫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具體的分析。從而引用足以說明自己論點的材料來作為論據。這些論據一定要准確可靠,不能想當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斷章取義,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3.要運用科學的符合邏輯推理的論證方法。是用歸納法,還是用演繹法,或者是類比法,應深思熟慮。而且,是寫成一篇立論的評論,還是一篇駁論的評論,也需要根據寫作目的,從作品實際和讀者需要出發來確定。
4.要具有文學批評的當代意識,能按照文學規律和特性結合作品實際進行寫作。必須運用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史知識、美學知識、語言學和修辭學知識,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否則,在文章中盡講外行話,或者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樣的評論肯定難以服人。
5.在創作上文學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文學評論的理論和術語也隨之不斷更新。為此,就要努力使評論的語言既准確、嚴密、有科學性、理論性,又要鮮明、新穎、有文學性、形象性。要通過語言的運用將評論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
❻ 文學批評怎麼寫
論文學接受的性別傾向——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例
【內容提要】
文學接受中的性別傾向,是文學理論中的深層次問題,也是文學基礎理論建構必然要充分闡發的現實難題。本文主要通過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讀者接受理論的回顧與反思,強調了性別因素在開放式的文學闡釋空間中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在我國的理論界,文學接受中的性別傾向問題遭到忽視,女性主義批評對讀者接受理論的拓展得不到重視。在汗牛充棟的讀者接受批評著述,以及當下流行的文藝理論教材關於讀者接受的相關內容中,皆未涉及接受者的性別傾向問題。毫無疑問,文學接受中的性別傾向確實存在,其擴大了作品內涵,豐富了審美感知。本文主要圍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相關建樹展開討論。
一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迄今已有30多年的發展史,其對於文學接受主體性別傾向的強調,以及世紀之交一些理論家對閱讀中性別化過程的關注,不乏現實意義。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順應了重視讀者反應的世界文論大趨勢。文學作品具有絕對的客觀性,是60年代以降的文學理論首先要顛覆的觀念。讀者接受理論通過重新調整作品與讀者的關系,使人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文學及其歷史。無論是羅曼?英伽登、漢斯?羅伯特?姚斯、沃爾夫岡?伊瑟爾還是其他接受理論家,首先要解構的便是作品具有客觀的凝固不變的價值觀念。他們指出,一行字、一頁字或一本書似乎都是顯而易見地客觀存在在那裡的,其實是一種騙人的假象,作品的結構是與具體的閱讀、評價無關的絕對而永恆的模式也是無稽之談;作品的意義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產生的,與讀者密切相關。
從時間上看,讀者接受理論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興起幾乎同一時期,可以說讀者接受理論從邏輯上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頒發了通行證。不論承認與否,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呼之欲出的。意義是歷史的產物,它在解構和重構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作品實際上意指了不同的讀者類型,讀者不同的主體規定也導致了對作品的不同理解,文學意義的實現既非全在於本文,亦非全在於讀者,而在於雙向交互作用的動態建構。此看法使女性主義批評與讀者接受理論處於同一層次,是其復合疊加之處。可女性主義批評步步逼進,既擯棄傳統文學理論的絕對客觀論,又質疑其具備純粹的科學性,認為傳統作品和理論絕大多數是大男子主義的,是男性壓抑女性的一種轉換形式,文學領域充斥著陷阱。如果讀者接受理論或闡釋學是在問「我們怎麼知道?」這一問題的話,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則進而追問:我們要知道什麼?初期的一部女性主義評論集《經驗的權威》(TheAuthorityofExperi-enceMaurianneAdamsed.1977),便是將作品與讀者反應聯系起來,將其置於特殊的文化背景上進行性別剖析的嘗試。緊接著的另一本女性主義批評論著《抗拒的閱讀》(JudithFetterley,TheResistingReader,1978),集中探討那些男作家如華盛頓?歐文、霍桑、諾曼?梅勒等人的作品,認為這些所謂的文學經典是建立在男性經驗之上的,與女性讀者的體驗相悖,從而倡導婦女讀者對傳統作品的懷疑與反叛。
許多女性主義批評家指出,把文學作品看成是傳遞真實的、「人」的體驗的觀點,是西方父權制人文主義傳統所強調的騙人鬼話。就連莎士比亞那樣對女性較友善的作家,也通過作品中的人物,表現了對女性的蔑視。譬如,在《哈姆雷特》中,作者通過哈姆雷特對索菲利亞的指控,表現了自己的「厭女症」:
哈姆雷特對索菲利亞行為的理解,全憑他關於女性的男性定見,而索菲利亞的行為也完全受兩名潛在男性的監控,其貞潔或淫盪全取決於哈姆雷特的態度。如果他愛她,她接受了他的禮物與愛撫,那她便是貞女;如果他只想引誘她而並不愛他,那她便是低賤的淫婦,因為哈姆雷特蔑視並嘲笑她,咒她該進修道院。①
父權文化一直將婦女排斥在外,傳統的敘事手法和闡釋話語,以及「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鏈上被補充和豐富的」審美感受(姚斯語)是男性的。女性讀者在穿越這種男性框架的歷程中被不自覺地變得更加被動和可悲,所謂「填補未定點」的運作仍是男性框架的行為。因此,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首要任務是,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審視那些帶有偏見的作品在閱讀中反對多於贊同②。閱讀應是對現存准則的挑戰,女性讀者是一名「抗拒的讀者」,存在於由性別因素模塑的「詮釋集團」(interpretivecommuni-ties)中。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這座大廈便是建立在「抗拒的閱讀」這塊基石之上,是對讀者接受理論的進一步具體化和公然冒犯③。
在姚斯等人看來,文化語境的事實和成規的消失,只不過有利於我們在一些經典作品中獲得新的解釋,一部作品的藝術特點在其初次顯現中不可能被立即與全部感知。而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則認為,絕大多數經典之作是大可質疑的,對經典的重新闡釋可能往往意味著對經典的顛覆與消解,以及發現許多屬於「亞文化群」的「非經典」作品。語言不是把人們與現實隔離開來的囚牢,作為一個系統,它總是存在於歷史的、特定的敘述中,是政治斗爭的一個場所。只從語言符號系統不能解釋為什麼婦女的語言是「無權的語言」。語言的意義也產生於不同說話主體的社會存在,事實與描述之間的距離由話語代表著政治權,政治權決定了話語權④。
讀者接受理論雖然攻擊「搞一個編年史一類的事實堆積」的歷史客觀主義的研究模式,要求「擯除虛幻的藝術作品的永恆本質以及觀察者永恆的立足點」,但它對文學的本質或價值採取了迴避的態度,與實證主義、新批評、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及神話原型批評相近,仍是一種大男子主義話語。深諳接受理論的美國批評家簡?湯普金斯指出:
讀者反應批評家們把自己的著作吹噓成與新批評派的原則大異其趣。然而,我認為,如果對這些批評家的理論和實踐細加考察,就可以看出,他們並沒有把文學理論翻一個個兒,不過是以新的調頭在那裡重彈形式主義的老曲子。……更為驚人的是,讀者反應批評和其血親——分解主義批評,並沒有脫離由於形式主義把批評與闡釋等同起來而使批評文章陷入的那種巢臼。⑤
男性權威與傳統理性的聯系被接受理論變得更加牢固和隱蔽,從而掩蓋了對它的懷疑與批判。女性主義批評的政治性,將讀者推向了一個更激進的位置。
讀者接受理論最為基本的方面,便是讀者根據自己對作品的不同感受去閱讀作品,讀者的反應往往制約著作品的意義。但應該說,接受理論實際上是「無言地假定了一種『既成'讀者」,如何劃定對讀者獨特體驗的強調與無節制地放縱讀者的界限,讀者有些什麼樣的具體的文化背景與主體身份的規定性……讀者接受理論對這些問題並未深入探討。接受理論的代表人物對讀者體驗的強調,大多還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上,所謂「超級讀者」、「理想讀者」、「全知讀者」、「內行讀者」、「敘述接受者」、「歷史的讀者」、「潛在讀者」、「好的閱讀」等概念,都還是些較抽象而寬泛的界定。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對讀者的釐定,將讀者接受理論內涵中的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及文學人類學諸因素經過調整而進一步具體化了。讀者本身是理解多樣性的根源,每一位讀者都會帶給作品一些不同的理解與期待。所謂「忘記日常自我的閱讀」,或「一個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信念的讀者很可能是一個不合格的讀者」(伊瑟爾語)的見解是女性主義批評不能同意的。既然傳統文學是男性偏見的產物,那麼,放棄了自覺的女性批判意識,去適應那樣的「召喚結構」或「填補未定點」,去與如此之類的作品認同,不就是與大男子主義偏見認同而甘心就範?接受理論所界定或期望的讀者,並非是「中性的」或未具「強烈的意識形態信念」的。此外,如果所有的識讀皆「誤讀」,那麼「作為女性的閱讀」所產生的對男性中心主義的批判的正確性如何?又怎樣完成其維護「姊妹情誼」、「社會主義」兩性平等的政治目的?
二
伊?肖瓦爾特以閱讀哈代的《卡斯特橋市長》為例,說明了「男權批評家的幻想如何歪曲了文本」,婦女的理解如何與其不同。在小說開篇,醉熏熏的麥克爾?亨察爾在某小鎮為了五基尼錢將妻子賣給了一名水手。一名叫歐文?豪的男性批評家對這一場面作了如下理解:
擺脫妻子,拋掉婦女這塊萎縮的破布,連同她緘默的抱怨和使人難忍的被動;逃避,不是鬼鬼祟祟地遺棄,而是公開地將她的肉體賣給陌生人,就像馬在市場上被賣掉一樣;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取生活中的再一次機會——《卡斯特橋市長》正是以這種對男性幻想有如
此魅力的手法開始的。⑥
肖瓦爾特認為,上述解讀無疑是對女性的極大侮辱。各種所謂的女性特徵實際上是男性賦予她們的,那名被賣掉的婦女在小說「開場的幾個場面里所表現的並不表明她是頹喪、抱怨和被動的」,所謂的被動特徵,則因為她是女人,身負哺養孩子的重擔。哈代想表明的是:亨察爾在象徵性地賣掉他對婦女世界的整個擁有,他的悲劇也由此而生。肖瓦爾特的閱讀還表明了「作為婦女的閱讀」對女性的地位和價值的揄揚或認同:
《卡斯特橋市長》的情感軸心既非亨察爾與妻子的關系,也非他與露塞坦?坦波曼的泛泛的浪漫史,而是他漸漸地欽慕他妻子的女兒伊麗莎白?簡的力量和尊貴。像該小說里的其他婦女一樣,她受自己心靈的支配,男人制定的規則於她並不重要,直到亨察爾親自教她尊重法律、父權及規范,這使她最終拒絕了他。亨察爾是個自稱「仇恨婦女的人」,是個充其量對婦女表示了一種「傲慢的憐憫」的人,他的男子氣概的衰退、市長的鎖鏈、主人的權威及父親權力喪失使他低聲下氣,失掉了男子的尊嚴。但在亨察爾所謂的弱點和「女人氣」突破其脆弱之時,哈代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處於最佳狀態的男人。⑦
其實,性別意識主要是一種文化建構,男性的文學接受也不乏敏銳的性別視角,也可產生同情女性的兩性平等傾向。幾十年前的瞿秋白在《小小的一個問題——婦女解放的問題》一文中,從一句古詩入手,批判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戕害,對文學在模塑男尊女卑性別定見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進行了清算,真可謂達到了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批判高度。針對朋友稱贊吳梅村詞「慣猜閑事為聰明」一句,瞿秋白回答道:
好可是好,你看了不害怕么?不難受么?他不明白。我就說道:這首詞,這樣的詩詞、文章、小說、戲劇,就是牢獄里的攝影片。……這樣一張手銬腳鐐釘著的女犯的相片,怎麼不害怕?怎麼不難受?可憐不可憐!唉!要不是釘著手銬腳鐐,又何至於「慣猜閑事」才算得「聰明」呢?許許多多精神上的桎梏——綱常、禮教、家庭制度、社會組織、男女相對的觀念——造成這樣一個精神的牢獄把他們監禁起來,天下的事情在這般不幸的女子眼光中看來那一件事不是閑事呢?既然有這許多桎梏把他們禁錮起來,他們的聰明才力沒有可用之處,僥幸的呢,也不過是「舞罷會無理曲時,妝成只是薪香坐」,不幸的呢,自然是「不分不曉懨懨默默——假傷春」了。文學家既然有這樣細膩的文心,為什麼不想一想,天下有許多「慣猜閑事為聰明」的女子,就有許多手足胼胝還吃不飽肚子的人。⑧
文學起著建構性別主體的重要作用,瞿秋白清明睿智的頭腦,必然要尋求這些「女犯的相片」的炮製者:
女子既然是受著舊宗教,舊社會的影響變成這種樣子,似乎這全是舊宗教、舊學說、舊社會造出來的罪惡,文學家不過是把他描寫出來罷了。殊不知道文學的作品詩、詞、文章、小說、戲劇——多少有一點支配社會心理的力量。文學家始終要擔負這點責任。……這樣的牢獄多堅固呵!這不是中國文學家——無題體、香奩體詩詞的文人——描寫出來的么?這不是他們確定社會上對於男女觀念的利器么?⑨
由此瞿秋白達到了五四時期「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新高度,比梁啟超、陳獨秀、胡適等更明確地指出了人們的性別定見與文藝的關系,鮮明地呈露出70年代眾多西方女性主義批評家及80年代末中國女性主義批評家對傳統文學的批判態度。令人十分惋惜的是,這一批判向度卻在世界文學批評史中中斷了幾十年,也從未引起過學界的關注。
從作者至本文再到讀者之間不存在一種簡單的直接的交流渠道,即使作者的意圖是傳遞一個男女平等的信息,卻並不能保證讀者也這樣去接受它。婦女不會也不曾總是作為女人來閱讀,一名婦女的閱讀可能與男性中心主義認同。這種認同還包括接受者受作品中男性人物主導話語的影響。英國批評家羅瑟琳?科渥德在《婦女小說是女性主義小說嗎》一文里聲稱,米爾斯—布恩叢書里的羅曼司,其作者、讀者均為婦女,然而,沒有什麼比閱讀這類小說所產生的幻覺更遠離女性主義的宗旨了。於是,「批評的閱讀將依靠她帶入本文的關於女性特徵的設想」⑩,女性的經歷和體驗,保證了這種閱讀不同於男性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不同的經歷導致了對文學及生活的不同理解。這種體驗主要是政治和文化方面的:
我們並非想證明男人和女人會在一些完全以經驗為根據的事實上,例如將水燒沸、裙子的顏色、貓是否在草席上等等方面系統地建立起不同的觀念。只有在那些有價值承載的、帶有政治色彩的、與男人和女人的再生產或社會角色有關的問題上,才有可能出現明顯的不同。11
這種差異日積月累會形成一些定式或慣例,影響人們的閱讀。吉恩?凱拉特(JeanKennard)指出,任何文本的閱讀都依靠兩個方面:(1)讀者無論何時皆理解的文學慣例,它包括閱讀策略與引起聯想意義的關聯域;(2)讀者採用的除這些慣例以外的選擇,這些選擇取決於當時是怎樣一名讀者。凱拉特以此來說明不同時代的讀者為何會對夏洛蒂?吉爾曼的《黃色糊牆紙》產生不同的理解。該小說最早發表於1892年,爾後便湮沒無聞。1973年又以單行本面世,由於女性主義的推介,成為幾乎家喻戶曉的女性主義代表作。一些女性主義者認為,《黃色糊牆紙》女主角的精神崩潰發生在曾作為育嬰室的房間里,那所房間象徵著牢房。但育嬰室的這種象徵意義被幾代評論家所忽視,它一直被作為一個有愛倫?坡風格的恐怖故事。要理解這種象徵,便有賴於當今形成的對習俗慣例即意義的關聯域的認識,更具體地說便是有賴於女性主義思想的發展。也只有從這一向度,我們才能理解吉爾伯特和格巴在《閣樓上的瘋女人》中所發現的,19世紀女作家作品中的那些房屋、洞穴、鏡子、鎖住的衣櫃、抽屜、箱子等,是婦女遭限制和禁閉的象徵。這也誠如台灣學者張小虹所援引的西方學者簡?肯娜(JeanE.Kennard)的審理:「女性主義對《黃色壁紙》之翻案成功,正在於有效形成一『詮釋集團'以父權、瘋狂、空間與追尋四大主軸交織成閱讀女性文學之新語匯,得以開展女性主義『對抗經典'之空間。」12
托妮?莫瓦指出,對於婦女作家女性意識的認同不能過分理想化,19世紀的女作家並非生活在真空里,她們無時無地不受到男權意識的侵蝕。那麼她們怎樣保持一種清醒而獨立的女性意識呢,這要聯繫到男權意識形態來看,男權意識形態的統治本身是矛盾的,千瘡百孔,正是在各類縫隙中,作者可表達真正的女性之聲,但怎樣識別這種聲音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這涉及到閱讀的框架問題:
在任何語境中的閱讀都需要一個框架,這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框架包括主體性、話語與權力:它標明我們勿需接納的既定意義、價值、權力關系,並可以表明它們從哪裡來,代表誰的利益。13
女性讀者與婦女所關心的問題認同,自覺的女性意識能幫助廣大婦女讀者在閱讀中確立自身的主體位置,並由此發現前人所忽略的東西,找出女作家的獨到之處,感受到女性的真實處境和思想。簡?派?湯姆金斯對畢徹?斯托的《湯姆大叔的小屋》的讀解,是很說明問題的。湯姆金斯認為,由於大男子主義作祟,美國19世紀文學通常被視為霍桑、麥爾維爾、坡?愛默生、梭羅及惠特曼等男性大家的文學,婦女文學受到貶抑,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家庭小說。她指出,膚淺和狹隘並不屬於婦女作品及創造它們的婦女,而屬於那些評論家。從女性的視角看,她說:
《湯姆大叔的小屋》在人們所能想及的所有方面都是這個世紀最重要的書。它是第一部售出百萬冊以上的美國小說,其影響通常被認為是無法估量的。它既表現了其時代的價值又要對其負責,它屬於一種文學體裁即感傷小說,其主要特點是出自婦女之手、為婦女寫作並寫關於婦女的題材。在這方面,《湯姆大叔的小屋》是一代表而非例外。它是十九世紀美國家庭宗教的神學大全,是對文化關於自己的故事的精彩編寫:通過母愛而拯救的故事。從她們所能掌握的意識形態的材料中,感傷小說家們渲染了一個給婦女在文化中以權力和權威的中心地位的神話;《湯姆大叔的小屋》是這些努力的最炫目的例證。14
作為一名接受理論或新歷史主義批評的著名理論家,湯姆金斯並不認為《白鯨》、《紅字》等小說不是美國文學經典,她指出,評判斯托的小說應該有另一套標准,「與那些地位業已奠定的經典作品不同」,應突出其政治目的,「這個目的就是促使弱者——即婦女們———繼承整個世界的那一天早日到來」15。湯姆金斯認為當代許多專注於讀者反應的理論家「仍沒有超出形式主義看待文本的范疇」,應將語言感知為「權力的形式」,才能形成與形式主義的真正決裂,給批評的未來帶來最大希望。
當然,過分強調閱讀的性別傾向,強調每位讀者的每一次閱讀都必須聯繫到性別價值定位是不妥當的,它可能扼殺了閱讀感知的豐富性、生動性,導致將文學欣賞蛻變為政治識讀,導致閱讀感知的單一乏味和一種封閉的無限循環的解釋圈的形成。很明顯,女性可作為女性而閱讀,她們也可以作為工人、農民、少年、老人、黑人或白人而閱讀,讀者的階級性、民族性、時代性等因素也可能對鑒賞有所影響。另外,一些女性主義者過分強調男女二元對立,宣稱男人由於缺乏理解婦女作品的必要的生活體驗,便必然曲解婦女的作品的觀點也是欠妥當的。「婦女」不是鐵板一塊,工人階級婦女的工作體驗,對於資產階級上層婦女來說往往是陌生的,而男性工人則可能具備這方面的體驗。人們的文學鑒賞感受,許多是建構在間接經驗之上的,故「越界認同」(crossidentification)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如德里達所言,「陽物中心論的邏輯隨時准備著翻轉或顛覆自己」,文本「寫得越好,就越發動搖自身的界限或越能讓人想到這些界限,還有陽物中心論的界限、一切權威與『中心論'、一般所說的霸權的界限」,「像尼采、喬伊斯、蓬熱、巴塔耶、阿爾托等人那些文本,是極端陽物中心論的,其方式多種多樣。它們產生解構的效果,同時恰好又反陽物中心論」,「又有誰會安然相信喬治?桑、喬治?艾略特,或者像弗吉尼亞?伍爾夫、格特魯德斯坦恩或海倫?西克蘇這些非常偉大的現代作家就寫那種單純屬於非陽物理性中心論或反陽物理性中心論的文本呢?26凡優秀文本,其價值取嚮往往是多元的,接受者可從各種角度登堂入室,性別因素
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注釋:
①LisaJardin,StillHarpingonDaughters;,London,1989,p.172.②⑩161718JonathanCuller,,LondonandHenley,1985,p.53,P.137,P.49,P.64,P.54.
③林樹明:《抗拒的閱讀;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與讀者接受理論》,《上海文論》1991年第5期。
④13CrisWeedon,,GreatBritain,1987,p.23,P.174.
⑤簡?湯姆金斯:《讀者在歷史上:文學反應的演變》,《讀者反應批評》,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256頁。
⑥⑦ElaineShowaLter,,NewYork,1985,p.129,P.130.
⑧⑨瞿秋白:《小小的一個問題——婦女解放的問題》,《新社會》第七號(1920)。
,Women,Morali-ty,andFiction,,1993,Hypatia,p.114.
12張小虹:《文本里有女人嗎?閱讀〈黃色壁紙〉》,《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3月。
1415湯姆金斯:《感傷的力量》,《最新西方文論選》,灕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478頁,第489頁。
19羅賓?R?沃霍爾:《歉疚的追求:女性主義敘事學對文化研究的貢獻》,戴衛?赫爾曼主編:《新敘事學》,馬海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頁。
2021蘇姍?S?弗里德曼:《超越女作家批評和女性文學批評》,《社會性別研究選譯》(王政等主編),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441頁,第450頁。
2223沃?伊瑟爾:《閱讀行為》,金惠敏等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279頁,第281頁。
24哈羅德?布魯姆:《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吳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頁。25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08—409頁。
26見雅克?德里達:《文學行動》,趙興國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6頁。
❼ 現代文學理論批評的介紹
現代文學的理論批評可以說是伴隨著現代文學的出現而出現的。第一篇現代文學理論批評作品是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隨後又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李健吾、茅盾等人的文學批評文章,形成了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基礎形態。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形成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西方文藝理論的過程,這一時期西方的文藝批評思想在中國得到大量的運用。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茅盾、瞿秋白、梁實秋、成仿吾、馮雪峰、胡風等。現在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批評的主要著作有溫儒敏的《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
❽ 文學批評是什麼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學批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文學批評屬於文學理論研究的范疇,既是文學理論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又是文學活動整體中的動力性、引導性和建設性因素,既推動文學創造、傳播與接受,又影響文學思想和理論的發展。
其涵蓋內容寬泛,從作品評介到理論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幾乎是文學研究的同義語。狹義的文學批評屬於文藝學的范疇,是文藝學中最活躍、最經常、最普遍的一種研究形態。
它是以文學鑒賞為基礎,以文學理論為指導,對作家作品(包括文學創作、文學接受等)和文學現象(包括文學運動、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等)進行分析、研究、認識和評價的科學闡釋活動,是文學鑒賞的深化和提高。
作用與影響
文學批評從文學實踐出發,又反作用於文學實踐。文學批評通過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評論,既能影響作家對文學的理解以及文學作品創作的發展,又能影響讀者對文學的鑒賞以及文學社會功能的發揮。
優秀的文學批評不僅會對同時代個別作家作品起到支持、鼓勵和指導作用,還會對同時代作家群體的創作思想和藝術傾向產生很大影響,甚至能改變一代文學風尚。它不僅能提高讀者的接受能力和藝術趣味,還能促進社會和時代的審美理想的形成。
❾ 跪求當代文學批評論文。不要太深奧,三千字的。
文學批評的性質和作用
一、文學批評的性質
1.文學批評的含義
批評一詞源於希臘文kritikos,原義為判斷和評論,後來引伸為批評、鑒定、審定等意思。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中,就將「批評」和「評論」相提並論;伏爾泰把批評家稱為評論家,說當時的評論家「為幾行詩歌寫出了成部的評論作品」;①狄德羅認為「批評」就是「評判」,他說:「一個作品最嚴肅的評判者應該是作者自己」②;別林斯基認為:「在廣義上來說,批評就是判斷」,「因此,不僅有對於藝術及其文學作品的批評,也有對科學、歷史、道德及其它事項的批評」③;車爾尼雪夫斯基則說:「批評是對一種文學作品的優缺點的評論」。①我國較早提出文學評論一詞的是梁代顏之推。他在講創作要虛心聽取別人意見時說:「學為文章,先謀親友,得其評論者,然後出手,慎勿師心自任。」②批評一詞出現在文學領域始於明代。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鈔總序》中說:「予於是乎掇韓公愈,柳公宗元,歐陽公修,蘇公洵、軾、轍,曾公鞏,王公安石之文,而稍為批評之,以為操觚者之券,題之日《八大家文鈔》」。這里的批評是對「八大家」文章妙處的撮要點評,以引導讀者閱讀。正如後來陳衎所說的:「且所謂批評者,一則能抉古人胸中欲吐之妙,以剖千古不決之疑;一則援引商略,判然詳盡,以自見其賅博。」(周亮工纂:《尺牘新鈔》)從中外古今的有關論述來看,文學批評和文學評論可以說是一個意思,都指的是對作家作品的分析與評價。
文學批評作為一種理論形態,同一切其它理論一樣,都只能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它隨著文學創作的產生而出現,隨著創作的繁榮發展而逐漸完善。我國先秦時期人們閱讀文學作品開始偏重於好壞、美醜、愛憎等方面的直感判斷。吳公子季札聽了《鄭風》認為:「其細已甚,民弗堪也」;聽了《陳見》認為:「國無主,其能久乎?」;聽了《魏風》認為:「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明主也。」這些直觀評論可以說是我國文學評論的萌芽。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出現,孔子從文學社會功能方面提出了「興、觀、群、怨」說,從作家道德修養方面又提出「文德」說。後來孟子總結了我國初期的文學批評經驗提出了「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批評原則(《孟子·萬章》)。魏晉南北朝時代,文學創作進一步繁榮發展,文學批評經驗不斷積累,出現了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等著作,為建立完整的文學批評理論作了理論准備。唐宋以後,我國文學批評領域出現了大量的詩話、詞話、曲話,以及對小說、戲曲的評點,漫評、雜談,形成了我國獨具一格的文學批評特色。由此可見,文學批評總是離不開文學實踐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文學批評呢?所謂文學批評是指人們站在一定的階級立場、運用一定的觀點、方法對作家作品及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運動等各種文學現象乃至文學批評自身所進行的分析和評價。它與文學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文學理論研究文學的本質、特徵、發展規律、社會作用等基本原理。原則,是對文學活動中規律性現象的研究和表述,要借鑒文學批評的成果。文學批評則是從一定的文學理論觀點、原則出發,對作家作品的具體評價。同時,文學理論要通過文學批評的實踐,對文學創作和鑒賞發揮推動和指導作用;又通過這種實踐活動來提高、檢驗文學理論的正確性,進而使之豐富、發展和完善。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推進,共同擔負著總結創作經驗、探索文學發展規律、指導文學鑒賞的重任。在文學史上不少優秀的文學批評家,都有很高的文學理論水平。優秀的文學批評著作,往往也是優秀的文學理論著作,鍾嶸的《詩品》、白居易的《與元九書》、別林斯基的《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說》、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俄國文學果戈里時期概觀》等都是這種著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又可以合稱為文學評論。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為指導,遵循藝術自身的規律,對作家作品及其他各種文學現象所進行的探索、分析和評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產生,使作為一門科學的文學批評更加趨於完善。馬克思、恩格斯對拉薩爾的劇本《濟金根》的分析,列寧對列夫·托爾斯泰的評價,毛澤東對魯迅的論述等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批評,為我們正確進行文學批評做出了典範。
2.文學批評的性質
文學批評不是凝固、僵化的教條,也不是平庸刻板、缺乏真知灼見、枯燥無味的說教。它隨時代變化而變化,隨文學創作的繁榮發展而發展,是一門不斷運動、逐漸完善的極其活躍的科學。別林斯基把它叫做「一種不斷運動的美學。」文學批評的基本性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文學批評具有科學性。
文學批評是在審美鑒賞的基礎上,對文學作品進行的理論把握和評價。在整個文學批評的動態過程中,批評主體既要通過藝術感受進入作品,深入體驗,以求對作品中的形象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又要跳出作品、冷靜地、客觀地運用文學理論的原理進行分析評判,得出關於作品成敗得失的理性結論,力求概括出規律性的東西。因此,與文學創作、文學欣賞主要運用形象思維不同,它主要運用抽象思維,更注重客觀性、科學性。
其二,文學批評具有傾向性。
在階級社會里,文學批評的對象和文學批評的主體都有階級性。文學批評總是在批評各種文學現象中,有針對性地宣揚本階級的階級意識,擴大本階級的影響,把一定時代、階級的政治、道德、美學等觀點貫穿其中,對敵對階級的意識加以抨擊和排斥、因而文學批評具有明顯的思想理論斗爭性質,這使它成為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在文學領域進行思想斗爭和藝術斗爭的重要表現之一。因此,不同的階級立場、不同的政治態度和審美理想,就決定了對文學本身的不同評價,從而也決定了文學批評具有鮮明的思想傾向性。如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席捲全國的時候,俄國資產階級文人一反常態,由敵視托爾斯泰到大肆吹棒其「不以暴力抵抗惡」的說教和僧侶主義,把托爾斯泰歪曲成一個反動專制制度的捍衛者和宗教教義的保護人,以麻痹人民的革命意志。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列寧,則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全面地、辯證地分析托爾斯泰,指出:托爾斯泰一方面「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另一方面又是一個「因為迷信基督而變得傻頭傻腦的地主」;「一方面,無情地批判資本主義的剝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法律和國家管理機關的滑稽可笑」,「另一方面,痴呆地鼓吹『不用暴力去抵抗惡』」;「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撕毀所有一切的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世界上最混蛋的一種東西,即宗教。」①列寧的這種批評,傾向性是明顯的,科學性也是突出的。
文學批評的思想傾向性不僅表現在對立的階級之間,還表現在同一階級對如何維護本階級利益、發展文學藝術等問題上。近幾年來,對現實主義文學的爭鳴,以及對《調動》、《黑玫瑰》、《在社會的檔案里》、《誰之罪》等一批作品的爭鳴,對一些反映社會改革的作品的評價都表現出各自的思想傾向性。
其三,文學批評具有社會批評性。
文學批評不僅以文學作品為直接評價的對象,而且還要以社會現實生活為間接評價對象。文學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能動反映的產物,對文學的批評就不能不觸及它所反映的廣泛的社會生活現象,對社會生活本身也給予分析和評價,這就使文學批評具有社會批評的性質。每一個時代的優秀文學批評家,也往往就是那個時代傑出的思想家。他們的文學批評論著,不僅幫助我們認識文學現象,而且幫助我們認識社會生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批評著作也就可以是社會思想史的一種重要文獻。如恩格斯對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的評價就聯繫到對英國工人運動的考察,從而得出正確結論。俄國19世紀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們通過對果戈理、奧斯特羅夫斯基等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作品的評價,無情地揭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前些年我國文藝界對《人到中年》的討論也不是局限於文學藝術本身,而是涉及到如何貫徹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等若乾重要社會問題。對《喬廠長上任記》、《赤橙黃綠青藍紫》、《血總是熱的》、《鄉場上》、《故鄉事》等文學作品的評論,也不局限在文學作品的本身,同時也表現了對我國新的歷史時期各個領域的社會生活,特別是對正在改革的經濟體制的認識。至於對那些格調不高、思想不健康、藝術上拙劣的作品的批評,則不但是為了有利於文學事業的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為了防止封建殘餘思想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對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侵蝕和毒害,有助於社會主義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
二、文學批評的作用
1.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
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是具體的作家作品,任務是評價其得失成敗,因而,它對文學創作有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通過對具體的作家作品的科學的、有說服力的分析評價,指出其思想和藝術方面的高下成敗、得失優劣,從而幫助他總結創作經驗,揚長避短,或端正其創作思想,或彌補其藝術的欠缺,或提出完善其作品的意見,促使作家創作水平的提高。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曾「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在這個增刪修改過程中,脂硯齋的評點給作者不小的啟示和幫助。從現在見到的脂硯齋的評語看,不僅有對《紅樓夢》的肯定贊賞,也有建議批評,甚至何處該刪、何處該增,為什麼刪、為什麼增都有說明。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30年代許多青年作家的成長就同魯迅對他們作品的批評和關懷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文學批評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評價而涉及廣泛的文學現象時,會影響一個時期甚至一代文學的發展動向。進步的、科學的文學批評能促成進步文學的繁榮興旺。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空前繁榮,就直接與文學批評界以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一大批民主主義文學批評家分不開。果戈里的《密爾格拉得》和《小品集》問世後,由於揭露了農奴制的罪惡,受到了反動批評家們的圍攻。當果戈里感到徨惑不安的時候,別林斯基憑借他銳敏的文學感覺,寫了著名的《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說》,分析了果戈里作品的意義和特點,以巨大的熱情和雄辯的氣勢,充分肯定了果戈里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闡明了批判現實主義對俄國社會生活和文學創作的迫切意義。這不僅大大地鼓舞了果戈里,促使他堅持批判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進一步寫出了《欽差大臣》、《死魂靈》等不朽之作,而且也極大地鼓舞了與果戈里同時代的一批進步作家,如屠格涅夫、岡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有力地促進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文學批評對於文學創作的作用正如羅馬文藝批評家賀拉斯所說:批評能起「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鋼刀鋒利,雖然它自己切不動什麼。我自己不寫什麼東西,但是我願意指示(別人):詩人的職責和功能何在,從何處可以汲取豐富的材料,從何處汲取養料,詩人是怎樣形成的,什麼適合於他,什麼不適合於他,正途會引導他到什麼去處,歧途又會引導他到什麼去處。」①
2.文學批評與文學鑒賞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由於時代、階級、藝術形式等多種原因,可能形成讀者與之隔膜、不易感受理解、不易鑒賞接受的情況,這就需要通過文學批評的分析、評價來溝通或消除。因而,文學批評是讀者和作家作品之間的一道橋梁,可以幫助讀者進行正常的、有益的閱讀和鑒賞。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也說過:「讀了別林斯基稱贊普希金的文章」,「我才真正了解普希金的文章。」②
文學批評之所以有助於文學鑒賞,有助於讀者提高鑒賞水平,是因為文學批評是在文學鑒賞基礎上的一種升華和提高。在優秀的文學批評中,本身就包含批評者可貴的鑒賞經驗,因而,它對於廣泛的文學鑒賞必然具有啟示意義。一般來說,鑒賞過去時代的文學作品,往往更需要文學批評的幫助,因為在古典文學作品中,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往往是精華和糟粕並存。有的讀者受自身各種條件的限制,分不清精華和糟粕,有的甚至把精華當成糟粕,以丑為美。這就需要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學批評,指導讀者正確鑒賞,使讀者有所得益。對散布封建毒素的文學作品,則要撕下它們的偽裝,還其本來面目,幫助讀者鑒別。總之,文學批評家以自己對文學作品的深刻分析、科學評價,能使讀者正確地鑒賞作品,獲得真正的美的享受。
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文學批評在促進文學繁榮、提高讀者鑒賞水平的同時,也不斷加強和完善自身的理論建設,使自己得到發展。因而,文學批評也是自身發展的能動因素。無產階級的文學批評就是在廣泛的文學批評活動中得到發展和完善的。
❿ 推薦幾本近現代的文學評論。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 裡面收了很多學者對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論文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對作家作品也有獨到的評論文字
各種教科書 北大洪子誠的 復旦陳思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