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後現代主義小說意識流

後現代主義小說意識流

發布時間: 2021-07-17 20:07:37

A. 求牛B人簡單說一下現代、後現代主義,象徵主義,意識流,存在主義,超現實主義,以及他們的區別

現代就是比較類似於現實的
後現代就是有點落後年代的
象徵主義就是看似有點像
意識流就是玩精神的那種
存在主義就是想狂教徒那樣相信死後會永恆
超現實主義就是現在小說里說的神啊仙啊啥的

B. 什麼是後現代派小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現代派稱為「後現代派」或「後現代主義」。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傷亡慘重,歐洲許多城市成為廢墟,歐美各國經濟上很不景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矛盾重重,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緒低落,產生悲觀絕望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在社會上泛濫,文壇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現代派文學流派。這些流派被稱為「後現代派」。

「後現代派」在法國有以薩特、加繆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以尤奈斯庫和貝克特為代表的荒誕派戲劇,以阿蘭.羅布—格里耶為代表的新小說派。這些派別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影響。在美國,「後現代派」勢力強大,派別繁多。不但有荒誕派戲劇;還有荒誕派小說。此外還有黑色幽默小說、垮掉的一代、存在主義小說、新小說、新「新小說」、超級小說、抽象小說、超現實主義小說等。黑色幽默小說在美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

「後現代派」作家一般都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思想消極頹廢。存在主義哲學屬主觀唯心主義范疇,認為只有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這種哲學以自我為中心,把個人看得高於一切。對社會和群眾,採取輕視和否定態度,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活在世界上與別人不能互相了解,只能互相憎根。人們最大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等待死亡。象貝克特的劇本《啊,美好的月子!》就是宣揚人雖活著卻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戲劇開幕時,一個老婦人在台上,她的半截身體已經理入黃土之中。但她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仍然按照每天的習慣梳頭、洗臉、刷牙,嘴裡還在贊美:「啊,美好的日子!」美國的黑色幽默小說在揭露現實社會中的種種黑暗現象的同時,又表現了作者對肆無忌憚的惡勢力感到無能為力的消極情緒。他們憤怒、痛苦、絕望,用笑來掩蓋淚,用喜劇形式表現悲劇。他們感到的大難臨頭、前途渺茫的思想,是與存在主義哲學有聯系的。

「後現代派」在藝術技巧方面,繼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現代派的象徵、意識流、夢幻等手法,並且有了新的發展。例如荒誕派戲劇就運用了新的舞台表現手法:破碎的舞台形象、漫畫式的誇張手法、重視道具作用等等。新小說派在技巧方面也不斷標游立異。例如英國約翰遜寫的小說《不幸者》,作品分成一個一個部分,不裝訂,放在盒子里,除第—部和最後部分外,其他部分可以顛倒,讀者可以隨便排列次序。有的新小說完全是文字游戲。

C. 幫我解釋一下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象徵主義 意識流 存在主義 超現實主義,以及他們的區別

後現代主義定義 後現代主義是一個處於不斷變動中的難以把握的概念。通往後現代主義這個神秘世界有幾種方法。
首先,是認識到後現代主義不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是一種「狀態」(Lyotard, 1988)。[5]人們不會去做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後現代主義沒有計劃,後現代主義不尋求轉變。相反,世界能夠在後現代主義的框架內被認識。

後現代主義狀態滲透到當代社會的所有方面。科學家寫出後現代主義的科學,文學家談論著後現代主義的文學,後現代主義還出現在建築、藝術、社會學、哲學、教育和科學等廣泛的領域。教育技術人員根本沒有機會選擇是不是希望介入到後現代主義現象中去,非常簡單,後現代主義是存在的狀態。

問題是,後現代主義是什麼?要把握後現代主義的含義,讓我們先回到現代與後現代的對立點上,後現代主義必定是「後於」現代的,那麼什麼是現代主義?所謂現代主義,就是最終的、最好的方法。現代性的規定性特點有:

(1)對科學和技術的壓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術的正面效果;

(3)認為發展是必然的,是現代思維希望的結果(Hlynka & Yeaman, 1991)。

後現代主義則是對現代主義景象的懷疑,最極端的是整個地排斥現代性觀點。如果對現代主義是尋求永恆真理,那麼後現代主義就是對這些永恆真理的懷疑,如果現代主義是尋求知識的明確表徵,那麼後現代主義認為「知識的狀態隨著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以及文化進入後現代時代而改變著」。

這樣,後現代主義的規定特性就是對現代主義規定特性的排斥,並代之以:

(1)信仰多元;

(2)對技術的效果進行多方面審視;

(3)審視發展是否總是必然的,從而產生一個嚴肅的主張。如果用其他標准審視,「技術發展」可能根本就不是發展。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一般指創作方法,表達令人難以捉摸的幻覺,其內容則是神秘主義。作家所要闡述的不是現實的客觀世界,而是個人主觀的內心世界。象徵主義來自象徵一詞,它在希臘文中的原義,是"把一塊木板分成兩半,雙方各執其中的一端,以表示銜接"的信物,後來逐漸演變為"以一種形式當作概念的習慣的代表"。象徵自古有之,它是聯想的一種方式,即把眼前所見的事物,與以往所感受過的事物聯系起來,形成獨特的新的意境。

作為一種特定的文藝思潮流派來說,象徵主義最先出現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法國,主要表現於詩歌創作領域。法國的象徵派詩人以馬拉爾美(1842--1898)、魏爾估(1844--1896)、韓波(185d--1891)三人為代表。在戲劇方面,以比利時的劇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為代表。

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象徵主義向英,美、德,俄、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傳播,到本世紀二十年代,它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從內容上說,象徵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時間上說,象徵主義又有前期與後期之別。前期的象徵主義,主要指巴黎公社失敗後,即十九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在歐洲流行的思潮,後期的象徵主義,是指本世紀二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象徵主義再度崛起,席捲歐美,達到它的高峰。有人將後期象徵主義歸屬於現代派范疇。一八八六年,法國詩人儒勒·莫雷阿(1856--1910)在巴黎的《費加羅報》上發表了《象徵主義宣言》,與此同時,馬拉爾美撰寫了《前言》,勒內·吉爾發表了《聲調淪》。這三篇論文既奠定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理論基礎,也是後人研究象徵主義理論的重要文獻。

象徵主義者認為,文學藝術所應表達的不是現實生活,而是意識所不能達到的超時間、超空間,超物質、超感覺的"另一世界",這種超感覺的事物,只有通過象徵才能表達出來。他們認為,現實黑暗無常,虛幻痛苦,只有"另一世界"才是真、善、美。是用恍恍惚惚、半隱半現的景物來暗示另一世界,而象徵就是溝通這兩個世界的媒介。如詠烏鴉代表命運,象徵靈魂的黑暗,以虹象徵光明,黑象徵悲哀,自象徵純潔,黃象徵權威,等等。這些象徵意義,是事物、詞語所固有的特性,為人們所熱知。然而在更多的情況下,其象徵性往往不是事物、詞語所固有的屬性,而是人為的主觀賦予的特性,如以大雨象徵天主,聖杯象徵神力等,其意義也就令人費解。同樣一種事物,同樣一首詩往往可以作出不同的多種解釋。

象徵主義的詩歌是以暗示和聯想為基礎的文藝創作。它不同於浪漫主義詩歌,反對直接抒情,主張間接抒情,也不同於現實主義的詩作,反對對事物作客觀的具體的描繪,它把人們的視線從外部的物質世界引向內部的精神世界。如何表達這種內部的精神世界呢?主要靠象徵性的暗示,即暗示主題,暗示事物,暗示感情。十樣東西,只說三樣,留下七樣,由讀者的感官去推想,或者只說一事一物,由讀者聯想出無窮無盡的事物。這樣,讀者彷彿一半在讀詩,一半在進行創作,從中得到樂趣。象徵派的濤歌極力避免一般性的描述,尤忌赤裸裸的說教。

象徵派的詩歌要求具有形象美、音樂美和繪畫美的統一性。象徵主義者認為,寫詩如同作曲一樣,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詩篇產生交響樂般的藝術效果。韓波曾作了一首十四行詩,分別給母音字母定了色,"A是黑,E是白,I是紅,U是綠,O是藍"。有人還從樂器的種類上聯想出音與色的關系,說豎琴是白的,四弦琴是青的,橫笛是黃的,風琴是黑的。這種色與音的交錯,打破了視覺、聽覺等感官的界限,使詩歌、音樂,繪畫混在一起。這樣的詩,才被認為是上乘之作。

象徵派主張自由詩體,倡導不定形的散文詩。他們打破了傳統的固有的綴音押韻的格律,而由語言本身的音樂性來代替,以表達剎那間的印象或情調。象徵主義者認為,剎那間的印象或情調是不可捉摸的,要傳達出這種情調,用語言是不可能的,用詩歌的格律也無濟於事,只有用言語音響本身來麥達,而不是由詞彙語意宋體現,因而反對修辭,廢棄請行形式的約束,主張根據詩人思想感情表達上的需要,靈活安排音步、頓挫和韻腳;這就導致現代自由詩體的出現。因此,詩體格律的自由化,是象徵派的重大特色,也是對現代詩歌的一大貢獻。

意識流手法是西方當代文學中普遍採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它是以表現意識的流動為主要內容,以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現實與虛幻相互交織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雖然"意識流"的名稱是一八八四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來的,意識流小說是本世紀二十年代在歐美興起的一種思潮流派,但是在文藝創作中,有意識地用藝術形式表現人們內心的底蘊,表現被壓抑的意識或潛意識的作家,並不只是當代的歐美作家。本世紀初,日本人廚川白村曾在《苦悶的象徵》中作過系統的闡發。不過廚川白村的藝術論不來自威廉·詹姆士的著作,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意識流的理論和實踐上的宗師,還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應該注意,傳統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手法並等於意識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這一點說,兩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兩者的差別很大。傳統小說的心理描寫,只是表現作品內容的一個環節,意識流手法則把意識的流動視為作品內容的主體。一般的心理描寫是為了說明、推進故事和表現人物的性格服務的,意識流手法則把表現人物的意識作為目的。心理描寫是從人物意識的實際中抽取一點,並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識,意識流手法則展現人物意識流動的全部實際,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潛意識、下意識和幻覺等。一般的心事描寫往往內心獨白或意識的亮相。作者用類似蒙太奇的銜接技巧,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主觀與客觀的界限,將一幅幅畫面,一個個鏡頭廣闊自由地馳騁、輻射出來,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跡。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運用的是心理描寫手法;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採用的則是典型的意識流手法。因此,我們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寫或寫夢幻的題材,一概稱為意識流手法。

意識流小說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學發展的長河中僅是曇花一現,早已被歷史所淘汰,但是意識流手法至今仍被廣泛運用。從總體上說,意識流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在某種情況下,人的意識活動的確是連綿不斷、紛亂混雜的。諸如心潮起伏、感慨萬端、心煩意亂,這種種情景,如按照傳統的心理描寫手法,很難描繪得活靈活現,然而運用意識流手法卻能顯其之長,這不能不說是文學創作手法上的一種創新。不承認這一點,就不能全面解釋:為什麼西方現代派作家會普遍吸收和運用意識流的某些手法,為什麼我國文學家也會借鑒意識流手法。

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是二十世紀流行於歐美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上的反映。存在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主要表現在戰後的法國文學中,從四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達到了高潮。

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者是丹麥人克爾凱戈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在德國開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爾陽雅斯貝爾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在法國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過文藝作品進行宣傳,擴大了存在主義的影響。六十年代後,存在主義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義文學的變種。

存在主義思想家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有人說,世上有多少個存在主義哲學家,就有多少種存在主義。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成兩大派別:一是以西蒙娜·魏爾和加布里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二是以讓·保羅·薩特、阿爾培·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文學的社會影響上說,薩特(1905-1980)和加繆(1913-1960)最為重要,他們都是法國的文學家。尤其是薩特,他是存在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的前景》、《辯證理性批判》等,奠定了這種文學的理論基礎。

存在主義者否定客觀事物的獨立存在,認為只有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這種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現實永遠是對立的,不可能統一的。薩特宣稱:「存在」即「自我」,「存在先於本質,換言之,必須以主觀性為出發點。」這就是說,客觀事物的本質是由主觀意識決定的。

存在主義認為,個人的價值高於一切,個人與社會是永遠分離對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來的,客觀事物和社會總是在與人作對,時時威脅著「自我」。薩特在他的劇本《禁閉》中有一句存在主義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獄。」存在主義者把恐懼、孤獨、失望、厭惡、被遺棄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們看來,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動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來臨,無所謂對死亡的恐懼;而人能知道自己終究不免一死。因此,他們認為,存在的過程,就是死亡的過程,從而得出了「存在」就等於「不存在」的悲觀主義的結論。

存在主義者否定藝術的認識作用,認為藝術作品不能反映現實,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人的心靈的沖動,給人以「享樂」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覺清晰、明確起來」。他們認為,藝術家的目的是創造自己的世界,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藝術地再現客觀世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內容往往是描寫荒謬世界中個人的孤獨、失望以及無限恐懼的陰暗心理。

那末,怎樣才能消除孤獨的面臨死亡的恐懼呢?基督教的存在主義者以宗教作為人的歸宿,認為宗教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薩特則強調人有選擇的絕對自由,包括個人反抗一切的自由。而且這種選擇,不需要什麼道德標准,不必考慮行為的動機和效果,只要憑借個人的意願行事。這在客觀上,就為社會上的種種不道德,非正義行為以辯護的理由。

存在主義者曾經提出了不少發人深思的問題,但是他們的處世態度是消極的。他們把資本主義現實的丑惡,看成是世界上永恆的荒謬,鼓吹人生虛無,活著沒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徒勞的。存在主義既反映了對資本主義現實的反感和厭惡,又宣揚了以自我為核心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個人主義,以及在「自由」的名義下美化悲觀厭世的人生哲學。由於它否認了人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因此,存在主義與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 「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點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惡心》、哲理劇《禁閉》和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等。

存在主義文學主張哲理探索和文學創作相結合,以表現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為己任。這些作品大多數處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題材,重思想,輕形式,強調邏輯思維和哲學思辨。

存在主義作家反對按照人物類型和性格去描寫人和人的命運。他們認為,人並無先天本質,只有生活在具體的環境中,依靠個人的行為來造就自我,演繹自己的本質。小說家的主要任務是提供新鮮多樣的環境,讓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環境,選擇做什麼樣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

在文學創作中,存在主義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讀者的三位一體觀。認為作家不能撇開讀者來寫小說,作者的觀點不應該是先驗的,還必須通過讀者去檢驗;只有當小說展現在讀者面前時,在小說人物的活動過程中,作者和讀者才共同發現人物的真面貌。這種三位一體的觀點,對歐美青年一代作家影響很大,後來,也為其他文藝思潮流派所運用。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初期西方資產階級的一種文藝思潮,它是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宣稱達達主義是其先驅。超現實主義起源於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支配法國文壇,其影響甚廣,比利時、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國、日本、墨西哥均有影響。其創作以詩歌為主,波及散文、小說、戲劇,在繪畫中也有所表現。

超現實主義者的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法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林的直覺主義與奧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識"學說奠定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

"超現實主義"這個名詞,出自本世紀初法國立體派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內爾(1880-1918)之手。他於1917年寫給苔爾美的信中說:"再三考慮後,我確實認為,最好還是採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它比超自然主義這個詞更好。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在扁中還找不到,它比由諸位哲學家先生們早已應用的超自然主義這個詞用起來更方便。"由此可見,阿波利內爾創造超現實主義這個詞的本意,在於以此來代替超自然主義這一名詞。它的最初含義就是尋求超乎現實之上的種種未知現象,包括人生、社會、倫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諸方面。安德烈·布洛東覺得這一術語最能表達這個文藝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達達主義流派舉行最後一次集會而宣告崩潰後,其中的許多成員倒向了超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1924年,法國作家布洛東在巴黎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1929年,布洛東又發表了超現實主義的第二個宣言,詳盡地解釋了超現實主義的藝術主張。1930年,由德斯諾斯發表了超實現主義的第三個宣言。這樣,超現實主義的藝術綱領就全面、完整地體現出來了。

布洛東在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曾對超現實主義作過經典性的解釋:"超實現主義,陽性名詞。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人們通過它,用口頭或局面,或其他方式來表達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啟示,沒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沒有任何美學或道德偏見。""超現實主義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即對夢幻的萬能和對思想的不帶偏見的活動的信仰。它要最終摧毀一切其他的機械論並取而代之,以解決生活中的主要問題。

超現實主義者宣稱:人的本能、夢幻、下意識領域是文藝創作的的源泉。認為人的頭腦活動要從邏輯與理性束縛中解放出來。理性、道德、宗教、社會以及簡單蝗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是對人的精神、對人的本質需要的一種桎梏。唯有人的無意識、夢幻和神經錯亂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動。兒童和瘋子的言行,則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範例。因此,在詩歌創作中,他們故意使用幼稚的語言和病態的形象來反對傳統的美好見解。在繪畫中,用混亂的線條與顏色的任意塗抹。在戲劇中,主張用折磨人的野蠻音樂,粗魯的舞蹈,並用自行車的鈴鐺,有節奏地敲打貨箱、臉盆一類作伴奏。

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採用的是"F我意識的書寫"和"自動寫作"的方法。他們主張寫作要絕對真實,是純粹的無意識的活動過程,不通有藝術加工和任何邏輯思維的形式。詩人在寫作時,只要把腦子里涌現出來的東西快速地記錄下來,詞與詞之間,全靠一種偶然的結合;如果一時沒有現存的詞彙表達,甚至可以隨意用某個字母、符號來代替。反邏輯性是其創作方法的一大特徵。這類作用,大多數艱澀難懂,不符合語法結構和邏輯思維的法則,有的變成文字游戲。

超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出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資產階級青年一代對現實的恐懼心理和狂亂不安的精神狀態。參加超現實主義集團的作家有布洛東、蘇波、查拉,畫家阿爾普、馬松等等。屬於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貢、保羅·艾呂雅等,由於受到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積極影響,後來轉向進步的文藝陣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現實主義在美國風行一時,出現了所謂"新超現實主義"流派,成為帝國主義御用的宣傳工具。

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東和蘇波合著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第一部實驗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無意識書寫和自動的寫作的問題。但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則產生在1924年之後,如布洛東的小說《可溶解的魚》1924)和《娜嘉》(1928)是超實現主義的代表作。阿拉貢在1926年發表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艾呂雅的詩集《痛苦的都會》、《生活的內幕》均屬超現實主義之作。

關於這些名詞和潮流之間的區別建議樓主看看這些潮流的代表作品,也可以從這些含義中大概體會一下。

D. 告訴我什麼是後現代和意識流

"現代"是一種特殊的時間意識,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方式,後現代要批判和瓦解現代.大意是這樣.

意識流是心理學和文學概念,指未經邏輯化\故事化的意識之流(有人認為這才是真實的意識),當它被語言表達的時候,所形成的言語聽起來和讀起來令人感到不易理解.較著名的意識流文學作品是普魯斯特的<尋找丟了的時間>(或譯<追憶逝水年華>),較著名的對意識流的研究是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學原理>.

E. 意識流小說對於西方現當代文學的影響

"意識流"本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里對
這個概念進行了解釋:"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流動的。用一條'河'或
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
就叫它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是主觀生活之流吧。"其後"意識流"在20世紀20
年代至40年代開始進入文藝學領域,據瞿世鏡在《意識流概論》中提出,英
國小說家梅•辛克萊在其評論文章中首次使用了"意識流"這個術語。作為一
種創作方法的"意識流",除了把威廉•詹姆斯的"意識流"說作為哲學基礎外,
還直接吸收了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法國哲學家柏格森
的"心理時間"等概念,直接表現社會人物的心理和潛意識,打破了由作家出
面介入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心理活動的傳統文學的創作方法。

意識流創作方法的藝術特徵與現代主義作家的基本文藝觀——重主觀表現,重藝術表現,重形式創新——互相吻合,因此現代主義各種文學流派在不同程度上都運用了意識流創作方法,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意識流是現代主義的基本創作方法,在中國當代文藝思潮范疇內,現代派創作流派,如朦朧詩、意識流、荒誕派、黑色幽默、象徵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都刻上了意識流創作手法的烙印,其中當然以意識流小說與意識流創作手法的聯系最緊密。

西方現代心理學一般認為人的意識結構是一種三層復合式結構,即意識、
前意識、無意識。弗洛伊德將意識描述為海洋冰山上冒出洋面的頂端,或是
一個有濃淡層次的光環里的中心亮點;而無意識則是冰山潛於水下的更多部
分,或是光環中心亮點以外的逐漸渾然了的領域;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
斯提出"意識流"概念以描述整個意識結構的動態特徵;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
•伍爾芙在一篇題為《現代小說》的論文里說:"頭腦接受千千萬萬個印象
——細小的、奇異的、倏忽而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鐫刻下來的。這些印
象來自四面八方,宛然一陣陣墜落的微塵……生活並不是一連串左右對稱的
馬車車燈,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

意識流小說不僅要表現出"海洋冰山"的"頂端"、"光環里的中心亮點"、
"左右對稱的馬車車燈"這種種呈靜態特徵的意識形式,還要挖掘出"冰山潛於
水下的更多部分"、"中心亮點以外的逐漸渾然了的領域"、"始終包圍著我們
意識的半透明層"等呈動態特徵的意識形式。與此目標相適應,意識型創作方
法與其他型態的創作方式在創作技巧上的區別主要體現為多樣化的、偏重私
人隱密的、個性化的心理描寫形式:自由聯想、內心獨白、感官印象、夢境
幻覺等。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也沒有超出這個大范圍。

自由聯想:不同於傳統小說中具有明顯內在聯系的聯想,意識流中的聯
想是無序的,具有隨意性、跳躍性、個人化的特點。如在《海的夢》(王蒙)
里,主人公,五十二歲沒有見海的翻譯家繆可言在快見到海時心情激動:"海,
海!是高爾基的暴風雨前的海嗎?是安徒生的絢爛多姿、光怪陸離的海嗎?
還是他親自嘔心瀝血地翻譯過的傑克•倫敦或者海明威所描繪的海呢?也許,
那是李姆斯基•柯薩考夫的《謝赫拉薩達組曲》里的古老的、阿拉伯人的海
吧?"而在《海與燈塔》(孔捷生)里,錦平在離開城市去海南(當年的知
青舊地)出差時:"桅桿上的旗呼啦啦地展開。城市低落下去,貼近波動的水
平線,天空愈見遼闊。呵,城市。藍天被擠壓在兩排高樓的縫隙,世界被嵌
在窗框里,還給窗格子分割成小小方塊。/多遼闊的天,多深藍的水"同是對
海的感覺,卻極具個人特點:繆可言是個翻譯家,他首先聯想起的是譯作;
錦平與丈夫志趣不投,對在城市生活感到壓抑,渴望廣闊的世界,景色在她
眼裡也具有對比意義。

內心獨白:是不加評述的純粹內在意識的載體,展示著意識本身的真與
美。如《無主題變奏》(徐星)里,"我"自開篇起始即在喃喃自語:"也許
我真的沒有出息,也許。我搞不清除了我現有的一切以外,我還應該要什麼。
我是什麼?更要命的是我不等待什麼。也許每個人都在等待,莫名其妙地等
待著,總是相信會發生點兒什麼來改變現在自己的全部生活,可等待的是什
么你就是說不清楚。真的,我什麼也不等待。這么說並不是要告訴你我與眾
不同,其實在另外一個意義上我又太清楚該要什麼了,要吃飯要幹活兒……"
以此奠定了全文的基調:毫不隱晦地敘說自我感受,吐露心曲,表現了人與
人之間的隔膜。又如《藍天綠海》,通篇運用了"我"的內心獨白,向死去的
好友蠻子吐露自己的思念,對世界的厭惡,追逐名利時的疲憊,生活的不如
意……將情緒揮灑得淋漓盡致。

感官印象:注重作品中表現出的印象具有以人物為主體的感受,它是可
感可觸而非虛無飄渺的,與修辭手法中的通感、暗示一脈相承。如《馬蘭花,
馬蘭花》(丁小琦)里,被遠嫁的馬蘭花初到婆家時一夜無眠,她的感受是
相當郁悶與驚恐的:"屋子象口倒扣的鍋,又黑又悶。眼仁都被染黑了,睜著
和閉著一樣,什麼也看不見。一炕的人都睡死了似的,只有那高低粗細的鼻
鼾,如滾開的水鍋里,冒出的大小不一的泡泡。當弄清沒人知道你是睜著眼
時,你就這樣看了一夜的黑。"又如《歡樂》里齊文棟飲了農葯後的感受:
"緊接著咽喉的痛楚,一團熊熊的烈火在你的胃裡翻滾起來,你聽到自己的頭
發梢子象燃燒的豆秸一樣噼噼叭叭地響著,腐爛蘋果的香氣象浪潮一樣涌來
涌去……但痛苦很快就消逝了,你大汗淋漓,四肢柔軟,瞳孔緊密收縮,終
於縮得比針尖還小,黑暗如鍋底一般罩下來。……你恍惚覺得有一隻手牽著
你走,那隻手很大很柔軟,那人身上有一股熟皮子的味道……爹!我又見到
你啦,爹!……"

夢境幻覺:作為一種殘缺的印象,一種荒誕的意象,體現出人物的潛意
識,為人物情緒的凸現提供了拼圖。如《風箏飄帶》里素素認識佳原後,做
了一個夢:佳原在馬背上放風箏,風箏很簡鄙,寒傖得叫人掉淚,但風箏飛
起來了,而且飛得比東風飯店的新樓還高,比大青山上的松樹還高,比草原
上空的蒼鷹還高,比吊著"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的氣球還高,而她
變成了風箏上面的一根長長的飄帶兒,也跟著風箏飛起來了……表現了少女
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對生活的超越。

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在人物處理上,人物不再是一個"典型"。由於
人物的悲與喜,光明與黑暗,高尚與卑劣,對新生活的嚮往與對舊日的懷戀
等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讀者又要將自己代入人物內心才能領會文章內容,
所以讀者無法立即對人物做出具體的善惡評價。如《歡樂》(莫言)里的齊
文棟,是個農村知識青年,在他第五次高考不中之後,"離開了蒼老疲憊的家
門,象逃跑出一個恐怖的夢境",經過一大灣子水,一塊辣椒地,坐在自殺的
年青姑娘魚翠翠的墳頭浮想連翩,最後終於在這個寧靜的晚上親手結束了自
己的生命,進入了死亡的"歡樂"。齊文棟不是個臉譜式的人物,他的心理活
動和意識活動,獨成一個世界:有屢試不第的壓抑,有對母親的憐憫、內疚,
有對哥嫂的不滿、無奈,有對年青女子的生理慾望,有對魯家三小子的羨慕、
妒忌,有對建倉夫婦的厭惡,有對高大同的好奇、惶然……在這里,我們看
不到作者對人物的隱性評價,只有人物失卻控制的意識流動起作用。從這個
方面來說,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有很大不同,如傳統小說里與科舉發生密
切聯系的兩個人物——范進、賈寶玉,在性格內核里都蘊含了作者的人生理
念,或諷刺什麼,或褒揚什麼,讀者很容易領會,而在意識流小說里,作者
隱身幕後,讀者不再意識到作者的存在,只意識到人物的存在。
作者的隱身,有賴於作者敘述角度的選擇。意識流小說突破了傳統的界限,多採用第一或第二人稱。如《藍天綠海》(劉索拉)以第一人稱"我"描述自己的生活,通過回憶與強調突出與蠻子生死不渝的友情和"我"的感傷、郁悶、偏執、無所適從;又如《花豆》(高行健)通過年老的"我"在一個濕淋淋的下午,獨對雨點向回憶中的青梅竹馬的"你"的喃喃傾訴與思念,表現了幾十年的風雲,對往事的留戀和對錯失的悔意;而前文提到的《歡樂》則採用第二人稱"你"來表現齊文棟的內心。意識流小說也有用第三人稱的,如李陀的《七奶奶》。小說深入七奶奶的心靈,寫她的對可能爆炸的煤氣罐的焦慮,對兒媳婦的不滿,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通過這些心理活動,讀者可以大致了解七奶奶一生的軌跡,也能體會她守舊的淵源。但小說雖然用了第三人稱"她",也體現了一定社會內容,七奶奶卻不象《紅樓夢》里的賈母或劉姥姥,她沒有具體的外貌,沒有鮮明的性格,沒有通過第三者觀察的眼睛,更沒有作者試圖體現的褒貶傾向,因為作者並不是通過生活流程,
而是通過心理流程來展開文本的。
意識流小說則打破了邏輯的框框,有意淡化情節,突出人物的意識流程,用聯想、想像、回憶、幻覺、夢境,打破時間之鏈,立體地、多層次地表現人生。如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的發韌之作《春之聲》(王蒙),就是將主人公一生的經歷壓縮在不足三小時之內加以集中體現的。《春之聲》的情節很簡單:工程物理學家岳之峰決定回一趟闊別二十多年的家鄉,結果坐上了一輛悶罐子車,在車里,他與一位用"小三洋"錄音機播放德文音樂的婦女聊了幾句天,下車後看見了悶罐子車的外表及嶄新的火車頭。情節雖簡單,但由於作者採用了意識流創作手法,因而知覺時間無所不及:由車身輕輕的顫抖聯想到童年的搖籃;由車輪撞擊鐵軌的噪音想起黃土高原的鄉下;由悶罐子車聯想起三個小時前他坐著的三叉戟飛機,又聯想到自己的地主成份及二十二年的檢討;由南瓜香又聯想到童年,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由德文音樂想到法蘭克福的孩子,西北高原的故鄉,解放前北平的聯歡,解放後的首都北京;由嶄新的車頭聯想到約翰•斯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作者通過從心理角度處理時間次序和空間位置,使讀者在短短的篇幅內就領受到一個時間跨度很大的區域內的人生內容。在結構方面,意識流小說多以多線交叉或放射性思維方式來表現復雜的外部世界和人物的內心世界。如《風箏飄帶》(王蒙)寫一對青年男女素素與佳原一次約會的過程,通過素素的眼睛、回憶、聯想與夢境,寫盡了物質的壓迫,文革的耽誤,生活的艱辛,人們的不信任,對知識的嚮往,自強不息的精神,兩情相悅的美好……這種結構方式與傳統小說單一的因果關系式的,或"花開兩朵,各表一支"分類式的結構可說有著極大的區別。

受中國傳統創作方法的影響,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的創作方法又與西方意識流小說創作方法不盡相同,甚至有人認為兩者並無淵源關系。王蒙雖被大家公認為是我國現代意識流小說的發軔作家,但他在談小說創作時卻說過,「請別以為寫心理活動是屬於外國人的專利,中國的詩歌就特別善於寫心理活動,《紅樓夢》有別於傳統小說也恰恰在於它的心理描寫。」「重視藝術聯想,這是我一貫的思想,早在沒有看到過任何意識流小說,甚至不知道意識流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就有這個主張了」。王蒙在承認自己讀過一些外國小說的同時,更強調的是自己從魯迅《野草》中受到啟發,甚至是有意識地在迴避自己的「意識流」創作與西方意識流文學的關系,他不願意別人把自己的小說創作僅僅看作是受西方意識流小說的影響所致,相反,他極力在中國傳統文學中尋找「意識流」的淵源。與王蒙相似,更有人把中國的意識流文學追溯到了20世紀初,並且還特別強調其獨特的藝術淵源:「《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意識流小說」,「這篇小說與西方現代派的意識流作品並無瓜葛。……」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現代意識流小說雖然普遍被認為是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而產生,但因本土文學的影響,它仍保留著中國傳統現實主義文學的印痕,帶著濃厚的中國特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意識流。下面,我們試著比較兩者的差異。
首先,我們來回顧西方意識流產生的背景與理論依據。十九世紀末,英國和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逐漸衰落,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國力迅速上升,從而使得國際社會矛盾日夜尖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使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蕭條,社會機制遭到嚴重損壞。這樣,各項保障制度的缺失,戰爭的創傷在人們的心中投下了難以掃除的陰影。人們普遍認為現實荒謬無稽,社會不可思議,人類猥瑣無能,世界前途茫茫。悲觀絕望,頹廢沮喪的情緒彌漫於整個社會。所有這些尖銳的國家、社會矛盾和變化了人的思想使得越來越多的作家感覺到用古典主義和傳統的小說描寫已經無法揭示出日益惡化的社會現實,無法描繪出人們面對荒誕社會的真實內心,他們認為只有主觀世界才是「最高真實」。意識流作家普魯斯特就認為主觀真實是「最基本的東西」,只有主觀作品才是「唯一真實的著作」。喬伊斯也要求藝術家去表現「經驗的真實」。而福克納則認為作家只應寫人類的「內心沖突」和「心靈深處亘古至今的真情實感」。維吉尼亞?沃爾芙也認為只有意識流才是生活,才是真實和道理,文學作品應當著力於表現這種錯綜復雜變化的「根本精神」,而不應該去描寫「意識流」本身以外的事物。
就這樣,意識流作家緊緊抓住了時代和社會在人們心裡留下的陰影和夢幻,著力於書寫人的內心世界,用濃墨和重彩,大膽自由地運用意識流小說形式,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感受,揭示社會矛盾,揭示人們面對社會危機的心裡病態。因此,意識流小說是西方現代社會意識的產物,它是在20世紀資本主義社會日益衰落和新的經濟結構體系構建中和西方精神危機四伏的情況下,人們對自我進行重新定位後開掘出來的一片文學新領地。
意識流作家們的這種由寫外轉向寫內,熱衷於寫內心生活的創作手法除同他們對世界對藝術總的看法相關聯外,還深受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等思想的影響。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強調直覺是認識世界本體的惟一根據,「真實」只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而奧地利精神病醫生佛羅伊德對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充分肯定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無疑是為意識流文學創作思想張目。而威廉?詹姆士認為宇宙間最根本的東西是「純粹經驗」,也即「意識之流」,它就是「現實」,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品級高的現實」。這些理論,都深刻地影響了意識流作家們的創作。如福克納就對柏格森的「心理時間」學說頗有研究,認為空間的作用不在其范圍的大小,而在於它的象徵意義,並自覺將它運用於小說創作。在他的作品中,時間成為一種無形的流動狀態,過去、現在和將來往往互相穿插,彼此交融,經常在某個人物的意識中同時得到體現。
而中國的意識流小說在受西方文藝思潮的影響的同時,卻無法完全擺脫中國傳統文學創作手法中心理描寫和藝術聯想的影響。心理描寫是表現意識層的心理思維,限於頭腦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沒有涉及潛意識層的生理狀態的反映。因而,心理描寫是冷靜、理智和充滿邏輯理性的,並由此顯示出人物性格特點和對現實的態度。傳統心理描寫的影響在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中體現為人物的意識雖然具有模糊和不連貫性,但同時又保留著一定的理性特徵,即這些意識中仍有著作者心靈和時代的投影。王蒙曾說過:「意識流的手法中特別強調聯想……它反映的是人的心靈的自由想像,縱橫馳騁……,中國文學一貫重視聯想,『賦,比,興』中『興』就是聯想……。我們的意識流不是叫人們逃避現實走向內心的意識流,而是一種叫人們既面向客觀世界也面向主觀世界,既愛生活也愛人的心靈的健康而又充實的自我感覺。」所以在王蒙的意識流小說中,他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將不具備任何規律和秩序的人物意識連綴成一連串的印象與感觸,而同時又用冷峻的思維和對生命、對生活的激情展現出他對社會與生活的認識。在《春之聲》中,主人公岳之峰的回憶和聯想雖然毫不連貫,但這些回憶和聯想卻能體現出他在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動,為國家的落後而牽掛,為生活中的種種醜陋而憂慮,他的所有聯想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我們面前樹起了一個獨立思考、熱愛生活、毫無羈絆、心靈自由的典型形象。
此外,在傳統小說中,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依附於情節,不具有獨立性。情節的發展和觸動會引發出人物的心理描寫,並能將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心理描寫的這一特點也影響著中國的意識流小說。如在《春之聲》中,雖然小說以主人公岳之峰的意識為主,但他所有的回憶和聯想又由他在火車上所聽、所聞、所看而引發的,其意識的流動仍然受到了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其次,在表現內容方面,西方意識流小說因受現代心理學、哲學等的影響,主張把人心裡的「原始的混沌」全部地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因此,在他們的小說中,著力表現的是人內心非理性的無意識和潛意識世界,突出的是人物內心的混亂、迷離、恍惚、無邏輯性、動物性和瘋狂性,並按照原始的方式雜亂無章地直接展現在讀者面前,他們以為只有這樣才算寫出了心理的原始真實。意識流的代表作家維吉尼亞?沃爾芙就要求在小說中以主觀代替客觀,努力表現人物「私有的幻想」。她說:「生活並不是一連串左右對稱的馬車燈,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傳達這變化萬端的,這尚欠認識尚欠探討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現會多麼脫離常規、錯綜復雜、,而且如實傳達,盡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共固有的東西,難道不正是小說家的任務嗎?」在她看來,文學作品就應該著力表現這種錯綜復雜變化的「根本精神」,而不是去描寫「意識流」本身以外的事物。因此,在具體的創作中,她就強調要把人物頭腦中「千千萬萬個印象」,無論是「細小的奇異的、倏而逝的,或者是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全部應該寫出來,認為只有這樣才算寫出了「生活的本來面目」。
而中國的意識流小說卻因受傳統心理手法的影響,在描寫人物內心的意識活動時,沒有完全拋開外部客觀世界及其對人物內心的影響,也不是將來自四面八方的如微塵般的印象,「不管它們表面上看來多麼無關系」,不管它是否「全不連貫」地照實記錄下來。相反,它仍然會圍繞小說主題的需要去有意識地選擇人物的意識,並在小說中顯示出這些意識的有次序、合乎邏輯的特性。同樣在《春之聲》中,岳之峰對氣味、聲音等的聯想、想像都比較明顯地體現出了作者有意識對主人公意識的選擇,即用現實和歷史、中國和外國、城市與鄉村、新與舊、土與洋、前進與落後的對比,來展示出中國新時期生活狀態的全景,來象徵中國新時期生活的轉機,從而突出新中國的春天已經到來的創作意圖。而在《蝴蝶》中,通篇行文也是緊扣張思遠如何「丟了魂」,後來又「找到了魂」這一基線展開的。 在意識流動中,張思遠由小石頭--張指導員--張副主任--張書記--「走資派」--「囚犯」--老張頭--張副部長,這三十年來的地位、身份的變化展現的實際上是中國政治的風雲史、歷史的變遷命運。而張思遠最終「找到了魂」則蘊含了作者的理性思考,揭示了黨的幹部應該是人民的公僕,人民才是社會的主任這一道理。
第三,從表現的方法來看,西方意識流小說特別強調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作者完全獨立於作品之外。他們提出「非人格化」和「作家退出小說」的口號,反對作家對人物的心理進行整理和提練,更反對作家出面進行介紹和解釋,而要求讓人物的內心活動――特別是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無意識、潛意識活動自然、真實地展現出來,力求展示的是人們內心的純自然的主觀狀態。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不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也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或者是讓人物隨時隨地地進行突然的、跳躍式的「自由聯想」,有時甚至要靠字體等的變化來暗示人物的變化。此外,時空錯亂也經常出現在這類作品中,過去、現在、將來隨意被顛倒、穿插、交融,而作者有意不做任何說明,使得夢幻和現實的界限被打碎,攪亂並糾纏不清。極端者,甚至故意破壞語言規范,前言不搭後語,幾十頁不用一個標點兒。如《喧嘩與騷動》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識不斷跳躍,不存在現在、過去和未來的界限,書中內容在時間上顛倒混亂,作者對此不作解釋,也不交代,只以變換字體或改換稱謂來提醒讀者。
而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雖然不再如傳統小說那樣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但在按時間順序敘述故事和展現人物聯想與回憶過程中,外在的時間或事件會不時打斷原意識的流動,並伴有敘述者語言的介入,呈現出現實與意識相間出現的特徵,使讀者仍能感知到小說中人物意識的流動規律及作者有意識地用之反映社會現實與人物內心的特點。王蒙在《關於<春之聲>的通信》中談到《春之聲》的創作方法時就說過:「……我打破常規,通過主人公的聯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筆觸伸向過去和現在、外國和中國、城市和鄉村。滿天開花,發射性線條,一方面是盡情聯想,閃電般的變化,互相切入,無邊無際;一方面,卻又是萬變不離其宗,放出去的又都能收回來,所有的射線都有一個共同的端點,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節前夕的悶罐子車里的我們的主人公的心靈。」這一「共同的端點」就體現出了作品中雖淡化但仍然存在的情節,而人物的意識在這里也就更像一面攝取社會生活現象的鏡子。
總之,意識流作為一種創作方法深刻地影響了我國當代小說的創作,但同時,我國當代小說又深受傳統小說的影響,保留了自己鮮明的特色,顯現出既傳統又現代的獨特特徵。

F. 意識流文學屬於什麼流派是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或者其他的

意識流文學的創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關於它是一種文學流派還是一種創作方法的問題,長期以來頗多爭論。實際上,它難以算作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一方面因為被公認的意識流作家之間在創作上沒有溝通,沒有發表宣言闡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體的組織;另一方面,意識流文學發展的時間較長,早在19世紀末,這種方法就在文學創作中得到運用,而整個二十世紀世界各國不同時期仍有意識流文學作品出現。這種情況是「文學流派」的概念難以涵蓋的。
盡管意識流作家在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如普魯斯特能藉助「本能的回憶」,嚮往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從潛意識中喚起從前的光明畫面,留住幸福和快樂;喬伊斯則熱衷於表現人的罪惡和獸性,描繪意識活動中充滿黑暗和盲目的混亂畫畫;福克納的意識流作品與美國南方社會的現存狀況息息相關;而伍爾芙的意識流小說則具有濃郁的精神幻想和傾向。但意識流作家們在創作中仍表現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徵。
首先,在表現對象方面,意識流文學脫離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在意識流作家看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僅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和表面的真實,而這個外部世界並不真實,真正的真實只存在於人的內心主觀世界。因此,作家應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繪上,寫出人內在的真實。從這一文學觀念出發,意識流作家把創作視點由「外」轉向「內」,小說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識活動不再是一種描寫方法,不再附著於小說情節之上成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的手段,而是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表現對象出現在作品中。意識活動幾乎成為作品的全部內容,而情節則極度淡化,退隱在小說語言的帷幕後面。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中的四個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傑生的部分及迪爾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紛繁復雜、理性與非理性相混的意識流動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
因為意識流文學重在表現人的意識領域,所以作家的敘事角度與傳統文學相比也發生改變,意識流小說的敘述焦點已由外部描寫徹底轉向內心活動的呈現,即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的直接呈現。按照法國敘述學家日奈特《敘事話語》中沿襲韋勒克和沃倫創用的「敘述聚焦」一詞劃分出的「零聚焦」、「內聚焦」與「外聚焦」等幾大類來看,意識流文學多選擇「內聚焦」的敘述角度。內聚焦的意思是敘述者與人物知道的一樣多。小說所展示的僅僅是某個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全然不同於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中敘述者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採用內聚焦的敘述者必須跟著人物走,小說世界的廣闊與否全憑人物槐視覺來定。人物視點消失,所敘事物的有序性也應中斷。例如,福克納在《喧嘩與騷動》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敘述突然中斷來表明他的自殺身亡。
其次,意識流文學不按照客觀現實時空順序或事件發展過程結構作品,而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段落篇幅的先後次序,從而使小說的內容與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識滲透於作品的各個畫面中;起到了內在關聯作品結構的作用。
人的意識是復雜的,理性與非理性意識共存。其中有明確、完整的意識,也有朦朧、片段的意識;有言語層的意識,還有尚未形成語言的、即言語前階層的意識,等等。這些意識混雜在一起,交替出現,故而從中很難找出邏輯性軌跡。而時間顛倒、空間重疊也就成為意識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識流文學企圖如實展現人的意識流動,這就使作品的內容無法按照正常的時空順序一一展開,而是根據有別於「空間時間」的「心理時間」(柏格森語)表現意識的流程。福克納說:「我可以像上帝一樣,把這些人調來調去,不受空間的限制,也不受時間的限制。我拋開時間的限制,隨意調度書中的人物,結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來效果極好。」
這種「隨意調度」的本領得自於意識本身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喧嘩與騷動》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識不斷跳躍,不存在現在、過去和未來的界限,書中內容在時間上顛倒混亂,作者對此不作解釋,也不交待,只以變換字體或改換稱謂來提醒讀者。如小說第一章《1928年4月7日》「即班吉的部分」的一段:
我們順著柵欄,走到花園的柵欄旁,我們的影子落在柵欄上,在柵欄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們來到缺口那兒,從那裡鑽了過去。
「等一等。」勒斯特說。『你又掛在釘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的鑽過去不讓衣服掛在釘子上嗎。」
凱蒂把我的衣服從釘子上解下來,我們鑽了過去。凱蒂說,毛萊舅舅關照了,不要讓任何人看見我們,咱們還是貓著腰吧。貓腰呀,班吉。像這樣,懂嗎。我們貓下了腰,穿過花園,花兒括著我們,沙沙直響。地綳綳硬。我們又從柵欄上翻過去,幾口豬在那兒嗅著聞著,發出了哼哼聲。凱蒂說,我猜它們準是在傷心,因為它們的一個夥伴今兒個給宰了。地綳綳硬,是給翻掘過的,有一大塊一大塊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凱蒂說。不然會凍壞了。快過聖誕節了。你不想讓你的手凍壞吧,是嗎。
「外面太冷了。」威爾許說。「你不要出去了吧。」
(威爾許是康普生家的黑小廝,迪爾西的大兒子。前後有三個黑小廝服侍過班吉。1905年前是威爾許,1905年以後是迪爾西的小兒子T·P·威爾許,「當前」即1928年則是迪爾西的外孫勒斯特。福克納在小說中用不同的黑小廝來標明不同的時序。)
由於作家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條理和順序,重新組建時空秩序,如實地呈現了小說人物在感觀、刺激、記憶和聯想等作用下出現的那種紊亂的、多層次的立體感受和意識的動態,所以讀者能始終體驗作品人物所經歷的那個時刻——心理時間。喬伊斯《尤利西斯》最後一章描寫女主人公莫莉睡意艨朧的情態,其意識自由漂浮,模糊不清,最後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標點符號,不斷句,顯示出意識流動的不間斷性.
意識流文體
意識流文字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對主人公內心意識活動的忠實記敘,因此本質上可以認為一篇完整獨立的意識流文章屬於記敘文體裁,但由於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較為高級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徵,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它當成散文來看待。意識流文字先天優勢讓它更適用於現代詩的寫作,以及短篇小說,長篇的意識流小說過於復雜,會加劇作品內容的理解難度,讓人感覺隱晦以及陰暗。目前的絕大部分意識流文學作品體裁都是小說,但實際上中國古詩中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而且很多宗教經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意識流文學由於過於晦澀強調無秩序,難以被大眾理解,所以無法成為通俗文學的主流。

G. 求所有的文學作品的派別,如 後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等。

一、西方文學流派有:象徵主義文學、表現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意識流小說、新小說派、荒誕派、魔幻現實主義、黑色幽默、超現實主義、後現實主義小說;二、代表人物有:1、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和美國詩人愛倫·坡是象徵主義的先驅;2、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家卡夫卡;3、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成兩大派別:一是以西蒙娜·魏爾和加布里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二是以讓·保羅·薩特、阿爾培·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文學的社會影響上說,薩特和加繆最為重要,他們都是法國的文學家。尤其是薩特,他是存在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4、意識流文學的奠基者是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代表作七卷本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是意識流文學代表作家之一。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歷時8年完成,是喬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識流文學的扛鼎之作。美國作家威廉·福克(1897——1962)是意識流文學的又一傑出代表。代表作《我彌留之際》(1930)、《喧嘩與騷動》(1929)5、新小說關心人和人在世界中的處境,追求完全的主觀性,強調創新性和探索性,反對藝術形式上的保守和僵化。代表作家及作品:阿蘭·羅伯—戈里耶《嫉妒》,克洛德·西蒙《佛蘭德公路》,瑪格麗特·杜拉絲《琴聲如訴》。6、荒誕派劇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最極端的是他的《呼吸》,這出戲連一句台詞都沒有。其他著名的荒誕派劇作有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椅子》,熱內的《女僕》、《陽台》,品特的《一間屋》、《生日晚會》等等;7、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作品:瓜地馬拉作家阿斯圖里亞斯的長篇小說《總統先生》、《玉米人》古巴作家卡彭鐵爾的長篇小說《這個世界的王國》墨西哥作家魯爾福的長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委內瑞拉作家彼特里的短篇小說《雨》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家長的沒落》;8、「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庫特·馮尼格、托馬斯·品欽、約翰·巴思、詹姆斯·珀迪以及法國的維昂。這一流派影響最大的三部作品是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馮尼格的《第五號屠場》以及托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9、安德烈·布勒東(1896-1966)是法國超現實主義的理論領袖,他發表於1928年的中篇小說《娜嘉》是超現實主義文學中為數甚少的小說中的佳品;10、索爾·貝婁和《洪堡的禮物》:《洪堡的禮物》是索爾·貝婁197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被評論界視為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H. 西方現代文學的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2,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和英國的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納.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達洛衛夫人》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美國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熱點內容
好看的散修的仙俠小說 發布:2025-07-12 19:09:24 瀏覽:563
美女校園老師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2 19:00:37 瀏覽:433
適合高中生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2 18:51:05 瀏覽:408
動漫異界流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2 18:46:01 瀏覽:960
校草林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12 18:44:39 瀏覽:409
花邪有哪些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7-12 18:44:33 瀏覽:773
香艷yy校園小說 發布:2025-07-12 18:43:07 瀏覽:998
女尊現在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7-12 18:42:58 瀏覽:27
火宅小說閱讀網 發布:2025-07-12 18:42:25 瀏覽:442
小說怎麼寫開頭言情 發布:2025-07-12 18:39:46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