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外公是抗日英雄的現代小說
Ⅰ 求幾本 重生抗日的小說。。。是男主角的 完結的。。。。。。。。發給我吧!!!有多少要多少!!!
抗戰之魔幻手機
這是一部神奇的魔幻手機,帶著主角魏晨東穿越到1925年。
這是一部可以與現代通話的手機,讓魏晨東在很多時候能掌握先機。
歷史在他手中慢慢改變。
炎黃軍,一支冉冉升起的虎狼之師,復仇之師,令日軍為之膽寒,令世界為之注目。
炎黃軍,集中華英才與一團,精武英雄陳真,殺手之王王亞樵,悲情英雄許文強……
對以殘忍殺害我同胞的日本人,要以更殘忍的方法滅之
日本女人只有資格在炎黃軍中,當最低等的娼妓
魏晨東:殺人泡妞兩不誤,這才叫地獄天堂兩頭轉,巍巍天下任我由!
Ⅱ 找曾經看過的一本小說,忘了名字了,寫一個高中男生或大學生穿越到抗日年代成為抗日英雄(因為來歷不明升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合下,白首太玄經
Ⅲ 完本的抗日小說 要主角身手好
《國破山河在》
簡介:在命運的安排下,處在錯誤的時代,歷經錯誤的人生,一個懦弱的學生在命運的抉擇之前,是否繼續懦弱下去,還是選擇為生存而戰,沒有指揮千軍萬馬的運籌唯握,卻甘為一顆普通鏍絲釘綻放出異樣光彩,國破山河在,堅決與同伴站在一起「保家衛國」。
《抗戰偵察兵》
簡介:偵察兵高全來到了1933年的長城羅文峪,英勇的二十九軍正在和日寇浴血廝殺。靠著在現代軍隊中練就的過人身手,投入到充滿熱血和激情的抗日戰爭中來。一次次殘酷的戰爭,一回回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會戰,一個個臭名昭著、雙手沾滿我國人民鮮血的屠夫、戰犯、劊子手,一位位大智大勇、奮勇抗擊日寇,在抗戰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上將軍。
從士兵到將軍,身經百戰,不為別的,只為在這場戰爭中多殺幾個小鬼子,只為能多保全幾個我中華百姓,只為了受盡屈辱、苦難深重的祖國從此少經受幾分磨難。
Ⅳ 求一本小說的名字是一本抗日的小說 主角是一個小說寫手 不過穿越回了民國時期 能與現代打電話
混在抗戰
小說作者: 古龍崗 (34)
內容介紹
作品信息
作者信息
作品角色
桌面快捷
更新時間:2014-11-04 14:16
總點擊:1763280 會員周點擊:32 總推薦:201390 總字數:2088211 本書起點中文網首發
「抗戰啊?那時候我過得挺輕松的,就是躲在後面陰陰人……日本人?嗯,這肯定陰過。不僅陰日本人,我還陰過蘇聯人、英國人、美國人……凡是跟咱們中國有聯系的,基本都陰過。……太壞了?嗯,是有點兒。不過……誰敢說我壞?羅斯福還是丘吉爾?……你說斯大林背地裡說過?那、那就算了,反正他已經死了……胡說!他怎麼可能是被我陰死的,我只是提前預告了他的死亡時間罷了,你們不能這么誣陷我……還說不說我壞?還敢不敢誣陷我?不敢了?真不敢了?嗯,算你識相!」——秦衛!
可惜的是被河蟹神獸逼著不得已爛尾了,辛亥大英雄也是
Ⅳ 介紹一本經典抗戰題材的小說,主角要是國軍,最好是個小兵。
哈哈…我也喜歡軍事小說。。。下面推薦馬車司機的《敗軍》,全程記錄國軍七十軍的抗日過程,主人公「揚清遠」在戰爭過程中的成長和思考很有新意。。。還有的就是《我的團長我的團》小說與電視劇真的有很大的不同。。挺好的。。最能打發時間了。。望採納。。
Ⅵ 主角有個抗日英雄的爺爺 有個當軍人的大哥 最小的弟弟叫小松
瞑色蒼蒼的竹林寺,晚鍾陣陣,一抹斜陽下,幾重青山外,遠行人漸行漸遠。全詩純為寫景,恍如圖畫,可謂詩中有畫的佳作。
靈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鍾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像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歷四、五年)間。劉長卿於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方回評其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方東樹評其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餘味不盡之妙矣」。從這首小詩中,也能夠體會到這一特色。
靜景與動景結合巧妙。詩的一、三、四句,寫的是靜景,二句寫的是動景。動、靜互相襯托,互相映輝。古寺、斜陽、青山等靜物一經渲染,令讀者對鍾聲這一動景印象猶深,彷彿耳旁久久地縈繞著那悠揚的響聲;反之鍾聲從遠處傳來,更顯出郊野的寧靜肅穆,而此時,詩中人物的離情別緒更強烈了。這就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寫景與抒情妙合無垠。全詩四句,句句寫景,也句句寫情,尤其是後兩句,乍看好像是寫郊野向晚的景色,實則蘊含著詩人的無限情思。「荷笠帶斜陽」一句,最易誤解為純屬自然景物的描寫,無甚用意。其實不然。作者寫斜陽經天,不是光照山巒火樹,而是映現於荷笠者一身,是為了突出「荷笠」這一人物形象和整個畫面構圖的需要,同時也體現了詩人
Ⅶ 求完本抗日小說,主角是穿越人士的
穿越抗日小說有《重生之抗戰悍將》《抗日之鐵血河山》《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抗戰中的新生》《抗日之鐵血大旗》。
1、《重生之抗戰悍將》
《重生之抗戰悍將》講述了一個改革大潮里失業的采礦工程師,意外來到民國的江西剿共前線,成為一名土木系的小軍官。
他沒有很高的才華,也沒有很多的先進裝備,他所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在歷史的大潮里隨波逐流。凇滬,南京,徐州,武漢,緬甸,湘西等處,在抗戰的前線,憑著一腔熱血,他奮力抵抗外族的侵略。
4、《抗戰中的新生》
《抗戰中的新生》作者是常樂無言,內容簡介:穿越了,有了一個新家,改變歷史是困難的,特別是想在這時候改變歷史就更困難,但就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蝴蝶也必須扇動起翅膀,翅膀扇動之後能帶起多大的風,沒人知道,唯一能夠肯定的是,抗戰和世界都將有所不同。
5、《抗日之鐵血大旗》
《抗日之鐵血大旗》講述了南京城中的三十萬冤魂,野人山中抱槍而坐的數萬具枯骨,無數中華兒女用血肉鑄就的長城。林晨來到這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卻發現在自己竟然獲得了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名為超級武備庫的系統。
步槍沖鋒槍、坦克裝甲車、飛機大炮、巨艦航母,在這個超級武備庫中,只要有足夠的積分,人類的一切武器都可以兌換。而積分的來源,就是小鬼子的人頭,一個鬼子,一點積分。於是,林晨便踏上了一條用鬼子的頭顱堆積起來的,登頂造極之路。
Ⅷ 誰能提供現代當代長篇小說中抗日英雄人物
大勇
周處殺蛟用的是匕首,可是這人當年卻是赤手空拳斃死虎,不是武松卻似武松,馮玉祥書贈「打虎將軍」。但歷史銘記他的英名,還是「大刀將軍趙登禹」———1933年長城抗日,親率"大刀敢死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國難當頭,義無反顧,狹路相逢勇者勝!
就此,平型關大捷打掃戰場時,人們看見八路軍115師連長曾賢生,一手緊握刺刀,一手捂著小腹,雖已氣絕身亡,卻仍不倒屹立。
就此,新四軍第16旅政委廖海濤,率部直襲南京麒麟門,再攻雨花台、中華門,震撼敵軍。
就此,1944年桂林保衛戰之後,日軍戰報哀嘆:「灕江之水為敵我兩軍之血染之為赤,此役為所歷之最慘烈,並非在於規模,而在於敵軍之勇猛。」
就此,1938年5月,當時裝備落後的中國空軍,卻冒死派出兩架飛機,徑直飛入日本領空,在長崎諸島成功投下了14萬份《告日本人民書》,打了一場漂亮的心理戰。
當年抗日英雄之勇,還不光表現在戰場上。
古有關羽刮骨療傷,抗日中,晉察冀軍區獨立4團副團長田同春,為殺敵不讓截肢,也硬是裸著臂膀,讓白求恩一刀一刀地颳去長蛆腐肉。
古有神農親嘗百草,抗日中,晉察冀軍區衛生部副部長杜伯華,為自製緊缺葯物,也總是親自試服,終至因此中毒,在新婚前一天倒下。
還有1935年冬,為著當局的不抵抗,愛國志士續范亭在南京中山陵前,用匕首剖腹明志……
勇哉,英雄!
[編輯本段]大智
有勇,還得有謀。
正所謂「用兵之道,智居首,勇力其次。」而《墨子》有言:志不強者智不達。
八年抗日,中國人民正是以民族之志氣,激發出無窮智力,創出全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正面、敵後「雙戰場」奇觀,讓日寇身陷人民戰爭之汪洋大海,這本身就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
奇觀連連的戰場,英雄輩出的年代……
青蛙也能打鬼子,信嗎?
在八路軍太岳軍區,38團團長蔡愛卿就這么干過。
為了讓炮樓鬼子晝夜不寧,他領著戰士下田抓了一大堆青蛙,絕的是在每隻青蛙嘴裡塞花椒,送到炮樓下,呱呱叫得那個歡。
也就在他游擊的沁源,光是地雷戰,就有「子母雷」、在河裡埋的「水雷」、在樹上掛的「半空雷」,還有家中箱櫃壇壇罐罐內的「看家雷」……炸得敵人魂飛魄散。
1945年《解放日報》社論稱:「模範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
而在冀中軍區交河大隊長黃立榮那兒,什麼「張嘴等食」、「卡頭戰」,什麼「羊拉屎」,打的就是誘敵深入、伏擊殺敵。
而在抗日名將傅作義那兒,1933年長城抗日的近戰、夜戰、白刃戰,1936年綏遠抗日的奇襲戰,1939年綏西抗日的阻擊戰、偷襲戰,用兵真如神。
還有如當年曹操官渡之戰,張自忠將軍派出奇兵夜襲敵巢,一舉「襄東大捷」。
還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孫立人將軍,遠征緬甸,面對曾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日軍18師團,以敵常用之「快速切入、兩翼沖擊」戰術反制對手,打得倭寇師團長連連哀嘆。
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彭德懷、左權,百團大戰,5000里曠野上百餘團兵力協同動作如一人,令敵驚呼「完全出乎我軍意料之外,損失甚大」,驕傲自負的美國將軍麥克阿瑟也盛贊為「天才的指揮官打出的天才的戰役!」
……
這當然不是巧合———
1940年雲嶺抗敵,新四軍軍長葉挺,憑著地利設伏,僅以200兵力,擊退日軍3000。
1938年臨汾作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靠著靈活機動,也以200兵力,吸引日軍3天。
如此敢於險中取勝,一個是為保根據地民眾安全,一個是為保數十萬軍民轉移。
正是胸懷家國的「大志」,激發出他們超群絕倫的「大智」。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編輯本段]大義
在抗日英雄中,還有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這一群———
狼牙山五壯士,為掩護八路軍主力轉移而英勇跳崖;「八女投江」,為掩護抗聯大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楊靖宇,忍飢受凍孤身戰斗至死,當敵人剖開他的胃,裡面全是樹皮草根與棉絮;趙一曼,鞭打竹簽晝夜提審逾月,當嚴刑拷打得連敵人都戰栗了,始終堅口不吐一字……
是什麼,讓他們如此視死如歸;是什麼,讓他們這般寧死不屈?
是義,捨生而取義,「寧以義死,不苟幸生。」
這義,就是國家民族之「大義」。「義之所在,必亟為之。」所以哪怕再難,八路軍山東軍區守崮英雄連93人,「每人每天只喝兩茶缸水」(1944年1月17日《解放日報》),仍然在炸彈炮彈瓦斯彈下堅守半月;所以哪怕再痛,「右臂摔斷了……滿臉淌汗……內衣被鮮血染紅濕透」,周恩來卻仍「伏案用左手拿筆批改文件」(柯棣華語);所以哪怕再累,我膠東區行政公署主任王文積勞成疾,仍鞠躬盡瘁在崗而歿;所以哪怕再餓,馬本齋的老母親面對敵人的威逼,硬就是絕食7天活活餓死,也不願寫信勸子趕快投降……
「義之所在,天下赴之。」於是,便有了張學良、楊虎城的「西安事變」,以民族大義為重,不惜「犯上」;有了「剿共先鋒」衛立煌,抗日中批撥百萬槍彈給八路軍,百團大戰主動出兵配合,終至被當局革去上將軍銜而不悔。於是,便有了東江縱隊交通情報員李淑桓「一家八口上前線」,有了新四軍六支隊「謝家兄弟三烈士」犧牲後,謝家老母轉告彭雪楓:四個孫子長大了,再上戰場打日寇……
「義之所在,不顧其利。」記得嗎,三五九旅南泥灣,當初最大的困難,其實不在於沒房沒糧沒工具,而是英雄部隊統一思想服從大局;知道嗎,東北抗聯趙尚志,第一次被「左」傾「開除黨籍」之後,他更名投軍繼續抗日,雖是當一名馬夫,但「只要抗日,做什麼都行」,而當第二次因奸細挑撥被「永遠開除」黨籍之後,他依然一腔熱血,「死也要死在東北戰場」……
義,是一種英雄氣節———抗日名將吉鴻昌怒斥洋奴,胸掛木牌「中國人」,昂然上美國街頭。
義,是一股英雄精神———八百壯士謝晉元死守四行,孤軍升起一面旗,晝夜飄揚在「孤島」。
「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是為英雄。
[編輯本段]大仁
英雄,當然也是有感情的。《禮記》曰:「仁者,義之本也。」所謂「仁者,愛人」,英雄大愛。
一起假裝開店偵察敵情,又一起被日本憲兵隊抓捕入獄同屋受刑……為了「永不消逝的電波」,地下黨員李白和裘慧英,生死與共、伉儷情深;盧溝橋血戰前夕,決心死戰的佟麟閣,百忙之中不忘取下貼身項鏈,託人轉交愛妻———英雄,也有愛情。
驚聞虎將葉成煥犧牲,當初不打麻醉就開刀的錚錚鐵漢劉伯承,也不禁直撲擔架抱軀大慟;親睹將士在殘酷肉搏中一批批倒下,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上將張自忠,也不禁潸然淚下,「為歷百戰中惟一之慘淚」———英雄,也會痛哭。
戰死沙場了,臨終前,趙登禹念念不忘,「我死沒什麼,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驚慌。回去告訴她老人家,忠孝不能兩全……」;英勇就義了,遺書上,趙一曼句句深情,「寧兒呵: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英雄,也念親情。
雖肚裂腸出,又被日寇狠踹一腳,奄奄一息的趙尚志仍怒目圓睜斥敵寇:「混……蛋」;抗日還沒打響,卻有日寇恐嚇勸降,馬佔山勃然大怒拍案起:「媽個巴子,想要黑龍江,拿血來換!」———英雄,也會「罵娘」。
山本隊長氣急敗壞寫來恐嚇信:「有你馬本齋就沒有我山本;有我山本就沒有你馬本齋……」馬本齋針鋒相對回敬繞口令:「有你山本就沒我馬本齋;有我馬本齋,就沒你山本……」———英雄,也懂幽默。
還有元帥聶榮臻,硝煙中救出日本孤兒撫養,仁者大愛。
西漢賈誼的《過秦論》一文總結秦亡教訓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持久抗日之所以最後勝利,又何嘗不是因了這些「仁義英雄」,這些「仁義之師」呢……
智者無憂,勇者無懼,仁者無敵,義者無顧。
更何況,我們的抗日英雄,是大智大勇、大仁大義。
這「大」,正源於他們身上所共有的那一份民族氣節與家國精神,那一份不屈之志。
時窮節乃現,英雄浩氣長存天地間。
戰後許久了,當年劃開楊靖宇胃部的岸谷隆一郎,終於還是忍受不了英雄烈舉的震撼,內心不堪折磨,直至剖腹自殺。
他在遺書中懺悔:「中國擁有這樣的鐵血軍人,一定不會亡國。」
把敵人都震服了,這就是我們的抗日英雄啊!
他們,與天地齊,萬世景仰。
Ⅸ 主角從抗日時期活到現代的都市小說
《抗日之鐵血遠征軍》
在布滿塵封的記憶中,在歷史遺忘的角落裡還回響著66年前的槍聲,為了爭奪中華民族的生存之路,在茫茫叢林之中,在緬甸的崇山峻嶺中曾經躺下了中國遠征軍官兵十餘萬具骸骨。這是自鴉片戰爭後,中國軍隊第一次踏出國門迎戰強敵,英勇無畏的中國軍人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重新打開了國際生命線,粉碎了日軍雙面合擊滅亡中國的戰略意圖,打開了通往東京的勝利道路。戰爭不可能沒有遺憾,為了這
Ⅹ 有一部抗日的小說 主角回到了抗日戰爭時期 帶著一個軍事倉庫還是現代的軍事基地 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抗戰猛虎軍,被外星人做實驗,因逃跑穿越到抗戰,一倉庫的軍事物資
西北之王,一不小心被外星人幹掉,外星人帶他的靈魂重生抗戰,他有一個基地,慢慢發展,他不管國內戰爭,只打外國,最後他在外國佔了一大片地域做元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