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現代小說詩性

現代小說詩性

發布時間: 2021-08-05 10:25:57

1. 求推薦一些中國的文學名著!文學性較強的小說、散文、詩歌均可。

余華作品,《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魯迅的《野草》,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影響深遠的歷史書籍
《三國演義》、《紅樓夢》,

2. 什麼是小說的現代性

什麼是現代性?

1,馬克思和波德萊爾對現代性的理解。
在列斐伏爾看來,馬克思經常用「現代」這個詞語來「表示資產階級的興起、經濟的成長、資本主義的確立、他們政治上的表達以及後來——但不是最終——對作為一個整體的這些歷史事實的批判」。列斐伏爾的這句話包含兩個領域的話題:政治、經濟。這兩個領域關系密切,但也可以作為兩個獨立的對象進行闡述。列斐伏爾接著引用了馬克思的兩段話,這兩段畫主要講述的是資產階級的現代國家如何抽象出了形式上的普遍利益,個人(私人生活)也被抽象為個人利益(個人的權利和義務?);而對國家、個人進行抽象的資產階級時代是分離、分裂和兩重性的。(8頁對這三個詞語的表述是「分離、分化和多重兩分」,是一個意思,「革命性的實踐起步於跨越鴻溝:私人與公共、專門與普遍、自然與人……」,這一句話應該是對「兩重性」的具體表述)列斐伏爾在這樣一個角度下具體講述了馬克思觀察到的被稱為現代性的一些分離的狀況:私人生活與社會-政治實踐的分離,理性與非理性的分離,表面的理性統一的背後是普遍的「非現實」。最後的結論是:只有通過革命性的實踐才能改變這些分離狀況,重建真正的統一。(馬克思的現代性具有更多的政治內涵,而波德萊爾的現代性則有很強的體驗性,他試圖將短暫、瞬間性納入對現代性的解釋當中。他在永恆和變動的兩重性中注意抓住變動的一方,(永恆只是他的起點),因此他把現代等同於時尚,認為從短暫的、變動的意象中把握住的東西,與永恆之間存在神秘聯系。換句話說,波德萊爾的理想是在現代資產階級世界內部創造一個審美的藝術的世界,即所謂「世界化的世界」。這個世界追求的是時尚,他通過對時尚的把握來創造一個華麗的高級世界。也由此,波德萊爾沒有馬克思的那種追求自然的統一性的的傾向,他理解的自然是一個叢林的自然,是「咬嚙和殺戮」產生的地方,人工技巧才是他的追求。
1848年革命使馬克思看到了自己從哲學角度理解資產階級世界(現代)的局限性,他開始採用「實證」的方式,更多地關注歷史與經濟。但是他對通過革命性的時間推翻資產階級世界創造一個統一的世界的信念並沒有變化。
1848年革命卻使波德萊爾產生的變化。他「在身負革命和失敗的創傷、滿心厭惡資產階級和斥責資產階級世界的情況下,承認了革命性實踐的失敗,他挪用起兩重性和分離性來,他與它們妥協了,他拒絕那樣接受它們了,它們已不足以讓他滿意了,他極其厭煩它們,他深究它們,以便發掘出代替已失敗了的真正變革的觀念化變革的根源」。這里的它們應該是「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世界」。波德萊爾的妥協是指「接受資產階級社會為『世界』」,這一妥協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性這一概念羽翼漸豐,開始飛翔。波德萊爾接受了現代性所暗含的自我與真實、珍視與理念或可能之間的裂隙、分化,並試圖用詩性語言構築一個獨特的審美世界,並以此抵抗、解決前述分化、二重性。詞語在這里成了唯一的有效的武器,波德萊爾通過詞語完成對資產階級世界的蔑視、嘲弄。但是這種詞語的「煉金術」仍然臣服於既定的環境,審美是出於環境之中的,雖然它的目的是展示和改變世界,但是詞語本身卻必將陷入孤獨。
19世紀是資產階級上升和進步的黃金時期,1905年發生的俄國革命宣告了世界正在轉型,而沉浸在19世紀的好日子中的資產階級連同它的哲學還沒有反應過來。列斐伏爾說:「1905,一個突變。」它預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新技術發明急劇增殖並穿透了日常生活;「非連續性相伴涌來」,構成了對19世紀諸多領域的連續性的觀念的沖擊。(這一部分有幾句話很費解。第9頁下面,「每個試圖安置知識和行動、社會政治生活後果的人將失去他們的立足之基。這是遲早的事。」和「還是此時,個人主義的時代結束了,集體組織的時代雖無絕對的突破,但已開始顯露崢嶸;個人要為捍衛自己而竭力斗爭,爭得有效的橋頭堡:相關的、想像性的藝術」)

在新的時代,專家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網路全書派過時了」;結構、非連續性等概念被廣泛應用,「講綜合」成了「老一套」。在變化的變現中(實際上應該是對變化的理解過程中),「變異、突變的性質差異概念」深深影響了不同的圖式。所有這些非連續性和非連續性概念已經嵌入了現代性之中。

接著,列斐伏爾把非連續性這一「新生事物」(在這里他表述為「抽象的非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抽象力量」)帶入對具體生活境遇的感知當中。他舉了信號、圖像、電光照明的例子,說明由於非連續性的力量(包括具體的技術?),我們的物理感知已經無法分辨出抽象和趕出了,「『真實』失去了它陳舊而熟悉的特徵,成了膠合拼板玩具的拼片」,「它也變得更具體更不真實了」。這一段話的意思可能是非連續性的力量已經模糊了具體/表象與本質的絕對鴻溝,使人置入一個無法獲得象徵意義或本質性理解的境遇。列斐伏爾認為,非連續性的信號、物、聲響已經支配了人的感覺,象徵及其附著的文化、意義在信號的壓迫下急劇貶值。一些藝術家傾向於把握這些非連續性的信號,試圖在非連續性的現實當中創造出一個自由的世界(這也可能是藝術家們的異想天開)。另外一些藝術家感受到真實世界中的「它性」(非連續、斷裂、無本質、無意義、異己感),試圖重新找回「久遠年代的象徵」來代替異化的現實。

在描述了洶涌而來的非連續性和變化之後,列斐伏爾總結說,「現代性誕生於這些重大的變化、誕生於這個明顯的但仍未得到解釋的現象」,「在這個新顯露出的現代性核心中,存在著解構和自我解構的內在矛盾和原則」。

3. 推薦幾本當代小說和詩歌集

●《愛因斯坦的夢》

作者:阿蘭·萊特 接力出版社2005年1月

一本奇異的小說,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物理學家萊特從量子理論的可能性出發,文學家萊特則展開無邊的想像,於是讀者得以在時間的各種不同狀態中體悟人生。

●《遍地梟雄》

作者:王安憶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

一部相當輕盈的小說,不僅篇幅如此,氣質上也給讀者帶來全新的印象。王安憶在小說中嘗試介入更流行的題材,不過骨子裡仍然透露出優雅。

●《查令十字街84號》

作者:海蓮·漢芙 譯林出版社2005年6月

關於文學、關於書的著名故事,稱為當代經典毫不過分。對大部分讀者而言,這個譯本來得有點遲了,但美好的文字是不會過時的。

●《愁容童子》

作者:大江健三郎 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8月

「愁容童子」,堂吉訶德的日本版。這部有自傳色彩的小說是大江健三郎後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深刻探討日本的民族性,對人性亦有深深的反思。

●《多多詩選》

作者:多多 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

詩人多多多年來的第一部詩歌集,精選作者幾十年來的最重要作品。作為老一代詩人,多多的語言和活力在當代詩壇仍然保持標志性的分量。

●《鋼琴教師》

作者:耶利內克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2004諾獎得主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年度最暢銷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由此書開始,耶利內克10多部作品已經陸續譯成中文。可惜譯介雖多,關注卻少。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作者:J·K·羅琳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羅琳這本書寫得比上一本要好。

●《後悔錄》

作者:東西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關於情慾、關於人性的小說,描寫當代社會混亂而又無力的情愛生活。

小說在評論界獲得極高的贊譽,不過並沒有產生足夠的大眾影響。

●《芥川龍之介全集》

作者:芥川龍之介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6月

不論從芥川龍之介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來看,此書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同時它還是國內第一次出版一位日本作家的全集。

●《空山》

作者:阿來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

阿來沉寂多年之後的新長篇小說,與之前並無太大改變。

●《穆旦譯文集》

譯者:穆旦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現代中國最重要的詩人和翻譯家之一穆旦終於有了文集。

●《女同志》

作者:范小青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年10月

這部看上去相當傳統的小說非常別致,對「女同志」的描寫更具濃濃的歷史感。

●《平原》

作者:畢飛宇 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年9月

又是一部描寫鄉土的小說。和以前相比,畢飛宇的敘事顯得更加圓熟老到。

●《珀涅羅珀記》

作者:阿特伍德 重慶出版社2005年10月

重述神話,回歸人類的精神故鄉,這個2005年最具雄心的全球出版計劃產生了第一批作品。單純從小說看,確實不代表作者最好的水平,但整個計劃相當有創意。

●《秦腔》

作者:賈平凹 作家出版社2005年6月

被評論界稱為「終結傳統鄉土敘事」的小說,敘說當代鄉村傳統的失落,市場反響相當不錯。不過方言化寫作給讀者帶來了相當大的閱讀困難。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作者:揚·馬特爾 譯林出版社2005年1月

少年、老虎、小船、大海,一場奇特的冒險,一次精神的旅行。2002年布克獎獲獎小說,在流行的元素之下,是對宗教等人類思想的探討。

●《時間的玫瑰》

作者:北島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

詩人北島夢幻般的詩歌之旅,帶領讀者重溫20世紀經典詩歌的魅力,同時也重逢了80年代的詩歌精神。雖然用散文寫成,但激情的文字中隨處盪漾著詩意。

4. 詩體小說的特點

詩體小說的特點:
具有小說特點的一種敘事詩。與一般敘事詩比較,它不僅篇幅長,更主琴的是它像小說那樣,要比較細致地描繪人物性格,有完整的情節結構。但它是用詩的語言描寫的,能抒發更強烈的感情,而描寫又往往不如小說細致具體。拜倫的《唐璜》、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就是著名的詩體小說。

體現:
在現代文學的長廊中,孫犁作為「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獨具藝術魅力。《荷花澱》是一篇取材於戰爭年代並以一次激烈的槍戰為中心事件的戰爭題材的小說,但是它與一般意義上的戰爭題材小說有著截然的區別。它沒有具體描寫戰爭中的硝煙彌漫、槍林彈雨、血肉橫飛,而是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景物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作者選擇了優美的景物,運用了富有韻味的語言,創設了優美的意境。即景物美、語言美、意境美,使孫犁的小說景物描寫充滿詩情畫意,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語言描寫清新雅麗,婉約流暢,富有詩歌的韻在學習孫犁的作品時,我還特地去查找了一下他其他的一些作品閱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的一段話,精妙地概括他作品特點:「寫抗日戰爭,卻沒有多少刀光劍影,而且竟用了好幾百字,細微入微地描寫那樣的時空里,一朵瓜蔓上的稚花如何靜靜地開放自己。」可以想像,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場景——大概只能用「奇特」來形容了吧!
再回過頭來說說他的文學造詣吧!很高!這是發自內心由衷的贊嘆。他的文字沒有張愛玲的「冷傲孤寂」,也沒有徐志摩的「煽情精緻」,但卻有一種小家碧玉的親切,清新可人。
在整篇《荷花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第三節,尤其是那句「水面上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花,荷葉香。」品讀那細膩溫情的文字,不禁讓我想起《荷塘月色》中的那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渺茫的歌聲似的。」那刻,好象真的屢屢清香隨風撲面而來……或許,這就是他的文字傳神,清秀飄逸的獨特風格吧!
而且文中人物的刻畫細膩生動,個性鮮明,語言對白質朴,處處流淌的是貼近生活,真實感人的生活場景……
《荷花澱》是「荷花澱派」的一個縮影。它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的革命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又富有節奏感。抒情味尤濃,富有詩情畫意。荷花澱作品絕對稱得上是「詩體小說」!

5. 詩性的生命詩性的文化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詩性的生命詩性的文化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詩性的生命詩性的文化
——評王勇英的「弄泥的童年風景」系列
譚旭東
福建少兒出版社最近推出了廣西作家王勇英的「弄泥的童年風景」系列,受到了兒童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好評,在廣西文壇也引發了系列關於文學創新的思考。我有幸參加了廣西省作家協會、南方文壇雜志和福建少兒社聯合主辦的研討活動,認真地閱讀了王勇英的這套兒童小說新作,也和與會的專家們進行了近距離的交流,大家都認為這套書在書寫童年、地域文化和生命方面是很成功的。
「弄泥的童年風景」系列包括《巴澎的城》《弄泥木瓦》《花一樣的村謠》和《和風說話的青苔》等四部,每一部都很有特色,都有不同的視角,都能從作家童年的經驗出發,找到全新的兒童文學的突破口。《巴澎的城》講述的是一座鄉村之城裡一個女孩子弄泥的故事,富有童年自述傳性質,詩意中有著真實鮮活的童年記憶。《花一樣的村謠》講述的是一個鄉村女教師布包十分著迷於客家童謠,時常帶著學生們唱著這些「像花一樣美的村……

6. 「詩意小說」、「詩性小說」、「詩體小說」的提法有嗎在哪裡呢

肥基,有這種說法的!詩性小說和詩意小說指小說本身帶有詩韻,很美很優雅! 汪曾祺嚮往中國傳統的抒情寫意、朦朧淡雅的精神境界,他的小說充溢著濃釅的詩意和畫意。《受戒》中如「仙境「一般的菩提庵,《大淖記事》裡面清新自然的淖水之灣,無疑彰顯了汪曾祺的「理想世界」和他詩意心理的原始追求。(上面一段摘自我一篇論文作業,嘻嘻)汪曾祺寫的小說就很有詩意,帶有強烈的詩性。

7. 文學的詩性之燈如何點亮

我喜歡在一種思想暢達而富有詩性的文字中徜徉並尋找和自己思想碰撞的機會,吳曉東先生的《文學的詩性之燈》再次給了我這樣的機會。數年前,他的那本《從卡夫卡到昆德拉》讓初入門的我欣喜若狂——原來思想也可以藉著這樣美好的文字來表達。在《文學的詩性之燈》序言中,讀到這段文字時,我心中頓生一點悲涼:「而如今我終於認識到,或許並不存在這種原生性景觀,進入我們的闡釋視野之中的,永遠是無法純粹的文學視景。」只有對文學飽含深情之人才會有如此深刻的體會。而有關文學的「文學性」這一話題,成為此書中徘徊難去的一個背景。我深感作者內心其實仍在為「文學性」做最後的抗爭,盡管在強大的現實壓力面前,奢談「文學性」已經是多麼「不合時宜」的一件事。有沒有不受任何政治、意識形態、倫理思想、道德等因素影響的「純文學」?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麼有沒有純粹的「文學性」的研究?答案顯然還是否定的。文學本身就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它自身中已然包含了政治、倫理、哲學等諸多非文學因素,於是對「文學性」本身的尋求幾乎就成為悲壯的代名詞。而我們看到,吳曉東多年以來,以一種倔強而執著的姿態,在「文學性」這一多少被時人忽視或淡忘的領域里默默耕耘著。他欣賞心理學家容格的一句話:「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純粹自在的黑暗中,點起一盞燈來。」這盞燈就是「詩性」之燈。它使人類原本並無目的和意義的生存有了意義和目的,從而對虛無的人類構成了真正的慰藉,正像暗夜行路的孤獨旅人從遠方的一點燈火中感受到溫暖一樣。我覺得這就是文學本體之所在。從他的這番詩性表述中,我們不難體味他對文學性立場的某種堅守。但是我們也看到,吳曉東對文學性的強調並不意味著他對文學的其它屬性的排斥。相反,在他看來,文學本身其實就包含了權力和政治的維度,或者說文學本身就是一個內涵政治性的概念。但是無論是權力還是政治都是內化在審美形式中的,沒有脫離文學性的政治和權力,否則它就不是文學。也就是說,文學的政治或權力表達都是以審美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所以在對文學的解讀上,我們不能完全越過「文學性」這一根本而直奔政治或其它目的,這是他所不太認同的研究方式。同樣,在今天學界言必稱之的各種西方文藝理論面前,吳曉東有他自己隱含的焦慮:是否所有的西方文藝理論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於它的土壤?書中他就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與中國語境的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認為「想像的共同體」理論在解釋作為民族國家的現代中國的創生性問題上的適用性和有效性相對有限,並就此提出在引進西方理論的時候,我們必須考慮其對中國問題的有效性和切身性。而在《小說史理念的內在視景》一文中,他再次提出了文學理論研究方法的適用性問題,批評了以「放逐文學性」為代價的研究方式。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他對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堅持從文本出發,力圖在文學性的視景中展開文學史寫作的研究方法給予了相當肯定。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夏志清的文學史研究的價值觀中仍舊包含了相當鮮明的意識形態立場。在吳曉東對「文學性」的闡釋中,「境遇」一詞成為理解「文學性」的一個關鍵詞。何為「境遇」?「境遇」就是人在具體歷史中的存在,是人的感性的存在,是人的生存世界本身。而文學所要處理的正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的各種生存境遇。「文學性」所體現的正是對各種境遇化和經驗化的東西的描述。不知可否這樣來理解,他所說的「文學性」強調了對人類生存狀況的一種最直接、最原初的解讀,而這種解讀不是從任何理念出發,也不可能被任何一種知識系統所收編,它以自己最真實而具體的生存方式來呈現它自己。我們需要的恰恰是從這種真實而具體的經驗出發來對它進行解讀。說實話,我感到堅守「文學性」立場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首先,「文學性」本身歧義橫生,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文學性」的理解,而這些「前理解」是造成大家解讀方式千差萬別的根本原因;其二,「文學性」和「非文學性」的共存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我們無法在闡釋「文學性」的同時,排除或者繞開其它「非文學性」的解讀。這一點正如吳曉東所分析的那樣:需要引入「現代性」、「意識形態」以及「詩學的政治」等諸種「非文學性」的視野,才可能更好地闡釋所謂的「文學性」。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忘掉文學之為文學的根本,它和政治、倫理、意識形態等最根本的區別還在於它的「文學性」。文學的詩性之燈究竟如何點亮?在此書中我們或許還不能找到真正帶有結論性的答案,或許這也並不是吳曉東的初衷。我的理解是,如何真正意識到文學中詩性之燈的存在,並且身體力行地去尋找它,這或許才是更讓他執著的問題。借用本書中吳曉東先生經常推薦給他的學生的一段話來說:「一切有意味的東西都要在不安定的徘徊中尋找。」 編輯:an

8. 小說的詩性情節怎樣理解

所述概念較寬泛。可包含幾個層面。一是語言是詩性的,就是較多抒情性語言。二是內容的詩性,就是細節上、故事氛圍上展現詩性,小說內容有豐富的情感含量和展露詩境,這里的詩境不是傳統花好月圓的模式,可涵蓋不同的風格。三是精神內涵的詩性。這是更高層次的形而上的方面。小說的語言精美、思想意境深沉蘊藉,我們可以說其富有詩性情節。《紅樓夢》在語言、內容和精神內涵上都有詩性的展現。

9. 現代文閱讀原文:詩性的話語是以美感為原則,它所表現出的節奏,隱喻

詩性的話語是以美感為原則,它所表現出的節奏、隱喻、意象和象徵,以其感性及或然性來感染人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言語的美在於明晰而不致流於平庸。用普通詞語組成的言語最明晰,但卻顯得平淡無奇。」所謂「普通詞語組成的言語」,用今天的話說,最大的交集就是公共話語。
從語言的修辭角度,文學如果不只是個人式的自言自語,而需要與更多的人交流並使他們產生共鳴,就不得不進入公共話語系統,但是文學要從心靈深處感染人,真正打動人,文學的語言又必須要超越流俗的普通的公共話語。公共話語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其既定的平台。文學有文學平台上的公共話語。文明而合理的社會當然容許任何一個人進入公共話語平台,大門雖然敞開,但是有門檻,而且這個門檻可能由它自身錯綜復雜的規則所組成,是有高度的。任何人一旦邁過這個門檻,就意味著他的語言風格被大眾接受,他或她的發聲則匯聚成新的公共話語,影響著人們的交流生活。
上世紀80年代初,朦朧詩人憑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諸如此類的理性詩句登上了文學的公共話語平台。是所有的卑鄙者憑卑鄙就可以橫行天下嗎?是所有的高尚者註定最後因為高尚而滅亡嗎?顯然,在任何一個社會,這種情況都是極少數的。正義總是公開流行的,卑鄙總是見不得人的。就這兩句詩歌來說,作為兩個判斷句,不是真假意義上的判斷,甚至與真實無關,只是一種「片面的深刻」。但是,這種極端情緒中的聲討感染了許多人,這種文學語言事實上成為那個時代文學公共話語的一種標志。從此,用一種錯誤的語言所指作為想像的開始,當代文學語言發生了逆轉。
曾幾何時,不注重所指,而注重能指,成為當代文學的一種趨勢。芒克在詩歌《春天》中寫道,「太陽把它的血液/輸給了垂危的大地/它使大地的軀體里/開始流動陽光」。如果從理性的角度,詩人首先將太陽看成是一個人,將大地也看成一個人,然後由太陽給大地輸血,這又是一種差錯性的隱喻。比喻或隱喻的存在,就是以此指彼,指鹿為馬。有人將這樣的修辭現象叫做「通感」。說什麼(所指)不重要,而怎麼說(能指)事關文學水準的高低,這也是語言學最常見的主張。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詩歌,幾乎是一種平鋪直敘的頌歌形式,那時候的詩歌話語平台上,幾乎很少有這樣的隱喻。但當一種新的隱喻方式占據了詩歌話語,新的詩歌公共話語體系就算形成了。朦朧詩之後,一批先鋒派詩人出現了,他們希望詩歌語言要從那種潛藏於詩歌深處和附會於重大事件的隱喻中超越出來,用淺近的口語抒寫那些日常而瑣碎的生活。這樣的詩歌又幾乎取代了朦朧詩歌的話語體系。後來又有人以海子的自殺為契機,高舉海子的旗幟,用海子後期浪漫主義的語言氣質,來試圖主導詩歌的話語體系,但是那種分裂而混亂的語言表述無法最終讓詩歌欣賞者接受。
現在,應該算是進入了文學公共話語真正的對話時期。沒有什麼人具有絕對的文學話語霸權。這是技術發展帶來的語言民主,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的一大進步。
自古至今,某種或某幾種詩歌的語言修辭風格一旦被人們廣泛地認可和接受,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公共話語。新的公共話語,是對已有公共話語的替換或改造。當話語權演化成一種話語霸權時,這個話語平台又提供了一個被另外的話語體系取代的可能。文學的話語平台一直是一個趨於開放的平台,詩性的話語是以美感為原則,它所表現出的節奏、隱喻、意象和象徵,以其感性及或然性來感染人。
蘇格拉底說美是難的,美是第一次,這話依然是准確的。當一種文學話語系統了無新意時,必然就會發展到需要了結的時候,就會有更有感染力的詩性的話語方式出現,給人以嶄新的感受和愉悅。猶如杜甫知天命之年發自肺腑的話:「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那些甘心孤獨、埋頭寫作的極少數人,得到的公共話語認可就多,少就是多,這可能也是詩歌公共話語系統的生死更替之道。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08日 15 版)

10. 求幾本都市言情類的小說,要有詩意性文筆的養成。類似《我不是丑小鴨》這類的。好的加分。

顧西爵的最美遇到你, 何所冬暖,何所夏涼,
何以笙蕭默
盛夏流年朝朝。
很溫暖的小說,文筆也不錯,本人很喜歡

熱點內容
女寵男的穿越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24 04:22:04 瀏覽:949
有沒有恐怖帶點黃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4 04:16:13 瀏覽:904
好看軍事完本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4 04:15:22 瀏覽:272
不必看經典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4 04:13:44 瀏覽:282
娛樂圈言情小說久別重逢 發布:2025-08-24 04:11:32 瀏覽:887
特別虐的出版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4 04:06:01 瀏覽:230
民國小說名字 發布:2025-08-24 04:03:41 瀏覽:32
穿越的超神學院後宮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4 03:51:13 瀏覽:90
病嬌小說推薦女主特別寵男主 發布:2025-08-24 03:41:06 瀏覽:157
女主穿越成男生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4 03:17:57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