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殘雪小說的現代主義元素
㈠ 《殘雪》《山上的小屋》對西方現代派文學有何借鑒
第一是意識流
第二是揭示人的存在的荒謬感和恐懼感
第三是揭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和無法溝通
㈡ 簡述現代主義新潮小說的探索
意識流小說。改革開放以來,作家的放眼世界,
對西方文藝大膽借鑒。在小說界,首先是意識流手法
的借用。「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藝中的一種創作手 法,多表現人性中非理性、下意識的東西,有助於心靈
世界的刻畫。率先嘗試這一藝術手法的是王蒙和茹
志鵑,他們借鑒西方意識流小說中的藝術形式和技
巧,舍其哲學意蘊,代之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的
意識流中沒有絕望的病態的心理,而表現積極向上的
人生情緒,故又稱為『東方意識流」、「中國意識流。」如
王蒙的《春之聲》r,1,描寫了工程物理學家岳之峰剛從
西德考察歸來,在探親途中擠在悶罐車里的一段經歷
和感受、作者沒有像傳統小說那樣按時間順序去描
述乘車回家的過程及見聞,而是突破時間限制,著重
表現人物坐在悶罐車中的意識流動。由「恍」的一聲
車門關上寫起,他的大腦開始自由聯想。這種聯想沒
有任何內在邏輯性,完全是一種對故鄉,對童年,對親
人,對工作,對政治的原發型自由聯想,再現了一位飽
經滄桑卻滿懷憧憬的知識分子心靈面貌。《春之聲》
改變了傳統小說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外貌來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法,直接深人到心靈深處,運用大腦的自
由聯想和內心獨白,使客觀事物與主觀表現相統一,
體現了王蒙的創作思想。
荒誕小說。如果說王蒙等對西方現代文藝思潮
的引進和借鑒,多停留在技巧和方法的層面,其藝術
觀和世界觀並非真正具有現代意識,那麼劉索拉、徐
星、殘雪、莫言、馬原、洪峰、余華、蘇童等作家作品的
出現,則標志著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始:
他們的小說中多有對生存荒誕感的表現,具有文化批
判、社會批判的積極意義。1 985年,劉索拉的(你別無
選擇》、徐星的《無主題變奏》問世,表現了一個新穎而
又為當時一般人所難以理解的人生追求—尋找白
我。在《你別無選擇》中,一群藝術學院的大學生,玩
世不恭,放盪不羈,但在怪誕言行的外衣下,可以發現
他們的迷惘、憤感、沉淪,也有抗議、掙扎和拼搏,帶有
積極的挑.錢和反叛意味。作者超越了社會政治道德
主題,而去探索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並以持有的
方式表達了生存荒誕感。殘雪的作品把對荒誕感的
表現推向極致。《山上的小屋》《蒼老的浮雲》等充滿
病狂夢魔的作品,在荒誕怪異的幻想中顯示絕望,表
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一種無法消除的恐懼和焦
慮。在她筆下,毛毯會飛,耳朵能長出桂花樹,作者以
一種變形的虛構來描寫精神真實
尋根小說、1985年韓少功提出文學「尋根」的口
號。他主張:「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
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葉難茂。」,「如果割斷傳統,
失落氣脈,老是從內地文學中移植一些主題和手法,
勢必是無源之水,很難有新的生機和生氣、』.al他發表
的小說《爸爸爸》(女女女》《歸去來》等都體現了文化
尋根精神,並對此後形成的尋根文學思潮產生了重大
影響。尋根小說家們不是正而地描寫現實人生,而是
寫古舊的文化遺存,通過主觀化的處理,以現代意識
反思傳統文化。《爸爸爸》展示了生活於「夷蠻之地」
的雞頭寨中,一個族類的歷史及其賴以生存的原始文
化形態。主人公丙息,始終只有原始性的智力和語言
系統,是這個封閉、蒙昧、野蠻的文化生態環境中的產
物,是封閉、僵死的文化生態的一種象徵、在創作上
明顯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同時還吸收了魔幻現實主
義手法描寫原始的自然景觀和迷信風俗,神秘莫測,
亦真亦幻。
新寫實小說。1989年《鍾山》第3期推出「新寫實
小說大聯展。」它們在創作方法上仍以寫實為主,但特
別注重對現實生活原生狀態的描繪,直而慘淡的人
生。雖屬現實主義范疇,但決非現實主義小說的簡單
回歸,而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借鑒並吸收現代主義
各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劉恆、劉震雲、池莉、方方等
作家的作品,大多表現普通人、下層人的生存狀態和
生命形式,試圖揭示出一種文化心態的積淀,具有深
刻的哲理思考和文化探尋、如池莉的《煩惱人生》fsJ
展示了當代中國一普通工人的一天生活、吃飯、趕車、
上班、帶孩子、做家事、睡覺、做夢等,無疑是無數中國
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人們所
]5
難以超越和擺脫的困境。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
夠超越個人自我情感來審視人類普遍生存狀態,煩惱
中不乏追求。這也是池莉作品的獨特之處,她能於沉
重灰暗的人生畫而中透出活力和亮色,在煩惱中隱含
著對生活、對生命的追求和摯愛。
都市市民小說。王朔的小說是隨著商品經濟的
發展而興起的城市平民文化的產物,市民趣味很厚。
他的創作及其在社會上的巨大反響,構成八十年代中
後期一個重要文化現象,反映了中國社會文化日趨多
元化的趨勢r。其主要作品有《頑主》、《我是你爸爸》、
《千萬別把我當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
王朔擅於描寫那些沒有固定職業的都市青年形象,既
不願循規蹈矩,又不願付出艱辛去開創事業,卻慣於
在自嘲中陰險地嘲諷整個社會。王塑小說代表了都
市民間文化中虛無、頹廢的一面,具有極強的文化顛
覆性。
四
新時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以其獨有的先鋒性向
正統文學觀念提出挑戰,加快了文學觀念的更新,促
進了文體審美形式的變革。同時,拓展文藝表現范
圍,與人類生活相關的一叨內容,大到國際風雲變幻,
小至日常瑣事,都被納人作家筆端,極大地擴展了文
學思維。尤其是後現代主義以一種「寬容」的姿態肯
定了生活中的黑暗乃至罪惡,於是,假丑惡亦普遍滲
人文學作品之中,不再處於陪襯地位,而越居主導的
地位,打破了和諧的審美觀念,有其創新意義。
但同時,我們應警覺到,新時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極端地抒寫個性,張揚自我,只關注身邊瑣事,對事件進程,對人物命運不作動態描寫,而只作現有狀態的描繪,看不見一點亮色,缺乏對未來的遠景透視,忽視時代、社會賦予作家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我們以新寫實小說家為例,他們中不少人在生活的擠壓下,缺乏高遠的眼光,很難感受到時代偉大靈魂的跳動。池莉說:「我上下班得擠三個多小時的公共汽車,車老壞,路老堵塞,可我又拚命想早點到,一天三餐飯,柴米油鹽永遠是輪番著缺乏,肉魚蛋不是買不著就是買不起,我卻又想Iff飯、菜都做得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我得買菜做飯洗衣,打掃房間;太陽出來了得趕緊曬被褥....一這種真實的生活感受體現了作家的敏感多思,但在感受這種悲哀時,卻對時
代大潮中涌動著變革生活的激情無動於衷,對時代新人為開創美好生活的奮力拚搏,疏忽在外。他們的眼
光只觸及庸常人生,而缺乏對時代建立更為科學積極的思維。
對於王塑們的玩世不恭,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對於肩負有追求偉大文化目標的作家們來說,更應選擇使命感和殉道精神。雖然世俗化是當今文化的強大潮流,但精英文化也應潔醒地意識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使命。在這方而,張承志們則較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㈢ 論述殘雪作品的藝術特色,舉例說明
殘雪在中國文壇以其獨特的寫作方式和敘述手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殘雪模式。由於殘雪借鑒了西方的意識流、拉美的魔幻主義寫作手法,在小說中大量運用象徵的手法,使其小說大大開拓了人類的精神領域。另外殘雪小說製造的神秘和恐懼又成了人們不斷探討的話題。殘雪小說作為傳達人性話語的代表,其象徵手法的運用,為讀者展現了怪誕離奇的世界,牢牢的把人圍困夾擊起來,傳達出來自心靈深處的生存感受。 殘雪是近年來中國文壇的熱點人物,她的小說以獨特個性和另類的敘事手法震驚了文學界,給文學界帶來了一陣「殘雪旋風」,形成了文學界的「殘雪現象」。殘雪小說受到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西方的荒誕派以及意識流寫作的影響,加之殘雪特立獨行的性格,使她的小說呈現了另類的美。殘雪的文本在某種自我封閉的狀態下,先驗地繪制了一個荒誕的非理性的世界。這樣的文本對中國的閱讀者來說,是一種挑戰。殘雪的小說透露出來的是對時代的恐懼、對人間的無奈、對親情的悲哀。 象徵是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利用象徵與被象徵的內容在特定經驗條件下的類似和聯系,是後者得到具體直觀的表現。殘雪在青少年時期,幼小的心靈就蒙上了一層難以抹去的陰影:父親挨整,母親被放逐勞改,全家被下放,祖母在大飢荒的年月挨餓死於水腫病。嚴酷的社會文化環境造成了殘雪精神上的抑鬱與心理上某種程度的「自我分裂」,而這種「自我分裂」在創作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滲透於小說的人物心靈。文革後,殘雪開始文學創作,她說:「對於這十年和未來,我有太多的話要說,我想用文學和想像的方式說出來,因為它們超乎傳統意識和大眾話題。」
【3】至於她為什麼要寫作,殘雪聲稱「我寫這種小說完全是人類本性不相容的結果,我永遠不會忘記報仇——感情上的報仇,尤其是剛開始創作時。」
【4】對殘雪的小說世界,戴錦華曾將之喻為「夢魘縈繞的小屋」
【5】。之所以有「夢魘」,是因為它「令人聯想起拒絕和批判視野中的『中國的歲月』,尤其是『文革』時代的夢魘年代」
【6】台灣籍作家葉洪生在閱讀殘雪的小說《山上的小屋》後,認為該小說採用象徵主義的手法表現了「從1957年『反右』運動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人和事」
【7】。而在談及殘雪小說影響力擴大的原因時,吳亮也曾指出:「她的小說常常泄露出對『文革』時期社會黑暗的深刻記憶,這種記憶的高度變形和夢囈式的偏執處理,使小說經常處於一種精彩變態的氛圍中。」
【8】從眾多的有關殘雪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小說中讀出的「文革」信息。要真正理解殘雪,了解她小說中的象徵,我們必須聯系「文革」時的狀況,殘雪似乎一直在不厭其煩的描繪「文革」,描繪那段在她記憶深處的蹉跎歲月。 殘雪在小說中構架了象徵體系,其象徵由三個層面組成:一是具體意象的象徵,二是環境描寫的象徵,三是物件象徵
㈣ 關於殘雪的書誰還有更深入的了解
性 別: 女
出生年月: 1953.05.30
民 族: 漢族
原名鄧小華。湖南耒陽人,生於長沙。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人物。1970年後歷任街道工廠工人,個體裁縫,湖南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二級。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突圍表演》(有香港、日文版本),小說集《黃泥街》(有日本、台灣版本)、《思想匯報》、《輝煌的日子》、《天堂里的對話》(譯有美國版本)、《蒼老的浮雲》(譯有日本、美國版本)、《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譯有台灣、日本版本)、《殘雪小說集》(譯有法、義大利、德國版本)、《布穀鳥叫的那瞬間》(譯有日本版本)、《綉花鞋的故事》(譯有加拿大、美國版本)等。
北京·上苑藝術館——藝術委員會委員。
2、面對殘雪,中國評論界為什麼失語。
我是很喜歡殘雪的小說,她的小說總是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都能從她的小說里找到一些蹤影,讓人琢磨不透。
殘雪的小說,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大奇跡,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語言上說,她所使用的語言是最明白曉暢的,最簡潔樸素的,上過小學的人都能讀,通觀她的每一篇作品,連一個生僻字也沒有,甚至連一個比較難懂的形容詞也沒有。就是用這樣的文字,她構勒的作品的意象卻是奇異、詭譎、神秘、怪誕;所凸顯的畫面卻十分的逼真、鮮明、立體、另人毛骨悚然。這在中國當前的文壇,怕是獨她一個
二:從文本上來說:她的小說大都是一個扇面結構。總是有一個起點,然後慢慢舒捲開來,並慢慢彎曲,從而構成她獨特的敘述方式。這很符合中國讀者的習慣。這與小說大師博爾赫斯相比,有些差異,博爾赫斯的作品是一個無頭無尾的平面,向四方拓展,於是小說總是顯得無始無終。而殘雪的則有頭無尾,這正如一個人的思絮,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從是從一個點開始,然後漫無邊際地展開。
三:從內容上來看,殘雪的小說好像並沒有一篇是寫現實的,但只要讀下來,你總是能感到她就是寫的現實。無論是早期的《黃泥街》,還是最近才發於《大家》雜志的《犬叔》,看起來寫得是人世間沒有的故事,可仔細想來,我們現在的城市哪一個沒有一條有著黃泥街那樣歷史的街道?我們現在的農村,哪一個不是這樣生活在神神鬼鬼的歷史里?我們的民族的哪一天不是被歷史的夢魘所壓抑?
四:從思想上來看,殘雪的小說達到中國小說從來沒有過的高度。如果說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描寫了中國人的劣根性,那麼殘雪的小說則是從文化學的層面對中國文化進行了犀利、准確地解剖。把我們這個民族的心底最為敏感最為醜陋也最為頑固的心理全部刻劃出來。
可以說,殘雪小說已走上世界,並且以她獨特的視角與敘述方式贏得了國外一些批評家的關注。我一直認為,殘雪的小說正在與博爾赫斯、卡夫卡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然而,面對中國這么優秀的一個小說家,這么優秀的小說,中國的評論界卻沒有表現應有的熱情,而是表現為失語。這真是讓人大為不解。
我想,中國的評論界有如此的表現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中國的評論界的一些職業讀者並沒有真正讀懂殘雪的小說,怕闡釋不清。但作為受過專門訓練的評論家,要是這樣說未免有些刻薄。
二,可能是中國的評論家沒有找到一種任何現成的理論來界定殘雪的小說,不論是中國的文論,還西方的各種主義,怕都不能直接套在殘雪的頭上,所以中國評論界不願意自己找出一種模式來界定殘雪的小說。
總之,面對殘雪,面對殘雪的小說,中國評論界表現為整體失語。
用一句武俠小說里的話說:面對殘雪的鬼魅攝魂槍,評論大俠們無人敢接招。這真是中國文壇的悲哀。
㈤ 沖擊諾獎的殘雪作品為何牆內開花牆外香,她的文字離我們有多遠
殘雪在2019年有沖擊諾貝爾文學獎的潛質,但是她可謂是牆內開花牆外香,因為她的創作風格的確不是傳統中國文人的風格,而更貼近西方人的欣賞風格。
然而,這並不代表殘雪就不是一個好作家了,而是說,殘雪的作品的受眾在西方,而不是中國本土。中國大眾喜愛的文學不是殘雪這樣的,而是偏向現實主義的。
所以,沖擊諾獎的殘雪作品會牆內開花牆外香,是因為她的寫作風格本身就偏向西方的審美,而與中國的審美有很大不同。
㈥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考題及答案
考題:
題號:1
內容:
第一次文代會後來被當作是「當代文學」的起點,它召開於何時?
選項: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題號:2
內容:
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他們出身的地域、生活經驗、作品取材等出現了怎樣的轉移?
選項:
a、從東北向西北、中原
b、從東南沿海向西北、中原地帶
c、從中原地帶向東北
d、 從西北地帶向東南沿海
題號:3
內容:
50年代初,對「國際革命文藝」,尤其是對哪國文學的翻譯、評介,被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選項:
a、朝鮮
b、 印度
c、 蘇聯
d、 英國
題號:4
內容:
下列左翼文學的資深人物中,誰在1954年以後開展的各項活動中,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受到沖擊?
選項:
a、馮雪峰
b、 丁玲
c、 胡風
d、 周揚
題號:5
內容:
關於50年代文學界的沖突,表述不正確的一項為哪項?
選項:
a、是為現實政治、文學問題所引發
b、是文學界歷史矛盾的延續
c、各條不同矛盾線索是對等的關系
d、左翼文藝界內部的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題號:6
內容:
「如果我的杯子里不是慢慢地/盛著純粹的酒,我怎麼能夠/用它的名字來獻給你呵」,寫作該詩句的是哪位詩人?
選項:
a、田間
b、 馮至
c、臧克家
d、何其芳
題號:7
內容:
艾青1950年到1957年出版的詩集中,哪部詩集最值得重視?
選項:
a、《芒市見聞》
b、《趕車傳》
c、《海岬上》
d、《青春頌》
題號:8
內容:
哪位外國詩人的詩被中國當代詩人稱為「插在路上的箭頭和旗幟」?
選項:
a、拜倫
b、馬雅可夫斯基
c、 裴多菲
d、 雪萊
題號:9
內容:
曾在部隊服役而走上詩歌創作道路,並說「因為我是士兵,我才寫詩;因為我寫詩,我才被稱為士兵」的詩人是誰?
選項:
a、公劉
b、李瑛
c、白樺
d、流沙河
題號:10
內容:
聞捷以少數民族生活寫成的《吐魯番情歌》、《博斯騰湖畔》等組詩,後來同他的其他詩作一起結集為哪部詩歌集?
選項:
a、《玉門詩抄》
b、 《新塞外行》
c、《西行剪影》
d、《天山牧歌》
答案目前沒有…… sorry!!
㈦ 我國早期的「先鋒」小說作家殘雪的小說有什麼特點
殘雪的小說的特點是將現實與夢幻加以「混淆」,以精神變異者的冷峻感覺和眼光,創造了一個怪異的世界。乖戾心理的描述,將讀者帶入精神慾望的內心世界,展示了在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人性的卑陋、丑惡。殘雪主要關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內容:他們之間的對立、冷漠、敵意。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廣泛的生活環境里,也存在於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家庭成員之間。殘雪創造這個世界時,更多的是訴諸個人的感覺、潛在經驗以及記憶。
㈧ 為什麼說殘雪現象是現代派最高峰
殘雪的小說是真正的現代派作品,與以前的作家不同,她不是停留在意識的層次上,更多的是寫人的潛意識,她的小說沒有笨拙的模仿,沒有矯情作態的淺薄賣弄,一切都是從心底噴湧出來的真性和真情,她是靠先天的氣質投向超現實主義。
㈨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及其特徵
新時期現代主義 朱敏
摘要藝術總是在不停地發展變化著,不同時代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二新時期義學,結束了前三十
年文學發展的一元封閉狀態,呈現出開放的多元發展階段,並以震撼人心的力度和迅猛發展之勢,造就
了一派生機。新時期的二十年,幾乎是中國文壇對西方兩百年文學歷史的濃縮性摹仿,尤其是東方大陸
在後工業文明還未到來的前提下,卻超前進入後現代主義文化的孕育期,「過電影」式的又學m潮使人眼
花繚亂,應接不暇。
新時期文學,結束了前三十年文學一元發展的封
閉狀態,步人開放的多元發展階段。不僅在題材的開
拓,主題的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所進步,而且在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下,其文學觀念、表現
技巧、藝術形式也大大改觀。新時期,西方現代主義
在中國的濫瘍,是由「文革」這一社會事件為之提供了
產生的土壤。』『文革」給民族帶來沉重的災難,人們陷
人苦悶、仿徨、反思、困惑乃至絕望的思想境地。巨大
精神'J .f求必然會通過文學來表現,於是西方現代主義
文學思潮乘虛而人。下列擬從詩歌和小說兩個領域
來談的新時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發展。
朦朧詩。新時期現實主義詩歌主潮,吸收並融匯
了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因素,出現了以朦朧詩為標志
的新詩潮。『已沖擊著傳統的詩歌觀念和審美意識,從
整體上改變了當代詩壇的基本格局和風貌。詩的現
代意識增強了,高揚自我,凸現個性,具有大膽的懷疑
精神和強烈的變革意識。新潮詩人更多地關注人們
的內b世界,從外在象徵上選擇對應物,來凝聚苦難
的意象,並且)『一泛運用象徵、隱喻、暗示等表現手法,
1Z至達到「非象徵不淡詩歌」的境地,意象化和象徵化
成為新詩潮的共同特徵。詩的跳躍性強,沒有完整的
情節和連貫的情緒,有力地克服了傳統詩歌「直、白、
淺、露」的缺點,以潛隱的方式、組合成的意象抒寫人
生迷茫、苦悶、憂慮的情緒,抒寫對生命價值和人生意
義的思考。
朦朧詩的代表人物有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梁
小斌等。他們的創作代表了朦朧詩的總體藝術風貌〔〕
如舒婷的詩(祖國呵,親愛的祖國》,第一節中,作者用
「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冰」、「干癟的稻穗」、「失
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新鮮奇特的意象士』,來
傳達對充滿災難的祖國和在災難中掙扎奮進的民族
的總體感受。作者沒有鋪寫祖國的地大物博,歷史悠
久,而是從貧困落後的現實出發,從人民痛苦的追求
寫起,表達了深深的民族憂患意識〔她的詩大多通過
自我情感的抒發,折射出十年浩劫在一代青年心靈上
留下的深刻烙印,及其對終極價值的追求。
後朦朧詩。隨著改l'li開放的深人進行,現代主義
很快步人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是西方後工業社
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後現代詩派也是在西方後現代主
義文學思潮影響下產生的、後現代主義文學解除了
絕對信仰和終極價值,從對終極目的的尋求轉人對過
程的展示,從地確定意義的追求轉入對過程的展示,
從對確定意義的追求轉入對意義的消解『。在詩壇,繼
朦朧詩潮後又出現了朦朧詩後新生代,為新時期詩歌
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後現代主義朦朧
詩歌強調預言是生命的感覺語言,是詩人生命存在形
式,應該返樸歸真,在題材上趨向於平民化、世俗化,
展示小人物的日常生存狀態和感受,淡化英雄意識,
反對崇高觀念。
韓東,李亞偉是這方而的突出代表。如韓東的詩
14
(山民》,就是一種純粹客觀的敘述。「小時候,他問父
親/『山那邊是什麼』/父親說『是山』/『那邊的那邊
呢』/『山,還是山』/他不作聲了,看著遠處/山第一次
使他這樣疲倦」,語言平易朴實,單純簡潔,口語化。
「他只是遺憾/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不然,見
到大海的該是他了」Cz1有力地批判了傳統文化中落
後保守的一而,揭示了不甘於命運束縛,卻又無力擺
脫的一種無奈。又如韓東的《有關大雁塔》這首詩,積
淀深厚歷史內涵的大雁塔已失去意義,大雁塔沒能激
發出「思古之幽情」,也沒能喚起對歷史的厚重感,相
反,卻能在純粹客觀的敘述中,表現出一種對人生無
可奈何的懶散感覺。
意識流小說。改革開放以來,作家的放眼世界,
對西方文藝大膽借鑒。在小說界,首先是意識流手法
的借用。「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藝中的一種創作手
法,多表現人性中非理性、下意識的東西,有助於心靈
世界的刻畫。率先嘗試這一藝術手法的是王蒙和茹
志鵑,他們借鑒西方意識流小說中的藝術形式和技
巧,舍其哲學意蘊,代之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的
意識流中沒有絕望的病態的心理,而表現積極向上的
人生情緒,故又稱為『東方意識流」、「中國意識流。」如
王蒙的《春之聲》r,1,描寫了工程物理學家岳之峰剛從
西德考察歸來,在探親途中擠在悶罐車里的一段經歷
和感受、作者沒有像傳統小說那樣按時間順序去描
述乘車回家的過程及見聞,而是突破時間限制,著重
表現人物坐在悶罐車中的意識流動。由「恍」的一聲
車門關上寫起,他的大腦開始自由聯想。這種聯想沒
有任何內在邏輯性,完全是一種對故鄉,對童年,對親
人,對工作,對政治的原發型自由聯想,再現了一位飽
經滄桑卻滿懷憧憬的知識分子心靈面貌。《春之聲》
改變了傳統小說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外貌來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法,直接深人到心靈深處,運用大腦的自
由聯想和內心獨白,使客觀事物與主觀表現相統一,
體現了王蒙的創作思想。
荒誕小說。如果說王蒙等對西方現代文藝思潮
的引進和借鑒,多停留在技巧和方法的層面,其藝術
觀和世界觀並非真正具有現代意識,那麼劉索拉、徐
星、殘雪、莫言、馬原、洪峰、余華、蘇童等作家作品的
出現,則標志著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始:
他們的小說中多有對生存荒誕感的表現,具有文化批
判、社會批判的積極意義。1 985年,劉索拉的(你別無
選擇》、徐星的《無主題變奏》問世,表現了一個新穎而
又為當時一般人所難以理解的人生追求—尋找白
我。在《你別無選擇》中,一群藝術學院的大學生,玩
世不恭,放盪不羈,但在怪誕言行的外衣下,可以發現
他們的迷惘、憤感、沉淪,也有抗議、掙扎和拼搏,帶有
積極的挑.錢和反叛意味。作者超越了社會政治道德
主題,而去探索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並以持有的
方式表達了生存荒誕感。殘雪的作品把對荒誕感的
表現推向極致。《山上的小屋》《蒼老的浮雲》等充滿
病狂夢魔的作品,在荒誕怪異的幻想中顯示絕望,表
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一種無法消除的恐懼和焦
慮。在她筆下,毛毯會飛,耳朵能長出桂花樹,作者以
一種變形的虛構來描寫精神真實
尋根小說、1985年韓少功提出文學「尋根」的口
號。他主張:「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
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葉難茂。」,「如果割斷傳統,
失落氣脈,老是從內地文學中移植一些主題和手法,
勢必是無源之水,很難有新的生機和生氣、』.al他發表
的小說《爸爸爸》(女女女》《歸去來》等都體現了文化
尋根精神,並對此後形成的尋根文學思潮產生了重大
影響。尋根小說家們不是正而地描寫現實人生,而是
寫古舊的文化遺存,通過主觀化的處理,以現代意識
反思傳統文化。《爸爸爸》展示了生活於「夷蠻之地」
的雞頭寨中,一個族類的歷史及其賴以生存的原始文
化形態。主人公丙息,始終只有原始性的智力和語言
系統,是這個封閉、蒙昧、野蠻的文化生態環境中的產
物,是封閉、僵死的文化生態的一種象徵、在創作上
明顯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同時還吸收了魔幻現實主
義手法描寫原始的自然景觀和迷信風俗,神秘莫測,
亦真亦幻。
新寫實小說。1989年《鍾山》第3期推出「新寫實
小說大聯展。」它們在創作方法上仍以寫實為主,但特
別注重對現實生活原生狀態的描繪,直而慘淡的人
生。雖屬現實主義范疇,但決非現實主義小說的簡單
回歸,而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借鑒並吸收現代主義
各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劉恆、劉震雲、池莉、方方等
作家的作品,大多表現普通人、下層人的生存狀態和
生命形式,試圖揭示出一種文化心態的積淀,具有深
刻的哲理思考和文化探尋、如池莉的《煩惱人生》fsJ
展示了當代中國一普通工人的一天生活、吃飯、趕車、
上班、帶孩子、做家事、睡覺、做夢等,無疑是無數中國
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人們所
]5
難以超越和擺脫的困境。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
夠超越個人自我情感來審視人類普遍生存狀態,煩惱
中不乏追求。這也是池莉作品的獨特之處,她能於沉
重灰暗的人生畫而中透出活力和亮色,在煩惱中隱含
著對生活、對生命的追求和摯愛。
都市市民小說。王朔的小說是隨著商品經濟的
發展而興起的城市平民文化的產物,市民趣味很厚。
他的創作及其在社會上的巨大反響,構成八十年代中
後期一個重要文化現象,反映了中國社會文化日趨多
元化的趨勢r。其主要作品有《頑主》、《我是你爸爸》、
《千萬別把我當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
王朔擅於描寫那些沒有固定職業的都市青年形象,既
不願循規蹈矩,又不願付出艱辛去開創事業,卻慣於
在自嘲中陰險地嘲諷整個社會。王塑小說代表了都
市民間文化中虛無、頹廢的一面,具有極強的文化顛
覆性。
四
新時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以其獨有的先鋒性向
正統文學觀念提出挑戰,加快了文學觀念的更新,促
進了文體審美形式的變革。同時,拓展文藝表現范
圍,與人類生活相關的一叨內容,大到國際風雲變幻,
小至日常瑣事,都被納人作家筆端,極大地擴展了文
學思維。尤其是後現代主義以一種「寬容」的姿態肯
定了生活中的黑暗乃至罪惡,於是,假丑惡亦普遍滲
人文學作品之中,不再處於陪襯地位,而越居主導的
地位,打破了和諧的審美觀念,有其創新意義。
但同時,我們應警覺到,新時期現代主義文學思
潮極端地抒寫個性,張揚自我,只關注身邊瑣事,對事
件進程,對人物命運不作動態描寫,而只作現有狀態
的描繪,看不見一點亮色,缺乏對未來的遠景透視,忽
視時代、社會賦予作家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我們以新寫實小說家為例,他們中不少人在生活
的擠壓下,缺乏高遠的眼光,很難感受到時代偉大靈
魂的跳動。池莉說:「我上下班得擠三個多小時的公
共汽車,車老壞,路老堵塞,可我又拚命想早點到,一
天三餐飯,柴米油鹽永遠是輪番著缺乏,肉魚蛋不是
買不著就是買不起,我卻又想Iff飯、菜都做得營養豐
富,色香味俱全。我得買菜做飯洗衣,打掃房間;太陽
出來了得趕緊曬被褥....一這種真實的生活感受體
現了作家的敏感多思,但在感受這種悲哀時,卻對時
代大潮中涌動著變革生活的激情無動於衷,對時代新
人為開創美好生活的奮力拚搏,疏忽在外。他們的眼
光只觸及庸常人生,而缺乏對時代建立更為科學積極
的思維。
對於王塑們的玩世不恭,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對於肩負有追求偉大文化目標的作家們來說,更應
選擇使命感和殉道精神。雖然世俗化是當今文化的
強大潮流,但精英文化也應潔醒地意識到自己不可替
代的使命。在這方而,張承志們則較好地做到了這一
點,
參考文獻
[1〕詩fj1,1979,(7)
[2〕青春,1982,(8)
[3〕人民文學,1980,(5)
[4」韓少功.文學的「根叮Jl.作家,1985,(4)
[5〕上海文學,1987,(8)
[6]池莉.我寫《煩惱人生》[il.小說選於J,1988(2)
㈩ 論述題:簡要概括 新時期小說流派
新時期小說流派繁多,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方現代派的創作手法,融入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的思想觀念,文學價值觀多樣化,創作方法多元化。使得現實主義得到升華。
一.傷痕小說—反思小說—改革小說:這一時期是現實主義的復歸與深化。 由於「五四」現實主義傳統和俄蘇現實主義的長期影響,現實主義在新時期小說創作中始終是主導性潮流 。從70S後期到80S初期,相繼出現的傷痕,反思,改革文學的熱潮,重新恢復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基石和主軸地位。但這種「復歸」並不簡單地復歸到「十七年」的革命現實主義,而是通過真實的描寫和大膽的批判來重振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因此這種復歸也是一種深化。《班主任》、《傷痕》都通過現實主義對真實生活做了真實的再現。盡管作為過渡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不盡完善,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但它們以過去的「十年浩劫」作為批判對象,揭露傷害,反思社會,追求現實性,這些都標明現實主義的復歸。《喬廠長上任記》為代表的改革文學,並不是被動地闡釋政策圖解口號,一味地謳歌贊頌,而是能動的介入現實,批判現實,改造現實。作家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對現實生活做出自己的描繪和評價。新時期小說創作在向生活真實的挺進中,也促進現實主義創作的不斷深化。
二、尋根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創作更具多元化,融入了現代主義等創作手法。 尋根文學突破了現實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文學創作朝多元化發展,「尋根文學」及吸收了傳統藝術表現方法,又包含現代藝術表現方法,更注重藝術探索,是文學自覺的體現。這一時期的作品如《爸爸爸》、《棋王》、《小鮑庄》、《人生》在藝術表現上都一定程度上受到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影響,在表現技巧上也採用象徵、寓言等。韓少功的《爸爸爸》以寓言、象徵的現代主義敘述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丙崽」這一形象來代表文化畸形、醜陋、愚頑的一面。對於原始部落雞頭寨的構建,也是借鑒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封閉,凝滯,愚昧,落後的民族文化形態,寄託了作者對人自身缺陷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理性思考。這又為文學表現開辟了文化的新視野—文化性的反思,而不再是單一的政治視野,政治性的反思。
三、先鋒小說:具有強烈的顛覆反叛性,具有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傾向。 先鋒小說廣義上包括:新潮小說和後新潮小說。它們突破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超越人物、情節、環境等要素的限制,小說主題也越來越多樣化。 1.新潮小說是相對的反叛,更多的具有現代主義傾向。殘雪《山上的小屋》打破現實主義小說對於現實如實直白的反映,而是將現實與夢幻混淆,以精神變異者的冷峻感覺和眼光,創造了一個荒誕的非人化的生存環境。而這個荒誕、異想的世界卻是基於現實世界中個體孤獨體驗而衍生的。2.後新潮小說是絕對的反叛,具有後現代主義傾向,其創作核心理念是:虛無。他們對既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進行各種顛覆和解構,懷疑終極的價值與意義。現實主義被認為是最具有真實性的,但是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卻對故事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獨特的「元小說」,交錯的故事情節,跳躍的敘述方式,打破了現實主義的敘事常規。
四、新寫實主義小說:多視角、多層面、零度情感介入,借鑒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 新寫實小說在創作方法上雖然仍以寫實為主,注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直面現實人生,但它不像傳統的現實主義那樣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當代意識,歷史的意識。敘述方式,語言等方面汲取了現代和後現代主義中的藝四、新寫實主義小說:多視角、多層面、零度情感介入,借鑒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 新寫實小說在創作方法上雖然仍以寫實為主,注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直面現實人生,但它不像傳統的現實主義那樣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當代意識,歷史的意識。敘述方式,語言等方面汲取了現代和後現代主義中的藝。
五、新歷史小說:解構宏大敘事,顛覆王者視野,具有反史詩性。
新歷史小說與新寫實小說「同根異枝」,也是對傳統現實主義的超越。作家以自己的歷史觀念和話語方式來對某些歷史事件和歷史敘事進行重新陳說或再度書寫。顛覆了被既往的話語賦予了特定價值和意義的歷史敘事。新歷史小說以非主流的事件改寫元話語(蘇童《紅粉》敘寫的是妓女在歷史變遷中的經歷以及感受);以個人視野看待歷史事件(劉恆《蒼河白日夢》以曹宅僕人「耳朵」作為敘述人來講述故事);具有反史詩性(李曉《相會在K市》中的劉冬要加入革命黨卻因為一連串的意外之後被荒誕地殺害)。
六、城市、鄉土小說:吸收了各種外來藝術表現手法,多樣化的審美追求。
城市、鄉土小說打破了「十七年」小說較為單一的表現手法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吸納了外來的表現手法,實現了多樣化的審美追求。 女性主義小說:獨特的性別境遇,女性的話語視角。 以往的現實主義作品主要是站在男性的立場看待社會的發展,男性話語佔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社會改革開放,女性意識逐漸覺醒,一些女性作家堅持自己的性別立場大膽地書寫個人的女性經驗。(徐坤《狗日的足球》以主人公柳鶯對足球態度的變化,表現了作家對男權文化秩序的懷疑,對女性主義的張揚。林白《迴廊之椅》通過朱涼和七葉兩位女性之間的溫情與愛,對女性的隱秘世界進行了大膽的挖掘和表現),女性主義小說給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