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現代派小說家白先勇

現代派小說家白先勇

發布時間: 2021-08-07 06:14:52

⑴ 除了喜歡白先勇,大家還喜歡哪些作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卻仍能保持著比較鮮明的民族風格,白先勇從小熱愛祖國的錦綉山河,對祖國和民族有較深厚的感情。作品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寫作者少年時代所接觸的生活,或模擬西洋文學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歲》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寫上層社會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寫旅美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紐約客》;四是描寫下層人物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孽子》。白先勇的小說可分為前期和後期。一般以19年在美國發表的《芝加哥之死》為界線,在這篇小說之前所有在寫的小說稱為前期作品,在這之後所有在美國寫的小說稱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較多個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藝術上尚未成熟。後期作品,繼承中國民族文學傳統較多,將傳統熔入現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歷史感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現代派中現實主義精神較強的作家。他曾生在中國大活陸、和美國等幾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這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的少年時代是在的官僚家庭度過的,先輩們的「顯赫」和上流社會的「氣派」,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後,又目睹了舊官僚的沒落,以及許多離鄉背井、流落的下層的痛苦掙扎,他們的思鄉和懷舊情緒,都影響著作者;在美國,旅美中國人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嚮往和對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厭惡,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執著和飄泊海外而無根的痛苦感覺,同時湧入他的心胸。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實的反映。

⑵ 白先勇有哪些創作成就

白先勇非常推崇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的人物塑造、對話描寫以及佛道思想,西方的福克納,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悲天憫人的精神,也對他的創作產生深刻的影響。白先勇是台灣現代派作家中最具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家,他的小說創作取得了突出的創作成就。

白先勇的小說表現豐富復雜的思想內涵,傳達出歷史的滄桑感和人生無常感。《紐約客》中的作品多表現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沖突下產生的認同危機。《芝加哥之死》中的留學生吳漢魂,離群索居,苦讀六年,終獲博士學位。然而,女朋友已作他人婦,唯一的親人母親也已去世。台灣不願回,美國的文化環境又使他無法適應。主人公精神空虛,心靈失落,在人與環境的矛盾沖突中無路可走而投湖自盡。《謫仙記》中的李彤,是一位任性、驕縱的貴族小姐,表面上已完全美國化,內心深處卻始終是一個中國人;表面上生活得很熱鬧、快樂,內心深處卻是孤獨寂寞、痛苦和絕望,最終自殺以求解脫。李彤的悲劇不僅是性格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

⑶ 白先勇的個人資料 ,謝謝

白先勇 (1937,7,11~)
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台灣、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台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志,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到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於加州大學。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⑷ 白先勇先生的作品怎麼樣散文呢文學

人物簡介: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灣當代著名作家,生於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上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白先勇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白先勇2008年獲聘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榮譽院長職務,2009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2011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並於201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崑曲研究推廣計劃」榮譽主任。
小說分期:

白先勇的小說可分為前期和後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國發表的《芝加哥之死》為界線,在這篇小說之前所有在台灣寫的小說稱為前期作品,在這之後所有在美國寫的小說稱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較多個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藝術上尚未成熟。後期作品,繼承中國民族文學傳統較多,將傳統熔入現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歷史感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灣現代派中現實主義精神較強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等幾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這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國民黨的官僚家庭度過的,先輩們的「顯赫」和上流社會的「氣派」,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灣後,又目睹了國民黨舊官僚的沒落,以及許多離鄉背井、流落台灣的下層人民的痛苦掙扎,他們的思鄉和懷舊情緒,都影響著作者;在美國,旅美中國人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嚮往和對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厭惡,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執著和飄泊海外而無根的痛苦感覺,同時湧入他的心胸。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實的反映。

⑸ 白先勇的作品有哪些

《金大奶奶》
《月夢》
《玉卿嫂》
《畢業》
《驀然回首》
《芝加哥之死》
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
散文集《驀然回首》,
長篇小說《孽子》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國時報,一九七一年.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一九七○年.
《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謫仙記》——「紐約客」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遠的尹雪艷》——「台北人」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樂鄉的一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褲袋裏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年.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
《等》
《謫仙怨》
《我們看菊花去》
《樹猶如此》——紀念忘友王國祥

⑹ 白先勇小說創作有什麼藝術特色

融傳統於現代,這是白先勇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色。白先勇的小說創作雖大量借鑒西方現代派的技巧,但從根本上說,他作品中流淌的仍是中國文學的血脈,融中國古典小說與西洋小說的藝術技巧於一爐,博採眾長而形成細膩、含蓄、深沉而優雅的藝術風格。從《芝加哥之死》開始,白先勇的創作蛻去模仿的痕跡,現代手法運用得自然嫻熟。

《芝加哥之死》的現代特色,主要體現在小說表達美國的快節奏生活和環境氛圍,更為突出的是真實細致地刻劃了吳漢魂久遭壓抑以致扭曲畸形了的性心理。性發泄帶給吳漢魂的不是解脫和快樂,而是恥辱感和罪惡感,巨大的生存壓力使他的精神瀕於分裂,最終跳湖自殺。小說利用現代藝術手段,淋漓盡致地剖示了一顆痛苦、絕望的靈魂。

《謫仙記》中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刻畫人物心理,用象徵手法暗示人物命運,漸趨向傳統,有較濃郁的民族風格。完美體現白先勇的傳統與現代融合特色的是《台北人》的創作。《游園驚夢》從總體構思到具體描寫受《紅樓夢》、《牡丹亭》等古典名著的影響,在技巧運用方面突出了現代技巧。錢夫人出席竇公館的晚宴上觸景生情,五次回憶起昔日「錢公館」的豪華和氣派的意識流動,今昔對比中突出了主人公今日的凄涼、落魄的生活處境和細致復雜的感情世界。既有現代小說的抓取瞬間,又有傳統小說對社會、人物命運的表現,採取正面敘述與西方小說的時空交錯結合的方法,小中見大,增強小說的現實感和歷史感。《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金兆麗離開「夜巴黎」前對自己一生經歷流水般的回憶,用意識流手法揭示人物此時感慨萬千的復雜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由於家庭和個人經歷的關系,白先勇的小說多描寫他熟悉的上層社會生活,在題材選擇上,善於描寫沒落貴族的日常生活,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心理、人情世態和社會變遷。《國葬》通過國民黨一級上將李浩然的葬禮,反映出國民黨政權的日薄西山,體現出歷史的滄桑感。《思舊賦》借鑒西方小說中觀點的運用,採用兩個老僕的觀點,來表現李宅的今昔:昔日的豪華氣派,今日的殘破失修。小說中描寫的意象都是衰敗、老邁、痴呆和死亡的,沒有希望,也沒有未來,作品從老僕的眼光來敘述比作者自己敘述有效的多,深得《紅樓夢》的技巧神韻,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在《游園驚夢》和《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還運用觀點的轉換。當敘述錢夫人、金大班的身世來歷時,很明顯使用的是全知觀點,但當進入人物的心理層次時,白先勇運用意識流手法或直接藉助人物的自述時,自然又轉成自知觀點,更細膩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⑺ 大家對白先勇的寫文風格有什麼看法怎麼有助理解他的作品

他的大部分作品卻仍能保持著比較鮮明的民族風格,白先勇從小熱愛祖國的錦綉山河,對祖國和民族有較深厚的感情。作品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寫作者少年時代所接觸的生活,或模擬西洋文學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歲》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寫台灣上層社會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寫旅美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紐約客》;四是描寫台灣下層人物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孽子》。白先勇的小說可分為前期和後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國發表的《芝加哥之死》為界線,在這篇小說之前所有在台灣寫的小說稱為前期作品,在這之後所有在美國寫的小說稱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較多個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藝術上尚未成熟。後期作品,繼承中國民族文學傳統較多,將傳統熔入現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歷史感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灣現代派中現實主義精神較強的作家。他曾生在中國大活陸、台灣和美國等幾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這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國民黨的官僚家庭度過的,先輩們的「顯赫」和上流社會的「氣派」,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灣後,又目睹了國民黨舊官僚的沒落,以及許多離鄉背井、流落台灣的下層人民的痛苦掙扎,他們的思鄉和懷舊情緒,都影響著作者;在美國,旅美中國人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嚮往和對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厭惡,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執著和飄泊海外而無根的痛苦感覺,同時湧入他的心胸。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實的反映。

⑻ 白先勇的文學主張和藝術藝術追求

論白先勇小說的創作特色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白先勇是20世紀60年代台灣極具代表性的現代派作家,也是大陸讀者比較熟悉、評論界比較關注的台灣作家之一。其作品不僅具有現代派作家共有的特點,更有自身的特色。總體而言,白先勇小說有三個創作特色:「中西合璧,悲劇色彩,感傷主義」。具體來說:(1)白先勇的個人經歷對其小說創作有很大影響,使其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傳統於現代;(2)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的悲劇性方面有著濃郁的悲劇色彩;(3)在歷史流變下的「對命運的感悟和思索」以及異域文化下的生存和放逐的視角下,白先勇小說富有感傷主義色彩。[關鍵詞]白先勇;中西合璧;悲劇色彩;感傷主義[中圖分類號]I20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21(2010)02-00045-04
白先勇是20世紀60年代台灣極有代表性的現代派
作家,也是大陸讀者比較熟悉、評論界比較注目的台灣作家之一。他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文學創作,其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是1958年發表在《文學雜志》上的短篇小說《金大奶奶》,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多發表在《現代文學》雜志上,後陸續匯編成冊,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嫡仙記》,長篇小說《孽子》,《夜曲》,《骨灰》以及其他散文和戲劇作品。
作為台灣現代派的領軍人物,白先勇的作品具有現代派作家共有的特點,那就是注重「描繪人與人性,注重發掘人的內心世界及其復雜性。在藝術上,從西方輸入虛無主義,存在主義,意識流,廣泛採用意識流,暗示,象徵等手法。」[1]但是他與其他現代派作家如歐陽子,於梨華等人相比有其獨特的地方,用王晉民先生總結的話來說,只有十二字:「中西合璧,悲劇色彩,感傷主義」[2]。正是由於這樣與眾不同的創作特色,使白先勇成為台灣文壇上的一株奇葩。近年來有關白先勇的評論文章很多,但大多數都側重於介紹他的生平和創作情況,或者是針對他的作品中某種傾向進行評論。本文試圖系統地梳理一下白先勇小說的創作特色。
一、將傳統溶於現代,將西方溶於中國
(一)個人經歷的影響
白先勇,1937年出生於廣西桂林,其父白崇禧是國民黨高級將領,自小他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學的熏陶,在《驀然回首》中他將少時給他講演義的廚子老央看作是自己小說的啟蒙老師。後隨父定居台灣,受到中學國文老師李雅韻的影響,她為他「啟開了中國古典文學之門」,使白先勇「首次窺見古中國之偉大庄嚴」[3]。
1957年他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接觸到歐美文學,他說:「夏濟安先生編的《文學雜志》,實是引導我對西
洋文學的橋梁。」[4],正是有著如此優秀的老師和同窗,
如此得天獨厚的文學氛圍,他如魚得水,廣聞博識,閱讀、翻譯、創作是他當時生活的主題。1960年,白先勇與同學共同創辦了《現代文學》雜志。畢業後,赴美後研讀的也是小說創作,而在此後的相當一段時期,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產生出一種認同危機,以至在課堂上學的是西洋文學,在圖書館借的多是中國各方面的書,他開始對自己內心進行深度的探究和反思,開始了對自我的發現和追尋。
正是這些經歷使他的小說中糅合了中國傳統小說的敘事手法和現代派的寫作手法,將傳統融於現代,將西方融於中國。這樣的一個特色在其短篇小說集《台北人》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繼承傳統技法
白先勇的小說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敘述風格,尤其是受《紅樓夢》的影響。他的小說基本上以寫實為主,注重人物、環境,以及細節的描寫,常用細膩的手法對日常生活進行真實地描繪和刻畫,以此來表現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徵。
在選材上他常會選取日常生活中很細小的事情來刻畫各色人物,揭示重大的主題。比如《歲除》描寫的是除夕夜一個仕途不順的國民黨中級軍官在朋友家借酒消愁;《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描寫的是台灣夜巴黎舞廳一個晚上發生在金大班周圍的事情和她對往事的回憶;《思舊賦》描寫的是冬日黃昏兩個老僕婦對舊主的追憶及對現狀慘淡的訴說;《游園驚夢》描寫的是錢夫人參加竇夫人舉辦的家庭晚宴等等。而像《永遠的尹雪艷》、《一把青》、《孤戀花》、《花橋榮記》這一類小說也止於對生活片斷的描寫。他很少會去寫一些重大的事情或是極曲折的情節、強烈的沖突,而是像這樣「以小見大,平中見奇」[5]。
在刻畫人物上他筆觸細膩,塑造了自「上」到「下」眾多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他極善於對人物所處的環境、外貌衣飾、言談舉止進行描繪,寥寥幾筆就使人物栩栩如生。比如對尹雪艷的冷艷,他寫到:

「月白短袖的絨棉旗袍,襟上一排香妃色的大盤扣,腳上也是月白緞子的軟底綉花鞋,鞋尖卻點著兩瓣肉色的海棠葉兒,為了討喜氣,她破例在右鬢簪上一朵酒杯大血紅的鬱金香,而耳朵卻吊著一對寸把長的銀墜子。」,「嘴角一徑掛著那流吟吟淺笑」,「冰雪化成的精靈」。(《永遠的尹雪艷》)[6]
對竇夫人的矜貴,他寫到:
「穿了一身銀灰灑硃砂的薄紗旗袍。足上也配了一雙銀灰閃光的高跟鞋,右手的無名指上戴了一隻蓮子大的鑽戒,左腕也籠了一副白金鑲碎鑽的手串,發上卻插了一把珊瑚缺月釵,一對寸把長的紫瑛墜子直吊下發腳外來,襯得她豐白的面龐愈加雍容矜貴起來」
(《游園驚夢》)[7]
再如《梁父吟》中對朴公書房的描寫,陳設十分「古雅」,「靠窗左邊是一張烏木大書桌,桌上的文房四寶一律齊全。一個漢玉鯉魚筆架,一塊天籟閣珍藏的古硯,一隻透雕的竹筆筒里插著各式的毛筆,桌上單放著一部翻得起了毛的線裝《資治通鑒》。靠窗的右邊,有一個幾案,案頭擱著一部《大藏金剛經》,經旁有一隻饕餮紋三腳鼎的古銅香爐,爐內積滿了香灰,中間還插著把燒剩了的香棍」[8]。說明他是極為恪守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他這樣細膩地對人物服飾、所處環境、舉止言談進行描寫來刻畫人物,從小中見大,從平中見奇,從而使得人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三)融傳統於現代
白先勇的小說在繼承中國傳統小說技法的基礎上,也將西方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融入其中,使得其作品有著不一般的特色。
他在注重對現實的描繪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從而將角色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有時是內心獨白,如《國葬》中秦義方的內心獨白,「長官直是讓這些小野種害了的!他心中恨恨的咕嚕著,這些吃屎不知香臭的小王八,哪裡懂得照顧他?只有他秦義方,只有他跟了幾十年,才摸清楚了他那一種拗脾氣。」「這次要是他秦義方還在公館里,他就不會出
事了。」[9]
從他的這些似自白似嘮叨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對主人的忠誠和那種近乎母性的衛護的心理。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寫到金大班即將離開風月場去當老闆娘的前一晚,「在風月場中打了二十年的滾,才找到個戶頭,也就算她金兆麗少了點能耐了。當年百樂門的丁香美人任黛黛下嫁棉紗大王潘老頭兒潘金榮的時候,她還刻薄過人家:我們細丁香好本事,釣到一頭千年大金龜。其實潘老頭兒在她金兆麗身上不知下過多少工夫,花的錢恐怕金山都打得起一座了。那時嫌人家老,又嫌人家有狐臭,才一腳踢給了任黛黛。」[10]這里雖然是採用了第三人稱的敘述形式,但卻是作者從金大班的意識角度去介紹闡述的,是她間接的心理獨
白,是這個在風塵中沉浮了幾十年的女人鄙夷和不甘的心態的一種淋漓的呈現。
白先勇的小說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他大膽且適當地運用了西方現代派小說的意識流的表現手法,這在他的著名的短篇小說《游園驚夢》中表現得尤為出彩,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夫人》的翻版。白先勇曾稱,《游園驚夢》里的意識流是他同時受到英美小說家的影響,尤其是福克納、凱瑟琳·安·波特等人的影響。
小說以錢夫人藍田玉赴宴為中心,詳細地描寫了她在宴會上五次對昔日南京的榮華富貴的回憶,涌現出明顯的意識流色彩,每一次的回憶都是藍田玉心底的囈語,那些深埋她心底的令人心痛又神馳的激情,隨著崑曲《游園》、《驚夢》音樂和劇情的發展,如抽絲剝繭般呈現出來。意識的流動勾連出幾十年前的痛楚往事,與今時相對照,不由讓人感嘆「人世的『流動』和命運的轉遷」[11],而錢夫人的意識流動成為了整部小說情節的推進拓展的一個基點。
除了意識流外,白先勇在其作品中還大量地運用了象徵、意象、暗示、精神分析等現代派技巧,有些評論者稱贊他是「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12],由此可見一斑。
二、泣血般的悲劇色彩
悲劇是一種審美境界,也是一種崇高的精神,生命中充滿了悲劇,歷史也充滿悲劇,悲劇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正是這種悲劇的崇高性,才引起很多哲人作家的關注,並把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歷史、文明等稱為悲劇精神。白先勇的小說正是用一種個人生命的悲劇,從而來向讀者展示的是一種歷史的悲劇,是在特定的歷史社會條件下個人無法掌控自身命運,隨波逐流的內心掙扎。

⑼ 白先勇是誰他寫過什麼文章講的是什麼事

白先勇,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台灣、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台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志,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到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於加州大學。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⑽ 白先勇的小說具有什麼色彩

白先勇的小說還具有濃郁的感傷情緒和悲劇色彩。通過筆下人物的命運遭遇表達世事無常,人生如夢,命運的神秘與不可知,明顯受佛家思想和中國文學傳統的影響,表現歷史興亡感和人世滄桑感。

白先勇是台灣現代派文學的代表,又是現代派作家中現實性最強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說創作成功地將傳統與現代融合,作品具有深廣的社會內容和較高的藝術成就。

熱點內容
文筆好的小說言情打包 發布:2025-08-17 16:22:23 瀏覽:470
撒旦小說言情古代 發布:2025-08-17 16:18:02 瀏覽:484
起點小說怎麼全部免費 發布:2025-08-17 16:13:47 瀏覽:887
2015年以後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8-17 16:10:49 瀏覽:696
小說推薦女現代男主風流 發布:2025-08-17 16:09:18 瀏覽:480
古代言情穿越小說虐戀情深 發布:2025-08-17 16:06:46 瀏覽:468
東野圭吾小說免費 發布:2025-08-17 15:49:01 瀏覽:751
掌閱閱讀器看小說 發布:2025-08-17 15:39:48 瀏覽:982
言情冷門推薦虐心小說 發布:2025-08-17 15:39:46 瀏覽:203
季寒蘇蔓穆玫小說免費 發布:2025-08-17 15:32:01 瀏覽: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