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小說簡史
❶ 有哪些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小說啊〔急求〕
一江春水向東流,傾城之戀,四世同堂,駱駝祥子,金粉世家,一雙秀花鞋,圍城,家,春,秋,雷雨,茶館(話劇)…
❷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長篇小說
1928年,《教育雜志》連載長篇小說《倪煥之》.被茅盾譽為「杠鼎」之作的《倪煥之》是新文學史上優秀的革命現實主義長篇名著。
❸ 中國經典現代名著有哪些
1、《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2、《駱駝祥子》 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現實主義的筆法與悲天憫人的情懷,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歷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3、《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4、《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5、《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❹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蕭鼎、我吃西紅柿、血紅、夢入神機等,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八小玲瓏等。
❺ 簡述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分析
1 古代文學:先秦—清末(1840年前)
近代文學:1840—1917年,古典文學向現代文學的過渡時期。
現代文學:1917年1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為開端,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會召開。
當代文學: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會以後的文學。
2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創刊,陳獨秀主編,創刊號登載陳獨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端。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重在「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新青年》是中國現代思想的發端。
3 1917年1月,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大力倡導白話文。
1917年2月,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主張。這兩篇文章標志著文學革命的開端。
4 文學革命的意義:1、體現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啟蒙的特徵。
2、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重要力量。
3、促進了中國文學的現代性。
4、使中國現代文學走向世界。
5 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1932年解體。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成立的第一個純文學社團,發起人:周作人、鄭振鐸、茅盾等,描寫真實生活,反映社會問題,注重對外國文學的翻譯和介紹。強調「為人生而藝術」。
6 創造社:1921年6月成立於日本東京,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團之一。發起人: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田漢等。前期強調「為藝術而藝術」,認為對美的追求是藝術的核心,在文學理論上崇尚自我,注重個性,主張忠實的表現「內心的要求」,反對「為人生而藝術」,反對寫實主義。
7 從魯迅那裡,形成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大主要題材——農民和知識分子。
8 魯迅在歷史轉折關頭參與歷史發展的宣言,中國第一篇白話現代小說。《狂人日記》
9 《狂人日記》
主題:「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端」,充滿了尖銳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藝術特色: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創新,擴大了小說的審美張力,從不同的思路解讀「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認識。
貢獻與價值:這些內容與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調整、更新了我國傳統的創作思維和審美習慣,具有為現代文學奠基的價值和劃時代的意義。
10 阿Q神勝利法:指弱者在強者面前得不到物質上的勝利(得到的只是欺侮和壓迫),又不去以自強的行動爭取勝利時所採用的一種虛妄、想像的精神安慰來緩解和沖淡心靈痛苦的方式,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軟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徵。這是中國傳統和同時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徵。
11 阿Q的三個特徵:貧(無產者)、愚(思想落後)、弱(受到封建意識的毒害和人群的欺凌)
12 《祝福》之祥林嫂形象分析:
①通過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與封建夫權、族權相結合的神權對窮苦婦女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毒害。
②祥林嫂悲劇性格的深刻性突出表現在她的美好品格和求生的希望被殘酷毀滅的過程中
13 魯迅唯一涉及愛情的小說——《傷逝》
14 《吶喊》、《彷徨》的藝術特色:
(1)打破了傳統小說的單一模式化,實現了小說的開放性和創造的可能性,把日記、雜文、詩歌、散文等各種文學形式技巧融入小說。
(2)對西方小說技巧的吸納。
(3)復線結構和復調主題。《吶喊》和《彷徨》這兩本小說集以生活體驗的深切、表現格式的特別與藝術上富有獨創性著稱,是中國現代小說成熟的標志。
15 《故事新編》創造了「古今雜糅」的藝術手法。
16 魯迅的看客:是魯迅小說中獨特的「互看結構模式」——這是魯迅對歷史人的喜劇和悲劇性認識。以看客的麻木和殘忍來觀照中國人的沉睡和不覺醒。看客在魯迅小說中是一個龐大的「無個性群體」,常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的群像,他們對進步力量的無知,構成了封建吃人禮教的輿論傳播工具和幫凶。
17 魯迅的國民性:所謂國民性,是指一個民族由於生活在同一地區,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區別於其他民族的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風格等。
18 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魯迅反的不是「傳統文化」,而是「文化傳統」——那種不把人當人看、蔑視個人價值與尊嚴從而造成幾千年「吃人」歷史的專制主義。
19 魯迅的貢獻:
1、在創作方面:開創了中國20世紀現代文學的新傳統,推動了新文學的現代化。
2、在我國現代文學的理論探討與思想斗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3、在外國文學譯介和中國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貢獻。
4、進行社團活動、組織培養新文學隊伍方面的貢獻。
5、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20 魯迅的精神
1、強烈的愛國主義和現實主義精神;
2、韌性的戰斗精神;
3、博才眾長,勇於創新的精神。
21 問題小說的特徵與缺失:
1關注社會人生問題的現實精神
2題材廣泛,涉及面廣
3缺失:社會功利性與概念化
22 冰心的知識點:
(1)聖母頌 「母愛」
(2)童心曲 「童真」
(3)自然贊 「自然」
23 許地山的知識點:
作品特點:多寫緬甸、印度等異域生活,充滿了南國情趣。
24 魯迅之鄉土文學:所謂「鄉土文學」,主要就是指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
25 自敘傳」抒情小說及其興起的原因
小說主張再現作家的生活和內心處境,不強調對外部世界的描寫,側重作者心靈、心境的大膽敞露,揭示個人內心隱秘和靈與肉的沖突,尤其是處在變態社會中人的變態性心理,以此向封建舊道德和禮教宣戰。
26 《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集。 作者是郁達夫
27 郁達夫的知識點
主題
1、突出表現五四青年對人性解放地追求和被生活擠出軌道的「零餘者」的哀怨。
2、鮮明的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情懷。
特點
1、自我寫真。(大膽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誠摯)
2、感傷的抒情。單純的感傷抒情格調,憂郁、頹廢、懺悔情緒。作品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感傷美和自然美
3、結構的散文化。小說善於創造風景畫,呈現出強烈的詩情畫意,用瞬間萬變的自然景物來創造和渲染氣氛
28 80年代傷痕文學: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一批通過對文革生活及文革後人們的精神創傷的真實描寫、大膽揭露、憤怒鞭撻,悲劇性地展現了那一場社會動亂及其給人們造成的肉體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復的「傷痕」的作品。
29 反思小說:指七八十年代之交開始出現的對建國三十多年來的歷次政治運動和社會的曲折發展過程及其對人的命運的影響進行了冷靜反思、重新審視的小說創作潮流。
30 知青小說:知青小說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作品的內容多為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後來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
31 梁曉聲的知識點:作品歌頌知青的悲壯的英雄主義。
32 改革小說:改革小說出現於70年代末,80年代前半期形成高潮。反映改革開放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生活、思想觀念、文化心理的變革與沖突的文學創作潮流。
33 風情小說:以特定地域、特定歷史時期的風俗文化、風土人情為主要審美對象的小說。
34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35 賈平凹的知識點:1983年以後,「商州系列」小說,開始引起文學界注意。
36 尋根小說:80年代中期,作家不再滿足於用社會政治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而是開始思索深層的民族文化問題,對傳統文化予以審視、剖析、繼承,稱之尋根小說。
37 先鋒小說:指的是80年代以來具有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傾向的小說創作潮流。「
38 新寫實小說:新寫實小說是對普通人們庸常生活的關注與描寫,對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芸芸眾生的生存狀態、生命狀態、精神狀態的關注與體驗。
39 新寫實小說的特點:
1、庸常人生的平時敘寫
2、生活流式的敘事結構
3、世俗化的平易語言
4、自然悲婉的審美風格
40新歷史小說:和新寫實小說同根異生,只是把時空領域推移到歷史之中,大致限定在民國時期,且避免了在此期間的重大革命事件 。
41 《嘗試集》:中國新文學史上最早的新詩集 作者 胡適
42 初期白話的貢獻:
1、運用明白易曉、自然現成的白話語言作詩
2、講究自然的音節,不求對仗和舊韻
3、追求詩體的大解放
43 初期白話的不足:
1、詩歌過於平實,情感濃度不夠,想像力不足,缺少詩歌的意味
2、語言上散文化傾向,使詩歌失去了韻律感和節奏感
44 現代詩歌奠基之作:郭沫若的《女神》
45 《女神》的主題內涵
一 反抗、破壞、創造的主題。
(1)「反抗」,源自人的解放與覺醒;「破壞」,基於現實的黑暗、冷酷、腥穢;「創造」,是人類得以前行的動因。
(2)「五四」精神:懷疑、批判、反抗、破壞、創造。
(3)《鳳凰涅磐》、《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現了上述主題。
二 愛國主義的主題
爐中煤》、《鳳凰涅磐》、《女神之再生》 。
「五四」是中國現代新型文化的青春期,郭沫若的愛國也表現為對「青春中國」、「新中國」的嚮往與追求。
三 歌頌「偶像破壞者
公開宣稱「我又是一個偶像破壞者呦」,「便是天上的太陽也在向我低頭」。
這個「自我」是詩人自己,也是當時千千萬萬要沖出陳舊腐朽的牢籠,要求不斷毀壞、不斷創造、不斷努力的中國青年。
四 對「勞工神聖」的景仰和頌揚
五 對大自然的禮贊
46 《女神》的藝術特色
1、個性化
2、抒情性
3、自由精神
4、浪漫情懷
5、創造性
47 《女神》意義上的不足:不足:過於強調自由的形式,缺乏詩性和韻味,適宜朗誦,不宜品味。
48 新月派的任務:「使詩的內容及形式雙方表現出美的力量,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
(代表人物 聞一多 徐志摩)
49 新月派的詩歌主張
1、「理性節制感情」的美學原則
2、提倡以「和諧」、「均齊」為新詩的審美特徵
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音樂美:音節的整齊與和諧
繪畫美:辭藻的美,視覺鮮明的色彩感
3、倡導新詩的現代格律化
50 新格律詩:中國現代新詩的一種形式。五四以後出現的新詩中不同於自由詩,又有別於傳統詩體,沒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詩體。(聞一多最早提出)
51 徐志摩詩作特點
1、構思精巧,意象新穎
2、韻律和諧,富於音樂美
3、詞藻華麗,風格清麗,呈現出明顯的色彩美
4、章法整齊,形式靈活
52 祥子悲劇命運的主觀原因: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血肉豐滿的都市個體勞動者的典型形象。)
1、祥子與生俱來的小農意識,狹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個人奮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劇主觀因素中最根本的一點。
2、祥子個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點。比如在接踵而來的打擊面前逐漸滋生的自暴自棄,在把握自己上缺乏足夠的自製能力。
祥子悲劇命運的客觀原因
1、二三十年代動盪的社會背景,把人變成鬼的舊社會的逼迫。
2、車廠主女兒的誘騙。
53 虎妞的形象:
虎妞的性格呈現出二重性
1、沾染了剝削階級家庭給她的好逸惡勞,善玩心計和市儈習氣。虎妞本身又是劉四爺的另一種壓迫對象和犧牲品。
2、虎妞對於祥子,有感情,要控制祥子。
虎妞是祥子向上進取的阻力和障礙,是導致祥子走向墮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54 老舍的文學貢獻:
1、多層面的描繪出中國市民文化的復雜性。
2、揭示了文化轉型期中國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3、在小說敘述上顯示了中國傳統小說向現代小說的轉化,又融合了西方小說的技巧。
4、語言純凈、通俗,具有北京地域特點
55 京派:「京派」是魯迅提出的一個概念。主要指30年代以《駱駝草》《大公報》為主要陣地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義作家群,代表:朱光潛、沈從文。他們將「和平靜穆」作為美學追求的最高境界,強調文學與時代、政治的距離,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學價值。
56 海派:海派是沈從文在文學批評時提出的概念。以30年的上海為中心的東南沿海城市商業文化與消遣文化畸形發展的產物,他們依託於文學的市場,既享受著現代都市文明,又感染著都市的「文明病」。代表作家:張資平、葉靈鳳。
57 《邊城》沈從文邊的「牧歌」情味和感傷情緒:
1.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
2.《邊城》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3.鄉情風俗、自然景緻與人事命運渾然一體的優美境 界,美麗得令人憂愁的牧歌情調。
58 沈從文獨特的文學價值:
1、遠離時代主流的文學價值觀
2、對鄉土中國的關註:民族性的思考
3、從容、靜穆的民族文化品格的追尋
59 巴金的知識點:「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60 《家》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巴金
①高老太爺的形象:高老太爺是這個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專橫、衰老和腐朽,象徵著舊家庭和專制制度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
②覺慧——家的掘墓人:作為封建專制的叛逆者,覺慧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典型。他對舊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終出走,表現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長。作家在覺慧身上寄託著對青春的贊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最能打動青年的心的形象。他身上既有熱情、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又有「五四」青年難免的歷史局限與弱點。
③覺新——家的守墓人:這部小說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覺新,他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卻又怯於行動的「多餘的人」,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思想與行動的矛盾使他經常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擺脫嚴酷的自我譴責,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作者對覺新充滿同情,同情之中又不無批判。
61 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第一人:張恨水(名氣最大、作品最多、水平最高)
62 張恨水大家族興衰之《金粉世家》:
1.《金粉世家》中的金傢具現了中國由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特徵。
2.《金粉世家》中家庭敗落的敘述更側重於世俗的金粉生活的渲染,而不是社會制度的控訴。
63 冷清秋的形象:新舊參合
身份:女學生與女才子
性格:世俗與清高
選擇:反抗與隱遁
64 《金粉世家》的價值
1、浮世繪般地描寫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 中國世俗生活與觀念的變遷
2、描寫了缺少革命性因素的舊家族的命運
3、提供了女性主體選擇的特殊(傳統型)個案:冷清秋
4、繼承並發展了章回體的傳統敘述體式
65 曹禺《雷雨》人物之繁漪:她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是五四運動以來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愛敢恨,她對周家庸俗單調的生活感到難以忍受,對陰沉的氣氛感到煩悶,對精神束縛感到痛苦,她要求掙脫這一切。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而劇本又使她在難以抗拒的環境中走向變態的發展: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繁漪這一悲劇形象,是曹禺對現代戲劇的一大貢獻,深刻地傳達出反封建與個性解放的五四主題。
66 《雷雨》的悲劇性下層婦女被離棄的悲劇
上層婦女個性受壓抑的悲劇 青年男女得不到正常愛情的悲劇
青春幻夢的破滅的悲劇 勞動者反抗失敗的悲劇
67 錢鍾書的代表作:《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圍城》、《管錐編》
中國近代文壇中唯一一位通曉古今中外文學的才子。
68 《圍城》的知識點
①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譽,以深邃的人生洞見和幽默靈透的文筆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經典。
②這本書揭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和人性的盲目。
藝術特色:1)善用比喻
2)高超的諷刺手法 、對人性弱點的嘲諷;對學風的嘲諷
3)幽默風趣的語言特色
69 張愛玲小說基本內容:
1、摹寫各式戀情:《封鎖》、《花凋》、《心經》、《茉莉香片》
2、摹寫各式婚姻:《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琉璃瓦》、《十八春》
3、摹寫男女同居:《連環套 》、《紅玫瑰與白玫瑰》
70 張愛玲《金鎖記》中金鎖的比喻意:黃金的枷鎖,被黃金欲壓得變形/異化了的人
71 張愛玲小說的創作風格:
1、情調悲涼,大多是關於文明與人性的哀歌。
2、 「古典小說的根底」和「市井小說的色彩」融為一體。
3、 張愛玲的作品還具有既傳統又現代的特點。
4、 語言介乎新舊雅俗之間。
72 朦朧詩:它指稱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以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一股新詩潮。它多強調主體的真實,追求象徵性與意象化的表現手法,蘊含著感傷情調和反叛精神。
73 顧城:被舒婷稱為「童話詩人」,他詩歌的魅力是來自那種童話般的跡近「純潔」的幻想。
74 朦朧詩藝術審美特質:
1、意象化
(1)揚棄具象化直述,以繁復意象傳達心緒
(2)意象的自由迭加,形成意象的多義性闡釋
2、象徵性: 以可感知的具體事物來比擬或暗示不可感知的抽象事物,使詩歌的意象具有隱喻性而帶來含蓄美。
3、跳躍性: 按照詩人情感的流向和想像的邏輯來安排時空秩序,造成詩歌結構的流動跳躍
75 余華——先鋒派小說《活著》
存在主題: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
《活著》思想內涵:1、生命的脆弱易逝。在死亡面前,生命顯得輕若鴻毛。
2、命運的變幻無常。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人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
3、「活著」成為人終極的目標與理想,人們忍受著生活賦予的種種苦難。
76 余華沒有將先鋒小說進行到底,在一片贊揚聲中突然轉向,其原因有三:
其一,來自先鋒文學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作為先鋒,必須始終保持和社會、大眾、傳統、世俗的距離,甚至對立,因此,遭到誤解和忍受寂寞成為必然;一旦被接受,又會失去先鋒性,這是先鋒作家和先鋒文學共同面臨的不可逾越的悖論和局限性。)
其二,世俗的誘惑。(任何作家都希望作品得到讀者的認可 ,所以,作為先鋒作家,時刻都有背叛的危險,這個危險就是無處不在的世俗誘惑:世俗利益和世俗生活時刻在向作家招手,一個作家,只要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就不可能完全拒絕這種誘惑。)
其三:來自作家自身。(作家的生命在於不斷創新,先鋒作家更是以創新為標志的,其情緒、心態、思想、觀念不可能不變。因此,余華和其他的先鋒作家的轉變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❻ 中國近代小說的發展史 200-300字
經過很長時間的孕育,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小說粗具規模。這一時期的小說就其內容,大體可分為「志怪小說」和「軼事小說」兩類。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宗教迷信思想盛行,神鬼小故事不斷產生,談鬼神怪異的「志怪小說」也就大量出現,保存到現在的有三十餘種,其中干寶的《搜神記》成就最高,是這類小說的代表。
處於小說發展初期的「志怪小說」一般還只是粗陳梗概,目的在於證明上天和幽冥境界的存在和感靈,但也有粗具短篇小說規模的作品,如《搜神記》中的《干將莫邪》就以短小的篇幅記錄了一個驚險曲折的故事。
魏晉南北朝時,品評人物之風盛行,因此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的「軼事小說」便興盛起來,比較完整地保存到現在的是《世說新語》。它是初創時期的「軼事小說」的集大成之作,編撰人是劉義慶(403~444)。
《世說新語》大部分篇幅描寫士族階層的「名士風度」,還有一些記載了晉司馬氏的暴政、豪門士族的享樂生活,此外還有稱頌好人好事的內容。善於通過富有特徵性的細節勾勒人物性格,記言敘事巧妙結合,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是《世說新語》藝術上的成功之處。《世說新語》是中國筆記小說的雛形,對後世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的許多故事被後代作家常做為創作素材加以利用。
到了唐代,中國小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雖然題材上仍離不開搜神索逸,但較之魏晉南北朝小說,情節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鮮明,文辭更華艷,結構更闊大。
唐代稱小說為傳奇。唐人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短篇小說的成熟。因為它已超出了記錄傳聞逸事的范疇,而成為文人有意識的創作。唐人傳奇大體可分為三類內容:
1�神怪故事。這是直接繼承筆記小說的神仙怪異小說,著名作品有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這兩部作品諷刺了熱中功名富貴的封建士子。
2�戀愛故事。這一部分是唐代傳奇小說中最有價值的作品。如《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任氏傳》、《柳毅傳》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們大都歌頌堅貞不渝的愛情,譴責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並且塑造了一系列爭取婚姻幸福的婦女形象。 《柳毅傳》講的是落第書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龍女傳書,使她獲得解放,後歷經坎坷,倆人終成眷屬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寫是這部小說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義、龍女的深情、錢塘君烈火般的個性,都刻畫得十分鮮明。它用幻想反映現實的手法,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 《李娃傳》通過妓女李娃與滎陽公之子這對地位懸殊的戀人歷經風雨,終於獲得幸福的故事描寫,批判了封建門閥觀念,歌頌了郎才女貌的愛情標准。小說人物形象豐滿,情節曲折,筆法清麗。
3�俠義故事。這類作品描寫俠客義士懲強扶弱的英雄行為,代表作品有《紅線傳》、《謝小娥傳》等。 唐人傳奇不僅在題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說,而且藝術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唐人傳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個人物某段時期或一生的經歷,以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及思想發展。唐人傳奇是中國風格小說形式的開始,它的體制短小,但初具長篇小說的輪廓。
希望能幫到你!
❼ 中國近代小說發展史
我們把先奏兩漢看作是中國小說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等,都孕育著小說藝術的因素,「小說亦如詩,至唐而一變」。從中國小說發展史的角度來審視,唐人小說是一次質的飛躍。小說發展到宋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是話本的產生。文言文小說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短篇小說的沿著它的軌跡發展。這樣中國小說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兩條線索交互發展。金元時期的文言短篇小說,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未超過宋代水平。但發展線索未斷,且有一些較有影響的集子。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也是白話小說謊蓬勃發展的時代。明末清初,出現了擬話本創作熱潮。《紅樓夢》之後,小說創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說才又繁榮起來。綜前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簡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資多彩的狀態
❽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倪煥之》是作者葉聖陶1923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倪煥之》是葉聖陶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1928年連載於《教育雜志》。它的問世是新文學的重大收獲,也是大革命失敗後,進步文藝界的星星之火。
內容簡介:
倪煥之是一個嚮往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時期就熱情奮發,富有理想。經過「五四」的洗禮,走上了改良主義的道路,他想用教育改造社會,拯救民族,但他的雄心只能以幻滅告終。與此同時,新的愛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也是他追求的一方面。
他的戀愛是幸福和美好的,但他的婚姻卻令人捻。雖然在革命者王樂山影響下,他參加過一些實際斗爭,但終於在大革命失敗後,悲觀失望,愁悶病死。
(8)中國現代小說簡史擴展閱讀:
《倪煥之》這部作品應該歸為悲劇。作品講述了倪煥之為教育事業奮斗的一生,其間穿插著他的愛情故事,但不管開始得多麼美好,最終都以悲劇結尾。尤其是小說最後,倪煥之經受不住好友王樂山被捅死丟入河中的打擊而患病身亡,將這個悲劇推向頂峰。
《倪煥之》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關於教育的小說,它比較完整地寫出了從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敗這一歷史特殊時期的知識分子滿懷熱情上下求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卻不斷遭遇失敗的命運。
《倪煥之》寫於1927年北伐軍勝利攻佔南京以前,成章在1928年以後,全篇後來得以發表在當時的《教育雜志》第二十二卷第一至第十二號刊上。
❾ 中國20世紀小說發展史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是為了彌補過去對現當代文學史認識的不足
第一個方面:陳平原老師在課上給我們講過:現代文學都是從五四新文學說起的,但實際上在此之前的晚清的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詩界革命以及晚清的譴責小說都是與五四新文學一脈相承的,但由於人們一般的認識都把二者隔開來,使得現代文學不關注他,古代文學更不關注它。
另外,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界限也是按照政治上的分期進行的,但實際上革命文學和解放前的左翼文學也是一脈相承的,這樣就不好進行研究
因此提出這一概念就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將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加以打通,是新的文學史分期方法
第二個方面:中國文學在二十世紀充分吸收西方文學的理念和創作方法,中國在文學上開始覺醒,因此通過這個概念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將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鏈接起來,把文學的現代化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主題,這個主題中又包含了中國文學的世界化
錢理群曾說:「世界文學中的中國文學」,這個概念也是逐漸形成的。原來我們的視野也是比較窄的,所謂「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其實心目中就是中國文化和歐美文化。後來考慮到與中國近似的情況,比如印度、日本、東南亞,還有非洲,最後,拉美文學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他們的「文學爆炸」近年介紹了不少,我們才發現它們的文學也是都在上世紀末八十到九十年代發生了突變的。反過來看歐美文學,也是在同一時期產生了對自身傳統的反叛,這些反叛明顯地從非洲黑人文化,從東方文化汲取了靈感。這就形成了「世界文學」
陳平原說過:我研究五四時期的文學,發現東、西方文化的撞擊是一個大問題,很多現象都是從這里發生的。一系列的爭論,比如「中體西用」啦,「夷夏之說」啦,「本位文化論」啦,「民族形式」啦,總是離不開一條主線,即怎樣協調外來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於是我就追溯中國人自覺地學習外來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開始是追溯到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但是後來發現從學習「船堅炮利」轉到學習政治經濟法律再到學習文學藝術,是一個漫長的歷程,是到了戊戌變法以後,才開始全面介紹文化藝術。以前雖然承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是畢竟「道德文章冠全球」。這時候才發現文學上也有許多可以學習的東西,文學觀念開始轉變。五四時期的許多問題,比如國民性批判,白話文運動,詩體解放,話劇的輸入,等等,其實都是從戊戌之後開始的,盡管到五四才徹底、不妥協地掀起高潮,但是窗口是從那時打開的。而且,在這樣的文化大撞擊中對民族文化重新檢討重新鑄造,使傳統文學產生一種「蛻變」,這樣的進程一直延續到現在,貫穿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當然達到這樣的認識是我們反復討論之後才有的。開始只是感到研究范圍需要擴大,慢慢上升到一些新的概念,最後有可能上升到理論的模式。
……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是從古代中國文學向現代中國文學轉變、過渡並最終完成的一個進程。我覺得古代中國文學是純粹的中國文學,將來外來文化被我們很好的吸收、消化、積淀下來,變成我們自己的有機成分了,也可能又出現純粹的中國文學,夾在這中間的始終有一點「不中不西」的味道。
下面是他們的介紹
錢理群,男,1939年生於四川重慶,祖籍浙江杭州。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現已退休。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 關注「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 於1985年與黃子平、陳平原共同提出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成文《論「20世紀中國文學》,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反響。與吳福輝、溫儒敏合作撰寫了文學史專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97年被國家教委選定為大學現代文學史課程的教材。 另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周作人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大小舞台之間――曹禺戲劇新論》、《繪圖本中國文學史》、《精神的煉獄――中國現代文學從「五四」到抗戰的歷程》、《名作重讀》、《世紀末的沉思》、《壓在心上的墳》、《1948:天地玄黃》等多種著述出版。 陳平原,1954年生於廣東潮州。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留系任教。現任北大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從事研究或教學。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20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學術、圖像研究等。 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全國高校一、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獎(1995、1998、2002),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集體,1999),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集體,2001),首屆全國比較文學優秀著作一等獎(1990),首屆王瑤學術獎優秀論文一等獎(2002)等。 先後出版《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千古文人俠客夢》、《小說史:理論與實踐》、《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老北大的故事》、《中華文化通志�9�9散文小說志》、《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中國大學十講》、《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等著作三十餘種。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年起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 黃子平,1949年生於廣東梅縣。獲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碩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出版社文史編輯和中文系講師,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芝加哥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芝加哥心理研究所和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作過訪問研究。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沉思的老樹的精靈》、《文學的意思》、《倖存者的文學》、《革命�9�9歷史�9�9小說》、《邊緣閱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