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之父魯迅
1. 中國現代小說之父是誰
不是魯迅!!!!!!!!!!
不是魯迅!!!!!!!!!!
不是魯迅!!!!!!!!!!
是郁達夫
沉淪
2. 魯迅為什麼被稱為小說之父
因為魯迅發表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2)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之父魯迅擴展閱讀: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3. 現代人們對魯迅的評價
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韓國文學評論家):「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王蒙(共和國前任文化部長,當代著名作家):「我們的作家都像魯迅一樣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見得。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我的天!」
夏志清(美籍華人,著名文學史家):「大體上來說,魯迅為其時代所擺布,而不能算是他那個時代的導師和諷刺家。」
成仿吾(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們中國人有一種通病,小說流行的時候,便什麼文字都叫小說,這是很容易使人誤會的事情。作者是萬人崇仰的,他對於一般青年的影響是很大的,像這樣魚目混珠,我是對於他特別不滿意的。」
(3)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之父魯迅擴展閱讀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筆名魯迅(Lution)源於革命revolution。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
4. 回憶魯迅先生的作者簡介
《回憶魯迅先生》是一本描寫魯迅先生生平的書。作者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本書主要對魯迅先生的生活進行了記述。
拓展資料: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
5. 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是( ) a.沈從文 b.茅盾 c.魯迅 d.巴金
魯迅
6. 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是魯迅的什麽小說
中國現代派小說的發展與世界同步,《狂人日記》便是開山之作。從國外回來的魯迅寫了一篇純粹的意識流小說。他用以反傳統見長的西方現代派小說樣式來舉起反封建的大旗。滿意請採納~~~☺
7.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六大名作家,排列順序是:魯迅、( )、茅盾、( )、( )、
中國現代文學的旗幟和奠基人——魯迅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受。
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 1904年11月生於四川,祖籍浙江嘉興。1920年秋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1927年赴法國巴黎求學。1929年發表第一部小說《滅亡》。其後創作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影響了一代青年。1935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後,寫下了大量的散文特寫。「文革」後,寫下記錄他的「真實思想和真摯感情」的五卷本隨筆《隨想錄》。晚年出版《巴金全集》(26卷)、《巴金譯文全集》(10卷)。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獎」,1983年獲法國的榮譽勛章,1985年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他名譽外籍院士稱號。歷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主席,上海文聯主席,《上海文學》、《收獲》等雜志主編。
著作書目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鍾社 。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書店 。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書店 。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書局 。
《霧》(「愛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年,新中國書局。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書局 。
《春天裡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書店 。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書局 。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書局 。
《雨》(「愛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 良友圖書公司 。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書局 。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店 。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書局 。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書局 。
《巴金自傳》(傳記),1934,第一出版社 。
《電》(「愛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 良友圖書公司 。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書店 。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書店 。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印書館 。
《沉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印書館 。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合集)1936, 良友圖書公司 ;
《憶》(回憶錄),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短簡》(散文集),1937, 良友圖書公司 ;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書店 ;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書店 ;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0,開明書店 ;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火》(共三部,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書店;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
《無題》(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 良友圖書公司 ;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書店 ;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1,開明書店 ;
《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生活書局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1953,人民文學出版社 ;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
《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1954,中青 ;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
《談契訶夫》(理論),1955,平明出版社 ;
《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
《堅強的戰士》(散文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
《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
《—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報告文學),1958,中國青年出版社 ;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學出版社 ;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
《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
《友誼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
《豬與雞》(短篇小說),1959,作家出版社 ;
《贊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藝出版社 ;
《李大海》(短篇小說集),1961,作家出版社 ;
《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藝出版社 ;
《賢良橋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
《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
《煙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選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學出版社 ;
《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
《創作回憶錄》1981,香港三聯書店 ;
《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創作回憶錄》(散文集),1982,人民文學出版社 ;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
《憶念集》(散文集),1982,寧夏人民出版社 ;
《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論創作》(理論),1983,上海文藝出版社 ;
《巴金散文選》1983,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
《文學回憶錄》(與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
《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聯書店 ;
《童年的回憶》(回憶錄),1984,四川少兒 ;
《願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藝出版社 ;
《控訴集》(散文集),1985,海峽文藝出版社 ;
《心裡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藝出版社 ;
《十年一夢》(散文集),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
《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1986,上海文藝出版社 ;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學出版社 ;
《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藝出版社 ;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1987,少兒出版社 ;
《雪泥集》(書信集),1987,三聯書店 ;
《巴金書簡·新編》1987,四川文藝出版社 ;
《隨想錄》(散文集), 1987 ,三聯書店 ;
《巴金散文精編》,1991 ,浙江文藝出版社 ;
《巴金書信集》, 1991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域外小說》,1992 ,上海文藝出版社 ;
《憶》(回憶錄),1994 ,中國華僑出版社 ;
《短簡》,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再思錄》(散文集),1995 ,上海遠東出版公司 ;
《巴金自傳》,1995 ,江蘇文藝出版社 ;
《十年一夢》,1995 ,人民日報出版社 ;
《中華散文珍藏本叢書·巴金卷》,2001,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中國國外獲獎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雲南人民出版社;
《隨想錄選集》,2003,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隨想錄》,2009,作家出版社。
他,曾是一位世紀老人。被稱為中國的盧梭,中國現代文學巨匠. 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他生前凝聚畢生的激情與智慧,寫下了《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萌芽》《寒夜》《隨想錄》《死去的陽光》《新生》《砂丁》……為我們留下了千萬字的作品。
老舍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滿族,北京人(正紅旗)。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小說)《茶館》《龍須溝》(話劇)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他勤奮筆耕,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二馬》《龍須溝》等大量文學作品,創作的短篇小說《月牙兒》、《斷魂槍》 贏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贊譽,受到人們的喜愛。其中,多個作品被編入小學課本,如《我們家的貓》《北京的春節》等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 曾經擔任齊魯大學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貓城記》《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紅旗下》,話劇《龍須溝》《茶館》等,還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濟南的冬天》等被選入小學中學的課文中。其中《茶館》極為著名。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 老舍在倫敦大學侍奉老母,規規矩矩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1922年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同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教學之餘,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並正式開始創作生涯。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做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中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並編輯《齊魯月刊》。1966年老舍被林彪、「四人幫」迫害致死。1978年6月3日,有關單位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為老舍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國。在新加坡寫了中篇小說《小坡的生日》 ,這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描寫了生活在新加坡的華僑少年與各被壓迫民族的小夥伴一起,反對強權奴役的故事,體現了團結奮斗、強國救民的思想境界。1930-1936年,老舍先後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此間,他看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日 本帝國主義的肆意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行徑,創作了長篇小說《大明湖》 ,為濟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國人民抒發憤慨。在這部小說里,他第一次描寫了共產黨人的形象。此後四年,他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 。還出版了包括《黑白李》 《微神》等15部短篇小說在內的短篇小說集《趕集》以及幽默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 。1936年老舍辭職,從事專業寫作。在青島工作和生活的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創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後編了兩個短篇集《櫻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說17篇。創作了《選民》(後改題為《文博士》)《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長篇傑作《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以北平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行蹤為線索,向人們展示軍閥混戰、黑暗統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於痛苦深淵中的圖景。從祥子力圖通過個人奮斗擺脫悲慘生活命運,最後失敗以至於墜落的故事,告誡人們,城市貧農要翻身做主人,單靠個人奮斗是不行的.。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老舍告別妻子,隻身前往武漢,投入到文藝界的抗日洪流之中。在1938年成立 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老舍擔任負責人——總務部主任。之後,又轉到重慶,「文協」在艱難困苦中頑強堅持七年時間,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徹底勝利。老舍以滿腔熱情和耐心細致的工作,團結各個方面的文藝家,共同致力於推動抗戰的文藝活動。並以筆為武器,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創作。長詩《劍北篇》用大鼓體寫成, 《王家鎮》 《忠烈圖》用京劇形式寫成,《殘霧》 《歸去來兮》 《面子問題》用話劇形式寫成。先後出版了短篇集《火車集》《貧血集》,長篇小說《火葬》,完成了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兩部《偷生》和《惶惑》。同時,還撰寫了大量雜文、散文、詩歌。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國。創作話劇《方珍珠》。1951年,又創作了歌頌人民政府為普通市民辦實事的《龍須溝》 。該劇上演後,老舍獲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之後,他還創作了歌劇《消滅細菌》《大家評理》,話劇《生日》《春華秋實》等。 建國後,老舍政治熱情十分高漲,他先後擔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文聯主席,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文聯主席團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主席團成員,全國政協三屆會議常務委員等職。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創作了大量的話劇、京劇、兒童劇。其中話劇《茶館》把老舍的話劇藝術推向了高峰,成為我國戲劇藝術殿堂的一顆璀璨明珠。1961年至1962年,老舍創作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遺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筆。 文革中,同許多老一輩愛國文藝家一樣,老舍遭到了惡毒攻擊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無奈,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享年67歲。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國現代傑出的戲劇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寫過8部劇本。曹禺的女兒萬方是當代著名劇作家。
1934年曹禺的處女作《雷雨》問世,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真正成熟的標志。之後,1936年曹禺發表《日出》、1937年發表《原野》,1938年發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總動員》,與宋之的合作),1939年發表獨幕劇《正在想》,1940年發表《蛻變》,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短短幾年時間,曹禺的創作水準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看,都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譽為「四大名劇」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藝術功力所達到的境界,迄今為止,尚無人能超越,而彼時他僅有31歲。1942年曹禺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為話劇,風格與《北京人》頗有相通處。此後,他所寫的獨幕劇《鍍金》,《橋》(未完成),以及解放後寫的《明朗的天》(1954)、《膽劍篇》(1961,與梅阡、於是之合作,曹禺執筆)和《王昭君》(1978)等劇,其藝術魅 力大不如前,這是大家所公認的一個事實。 有許多學者認為,曹禺藝術創造力的衰退主要在於解放後受困於行政事務,加上無休止的政治運動的干擾,使他無法集中精力從事創作,因此,1949年成為他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學界一般趨向於認為曹禺藝術創作進入衰退期是在1949年之後。事實上,自從《北京人》之後,曹禺的創作就已經開始呈現出走下坡路的跡象,具有強大藝術感染力的原創性作品已不復出現,人們現在依然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前期所寫的「四大名劇」。
他的戲劇創作不僅標志著並促進了中國現代話劇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極富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實驗性的創作,為中國現代話劇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領域,提供了無限豐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創造的發展前景。
曹禺作品
雷雨(劇本)1933,文生
日出(劇本)1936,文生
原野(劇本)1937,文生
編劇術(理論)1940,正中
黑字二十八(劇本)與宋之的合著,1940,正中
蛻變(劇本)1940,商務
正在想(劇本)1940,文生
北京人(劇本)1941,文生
家(劇本)1942,文生 艷陽天(電影劇本)1948,文生
曹禺劇本選1949,文生 明朗的天(劇本)1956,人文
迎春集(散文)1958,北京 關於曹禺的書籍
膽劍篇(劇本)與梅阡、於是之合作,曹禺執筆,1962,戲劇
王昭君(劇本)1979,四川人民
論戲劇1985,四川文藝
曹禺論創作(理論集)1986,上海文藝
8. 魯迅先生是當代作家還是現代作家
魯迅先生是現代作家。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8)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之父魯迅擴展閱讀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
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斗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網路全書。
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學風格體式。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精神、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9. 為什麼魯迅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被稱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主要原因是魯迅的作品有其獨特的創新之處,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定了基礎。
第一,清醒、冷峻、深刻的現實主義,魯迅對五四新文學現實主義的開拓和創新,魯迅是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魯迅對作品人物命運的處理,魯迅在反映和揭示社會的概括性和深度。第二,打破傳統情節小說模式,建立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淡化情節,突出人物,每篇小說一個新樣式。日記體、手記體等。結構形式的多樣性。輸入關鍵詞搜索資料。第三,白描象徵手法的廣泛使用,白描的語言,如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第四,典型人物的塑造,人物個性鮮明,人物包含高度的社會概括性。
總之,魯迅的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寫作特徵,這充分地體現了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