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小說尤利西斯
『壹』 長篇小說《尤利西斯》的作者是誰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意識流文學作家詹姆斯·喬伊斯於19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主人公,苦悶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廣告推銷員利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於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小說大量運用細節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語言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尤利西斯》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並被譽為20世紀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經被紀念為「布盧姆日」。《尤利西斯》是英國現代小說中最有實驗性、最有爭議的作品。
『貳』 尤利西斯的作品評論
愛爾蘭著名作家羅迪·道伊爾(Roddy Doyle)在2004年的時候就曾批判《尤利西斯》乏味、過長,被評價過高,他說「人們總將《尤利西斯》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10部小說之一,但我真的懷疑他們是否為這部小說感動過。」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現代主義作家詹姆斯·喬伊斯19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作為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首,並被奉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
——人民網
當作家將目光集中於作品的形式而非內容時,他們就踏上了一條錯誤的路途。「現在的作家總追求特立獨行,希望讓別的作家印象深刻。」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說,「帶來最大負面影響的就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它是純粹風格化的,空無一物,當你把那些矯飾的東西去掉後,你會發現這本書看起來很愚蠢。」
——新華網
《尤利西斯》之所以能獲得舉世公認的成功,不僅因為它淋漓盡致地展示了西方人的現代意識,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整整一代人所面臨的矛盾與危機,而且還因為它在創作手法和謀篇布局上標新立異,別具一格。
喬伊斯成功地發掘了人們頭腦中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廣闊領域,並深刻地揭示了愛爾蘭乃至整個西方社會中現代人紛亂復雜的心理結構。
他大膽突破傳統小說的時空界限,將人物瞬息萬變,流動不已的意識活動和恍惚迷離的精神世界原原本本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尤利西斯》無疑是對傳統文學的有力挑戰,也是西方小說史上最富有新意和實驗性的作品之一。《尤利西斯》以其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技巧足足統治了西方文壇半個世紀之久,對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李維屏(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
『叄』 《尤利西斯》到底講些什麼
該小說講述的是青年詩人斯蒂芬尋找一個精神上象徵性的父親和布盧姆尋找一個兒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經有了一個生理上的父親西蒙·迪達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當成肉體上的父親。
斯蒂芬所尋找的父親只能是一個象徵性的父親,這個父親可以允許斯蒂芬自己也成為一名父親。布盧姆尋找兒子從很大程度上講則是因為他需要一個後代來鞏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續香火。斯蒂芬和布盧姆兩人都希望通過尋求為父之道來鞏固他們各自的身份。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22年。
(3)現代主義小說尤利西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04年的一天,喬伊斯在都柏林街上和人發生沖突,一位中年人亨特把受傷的他扶起來送回了家。後來他聽說亨特是一個受到歧視的猶太人,而且妻子對他不忠,亨特的精神更是令喬伊斯感動。喬伊斯對弟弟說,他想就此寫一個短篇小說,題目就是《尤利西斯》。後來,他又想把它寫成中篇,直到1914年,喬伊斯才動手寫該題材。
作品賞析
《尤利西斯》的人物體現了現代主義特徵:首先,《尤利西斯》的主人公不是故事情節的驅動者,而是作者調控小說藝術形式的有效工具。堅決淡化小說人物的傳統角色和職能,將其與故事情節剝離,並充分強調其對小說藝術的宏觀調控作用,這無疑是喬伊斯在人物描寫藝術上的大膽革新。
『肆』 .《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和 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主要區別在何處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20至30年代流行於歐美的現代主義小說流派。
意識流小說一反傳統寫法,不靠作者從旁描述,而靠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思想意識;不考慮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是按照人物意識的流程來構思作品。發揮自由聯想的作用,藉助於回憶和幻想,不受時空的限制,自由剪裁生活,從而擴展了時間的跨度和空間的幅度,加大了作品的容量。因此小說中時序顛倒交錯,情節結構鬆散多變。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小說的規格沒有劃一的標准,在實際運動中也各不相同。因此,意識流小說這種手法的表現形式更為紛紜復雜,變幻無窮。公認的意識流的著名作品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意識流手法是《尤利西斯》這部小說突出的藝術特色。小說結構龐大,敘述的層次錯綜復雜,但卻是一種不失控制的混亂和構思嚴密的放縱。這種寫法繼承了《追憶似水年華》的特點,把弗洛伊德學說的柏格森時空理論純熟地運用於小說。小說採用與人特日常生活特點相應的語言和思維方式真實 地再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抓住人物思緒的脈博直接進入人物性格,把混亂的 意識流引進了傳統的內心獨白,顯示了作者的藝術功力。作者在小說的形式 上進行了廣泛的實驗,採用倒敘、自由聯想、時空混淆,雙關反語、蒙太奇 等手法來描寫不斷流動著的意識狀態,直觀地觀察人物內心狀態,是西方意識流小說一部經典性作品。
《追憶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作者對於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眾不同。他把今昔兩個時間概念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回憶方式,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曾魯斯特明顯地受到了十九世紀末風靡一時的柏格森哲學的影響。
普魯斯特認為人的真正的生命是回憶中的生活,或者說,人的生活只有在回憶中方形成真實的生活,」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 實。《追憶似水年華》整部小說就是建築在回憶是人生的著華這一概念之上的。以回憶和時間為主線,普魯斯特能過自己的感覺表現客觀世界,刻意突出內部世界,增加小說的畫面的深度和立體感,《追憶似水年華》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個自願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記錄。
《追憶似水年華》和傳統的小說不同,它雖有一個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中心情節,並且「我」與「非我」的界限並非絕對不可逾越。 只有回憶,沒有情節。這是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說的創新。
就其反映的生活內容而言,《追憶似水年華》是法國傳統小說藝術的最後一顆碩果,最後一朵奇葩,最後一座偉大的里程碑;而就其在藝術結構與表現手法上的大膽創新,是名副其實的現代小說的先驅。
參考《愛問知識網》
『伍』 尤利西斯 跪求尤利西斯的內容介紹,詳細一點的,老師讓給大家講故事內容,看了好幾遍愣是沒看懂啊!
作品簡述
喬伊斯
不同版本《尤利西斯》的封面(6張)選擇這一天來描寫,是因為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諾拉·巴納克爾(Nora Barnacle)首次約會的日子。小說的題目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節和內容也經常表現出和荷馬史詩《奧德賽》內容的平行對應關系。利奧波德·布盧姆是奧德修斯現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盧姆(Molly Bloom)則對應了奧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羅佩(Penelope),青年學生斯蒂芬·迪達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喬伊斯早期作品《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主人公,以喬伊斯本人為原型)對應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Telemachus)。喬伊斯將布盧姆在都柏林街頭的一日游盪比作奧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時刻畫了他不忠誠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尋找精神上的父親的心理。
創作背景
喬伊斯使用了奧德修斯的羅馬名「尤利西斯」據說是由於他從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的兒童作品《尤利西斯的歷險》最先接觸了奧德賽的故事。他曾評論認為奧德修斯是文學史上涵蓋意義最廣泛的人物形象,並試圖以尤利西斯的歷險為主題寫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都柏林人》中,並最終從1914年起開始創作長篇小說。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形象與喬伊斯的其他作品一樣,大多有其生活原型。喬伊斯本人出生於一個經濟狀況良好的天主教家庭,但後來由於愛爾蘭民權運動領袖帕內爾的倒台以及父親酗酒等原因家道中落,喬伊斯也選擇放棄天主教信仰。1902年喬伊斯離家前往巴黎學習醫學,1903年母親病危趕回都柏林,臨終床前喬伊斯和弟弟斯坦尼洛斯·喬伊斯卻出於對天主教的叛逆堅持不肯下跪。後來喬伊斯把這一經歷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並加以渲染。1904年起喬伊斯再次離家,並結識了一個年輕的醫科大學生、詩人奧列佛·聖約翰·戈加蒂。盡管並不是很信任他,喬伊斯依然被他的才華所吸引,後來戈加蒂成為《尤利西斯》中「壯鹿」馬利根的原型。戈加蒂在都柏林灣租了一幢愛爾蘭抵抗拿破崙·波拿巴進攻時建造的圓形石堡,想要用來作為根據地發起將愛爾蘭文藝古希臘化的文化運動,喬伊斯在邀請下也住進石堡。但兩人時常發生摩擦,其後戈加蒂的一個英國牛津朋友也搬進石堡,他愛好蓋爾語,並給自己起了一個蓋爾人的名字,他成為喬伊斯書中海因斯的原型。一天夜裡他做惡夢夢見被黑豹追趕,半夢半醒之間竟然抓起手槍扣動扳機,險些擊中喬伊斯。驚醒的喬伊斯決定立刻離開石堡不再回來,盡管當時是半夜,後來喬伊斯將這段經歷也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中。後來喬伊斯在一家妓院喝醉,遇上了蠻不講理的憲兵(第十五章中的憲兵卡爾和憲兵康普頓)發生爭吵並動手,幸好被他父親的朋友亨特先生遇見解救。喬伊斯於是產生靈感,想要為亨特先生寫一篇在都柏林的歷險,於是亨特先生成為布盧姆的原型。其他重要的原型包括:西蒙·迪達勒斯(斯蒂芬的父親,以喬伊斯的父親為原型),摩莉(以喬伊斯的妻子諾拉為原型)。
《尤利西斯》寫於1914年至1921年間,1918年起開始分章節在一家名為《The Little Review》的美國雜志連載,直到1920年連載到第十三章《瑙西卡》時因包含有大量描寫主角行手淫的情節被美國有關部門指控為淫穢。1921年《尤利西斯》在美國和英國遭禁,但其後(1922年)在愛好現代主義文學的西爾維亞·畢奇小姐的幫助下,《尤利西斯》得以在法蘭西共和國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屋首次完整出版。然而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尤利西斯》在美國、英國、愛爾蘭等國仍然被列為禁書。在W·B·葉芝和T·S·艾略特等多位歐美知名作家的支持下,1933年12月6日紐約南區地方法庭的約翰·烏爾賽法官宣判《尤利西斯》盡管包含性描寫但並非色情作品,從而並不淫穢。次年1月《尤利西斯》在美國由蘭登書屋出版。
小說結構
《尤利西斯》全書共分為三部分十八章,表面上每章內容晦澀凌亂,實則內部結構與荷馬的《奧德賽》有密切聯系。每一章節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技巧,並對應一個《奧德賽》的故事主題,角色和情節也和《奧德賽》有不同層次的對應。《尤利西斯》在The Little Review連載期間,每章都加上了下表中的標題。但據說出於避免使讀者過於關注這些對應關系的考慮,喬伊斯並未將標題等提示性內容在其後正式出版的書中寫明。
『陸』 《尤利西斯》是屬於哪一文學流派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著名的現代派小說家喬伊斯的著作。他是最早使用意識流形式的作家之一。
『柒』 請問從《尤利西斯》看意識流小說的特色,如何議論
意識流小說史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在英法美等國的一種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它不注重描寫客觀世界而著力表現人的內心真實,特別是著力表現人得意識流程,從而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和結構方法,它用心理邏輯去組織故事,在創作技巧上意識流小說大量運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和象徵暗示的手法。英國作家詹姆·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分別和《奧德賽》中的主要人物相對照。吧布魯姆在柏林一天18個小時的游盪和奧德修斯回鄉途中在海上漂泊10年相對照;放縱情慾的莫莉和對愛情忠貞的奧德修斯的潘奈洛佩對照;把失去父親精神困惑的斯蒂芬和一直尋找自己父親的奧德修斯的兒子帖雷馬克對照。布魯姆等現代西方人的心態和行為在古代史詩主人公英雄業績的對照下,顯得平庸和渺小。作者借古代史詩中的象徵和隱喻,使他們成為表現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藝術手段,大大加深了這部小說的思想內涵。《尤利西斯》使用了交錯型的意識流,改變了單向型意識流。布魯姆的意識流則在個人世界裡徜徉,莫莉的意識流則始終在婚姻愛情中流淌,斯蒂芬的意識流淌阻礙個人與文化中,而這三段意識流匯合在親情與家庭。
『捌』 英國文學的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文學時期(1918-1945)
20世紀初,本涅特、威爾斯、高爾斯華綏堅持維多利亞時代的現實主義傳統進行創作,用寫實的方法記載社會轉型時期資產階級社會和家庭發生的變化。但他們很快就受到來自現代主義文學的挑戰。按照弗吉妮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說法,1910年是英國小說從傳統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變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疑加速了這一變化。戰爭中,大批無辜青年充當炮灰,白白喪生。一戰之後,不少英國人對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有關人性、人類前途的基本觀念乃至基督教文化傳統的信念發生了動搖。社會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促使現代主義文學蓬勃發展,英國小說也面目一新。D.H.勞倫斯(D. H. Lawrence)是煤礦工人的兒子,他將視線投向兩性關系,對西方文明的缺陷進行反思。《查特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為大膽的性愛描寫而在英美兩國被查禁。他的《兒子與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說將社會批評與性心理探索巧妙結合起來,猛烈抨擊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作為對現實主義文學的反撥,現代主義文學追求心理真實,注重直接觀察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體驗人物的內心感受,在內心世界這面鏡子上折射出豐富多彩的外部現實。出生於書香世家的伍爾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識流小說。她的《達羅衛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傳統的時空觀,將意識流手法運用得出神入化,還體現出女作家對於女性存在的歷史及現狀的獨特反思。來自愛爾蘭的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被認為是繼莎士比亞後英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他的曠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給英國傳統小說帶來一場革命。《尤利西斯》情節簡單,主要記載迪達勒斯、布盧姆和布盧姆的妻子莫莉三個人物的日常瑣事。小說實際上只寫了愛爾蘭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喬伊斯與他未來的妻子娜拉曾在這一天首次幽會,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歷史上最普通不過的一個日子。喬伊斯在小說中力圖展現的是生活的本質和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評論家譽為表現了西方「現代社會的全部生活和全部歷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於意識流描寫表面上紛紛揚揚,漫無邊際,實際上結構齊整,周密嚴謹。
20世紀20年代是英國文學史上又一個輝煌的黃金時代,文壇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在詩歌領域,T. S.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1922年發表《荒原》(The Waste Land),運用大量的神話描繪戰後西方世界精神失落的景象,表達人的再生的希望。他的詩作代表了現代主義詩歌創作的突出成就。愛爾蘭詩人威廉?勃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努力建立自己的神秘主義象徵體系,深入探討人生哲學問題。葉芝的創作道路由傳統走向現代,折射出英語詩壇的過渡與變遷,代表了現代詩人擺脫舊時代的影響,創立現代詩風的歷程。
英國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力圖擺脫傳統的束縛,具有前衛色彩。從本質上講,現代主義文學是精英文學,《尤利西斯》出版後,一般市井百姓很少有人問津。在以危機和戰爭為時代特徵的三四十年代,嚴峻的社會現實,尖銳的社會矛盾,緊迫的社會問題,為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回歸創造了條件,採用寫實手法的小說再度受到人們的歡迎。30年代的英國小說在主題上從內傾變為外向,表現社會對個人命運的主導影響,在形式上則從前衛轉向保守,採用傳統敘述手法。這一時期英國文壇出現了幾種走向:一是關注當代政治和社會問題,創作具有左翼傾向的文學。二是抨擊資產階級中上層社會的腐敗墮落,創作社會諷刺小說。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1903-1966)在《罪惡的軀體》(Vile Bodies)、《一捧塵土》(A Handful of Dust)等作品中描繪英國社會婚姻、家庭、學校、宗教、政治生活中的荒唐、邪惡與墮落。三是消遣性文學的流行。J. B. 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 1894-1984)以具有喜劇意味的形式講述社會各階層的人生故事,展現英國廣大地區的生活百態。「偵探小說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1-1976)在《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尼羅河上的慘案》(Death on the Nile)等偵探小說里精心編織跌宕起伏、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為讀者逃避嚴峻的社會現實提供一個想像世界。
30年代還涌現出兩位風格獨特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和羅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1895-1985)。格林作為一名信仰天主教的作家,致力於探究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危機,記錄個人靈魂在善惡之間的煎熬,並將探索人的內心世界與反映當代政治和社會問題結合起來。30年代末問世的《布賴頓硬糖》(Brighton Rock)與《權力與光榮》(The Power and the Glory)奠定了他作為20世紀英國重要小說家的地位。格雷夫斯是詩人兼小說家,他的古羅馬帝國三部曲《我,克勞迪斯》(I, Claudius)、《克勞迪斯神和他的妻子梅薩利納》(Claudius the God and His Wife Messalina)、《貝利薩里烏斯伯爵》(Count Belisarius)是現代歷史小說經典之作,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使生活在古代的人物具有親近感,同時又保持了歷史性。
『玖』 有誰讀懂了《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在19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
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主人公利奧波德•布盧姆1904年6月16日在都柏林的經歷。喬伊斯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首次約會的日子。小說的題目來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的拉丁文譯名。
布盧姆整天為他妻子莫莉的不檢點行為而煩惱,博依蘭是莫莉的情人。上午10點,布盧姆收到一個女打字員給他的情書,他看過後把信撕成碎片,然後到教堂去做彌撒。11點,布盧姆乘馬車到墓地參加迪格納穆的葬禮。他回想起自己夭折的兒子和自殺的父親,他對死亡進行反思,認為人死後最好火葬或海葬。他又想到自己不過是一個廣告經紀人,一個漂泊流浪的猶太人。他心中不免一陣凄涼,甚至想到死亡,但馬上又回到現實中。
中午,布盧姆到《自由報》去向主編說明自己攬來的廣告方案,隨後又趕到《電訊晚報》報社,遇到了青年詩人斯蒂芬。回家的路上布盧姆在一座紀念碑旁看見斯蒂芬的妹妹在拍賣行准備賣舊傢具,頓時一片感慨。下午1點,布盧姆去了一家廉價的小飯館,這里的人狼吞虎咽,丑態百出。於是他又去了一家『高級一點的餐廳,在那裡遇到熟人弗林,談話間弗林問起他的妻子,這使他想起下午4點妻子要與博依蘭約會,心裡頓感不快。
下午2點,斯蒂芬在圖書館里發表關於莎士比亞的議論。下午5點,布盧姆和一個朋友約好在酒吧見面。布盧姆實在無法忍受一個大肆攻擊猶太人的無賴。晚上8點,布盧姆被少女格蒂所吸引,但後來發現她竟然是個瘸子。晚上10點,布盧姆到婦產醫院去探望難產的麥娜夫人。在道德衰微、家庭分裂、傳統觀念淪喪的社會里,布盧姆產生幻覺把斯蒂芬當成自己可憐的兒子。
天蒙蒙亮時,布盧姆回到家中發現室內的擺設有所變動,他幻想著莫莉與博依蘭幽會的情景,但又覺得這也不能全怪莫莉,自己也沒有滿足她的要求,他願意再做一次努力。莫莉處於半睡半醒之中,夢中出現了丈夫布盧姆、博依蘭、初戀情人和斯蒂芬。她朦朧地感到一種母性的滿足和對年輕男子的沖動。不過,她想得最多的還是和她一起生活了10年的丈夫,她覺得他還算是個好丈夫,決心再給他一次機會。
拓展知識
《尤利西斯》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小說大量運用細節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建了一個交錯的時空,語言風格獨特。
『拾』 從尤利西斯看意識流小說特色
詹姆斯·喬伊斯是一位著名的英國現代「意識流」小說大師。他於1882年2月2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市郊區的一個中級資產階級家庭。父親約翰·喬伊斯是個稅務員,平時愛好杯中之物,且喜歡誇誇其談,在政治上具有明顯的民族主義傾向,母親瑪麗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詹姆斯·喬伊斯從小在耶穌教會學校受天主教教育,准備當神父。中學畢業前,開始同宗教信仰以及都柏林庸俗無聊的社會生活決裂,決心獻身於文學。1898年喬伊斯進入都柏林大學專攻現代語言,1902年畢業後赴巴黎學醫。1903年,由於母親病危暫時回鄉,他開始寫短篇小說。1904年喬伊斯結婚後到義大利和瑞士旅行,並宣布「自願流亡」,與天主教會統治的愛爾蘭徹底決裂。詹姆斯·喬伊斯先後在羅馬、的里雅斯特、蘇黎世等地以教授語言和為報紙撰稿為生。他的晚年苦於眼病,又為女兒的精神失常所困擾。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淪陷後,喬伊斯遷居蘇黎世,終因憂懼頻襲,心力交瘁,於1941年1月去世。
1.意識流與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最早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和「意識流」的方式進行的。他還認為:人們過去的意識會不斷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後來,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發展了詹姆斯所提出的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展了詹姆斯關於非理性、無意識的觀點,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學說都極大地促進了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在意識流小說創作中,作者不是按照傳統小說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進行創作,而是按照人的意識活動和自由聯想來描述故事。意識流創作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常常是過去、現在和將來交叉或重疊,其表現形式往往變幻無窮、循環往復。它打破了從理性和邏輯推理解釋世界和人的傳統觀點,以一種恰當的文學形式展現了當代世界和現代人的復雜景象。20世紀40年代,在西方文壇中,意識流小說創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涌現出了一批舉世公認的意識流小說大師和著名的意識流作品,例如: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及其代表作品《追憶逝水年華》,英國女小說家伍爾夫及其代表作品《達羅威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與《海浪》(1931),美國小說家福克納及其代表作品《喧嘩與騷動》(1929)與《當我彌留之際》(1930),愛爾蘭小說家喬伊斯及其代表作品《尤利西斯》(1922)和《芬內根們的蘇醒》(1939)。這些意識流小說的大師擯棄以往傳統的小說結構形式,將飄忽不定和流動不已的意識流作為小說故事描寫的主流,在廣大讀者面前展現出了一幅幅西方社會中人們紛亂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意識活動的畫面。
1922年,詹姆斯·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正式出版,它既是意識流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意識流小說的集大成之作, 該書的問世轟動了整個西方文壇,獲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
2.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
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的題目源於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小說取名《尤利西斯》,表明該書和《奧德賽》一樣,同是一部史詩,一部記載現代人探索人生和命運的史詩。《尤利西斯》向廣大讀者展示了西方現代意識,反映了整整一代人所面臨的矛盾與危機。
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三位普通的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從早上8點到晚上2點鍾一天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經歷。故事由居住在都柏林市郊一座古塔里三個主人公展開,一個名叫斯蒂芬·德迪勒斯,他剛剛從巴黎一所院校畢業,是位年輕的歷史教師和詩人,他母親臨終時請他跪下祈禱,出於對宗教的反感,他沒有聽從母親的要求,母親死後,他為此事悔恨終身,始終沉浸在懊喪之中。後來,因家道中落,他幾乎與領著妹妹們艱難度日的父親斷絕了關系,他離家出走,以教書為生。第二位名叫利厄波爾·布盧姆,他是一位廣告推銷員,匈牙利猶太人。他常常串街走巷,終日奔忙,卻總是勞而無獲。他幼子的夭折使他在精神上受到無法彌補的創傷。而他的妻子對他不忠使他羞愧難當。第三個就是布盧姆的妻子莫莉,她是位典型的肉慾主義代表,由於布盧姆性功能衰退,她不甘寂寞,常常招蜂引蝶,這一切均使布盧姆蒙受著難言的羞辱和精神折磨。
1904年6月16日清晨,斯蒂芬·德迪勒斯上完了一節歷史課後,從校長那兒得到了三英鎊二先令的報酬,來到海邊漫步,面對翻滾的海浪,他思緒萬千,人世的滄桑、大自然的奧妙、時空的永恆、藝術的魅力在他的意識中開始了漫無邊際的涌動。他覺對母親有過情慾的愛戀,覺得對不起父親。他抱著負罪的感覺渴望在精神上重新得到一位父親。
同一日的早上八點鍾,在埃克爾德街某所房子里,廣告推銷員利厄波爾·布盧姆正在為自己和妻子莫莉准備早餐。這時,送信人給莫莉送來一封信,內容大致是一名叫波伊蘭的青年約定午後四點來看她。布盧姆懷著黯然的心情借故走出了家門。他到郵局取了一封寫給他的情書,在一個僻靜的地方讀了它。而後,他參加了友人的葬禮,在他去墓地途中,他看到了妻子的情夫波伊蘭正在向他家的方向走去,於是他腦海里閃現了一系列念頭:死亡、埋葬、以屍體為食物的墓地老鼠……一系列荒誕的想像在他心靈深處流淌。
隨後,他到《弗里曼日報》社去送交了一個廣告圖案設計,又去了一趟醫院探望因難產而住院的一位夫人。在這里他遇見了斯蒂芬·德迪勒斯,二人一見如故,斯蒂芬說要用自己新領到的工資請客,他們還去了妓院。在那裡斯蒂芬酩酊大醉,布盧姆精心照料他。他們終於在彼此身上找到自己精神上最重要的東西。布盧姆找到了失去的兒子,斯蒂芬找到了精神上的父親。布盧姆回家後告訴妻子斯蒂芬以後要加入他們的生活。這位背叛丈夫的放盪女人剛剛告別了一個情人,「從斯蒂芬的到來朦朧地得到一種母性的滿足,又混合著對一個青年男子的情慾沖動。她在快要睡著的瞬間又回憶起她和布盧姆相互熱戀的時光。他們的生活似乎會出現好的轉機。」整部小說以斯蒂芬零亂無序、恍惚迷離的意識流開始, 又以莫莉長達40多頁的滔滔不絕的意識流結束。
3.喬伊斯《尤利西斯》的創作藝術
《尤利西斯》代表了意識流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無論從形式或內容上都與傳統小說背道而馳,其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技巧對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與發展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在《尤利西斯》中,喬伊斯筆下的人物形象都有其生活原型。利厄波爾·布盧姆是奧德修斯現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妻子莫莉對應奧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羅佩,青年學生斯蒂芬·德迪勒斯(以喬伊斯本人為原型)對應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在小說中,喬伊斯將布盧姆在都柏林街頭的一日游盪比作奧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通過對布盧姆等三人在都柏林街頭的一天生活的描述,淋漓盡致地展現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喬伊斯通過簡單的情節描述表現出了最豐富的意識流內涵,其內容觸及到了都柏林的政治、歷史、哲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
在《尤利西斯》的創作過程中,喬伊斯突破傳統小說的時空界限,擺脫傳統小說中作者的描寫或轉敘,借鑒了藝術領域中各種生動的表現手法,巧妙地運用了包括內心獨白、自由聯想、蒙太奇和時空跳躍等精彩紛呈的意識流手法來描述人物的精神生活和內心活動。
在《尤利西斯》中,喬伊斯採用的藝術手段可謂別出心裁,但他使用最多的是內心獨白。「《尤利西斯》中的內心獨白所涉及內容包羅萬象:各種離奇復雜的情感、想像、慾望、猜測、推理、回憶、印象和幻覺互相混雜,形成一條來無影、去無蹤、恍惚迷離、稍縱即逝的主觀之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喬伊斯的內心獨白技巧在布盧姆的妻子莫莉身上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為了真實地描述了莫莉的內心世界,表現莫莉凌晨兩點三刻的心理活動,喬伊斯用了長達40多頁的篇幅來記載她在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狀態下的內心獨白,不分段落,沒有任何標點符號,如實地記述了她那猶如江水般的滔滔不絕的意識流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時空不間斷的流動穿梭。這段意識流的文字被人們稱為意識流作品中最精彩的典範。
在小說中,喬伊斯的自由聯想技巧在布盧姆身上運用得極為成功。「作為一個猶太人,他時刻具有一種深刻的孤獨感和異化感。與愛爾蘭白領中產階級為伍使他自慚形穢;想到妻子莫莉水性楊花,與多人勾搭成奸使他覺得無地自容。父親的自殺,兒子幼年早夭,這都使他感到愁悶與悲哀。他那極其敏感、鬱郁寡歡而又膽小怕事的性格以及內心深處嚴重的失落感,不僅籠罩著他的整個意識領域,而且也隨時支配著他的自由聯想。」(李維屏:《英美意識流小說》)兒子的夭折、父親的自殺和妻子的不忠時刻籠罩著他的精神世界,並不時侵襲他的意識,這些因素成了他頭腦中的核心意識,他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隨時都會引發他對這些事情的聯想。
意識流活動類似於電影中的「蒙太奇」, 一種是時間蒙太奇,主體在空間上保持不動, 而人物意識卻在時間上移動;另一種是空間蒙太奇,時間保持不動而讓空間因素發生變化。在《尤利西斯》中,喬伊斯成功地將時間蒙太奇和空間蒙太奇兩種蒙太奇手法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其共同成為渲染小說主題,生動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並沒有做出什麼令人難忘的驚人之舉,但讀者卻對三位主要人物有著極其深刻的了解,這是因為作者向我們展示的是他們的內心世界。喬伊斯運用「意識流」手法,使讀者通過人物的眼睛觀察客觀世界,通過人物自己各不相同的語言及表達方式來了解他們的思想意識、內心隱秘、希望與回憶。作者使用意識流手法將人物的思維過程再現出來,這里有自覺的理智的思考活動,也有下意識的感官印象及思維上跳躍式的聯想。
在題材方面,作品突破一般文學作品以英雄美人或異乎常人事跡為主的窠臼,主人翁既無高貴的社會地位,又無超群驚人的業績,甚至在感情生活中也沒有特別動人心魄的大起大落,全部是平常人,平常事,通過符合現代社會實際的現象反映人和社會的本質。而現代西方社會道德和現代人的精神意識活動正是喬伊斯借古諷今的藝術手法所要表現的內容。在喬伊斯看來,都柏林在精神上和行動上都陷入癱瘓,「布盧姆的庸人主義、斯蒂芬的虛無主義、莫莉的肉慾主義,在道德衰微、家庭分裂、傳統觀念淪喪的現代世界裡,其實他們都是飄零無依,精神上遭受挫折、充滿動亂的人。這正是當時西方社會道德與精神文明的深刻寫照」。
著名美國批評家艾德門·威爾遜在《新共和》雜志上曾這樣評論作品《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把小說提高到同詩歌與戲劇平起平坐的地步。讀了它之後,覺得所有其他小說的結構都太鬆散。喬伊斯這部書在寫作方法上之新奇,對未來小說家的影響將是難以估計的。我簡直無法想像他們如何能不受此書的影響。它創造了當代生活的形象,每一章都顯示出文字的力量和光榮,是文學在描繪現代生活上的一重大勝利。」《尤利西斯》也得到了著名詩人T.S.艾略特的高度評價,他說:「小說《尤利西斯》是對當今時代最重要的反映,是一本人人都能從中得到啟示而無從迴避的作品。」的確如此,《尤利西斯》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一部登峰造極的小說,它的問世無疑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4.結語
《尤利西斯》被人們譽為上世紀整個英語世界中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在小說的創作中,喬伊斯運用了內心獨白、自由聯想、象徵和時序顛倒等意識流手法,跨越了時間的界限,巧妙地將過去、現在與未來融合在一起成功地記載了人物繁復、雜亂的潛意識活動,真實地記載了人格的異化、心理的變態和性格的扭曲,使意識流成為現代文學創作獨特的思維模式和不可或缺的藝術手法,在世界文學史上產生了劃時代的意義。他通過對都柏林三個居民支離破碎的人格和混亂、猥瑣的慾念的描寫,真實地再現了都柏林小市民生活的無聊與精神世界的平庸,表現了西方社會人性異化、精神崩潰的現實,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精神生活的腐爛和不可救葯。作為獨樹一幟的意識流小說經典作家,喬伊斯對鍾表時間與心理時間的駕馭能力簡直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他那富有創造力的藝術手法和創新精神無疑將會對21世紀小說的發展產生劃時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