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發布時間: 2021-08-09 17:58:53

① 小說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小說是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的一大文學形式。從上古到秦漢為古代小說的萌芽時期。上古的神話傳說是古代小說的源頭之一,我國古代沒有系統記載神話的專書,許多神話故事保留在早期古籍之中,如《山海經》《穆天子傳》《楚辭》《淮南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興盛的寓言故事對古代小說的孕育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大量的寓言故事保留在《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等一些先秦諸子之中。今人對古代神話和寓言作了不少輯錄、注釋工作,如袁珂的《古神話選釋》兆文等人的《中國歷代寓言選》都值得參考。

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代小說初具規模,出現了談鬼神怪異的志怪小說和記人物軼事的志人小說兩種類型,這些小說的內容大抵得自民間傳說,少所生發和創作,同後世小說仍有距離,但已有小說的雛形。東晉干寶所著的《搜神記》是當時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宋以前目錄著錄為30卷,宋以後目錄著錄為10卷,原本在流傳中已亡佚,今本20卷為明代胡元瑞所輯,共包括大小故事455條,其內容大多為鬼神怪異,這部典籍對後世小說的故事題材和藝術形式皆有深遠影響。劉宋時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是當時志人小說的代表。原書稱《世說》,唐代稱《世說新書》,今存有唐代寫卷殘本。唐代分八卷本和梁劉孝標注10卷本,宋代分10卷本和3卷本兩個系統,明清版本也很多,今通行本為梁代劉孝標注本。全書分36門,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軼事瑣語,反映了當時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這部書藝術成就較高,描寫人物生動而有性格特色,語言簡煉,善於以極少的筆墨進行詼諧的諷刺,對後世筆記小說影響甚大。劉孝標所作的注引書達四百餘種,內容豐富,也很有價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同屬於記人物軼事類的小說,全書記載129條,多為西漢官僚階層的軼事、掌故、傳說,一般還缺乏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但有些傳說、瑣聞故事性強,文筆曲折生動,如寫王嬙出塞、秋胡戲妻、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戀愛等。現代作家魯迅所輯的《古小說鉤沉》是一部古小說總集,共收36種,是研究漢魏六朝小說的重要典籍。

② 中國現代文學史 3個階段名稱

①1917-1927年,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開端時間,開創性的作品: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郭沫若《女神》、胡適的白話新詩,戲劇、小品散文的出現,最早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現實主義)、創造社(為藝術浪漫主義),特點:奠基性,開創性。
②1928-1937年,開始的標志是革命文學運動的開始。創造社、太陽社於1928年正式發起革命文學運動,革命文學標志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重要內容: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集中出現了一批革命文學的作家作品,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蔣光慈、葉紫、魯迅後期、茅盾前期的創作,都看作左翼時間的創作。左翼之外,風格獨立,卓有特色的藝術大家有: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特點:從思想到藝術都進入成熟階段,整個文學創作呈現繁榮、復雜、多元的格局。
③1938-1949年,開端標志:抗戰爆發進一步深化的階段。特點:抗戰爆發,形成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使現代文學又出現一次深刻的變化,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現代文學密切配合社會發展。由於政治變化,出現國統區、解放區。解放區與國統區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放區已經是不同於國統區的「新天地」,局面更復雜,流派更多。關鍵字:抗戰文藝運動、國統區、解放區。

③ 中國現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的介紹

本書勾勒了古代小說理論的歷史演進,突出論述了晚清小說理論的「現代化」轉化,以彰顯現代小說理論的發生與古代小說理論的淵源關系;重點從現代小說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現代小說理論的成熟與繁榮、現代小說理論的深化與同歸等三大方面,系統梳理、論析了現代小說理論的發展歷程,總結了每個歷史時期的小說理論的「現代性」特徵。以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結合審視,全面考察了每個時期的小說理論觀念的演變、小說理論與小說創作、小說創作的影響以及重要的小說理論批評家的批評個眭及其理論建樹,從而揭示現代小說理論發展的歷史特點及其規律。

④ 現代小說的曲折道路

由於社會政治思潮的影響,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中期,小說的發展有過較大的曲折。1956年前後,小說領域曾出現過以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為代表的一批「干預生活」的短篇,它們大膽觸及現實的各種矛盾,尖銳揭露社會生活的一些弊端,這批作品既是當時國內外文藝界反對「無沖突論」創作思潮的直接產物,也是當代小說家希冀於小說的社會功能獲得更大發揮的一次勇敢嘗試。但因當時環境所囿,這個創作潮流剛露端倪就被人為地宣告結束。隨著對「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論、「現實主義深化」論、「寫中間人物」論的責難,代之而起的是一股粉飾現實、以虛假現實主義昌充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浪潮。不過,在這股思潮泛濫時,不少有膽識的小說家仍有好作品問世。趙樹理的《鍛煉鍛煉》、《套不住的手》,馬烽的《三年早知道》,劉澍德的《甸海春秋》,西戎的《賴大嫂》等短篇,都是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精神、真實揭示生活矛盾的好作品。一些作家把筆鋒轉向歷史,寫出《陶淵明寫輓歌》(陳翔鶴)、《杜子美還家》(黃秋耘)等短篇,以歷史的鏡子映照現實,這是小說家們在特殊環境中堅持現實主義精神的曲折表現。李準的《李雙雙小傳》,王汶石的《新結識的夥伴》,雖以「大躍進」為背景,但立意不在歌頌浮誇作風,而著力於塑造農村新人富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性格,至今仍保持一定的藝術魅力;至於真實刻畫了土生土長的好乾部形象的《延安人》(杜鵬程)、《我的第一個上級》(馬烽)等短篇,更是具有較大感染力量的優秀作品。
1962年以後,小說創作的興旺局面開始冷落,其間雖有姚雪垠的優秀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第 1卷問世,但其他好作品不多。浩然的《艷陽天》和陳登科的《風雷》反映農村生活,藝術上有可取之處,內容上卻明顯留下階級斗爭擴大化思潮的痕跡。
「文化大革命」中,小說的正常創作活動受到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壓制,而一批反現實主義作品則在唯心主義思潮下應運而生。以《序曲》為結集的一批短篇,就是突出代表。
1976年10月,中國歷史出現了新的轉折,社會政治動亂開始平復,隨著思想路線逐步端正,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文學事業又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趨勢,小說創作更是盛況空前。作為中國社會由大動盪走向大整治、大改革的歷史過程的生動反映,這時期的小說創作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一是恢復和發展了「五四」以來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並不斷走向深化。社會政治生活中唯物主義路線的恢復,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使小說家們精神上獲得一次大解放,他們敢於面對現實的人生,正視生活中普遍關心的矛盾,提出自己積極的思考。進入新時期的頭兩三年,從劉心武的《班主任》開始,出現了一批曾被稱為「傷痕文學」的短篇小說,它們第一次把林彪、「四人幫」倒行逆施所造成的慘痛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還有一批作品,如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鍾的故事》等,則是從歷史和現實的交錯表現中,著重探索建國30年來國家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和深刻教訓,進行歷史的「反思」。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莫應豐的《將軍吟》,是反映十年動亂生活最有影響的長篇,它們不僅深刻地揭示了這場動亂所造成的歷史倒退,更著力於表現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光明的強烈渴求。這幾年繼姚雪垠《李自成》第 2卷後所涌現的《星星草》、《金甌缺》、《風蕭蕭》等一大批歷史小說,也有一個共同的鮮明特徵:從歷史的真實發展中探求深刻的生活哲理,以喚起當代讀者感情的共鳴。進入80年代以來,作家的筆鋒逐漸轉向了正在發展中的當前現實。從各個不同角度反映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前進的生活巨流,有力揭示社會大變革時期的各種矛盾,塑造「改革者」或當代新人的形象。蔣子龍的短篇《喬廠長上任記》是引起社會矚目的第一篇作品。陸續出現的還有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水運憲的《禍起蕭牆》、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李國文的《花園街五號》等。一批以70年代末期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和當前軍隊生活為題材的中短篇小說,在揭示部隊生活矛盾、塑造當代軍人形象方面也有明顯突破,象徐懷中的《西線軼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就是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佳作。
二是描寫普通人的命運,表現和歌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這也是近幾年小說創作所普遍關心的問題。其中出現了諶容的中篇《人到中年》、古華的長篇《芙蓉鎮》等優秀作品。這類作品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將普通人的命運與時代命運緊緊交織,透過人的命運去窺視時代風雲和社會人生。
從對普通人的命運的真實描寫到對人生意義的深沉思索,是這類題材創作的一個重要進展。韋君宜的中篇《洗禮》、路遙的中篇《人生》等,都凝聚著小說家們對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在表現這類生活內容的創作中,也有曲折。一些青年作者由於思想功力的欠缺,在復雜生活面前感到迷惘,無法正確把握社會矛盾的本質所在和它的必然趨向,因而產生了一些藝術上雖有特色而思想傾向上有明顯失誤的作品。這也是除舊布新年代的一種值得注意的創作現象。
三是創作樣式的交疊變化和藝術手法的大膽革新。從小說樣式方面來看,新時期的頭幾年,短篇小說非常活躍。到80年代,中篇小說異軍突起,以大批優秀作品佔領文壇,僅1981至1982年就涌現了1100多部作品,這是現代小說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長篇小說自1977至1982年6年時間涌現了500多部作品,數量可觀,但從創作勢頭看,尚處於方興未艾的狀態。
這時期小說的藝術風格與表現手法,顯得異常豐富多彩,探索的道路也更加寬闊。一些致力於小說民族化的作家,在對傳統小說藝術經驗吸取的同時,更注重於民族感情的熔鑄。李準的長篇《黃河東流去》、葉蔚林的中篇《在沒有航標的河道上》、劉紹棠的中篇《蒲柳人家》是這方面較早出現的佳作。對西方現代派小說藝術手法的吸取,是這時期小說形式革新的一個突出方面。以意識流作為結構作品的手法,多視點、多角度、多層次揭示人物精神生活的手法,在創作中得到比較廣泛的運用。走在這種探索前面的作家是王蒙,他的中篇《蝴蝶》、短篇《春之聲》,獲得社會首肯。李國文在長篇革新方面也邁開了第一步,《冬天裡的春天》是一個可喜的成果。

⑤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脈絡、幾個階段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脈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必然地出現一種新的性質的文學形態。

到50年代後期,"新文學"的使用已大大減少,開始出現了以"現代文學"加以取代的趨向,而"當代文學"是"社會主義文學"的這一理解,一直延續到80年代以前的若干當代文學史的寫作中。

改革開放後,當代文學的多元化使得各種當代文學論著異彩紛呈。

以啟蒙主義為特徵的"五四"文化傳統是一種一元化價值取向的知識分子的運動,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實踐被認同為新文學傳統的主流。

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形成了兩種傳統:"五四"新文學的啟蒙文化傳統和抗戰以來的戰爭文化傳統.這兩種文學傳統,有時是以互相補充或者比較一致的方式,有時則以互相沖突以致取代的方式來影響當代文學。

中國當代文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使長期被分離在兩個地區(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文學工作者終於"會師"。

"五四"新文學的戰斗傳統和戰爭中形成的解放區文化傳統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並且正式確立了毛澤東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

在當時,當身帶硝煙的人們從事和平建設以後,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著戰爭時代的痕跡,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制約下,文學觀念由軍事軌道轉入政治軌道,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具體地表現為片面強調階級斗爭的教條模式。

第二階段:1978年--1989年

文學的真正"復甦"來說,是以1978年8 月開始的"傷痕文學"為標志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抗戰以來影響了中國文化建構四十年的戰爭文化規范被否定。

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辭,明確提出了"不要橫加干涉"的意見,並且承認文藝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

黨"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1984年胡啟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作出了"創作自由"的許諾。

80年代的文學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創新精神和活躍氣氛,"五四"新文學傳統又漸漸地恢復了活力。

第三階段:90年代——新世紀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徵:知識分子在"共名"狀態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會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覺中逐漸形成。

在文學創作上則體現為作家放棄了宏大歷史敘事,轉向個人化的敘事立場,特別是由此走向了對於民間立場的重新發現與主動認同。新文學的傳統在90年代表現出新的活力。

(5)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擴展閱讀

現狀:

中國當代文學體制沿襲1949年以後的官方文學體制,培養出大量庸俗腐朽,阿諛逢迎體制內作家,曠日持久地製造出人類文明時代以來巨量的文學垃圾。

而少數具有精神自省的自由作家所創作的有著較高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學精品難以面世,導致中國當代不僅文學界,而是全社會腐朽庸俗之風日盛,精神與思想面臨全面崩潰的局面。

文學作為引領人類精神的燈塔的作用日益退化。

近代文學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

1、在當時的社會大的環境影響下,西方的各種思想文化流入中國對當時中國傳統的文學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傳統文學在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的吸收結合融合產生了近代文學;

2、在當時中國的自身原因,八股文在當時己經不適用了,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進過不斷摸索學習產生了近代文學,也對當時的思想啟蒙運動以及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當時特色的社會背景下,近代文學有其顯著的特點。它的創作目的就是為了讓當時的人名擺脫舊的文體的束縛,梁啟超倡導新體散文,從小說戲劇方面,改革的呼聲也非常強烈。

⑥ 簡述小說發展的歷程

小說發展的歷程

1、先秦兩漢萌芽: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與史傳文學等。

2、魏晉南北朝的雛形:志怪與志人,實錄。干寶《搜神記》為志怪小說代表,「發明神道之不巫」;劉義慶《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名士風流軼事。均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短小,語言精煉,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寫。為後來的小說發展打下重要基礎,但它們還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只是粗陳梗概的小說雛形,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小說的過渡。

3、唐代的成熟: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三類。

1)古典小說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及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也講到唐人「始有意為小說」。

2)唐代傳奇與六朝志怪之間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現實性大大增強,描寫社會人事,關注現實人生,由神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愛情婚姻: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陳玄佑《離魂記》等;B、俠義英雄: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裴鉶《昆侖奴傳》《聶隱娘》等;C、歷史題材:陳鴻《長恨歌傳》;D、夢幻題材: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等,實際上是借夢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

3)唐代傳奇的創作藝術成就也遠遠高於六朝小說。A、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B、人物形象的描寫,以各種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C、語言方面,文辭華艷,很有文采。人物對話生動傳神。

4、宋元的開拓:話本小說。

1)話本小說來自民間的「說話」藝術,屬於通俗白話小說,它萌芽於唐代,繁榮於宋元,從此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與白話兩條道路。

2)「說話」藝術的產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娛樂的需求。於是「說話」藝術便隨之出現。當時的「說話」分為四家:A、小說(銀字兒),特指短篇故事,內容多現實故事。B、說經,又分為「說參請」(講賓主參禪悟道等事)和「說渾經」(多包含滑稽、詼諧內容)。C、講史,指講長篇歷史故事,以說為主,有說有評,又稱平話。D、合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指物詠題,沒有什麼故事,可能跟小說的發展關系不大。四家中,「小說」、「講史」與小說發展密切相關。

3)話本小說特點: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的需要,這一目的決定其題材內容、形式體制、表現手法及藝術風格等多方面特點。這些特點往往由聽眾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審美趣味所決定,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群眾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在長期發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說的藝術傳統。B、短篇小說的話本,在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傳奇的官僚、知識分子而變成主要是城市下層人民(包括手工業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階層的。

C、表達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善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E、注意寫人,特別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其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G、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處,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總之,宋元話本使得中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4)話本小說的題材內容與代表作品:

小說話本的題材內容可分八種: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其中傳奇講愛情故事,靈怪、神仙、妖術講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講判案的故事,朴刀、桿棒將英雄好漢的故事,煙粉講婦女的故事,切多與鬼魂有關。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漢故事。描寫愛情的作品有《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記》、《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志誠張主管》等;表現判案的作品有《錯斬崔寧》、《簡帖和尚》等,寫英雄好漢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張》等。宋元話本以宋為主,大多已經亡佚。明代出現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熊龍峰的《通俗小說四種》、馮夢龍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講史話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另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大致而言,講史話本比較粗糙,思想以上價值不高,但對後來的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5、明清的繁榮:

1)繁榮的標志有三:A、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話本、擬話本、白話長篇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與傳奇體。B、作家輩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書」,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C、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2)明清小說的發展,有四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和特點:A、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獨立創作。B、在題材內容上,由寫歷史題材發展為寫現實題材,特別是轉到細致地描寫日常家庭生活,通過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現象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金瓶梅》的出現。C、在藝術表現上,從重情節發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在人物描寫上,又主要是帶有理想色彩的傳奇式的誇張描寫發展到寫實,即通過真實、豐富的細節來表現人物,表現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狀更貼近於現實。D、長篇小說從題材內容上劃分,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公案俠義小說等。E、出現了兩部帶有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是古代長篇小說的總結,《聊齋志異》是古典短篇小說的總結。

6、近代的轉型:1840-1919 古代到現代的過渡與轉型。

1)近代小說特點:A、數量多。B、小說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緊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譴責小說」。C、應政治斗爭需要而作,故藝術上提煉不夠,比較粗糙。D、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在小說的形式與敘事模式上都產生了新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傳統的章回小說形式。

2)形成近代小說以上特點的主要原因:A、社會與時代的變化。帝國的入侵、政府的腐敗無能,引起了文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故通過小說形式來揭露和抨擊社會政治。B、新的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C、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印刷業的發達,新聞報刊雜志的大量出版發行,為小說的創作與發表提供了客觀條件。D、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必然對小說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3)近代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譴責小說」,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此外,還有俠義公案小說文康《兒女英雄傳》、石玉昆《三俠五義》。及寫倡優生活的狹邪小說:陳森《品花寶鑒》、魏子安《花月痕》、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革命小說:陳天華《獅子吼》、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等。

⑦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三個十年

中國現代文學大致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即三個十年。

1、第一個十年(1917~1927),開拓期,一般習稱「五四」時期的文學。

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志著文學革命運動的正式興起,隨後,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李大釗等人積極呼應文學革命的主張,推進文學革命的發展。

以魯迅、郭沫若等人為代表所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

小說方面,有魯迅劃時代的《狂人日記》和後來結集在《吶喊》、《彷徨》中的諸篇小說,還有葉紹鈞、汪敬熙、冰心、郁達夫等一大批新文學作家創作了內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說。

詩歌方面,出現了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劉大白等大批白話新詩人,以白話新詩沖破了千百年來舊體格律詩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內容和藝術的特有氣勢開創了自由體白話新詩的一代詩風。

散文方面的成就體現在魯迅、李大釗等人創作的大量文藝短論(即隨感錄和雜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許地山等人創作的抒情敘事散文(即「美文」),還有瞿秋白創作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訊報道,出現了報告文學的最初萌芽。

所有這些創作呈現出開創一代文風的嶄新氣象,充滿了破舊立新的「五四」時代精神。1921年以後,還出現了「問題小說」、「身邊小說」、「鄉土文學」、「語絲文體」、「象徵派」詩歌等豐富多姿的風格流派。這些社團流派的出現,表明了新文學的成熟和壯大。

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徹底批判、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始終貫穿體現了個性解放、民主與科學並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以農民、平民勞動者、新型知識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主人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與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自覺地借鑒、吸收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部分新文學倡導者存在偏激情緒,對某些傳統事物缺少具體分析,以致簡單否定。

2、第二個十年(1927~1937),豐收期,通常也叫「左聯」時期的文學。

表明文學創作達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等,還有蔣光赤、洪深、田漢、臧克家、丁玲、張天翼、葉紫、洪靈菲以及「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中國詩歌會等等作家、群體的創作,都顯示了左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創作的輝煌成就。

3、第三個十年(1937—1949),轉折期,包括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前一階段是抗戰初期的文學。圍繞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藝作品,如街頭詩、獨幕劇等,也出現了一些大型的集體創作。

後一階段在解放區,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等一系列「五四」以來重要的文藝理論和實踐問題,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階段。國統區很多作品在藝術風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7)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文學的思想內容

第一個十年(1917-1927):民主意識、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個十年(1927-1937):階級解放意識,左翼革命文學的社會主義意識,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人文主義文學意識並存。

第三個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識和人民解放意識,多地域、多元化、大眾化的文學。

創作方法

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為主潮。

代表作家

魯迅、沈從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張愛玲、徐志摩、聞一多、丁玲、趙樹理、戴望舒、蕭紅、艾蕪、錢鍾書、艾青、路翎、穆旦等。

主要作品

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野草》。

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

徐志摩、聞一多的詩歌;沈從文的《邊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趙樹理的小說;艾青、穆旦的詩歌;張愛玲的小說等。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現代文學

⑧ 中國現代文學史發展的三個階段的特點

簡答與論述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是什麼?各個階段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系?
答:一般把1919前後到1949年之間的大約30年的文學發展稱為中國現代文學史。
①1917-1927年,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開端時間,開創性的作品: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郭沫若《女神》、胡適的白話新詩,戲劇、小品散文的出現,最早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現實主義)、創造社(為藝術浪漫主義),特點:奠基性,開創性。
②1928-1937年,開始的標志是革命文學運動的開始。創造社、太陽社於1928年正式發起革命文學運動,革命文學標志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重要內容: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集中出現了一批革命文學的作家作品,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蔣光慈、葉紫、魯迅後期、茅盾前期的創作,都看作左翼時間的創作。左翼之外,風格獨立,卓有特色的藝術大家有: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特點:從思想到藝術都進入成熟階段,整個文學創作呈現繁榮、復雜、多元的格局。
③1938-1949年,開端標志:抗戰爆發進一步深化的階段。特點:抗戰爆發,形成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使現代文學又出現一次深刻的變化,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現代文學密切配合社會發展。由於政治變化,出現國統區、解放區。解放區與國統區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放區已經是不同於國統區的「新天地」,局面更復雜,流派更多。關鍵字:抗戰文藝運動、國統區、解放區。求採納

⑨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蕭鼎、我吃西紅柿、血紅、夢入神機等,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八小玲瓏等。

⑩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歷史

1,首先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窮則思變的結果
①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大門從此被打開→軍事革命,實業革命(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失敗,1906中日甲午戰爭致遠艦長鄧世昌戰死北洋水師總督丁汝昌自殺)→政治革命(戊戌政變失敗,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辛亥革命大權被迫移交袁世凱)→文化革命(深感國民素質的低劣,教育救國;深感國民思想意識上的麻木,落後,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文學首先是為救亡圖存服務的。
2,其次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
①古典文學已近尾聲。歷史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情感,心理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固有的古典文學模式已再也不能滿足人們思想情感表達的需要。
a,語言障礙,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30年代,魯迅還指出,要普及文化,非廢除漢字不可(《門外文談》)。
b,體式陳舊,詩詞文,嚴格的規范使現代人望而卻步。
c,文風不健康,師古,擬古。形式主義。脫離實際人生,成了無病呻吟的玩意兒。
②近代文學實則先聲。近代以來,與政治思想革命相適應,文學界也相應掀起革命浪潮。
a,小說界革命。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為代表。戊戌政變失敗以後,梁啟超轉重於思想文化啟蒙工作。以西方為借鑒,特別注重小說的宣傳啟蒙作用。貢獻:一是藉此抬高了小說的地位,二是開了近現代啟蒙文學的源頭。
b,詩界革命。最先提出還是梁啟超,但最有代表性是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人)。黃遵憲長期做國外大使,思想很開化。他看到中國古典詩歌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於是提倡詩界革命。著名觀點是: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斑斕。(《雜感》)認為詩無古今,而不必模仿古人,只要能將身之所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筆之於詩,我詩自有存在的價值。而且不必避俗字俗語,要求言意合一,明白暢曉,通俗易懂。還是與啟蒙有關。代表作《人境廬詩草》,1911年刊行於日本,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之一。 對胡適的影響。
c,文界革命。以梁啟超為代表。反對傳世之文,提倡覺世之文。還是與啟蒙有關。日本流亡期間,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創建一種筆端常帶感情,不拘一格,汪洋恣肆的新政論文體,梁自稱新文體。
d,戲劇界革命。柳亞子等創辦近代第一個戲劇性刊物《二十世紀大舞台》。李叔同,曾孝谷等人的春柳社及其文明新戲。《巴黎茶花女遺事》和《黑奴籲天錄》(林紓翻譯)先在日本演出,後回國內如上海,天津等地演出。促使國內風氣的轉變。舊劇改編。對五四的影響。
e,白話運動。1898年裘廷梁《蘇報》發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揭開序幕。從救國救民的高度認識文字革新的意義。1911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集讀音統一會,議定注音字母39個。1916年教育部設立注音字母傳習所,同年8月,北京成立中國國語研究會。1918年教育部正式審布注音字母,同時設立國語統一籌備會。1919年,重新頒布注音字母次序。接著,國音字母出版。白話國語運動無形中推動了白話文學運動。
3,外國文學,文化的巨大影響
可以說,沒有外國文學,文化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是無法想像的。嚴復(1853—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中國最早派向英國的海軍留學生,但他沒有成為海軍將領,卻成了中國最早的思想界的翻譯家(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著《進化論與倫理學》翻譯成《天演論》等)。也翻譯過西洋文學作品。

熱點內容
末日恐怖類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3 12:46:48 瀏覽:215
天逆小說免費閱讀陳輝 發布:2025-07-23 12:05:27 瀏覽:710
破鏡重圓小說古代言情 發布:2025-07-23 11:46:06 瀏覽:308
宿願娛樂圈慕吱小說全文 發布:2025-07-23 11:07:34 瀏覽:190
秋水寒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23 11:01:08 瀏覽:145
超級好看的火影同人小說完本 發布:2025-07-23 10:44:15 瀏覽:923
國外第一人稱的著名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3 10:43:38 瀏覽:720
寫換女友心臟的言情小說有哪些 發布:2025-07-23 10:39:57 瀏覽:385
文筆好的虐心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3 10:39:07 瀏覽:82
免費經典熱血小說 發布:2025-07-23 10:35:16 瀏覽: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