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後現代小說與歷史話語
❶ 美國文學史中的各時期作家及代表作品
美國文學的雛形
早期的美國文學是從歐洲文學的樣式和風格中衍生出來的。例如,維蘭德和查爾斯·布羅克登·布朗的小說創作就是對英格蘭哥特小說的模仿。就連華盛頓·歐文的傑作《李伯大夢》和《沉睡谷傳奇》也是十足的歐洲風格,只是故事發生的場景改為美國而已。
美國文學的誕生
美國第一位在小說和詩歌創作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作家是艾德加·愛倫·坡(1809-1849),他於1835年開始短篇小說的創作,其作品包括《紅死病》、《陷坑與鍾擺》、《頹敗之屋》和《莫爾格街兇殺案》。他的創作觸及了前人很少涉及的心理學領域,並且將神秘、幻想等元素融入小說創作之中。
1837年,年輕的作家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將他的一些短篇小說集結成冊出版,名為《重講一遍的故事》。這是一部包含了豐富的象徵主義及神秘主義元素的作品。後來,霍桑又開始寫作長篇的傳奇小說、類寓言小說,他的本土小說《新英格蘭》以人類的內疚、榮耀和情感上的壓抑為主題。霍桑的代表作是《紅字》,講述一個因通姦行為而被驅逐出社區的女人的故事。
霍桑的小說創作對他的朋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1819年-1891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赫爾曼·梅爾維爾以自己早期的水手經歷為藍本創作了許多富有異國情調的小說。在霍桑的影響下,麥爾維爾的小說中也融入了很多哲學上的思索。在其代表作《白鯨》中,作家通過對一場驚心動魄的捕鯨歷程的描述,表達了對人類痴迷狀態、人性中罪惡成分以及人類如何戰勝這些天性的思索。在他的另一部短篇傑作《比利·巴德》中,梅爾維爾則戲劇性的描寫了戰爭時期一艘船上人們責任和同情心的主題。梅爾維爾的那些涵義深遠的傑作銷量少得可憐,而梅爾維爾本人在有生之年也沒有獲得應有的聲譽。直到20世紀初期他的作品才重新被人發掘並被給予公正的評價。
1836年,曾經做過聯邦政府部長的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1803年-1882年)出版了一部散文作品《自然》,主張人類可以通過學習和研究自然世界來代替篤信宗教或試圖達到某種玄妙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不僅僅影響了那個時代的作家,以致於形成了一股「先驗論」的文學思潮,而且還通過他本人大量的演說而影響了公眾。
除愛默生外,最具天賦的先驗論思想家是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他是一位堅定的新教徒。梭羅曾獨自一人在一片密林環繞的湖畔小木屋中獨居了兩年,並完成了《瓦爾登湖》。那是一本論文集,主要思想是反對無所不在的、組織嚴密的社會對人性的束縛。梭羅激進的思想對後世美國小說中人物的個人主義特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馬克·吐溫(真名為塞繆爾·克萊門斯,1835-1910)是美國第一位生於美國邊境密蘇里州而非東海岸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包括論文集《密西西比河上》以及小說《頑童流浪記》。馬克·吐溫的風格受新聞學影響很大,盡管根植於美國本土,語言質朴,卻也具備很多發人深省的幽默元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文學創作語言。他筆下的人物的言談往往非常生活化,十足的「美國味」,並且使用方言、新生詞彙和地方口音。
亨利·詹姆斯(1843年-1916年)的作品關注所謂的新舊世界(指歐洲和美國)的差異。盡管他出生於紐約,卻在英國度過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陰。他的很多小說都關注那些旅居歐洲的美國人。詹姆斯的作品往往使用結構復雜、風格高雅的語匯,注重描寫情感上的細微變化,這使得他的作品顯得晦澀難懂。相對而言,他有兩部作品比較容易讀懂,分別是《黛茜·米勒》和《碧盧冤孽》。前者描寫一個迷人的美國女子在歐洲的生活,後者則是一個靈異故事。
[編輯] 美國抒情詩
19世紀美國兩位最偉大的詩人彼此的性情和風格都截然不同。沃爾特·惠特曼(1819-1892)曾經做過工人、旅行家,而且在南北戰爭中志願做過護士。他是一位詩歌的革新者。他在篇幅浩大的詩集《草葉集》以無拘無束的詩體和長短不一的詩句來象徵美國無所不在的民主精神。詩人將自己生命的歷程和美國一代人的生命歷程視為一體,努力使自己不要變成一個粗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例如,在《草葉集》中收錄的重要作品《我自己的歌》里,惠特曼如此寫道:「這就是那些不同年齡、不同處所的人們的思想/ 我對他們並不陌生」。
惠特曼也是一位關注人的實質而非精神的詩人。英國小說家D·H·勞倫斯在研究美國經典文學的時候,曾經如此評價惠特曼:「他是第一位向『人類的靈魂高於肉體』的陳詞濫調開炮的人」。
和惠特曼不同,埃米莉·迪更生(1830年-1886年)是一位獨具在馬薩諸塞小鎮的上流社會的未婚女子。她的詩作充滿靈性和智慧,結構精巧,深入心靈。她的作品和當時的美國社會格格不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得以出版。
埃米莉·迪更生的很多詩作都以死亡為主題,並帶有揶揄的意味。她的一首詩這樣開頭:「由於我無法逃避死亡/ 死亡卻對我望而卻步了」。她的另外一首詩作則戲謔自己一樣的女子在男權社會中的地位,她這樣寫道:「我是一個不存在的人/ 你呢?/你也是個不存在的人么?」
[編輯] 美國文學的黃金世紀
在20世紀初期,美國的小說家們將觀察的觸角深入更加廣泛的社會領域,同時關註上流社會和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伊迪絲·華頓(1862年-1937年)的小說反映上流社會的生活,而她本人就生於美國東海岸富裕的地區。她的傑作之一《純真年代》描寫了一個男人徘徊於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女人之間,卻最終選擇了那個傳統的、被上流社會所能接受的女人的故事。和她同時代的斯蒂芬·克萊恩(1871-1900)最著名的作品是關於南北戰爭的小說《紅色英勇勛章》。克萊恩在他的《街頭女郎梅季》中描寫紐約妓女的生活。西奧多·德萊賽(1871-1945)在他的小說《嘉麗妹妹》中講述了一個鄉村少女來到大都市芝加哥,並成為一個有錢人姘婦的故事。
作家們在文學風格和形式做出了許多可貴的嘗試,並終於導致創作主題徹底的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彼時正流亡法國巴黎的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1874-1946)出版小說《三個人生》。這是一部具有實驗性質的創作,其中融入了作家所熟悉的立體主義、爵士樂以及其他現代藝術思潮等元素。
詩人艾茲拉·龐德(1885年-1972年)生於愛達荷州,卻在歐洲度過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陰。他的作品體系復雜,晦澀難懂,經常在文學中融入其他藝術樣式的元素,並在東西方文學中廣泛汲取養分。他對許多詩人都產生了影響,最著名的就是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1888年-1965年),另一個旅居海外的美國詩人。艾略特的詩作以玄奧著稱,融入了許多象徵性的元素。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詩人通過描寫一系列支離破碎、氣氛可怖的圖景,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充滿敵視和偏見的社會。艾略特的詩歌和龐德的詩歌一樣晦澀難懂。《荒原》的一些版本甚至需要詩人自己作大量的腳注,才能讓讀者大致讀懂。艾略特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的作家們也喜愛選擇戰後世界的覺醒與幻滅作為題材。費滋傑羅(1896年-1940年)的小說創作生動的描述了20年代美國社會躁動不安卻又無比沉悶的氛圍。費滋傑羅最熱衷於表現美國年輕人在一次次的失敗和沮喪中融入社會的過程,代表作品是《大亨小傳》(喬志高譯)。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曾在一站期間從事過救護車司機的角色,親眼目睹了死亡和暴力的慘烈。戰場上慘絕人寰的屠殺行徑使得他痛恨抽象、空洞的文學語言,認為這樣的語言只能粉飾太平,誤導讀者。於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刪除可有可無的語匯,語言洗練簡潔,直接切入主題。他賦予自己的作品以道德約束,並頌揚那些在重壓之下的勇敢者。他小說中的主角通常是強壯、沉默卻不懂得取悅女人的男人。《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最出色的作品。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約翰·史坦貝克(1902年-1968年)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他的很多小說便以故鄉作為背景。史坦貝克的小說風格簡練,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這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廣大的讀者,卻無法討得文學評論家的歡心。史坦貝克經常描寫貧窮的工人階層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反抗自己的命運的過程,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具社會意識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憤怒的葡萄》,講述了貧窮的裘德一家從俄克拉荷馬州千里迢迢的遷徙至加利福尼亞,尋求幸福生活的故事。他的其他作品還包括《薄煎餅》、《人鼠之間》、《罐頭工廠》以及《伊甸園東》。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編輯] 繁榮的美國戲劇
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戲劇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美國第一位偉大的劇作家是尤金·奧尼爾(1888-1953),他於193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奧尼爾的劇作在古典神話、聖經以及現代心理學等領域取材,直白的描寫性和家庭爭端問題,但他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於人們對自己身份認同問題的探索。他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長夜漫漫路迢迢》(喬志高譯)是一部規模很小,主題卻很深刻的悲劇,以作家自己的家庭生活為藍本。
這個時代的另一位美國本土的劇作家是田納西·威廉斯(1911-1983)。他來自美國南部,熱衷於以自己的家鄉為故事的背景。他的劇作通常十分詩化且煽情,經常以一個情感細膩的女子被困於一個蠻荒的環境為主題。他的一些劇作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包括《慾望號街車》和《朱門巧婦》。
[編輯] 來自南方的聲音
其實,在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五年,便已經有一位美國作家獲得這一殊榮,那就是威廉·福克納(1897-1962)。福克納以密西西比河畔一個名為「約克納帕塔瓦」的虛構的地方為背景創作了一系列作品。他以看似未經修飾的人物的思維軌跡為線索來敘事,以此來揭示人物最真實的內心世界。這一技巧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意識流」。作家還經常打亂時間順序來敘事,用以揭示過去和現實之間的聯系。他最優秀的作品包括《喧嘩與騷動》、《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等。
福克納是美國南部文學崛起的一個代表人物。南部文學的代表作家還包括杜魯門·卡波特(1924-1984)和弗蘭納里·奧康納(1925-1964)。盡管卡波特的創作領域包括長短篇小說以及散文,他最傑出的作品卻是紀實文學《冷血》。這部作品記錄的是一宗真實的連環殺人案,體現了一位小說家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和優美的文風的絕佳結合。其他擅長寫紀實文學的作家還包括諾曼·梅勒(1923-)和湯姆·沃爾夫(1931-)。前者在收入《夜晚的大軍》中的《五角大樓》一文中描寫了一場反戰大遊行,而後者的《太空先鋒》則真實的記錄了美國宇航員的生活。湯姆·沃爾夫是美國新新聞主義的代表人物。
弗蘭納里·奧康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因此她能夠以旁觀者的冷峻目光觀察她的家鄉——新教傳統根深蒂固的美國南部社會。她筆下的人物多半是正統的新教徒,同時迷戀上帝與魔鬼。她以其悲喜劇風格的短篇小說而著稱。
[編輯] 黑人文學
20年代,位於紐約曼哈頓哈萊姆區的黑人藝術家社區逐漸崛起,發動了「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在這場文藝運動中產生了諸如朗斯頓·休斯(1902年-1967年)、康蒂·庫侖(1903年-1946年)以及克勞德·麥凱(1889年-1948年)等極具天賦的詩人。小說家佐拉·尼爾·赫斯頓(1903年-1960年)將傳統的小說敘事與非裔美國人的口頭傳播的傳說和歷史結合起來,並且融入了人類學元素。她在小說《凝望上帝》中描寫一個非裔美國女人的生活和婚姻。她的創作影響了後來的黑人女性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對文學形式多樣化的需求導致許多黑人作家躋身美國文學的主流。詹姆斯·鮑德溫(1924年-1987年)在作品《喬萬尼的房間》中表達了對種族主義的蔑視和對性解放運動的支持。拉爾夫·艾利森(1914年-1994年)在《隱形人》中以「隱形人」喻黑人文化在美國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將非裔美國人的境遇和現代社會中人類對自我身份認同的過程結合起來。
[編輯] 垮掉的一代
50年代,美國的西海岸出現了一群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和藝術家。這些人熱衷於爵士樂,認為戰後的社會已經疲憊不堪,主張人們應該在毒品、酒精和東方的神話傳說中尋求更多新鮮的體驗。詩人艾倫·金斯堡(1926年-1997年)在其作品《嚎叫》中奠定了這一流派反抗社會和追求視覺迷幻的風格。這部作品以惠特曼風格的句式開頭:「我親眼看到我們這一代最美好的心靈被瘋狂所毀滅……」。傑克·克魯亞克(1922年-1969年)在他插話式風格的小說《在路上》中為「垮掉的一代」縱情享樂的生活方式大唱贊歌。
[編輯] 後現代主義文學
以下一些作家的作品可以勾畫出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大致輪廓:托馬斯·品欽、威廉·加迪斯、羅伯特·庫維爾、威廉·H·加斯、約翰·巴斯、雷蒙德·費德曼、唐·德里羅。這些作家共同的特點在於:主張每個具體的「文化結構」都應該服從一個范圍更龐大的敘事結構,因此沒有任何一種結構是完美的;理想的敘事結構是人們所無法預知的;知識具有無法改變的不確定性。所有這些思想導致「類型之類型」理論的誕生,以及《芬尼根守靈夜》式的結構迷陣。
由於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仍在建構之中,目前學術界還無法為這一流派的作家和作品下一個客觀的評述和結論。人文主義與解構主義,整合與分裂,單一和多元,究竟孰優孰劣,目前尚無法判斷。而實際上,這也是托馬斯·品欽、雷蒙德·費德曼、奧斯瓦德·維納、漢斯·沃爾什朗格、雅克·德里達、詹姆斯·喬伊斯、阿諾·史密特、弗拉基米爾·索羅金等後現代主義作家的初衷。
[編輯] 充滿智慧的靈魂
從歐文和霍桑的年代一直到今天,短篇小說一直都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文學樣式。約翰·奇佛(1912-1982)是美國20世紀傑出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的小說將不斷成長著的美國大城市周邊城鎮人們的生活納入了文學的視野。奇佛長期供職於以智慧和成熟著稱的雜志《紐約客》。
近些年來,美國出現了許多來自邊緣人群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取得了振聾發聵的效果。例如J·D·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是意識流小說中的傑作;萊斯莉·瑪爾蒙·席爾柯(1948-)的小說《美國土生子》大量應用口語,並引入民間傳說等元素;華裔作家譚恩美(1952-)在小說《喜福會》中講述了她的父母早年在加州的經歷。古巴裔作家奧斯卡·黑傑羅斯(1951-)的小說《曼波之王的情歌》榮膺1991年普利策文學獎。埃德蒙·懷特(1940-)所著的包括《一個男孩的故事》的系列小說反映了美國同性戀人群的歡樂與痛苦。近些年來,美國的一些黑人女作家大行其道。其中,托妮·莫里森(1931-)以其小說《寵兒》和一些其他作品贏得了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她是第二位獲此榮耀的美國女作家。
[編輯] 其他人物
達希爾·哈密特和雷蒙德·錢德勒的偵探小說創作對其他文學樣式的創作產生了影響,其影響力超越了國界。
辛克萊·劉易斯、艾茵·蘭德、左拉·尼爾·赫斯頓、蕾切爾·卡遜、理查德·賴特、薇拉·凱德、保羅·奧斯特等。
擁有國際聲譽的美國詩人包括:艾略特、艾倫·金斯堡、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約翰、格林里夫·惠蒂、瓦爾特·惠特曼、埃米莉·迪更生、羅伯特·佛洛斯特、艾茲拉·龐德、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查爾斯·布考斯基、羅伯特·勞、格溫多林·布魯克斯、朗斯東·休斯、奧格登·納什、謝爾·希爾弗斯坦、威廉·S·伯羅斯、E·E·肯明斯、瑪雅·安吉羅。
❷ 列舉西方後現代文論的五大理論派別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關於後現代文學的基本特徵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既有重復,也有不同。這里,我們採取劉象愚主編的《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中比較系統和成熟的觀點,同時輔以其他諸家較為權威的觀點和較具代表性的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的特徵加以綜合說明。按照劉象愚的觀點:「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不確定的創作原則、創作方法的多元性、語言實驗和話語游戲。」[18]
1、 不確定性的創作原則
被譽為「後現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的美國作家唐納德·巴塞爾姆曾經這樣宣稱:「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確定原則。」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不確定性又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主題的不確定、形象的不確定、情節的不確定和語言的不確定。
(1)主題的不確定
曾艷兵認為:「現實主義那裡,重要的是寫什麼,在現代主義那裡,重要的是怎麼寫,而在後現代主義那裡重要的則是寫本身」 [19]「寫什麼」也就是寫什麼主題的問題,「怎麼寫」也是怎麼寫主題的問題,而到了後現代主義那裡,主要已經不復存在了。因為意義不存在,中心不存在,本質也不存在,「一切都四散」了。比如「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毫不羞愧、毫無顧忌地在作品中坦述自己最隱私、最深刻的感性,隨意地、即興地表現自我。作者將一長卷白紙塞入打字機,不假思索地把他的流浪生活和同夥的談話記錄下來,不講章法,也無主題,任意揮灑,進行「自發創作」,三天之內便匆匆寫了這部20餘萬字的小說。而在聯想國內徐星的《無主題變奏》,其名字本身就說明了一切。
(2)形象的不確定
如果說現實主義那裡,人物即人,在現代主義那裡,人物即人格的話,那麼,在後現代主義那裡,人即人影,人物即影象。後現代主義在宣告主體死亡、作者死亡時,文學中的人物也隨之死亡。作品中的人物成了一個沒有性格,沒有背景,沒有過去,也不知未來的平面,一個代碼,一個符號,甚至可以用A、B、C之類的字母代替。有人將後現代主義的這種人物形象概括為「無理無本無我無根無繪無喻」,其中「無繪」指的是沒有形象的描繪代碼,它不給人物一幅肖像;「無喻」的意思是沒有比喻和轉喻代碼,因為在後現代主義文學那裡,根本就沒有隱藏在現象後面的「意義」可以探尋。正是這「六無」,使得後現代主義文學形象的確定性完全被肢解了。在巴塞爾姆的《辛柏達》中,一個生活在80年代的叫「辛伯達」的美國教師「我」講了「水手辛伯達」的故事,但最後你很難分清講話的人是水手辛伯達還是大學老師辛伯達?或者兩者原本就是同一個?小說的主人公究竟有幾個,兩個還是一個?所有這些都是不確定的。
(3)情節的不確定
後現代主義作家反對故事情節的邏輯性、連貫性和封閉性。認為傳統作品中認為故事有一個完整順序和來龍去脈的敘事只是作者的一廂情願和自欺欺人。他們將現實時間、歷時和未來時間隨意顛倒,將現在、過去和將來隨意置換,將現實空間不斷地分割切斷,使得文學作品的情節呈現出多種或無限的可能性。新小說代表作家之一布托爾的日記體小說《時間表》分為5個部分,這5個部分即日記中的5個月(5月—9月)。主人公在這個迷宮般的城市裡所寫的日記已不是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展開,而是將現在、過去、未來,現實、歷史、幻想交織在一起。讀者如果以讀巴爾扎克式的小說的神智去讀這部小說,就會如墜雲里霧里,不知所雲,但如果按照新小說的方式去閱讀,層層解析作者精心設計的結構,就會產生一種一步一步走出迷宮般的愉悅和快感,同時不得不嘆服作者的別具匠心。
(4)語言的不確定
語言是後現代主義最重視的因素,它甚至上升到了本體論的高度。羅蘭·巴特在其《寫作的零度》中認為,從福樓拜到現今的全部文學都呈現出語言上的難題。後現代主義則近乎把文學的這種語言推向了極致,雖然後現代主義一直主張「無中心」,但恰恰在他們拼棄一切深度模式之後的語言游戲導致他們還是不經意間又營造出另一種中心——語言中心。這一點將在後面「語言實驗一話語游戲」中詳細論述。
2、 創作方法的多元性
在《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中,編者在論述這一章節時,將後現代主義分與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參照比較,認為前者與後三者的互滲影響導致了很多優秀後現代主義作品的出現。比如後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的神奇產物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品為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比如吸收現代主義滋養成功完成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轉型的喬伊斯的後期作品(《芬尼根守靈夜》)及受存在主義哲學和文學影響的黑色幽默派別(代表作品為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軌》),比如將浪漫主義的「抒發個人情感」這一特徵推向極致的美國後現代主義詩歌流派——自白派等。這種將後現代主義與其他文學思潮相對比的方式很好地凸顯了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徵,但就像A的左邊是B,右邊是C,前面是D,問A有什麼特徵一樣,如果我們答A在B的右邊,C的左邊,D的後面,最終還是等於沒有回答。鑒於此,筆者在這個環節將引入美國後現代派小說的諸多創作方法,並結合具體實例,詳細論述,因為美國是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發源地和重鎮,小說又是後現代派文學最具代表性的體裁類型,所以這樣便可起到管中窺豹,以小見大的效果。
這些創作新方法有下列幾種[19]:
(1)事實與虛構的結合
後現代主義小說不再是作家個人想像和虛構的產物,而是事實與虛構的巧妙結合。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重新走進後現代派小說,成了它的一大特色。但這種「重訪歷史」已經不再像傳統小說客觀再現或主觀表現歷史人物,而是一種戲仿、調侃與反諷。在後現代主義作家那裡已經不存在所謂客觀的歷史,也不存在宏大敘事,聲名顯赫的歷史人物在他們筆下同樣會猥瑣不堪,滑稽可笑。如羅伯特·庫弗的《公眾的怒火》(1977)將前總統尼克松作為小說的主要敘事者,在虛構的情節中插進尼克松從青少年時代到入主白宮的真實經歷,隱晦地批判和嘲笑20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對科學家羅森堡夫婦的迫害。
(2)科幻與虛構的結合
在後工業化時代,人與機器、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的描述再度引起後現代派作家的重視,隨著電視和網路的發展,原本不受重視的科幻小說又重振雄風,煥發了青春。科技的發達讓人們重新思考時間的奧秘。馮內古特的長篇小說《五號屠場》便是個典型的例子。小說主人公被飛碟綁架到541號大眾星上後,便可以隨意穿越時空。他從1955的門進去,從另一個門1941年出來,再從這個門進去,發現自己到了1963年。這種貌似荒誕不經的科幻小說卻重新喚醒了人們對生、死、時、空的思考,發人深省又不失趣味。
(3)小說與詩歌、戲劇和書信的結合
後現代主義的小說與傳統小說不同,它已經成為一種跨體裁的藝術創作。它不同於以前的書信體小說,或者插入幾首詩歌的小說,而是從量和質上都發生了根本改變。納博科夫的《微暗的火》通過希德的詩和金保特的注釋,演繹故事中的故事,展示了納博科夫式的赴驗現實。被稱贊為「自《芬尼根守靈夜》以來小說領域內第一個重要的形式創新」。在這部小說的創作上,他炸開了先前詩與小說的統一。將他的小說世界由里到外翻了個夠,把小說支離破碎的內容統統倒出來擺在桌面上,把詩與敘述的統一工作留給讀者去做。小說中的詩和注釋同步進行,作為詩的文本和作為注釋的文本表面上互不關聯而實際上又互為依存,從而形成了讀者創作的第三個文本。
(4)小說與非小說的結合
後現代主義小說不僅消解了小說與詩歌和戲劇等其他體裁的界限,而且大大地超越了小說與非小說的傳統標界。在德里羅的長篇小說《白色的噪音》里,超級市場的廣告、電視廣告、旅遊廣告、葯品廣告到處泛濫,刺激著人們的神經。主人公傑克教授經常發現女兒斯特菲在夢中重復電視里廣告的聲音。這已經在向人們暗示,噪音並不一定是空氣的振動,它或許已經幻化為人們的潛意識,隱秘地隱藏在人的大腦里。以至於在靜寂無聲的夜裡,人們要麼難以入睡,要麼囈語不已。比起前者,這種噪音也許是更可怕的。
(5)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結合
與現代主義作家追求高雅的精英立場不同,後現代主義作家一直致力於吸取通俗文學的藝術手法來表現嚴肅的社會主題。誠如傑姆遜所說:「到了後現代主義階段,文化已經完全大眾化了,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距離正在消失。」[20]採用通俗小說的技巧能使嚴肅小說獲得廣闊的生存空間,進一步適應大眾的需要,不斷豐富和更新。通俗小說包括哥特小說、偵探小說、冒險小說、浪漫小說、言情小說等等,體裁繁多,歷史悠久,大眾喜聞樂見。後現代主義作家選取其好的藝術技巧,加以融化創新,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如在《比利·巴思格特》,多克托羅將通俗小說的技巧運用的淋漓盡致。小說開頭採用電影蒙太奇的倒敘手法,描寫黑幫老大蘇爾茲為了霸佔下屬的妻子,命令打手將那個下屬扔進大海。情節緊張、場面驚險,時而燈紅酒綠,時而鮮血淋漓,令人驚心動魄。小說改編成電影後,深受觀眾好評。多克托羅已發表8部長篇小說,其中5部已改編電影,其他3部也正在洽談中。他成了一位最引人注目的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家。
(6)童話或神話與虛構的結合
後現代主義作家和現代主義作家一樣,有時也會格外傾心於童話或神話體裁重新進行小說創作。但與現代主義作家刻意製造一種隱喻相比,後現代主義作家則力求迴避他的觀察走向任何程度的神話性。巴塞爾姆的長篇小說(1967)用鬆散的拼貼法再現了德國著名作家格林的童話《白雪公主》(1918)。小說保留了童話中白雪公主和七個矮人的基本情節,但人物已經開始變形,情節也變得非常奇怪。現代白雪公主厭倦了家庭主婦,盼望有個王子救她出去。可笨拙怯懦的王子卻深感憂慮,躲在修道院逃避他的王子使命。作者非線性的敘述、嬉戲式的形式以及極端的幻想與日常的細節相結合,從面傳達出後現代生活反童話本質:它的空虛,它的千篇一律,它的庸俗無聊以及人在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失望和失敗。
(7)小說與繪畫、音樂尤其是多媒體的結合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曾是網路大發展的時代,有些多才多藝而又敢於大膽創新的作家便把小說與繪畫、音樂尤其是最時髦的多媒體結合起來,創作了比後現代派更後現代的小說。最突出的,就是著名女作家勞瑞·安德森。她本身既是小說家,又是演員、畫家、攝影師和作曲家。她的著名短篇《戰爭是現代藝術的最高形式》是《神經聖經》里的名篇之一。圖文並茂,短小精悍(不足500字),又顯得不知所雲。作品生動而簡潔地記錄了作者自帶電子設備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到中東各國演出的故事。文字旁邊是她自己畫的四幅畫:一架飛行中的轟炸機、一個肩扛火箭槍的戰士、炸彈爆炸時產生的煙幕和炸彈在夜間爆炸時的火光。四幅畫與文字描述構成了互文性,給讀者帶來強烈的感情沖擊。不僅如此,安德森還把這個短篇搬上擺台。舞台上配有相關的背景畫面和背景音樂,她親自在台處朗誦,並通過聲音的高低來營造獨特的氛圍。她的表演總得到觀眾的充分肯定。人們稱她是個跨體裁的藝術通才,富有創新精神的後現代主義作家。
當然以上僅限於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的主要特點,事實上後現代主義在各國又各有不同,法國的新小說,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俄羅斯的「另一種文學」,中國的先鋒小說等等又分別有各自的民族性。但上述新的創作方法也可以看作召示了各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一種普遍的特徵:文學藝術的邊框模糊了、衍化了,也日益多元化了。它超越了藝術與現實的界限,超越了文學體裁之間的界限,也超越了各類藝術之間的界限,呈現出一種精彩紛呈的多元局面。
3、 語言實驗與話語游戲
前面我們說過,後現代主義在主張一切「無中心」的不經意間卻導致了「語言中心論」。 伽達默爾指出,「毫無疑問,語言問題已在本世紀的哲學中處於中心地位。」當然,這種中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中心,首先,這種中心不是有意為之;其次,這種中心具有消解他者和自我消解性。後現代主義正是不自覺地憑著這種中心站在了與傳統截然相對的一邊。語言中心的產生有著深厚的哲學背景,我們可以看看理論諸家是怎樣說的。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伽達默爾說:「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世界」;拉康說:「真理來自言語,而不是來自現實」;德里達說:「由於中心或本源的缺失,一切都變成了話語」;哈貝馬斯說:「力量乃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在特定含義上,它僅僅屬於話語而不是語句」;圖根哈特說:「世界是按照我們劃分它的方式而劃分的,而我們把事物劃分開的主要方式是運用語言。我們的現實就是我們的語言范疇」。世界由此突然變成了一個話語的世界。人類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知識都是由話語產生出來的,真理是由話語建構起來的,所有的真實也都只是話語的真實。「我只是語言體系的一部分,是語言一語道破我,而非我說語言」。[21]索緒爾的能指和所指一一對應的關系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只是人為的,語言符號的意義不過是以新的能指符號取代有待闡釋的能指符號的過程,或者說是由一個能指滑入另一個能指的永遠止境的倒退。意義永遠處在無限止的延異中,符號所指代的實物實際上永遠不在場,能指永遠被限制在一個語言符號之內,永遠不能觸及所喻指的實體。用拉康的公式表示即:能指/所指(S/s),能指和所指永遠被橫線劃開,不可能合二為一。表意鏈完全崩潰了。這樣,「我們就進入精神分裂,其形式是一堆清晰但毫無聯系的能指組成的碎片。」
於是,從事解構主義批評的批評家們和作家們就只好或者說可以心安理得地沉溺於文本的能指符號中自由嬉戲了。所以,羅蘭·巴特說:「寫作,或『作為寫作的閱讀』,是最後一片未被侵佔的領域,在這里知識分子可以隨意嬉戲,享受能指的奢華,任意地無視愛麗舍宮或雷諾工廠中可能發生的一切。在寫作中,自由的語言游戲可以暫時破壞和擾亂結構意義的專制;而且,寫作——閱讀主體能夠從單一身份的束縛中被解脫成為一個狂喜彌散的自我。」[22]這就是後現代主義文學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鑒於上述原因,後現代主義的寫作便呈現出與現代主義截然不同的風貌。如果說現代主義是以「自我」為中心,那麼後現代主義則是以「語言」為中心。這便是二者最大的區別。我們可以繼續來看一下,從事一線寫作的後現代主義作家們是怎樣說的。加斯說:「文學中沒有描述,只有譴詞造句」,「我從來不懷疑語言,我知道它有迷惑性,但我就是相信語言」;貝克特在小說《無名無姓的人》中借主人公之口說:「所有一切歸結起來是個詞語問題」,「一切都是詞語,僅此而已」;詩人戈姆德林曾這樣寫道:「字是影子/影子變成字/字是游戲/游戲變成字」;語言詩派直截了當地表明,詩歌的主要原料是語言,是語言產生經驗。而集哲學家、文論家與作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羅蘭·巴特認為,後現代主義作家不是運用語言作為工具來表現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表現自己的想像的人,而是「一個思考語言的人,一個思想家兼語言家(換言之,既不完全是思想家,又不完全是語言家)」。[23]當代寫作已經使自身從表達意義的維度中掙脫出來,而只指涉自身。寫作猶如游戲,在不斷超越自身的規則和違反其界限中展示自身。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這種敘述方式的游戲性,使寫作本身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同時也使得讀者能夠從閱讀文本中獲得極大愉悅。後現代文本是一種「語言構造物」,是一個網狀結構,讀者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閱讀,也可以從任何地方停止閱讀。讀者無須去探求或推敲隱藏在文本之後的內容,他只要關注自己每時每刻的體驗和感覺就行。下面仍然以美國後現代派小說為例,具體展示後現代主義在語言實驗和話語游戲方面所營造的光怪陸離的精彩世界。
(1)跨體裁的反諷話語
羅伯特·庫弗的小說《公眾的怒火》中除了小說話語外,還有詩、歌曲、剪報、廣告、小歌劇、艾森豪威爾與囚犯的對話等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敘事者尼克松在紐約時報廣場羅森堡夫婦刑場上的政論性演講。他大聲疾呼,號召人們「為了美國脫下褲子」,而且後面還有一連串的單行排比,如「為上帝和國家把褲子脫下!」「為耶穌·基督把褲子脫下!」「為全人類把褲子脫下!」「為迪克把褲子脫下!」等等。當眾脫下褲子本來是一種庸俗下流的動作,可當作者將它與尼克松冠冕堂皇的高論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二者立即形成強烈的反差。崇高的政治話語與下流的動作構成對美國迫害無辜科學家羅森堡夫婦的嘲弄。其反諷力度可謂入木三分。
(2)用人物對話的直接引語構成的敘事話語
小說的敘事話語一般都是由人物對話的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以及作者的敘述和描寫構成,但威廉·加迪斯的長篇小說《小大亨》則由人物對話的直接引語構成。就像現代派小說中的意識流派中句與句之間沒有標點符號一樣,這種由人物對話直接引語構成的小說則乾脆連連接對話的敘述和描寫也省去了,顯示出濃烈火的藝術特色。這不由讓人想起海明威的短篇小說《白象似的群山》和羅柏·格里耶的《橡皮》,號稱「冰山敘事」的海明威和以寫「物化小說」為已任的格里耶有著共同的原則:不要妄加描述和評論,呈現事物本來的樣子。威廉·加迪斯看來顯然燭繼承了這個傳統,在他看來,所謂意識是捉摸不定的,唯有呈現出的話語才是唯一真實可信的。在主張語言實驗和話語游戲的後現代派作家中,威廉·加迪斯也許是最激進的一位,他拼棄了所有的敘述和描寫,直接讓人直視活生生的話語,也許他只是想表明:這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3)超市廣告、旅遊廣告和葯品廣告,構成富有市場信息的敘事話語
商品廣告是市場經濟的吹鼓手和幸運兒,更成了後工業時代的寵兒,在家裡打開電視機或走進超級市場的大門,迎面撲來的是五光十色的廣告。真真假假的各類廣告引導或誤導人們的消費。過多過濫的商品廣告打破了生活的平靜,干擾了人們的心態。這是後工業時代消費主義給人們造成的困擾。形形色色的廣告本身還組成了一個無形的意識形態話語,無聲地引導著人們的意識走向,使個體和主體泯滅於眾聲喧嘩的廣告世界之中。後現代主義作家將這一充滿時代特色的廣告話語納入小說敘事之中,拼貼、並置,混雜,讓人們自行領悟各種聲音之間的文本間性,從而生發出各自不同的觀感體悟。德里羅的長篇小說《白色的噪音》的敘事話語反映了上述特點,小說中充斥了各式各樣的廣告品牌。如三大信用卡:Master Card、Visa、American Express;豐田三大品牌:Toyota Corolla、Toyota Celica、Toyota Cressida;其他還有Dacron、Orion、Lycra Spandex、Kleenex Softique、Lyda等等。
(4)抒情與敘述、贊美與抱怨交織的「悖論式」話語
後現代派作家不同於現代派作家刻意保持一種冷眼旁觀的寫作姿態,進行所謂的「零度敘事」,而轉而投入大量感情,時而欣喜,時面哀傷,時而贊美,裡面抱怨,時而調侃,時而反諷,像一個嬉戲的孩子,肆無忌憚地游戲於語言之中。他們對一些人和事既有贊美又有批評,形成「悖論式」話語。納博科夫便是這樣一位影響深遠的語言大師。他是托馬斯·品欽的恩師,巴思、霍克思和巴塞爾姆的崇拜者。他的代表作《洛麗塔》初期曾被列為禁書,後來被公認為西方後現代文學經典之作。比如在開篇作者便用充滿感情的筆調寫道:「洛麗塔,照亮我生命的光,點燃我情慾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頂到硬齶做一次三段旅行,洛,麗,塔。」其實,他對洛麗塔又充滿矛盾的心情:「天真無邪詭計多端,楚楚動人和粗俗不堪,深藍色的悶悶不樂加玫瑰紅的無憂無慮,這就是洛麗塔的寫照……」這種「悖論式」話語使小說充滿張力而耐人尋味。
(5)作者的話音隨意介入敘事,構成「侵入式」話語
以前,小說創作忌諱作者闖時宜情節之中說三道四,但是在後現代派小說中,這種「侵入式」的話語則屢見不鮮。馮內古特在《時震》(1997)里坦率地寫道:「特勞特(小說主人公)其實並不存在。在我的其他幾部小說中,他是我的另一個自我。」這種作者隨意介入敘事的「侵入式」話語集中體現在「元小說」(metafiction)中。元小說可以用最通俗的語言定義為:在創作小說的同時又對小說創作本身進行評述,簡單地說即是一種「關於小說的小說」。元小說把小說藝術操作的痕跡有意暴露在讀者面前,自我點穿了敘事世界的虛構性、仿造性,意在向人宣示:一切都是偽造的,就連這世界,都是被敘述出來的。「元小說」第一次由美國後現代派作家威廉·加斯提出來,他本人也是「元小說」的實踐者,被譽為「元小說的繆斯」。在《中部地區的深處》中,「我不能再杜撰了」,「我就想讓這頁這樣子」等等大談小說創作的句子時常出現。加斯利用這種創作手法,使自己(作者)和讀者都允許小說有更大的自由度去探索其虛構性,撕去它反映現實世界的偽裝。
(6)超文本的電腦語言構成的話語
電腦的普及使網路文學應運而生,超文本的電腦語言引起了後現代派小說的興趣。他們試著在小說中用它構建新的文物古跡事。E·L·多克托羅在中篇小說《皮男人》里曾用3組共12個名詞來描述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背景:
Night Ladder Window Scream Penis
Patrol Mud Flare Mortar
President Crowd Bullet
中文即是:
夜晚 梯子 窗子 尖叫 陰莖
巡邏 爛泥 火焰 迫擊炮
總統 人群 子彈
其實經過仔細思考,不難解讀這3組詞的含意:
第一,60年代有的男人在夜晚用梯子爬進窗戶與女子幽會或對女子強暴,女人發出尖叫。意指20世紀60年代「性解放」帶來的通姦和強奸等社會惡習。第二,士兵巡邏在泥土小路上,看到迫擊炮射擊時發生的火焰。指越南戰爭。第三,總統在人群中被子彈射中。指1963年美國前總統肯尼迪被刺殺。這些詞語孤立地看沒有什麼意義,但如果並置在一起,便立即能營造出一種場景。當然,這種場景只是現實一種,還可以有其他的解讀。這也充分體現了後現代主義文學以圖通過語言實驗和話語游戲來呈現這個世界方式。
以上6種語言實驗和話語游戲是在話語層面呈現的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寫作方式。而具體的手法則多種多樣。有論者認為,在後現代派作品中,現代派最常用的藝術技巧如意識流的內心獨白、隱喻、象徵、聯想、時空錯位等雖然未被拋棄。但已退居其次,而一些新的表現手段則得到普遍運用,其中最突出的有四種:A、蒙太奇;B、諷仿;C、拼接;D、拼貼。杜威·佛克馬指出了後現代主義文學較之現代主義文學的五個突出的語義場:同化、加倍和排列、感覺、運動、機械化等因素。提出了後現代主義文學較為常用的若干手法,諸如間斷、累贊、加倍(包括情節的加倍和舊詞的加倍,一個文本中兩個故事相互交叉,「無意義循環」,「發現詩」,寫作活動的加倍)、增殖(包括符號系統的乘法;語言與其他符合的混合,結尾的增殖,無結局的情節的增殖)、列舉、排比(包括文本各部分的互換性,文本與社會語境的排比,語義單位的排比等)。而且還特別指出「排比法」對現代主義早期的一些程式可能破壞性更大,它甚至足以推翻後現代主義體系中仍可能出現的等級秩序。這些具體手法在各種後現代主義小說的敘事話語中又呈現了不同的面貌,拿「元小說」為例,又可以具體往下分。戴維·洛奇評價元小說家的語言處理時提到了六種手法:「矛盾、排列、中斷、隨意、過分和短路。」[24]可以這樣說,從來沒有一種文學流派能像後現代主義文學一樣擁有如此之多而又如此眩目的技巧。因此之故,在短短半個世紀內,他們既向世人創作了一大批千姿百態、光怪陸離的作品。
❸ 推薦點描寫西方歷史的小說
要看樓主你要的是那一種類型的樓,二樓和四樓介紹的是以西方品味的網路小說,沒有真實的西方歷史背景(對此我就不介紹了);要真實背景的話,沒有一本統一西方歷史的小說,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小說:
-英國:《Oliver Twist(霧都孤兒)》狄更斯的,通過一個孤兒的經歷描述了十九世紀英國社會陰暗的一面(維多利亞時期最貧困的社會階層、一個存在童工、城市犯罪、假意的社會)
傲慢與偏見,奧斯丁(這個是個人建議,裡面有一些資產階級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經典的西方女性小說)
-法國:三樓的《巴黎聖母院》不錯(雨果的作品都有一些當代歷史的參與)
-德國:《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一個年輕的作者因無法得到少女的愛,並無法融入當代社會,最後自殺)
-義大利:《許配》曼佐尼(十七世紀,義大利被西班牙統治的社會)
-俄羅斯:《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的作品都有社會的描述,像《安娜』卡列尼娜》
-美國:《湯姆叔叔的小屋》斯托(一個種族歧視外加奴隸制的社會)
❹ 後現代派小說的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現代派稱為「後現代派」或「後現代主義」。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傷亡慘重,歐洲許多城市成為廢墟,歐美各國經濟上很不景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矛盾重重,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緒低落,產生悲觀絕望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在社會上泛濫,文壇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現代派文學流派。這些流派被稱為「後現代派」。
「後現代派」在法國有以薩特、加繆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以尤奈斯庫和貝克特為代表的荒誕派戲劇,以阿蘭·羅布-格里耶為代表的新小說派。這些派別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影響。在美國,「後現代派」勢力強大,派別繁多。不但有荒誕派戲劇;還有荒誕派小說。此外還有黑色幽默小說、垮掉的一代、存在主義小說、新小說、新「新小說」、超級小說、抽象小說、超現實主義小說等。黑色幽默小說在美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
「後現代派」作家一般都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思想消極頹廢。存在主義哲學屬主觀唯心主義范疇,認為只有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這種哲學以自我為中心,把個人看得高於一切。對社會和群眾,採取輕視和否定態度,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活在世界上與別人不能互相了解,只能互相憎根。人們最大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等待死亡。象貝克特的劇本《啊,美好的月子!》就是宣揚人雖活著卻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戲劇開幕時,一個老婦人在台上,她的半截身體已經理入黃土之中。但她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仍然按照每天的習慣梳頭、洗臉、刷牙,嘴裡還在贊美:「啊,美好的日子!」美國的黑色幽默小說在揭露現實社會中的種種黑暗現象的同時,又表現了作者對肆無忌憚的惡勢力感到無能為力的消極情緒。他們憤怒、痛苦、絕望,用笑來掩蓋淚,用喜劇形式表現悲劇。他們感到的大難臨頭、前途渺茫的思想,是與存在主義哲學有聯系的。
「後現代派」在藝術技巧方面,繼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現代派的象徵、意識流、夢幻等手法,並且有了新的發展。例如荒誕派戲劇就運用了新的舞台表現手法:破碎的舞台形象、漫畫式的誇張手法、重視道具作用等等。新小說派在技巧方面也不斷標游立異。例如英國約翰遜寫的小說《不幸者》,作品分成一個一個部分,不裝訂,放在盒子里,除第—部和最後部分外,其他部分可以顛倒,讀者可以隨便排列次序。有的新小說完全是文字游戲。
❺ 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有哪些
1、加繆《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2、《百年孤獨》
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3、《禿頭歌女》
《禿頭歌女》於1950年在巴黎首演時,引起人們的注意和爭論。此劇描寫了一對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夫婦與他們的朋友——另一對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夫婦之間的無聊的對話。
4、《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譯做《等待果陀》,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現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
5、《弗蘭德公路》
法國小說家克勞德·西蒙的作品。《弗蘭德公路》以1940年春法軍在法國北部接近比利時的弗蘭德地區被德軍擊潰後慌亂撤退為背景,主要描寫3個騎兵及其隊長痛苦的遭遇。
❻ 後現代主義對歷史的影響(考古學方面)
次重要轉向。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理論是「互文性」理論。新歷史主義實質上是一種與歷史發生虛構、想像或隱喻聯系的語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歷史主義,帶有明顯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顛覆性等後現代主義特徵,強調主體對歷史的干預和改寫。新歷史主義的出現是對傳統的歷史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雙重反撥,它突破了文學學科的森嚴壁壘,拓展出多維的研究空間,走向開闊的跨學科研究。新歷史主義與文化研究相結合,表現出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具有既消解又補充歷史唯物主義的雙重性。
[關鍵詞] 新歷史主義;社會文化思潮;對比分析
新歷史主義的問世,是伴隨著當代西方學術界的「文化轉向」而出現的「歷史轉向」。新歷史主義作為一種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社會文化思潮,對傳統的歷史觀和歷史題材的創作理念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這種復雜的社會文化思潮進行宏觀辯證的綜合分析。
一、一次重要的學術思想轉向
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特徵顯示出對所謂傳統的歷史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雙重反撥。新歷史主義到現在還是一個沒有共同理論綱領的學術流派,是一個還沒有得到公認的尚不確定的概念。正因為這樣,對新歷史主義的解釋很不相同。從國別來說,美國學派與英國學派存在著差異。英國學派宣揚的「文化唯物論」雖然處於邊緣,但表現出比較強烈的政治文化色彩。美國學派注重對社會文化領域的重建,新歷史主義作為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式微之後的新理論和新批評,表現出強勁的勢頭。由於不同學者所持歷史觀念的多樣,對新歷史主義的解讀更是人言人殊。有人認為,「歷史」表現為占統治地位的權力關系和權力斗爭的敘述。有人主張「歷史」是由各種聲音講述的包括處於邊緣的勢力和人物的權力故事。有人把歷史理解為文學文本與社會存在的內部和外部的復雜關系。還有人對新歷史主義表示非議和反感,譏諷那些傾心「文化批評垃圾」的「追新族」們妄圖通過顛覆偉大的文學經典,藉助文學來改造社會,只能是一種「文明的野蠻人」的幻想。
新歷史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他在《文類》雜志的一期專刊的前言中,打出「新歷史主義」的旗號。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學術夥伴,還有路易斯•蒙特洛斯、喬納森•多利莫爾、海登•懷特及查理•勒翰與卡瑞•利伯特等人,他們的理論既有自身的獨特性,又具有共同性。海登•懷特通過賦予歷史一種想像的詩性結構,從而把歷史事實和對歷史事實的語言表述混為一談。他的著作《元歷史》、《話語轉喻學》、《形式之內容》都越來越明顯地把歷史詩學化,認為歷史是一種語詞建構起來的文本,是一種「文學虛構的歷史文本」,是一種具有文學性的歷史文本,是一種「敘事」的「話語」文本,從而把「史學」變成了「詩學」。後現代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學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詩學,是一種「語言的虛構」,從根本上否定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規律性和科學性。隨著20世紀80年代「解構批評」向各種解釋學的轉移,各種解釋學的闡釋模式,特別是對文學與歷史的接受反應理論和闡釋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融進新歷史主義的文化思潮之中。
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折。西方文論的主流不再把文學限定在文本自律的狹小圈子裡,而是一反過去對政治的厭惡,向歷史、政治、種族、性別和意識形態傾斜。形式主義掩蓋了理論的社會功能與政治功能,忽略了民族權力和婦女權力問題,遮蓋了各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新歷史主義文學研究的興趣開始從對文學的「內部」研究轉向對文學的「外部」研究,恢復和重新確立文學的歷史和社會背景。
較之於形式主義而言,新歷史主義表現出很強的學理優勢。文學學科的森嚴壁壘開始被突破,走向開闊的跨學科研究。原先那種只局限於封閉的文本研究的文學觀念開始向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精神分析學開放,拓展出多維的研究空間。文學理論的各種跨學科聯系互滲、互融、互釋、互動,形成闡釋的通約性和連貫性。文學自身的審美特性和特殊規律的研究受到冷落,甚至表現出用文化研究排斥文學研究的傾向。文學理論發展的整體趨勢走向廣義的文化研究和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
新歷史主義與文化研究相結合,表現出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文學理論轉向和側重文化研究,更加關注意識形態、權力斗爭、民族問題、文化特性,從政治視角對被視為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及其政治思想體系和原則進行批判。新歷史主義的文化批判運動帶有正負兩面性,既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誕和異化現象,同時又抹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進步的歷史作用,只強調被壓抑形成的「單面人」的痛苦,不承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雙重性。
新歷史主義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形態性。新歷史主義通過批評運動激發、調動和利用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消解性和顛覆性,向主流意識形態進行抗爭和挑戰,從語言層面達到重寫歷史、文化史和文學史的目的。但這種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往往不尊重歷史的客觀實在性和客觀規律性,從語言文字層面對歷史文本的改寫同樣帶有明顯的正負兩面性,有的把被誤讀和漏讀了的歷史正過來和補上去,有的則把本來是正讀和正寫了的歷史隨意加以歪曲和顛倒。
新歷史主義通過建立文本與歷史的整體聯系,從文化研究的視域對歷史進行整體審視。新歷史主義打破語言符號和形式結構的牢籠,克服文本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非歷史化的傾向,重新探討文學與歷史的關系。但是這種整體透視往往流於表層化和平面化,忽略、遮蔽或消解了主要的社會歷史結構中的基本的、首要的和主導的方面和過程。新歷史主義面對歷史語境,重新解讀文學作品的意義,作為對文本中心主義文論學理系統的反撥和矯正,成為一種既不同於傳統的歷史主義,也不同於形式主義的新的文學觀念和批評方法。正因為如此,新歷史主義往往遭到來自各式各樣的歷史主義文論學理系統和各式各樣的形式主義文論學理系統的雙向夾擊。
二、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理論
怎樣理解歷史,怎樣理解歷史與當代的關系?研究歷史不是最終目的。人們多半不是為了研究歷史而研究歷史,總是想通過研究歷史而有助於當代歷史的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歷史只不過是今天的過去時,而今天只不過是歷史的現在時。當代只不過是歷史的延續、活化和不斷生成。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黑格爾指出,一切歷史都具有當代性。久遠而厚重的歷史積淀著豐富而寶貴的人類的族群經驗和集體智慧。人們為了求得現實的詩意的生存和祈盼美好的未來,總會以史為師,向歷史老人請教,或以古鑒今,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諷今。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重大的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人們往往發掘歷史資源,利用古人的思想、服裝和語言,演出當代歷史的新活劇。人們對歷史的理解歷來是帶有雙重性的,或者說成是歷史事實,或者說成是歷史故事。被稱為歷史學之父的古希臘的希羅多德認為,歷史是指真實發生的故事,從追求歷史真實出發,形成歷史科學;從敘述歷史故事出發,可以訴諸文學的虛構和想像。從根源上說,靠文學的虛構、想像和敘述的歷史故事,實質上是從真實發生的歷史事實中派生和演繹出來的,不應當隨心所欲地用文學的虛構、想像和敘述遮蓋、改變和取代真實發生的歷史事實。這里產生了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即歷史的思性和詩性、歷史的科學性與文學性、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西方學者提出了一種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理論。俄國學者巴赫金的詩學所提出的復調理論、對話理論已經包含有互文性的因子。比較系統地倡導互文性理論的,當推法國女權主義批評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她的《符號學》論述了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通約性,認為不同的文本都可以作為對方的鏡子,相互嵌入和相互映照,彼此相互吸收、相互轉化,形成一個從歷時態和共時態兩個維度向文本不斷生成的開放網路。互文性理論開始主要表現為一種關於文學文本的闡釋理論。值得注意的是,當這種互文性理論滲透到文化研究領域,特別是進入到新歷史主義批評中,已經從文學文本與文學文本之間的互文性轉換為文學文本與歷史文本之間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論向歷史領域的進軍,雖然為文學和文化研究打開了更加宏闊的學術視野,但由於新歷史主義文化批評中把互文性理論的重心轉移到文學文本與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的關繫上,這種超越使互文性理論不可避免地產生文學和歷史的界限的混淆,引發出新歷史主義的一句名言:「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1]。新歷史主義強調著眼於當代視野,泛用文學文本與歷史文本和歷史語境之間的互文性的雙向指涉,來解釋過去的歷史文本,進而將文學文本重構為歷史客體。以海登•懷特為代表的新歷史主義者隨意把文學性的概念加以泛化和強化,把「文學性」從狹義的文學的「文學性」,包容和放大為歷史的「文學性」,使賦予文學性的歷史敘事變成了對歷史的文本建構,靠語言層面的虛構和想像發揮建構功能,實現歷史領域中的自我塑造。
新歷史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文本歷史主義,是一種與歷史發生虛構、想像或隱喻聯系的語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歷史主義,是一種帶有明顯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顛覆性特徵的後現代主義的歷史主義。某些新歷史主義者認為,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和規律性是不存在的。所謂歷史的「本來面目」只不過是作者的歷史觀念的自我塑造的產物,只不過是意識形態對塵封的僵死的史料進行選擇、編織、闡釋和重塑的結果。正像海登•懷特所認為的那樣,所有的歷史不過都是「關於歷史的文本」,而所有的歷史文本不過都是一種「修辭想像」。歷史只存在於具有文學性的歷史文本之中。「歷史是一個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壓縮的歷史。歷史和文本構成生活世界的一個隱喻。文本是歷史的文本,也是歷時與共時統一的文本。」[2]後結構主義的領軍人物德里達斷言:「文本之外無他物。」詹姆遜認為,「歷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們,換言之,我們只有通過預先的文本才能接近歷史」。[3]全部社會歷史不是存在於文本之外,相反,全部社會歷史都內置於文本的結構中。福柯作為一個反歷史的歷史學家公然宣稱,他書寫歷史(文本)正是為了消滅歷史(存在)。以威廉斯為代表的「文化唯物論」(cultural materialism)強調應當優先考慮社會結構的文化層面,為了反對文本自律論,提出必須修正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福山關於「歷史的終結」的理論,使人們陷入迷茫的困惑與哀思。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論文《歷史主義的貧困》公然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他認為歷史是開放的,從來沒有什麼必然的結果。這位哲學家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糾結、交互作用的闡釋對我們理解歷史存在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極端的復雜性和出乎意料的曲折性、歧義性、偶然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啟示,但他拒斥歷史發展的總體規律,反對歸根結底意義上的歷史決定作用,顯然是不正確的。有人據此把歷史唯物主義簡化為線性的發展觀,這同樣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精神實質和本來意義的。
新歷史主義作為對形式主義文論的反叛,同時又吸取和利用了形式主義文論所重視的語言符號的編碼功能,從總的思想意向上強調文本與歷史的互文性聯系,使文學重返歷史,拓展和開掘了語言結構和歷史結構的想像性和虛構性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本的歷史精神。新歷史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和文化研究、文化批評相結合,表現出比較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宣揚文學的解構功能和批判精神,客觀上有助於啟發人們從政治視域觀察歷史和現實,有助於培育大眾對不合理的體制和思想的批判精神和變革意識。但是,新歷史主義的各種觀念存在著共同的理論誤區。
1•關於互文性的理論
新歷史主義的互文性理論從文學文本之間的互文性轉移到文學文本與歷史文本之間的互文性,強調文學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學性。
首先需要指出,文學與文學之間、文學與歷史之間,不能完全概括為互文性的關系,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間的關系除具有相似性和通約性外,還存在著差異性和矛盾性。況且,這種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文性關系,只是想像性和虛構性的關系。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文性關系,是以把歷史變成文字文本為前提的,換言之,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文性關系所指涉的不是文學與客觀真實存在的歷史事實的關系,而是文學與以文本形式呈現出來的歷史的關系。新歷史主義所宣揚的互文性理論好像是一個魔毯,把歷史變成了文本,把史實變成了史書,把歷史內容變成了文本的語言結構,把歷史的客觀存在變成了歷史故事,變成了對歷史存在的主觀敘述,變成了從政治和意識形態視域通過對文字記載的歷史文本的解讀和闡釋,再對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人物和過程進行消解、改寫和重塑。這種通過語言結構和文本形式搭台上演的互文性的魔術製造了一種披著學術外衣的障眼法,掩蓋和遮蔽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歷史本身的客觀存在。不論怎樣施展文學的想像、虛構和語言符號的解構功能,都沒有進入文本之中或文本之外的作為第一性的歷史存在,不管新歷史主義者如何解讀、闡釋、改寫和重塑歷史的文本形式,並不意味著對真實存在的歷史事實、歷史過程和歷史規律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故意混淆歷史和文本的界限,用歷史的文本形式來冒充、取代和偷換歷史,正是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新歷史主義文本理論的症結所在。
所謂「文本之外無他物」的論斷,所謂「歷史只是一種修辭想像」的論斷,所謂「歷史是一個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壓縮的歷史」的論斷,所謂「歷史和文本構成生活世界的一個隱喻」的論斷,所謂「歷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們」的論斷,都是把活生生真實存在的歷史變成文學虛構、語言隱喻和修辭想像,再置放於文本中,創造出文本中的歷史。某些富有浪漫情懷的新歷史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學者們以為,通過重寫歷史文本,可以實現對歷史本身特別是對社會政治體制的改造。這只不過是天真的幻想。歷史學家可以篡改對歷史的文本記載和文本敘述,但歷史作為一種過去了的遺存,只能消失在學者們頭腦的思維中和想像里,客觀上是無法被消滅的。有的學者,如美國的理查•勒翰已經覺察到新歷史主義的「理論局限」。他清醒地意識到事實上要消解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歷史模式」是人類了解事物、洞悉本質、閱讀文本所必不可少的思維向度,喪失了歷史意識,對外部的把握將陷入混亂和分裂狀態,從而喪失對歷史的清晰認識。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歷史的文本形式並不限於文字的文本形式,此外還有文物、器物的文本形式和制度、體制的文本形式。制度、體制的文本形式歷史地延續和積淀下來,不會憑借對歷史的文字文本的解讀而被輕松地加以消解和顛覆。至於通過歷史的文字文本對歷史的文物、器物文本的改寫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新文物和新器物的發現卻是重塑和改變歷史的文字文本形式的權威性依據。面對新的歷史發現,以往既定的對歷史的文字記載和語言敘述是蒼白無力的。事實勝於雄辯。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發現的歷史事實,更有資格充當改寫歷史文本的角色,而新歷史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文本游戲會陷入十分狼狽和尷尬的境地。
2•從歷史的客觀規律性和意識形態性的關系看
新歷史主義凸顯了歷史文本的意識形態性和政治傾向性。對這個問題的強調是有意義的。特別是官方的正史的書記官們往往受當權者的權力和利益的驅動,對歷史的人物、事件和過程往往進行偏私的甚至歪曲的描寫,使歷史的文本形式和歷史事實本身出現悖立和反差。權力和利益對左右人們的歷史行為的深層動機是不可低估的。馬克思曾說:「這種利益是如此強大有力,以至順利地征服了馬拉的筆、恐怖黨的斷頭台、拿破崙的劍,以及教會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純血統。」[4]因此,充分考慮到權力、利益、意識形態性和政治傾向性對書寫或改寫歷史的作用,對正確地對待歷史是頗有助益的。但是,無論個人和集團的歷史行為怎樣富有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訴求,至少不可能完全違背歷史發展的總體規律,相反,往往是由於他們的利益和願望大體上適應世道人心,才能獲得預期的目的。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先進階級、勢力和集團的權力、利益、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往往表現出與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的統一性和一致性。
3•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看
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新歷史主義強調通過文學與歷史的互文性,主張主體向歷史的介入,主體對歷史的干預和主體對歷史的改寫。這里表現出幾種情況:第一,對已經過去了的歷史事實來說,主體只能正視它的存在,對尚無認知、未曾相識的對象,根本無法尋覓和建構文學與歷史的互文性關系,也無從對對象施展主體的虛構能力和想像能力,進行隱喻性的指涉,從事闡釋、改寫和重塑;第二,對從事歷史活動的人們來說,只有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遵從和駕馭歷史的客觀規律性,才能達到自身的目的性;第三,書寫主體對歷史題材的描述,應當盡可能地忠於歷史真實,切忌隨意把歷史主體化、人性化、道德化、情感化和意志化;第四,面對用語言形式符號書寫的歷史文本來說,作為解讀和闡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再書寫和再創造,也一定會流露出自己的愛憎好惡的情感態度,關鍵在於是否採取嚴肅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價值標准。
4•從歷史和歷史文本的共時態和歷時態的關系看
時間和空間是事物存在的形式,無空間的時間和無時間的空間都是不可思議的。把空間時間化和把時間空間化也是不妥當的。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新歷史主義通過把時間空間化,忽略不同的國家、民族和地域在經濟、政治和文化諸多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隨意拼貼、編織和解構歷史,而不再注重歷史事實本身的多樣性和異質性,只注重作品所隱含的意義生發和意義結構,便於進行文本與文本之間的所謂「虛構的虛構」。這種文本主義的歷史觀通過強調結構的非中心範式和共時性觀念,消解歷史的深度和意義,注重文本的互相指涉的「互文性」關系,從而割斷歷史的連續性,將歷史轉化成一種共同的話語模式,生發出一種邏輯的普遍性意義。用共時性取代歷時性,用平面性取代深度感,用破碎感取代連續性,用隱喻性取代真實性,採取蒙太奇手法隨意虛構、編織和重塑歷史,令人無所適從。這種把時間空間化的歷史,使歷史變成了非歷史化的歷史。這種共時態的歷史,使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歷史事實的真正意義遭到顛覆和瓦解,引發出一種由主觀決定歷史意義的傾向。
歷史的時間是不能回溯和倒流的。真理是具體的。不考慮時間的歷史敘事,必然會導致對歷史文本和文學文本的解讀和闡釋的錯位與謬誤。歷史原則和歷史標準是權衡和評判文藝作品的重要尺度。任何事物都存在於特定的時代環境和歷史語境中。對敘述對象的認知判斷和價值評估只有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下、歷史范圍內和歷史過程中,才能作出恰當的理解和把握。不能用過去的眼光解讀今天的創作,也不能用現在的視野評析歷史上的文學現象。
20世紀80~90年代掀起的「重寫文學史」的運動雖然從總體上看是有意義、有成果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歷史主義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由於歷史使命的不同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差異,對魯迅、茅盾和沈從文、林語堂的評價自然會呈現出較大的差別。20世紀初期,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方興未艾,民族民主解放運動風起雲涌,啟蒙救亡運動成為主流,魯迅和茅盾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主將,倡導審美和休閑的沈從文和林語堂自然不可能位居顯赫。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時代變遷和歷史轉折,人們的審美趣味日趨豐富多樣。在這種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學界開始重視沈從文和林語堂,把他們以凸顯審美特性見長的作品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加以肯定和贊揚,是完全正常的。但是,不應當通過抬高沈從文和林語堂而貶抑魯迅和茅盾,甚至譏諷魯迅和茅盾「落個死後寂寞」。這正是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空間加以共時化所造成的誤識。
❼ 請教 英國 美國文學史梗概
汗,這是一學期的內容啊 。。。
美國文學史梗概
一、殖民地時代和美國建國初期
最早來自這片新大陸的歐洲移民主要是定居在新英格蘭的清教徒和馬薩諸塞的羅馬天主教徒,二者雖然在教義上有很多不同之處,但他們都信奉加爾文主義:人生在世只是為了受苦受難,而他們唯一的希望是爭做上帝的「選民」,死後進天國,相信「原罪」。這時的文學作品也主要反映了這些思想,和歐洲文學一脈相承。
代表作家:考頓·馬瑟,喬納森·愛德華茲,安妮·布拉茲特里特,愛德華·泰勒。
二、18世紀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經濟社會進入穩步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是啟蒙主義文學運動的時期,主要文學指導思想是「自然神論」(Deism),強調理性,認為「宇宙的運動始於上帝」;自然萬物是「神的體現」,人生在世,不再是受苦受難以換取來世的新生,而是要消滅種族、性別和信仰的不平等,建立自己的「人間樂園」。
主要特點:作家多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積極擁護者和參加者;文學指導思想除了自然神論之外還有「唯理主義」和「新古典主義」,18世紀末還開始萌發了「早期浪漫主義」;文學種類主要有歷史、日記和政論,也有詩歌,諷刺小品和勸人向善的故事,18世紀末還產生了話劇。
啟蒙運動中出現大量優秀的散文作品,並多出自開國元勛之手,如本傑明·富蘭克林,托馬斯·潘恩,以及托馬斯·傑斐遜。
三、19世紀南北戰爭時期
這一時期的文學先後發展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
浪漫主義:18世紀70年代-19世紀30年代是浪漫主義發展的初期,南北戰爭前30年(1830-1860)為極盛時期,南北戰爭後10年逐漸衰微並向現實主義過度。浪漫主義注重「想像」、「激情」和「個性解放」,認為人本質是善良的,鏟除邪惡和拯救人類的手段是拋棄一切傳統束縛,摧毀一切陳規陋習而回歸到「自然的原始狀態中去。超驗主義是其一分支,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上帝、人類和自然都是「超靈」的組成部分。
代表作家及作品:愛默生《自然》,索羅《瓦爾登湖》,霍桑《紅字》,麥爾維爾《白鯨》,惠特曼《草葉集》。
現實主義:是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西部開拓運動、工業化、科學技術的進步都促進了其發展。現實主義的作家一般為實用主義和民主主義的信徒,他們追求和反映的是具有具有顯而易見效果並被經驗證實了的相對真理,他們創作題材的是普通人平常事,是中產階級藝術的最高表現。
豪威爾斯是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他發現了馬克·吐溫,鼓勵和幫助了亨利·詹姆斯,影響了自然主義作家弗蘭·克諾里斯和斯蒂芬·克萊恩。
自然主義:是現實主義的發展和繼續,是現實主義與19世紀科學所強調的「分析法」和「因果律」互相結合的產物,有時被稱為「悲觀的現實主義」,認為人是一種軟弱無能的動物,被置於機械化的世界匯總而成為這一世界中難以駕御的幾種勢力(包括環境、自然、遺傳等)的犧牲品
其里程碑是:19世紀70、80年代左拉的小說的出版,90年代克萊恩的《紅色英勇徽章》,1900年德萊塞《嘉莉妹妹》,1912年《金融家》,1925年《美國的悲劇》。
四、20世紀美國文學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跨越了三個時代
a) 斯文時代(1880-1914,The Genteel Age):這是一個跨世紀的,美國經濟繁榮的時代。此時的美國文學與歐洲文學之間有著某種曖昧關系,本質上是歐洲式的和美國的小歐洲新英格蘭式的。此時以西奧多·羅斯福為代表的民族主義在文學上有著強烈的反映,人們還念念不忘美國與歐洲的文化聯系與差異。
b) 爵士時代(1918-1929, The Jazz Age):一戰後,產生了一代不受約束,幻想破滅了和玩世不恭的年青人,被格特魯德·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
c) 經濟蕭條時代(1929-1941,The Depression Era):20年代的玩世不恭的態度在此時轉化為一種憤憤不平的悲觀主義,30年代美國文學轉向了「社會抗議文學」,「心理之學」和追求人的精神世界。
美國文學先後經歷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思潮:
現代主義:一戰後到50年代,是一場自覺地反傳統的文學藝術運動,表現無意識的荒謬心態,如斯坦因,喬伊斯的小說,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如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和《我彌留之際》;在組織構架上偏愛用神話,如艾略特的《荒原》,龐德的《詩章》,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風格上以「意象」為主,語言上主張簡潔、准確;題材上主要反映一戰參與者的生活、思想、感情和前途命運,如多斯珀索斯的《三個士兵》,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描寫了精神崩潰與幻想破滅的一代人。
邪惡是這是文學的主要題材之一,艾略特、弗羅斯特、奧尼爾、卡明斯、埃利森的作品中都有體現。
後現代主義:在二戰後,納粹極權主義大屠殺、原子彈、自然環境的破壞、世界人口過剩和飢荒造成西方人的精神摧殘與危機,作家繼續進行現代主義反傳統的文藝實驗,而且企圖與當時業已形成規范的現代主義文藝形式決裂。後現代主義主張否定社會秩序,表現支離破碎的世界,認為文藝批評就是現象學形式的理論。此時,美國黑人文學,猶太文學,南方文學,反戰文學和女權主義文學競相發展。
小說家托馬斯·品欽,詩人西爾維亞·普萊斯,戲劇家艾瑪穆·阿米里·巴拉卡為典型的後現代主義作家。
索爾·貝婁,艾倫·金斯伯格,拉爾夫·埃里森,田納西·威廉斯,阿瑟·密勒和愛德華·阿爾比是從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過渡的著名作家。
20世紀美國文學的兩個特徵:
1. 現代主義作家一般是反對傳統觀念而提倡「個人主義」的或者說他們打破了美國社會、道德和文學的常規。
2. 現代作家潛心探索一種真正屬於美國人民的寫作手法和語言風格,他們試圖以純美國的方式進行創作。
英國的是我的筆記
英國文學史筆記
英國文學史筆記
1. Childe Harold』s Pilipimage
the poem tells of Childe Harold』s (A youth of noble birth) travels in Europe. Harold is young aristocrat whose 「world-weariness」 be speaks his loathing for English high society ,He leaves him country to escape from the society he hears and hates being solitary and melancholy he seek the company ship of mountains and seas .But beneath this melancholia(精神憂鬱症) is a sad earnest a suffering young man of ardent feelings with a keen understanding and a strong love of freedom .Besides Harold』s impressions of the countries he visits. The poem in interspersed with a lyrical out bursts representing Byron』s own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views .At First the views are express through the mouth of Hreold ,but by and by the creator and the creation become one the poet steps from the backstage to the fore and speaks directory to the audience himself.
2. The cricissitudes of his life and his adventures in many countries are described against caries social backgrounds and he is seen to take par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events this giving amid panorama of contemporary life (ababcc )
3. Don Juan
Don Juan is Byron』s masterpiece writer in the prime of his creative power .His aim was to remove the choak which the manners and max of high society throw over their secret signs and show that to the world as they are .He called this poem an epic satire .A satire on abuse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society almost all Don Juan is real life .Either my own of from people I know. In Don Juan Byron displayed his genius as romanticist and a realist simultaneously
4. Ozymandias
The author shows his strong love behavior and his consistent hatred for tyranny. In this poem he also expresses his long for the nevenage of a once tyrannical King.
5. Ode to the West Wind
The west wind is considered a 「destroyer」 because it drive the last sign of life from trees, it』s is also considered the 「preserver」 because it scatters the seas which was come to life in spring.
6. To a Sky-Lark
The author portrays the softy flight of the sky-lark, the west wind and the sky-lark are symbols of freedom spiritual vitality that the poet want to possess desperate his bitter criticism of the harsh society. The poet fuses in both poems a note of optimism of promising for humanity.
7. John Keats
About poem: To Keats poetry exist for it』s own sake if preoccupy with philosophy or politic or any course at all, it will lose it』s own identity or quality
Aim: Keats was not only the last but the most perfect of Romanticist the only artistic aim in this poetry was to create a beautiful world imagination as apposed to the Sophie realistic of his days
創作原則: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 at the bottom of his poem lies his this satisfaction with the society in which he lied and experienced great miseries and sufferings
8. 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
韻律韻腳:ABBA,ABBA,CDCD,CD(義大利)
9. Ode to a Nightingale
In this poem the author express his wishes to free himself form the burden of human cares and anxieties and to moaners himself in a world of beauty together with the bird
10. What is the genre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So far as the literary form for genre is concerned, the main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19th century critical realists lies in their perfection of the novel. Like the realists of 18th century, the 19th century critical realists made use of the broad canvas of novel for full and detailed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events, and of the fate of indivials and of hole social classes. However, the realistic novels of 19th century went further than those of 18th century in fact they not only pictur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separate indivials who stood for definite social strata(circle), but also showed the broad social conflicts over and above the fate of the mere indivial
11. The 19th century realists』 strength.
The English realists of the 19th century not only give a satiric portal of a bourgeois and all the classes, but also showed the profound sympathy for the common people classes, but also showed the profound sympathy for the common people. In their best works the greed and hypocrisy of upper classes are contrasted with the onshest and good heartedness of the sympathy men of the lower classes. Hence humor and satire are used; humor is tinged with lyricism and servers to stress the human qualities of positive characters. However, bitter satire is used to expose the seamy side of rural society, through the stretches of various negative characters given birth to by the capitalist system, critical realism reveals the corrupting influence of rule of cosy upon human nature. Here lies in the democratic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 of critical realism and … in the 19th century
12. The 19th century realists』 weakness
The critical realists of the 19th century did not, and, e to their world outlook, could, not, find a way to eradicate social evils. They did not realize the massive of changing bourgeoisie society, they were unable to find a good solution to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e chief tendency in their works is not a revolution but rather a reformism: they often start with a powerful exposure of the ugliness of the bourgeoisie world, merely to close in a much too co-incidental happy ending or an impotent compromise(So we can see at once the …)
13.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al realism
In general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zed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 point:
1Critical realism is reflection of the reality with objectivity specificity and facility
2It is an intense exposure and criticism of greed and hypocrisy of ruling class
3Th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s depicted within the prevented surrounding unfair both to the summit
14. Analysis of Oliver twist
Oliver Twist tells the story of an orphan boy, whose adventures provide a description of the lower depths of London.
† In the preface to the novel, Dickens proclaims himself a realist:
He makes his readers aware of the inhumanity of city life under capitalism. The first eleven chapters provide a most bitter and thoroughgoing exposure of the terrible conditions in the English workhouse of the time and the cruel treatment of a poor orphan by all sorts of 「philanthropists」 慈善家.
The famous scene in Chapter II, in which Oliver was beaten up and punished merely because he ventured to ask for an extra portion of gruel to alleviate his intolerable hunger, is only one of the many details to show the extreme brutality and corruption of the oppressors and their agents.
It is in scenes like this we see the great critical realist voicing the helpless sufferings of the poor and the oppressed.
† Dickens succeeds in calling forth the reader』s sympathy for the lower classes:
In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thieves』 den and of the under-world of London, Dickens succeeds in calling forth the reader』s sympathy for the down-trodden people of the lower classes, who, degraded and corrupted b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time, either climb up to be parasites 寄生蟲 of oppressors or fall to be victims of society or even criminals. Among the characters of the lower strata, Oliver is the only one who emerges happy and successful in the end.
This happy issue/ending which Dickens』 novels usually end in comes about as a result of his optimistic belief in the inevitable triumph of good over evil.
Defects of the novel:
1. The improbability of the plot:
Toward the end of the novel, the plot gets to be very intricate and the reader is simply mystified, and when the mystery is finally revealed to him, he is faced with impossible coincidences which lead to the happy ending.
At critical moments Oliver has been once and again saved by 「kindly」 gentlefolk, who happen to be his parents』 kith and kin. 親屬
2. The unconvincingness of some characters.
Oliver himself is a pale figure who seems to be the helpless victim of fate. Fagin and Bill Sikes are too inhuman to be true, while the rich Mr. Brownlow and Miss Maylie are vaguely pictured as benevolent and good.
Here we may see that—
Dickens, while sympathizing with the miseries of the people, did not know what or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such miseries and even cherished some illusion about rich and idle people like Mr. Brownlow and Miss Maylie. The whole social question, in Dickens』 opinion, would be settled if only every employer followed the example set by 「good gentlemen」 like Brownlow.
15. Women』s novelists in 19th century
Women novelists began to appear in England 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but some gifted women of the 19th century made such contributions to the English novel that they have justifiably won their places in the front ranks of the brilliant realists headed by Dickens and Thackeray. These remarkable women novelists are Jane Austen, George Eliot and the Bronte sisters.
I .Jane Austen
Founder of the novel which deals with unimportant middle class people.
Her works:
Northanger Abbey, Sense and Sensibility, Pride and Prejudice, Mansfield Park, Persuasion
II. George Eliot (Mary Ann Evans)
Novels:
Adam Bede (first)《亞當貝德 》
The Mill on the Floss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
Silas Marner 《織工馬南 》
Adam Bede is a novel of moral conflicts, showing the contest of personal desires, passions, temperament, human weakness and the claims of moral ty. In the novel, the two pairs of lovers, Arthur and Hetty, and Adam and Dinah are described in contrast to each other. The former are shown to be always thinking of their own interests without any consideration of others, while the latter pair are endowed with high moral principles which guide their conct for the good of others and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Eliot, the moral principles of man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eligion of heart」. This shows the influence of the bourgeois positive philosophy which seeks to reconcile science with religion and to prove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harmony and concord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alysis to George Eliot and her works: the novels of George Eliot mark the beginning of a new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following that of Dickens and Thackeray. Her characters were not grotesque types, but real, common men and women, but in other aspects her work marks retrogression. She shifted the centre of gravity in the novel from the social problems to the problems of religion and morality. While being aware of the evils of bourgeois society, she did not attack the social system. She believed in the sentimental 「religion of humanity」, and cherished the illusion that humanity and love could do away with the evils
of capitalism.
III The Bronte Sisters
I. Charlotte Bronte
a. The Lowood school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bourgeois principles of ecation, the aim of which is to bring up obedient slaves for the rich.
b. Another problem raised in the novel is the position of women in society. Jane Eyre maintains that women should have equal rights with men.
c. Charlotte Bronte attacked the greed, petty tyranny and lack of cul-ture among the bourgeoisie and sympathized with the sufferings of the poor people. Her realism was colored by petty-bourgeois philanthropy. Like Dickens, she believed that ecation was the key to all social problems, and that b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chool system and teaching, most of the evils of capitalism could be removed.
16. A brief review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20th century
In the period of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y the British Empire in the reign of Queen Victoria fell into a decline from the summit of its worldwide supremacy.
In the mean time, capitalistic Europe was divided into hostile camps for the colonial division of the world.
In 1917 the October Revolution broke out in Russia and a socialist state emerged.
1929 a great economic crisis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caused an unprecedented economic depression in Britain.
17. The definition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s a narrative technique that presents as if they were coming directly from a character』s mind. Lacking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events in a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arrative are presented from the character』s point of view, mixed in with the characters』 ongoing feelings and memories.
Developed by writers as James Joyce and Virginia Woolf, stream-of-consciousness writing is used to reveal a character』s complex psychology and to present it in realist detail. The novelists demonstrated an awareness of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mind. One』s present was believed to be the sum of his past. Time was no longer a series of chronological moments to be presented by the novelists in sequence, but as a continuous flow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indivial
18. Thomas Hardy
1). representative work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under the Greenwood, the Reture of the Native,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Jude the Obscure.
2). Hardy』s pos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The last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Victorian novelists.
3). them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ells the tragic life story of a beautiful country girl. It is a fierce attack on the hypocritical morality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olitical status quo in England. The misery and tragedy of Tess rise to a bitter cry of protest and denunciation of the society.
Hardy became more and more convinced that mankind is subjected to the rule of some hostile mysterious fate, which brings misfortune to human life. So, there is a strong naturalistic tendency in the novel.
「Justice was done, and the Precedence of the Immortals had ended his sport with Tess.」
I. Consolidation and practice
Compare the two main figures: Tess and Angel
Tess: pure, simple
Angel: hypocritical and selfish
Angel is no angel at all, but an ordinary man. Tess has forgiven him, but he cannot forgive Tess.
II. Summary
The dominance of the novel which began in the Victorian Age, continued and increased ring the
❽ 20世紀60年代後的美國
20世紀是一個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密不可分的時代,從未有過這樣一個批評理論繽紛斑斕的時代,從未有過這樣一個小說不斷對外擴張和對內深掘的時代。尤其是進入20世紀後半期,涌現了如此多自覺轉向小說寫作的批評家們,像羅蘭·巴特、大衛·洛奇、克麗斯蒂娃等「嚴格的文學科學家」都有文學作品出版。大名鼎鼎的安貝托·艾柯更是多本暢銷小說的作者,曾被譽為「20世紀後半期最耀眼的義大利作家」,其創作熱情與年歲並漲,近期還有小說《波多里諾》問世。
同時,我們發現許多小說家也某種程度上「背叛」了小說,對向來「激情受到無可奈何地壓抑」的批評領域興趣大增。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量的「元小說」(metafiction)以一種並非煥然一新的風格引人注目,這些小說的作者都是這樣一些人:「他們清楚怎麼講故事,但他們的敘事卻在自我意識、自覺和反諷的自我疏離等不同層面上返回敘事行為本身。」
其實早在18世紀,英國作家勞倫斯·斯特恩就寫作了《項狄傳》,該小說專門對話語技巧進行著各種試驗,頻頻利用話語打斷或延遲故事的發展。這種敘事的自我審視一直被稱為「元小說」。在20世紀「重生」的 「元小說」仍然繼續追求文本的自我揭示和語言實驗,卻顯然與以往文本中的自我意識或介入敘述等手法有別。
在20世紀的敘事過程中,作者於敘述者的視角之外,吸收了文學批評的視角,產生了一種批評與小說的合成物,即巴特所描述的理論與虛構作品的整合。英國學者馬克·柯里提出以「理論小說」(theoretical fiction)更換 「元小說」的指稱,「理論小說」同時包括:更富創造力的批評和新的具有批評思想的小說——換個「術語化」的說法,就是作為虛構作品的文學批評和作為文學批評的虛構作品。
20世紀60年代後的美國,後現代小說大行其道,大批個性鮮明的作家層出不窮。前有加斯、品欽、巴勒斯,後續梯姆·奧布萊恩、羅伯特·庫弗、勞瑞·安德森等,他們的文本超乎想像地新異,給讀者帶來了新鮮、難忘的閱讀體驗。
以下,筆者將通過解讀美國後現代作家梯姆·奧布萊恩的《如何講述真實的戰爭故事》一文,領略後現代小說家們的文本特色,進一步理解「作為文學批評的虛構作品」的特質。
1.命名
美國後現代小說的名字一般都特別有趣,不是抽象或自然科學類的詞彙,就是奇怪的疑問或鄭重的結論,像品欽《熵》、巴勒斯的《走在你身邊的第三者是誰?》、勞瑞安德森《戰爭是現代藝術的最高形式》、厄秀拉·勒·魁恩《她消除了它們的名字》……奧布萊恩亦不從俗,他竟然給自己的小說起了一部工具書似的名字——《如何講述真實的戰爭故事》。
筆者曾讀過一則報道,大意是說美國人民最愛買的是講授實用方法的書籍,諸如《如何成為一個成功人士》《營銷的戰略》《學習的革命》等可都是榜上有名的暢銷書。美國人奧布萊恩大有可能是故意戲仿這類工具書的命名。這樣具有明確實用指向的名字,似乎還透露了該篇小說的創作意圖:作者不大關心哪一個「真實的戰爭故事」,他主要想揭示這種故事是如何被講述,如何被構建出來的。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後現代史學對作者的影響。所有我們可知的所謂的「真實的戰爭故事」無一不是敘事的產物,敘事則必然受敘述者的自我意識影響。史學著作或很多傳統小說一向使用「佯裝使世界自述並作為一個故事自述」的話語,從而體現其敘事的真實、客觀、可信。而後現代史學卻將那種「非人稱的全知手段」暴露了出來,認為一切歷史事件都不可避免地會被敘事者再次建構,讓讀者記住、正被呈現的歷史不過是一種創作。
筆者不便對此史學觀點加以評論,但作者奧布萊恩肯定深受其啟發,小說題目《如何講述真實的戰爭故事》似乎正是對那些一臉公正的新聞報道、史書記載等發出了質疑:「你們憑什麼認為自己講述的故事就是真實?」
2 開端
他在小說一開頭就聲稱:「這是真的。」緊接著才進入敘事:「我有一個朋友在越南。」為什麼作者要在敘事之前,發誓似的向讀者保證他對事實真相的忠實呢?
作為批評家的安貝托·艾柯曾寫道:「處理一件小說作品的基本原則是,讀者必須心照不宣地達成一個小說的共識……一旦我們達成了小說的共識,我們就假裝這些事情真的發生過。」 傳統的敘事幾乎都隱含著希望虛構被視為事實的企圖。本來時至當代,讀者習慣於相信作者已經數千年,奧布萊恩即使不表明他敘事的真誠,讀者依然會立刻接受敘事者有個朋友的確在越南的事實。
這句話如此醒目地出現在一部「元小說」的開端,引發讀者思緒開了個小差,不再一頭扎入敘事話語構建的故事中去。一方面,這句話反諷了傳統的戰爭報道、記載,諷刺那些表面客觀公正的文字其實真假難辨,質疑我們所知的戰爭事件的真實性。另一方面,這句話也顯示了作者對自己這部小說的信心,既然傳統的敘事方式存疑不小,那麼這篇揭示它們敘事構建過程的文章可是說真的。問題是所有的敘事話語都避不開虛構的本質。
「這是真的」,作為一句無效的肯定,邁出了作者奧布萊恩取消作者在文本中權威地位的第一步。
3.章節安排
作者於文本中,處處提醒讀者注意他的敘事方式。一共數十個段落,被組合為十二個大的章節,兩個章節之間空一行以示區別,不作序號標識。第一章純敘事,第二章批評第一章中的敘事;第三章又是敘事,第四章則討論第三章的敘事行為——依次而下,全文基本以一敘事一批評的規律安排了十二個章節。其中,第五、六章比較特殊,都是在本章內先作敘事學的批評,然後進入敘事。從第七章的批評至十二章的批評,文本又恢復為敘事、批評相輪換的章節結構。
這樣一邊建構,一邊解構的寫作方式,正是後現代小說呈現話語矛盾的重要手法。馬克·柯里認為,「後現代小說是反叛兩種主要的哲學邏輯規律的小說。第一個規律叫非矛盾律(non-contradiction),即:一個論點如果自相矛盾則不能成立;第二個規律叫因果律,這一規律不僅將哲學觀點,而且還將小說中的事件、小說與批評的關系、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關系以及一般性個人經驗與歷史經驗組成一種線性序列。」小說是一種文學虛構行為,所以它不必像哲學一樣必須受規律的限制。後現代的「元小說」或「理論小說」通過自我對敘事行為的解析,質問了傳統哲學觀點的確定性,變得復雜深刻,「因此在當代文化中獲得了認識論的重要意義。」
4.故事和理論的互文
如前所述,《如何講述真實的戰爭故事》主要分為敘事和敘事學批評兩部分,二者通過自然的輪換產生了一種獨特的互文效果。這樣的小說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突出了敘述理論的作用。它迫使我們考慮的不僅是真實的戰爭事件到底是什麼,更是這些事件到底是怎樣由其它文本進行表現的。這種小說「將某些明確的陳述式的、傳統上屬於批評或理論的話語融入小說。」比如文中出現了這樣的話語:
在很多情況下,一個真實的戰爭故事是可能不被相信的。如果你相信了,也會帶點懷疑。這要看可信度如何。通常那些瘋癲的東西是真實的,而那些普通的東西並不是真實的,因為有必要用普通的東西使你相信真實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瘋癲。否則你就不可能講述一個真實的戰爭故事,有時候是無法講述的。
又如:「你可以講述一個真實的戰爭故事,以一種似乎這事情永遠不會結束的方式講述。」「真實的戰爭故事不能概括出什麼。它們不沉溺於抽象或分析。」「你該如何總結呢?」「概括戰爭就像概括和平一樣。幾乎每樣東西都是真實的。幾乎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一個真實的戰爭故事並不依賴這種真實。」……
這種對敘事可靠性的質疑,還出現在似乎是純敘事的章節里。舉例而言,第一章敘述的對象是一封信,信是主要人物鮑勃·基利寫的,他在信里動用了許多修辭手段來增強自己敘事的可靠性,他傾注了幾乎要掏出心來的情感,可好友的姐姐——那個蠢娘們從來沒有回信。讀者一眼可以看出鮑勃·基利這個人在寫信時是挺認真的,他想寫出好友生前在越南真實的生活狀況,最後他的敘事卻因為「忠於淫穢和罪惡」,被好友的姐姐拒絕相信了。這無疑是極大的諷刺和悲哀:「如果你不喜歡淫穢的東西,你就不喜歡真實;如果你不喜歡真實,你要當心投票表決。把那些傢伙送到戰場去,等他們回來講臟話。」
再如第五章里,米歇爾·桑德斯跟「我」講了一個神乎其神的故事,細節極其詳盡具體,但他本人那天根本就沒有在場。一個故事參與者尚不能做到敘事翔實,米歇爾作為局外人顯然在虛構。很快,在第六章里,米歇爾就坦白了「昨晚,我不得不編造了一些東西。」作者在第七章對以上兩章的敘事行為作了評論:「如果一個真實的戰爭故事有著某種道義,這道義就像被織進布的線。你不能把它梳理出來,如果沒有解開更深層的意義,你就不能提取出意義。最終,其實對於一個真實的戰爭故事也沒什麼可說的,也許只會說『噢』。」
在文本的最後兩章里,作者質疑了讀者對於某種「答案」或「結論」的期待,同時又表達了自己對敘事能夠逐漸接近真實的期望。「你可以通過疑問,講述一個真實的戰爭故事。譬如,你問道:『這是真的嗎?』如果這個答案對你很重要,你就找到答案了。」「某種事情可能發生了,但可能是謊言;某種事情可能沒有發生,但可能比真實更接近真實。」敘事者與事件本身之間尚有距離,讀者與敘事者之間是一段距離,讀者所得出的「答案」與「真實的戰爭事件」又有多遠?那些「從不回信的姐姐和人們」不想聽戰爭里的真實事件,卻只要某種關於戰爭的結論。
此外,作者還認為通常女性聽眾(讀者)特別喜歡找尋自己已設定好的答案,她們不容易理解真實就是那麼讓人難以接受,她們編造事實使自己相信一些對生活所下的膚淺判斷。作者眼中真實的戰爭事件,成了永恆的陽光、愛和回憶。真實包含著令人恐懼、憎惡、熱愛、傷感的一切東西,而拒絕真實,就等於回絕了這一切真實所能灌溉我們靈魂成長的水源。
由此可見,作者通過敘事與敘事學理論的互文,將讀者引向了對自己可知的戰爭事件是否真實的思考。幾個名字虛構,經歷卻真實的美國兵斷斷續續的故事,不如戰地記者對越戰的直接報道那樣飛速及時、激動人心,也不如歷史書中那樣客觀、准確。但這篇具有自我解構特色,並不斷突出歷史主觀性的小說,令讀者獲得了一種看待以往以後戰爭報道或記載的全新方式。我想,這就是後現代小說的可貴所在。
參考書目:
1.《美國後現代短篇小說選》楊敬仁等譯,青島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後現代敘事理論》[英]馬克·柯里著,寧一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5月第3版
4.《悠遊小說林》[意]安貝托·艾柯著,俞夏冰譯,三聯書店,2005年10月第1版
❾ 後現代主義對歷史的影響
後現代主義的合理性
後現代主義堅持了哲學的批判性,哲學不是現成的結論,而是對現成的反思。批判性是哲學的基本性格。而後現主義恰恰是高舉了哲學的批判精神這面大旗,對以往的一切以及不同於自己的一切都進行了無情而殘酷的批判、解構。如本體論、二元論、現代化、科技、理性等。
後現代主義關注時代、關注現實,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此必須面對現實,緊跟時代,唯如此才能從現實中吸取養分;哲學的批判精神也要求哲學直面現實、直面生活。而後現代主義正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現實和流行的現代主義的觀念進行關注和反思的產物。
後現代主義批判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反對包羅萬象的近現代世界觀。形而上學一方面堅持僵死的的「二分」或「二元」,另一方面又因雙方的不相容而走向極端——要麼全盤肯定,要麼全盤否定。而正是這一思維方式才使西方社會對現代化、現代性和科學的作用等問題的理解出現偏差。
後現代主義看重被現代性所忽視的一切,看重現代性之後和之外的一切。例如不確定性、異質性、無序、平面化等,而對於被現代性所看重的一切如原則、整體性、確定性、權威、統一性、規律等都加以拒絕。應該說,是對現代主義的一次深刻的理論反省,抓住了現代主義的問題,擊中了現代主義哲學的要害,有利於西方哲學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
後現代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和鞭(biān)笞(chī),對科技理性和工業文明進行質疑和解剖, 有利於人們看清資本主義的真面目,能夠促使資本主義正視自己的弊端。對於正在從前現代化走向現代化的國傢具有啟示和警示作用,避免重犯錯誤。
後現代主義的失誤
一懷疑主義、虛無化。
形而上學強調同一性、整體性,但是卻抹殺了同一和整體內部的差異性,使同一和整體變成了僵死的、封閉的、毫無生機的「城堡」。但是,形而上學的錯誤不在於它承認同一性、整體性、事物的本質、基礎及「二分」,而在於它把這一切絕對化、僵死化、封閉化了。糾正這一錯誤,只需在封閉的「城堡」上鑿出一個窗口就可以了,可是,後現代主義卻徹徹底底地摧毀了這一「城堡」,使這一城堡變成了一堆碎片和一個瓦礫場,以碎片、差異和多樣性代替了形而上學的本質、基礎和「二分」,以解構一切、摧毀一切的態勢以及「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這樣,後現代主義在使被形而上學僵死化、凝固化的世界重新動盪起來的同時,又震碎了、虛無化了這個世界。人們在面對這個虛無的、瓦礫般的世界時變得無所適從,幾乎也成為了一種虛無。後現代主義用絕對的否定的態度對待形而上學的絕對的肯定的態度,其實是犯了同樣的錯誤。
二反對理性,消解主體性
隨著科技理性的昂首闊步,為人們帶來了充分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破壞和人的自主性的完全喪失。所以,後現代主義要求反對理性,消解主體。但這顯然不是科技理性的錯誤,而是運用科技理性的社會運作方式的錯誤。猶如原子能本身沒有錯誤,錯誤的是運用原子能製造了原子彈一樣。
事實上,理性也不可能被消解。其道理在於:其一,理性是人所特有的;其二,人們仍然只能依賴主體,用理性去糾正理性的偏差、恢復人的主體性。人們應該做的事情是,恢復人的本性,使理性健康的發揮作用。
就此而言,後現代主義對當代西方社會的把脈是准確的,只是開錯了葯方。
三相對主義
後現代主義認為,閱讀就是一種誤讀。要摧毀一切標准,奉行「怎麼都行」(費耶阿本德語)的主張。這必然會走向相對主義。
四局限於知識范圍內的批判與解構。
後現代主義把現代性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歸罪於現代性觀念或西方幾千年以來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於是乎,後現代主義就針對傳統哲學和形而上學思維方式進行近乎「瘋狂」的批判和解構,在尼采打倒上帝、福柯推倒「作者」和「人」之後,推倒了一切。以知識生活涵蓋整個社會生活,或者說僅僅從知識狀況出發思考當代社會,所以,後現代主義只是表徵著對當代社會的一種知識態度而已。不能從根本上為當代社會醫治創傷。
五一種反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
後現代主義一方面解構了真理、價值、本原、在場等傳統哲學的主要概念,另一方面卻又保留、借用了傳統哲學的另一些概念;一方面消解或解構傳統哲學的「基礎」、「邏各斯」、「整體性」、「本質」以及「二元論」,顛覆了等級、結構、權威,賦予意義以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卻又把非基礎、非本質、邊緣、碎片化、反理性等推崇為新的「神聖」,賦予了「意義的不確定性」、非中心等以確定性和權威,建構自己的「後現代」。所以,後現代主義只是以和傳統哲學相對立的形而上學代替了傳統哲學中的形而上學,成了一種反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