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晚清小說中的現代化的論文

晚清小說中的現代化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8-09 23:49:37

A. 晚清文學的主要內容

在清末以來的文學改良思潮中,中國文學萌發了現代的觀念,但這種處於萌芽狀態的觀念並沒隨時間的推移而引發中國文學的根本性變革.世紀初年社會政治的動盪不安不僅沒使文學改良的觀念性成果轉化為具體的創作實績 ,而且使主張改良變革的文學陣營產生分化,使初見端倪的變革風尚偏離向前發展的軌道.因此,繼續推動中國文學的現代化進程 ,促使其在晚清以來改良變革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這一重任或機遇,歷史地落到了更為年輕、更為激進的知識分子身上以胡適、陳獨秀、周氏兄弟、郭沫若等一大批更具有現代思想觀念的知識分子成了推動這一歷史性進程的主要力量.他們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高張起文學革命的大旗,用更為成熟、更為系統完備的現代理論觀念滌盪傳統的塵垢,取代文學的主潮;他們用具備充分現代形態的創作實績宣告了自晚清以來中國文學斷裂期的結束,宣告中國現代新文學的誕生,宣告五四新文學傳統的形成.

B.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繼承 要寫論文 3000字左右 最好原創 感激不盡!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傳。看著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樸貼切的陶藝,心裡頓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遺跡,似乎能窺出歷史的痕跡;每當閱讀者那一卷卷詩書畫卷,我們彷彿被洗禮;還有那些精細的民間藝術-------,我們應該幸福,因為我們身在一個文明的國度,在傳統文化的培育下成長!

第一,亮即將傳統文化的亮麗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寶劍就得用上沙場,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消逝。如何理解這一問題,到現實生活中走一趟就明白了,在大學生中調查,有又多少人看過四大名著,恐怕為數不多吧。倘若在問他們對《論語》的看法,他們恐怕也知道」子曰」吧。由此可見,對於真正的古典文學內涵,當代人知之者甚少。從這些廣泛文化來說,國人尚且不夠了解,更不用說那些本來就不出名的文化了,基於這一狀況,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力度彰顯地區文化,打造屬於自己特異的文化,並對外多舉行一些活動進行宣傳,不然再精髓的東西都不能端上菜盤子上,讓大家盡情享用文化大餐。其實,現在的旅遊文化承載了不少其它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且吸引了大量遊客,在此期間,這些遊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會對優秀傳統文化予以繼承和發揚。舉個例子來說,一位遊客去過黃鶴樓,那麼,他定然會聯想到崔顥的詩,進而可能閱讀唐詩宋詞,甚至古代文學,這樣下去,就產生了連鎖反應,當然這是比較樂觀的想法,但這至少是一個方面,我想我們更該做的就是把文化多元化,多樣化地呈現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當然不能把文化低俗化,比方說將文化變賣成獲利工具。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看看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並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其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想法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現在比較重視軟文化的輸出,也舉辦了很多展現傳統文化的活動,比方說法蘭克福展,中國就展現了很多傳統文學,在德國書畫展中也帶去了活字印刷相關內容。

太多人對於傳統文化過於冷淡,原因是很多的,如今的網上快餐文化隊傳統文化就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大家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現在,都把眼光投向了五彩繽紛的都市生活,迷戀上了網路,喜歡在網上吃快餐文化,其實自己接受的文化精髓很少,大部分都只有一時的感驗。如今的這種情況讓眾多文化學者產生了危機感,因為一旦傳統文化被拋棄,我們將不再是炎黃子孫,我們將不再是一個擁有多文化的民族,所以喚醒當代人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是很急迫的,非常必要的。

第二,拓展,即將傳統文化用一種易接受的方法輸送給當代人。對於傳統文化,很多人可能覺得非常枯燥乏味,他們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去耗,因此,我們就得一反常態,用創新的思路來教導他們,當然不能改變了文化的實質。比方說用講座的方式來講述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既生動有趣味,定然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我們還通過電視來講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講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很明顯,這樣的形式吸引了很多知識分子,更不用說像易中天這樣的教授,講的既有風趣又比較深刻,還有於丹的條分縷析,道理其然,能夠被大多數人喜歡。又如中國眉山東坡國際文化節,此次文化節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七大精神,眉山人民的熱情好客給遠道而來的賓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使眉山人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思想得到了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開幕式上500餘名演員用豪放的氣勢演繹的的《千古東坡》,還是閉幕式上,城區的十餘所學校的200餘學生為廣大觀眾奉獻上的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整個東坡國際文化節,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份難得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感。這樣的活動無疑對文化起著宣傳的作用。還有中非文化節、孔子文化節等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石灣陶瓷源遠流長,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灣河宕貝丘遺址出土的幾何印紋陶片,見證了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灣陶瓷歷史,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而大霧崗唐宋窯址的挖掘,證實了唐宋時期石灣已成為嶺南陶器生產基地;發展至明代更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數千年後的今天,陶瓷業在傳承和創新中以嶄新的形式名揚四海。為展現陶業的歷史演變,館內展覽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窯的演變、石灣二十四行、石灣陶藝、陶瓷發展六大部分。其中以第四部分「石灣二十四行」為重點,介紹了明代至民國時期石灣陶業的歷史源流。整個展覽表現手法新穎而多樣,在視覺、聽覺、觸覺上都給民眾以全新的感覺。今年十一月,就在佛山舉辦了陶瓷展,我們學校也去了不少學生,也吸引了很多社會上的人,可以說是把石灣陶藝推廣了出去。我們知道,前些年,陶藝品沒有市場,這樣直接導致陶藝技術的流失,甚至讓這樣的文化瑰寶從此絕於世間,如果到了那種地步,實是一個悲劇。我覺得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不該持保守態度,中國文化包括保守文化,更多的保守的是傳統文化,文化保守主義顯然他界定的保守的東西這個東西是傳統。從建國以來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文化的軸心的這種情況下融匯的西方優秀文化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這個文化,我覺得這個文化應該是現代文化,而文化保守主義的這個文化,功能上作為傳統夢魘的這種文化,保守的文化,顯然不是指現代中國的文化,而是指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那麼我現在就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保守的這個東西。我們總是處在一個傳統文化的籠罩下,喘不過氣來,如果稍微有些思想上的改變或者是形式上的改變的話,這也是不為過的,所以我在這里特別強調要將傳統文化拓展開來,形成一種現代式的傳統文化,好讓新一代青年更容易消化吸收。打破常規當然是需要勇氣的,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要不忘本質的將傳統文化轉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學以致用,這樣才是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不二法寶,也是我們實踐傳統文化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

第三、用一種合時合宜的方式引導當代人去接觸傳統文化並學習發揚傳統文化。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著,很多父母親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龍成風,從小就叫他們長大後要有出息,什麼叫有出息,要不是做官,要不是做老闆。更多的是忽視了對小孩子的一種道義上的引導,告訴他們怎麼樣才能算合乎道義,怎麼樣去提高自己的教養。這種情況尤其在農村甚為嚴重,因為他們的父母本來就在文化教養上處於低水平,對於他們而言,自然生計是最重要的了,兒子在學識修養方面有沒有高的造詣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這樣看來,這種不合理的思想方式下的當代某些人深受著家庭的影響,即使上了高中,這種思想也不容易轉變過來。所以說一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對子女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一個有文化的家庭中培養的孩子多數是有文化的,我說的當然是在文化方面比較敏感的。而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更需要去引導當代人,毫不誇張地說,從小時候就應該給予這種引導,讓他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個引導的任務似乎很艱巨,但是面對著如今傳統文化遭到遺棄的情況,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擔負這個使命,那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搬到每個中國人面前,讓我們每個都去繼承發揚它。怎麼樣引導,方法很多。在學校,我們的老師就應該起一個領頭作用,面對一群思想活躍且厭倦傳統文化的學生,老師應該在課堂上插入適量的傳統文化,這樣起到一個慢慢感染的效果。我想如果做得更細的話,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衣著來體現一種傳統文化的優越性。當然,學生也得發揮一個主動作用,平時在學校就得自發主辦一些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或者一些討論,有條件的就集體去參觀一些傳統文化展。在家裡的話,就如我上面說到的,父母長輩得起引導作用,要科學地向他們指出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支持下一代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而不是放肆地鼓吹名利論,讓原本涉世不深的他們迷失自己的方向,這樣的話,對傳統文化也是一種損失,因為新一代是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主體。在社會中,要加強這種引導作用更具挑戰,因為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裡麵包含了多個層次,各種不同階層的人物,要達到引導的效果,當然就得採取綜合的手段,比方說,舉辦企業的文化節,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而這些企業文化的建設當然要以傳統文化為主,這樣一來員工們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而且自己還在實踐著傳統文化。對於政府來說,建立必要的傳統文化館,和一些傳統文物館是很有效果的,因為民眾對這樣形式的展覽能夠在業余時間去享受一番,對於他們而言,既能豐富業餘生活,又能學到某些東西,何樂而不為。

也許我們對於這樣或那樣的措施不能夠太樂觀,但是我們也不比太悲觀,因為我們中還有很多人在支撐傳統文化,有很多人已經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優越性,也許當代人正在努力繼承和發揚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這一切,我們都無所得知,但是只要我們有信念,有這種理想也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是金子總會發光,中國的優秀文化就是一塊大金子,它的光芒遲早會在國內外散發,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C. 從晚清開始的中國文學現代化發生期限的觀念變革,首功歸諸

魯迅,李大釗,陳獨秀

D. 晚清小說有什麼理論發展

在晚清小說論中,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是梁啟超所鼓吹的「小說界革命」說。梁氏在這方面深受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新派人士喜以小說宣傳政治觀念的影響,他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竭力強調小說在推進政治變革和提高社會道德方面的作用,將它誇大為挽救中國的靈丹妙葯。這種理論的顯著缺陷,是容易使小說過於偏重宣傳效用,呈現說教色彩,而藝術上卻變得浮誇粗糙。當然,對於中國土大夫的文化傳統中鄙薄小說的習慣,這種理論客觀上也起到了沖擊作用。

E. 求論文一篇 謝謝要求: 一、期末考核方式:論文 二、論文題目方向:完成一篇有關後現代藝術、文學方向的論



如果概括地看待中國現代文學史,它實際主要是由兩個文學運動組成的。首先是「五四」新文學運動,它扭轉了從《詩經》到晚清文學的整個中國古典文學的方向,賦予了中國文學適應變革時代的現代化特徵;另外是中國的左翼文學運動,它在「五四」文學革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卻在許多重要方面改變了「五四」新文學的價值目標和思想選擇,而轉向中國革命具體實踐。我們現在稱之為50~70年代文學的「當代文學」,實際是此前左翼文學思潮在新的、特殊歷史語境中的一個發展。它的發展方向、文學原則和政策,在30年代的左翼文學運動中就已經初步具備了,特別是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文藝觀,早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左翼文學的發展進程中就翻譯和傳播到了中國。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因此規范了從解放區文學到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和根本特徵。值得提出的是,雖然五四文學和左翼文學都是在外國文學的影響下發生的,但在「文學接受」的方式上,又有著顯著差別:五四文學革命的眼光是全球化的,它所受的影響是多元的,因此它始終不以一種統一的理論為目標,外國文學作品的影響在其發展中發揮了直接而顯著的作用。左翼文學一開始就是以尋求和確立統一的文學指導思想為目標的,因而「批判」和「論爭」成為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主要標志和特徵,外國文學思潮的影響明顯要大於外國文學作品的影響。
本文無意對五四文學與左翼文學作比較,也不著眼於對左翼文學思潮進行考察性的清理。它感興趣的,是居於左翼文學思潮核心地位的「批判理論」,這種理論與中國現代性是什麼樣一種關系;思潮「傳播者」的社會身份與思想認同,它又是怎樣把這些因素帶入當代文學中去的;當代文學核心概念中的「左翼」特徵,以及它們在文學創作中的決定作用,等等。
一「批判理論」與現代性問題
有人把50~70年代文學概括為「戰歌」和「頌歌」的文學,根據在於它對「舊社會」和「舊文化」所持有的批判色彩。實際上,「批判理論」正是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學思潮中的「核心理論」。「批判理論」在其特定意義上,是指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哲學理論。它以馬克思主義的激進意識和批判潛能為起點,在整合了精神分析、存在哲學等現代思想後,擴充為對現代社會,特別是發達工業社會進行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和批判。它植根於歐洲傳統哲學的核心而又敏感於時代的重大問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論姿態。但廣義的批判理論,就是德國思想家反省文明歷史、批判現代社會的思想學說。席勒對恐怖政治和機械分工的美學否定,青年黑格爾對古典哲學的實踐轉向,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的、哲學的分析,尼采對重估一切價值的呼籲,弗洛依德對被文明壓抑的人性的關注,海德格爾對「存在」的研究和對「技術」的敵意等,都屬於批判理論的家族成員。馬克思主義與批判理論的主要分歧,在於它不僅選擇了思想領域,而且明確堅持將階級斗爭作為推行劇烈社會革命的主要理論。而這,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左翼文學的主要的結合點。
從晚清到辛亥革命,中國在社會體制上初步完成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開始了社會轉型的第一次現代化飛躍。但現代化造成的貧富懸殊,激烈而嚴重的階級對立,卻導致了知識分子「富國強民」理想(實際就是「現代化」)的普遍幻滅。對「現代化」的失望,使左翼文學在歷史關口與批判「封建傳統」的五四文學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馬克思主義迅速匯合,從而形成了以「反現代性」為出發點的極具中國特色的「批判理論」。「反封」與「反資」並舉,因此成為左翼文學運動中的一條貫穿始終的思想主線。郭沫若曾對魯迅進行過否定性評價,認為他是「封建餘孽」,是「二重的反革命」。[1]馮乃超把「五四」以後的大部分作家都劃入「小資產階級」的行列,指出:「那些小資產階級的文學家,沒有真正的革命的認識時,他們只是自己所屬的階級的代言人。那麼,他們的歷史的任務,不外一個憂愁的小丑。」(《藝術社會生活》)30年代,周揚在其《論<雷雨>和<日出>》中,始終緊扣反封建主義和反資本主義的政治主題,他看周萍,看出的是「他的血管里正流著他父親的血統,他的性格里也有封建的性質」[2](P201-202)。40年代初,當毛澤東從政治家的角度批判中國文學的「現狀」時,顯然充分吸收了左翼文學思潮的思想資源。他指出:「文藝是為地主階級的,這是封建主義的文藝。中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文學藝術,就是這種東西。直到今天,這種文藝在中國還有頗大的勢力。文藝是為資產階級的,這是資產階級的文藝。」[3](P855)50、60年代,他又將清除這些「毒草」與建(轉載自中國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請保留此標記。)設現代民族國家的偉大實踐聯系在一起。直到文革前夕,毛澤東還在關於文藝問題的「兩個批示」中,提醒人們注意「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對革命事業的嚴重危害性,號召對它們做堅決的斗爭。他指責說:「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這是因為「十五年來,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執行黨的政策,做官當老爺,不去接近工農兵,不去反映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所導致的,「最近幾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義的邊緣」。到此,左翼文學思潮對「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思想認識,以及這種認識對當代文學的「規范」和滲透,發展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

穆爾認為:「現代化就是傳統社會像西方先進國家那樣向經濟富裕、政治穩定的社會的總體過渡。」在這里,他把「現代性」與「西方性」作為同一個概念來看待。富永健一是從「東亞文化」的語境中來認識現代性的。他說:「非西方後發展社會現代化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通過與本國文明完全異質的、作為外來文明的西方文明的輸入,使脫離本國傳統主義的精神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和支持。這一動機來自對本國傳統社會的極強烈的危機意識。」雖然他不認為「非西方後發展社會」的現代性就等於西方性,卻承認「現代化」的內部是存在著「科學革命(現代科學和技術)、市民革命(民主政治)、產業革命(現代產業和資本主義)」這樣的「西方標准」的。[4](P112-120)但是,阿維內里警告說:「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對防衛性的現代化,或者像艾森斯塔特所說的『分裂的現代化』深表懷疑。他們對普魯士防衛性現代化的評論表明,他們認為正是這種現代化導致了德國社會的不平衡性質,致使市場經濟忐忑不安地與專制的政治制度並存在一起」,從而出現了「非歐洲社會」的那種「錯層式的現代化」。[5](P23)
如果深入到當代文學的內部,會發現,左翼文學的批判理論與現代性本身確實存在著某種矛盾和緊張的關系,也可以說有某種「分裂」和「錯層」的現象。比如,毛澤東1949年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曾對建立現代化的「國家」(國家工業化)進行了非常熱情的展望,然而又呼籲人們警惕「資產階級文化」和「中國封建主義文化」,必要時應該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五六十年代在對當代文學進行「理論規范」和評論的時候,周揚一直沿用著毛澤東這種權威性的意見。例如,他把「社會主義建設」(國家工業化進程)與思想觀念上的反對「資產階級文藝思想」,嚴格地加以區分,認為社會主義文學精神上的「純潔性」,與這種文學對物質層面的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歌頌」和「表現」,應該屬於兩個不同的范疇。1949~1976年間,提倡社會主義文學創作與指責某些作家、作品並以此為突破口頻繁發動政治運動的交錯進行,幾乎成為當代文學發展的一個「規律」:1949年周揚在第一次文代會上,號召廣大作家用「新的主題、新的人物、新的語言和形式」去表現新的時代,一年後卻接連發動了對電影《武訓傳》和「肖也牧創作傾向」的批判;1953年秋,全國第二次文代會呼籲人們「為創作更多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而奮斗」,但僅過去半年,就破壞了剛剛培育的良好的創作環境,把以胡風為代表的另一批左翼作家人為地置於死地;「雙百方針」的實施還只起步,暴風驟雨式的「反右運動」便接踵而來;60年代初,文藝界的「糾左」恢復了文學藝術家的創作熱情,然而,「兩個批示」的嚴厲指責又把文藝帶入到文革的深淵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都對「城市化」表現出羨慕與嚮往,「命運」卻完全不同的兩部作品——小說《我們夫婦之間》和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我們夫婦之間》最初發表在1951年6月10日《人民日報》的副刊《人民文藝》上。進城之後,革命者「我」與出身農村的妻子對城市的態度發生了分歧,丈夫感受到都市「強烈的誘惑」,而妻子卻反應木然,變得愈加「狹隘、保守、固執」。在《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羨慕城市生活的戰士與堅持鄉村樸素生活方式的「哨兵」作為「對立面」出現在人們面前,前者還成為被作品諷刺的對象。與《霓》劇受到贊揚的情形相反,《我們夫婦之間》被指責為「依據小資產階級觀點、趣味來觀察生活,表現生活」,「是在糟蹋我們新的高貴的人民和新的生活」,反映了在進城之後,「特別容易引起舊思想感情的抬頭」的不良傾向。(註:參閱陳涌《也談「生活平淡」與追求「轟轟烈烈」》,《光明日報》1951年4月7日;李定中(馮雪鋒)《反對玩弄人民的態度,反對新的低級趣味》,1951年6月20日,第4卷第5期,《文藝報》。)從農村包圍城市」被認為體現了革命斗爭的高超策略,而在當代文學創作中,「城市化」所展現的現代化前景卻受到了猜忌和懷疑,這種現象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F. 晚清社會變革對文學的促進作用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各種維新思潮的發展,晚清文學呈現了一種繁榮局面。晚清文學的繁榮,體現了外國文學對中國的影響。晚清文學顯示了一種把文學推向現代化的趨勢。
影響:
1、文學觀念的變化和現代性文學格局的形成,最重要體現在晚清文學明顯強化和提高了小說和戲劇這兩種文體的地位,明確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為平等並列的四大文體,是對傳統文化的革新,這種觀念轉變,奠定了「五四」新文學整體格局的基礎。
2、對翻譯文學的高度重視。1896年-1916年,翻譯外國小說800多種,林紓翻譯的小說被稱作「林譯小說」,形成當時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繁榮了晚清當時的文學作品,對「五四」新文學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響。
3、晚清小說創作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以梁啟超為代表提出小說界革命,在藝術上不成功,但因特別追求小說的社會意義,明確反對把小說看作游戲和娛樂,追求它的社會意義,這種追求實際上就是茅盾、葉聖陶等人文學研究會強調為人生服務的現實主義創作的先聲(四大譴責小說)。晚清小說初步吸取和運用了一些西方小說的新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加強了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直接取材於現實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現了對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畫,為新文學作家實現小說的根本轉變提供了必要的經驗。
4、晚清出現了話劇的萌芽。
中國最早的話劇團體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話劇。

G. 晚清小說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什麼

在晚清小說論中,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是梁啟超所鼓吹的「小說界革命」說。梁氏在這方面深受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新派人士喜以小說宣傳政治觀念的影響,他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竭力強調小說在推進政治變革和提高社會道德方面的作用,將它誇大為挽救中國的靈丹妙葯。這種理論的顯著缺陷,是容易使小說過於偏重宣傳效用,呈現說教色彩,而藝術上卻變得浮誇粗糙。當然,對於中國士大夫的文化傳統中鄙薄小說的習慣,這種理論客觀上也起到了沖擊作用。

H. 中國文學的現代發展

中國現代文學發端於五四運動時期,但以鴉片戰爭後的近代文學為其先導。是文學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激變。(史學家認為,「變」有三個級度:一是十年期的時尚之變;二是百年期的緩慢漸變;三是不基於時間維度的激變或稱為「劇烈脫節」,現代文學的「變」在三個維度上都有表現。)
1、西方知識觀念對文學的促進
西學東漸,中國知識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學觀念,以此為基點思考國家和民族命運,變革和維新成為時代主潮。
2、社會變革對文學的促進
晚清社會組織機構的變革,引起文化機制和文學的變化。
1)文學活動和創辦報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規定了言論、著作、出版等自由。
2)具有大眾化、平民化、民主特徵的現代出版業逐步興盛,為現代知識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間,為文化和文學的普及奠定了傳播基礎。
3)知識分子傳統地位和角色的轉換(科舉制度的廢除,傳統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的路子被阻斷),社會出現了知識分子為主體的自由撰稿人隊伍,出現了職業作家群。 文學平民化、大眾化的價值取向,使傳統的文學接受主體發生變化,文學成為民眾文化參與的工具,培養了多樣化的讀者群。 3、文學自身發展的促進。
古典文學的式微,新的文學形式的孕育。文學自身發展的現代性追求導致傳統文學產生新的質變。 晚清社會的封閉:列寧在《亞洲的覺醒》中稱中國是「被稱為長期完全停滯的國家的典型」,黑格爾說「中國只有在他人的逼迫下,才能重返歷史」。馬克思在《鴉片貿易》中說:「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於世界聯系的體系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清朝在落後中妄自尊大,在皇帝的批諭中卻說《南京條約》是「妥為招撫」,被迫五口通商皇帝的批諭是「自宜酌量日期,暫令入城瞻仰」。晚清一方面是保守、落後,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科學的沖擊下,又不可避免的要被動接受西方新思潮、文化、科技的沖擊和洗禮。文學革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准備的一場思想和文學觀念的變革。
1、晚清「詩界革命」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下形成的一次廣泛的政治和文化運動。
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梁啟超是首倡的人物,黃遵憲為其主將。「詩界革命」主張詩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語句,要以舊風格含新意境。「舊瓶裝新酒」由於酒與瓶的不匹配要求保留詩歌舊形式的變革不徹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詩歌革命的旗幟為政治改革張目。
黃遵憲:出生商人致富的官僚家庭。任過駐日、英使館參贊,受西方文化、政治思想影響較深。提倡以我手寫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詩。他最早提出了用白話文進行文學創作。
「詩界革命」在觀念上影響到後來(1918年)的新詩運動。
2、文界革命
梁啟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號,力求借鑒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創造出一種「新文體」。其特點是思想新穎,文白夾雜,平易暢達,筆鋒飽含感情,具有很強的鼓動力的文體。以把文辭從古文的「義理、考據、辭章」中解放出來,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聖賢經典章句的義理,以豐富的世界維新史實突破拘謹的考據,以俗語、外來語入文以豐富文章的表達方法。「文界革命」催生了大量政論散文的誕生。
3、小說界革命:小說救國論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此「小說」指瑣碎的言談。《漢書·藝文志》有「小說家者流,蓋處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古代把小說視為「游戲筆端,資助談柄」,小說在文學中一直處於邊沿地位。一批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讓小說承擔社會教育職責,希望小說對現實社會政治改良有所補益。梁啟超在《譯印政治小說序》(1896),《論小說與群治的關系》(1902)、《告小說家》(1915)等文中闡釋了他小說革命的主張。認為「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提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等觀點,認為小說的不可思議之力具體表現為「熏、浸、刺、提」四個方面。重點表達了他小說新民救國的主張。
小說界革命促進了中國傳統小說的現代化變革進程,推動了中國傳統小說的發展和新小說的產生。強化了文學,尤其是小說與社會、民族、政治的關系,初步確立了文學尤其是小說的社會價值模式。
後來的五四文化運動基本繼承了這一文學與社會政治結婚的思想,思想家、政治家常常把文學作為改良社會、育治人心,配合革命的工具,張顯了文學的社會現實功能。
4、白話文運動
文言文已經無法表現現代人豐富復雜的思想、精神和繁復的內心世界,無法表現現代人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當語言無法表現它的對象時,變革就成為一種必然。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黃尊憲,他認為言文合一使西方國家文化普及,科技發達,社會進步,中國言文分離是落後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認為文言誤國。
胡適提出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主張。1917年1月《新青年》發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一時代應有一時代之文學」,「今日之文學應以白話文為正宗」的觀點。主張做「實寫今日社會之情狀」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學」。號召使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
5、新的文學觀念的產生
魯迅兄弟的文學觀念,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和文學發展的內部規律,提出「文章者,國民精神之所寄也」,強調文學的長遠功效,而非現實的實用性,希望文學通過對民族精神、國民靈魂的熏陶和改造來達到振興民族的目的。即魯迅後來的文學「立人」思想。
6、域外小說翻譯運動
一批知識分子認為西方的強大主要得益於文學尤其是小說的教化與新民,尤其強調小說對政治思想的宣傳與政治運動的配合。於是,翻譯西方小說成風,使中國文學受到西方文學的廣泛影響。
晚清的器具革命和政治改良維新的失敗,自上而下的改良反而使社會更加病入膏肓,從對制度本身的改良轉向新的革命,新興知識分子尋找改造社會的新途徑。器具革命、體制改良都是社會外部的調整,一些接受了西方政治觀念的知識分子希望從社會的外部手術轉而為人內在精神和思想觀念的更新。
文學革命的倡導者,多數是文化批評者,以思想啟蒙和道德革新為出發點討論文學革命,所以容易導致讓文學承擔啟蒙任務的功利目的和對傳統文化一棍子打死的極端立場。 成就最高,對後來文學革命造成了直接影響的是政論散文、小說翻譯和創作。
1、政論散文
以梁啟超成就最高,梁啟超把自己的新文體作為新民的覺世之文,以此傳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憲、新民、強國,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少年中國說》、《新民說》等。
2、革命派散文
以章太炎(有學問的革命家)成就最高。文章動人心魄,自由尖銳,富於創造。革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斗爭性、鼓動性與通俗性的統一。3、政治、問題小說
宣傳政治觀念,關注社會問題。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等。
4、譴責小說
諷刺帶謾罵。出現了四大譴責小說:劉鶚的《老殘游記》、吳沃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曾樸的《孽海花》、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
5、鴛鴦蝴蝶派小說
市井通俗言情、奇俠、黑幕小說,倡導文學是消遣的游戲的金錢的文學觀念,主要以《禮拜六》雜志為代表。有影響的有:徐枕亞的《玉梨魂》,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廣陵潮》等。
6、翻譯小說
林紓的《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迦因小傳》等,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說集》等。
基本特徵
中國文學運動由於自己的語言特點以及中國哲學、倫理的影響,形成了一些與外國文學不同的特徵。
獨特的語言文字
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形成和建設起著 巨大的作用 :①容易引起具體意象。由於漢字具有表意性特徵,其自身排列有時就會引起某種具體的意象。例如賦和駢文,就大量運用同形旁的字。中國文字的象徵表意特徵造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②漢字一般為單文獨義、一字一音,這就使中國詩歌的音節變化有了一整套獨特的謹嚴的格律,並且在外觀上構成整齊對稱的形式美。③漢語有四聲,詩人們利用漢語言的這種特性,寫詩時注意字聲安排,於是近體詩(五言律詩、絕句,七言律詩、絕句)、詞、散曲等詩歌體應運而生,並統領詩壇達千年之久。詩歌充分利用四聲變化,造成了節奏鮮明、抑揚頓挫的藝術效果。④文言文作為特殊的書面語言,可與日常用語長期分離而保持官方語言的地位,這就發生了文學在文言和白話兩個不同的軌道上運行、內容與形式皆有巨大的差異的現象。
文學自身的特點
中國文學,除了因為漢文字語言具有自己的特徵以外 ,還具有它自己的獨特文學觀念體系。這種觀念 體系受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所支配,其思想淵源在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影響中國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義、禮、智、信」為標準的道德觀念;其三,是以「天、地、君、親、師」為次序的倫理觀念;其四,是以「允執其中」(《論語》)為規范的中庸哲學。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詩文以教化為功用的中國文學在內容上偏重於政治主題和倫理道德主題。將文學視為政治的附庸和說教的傾向一直被當作一種無可非議的傾向。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樂 、宦海的浮沉、戰爭的勝敗、國家的興亡、人生的聚散、綱常的序亂、倫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主旋律,無論是詩歌、散文、小說還是戲曲,概莫能外。儒家的入世哲學和教化觀念,給中國文學帶來了政治熱情、進取精神和社會使命感,但同時也抑制了自我情慾的釋放,自由個性的迸發和自我意識的開掘 ,尤其是「 存天理 、滅人慾 」的理學觀念,使文學 蒙上了理 性主義的 煙 靄 。上述內容 特 點並行的是「中庸」美學追求 。中國文學講求中和之美 ,「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般不把情感表達得過分熱烈。中國舊體詩大都感情節制,思想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同樣表現出濃厚的理性主義色彩。
儒釋道合流的思想特徵
在中國思想史上,儒、道兩家的思想體系是互為補充的,儒、道、釋三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道家、佛教思想有相異和對立的一面,又分別給予中國文學以不同側面的影響。所謂「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儒家繼承的是兼善精神,道家則本著「無為」之旨,發展了獨善思想。在中國文人身上,積 極入世和消 極 避 世思想往往交織在一起,彼此消長。在文學作品中,這種現象有著鮮明的表現。如果說「兼善天下」與「獨善其身」是古代士大夫的互補的人生趨向,那麼,慷慨悲歌與憤世嫉俗,則成為古代知識分子常有的心理狀態和藝術意念。雖然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總體風格的影響占著主導的方面,但老莊哲學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這種影響有兩個方面: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觀點揭示了藝術中虛和實、無和有的辯證法,指出「有生於無」。對於形成中國文學含蓄精練的藝術表現形態上的特點起有異常重 要的作用 。中國文學極 強 調以虛寫實,以靜寫動的表現方法。中國文人不喜歡纖毫畢現地直接描述,而把藝術感覺、藝術想像的空間留給讀者自己去品味、揣摩和思尋,追索那些不可言傳的大音、大象——美的極致,創造出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 。②「大制不割」 、「道法自然」。「不割」即強調一種自然的完整性,強調自然的純朴、素樸、渾朴。然而,至高無上的、形而上的道,要求「法」形而下的自然,這里強調的是一種自然的美。因而,中國文學藝術家向來把刻苦的技巧訓練與不露刀斧鑿痕的無技巧境界結合起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是大多數中國作家畢生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的寫照,也是他們藝術道路的真實反映。由於上述兩方面的影響,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相比,大體上說,西方文學顯得直截了當、率性任真,中國文學則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學傾向於鋒芒畢露深刻廣大,中國文學則傾向於綿里藏針機智微妙;西方文學尚一瀉千里的鋪張,中國文學則尚尺幅萬里的濃縮。這種審美觀在總傾向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對世界審美關系不同,藝術分表現的和再現。
有人根據藝術對世界的審美關系的不同,將藝術分為表現的和再現的兩種類型。再現的藝術力求按照感知和認知的方式客觀地、准確地反映現實世界,使現實世界的表象與藝術的意象達到一致和重合;而表現的藝術則是以心靈外射的方式,根據主觀的意願拆碎現實表象的固有的常態的組合並重新加以組合。中國文學一般地說是傾向於表現的,這可以從體裁和創作方法的選取看出來。首先,在體裁上,中國文學偏重抒情,而敘事文學興起較晚,也較不發達。在整個詩歌史上,從《詩經》這部最早的古代詩歌總集開始,抒情詩蔚為大觀,而敘事詩則總嫌不夠景氣。中國小說冷清寂寞地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有所起色,但真正具有小說意識,是進入唐代以後的事情。長篇小說的產生時期更推遲到了明代。中國戲劇文學則不僅產生得晚,而且充滿濃厚的抒情氣,近於抒情詩的聯綴的格局。中國戲曲的假定性的虛擬表現手法,則更為某些表現派戲劇家(如布萊希特)所樂道。其次,在創作方法上,中國文學不重寫實而重寫意。比如古典詩歌中游歷山川、探覽名勝、憑弔古跡的題材,可以處理成敘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眾多的詩歌中,卻往往是代之以象徵、暗示 、隱 喻 、抒情等藝術手段 ,而虛化了即目所見的景象。例如唐朝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無一字關於幽州古台的具體描寫,完全是人生的感喟,心靈的外射和意念的迸發。古詩常提倡情景交融,其實主要也是借景抒情,著眼點在於內心郁積情感的宣洩與抒發。
特殊的文學理論批評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在自身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有著整套與西方不同的范疇。它們不是玄虛而是微妙 ,往往是擬象取譬以供參悟,不易落入言筌,如氣、風骨、韻、味、意、神、體、肌理、格調、意境等。這些范疇經過不斷演變、完 善 ,內涵也日漸豐富 ,又逐漸在相互間交叉 ,形成網路、構成了體系,相對於西方的悲劇、喜劇、崇高、滑稽、幽默、典型等美學范疇。中國古代文論的諸范疇,表現出一些多義性特點,但更注意主客體的和諧。中國文學的這些總體特點,到五四以後發生了明顯變化,如現代文學中由於小說、戲劇受到重視,就不再顯示出抒情勝於敘事、表現多於再現的特點。古代文學中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已被現代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所取代。文學理論也出現了許多新的范疇和概念,語言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使中國文學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學的特點。 中國文學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產生過很大的世界影響。中國文學的對外影響,有一個從東方逐步擴大到歐洲最後到達美洲的過程。具體可分4個段:
第一階段
唐代由於政治經濟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廣泛頻繁,中國以詩歌為主的文學也開始傳到國外 ,主要影響范圍是鄰近的日本、朝鮮半島 、天竺(今印度)、大食(今阿拉伯)及東南亞各國。中國文學對日本的影響始於秦漢,唐代達到高潮,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詩人的詩作都為日本人所喜愛,影響最大的當屬白居易的詩。據《日本國見在書目》記載,當時傳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長慶集》(29卷)。平安時代的詩集與《和漢朝詠集》共收錄589首詩 ,其中白居易的詩就達137首之多 。白詩不僅在日本宮廷中流傳 ,曾受到嵯峨天皇的激賞,宮廷女官紫式部所著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明顯地受白詩影響,貴族文人多喜歡白詩,而且白詩也為平民百姓所歡迎,《長恨歌》、《琵琶行》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其他方面,如南朝梁太子蕭統所編《文選》,在文藝思想和編選體例上也給日本詩歌總集《萬葉集》以影響。日本奈良時代的文學家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曾被派遣來中國留學,在唐生活50餘年。日本高僧空海(弘法大師),游學於唐 ,歸國時攜回大量中國書籍,其後撰著《文鏡秘府論》(6卷),將中國詩文作品、文學理論介紹給日本人民。
第二階段
近代西方人從《馬可·波羅游記》中開始對中國發生興趣,而正式把中國文化傳往近代西方的是一些前來中國的傳教士,18世紀形成第一次熱潮。明末天啟六年(1626),法國人金尼閣把五經譯成拉丁文在杭州刊印 。此後 ,法國人宋君容曾譯《詩經》和《書經》、《易經》、《禮記》。馬若瑟(J.普雷馬雷)亦翻譯《詩經》、《書經》刊於1735年巴黎出版的《中國通志》。這時中國古典小說、戲劇和寓言也開始進入歐洲。1732至1733年間,馬若瑟翻譯了元代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從18世紀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該劇又先後在英國、德國、俄國翻譯出版,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還將它改編成一個新劇本《中國孤兒》。此外,1761年,在英國刊印了第一部英譯的中國小說《好逑傳》。1781年,德國詩人J.W.von 歌德通過杜赫德的德譯本,了解到《趙氏孤兒》和《今古奇觀》中的 4篇短篇小說及《詩經》中的一些詩作 。同年,他嘗試將《趙氏孤兒》改為悲劇《哀蘭伯諾》。19世紀初,歌德讀了《好逑傳》並得出了「世界文學時代已快到來」的結論;而且他還受到清代小說《花箋記》、《玉嬌梨》的啟發,創作了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歌德以中國傳奇、小說同法國詩人貝朗瑞、英國小說家S.理查遜及他自己的作了比較。但總的來說,當時歐洲對中國文學的了解還是較為膚淺的。
第三階段
中國文學在美洲產生較大影響始於20世紀10~20年代。這時中國詩的翻譯、模仿、評論大量出現在美國刊物上。被稱為美國現代詩歌之父的E.龐德,對中國詩含蓄、凝練、意象鮮明和情景交融非常崇尚,並從中吸收了有益的創作營養,他認為,在美國文學所受的外來影響中,「中國是根本性的」。蒙羅也把意象派意義界定為「對中國魔術的追尋」。龐德的長詩《詩篇》中有12章是以中國為題材的。1915年,他根據美國東方學家費羅諾薩的譯稿整理出版了譯詩集《中國詩抄》,收有《詩經》、漢樂府、《古詩十九首》中的詩以及郭璞、陶淵明、李白的詩共18首。之後,他又翻譯出版了多種中國詩的譯本。
第四階段是五四後至今
第四階段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的現代階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至今。這個階段由於中西政治、經濟、文化已開展了全面的交流,中國文學在西方也得到全面傳播。一方面把代表中國文學較高水平的古典小說《 水滸傳 》 、《 紅樓夢》等翻譯出國,另一方面世界各國也將五四以後新出現的作家作品,例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人的作品大量翻譯介紹。僅魯迅的著作,就被40多個國家譯成70多種文字。魯迅生前,《阿Q正傳》在日本就有5種譯本,逝世後又有近10種新譯本 。《阿Q正傳》傳到西方後,法國作家R.羅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隨著中國文學的廣泛傳播,其價值愈來愈為世界了解,世界文壇也給了中國文學以更高、更科學的評價。
不斷地接受外國文學的影響
中國文學一方面對外產生影響,另一方面也不斷地接受外國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第一次高潮是東漢至唐宋佛教文化的影響。佛經的翻譯活動從東漢桓帝末年安世高譯經開始,魏晉南北朝時進一步發展,唐代形成高潮,北宋時開始衰落。無數自梵文翻譯過來的佛學經典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如《六度集經》中的《遮羅國王經》、《馬鳴菩薩》本身就是傳奇性作品,而馬鳴寫過的 《佛所行贊》 和《美難陀傳》就是兩部長篇敘事詩。印度的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 ,其羅 摩的故事也通過佛 教經典介紹過來。由於 佛 經的傳入,佛經中的思想、語言、故事、音節都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影響,為中國文學帶來了新觀念、新意境和新的用詞遣詞方法。佛經的傳入刺激了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唐代傳奇及元雜劇的故事發展。此外,唐代變文的產生、流行也與佛教有關。由於佛教詞彙的大量湧入,中國文學語法結構和遣詞用句的方法也發生了某些變化。漢語中反切四聲的確立,就是佛經影響的結果。中國最早的韻書是按宮商角徵羽五聲排列的,平上去入是西域輸入的技術,而平上去入的區別,則是因為當時轉讀佛經三聲,與印度古聲明論的三聲相符,和入聲相配,所以形成四聲。此外 ,佛 經的文體特 點 ,如不用之乎者也,不用駢文綺詞麗句,以及多倒裝句法,多提挈句法,句中段落中的解釋語,散文詩句的交錯等,也都影響了中國文學風格的變化。外國文學對中國文學影響的另一次高潮是鴉片戰爭之後。特別是19世紀末以後,由於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學說大量的涌進,與此相應,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大力提倡政治小說,一些翻譯家也大力引入外國小說。晚清時期 ,翻譯的國外小說達400種 ,僅翻譯的小說就有80種。僅林紓在辛亥革命前後近30年中,就與別人合作翻譯了英、美、法、俄、日、西班牙、比利時 、挪威、希臘等國小說180餘種 。達1200萬字。這種翻譯介紹在五四運動前後達到最高點,其數量令人驚嘆,世界上知名作家的作品幾乎都被介紹進來 。中國文學因此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受到震動。中國現代文學家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努力加以借鑒,使新文學步入了十分興旺發達的時代。20世紀以後,這種影響一直持續不斷,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才採取了全面封閉的絕對態度。文化大革命過後,繼續開放,又出現了新的高潮,這時期主要介紹20世紀世界文學新觀念和作家新作品。
由於中國文學自身的巨大成就和數千年積累的豐富經驗,由於對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學採取積極借鑒的態度,也由於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無限豐富的源泉,特別是脫離了政治教條的自由文學的發展,將使中國當代文學創造出更燦爛、更偉大的篇章,對整個人類文學藝術事業將作出更大的貢獻,它將以更美更輝煌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文學之林。

I. 晚清小說在 結構方面有什麼特點

小說的定義: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小說的特點:
「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

J. 晚清小說 與現代小說的關系

現代小說是五四以後學習外國的結果,所以很多評論的理解框架都是國外的。當然它也不能完全擺脫母語的特點。
晚清小說,更多意義上是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和延續。如果沒有五四新文化運動,二者應該是不同時間內的漢語的小說呈現樣式。

熱點內容
無敵好看完本小說 發布:2025-07-21 11:13:28 瀏覽:754
類似沒有人像你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1 11:11:01 瀏覽:781
小說不寫言情 發布:2025-07-21 11:01:42 瀏覽:576
言情歷致小說 發布:2025-07-21 10:50:21 瀏覽:895
重生之虛擬作家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1 10:49:25 瀏覽:430
七貓有什麼好看的小說言情 發布:2025-07-21 10:41:02 瀏覽:73
推薦我一款無敵小說特別多的軟體 發布:2025-07-21 10:38:37 瀏覽:186
小說著迷好看嗎 發布:2025-07-21 10:33:49 瀏覽:678
文筆比較好的都市言情小說作者 發布:2025-07-21 10:33:48 瀏覽:706
晉江完結腹黑男主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1 10:32:22 瀏覽: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