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小說名詞解釋現代
A. 名詞解釋 反思小說 急急急急
反思小說泛指出現於1979年及1980年代初期一類小說。小說題材多為文革期間事件,透過變化過程這些歷史事件,反思導致很多社會問題和個人傷痛的社會歷史原因。
B. 名詞解釋:反思文學 改革文學 先鋒小說 新寫實小說 現代派文學 朦朧詩
對不起 我找了 但是找不到!
抱歉!
反思"一詞,據說首次出現於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將"心靈內部活動的知覺",稱為"反思"。而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這個詞卻具有特定的意義,即對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歷史事實進行思考,從而在意識形態、國民性等方面挖掘現實問題的根源,同時,在歷史和自然的大的環境背景中展開對"人"的價值的思索。可以說,"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深化,兩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哲學思考的介入。
綜觀"反思文學"的創作,主要焦點在於對"人"的反思上。這種對"人"的"反思"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它首先是主要針對政治層面的,關於建國後的歷史問題尤其是對農村問題的反思成為作家創作的一個重點。其中張一弓創作的中篇小說《犯人李銅鍾的故事》以一個為了群眾生命而不惜觸犯黨紀國法的大隊支書的形象,樹立了新時期第一個成熟而完整的悲劇英雄形象。而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則以看似幽默的筆法,揭示了中國農民自身的性格弱點,指出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國後的左傾災難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記憶》則以某地宣傳部長秦慕平對曾經被自己錯判為"現行反革命"的少女方麗茹的懺悔,反省了一個時期內不正常的"現代迷信"及自己在這種現代迷信中所扮演的可悲角色。
以上作品對文革中種種事件表現的深刻程度顯然遠遠超過"傷痕小說",但它仍局限於將人僅僅放在政治層面思考。這種情況隨著"反思文學"的深入出現了變化,很多作家不久就開始轉到對"人本身",如"人性"、"人的價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深刻的問題的思考上。
這些作品或張揚被左傾思潮壓制多年的"人道主義",甚至歌頌某種"永恆的、超階級的人性",如表現"同情"的《離離原上草》、表現"母子親情"的《女俘》、表現"友情"的《駝鈴》和表現"愛情"的《如意》等;或探討"愛情婚姻"方面的社會問題,如《愛,是不能忘記的》、《春天的童話》、《我們這個年紀的夢》等;或謳歌人的生命力量,如《北方的河》、《迷人的海》等;或思考生存價值,如"知青小說"中對往日做寫實性卻富於詩意的回憶與描述、"右派小說"中立足政治歷史之上對自己的心理歷程的解剖。
C. 名詞解釋「反思小說」
1、反思小說泛指出現於1979年及1980年代初期一類小說。小說題材多為文革期間事件,透過變化過程這些歷史事件,反思導致很多社會問題和個人傷痛的社會歷史原因。
2、反思小說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現的對解放後幾十年曲折歷史和人的現實處境等進行反思的小說。它和傷痕小說的界限並不十分分明,且互有交叉。 反思小說是在傷痕小說的基礎上,對中國社會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反思。小說不再像傷痕小說那樣直接展示個人所受的傷痛,而是較冷靜的審視和挖掘造成這些傷痛背後的社會、歷史原因。
D. 名詞解釋(中國現當代文學): 1.激流三部曲; 2.《傾城之戀》; 3.《紅日》; 4.反思文學。
1,《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籲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
2,《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白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她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
3,《紅日》,吳強所著紅色經典小說,描寫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殲滅國民黨部隊整編七十四師的故事。故事以軍長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領的一支部隊為主線,環繞著山東戰場上著名的萊蕪、孟良崮兩大戰役,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
4,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並追溯到此前的歷史,從一般地揭示社會謬誤上升到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上,和傷痕文學相比,其目光更為深邃、清醒,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被稱為「反思小說」。
E.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冊中所有的名詞解釋
1傷痕文學:是本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它得名於盧新華以「文革」中知青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傷痕》。主要內容':傷痕文學'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實、質朴甚至粗糙的形式,無所顧忌地揭開文革給人們造成的傷疤,從而宣洩十年來積郁心頭的大痛大恨,這恰恰契合了文學最原始的功能:'宣洩'。歷史意義:傷痕文學的問世標志著新時期文學的開端。它是覺醒了的一代人對剛剛逝去的噩夢般的反常的苦難年代的強烈控訴。傷痕文學的作者們以清醒、真誠的態度關注、思考生活的真實,直面慘痛的歷史,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時期的生活圖景。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這就是傷痕文學的精神實質。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傷痕文學"對文革的否定不夠深刻。在藝術表現上,"傷痕文學"顯得十分幼稚。傷痕文學"作品中雖然重新出現了悲劇意識,但其悲劇精神卻具有表層性的弱點。
2新寫實小說就是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於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而是近幾年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池莉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這類人物的出現表徵著「文學造神時代」的終結,平常人、平常事成為新寫實文學的主角,適應了大眾的文學口味。作家從容不迫地敘述著中國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並將其作為獨特的審美對象並提升至本體性地位,對於文學的發展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新寫實小說之「新」,在於更新了傳統的「寫實」觀念,悖離了傳統現實主義的真實觀,改變了小說創作中對於「現實」的認識及反映方式。
3新辭賦體又稱「郭小川體」,是當代傑出詩人郭小川的一個獨特創造。新辭賦體,實質是詩人郭小川創造的新的詩歌體式。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對詩歌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曾被譽為「革新能手」。由於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人民的忠誠,在詩作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堅定性與樂觀主義精神,所以不斷奏出了昂揚的旋律,鼓舞廣大人民感奮起來,推動歷史前進。、《望星空》
4朦朧詩是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甦而出現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為朦朧詩。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統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北島的《回答》
5是毛澤東繁榮文化事業的基本方針。「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 1956年正式提出雙百方針。在文藝創作上,允許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題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時存在,自由發展;在學術理論上,提倡不同學派、不同觀點互相爭鳴,自由討論。「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來自「五四」新文學傳統下的老作家的創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自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以來,在五四新文學傳統和戰爭文化規范下的解放區文學傳統間無形中形成的隔閡。
第二,在理論方面提出了反對教條主義,提倡現實主義的「廣闊道路論」,提倡文學寫人性,恢復人道主義傳統。
第三,出現了一批揭示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的創作,這標志著社會主義文學開始成熟。雙百」方針是促進團結的方針。文藝具有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6尋根文學,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首先,尋根文學是一次文學尋找自我的思潮,其特點一是尋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學的自我,二是尋找作家的個性自我。尋根文學」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上無疑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很多尋根作家在創作時吸收了大量現代主義甚至後現代主義的表現方式,在促進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上功不可沒。
但"尋根文學"的局限也是十分明顯的。大多數作家對"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們往往抓住某種民俗、習慣便刻意進行渲染,而忽略了對"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對現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執,一味迷戀於挖掘那種凝滯的非常態的傳統人生,缺乏對當代生活的指導意義,而導致作品與當代現實的疏離,這造成了幾年後"尋根文學"的衰微。王蒙發表於1982年到1983年之間的《在伊犁》系列小說。
7. 反思文學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並追溯到此前的歷史,從一般地揭示社會謬誤上升到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上,和傷痕文學相比,其目光更為深邃、清醒,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被稱為「反思小說」。 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發展和深化。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
社會條件:政治上的撥亂反正;社會性的思想解放運動
作家條件:「右派」作家歸來;青年作家涌現
思想條件:文學不再滿足於暴露揭示傷痕,而試圖對歷史作縱深整體性思考。
反思內容:對共和國初期至「文革」時期歷史、社會、個體命運進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對象:較廣泛,幹部、右派、知青、農村、軍營生活、商人、「內奸」等在文革中命運。思考觸角, 追索從左到極左的深層歷史原因。1.歷史縱深感和較大思想容量;從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躍進、反右。再現反思社會災難和人生悲劇。
2.反思歷史,同時文學反思,作家主體、文體意識覺醒。
1、現實意義:
從黨和人民關系角度反思歷史教訓,確立「人民是上帝」 的歷史觀念。特徵之一:自我反省。《蝴蝶》、李國文《月食》《冬天裡的春天》,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等。
2、歷史意義:
立足當代歷史進程,揭示從左到極左的轉化,促進現實主義深化。最基本特徵:思考或沉思。《李順大造屋》。
3、文學意義:
藝術上新的變革與探索。中篇小說崛起,意識流等現代主義創作方法的引入。
4、局限:
A、思考結論簡單化:歸之於放棄優良傳統,因果式的歷史觀。
B、傳 統思維模式:為民請命。
C、基本手法還是回憶和對比。沒有形成全新的審美規范。
8. 1976年4月5日前後,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爆發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群眾性詩歌運動。這是當代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文學自身。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愛戴的周恩來總理逝世。山嶽低頭萬民同悲,人們以各種方式進行
悼念,但卻遭到了"四人幫"的無理阻撓和壓制。這些詩歌大都言簡意賅、短小精悍,而且眾體兼備,手法多樣,或比興,或誇張,或象徵,或鋪陣,語言朴實,感情真摯,極富感染力,充分顯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創造力。
天安門詩歌運動是非常歷史時期的特殊文學現象。這種現象再一次昭示出:唯有真情出真詩,唯有正義出真詩。天安門詩歌不僅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學價值,也有著極為寶貴的史學意義。它不僅展示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拉開了新時期文學復甦的序幕。[1]
9. 新歷史小說是一種產生於90年代,以新歷史主義為其主要歷史觀的文學形式。在文學創作上,新歷史主義反對文學的純形式分析,強調不能孤立地看 ,待歷史和文學史,不能將一個時代的文學與其政治、經濟、歷史截然分開,而應將文學與非文學加以「綜合研究」,力圖達到「文化政治歷史詩學」的「重寫文學史」目的。強調歷史的審美性和想像性, 打破了以往歷史敘事的時序、 因果、 整體化結構, 採用了回憶、 聯想、 閃回、 蒙太奇、 抒情等多樣敘述手段。它是潛在於敘述者心理中的一種歷史感慨。陳忠實的《白鹿原》,新歷史小說在處理歷史題材時,有意識地拒絕政治權力觀念對歷史的圖解,自覺地從歷史的廢墟中走出,盡可能的凸現民間歷史的本來面目。
F. 急求:名詞解釋:「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
較早在讀者中引起反響的「傷痕文學」是北京作家劉心武刊發於《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當時評論界認為這一短篇的主要價值是揭露了「文革」對「相當數量的青少年的靈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內傷」,有的認為該篇發出的「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的時代呼聲,與當年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發出的救救被封建禮教毒害的孩子的呼聲遙相呼應,使小說產生了一種深刻的歷史感,充滿了一種強烈的啟蒙精神。 然而「傷痕文學」的名稱,則源自盧新華刊登於1978年8月11日《文匯報》的短篇小說《傷痕》。它也在「反映人們思想內傷的嚴重性」和「呼籲療治創傷」的意義上,得到當時推動文學新變的人們的首肯。隨後,揭露「文革」歷史創傷的小說紛紛涌現,影響較大的有《神聖的使命》、《高潔的青松》、《靈魂的搏鬥》、《獻身》、《姻緣》等知青創作,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等大牆文學,以及馮驥才早期在「傷痕文學」中藝術成就相對較高的《鋪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農村「傷痕文學」等。 "傷痕"一詞在學術界被用來概括文學思潮,最早可見於旅美華裔學者許芥昱的《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中共文學討論會的講話》一文。許芥昱認為,中國大陸自1976年10月後,短篇小說最為活躍,並說:"最引大眾注目的內容,我稱之為'Hurts Generations',即'傷痕文學',因為有篇小說叫做《傷痕》,很出風頭。"有人曾對這個概括性的詞彙提出過異議,認為不如使用"暴露文學"切合這個階段的文學實質,但由於此詞已於是被學術界大多數研究者所接受,因此在這里我們延用之。 反思文學 本世紀80年代前半期在中國大陸文壇出現的一種令人矚目的文學現象。「反思」一詞是哲學 上的一個術語,含有反省、回顧、再思考、再評價、懷疑以往既成的結論等多層意思。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下,伴隨著政治上的撥亂反正,作家們開始以冷靜、嚴肅、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審視歷史,他們的視野更加闊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學從而應運而生。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發展和深化。較之於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不再滿足於展示過去的苦難與創傷,而是力圖追尋造成這一苦難的歷史動因;不再限於表現「文革」十年的歷史現實,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來甚至是更早的歷史 階段。重新探究歷史是非,對過去一貫以為正確而在實踐中證明是錯了的政策、路線、事件提出懷疑,並以藝術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現,這就是反思文學的基本出發點。
G. 什麼反思小說
反思文學」具有較為深邃歷史的縱深感
和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極左路線、反對官僚主義,揭示社會
和歷史悲劇,呈現和剖析悲劇人物的命運遭際,刻畫悲劇人物性格是
它們共同具有鮮明特色,這種揭露性的內容和思想特色也成為反思作
品吸引讀者的最主要的因素。但也因為這批作家的理性主義色彩,他
們相應地失去了「傷痕文學」那種刻骨銘心的懺悔與絕望,在某種程
度上迴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災難性實質,他們「反思」的歷史
范圍也局限在一定的政策之下,而且大多數是以苦盡甘來的「大團圓」
為結局。所以,從「傷痕」到「反思」,反映了「文革」後文學與現
實環境的第一場沖突齟齬以及隨機轉形。
參考資料:http://www.rongshuxia.com/channels/zj/jiaocheng/042844.html
H. 什麼叫反思文學:什麼叫反思文學
「反思」一詞,據說首次出現於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將「心靈內部活動的知覺」,稱為「反思」。而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這個詞卻具有特定的意義,即對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歷史事實進行思考,從而在意識形態、國民性等方面挖掘現實問題的根源,同時,在歷史和自然的大的環境背景中展開對「人」的價值的思索。可以說,「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深化,兩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哲學思考的介入。
綜觀「反思文學」的創作,主要焦點在於對「人」的反思上。這種對「人」的「反思」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它首先是主要針對政治層面的,關於建國後的歷史問題尤其是對農村問題的反思成為作家創作的一個重點。其中張一弓創作的中篇小說《犯人李銅鍾的故事》以一個為了群眾生命而不惜觸犯黨紀國法的大隊支書的形象,樹立了新時期第一個成熟而完整的悲劇英雄形象。而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則以看似幽默的筆法,揭示了中國農民自身的性格弱點,指出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國後的左傾災難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記憶》則以某地宣傳部長秦慕平對曾經被自己錯判為「現行反革命」的少女方麗茹的懺悔,反省了一個時期內不正常的「現代迷信」及自己在這種現代迷信中所扮演的可悲角色。
以上作品對文革中種種事件表現的深刻程度顯然遠遠超過「傷痕小說」,但它仍局限於將人僅僅放在政治層面思考。這種情況隨著「反思文學」的深入出現了變化,很多作家不久就開始轉到對「人本身」,如「人性」、「人的價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深刻的問題的思考上。
這些作品或張揚被左傾思潮壓制多年的「人道主義」,甚至歌頌某種「永恆的、超階級的人性」,如表現「同情」的《離離原上草》、表現「母子親情」的《女俘》、表現「友情」的《駝鈴》和表現「愛情」的《如意》等;或探討「愛情婚姻」方面的社會問題,如《愛,是不能忘記的》、《春天的童話》、《我們這個年紀的夢》等;或謳歌人的生命力量,如《北方的河》、《迷人的海》等;或思考生存價值,如「知青小說」中對往日做寫實性卻富於詩意的回憶與描述、「右派小說」中立足政治歷史之上對自己的心理歷程的解剖。
I. 什麼是「反思小說」其代表性作家作品主要有哪些
反思小說主要是指1979年開始出現的對中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文革」結束20年間的社會歷史進程進行回顧和反省的小說。一些現實社會生活題材的作品,由於具有鮮明的歷史反思的方向性也被視為反思小說。反思小說是傷痕小說的延續和深化。
二、反思小說的內容及代表作品
(一)政治反思:王蒙《蝴蝶》、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
(二)人性反思:古華《芙蓉鎮》
(三)民族性反思: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四)苦難反思: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啟示錄》《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五)現實社會反思:
理想主義者的困惑《人到中年》;
新時期軍事文學的開拓之作《西線軼事》
(六)人生反思
知青小說: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等
(七)文化反思
張煒《古船》、陳忠實《白鹿原》等。
J. 反思小說的介紹
反思小說泛指出現於1979年及1980年代初期一類小說。小說題材多為文革期間事件,透過變化過程這些歷史事件,反思導致很多社會問題和個人傷痛的社會歷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