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索拉具有現代派風格的小說
㈠ 劉索拉 《藍天綠海》是表現主義+意識流么分析點評一下這部作品
劉索拉的《藍天綠海》更加的大膽、張揚,也從另一個方面放映了當今社會的風氣。盲目更從,忘記事物的本質。
劉索拉的《藍天綠海》
第一次要為散文體小說寫點東西,那麼藍天綠海是什麼?讓人想起巴厘島的風景。在那裡,海與天是世上最互相愛慕的情侶之一,誰也不會嫉妒誰,只會讓對方更綽約,誰也不能沒有誰,否則無論是海還是天都將孤單。那麼劉索拉的藍天綠海是什麼?是心底的一份純白,或者是內心的微弱漣漪?好像都不準確。管她是什麼吧,至少有一點是清楚的,她被呈現在自言自語的散文中。看的時候,我的腦子里充斥著伍爾夫的意識流語言,不同的是伍爾夫的「我」會隨著意識飄到任意的地方,而劉索拉的「我」始終在現實與過去中游離。現實是「我」在錄音棚里,唱著「我」並不想唱的東西。過去是「我」的歌,放學時和老友的二重唱、吉他、自己作的關於香煙與愛情的曲子,以及流浪中的演出。
歌,「我」心裡的一株披了霓裳的橄欖樹。「我」的歌在現在被稱為流行歌曲,在80年代是非正統的。「我」的父母是根紅苗正的音樂家,對於西方流行的「靡靡之音」態度堅決,以至於對「我」寫的歌是這樣評價:「屁的藝術。」斯文的藝術家說出「屁」字來足見他們對流行歌曲的鄙夷。西方的維納斯初被介紹到中國大約也是「屁的藝術」。因為露得太多,以至於被當成了有傷風化的反面教材,甚至在文革時成了資產階級淫穢思想的象徵,名聲比楊貴妃等人的還要臭。後來維納斯被東方所接受,但東方的楊貴妃依然被自己人唾罵。論豐滿楊氏絕對更勝一籌,論美貌也是上乘的,而且也比維氏保守多了,至少人家沒有當眾裸體了數千年。之所以不能跟維氏一起被撥亂反正,就因為安史之亂里倉皇出逃的窩囊廢是她老公。那被西方崇拜了千年的海倫可是特洛伊戰爭的導火索,在國人心中的待遇也高於她了。原因無怪乎西方比東方有錢,於是西方的女人也就比東方的女人好些,人家裸體有理、私奔有理,惹多大的禍都有理。國人這種「向西看」毛病的典型症狀就是閉著眼罵自己的,不分好歹誇別人的。
「我」和「我」的歌因為源於東方那個抵制「靡靡之音」的年代,經歷了當時所固有的一切。「我」以及「我」的朋友們被一般人看成「放盪的藝術家」,被藝術家看成「下里巴人」-------穿著奇異的服裝到處唱歌、作曲、曲子里的愛情和香煙,沒有一樣不是被指責的。但「我」始終很坦然,因為那是「我」的樂趣,是生命最樂於享用的東西。終於,到了一個相對包容的時期,維納斯總算不再是「屁的藝術」了,人們接受了流行宛如接受了裸體,於是乎「我」終於有了錄制唱片的機會,但卻再也沒了過去的愜意。
東方的流行歌曲畢竟比楊貴妃等人走運多了,盡管當初也被抵制,但逐漸受了優待。原因還是西方有錢,國人發現西方的流行歌曲賺錢,於是對自己的流行歌曲立刻好了起來。還生怕他不夠賺錢於是拚死向西方靠攏,人家用假嗓,自己也用;人家包裝,自己也搞;人家的男歌手留長發,自己的男歌手就一定要像「女男人」。可是那還是藝術嗎?劉索拉就寫道:「不知道攝影師往那女男人臉上打光時,會不會哭。」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我」沒有了愜意,站在錄音棚里時那麼不自在了。因為人們接受「我」的歌,是為了賺錢,那麼藝術既然服從於金錢了,這之間的操作就不用記述了吧。
當然,你不能否認索拉需要物質,「我」也需要物質,沒有金錢,藝術的土壤也會稀薄,但把藝術作為獲取金錢的方式,你大概會苦悶。因為違背意志的事情會接踵而來,最後把藝術毀掉,讓你全無樂趣。劉索拉這樣描述:「我必須先疏遠我自己,再疏遠任何感覺、任何他人,不顧一切地做這件混賬事。」-------最終你會發現用藝術掙錢變成毀滅藝術,真的是混賬透頂,而你又不得不幹下去。但索拉的「我」始終在過去與現實中游離,也就是在理想與現實中游離,「我」始終在心裡掙扎著不拋棄藝術。因為「我」熱愛「我」的歌就像熱愛自己的伴侶。「我」因為歌而快樂,歌因為「我」而動人。「我」知道「我」是藍天,「我」的歌是綠海, 當藝術毀滅的時候,歌便喪失生命成為沙漠,而面對沙漠的藍天長年不雨,因為她欲哭無淚。
㈡ 劉索拉的介紹
劉索拉是一位音樂家、作曲家,也曾經被視為中國真正的「現代派」的作家。劉索拉的小說被看成是我國新時期「先鋒派小說」的首批作品。她的小說多以音樂界生活為素材,採用「黑色幽默」的筆法,表現當代中國80年代的現實,筆下人物多為「精神貴族」或「迷惘的一代」。
㈢ 中國當代文學中有沒有後現代主義作品
有很多,從八十年代末開始,由於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解放,後現代主義色彩也在各種藝術包括小說中出現。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特點是無深度、無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是游戲性的,多元主義的藝術,它無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劃分,也模糊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其對小說的影響是多種形態的。如先鋒小說,這批作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場,雖不是文革的直接參與者,但深受其影響,表現最突出的是被遺棄的孤獨感,與傳統價值觀念有所遠離,與英雄人物有隔膜,對現實感到迷茫、困頓。對中國傳統文化也較矛盾,。代表作品有劉索拉的《混沌那個哩登愣》《你別無選擇》徐星《無主題變奏》陳染《世紀病》劉毅然《搖滾青年》等。馬原、格非、蘇童、余華、孫甘露等的作品受後現代主義影響很深,創作思想與評議風格一的後現代特色鮮明。
《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天風船》《虛構》《青黃》《訪問夢境》《信使之函》《褪色鳥群》《雨季之瓮》《黑手高懸》等都是代表之作
此外,王朔的消費小說也體現了後現代反對理性、崇高,提倡世俗化慾望全面擴張的特點。《浮出海面》,《千萬別把我當人》等塑造了一批從社會學意義上講是真正獨立但從社會體制角度看是零餘人的一批形象,將傳統的人的歸屬感解構,對傳統價值體系的解構思想深處具有後現代的影子。
新寫實小說、新狀態和新體驗小說、新歷史主義小說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後現代主義對小說的深遠影響。
㈣ 中國早期現代派小說的代表
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與徐星的《無主題變奏》
㈤ 希望大家談談對劉索拉的小說《你別無選擇》的想法
《你別無選擇》作者劉索拉,1955年生於北京。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並留校任教。1985年發表處女作《你別無選擇》,隨後發表中篇小說《藍天綠海》、《尋找歌王》等。劉索拉的小說被看成是我國新時期「先鋒派小說」的首批作品。她的小說多以音樂界生活為素材,採用「黑色幽默」的筆法,表現當代中國80年代的現實,筆下人物多為「精神貴州」或「迷惘的一代」。
《你別無選擇》以某音樂學院為背景,描寫一批學生與教師,塑造了一群不可思議的荒誕的人物形象。他們各有怪癖,但都無甚意義可言。李鳴,頗有才氣,可他成天到晚想的是怎樣退學,退學不成,便整日躺在床上睡懶覺。馬力,身在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卻成天買書理書,還把所有書編上號,象圖書館似的,最後竟不明不白地死去。李鳴的睡和馬力的生與死,都毫無意義,毫無價值可言。孟野呢,門門功課五分,是學院的高材生,充滿創造的靈感,離不開女人卻又被女人折騰得死去活來。他的參賽作品,精妙無比人人叫絕,卻因有「法西斯」之嫌而被淘汰。末了被妻子一封控告信弄得不能不中途退學。森森在這群人中間可謂是個幸運者。他成天不理頭發不洗澡,只管砸琴鍵,一心要砸出「媽的力度」和「自己的風格」,最終作品在國際比賽中獲獎。但這種獲獎也不能說明某種確定的意義,因為孟野的作品無疑比他的好。如此,孟野作品的被淘汰與森森獲獎就有了同一意味的荒誕。小說中的兩位教授,賈教授墨守陳規,教作曲而自己不會作曲,反對現代技巧與新的創造,自己也成為刻板的教條。金教授擁有才氣和名氣,可總是懶洋洋地對一切無動於衷,上課只顧自己彈琴,偶爾支持學生創新,也是順其自然,同樣給人一種荒誕感。另外,學校的種種課程,考試、校規、風紀,更是給人不堪入目的荒誕感覺。小說沒什麼明確的思想意義可言,因而被稱為「無主題」小說。其本身的著眼點,也不在什麼理性意義的探討上,而在於隨意勾勒荒誕現實中的荒誕人物與荒誕事件。小說的語言,為吻合無理性的荒誕,集誇張、幽默、嘲弄為一體,形成一種類似「黑色幽默」的筆法。如寫李鳴,寫他成天躺在床上,偶爾起床也總是躲在某個角落裡。森森總是不洗衣不洗澡,有次上鋼琴課把個老師熏得憋氣五分鍾。孟野因為長得太出眾了,老是惹來女孩子的糾纏和女朋友無數次天翻地覆的折騰。孟野的作品質朴得無與倫比卻被看作「法西斯」,等等。對人物的某一特點給予集中性的誇張,再給以幽默的嘲弄,這一特點被小說發揮得淋漓盡致。因而往往讓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
小說發表後即引起爭議。有人認為這篇小說借鑒了美國現代派小說《二十二條軍規》中的「黑色幽默」的敘述方法,是我國小說界一反傳統敘述方式而採用現代派表現手法的一個嘗試、一個標志。有人評論說作者是用音樂的結構來寫作小說。有人認為小說表現了「迷惘的一代」、「跨掉的一代」的荒誕的思想情緒,從客觀上看,小說反映了我國80年代的一種現實,反映了某一代人的情緒與騷動,也反映了一批青年執著追求、富有創造與社會那幾十年不變的陳規舊習之間的抵觸。另外,有人指出小說在表現荒誕的同時,也流露出一線光明的希望,如森森的作品獲獎,金教授對學生創新的支持等。王蒙說得好:「劉索拉的小說在1985年出現是一個先鋒性的,並非偶色的現象。它的內容與形式都具有一種不滿足的勇敢探索的深長意味。我們不能不學會與她的小說中的人物對話,理解他們,而且越來越重視他們……他們跟長久以來與至今仍在首先為生存而戰斗的大多數群眾不同,他們有點脫離群眾。但他們已經出現了,哪怕是在鬧劇的或自嘲的外衣下面,他們發出了自己的雜沓的卻也是動人的青春的聲音。」(《你別無選擇》序言)
http://www.wenhua521.com/ReadNews.asp?NewsID=1423
㈥ 劉索拉、殘雪等受先鋒文學的影響,他們的小說被稱為什麼
劉索拉是一位音樂家、作曲家,也曾經被視為中國真正的「現代派」的作家。劉索拉的小說被看成是我國新時期「先鋒派小說」的首批作品。她的小說多以音樂界生活為素材,採用「黑色幽默」的筆法,表現當代中國80年代的現實,筆下人物多為「精神貴州」或「迷惘的一代」。
㈦ 求劉索拉小說《你別無選擇》讀後感
比如一個多子女家庭的小孩兒,又特別渴望被關心被重視,那麼他往往壞得不得了,挑釁搗亂,以出格的表現博得家長的特別關注。我覺得《你別無選擇》中李鳴們的心理與此差不多,不過高級一些,他們渴望得到整個社會的重視。
這個發生在20年前藝術院校里的故事,現在來看還是那麼新鮮好玩。每個人都酷酷的,有些瘋狂有些反叛,套用現在一個名詞叫「另類」。李鳴鬧退學,最終也沒退成。石白能引經據典地對老師講錯的半個字予以反駁。馬力把私人圖書整理得像公共圖書館,連借書卡都不缺。森森一天到晚砸鋼琴,邊喊「媽的力度」。孟野經常鬧失蹤,娶了個愛情瘋子的老婆,要求學校開除他,然後與其一同流放邊疆。僅有的三個女生同樣神經質,一個嬌滴滴得像只貓,時不時喵兩聲。一個瞌睡大王,整日處於「懵懂」狀態。還有一個女生算優秀,卻被幾個男生同時狂追,她也來者不拒。總之,所有的人都脫離了生活常態,窮折騰。在表面的混亂中,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追求——音樂作曲,除此以外別無選擇。
劉索拉的小說,情節性不強,幾乎寫的都是音樂人的一種狀態,有北京人神侃的風味。今天這樣的小說很多,但不及劉索拉的雅。往往流於痞,動輒性呀做愛什麼的,再加上粗話連篇,讓人作嘔。其實,屬於年輕人的一股子反叛勁頭、鬧騰手段,從前和今日差不多。區別在於,李鳴們的反叛帶著一種理想主義色彩,他們有追求充滿激情,是成功前夜的躁動。而今天很多年輕人的反叛,卻有一種頹廢的情緒,生活太優越了,用不著追求,無所事事,所以瞎折騰。簡單地說,劉索拉更偏重於精神,而那些人更偏重於物質。意境高低區別在於此。
好像是個巧合,20年後的今天,當文匯出版社再次出版了《你別無選擇》及那些音樂 小說的姐妹篇《藍天綠海》《尋找歌王》時,書中描寫的那些反叛形象們都已成就為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了,而且他們將在2006年首次相聚德國,與歐洲最高水平的現代室內樂團合作,音樂會首演以《你別無選擇》冠名,擬做世界巡演,也將回到中國,這肯定是劉索拉當年沒有想到的。
㈧ 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是偽現代派的作品嗎
所謂有能力或者有機會實現大善,只不過是虛偽的掩飾,隱蔽其下的是人們對權力與偉大的渴求。如果這種說法是對的(算是人話里最為惡毒的了),那麼人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愚蠢,還必須得有點雄心壯志才行:我想,要對這種說法給出公正的回應,並無冒犯之意,應該說也許拒絕偉大和追求偉大一樣都是雄心壯志;只不過前者非同尋常,而且危險性更小,因為這樣的雄心壯志不可能有什麼感染力
㈨ 求劉索拉小說《你別無選擇》故事梗概
《你別無選擇》所寫的,是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生以及老師的一些故事,這一群鬧騰的青年人,他們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他們的精神狀態也有異樣,但也表現出一些相似的特徵——混亂且瘋狂。
小說著重表達的是八十年代的中國青年們的思想狀態和精神困境。他們是年輕的一代,也是追逐理想與實現價值的一代,但他們卻在喧嘩的時代里騷動,在自由的青春里迷茫。
(9)劉索拉具有現代派風格的小說擴展閱讀:
作品評價和榮譽
那種鬧騰勁兒,那種嘲笑別人也嘲笑自己的語言,那種意欲有所追尋但又對不準目標的惶惑,那種不惜一切的獻身精神與創造慾望,那種自我誇大狂與自卑自棄。
盡管有時候是以「不象」的鬧劇形式出現的,卻也真實地再現了八十年代某些城市青年的心態風貌。哪怕是在鬧劇的或自嘲的外衣下面,他們發出了自己的雜沓的卻也是動人的青春的聲音。
2018年9月27日,由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志社、中國小說學會、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青島市作家協會承辦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評選在青島揭曉。《你別無選擇》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