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小說流派
『壹』 現代文學如何劃分流派
中國現代文學的流派主要有:
海派,代表作家有穆時英、施蟄存等,作品多反映半殖民地商業化大都市如上海的生活;
新海派,代表作家張愛玲,有意與時代主流拉開距離,主要反映作家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獨特感受,既有現代、先鋒,又通俗,雅俗共賞,可讀性強。
京派,代表作家老舍、沈從文,注重人性主題,主張文學的獨立和藝術性。
現代派(得名於30年代初的《現代》雜志表現幻滅中的追求、對現實的理性批判意識和孤獨寂寞的心態,追求語言質朴、形式自由舒展,代表人物戴望舒);
七月詩派,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詩歌流派,主張主客觀統一、個人與歷史融合,形式為自由體詩,其中政治抒情詩成就較高,代表人物艾青、田間、魯藜等;
七月派小說,抗戰時期國統區小說流派,代表人物路翎、邱東平等,因多數作品編入七月文叢而得名;
荷花澱派,代表作家孫犁,風格干凈清新,主要寫解放區、根據地人民的精神面貌;
山葯蛋派,代表作家趙樹理,作品有晉東南一帶的鄉土特色和風情;
20年代文壇有:
文學研究會(主張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流派,代表人物周作人、沈雁冰、王統照等);
創造社(初期主張為藝術兒藝術的浪漫主義流派,代表人物郁達夫);
新月派(詩歌流派,提倡新格律詩,代表人物聞一多、徐志摩);
語絲派(散文流派,文章多針砭時弊、言辭鋒利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雜感,代表人物魯迅、周作人、林語堂等);
隨感錄作家群,隨感錄專欄雜文創作,代表人物李大釗、陳獨秀等;
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張恨水、劉雲若等,通俗小說,反映半封建半殖民地背景下都市男女愛恨糾葛;
問題小說,代表人物冰心、王統照;
自敘傳小說,現代抒情小說流派,代表人物郁達夫;
小詩體,詩歌流派,多寫即興式的短詩,抒寫詩人剎那間的感興,代表人物冰心、宗白華;
湖畔派(純真熱情的愛情詩流派);
言志派(提倡以自我為中心,集合敘事說理抒情於一體的言志散文,追求閑適、澀味和簡單味,代表人物周作人、俞平伯、鍾敬文等);
現代評論派(成員多為歐美海歸自由主義作家,受西洋文學影響較大,代表人物徐志摩、陳西瀅、吳稚暉等)
象徵派(詩歌流派,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影響,提倡重象徵和暗示的純詩,代表人物李金發等);
此外還有:
黑幕派,是近代小說流派,題材涉及社會各界人物事件,雖然上承明清譴責小說余緒,但是寫法上赤裸裸地描繪閑適,專揭隱私、潑污水、進行人身攻擊兒沒落。
戰國策派,1940前後出現在國統區的文藝派別,提倡歷史重演說,鼓吹強權政治,主張以「恐怖、狂歡、虔誠」為三大母題,代表人物陳銓。
『貳』 當代文學有哪些流派
荷花澱派
山葯蛋派
傷痕文學
反思文學
改革
文學
尋根文學
先鋒文學
新寫實小說
歸來詩
朦朧詩
知青文學
『叄』 現代派文學的文學流派
重農派(Agrarians) 迷惘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
黑山派詩歌(BIackMountainPoems)
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
黑色幽默(Blackhumor) 重農派(Agrarians)
美國現代南方作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文化團體,又稱「逃亡者派」。1915年,一些與田納西州納什維爾鎮范德比爾特大學有關的文化人常常聚會討論文學及哲學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集會曾一度中斷,1919年重又恢復。范德比爾特大學教師、詩人約翰·克羅·蘭塞姆成為這一活動的實際領導者,他的周圍聚集了一批有才華的年輕人,如詩人羅伯特·潘·華倫、阿倫·泰特、唐納德·戴維森以及小說家安德魯·納爾遜·萊特爾、詩人莫里爾·莫爾等。1922至1925年,他們出版了有影響的小型文藝雜志《逃亡者》,它所發表的重要的文章後來收組成為《逃亡者文選》(1928)。「逃亡者派」一詞即由此而來。
「逃亡者」們提倡維護南方傳統的文學地方主義,成為「南方文藝復興」的一文中堅力量。1930年,以「逃亡者派」為主體的12個南方作家,其中有蘭塞姆、華倫、泰特以及詩人約翰·弗萊徹、劇作家斯塔克·揚格等人,撰寫的專題論文集《我要表明我的態度》出版。這部被看作「重農派」宣言的著作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反響。這些文章的主旨都是以南方農業社會為尺度來評價、批判現代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此後,阿倫·泰特等人編輯出版了「重農派」的第二部論文集《誰佔有美國?》(1936)。
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重農思想對南方知識分子影響極大。這種思想不僅貫穿在蘭塞姆、戴維森、泰特、華倫等人的作品中,在威廉·福克納、卡羅琳·戈登、萊特爾以至尤多拉·韋爾蒂等人的小說中也有鮮明的體現,一時形成了一股很有聲勢的文化潮流,以致有「重農運動」之稱。1935年,華倫與克林斯·布魯克斯共同創辦了《南方評論》 ,1939年蘭塞姆創辦了《肯庸評論》,這些雜志便成為「重農派」作家重要的活動陣地。美國現代重要的文藝批評流派「新批評派」就是圍繞著這些刊物形成的。「新批評派」中的不少成員也都是「重農派」的核心人物。
迷惘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它不是一個有組織、有共同綱領的團體。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於是「迷憫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點是厭惡帝國主義戰爭,卻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們大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在美國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號的蠱惑下,懷著民主的理想,奔赴歐洲戰場。他們目睹人類空前的大屠殺,發現戰爭遠不是他們原來設想的那種英雄的事業,所謂「民主」、「光榮」、「犧牲」都是騙人的東西。他們在戰爭中經歷了種種苦難,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間的反戰情緒。這在他們心靈中留下了無法醫治的創傷。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這些思想感情。例如,約翰·多斯·帕索斯的《三個士兵》、愛·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間》、威廉·福克納的《士兵的報酬》和《薩托里斯》。厄內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歐洲打過仗,負過重傷。海明威當時對待戰爭的態度,象其他反戰作家一樣,只限於厭惡、逃避與詛咒。他對戰後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觀的情緒較為濃厚。「迷惘的一代」不僅指參加過歐洲大戰的作家,也包括沒有參加過戰爭、但對前途感到迷憫和遲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傑拉爾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馬斯·沃爾夫等。「迷憫的一代」主要繁榮在20年代;30年代以後,他們的創作傾向,包括海明威在內,都有了變化。
黑山派詩歌(BIackMountainPoems)
美國當代的一個詩歌流派。20世紀50年代初,在馬薩諸塞州黑山學院任教的查·奧爾遜、羅·鄧肯、羅·克里利等人創辦《黑山評論》雜志,提倡與40年代流行的傳統格律體相反的「放射體」詩歌,逐步形成一個流派。奧爾遜的《放射體詩歌》(1950)一文闡述了他們的主要觀點。奧爾遜認為詩是把詩人的「能」傳遞給讀者的東西,因此詩是「能的結構」和「能的放射」;要以順應呼吸的「音樂片語」代替傳統詩律中的節拍;形式只是內容的延伸;一個意念必須直接導向另一個意念,提倡快速寫作。黑山派詩人還倡導詩歌朗誦。他們強調詩歌的自發性和口語化,採用美國口語和埋語,反對艾略特等人精雕細刻、廣征博引的學院派詩風。50年代後期他們與垮掉派詩人合流,引起較大的反響。
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有人根據英文「Beats」和「Beatniks」(「垮掉青年」的俗稱)譯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詩歌的部分特徵,稱為「節拍運動」或「敲打詩派」。「垮掉青年」對戰後美國社會現實不滿,又迫於麥卡錫主義的反動政治高壓,便以「脫俗」方式來表示抗議。他們奇裝異服,蔑視傳統觀念,厭棄學業和工作,長期浪跡於底層社會,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圈子和處世哲學。50年代初,他們的反叛情緒表現為一股「地下文學」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統治發動沖擊。多數垮掉派文人來自東部。著名的有傑克·凱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威廉·巴羅斯、格雷戈里。柯爾索、約翰·克萊倫·霍爾姆斯、塞繆爾·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1950年,凱魯亞克與巴羅斯合寫偵探故事未成,卻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說《小鎮與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霍爾姆斯從中受到啟發,在小說《走吧》(1952)中更明確地反映紐約「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又在《紐約時報》上鼓吹垮掉派文學,但這種嘗試受到東部學院派勢力的壓抑,他們就往西部尋求同道和發展基地。當時洛杉磯近郊的西威尼斯有個以勞倫斯·李普頓為首的垮掉派組織,他於1955年發表小說《神聖的野蠻人》。在舊金山,以勞倫斯·弗林蓋梯的「城市之光」書店為中心,聚合了一群立志從事「文藝復興」的反學院派詩人,他們的首領即是後來成為「垮掉的一代」理論家的肯尼斯·雷克思羅斯。
1955年夏天,「垮掉文人」和反學院派詩人(包括舊金山詩人和黑山派詩人)在舊金山聯合舉辦詩歌朗誦會,自此之後垮掉派文學作品開始流行。金斯堡在會上朗讀了他那首被譽為「50年代《荒原》」的長詩《嚎叫》。這首詩以怨氣沖天的哀號表達「我這一代精英」的痛苦與自暴自棄,斥責「莫洛克」神統治下的軍事化、商業化的社會。1956年,他的詩集出版,轟動全國。1957年,凱魯亞克的長篇小說《在路上》出版,它描寫垮掉分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使大批精神苦悶的青年為之神往,奉為「生活教科書」。這兩部作品出版後,《常青評論》、《黑山評論》等雜志連續出版專號,加以推薦。諾曼·梅勒的被稱為美國存在主義宣言的《白種黑人》(1957),以及1960年他在波士頓審訊中為巴羅斯小說所做的辯護,則從理論上論證了「垮掉文學」的意義。商業化宣傳使得美國青年紛紛接受「垮掉」生活方式,從爵士樂、搖擺舞、吸大麻、性放縱直至參撣念佛和「背包革命」(指漫遊旅行),一時成為風氣。
「垮掉派」人生哲學的核心是個人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存問題。霍爾姆斯和梅勒借用歐洲存在主義觀念,宣揚通過滿足感官慾望來把握自我。斯奈德和雷克思羅斯則吸收佛教禪宗的學說,以虛無主義對抗生存危機。在政治上,他們標榜自己是「沒有目標的反叛者,沒有口號的鼓動者,沒有綱領的革命者」。在藝術上,據雷克思羅斯在《離異:垮掉的一代的藝術》(1957)中宣稱,他們「以全盤否定高雅文化為特點」。凱魯亞克發明的「自發式散文」寫作法和查爾斯·奧爾遜的「放射詩」論,在「垮掉文人」中被廣泛奉行。由上述藝術觀點支配的「垮掉文學」運動,雖然曇花一現,而且摻雜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仍在美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定影響。大量「垮掉詩」因具有大眾化和反象徵主義傾向,長期在青年中流傳。在小說方面,凱魯亞克的一組用自發表現法寫成的「路上小說」,除了《在路上》之外,還有《地下人》(1958)、《達摩流浪漢》(1958)、《特莉斯苔薩》(1959)、《孤獨天使》(1959)等。它們的一個特點是繼承了馬克.吐溫的《哈克貝里·費思歷險記》所開創的美國文學中寫流浪生活的傳統,形成了一種為當代其他小說家所仿效的模式,主人公為逃脫污濁的環境而四齣漫遊,尋找自由和歸宿。它們的另一個特點是主人公毫不隱諱地大談自己的境遇和感受,作自我剖析,這種「個人新聞體」手法在印年代得到較大的發展。
巴羅斯對暴行、墮落、吸毒和犯罪等的描寫在「垮掉」作家中首屈一指。他同時又在語言和小說的形式上進行大膽實驗,用「剪裁法」拼湊和改變小說的結構。他的代表作《裸露的午餐》(1959),由於反映了「真正地獄般的」地下生活,引起了一場訴訟和諧爭。以後的作品如《諾瓦快車》(1964)、《柔軟機器》(1966)和《爆炸的火車票》(1967),也採用了真實與夢屬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冷酷地表現作者厭惡社會的冷酷的幽默感,後來有人因此把巴羅斯列入「黑色幽默」小說家行列。
黑色幽默(Blackhumor)
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編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12個作家的作品,題名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詞即由此而來。它是60年代美國小說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進入70年代後,「黑色幽默」的聲勢大減,但不時仍有新作出現,它在美國文學中至今仍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它的主要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馬斯·平欽、約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魯斯·傑伊·弗里德曼、唐納德·巴賽爾姆等。
「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黑色幽默」作為一種美學形式,屬於喜劇范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黑色幽默」的產生是與60年代美國的動盪不安相聯系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可笑的事物和「喜劇性」的矛盾不是作家們憑主觀意志所能創造的,它們是那種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作家雖然也抨擊了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一切權威,但是他們強調社會環境是難以改變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
『肆』 現當代小說的主要流派
現當代小說的主要流派:
社會剖析派 - 「社會剖析派」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
新感覺派 - 新感覺派的作品大多是反都市反現代性主題的。而從寫作上來看,新感覺派的小說並不是真正的現代主義作品:新感覺派作家的創作雖然借用了西方現代主義創作中的弗洛伊德性心理學說,但他們的小說大都採用的是傳統的敘事格局,在布局謀篇上仍按事物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內在邏輯展開情節,不像西方現代派那些活頁式小說,無頭無尾,時空倒置,如入迷宮。
解放區小說 - 解放區小說創作在整體上呈現出了與國統區小說創作完全不同的風貌。最初的解放區小說所表現的內容大多與抗戰有著直接的關聯。這類作品,共同的特點在於抒寫軍民的抗戰熱情,同時也反映了作家們對團結禦侮與分裂投降的大是大非問題的思考。
後期解放區小說以前所未有的對民眾的貼近,多方面地反映了解放區的現實生活。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解放區的小說作家們,自覺地承擔起宣傳抗戰、服務大眾的責任,在作品中表現出了強烈的時代感和政治的功利性,尤其是在小說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由於過分強調文藝為革命政治服務,也使不少作品對藝術個性和藝術的審美性的追求有所忽略。解放區的小說作家們,力求依照他們所理解的革命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去表現革命的主題,這種創作方法自身的不足以及作家理解的偏差,導致了不少作品在主題和寫作方式上流於模式化和程式化。由於對由五四開啟的人性解放和思想啟蒙的一些不正確的認識,以及對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自我意識與群體意識之間關系的認識上的偏頗,使得創作者惟恐突出了這個時代視為異端的一己的情感,使得作品缺少個性,缺少具有個人品性的情感表達。對自我意識的無保留的否定和批判,促成了解放區文學中新的偶像意識的確立,又由於解放區對工農群眾,尤其是農民在政治生活中主體地位的強調,使作家們在創作中放棄了對工農群眾思想局限性的關注,往往將之加以美化和理想化,忽略了對群眾中小生者落後思想意識的啟蒙。後期解放區小說創作在強調群眾化的同時,過分推崇單純以農民為接受主體的通俗文學和民間文學形式,忽略了對中國傳統雅文學和五四新文學中的優秀傳統的繼承,這多少妨礙了中國新文學現代化的進程。後期解放區小說創作在強調民族化的同時又往往忽略了向西方現代文學的有益借鑒,創作界普遍存在的對外借鑒上的簡單化態度,嚴重影響了解放區文學在藝術上進一步發展。解放區小說創作中的這些長處和局限,對建國後文學的發展都直接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詳細請閱:http://202.119.109.14/wxs/jpk-xdwx/htm2/01/19/h2-01-19-01.htm
新寫實主義 - 「新寫實主義」是法國的美術評論家雷斯塔尼 (Pierre Restany)、 克萊因(Yves Klein)以及其他藝術家所組成的,與美國的新達達 (Neo-Data)相等。他們為了糾正「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硬
邊藝術」(Hard-Edge) 、「色面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等抽象藝術,把藝術帶入極端主觀而愈與生活環境不發生關系的傾向,力倡藝術必須回歸到實在(reality) 的世界,而以表現吾人生活的環境或生活的行為
為主務。
雷斯塔尼說:「新寫實主義是不用任何的爭論,忠實地記錄社會學的現實(Sociological reality); 不用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或社會寫實主義 (Social Realism) 似的腔調敘述,而是毫無個性的把主題呈現出來。」事實上,美國的新達達、集合藝術 (Assemblage) 以及普普術家,都參加了法國的新寫實主義美展;所以新達達、新寫實主義、普普藝術的界限是很難劃定的。
『伍』 中國現代知名作家流派(小說、詩歌)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的流派主要有:海派、新海派、京派、現代派、七月詩派、七月派小說、荷花澱派、山葯蛋派。
海派
海派有多種含義,第一種指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初期時,活躍於上海地區的一群畫家,所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第二種指以上海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風格,第三種指主要體現都市文化和商業色彩的文學流派,第四種指那些由海外跨國公司或海外機構派遣回國,擔任駐華機構代表或中高層管理人員。
新海派
新海派就是中國的一個藝術流派,它不局限於某個領域,可以是繪畫也可以是建築。是兩者的統一。
京派
京派是30年代前後新文學中心南移上海後繼續留在北京活動的一個自由主義作家群的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
『陸』 現代文學流派有哪些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
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
課文《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節選)《百年孤獨》(節選)分別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
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
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
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柒』 文學有哪些流派
一. 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指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文學(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文學)發展過程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文學集團和派別,有蝴蝶鴛鴦派、山葯蛋派、新月派、荷花澱派。
二. 西方文學流派有:黑色幽默、意識流小說、象徵主義文學、表現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超現實主義等。
『捌』 中國當代文學有哪些流派
中國當代文學流派有:荷花澱派、山葯蛋派、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痞子」文學等等。
1、荷花澱派
荷花澱派,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滿樂觀精神和浪漫主義氣息,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於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於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
2、山葯蛋派
山葯蛋派是中國當代小說流派之一,形成於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主要作家還有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人稱「西李馬胡孫」,他們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
3、尋根派
尋根文學指的是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在這樣的理論之下作家開始進行創作,理論界便將他們稱之為"尋根派"。
4、改革文學
中國自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便開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國性經濟體制改革。與此同時,許多作家開始把創作目光由歷史拉到現實,一邊關注著現實中的改革發展,一邊在文學中發表自己關於祖國發展的種種思考和設想。這就是風騷一時的「改革文學」,其開篇之作,是蔣子龍的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
5、反思文學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並追溯到此前的歷史,從一般地揭示社會謬誤上升到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上,和傷痕文學相比,其目光更為深邃、清醒,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被稱為「反思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