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都市小說主角陳平最新章節

都市小說主角陳平最新章節

發布時間: 2021-08-11 07:42:30

Ⅰ 結婚三年都不知道老公的身份小說的名字是什麼

《結婚三年竟不知老公真實身份》小說是人氣作者「會抽煙的於大爺」的匠心巨作,又名《我的傻白甜老婆》,主人公陳平江婉,是一部近期爆火的都市爽文。陳平的實力擺在那裡,即便是羅肅也只能低三下四的賠笑,不敢對陳平不恭敬。羅肅是洪楓未來的姐夫,本該為洪楓出氣,如今他竟然親自動手鞭打洪楓,只盼望陳平不要遷怒羅家。陳平知道男人的想法,只要羅家馬上與洪家脫離關系,陳平自然不會動羅家分毫,如若不然,整個羅家不保,將會引起一場腥風血雨。
《結婚三年竟不知老公真實身份》片段試讀
說罷,洪芸汐直接沖過去,蹲下身,很是疼愛的看著自己的弟弟。

洪楓滿臉後悔之色,道「姐,我好疼啊。」

洪芸汐雙眼通紅,扭頭看向羅肅,問道「讓不讓我們走?」

羅肅沒回答,而是看向陳平。

陳少在這,他不敢下決定。

陳平負手而立,看著慘不忍睹的洪楓,道「可以。」

話音一落,洪芸汐直接讓人帶著洪楓,趕往醫院。

Ⅱ 找一本小說:兒子生病找管家借10萬塊錢,主角老婆2米3

這個小說:我不想繼承億萬富翁,是女兒病了,主角陳平。

Ⅲ 找一本主角穿越到三國的小說

三國厚黑傳 或者是 三國黑厚傳 反正就是這兩個名中的一個 主角叫陳平

Ⅳ 所有玄幻小說的主角碰到一起,打起來誰厲害

我自我感覺所有小說的主角碰到一起,蕭炎最厲害,我覺得他這個帝王名副其實,他應該是最厲害的一個,他身上有好幾種異火,我覺得他是非常炫酷也是非常厲害的一個,我個人感覺我很喜歡他這只是我站在個人角度上而想的。

Ⅳ 有一小說,主角是警察,搭檔叫大熊,還有叫王強 李楠的

靈異第五科
主角陳平

Ⅵ 曾經看過一個穿越唐朝的小說,主角穿越成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是在回京的路上被截殺昏迷瞭然後主角

話說永徽四年的時候,年輕的新皇唐高宗李治為了震懾宗室中那群輩分高而又蠢蠢欲動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兩個大頭出來殺雞儆猴。而這兩個不幸撞上槍口的,一個是唐高祖李淵的庶長子李元景,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長子李恪。

李元景是死有餘辜,因為高陽公主等人試圖謀反就是為了擁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無辜牽連的,因為李恪既不是被擁立的對象,也沒有參與謀反。只不過因為李恪身為唐太宗的庶長子,這樣的輩分在宗室中僅次於皇叔李元景,再加上唐太宗臨終前只一心叮囑大臣們要保護好長孫無忌,對李恪這個曾經提名未果的庶長子卻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李恪這才悲劇了。

唐高宗登基後,曾將宗室中輩分最高的李元景和李恪二人同時加封為三公——李元景為司徒,李恪為司空,然後為了永絕後患,在高陽公主、房遺愛等人謀反事泄後趁機借題發揮,將這叔侄二人一網打盡。當然,也有人認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長孫無忌,而不是唐高宗,但事實上通觀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唐高宗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冊府元龜》上就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唐高宗曾召見房遺愛,並問他:「你身為皇親國戚,為什麼要謀反?」房遺愛則回答道:「我的行為罪該萬死,但請陛下看在我告發了吳王李恪的份上饒恕我一命。」唐高宗聞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現在才告發李恪,不是太晚了嗎?」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賜死後沒過幾天,唐高宗就在觀德殿里將這幫謀逆之人的財物分成五垛陳列出來,令諸位親王大臣們舉行射禮,然後又將剛空出來的司徒、司空的頭銜分別封給了徐王李元禮(李元景、李恪死後宗室中輩分最高者)與功臣李績,以此給宗室立威。

不過李恪雖然是冤死,史官也稱其是「海內冤之」,看似評價很高,但實際上所謂的「海內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言罷了。比如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冤之」,比如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比如崔寧被縊殺後「中外稱其冤」,再比如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又比如李林甫被構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而且當時的人真的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嗎?我們可以來看看唐人在提及此事時是怎樣的態度。

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誌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逆」,認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後,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為李恪就是謀反,當時能有多少人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而且雖然有後世的史官拚命地為李恪掙同情分,又是說他「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又是說他的死「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但就史實而言卻並非如此。

李恪曾在安州一地擔任了十多年的最高行政長官,結果就在李恪被誣陷謀反後,且不說同樣出身安州的許圉師與郝處俊這兩位朝中重臣對此是未發一言;也不說安州境內著名的富商彭志筠,明明富有到都能夠為朝廷的軍隊捐助大量的絹布了,卻沒想到要為自己「海內冤之」的父母官上表求情或出資減罪;單說事過境遷多少年後,朝中根本沒有一人想過要請求皇帝將李恪被流放的兒子和幽禁的女兒給赦免了。

從民間地方到朝廷中央,都不見有人為這位「中外所向」「海內冤之」的吳王求過什麼情,更沒有人打著李恪的名號揭竿而起——就在李恪被殺的這一年,民間有位陳碩貞起義,卻壓根提都沒提要為冤死的吳王李恪復仇;而章懷太子李賢死後,徐敬業舉兵時就特地打出了李賢的旗號。

李恪死後過了7年,顯慶五年時,唐高宗想要顯示一下皇恩浩盪,於是追封了當年謀反案的幾個主謀,其中就包括李恪。雖然追封的只是從一品的鬱林郡王,比原先正一品親王降了整整兩個檔次,但好歹也算是有個爵位可以留給兒孫了。只不過李恪死後,他的4個兒子被流放嶺南,女兒被幽禁獻陵,所以繼承李恪香火和鬱林縣侯一爵的,是與之毫無關系的河間郡王李孝恭的孫子李榮。直到又過了24年,光宅元年的時候,李恪的長子李千里遇到武則天的大赦終於能夠重返京城,正好這時李榮因罪被貶,李千里作為李恪的長子,這才撈到了機會繼承回這個從三品的鬱林縣侯。

等到李唐王室復辟後,唐中宗在神龍年間大肆追封這些宗室時,只贈了一個司空的頭銜給李恪,然後改葬一下就完事了,並沒有將他陪葬昭陵。至於李恪是否恢復了正一品親王爵位,《舊唐書》沒有記載,《新唐書》同樣沒有記載,而且因為李元景等人均有「復官爵」的明確記載,唯獨李恪卻完全無此一提,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提到李恪時,只稱其為「鬱林王恪」,而不是「吳王恪」。

至於唐太宗為什麼沒有安排任何措施以保護因為庶長子身份而岌岌可危的李恪,這就要從李恪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說起了。

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後還是被魏徵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後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後,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么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至於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嚴厲告誡,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最後,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麼會要立他為太子?那麼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為什麼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後過了大半年的時間,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15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於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貶官和削戶過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麼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徵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麼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後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後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麼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並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後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才發現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於說什麼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願怎樣並不重要,關鍵仍在於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後,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舊唐書·太宗本紀》)
「又以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衛率,前詹事於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資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善。」(《舊唐書·高宗本紀》)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貞觀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麼一提,被否決後既不見有過失落後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麼內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後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後。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後,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後誅殺戚姬母子,當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了樊噲。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措施,反而被唐太宗嚴厲地告誡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紀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了你!」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李恪,要他小心謹慎一些,但李恪作為親王,他的性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掌握在皇帝手裡,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言慎行是沒有用的,只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到保護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特地留了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後一定要照顧好他曾經欲立未果的趙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強調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了能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後安危做打算,又為什麼沒為李恪日後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於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並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後,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么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後,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里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血統這一點。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麼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誌》,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贊的。

然而關於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贊美之詞,至於具體有什麼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後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後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誌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所以若只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了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並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事實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於誤導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但凡願意認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相比三位嫡子數不勝數的得寵事跡,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舊唐書》中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嘗,意思是唐太宗曾經說過李恪類己,而不是經常說李恪類己——如果唐太宗經常說李恪類己卻又不給他任何保護措施,那麼此舉根本不是在愛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麼香餑餑,「揚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後。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達,想想當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見蜀地在唐初時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於「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個月,唐太宗就將益州由大都督降級為了都督。所以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後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職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看上去封地還是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為作為都督時,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後來李恪又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比踩莊稼更嚴重錯誤的皇子們,也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麼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麼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後,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甚至被貶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出宮去住。

對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些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於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徵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Ⅶ 找一本都市現代言情小說

何以生蕭默,

Ⅷ 第一章是小弟天煞第二章是悍妞打賭是什麼小說里的

小說名字就叫做:《第1章 小弟天煞》

這部小說只有兩章,就是《小弟天煞》和《悍妞打賭》,也就是說,這部小說已經太監了,意思就是下面沒有了。

作者是佚名,也就是作者不詳,是一篇都市生活類型的小說,本小說的主角陳平楊雪兒,情節引人入勝,主要講的是:商業帝國中陳氏一族中的天之驕子與楊雪兒兩人恩怨愛恨的糾葛。通過典型的霸道總裁俏佳人的橋段,吸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8)都市小說主角陳平最新章節擴展閱讀

原文節選:

金鼎商業大廈,這是一所高級辦公樓,也是劉氏集團的資產之一。陳平的媳婦正是這大廈的主人,劉家的子孫。而劉家在徐州也算是名門望族,雖說比不上那些頂級豪門,可以相差不遠了。

在這所大廈里工作都是薪資過萬的白領,男的一個個西裝革履神采奕奕,女孩子裙擺飄飄賞心悅目。穿著樸素的陳平也就成了另類,走在大廈內十分惹人注目。「不好意思,我問下總裁辦公室在哪?」

陳平抓住一個路過的女職員有些尷尬地問,他是第一次來金鼎大廈,根本不知道自己媳婦在哪一層辦公,剛才打她電話,手機處於關機的狀態。「你找我們劉總?劉總在二十六層,不過你是誰呀?沒有預約我們劉總可是不見客的。」

女職員有些嫌棄的與陳平拉開了一段距離,整個一土包子,可別弄臟了自己身上的衣服。「我叫陳平,也是你們劉總的老公,我來找我媳婦,難道還需要預約?」「哦,原來你就是劉家的廢物贅婿!」

Ⅸ 有什麼帶有心機智斗的都市小說《包含;隱忍,智慧,心機,城府》的小說

有啊有啊,強勢推薦凝眸七弦傷的《湘西趕屍鬼事之祝由世家 》和蛇從革的《大宗師》!完全符合樓主的隱忍、心機、城府、都市的特點!
《湘西趕屍之祝由世家》講的是湘西趕屍四大家族裡面方家嫡系方巍的故事,應該算是現代道門爭霸。九世判身的方巍(男主),從小被爺爺方歌吟保護在深山裡,因為一次陪爺爺趕屍走腳出山。各方勢力紛紛覬覦方巍的判事身份,想要殺了他奪舍。不諳世事的方巍失去了爺爺的保護,歷盡艱險,漸漸成長(主要是心智和武力值成長)。後來失手殺了爺爺,萬念俱灰,但方巍心裡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自己會失手殺了爺爺,這後面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為了查出真相,方巍叛出祝由,拜入道門至尊璽之黃老門下,成為黃老的第七個弟子,身份尊貴。黃老之位、始作俑者、殺生刃(道門神器)、精衛(僵屍鼻祖)、白起(後天僵屍王)、七人眾(武力值超級流掰的後天僵屍)、南斗(璽的對抗勢力)......這些共同編織成一張大網,方巍在大網中逐漸成長,成為道門至尊。

《大宗師》講的是一個流傳千年的隱秘門派(詭道)的故事,詭道雖然千年來一直人丁單薄,但卻能人輩出。包括當年的陳平、張良、黃裳、姚廣孝都是詭道中人。詭道傳承千年,到了現代,現任司掌王鯤鵬(王八)和現任掛名徐雲峰(瘋子),是一對好基友,從上學的時候就是一個宿舍的(小夥伴兒們懂)。王八性格沉穩,心機深沉,但比較正義,學霸范兒。瘋子性格暴躁,貪玩兒,不拘小節,但重情重義。王八和瘋子在故事裡雖然歷盡千難萬險,但最後都逢凶化吉遇事呈祥。故事裡面有個詭道布局千年的引子,局特別大,很好看

Ⅹ 一個叫修羅至尊叫陳平的小說叫什麼

小說名叫《至尊修羅》

《至尊修羅》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現代都市小說,這部小說的主要人物是陳平、劉妍、葉凌天、袁雪,小說又名《不敗戰王》。

這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情節是:陳平本是陳家的棄子,被人陷害後,趕出了陳家,為了活下去,陳平流落街頭,遇見了讓他守護一生的女孩。

陳平征戰沙場八年,這八年來,他受了無數的磨難,可是在他的心中,只有仇恨才能讓他清醒,為了給父母報仇,陳平激發了自己全部的實力。

在這個波雲詭譎的戰場上,陳平就像是一把刀,拼出了自己的一條血路,終於他強勢回到都市,帶著他的絕對實力,重新歸來。

八年後,陳平強勢歸來,這一次他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當他成為天下第一的戰神,眾人才發現,原來他們曾經看不起的窩囊廢,已經成為一名大人物,而屬於陳平的時代,也即將到來。

(10)都市小說主角陳平最新章節擴展閱讀:

修羅(佛教含義)

修羅有名阿修羅,直譯為「非天」,意思是「果報」似天而非天之義,也就是相對於「天人(即天眾、提婆)」的存在。

是六道之一,獨立的修羅道,是由人或神轉世而成,有大的福報,神的神通,卻有人的七情六慾,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

阿修羅易怒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提婆神惡戰,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阿修羅原是印度遠古諸神之一,最初被視為善神。

同時屬於兇猛好鬥的鬼神,亦正亦邪,崇尚力量的極致,褒貶不一。經常與帝釋天爭斗不休。一次與帝釋天,天神大戰的地方又叫修羅戰場。

由於阿修羅王眾多,其形不一,阿修羅王的形象,也有多種說法。阿修羅與修羅是近親,阿修羅男醜陋,女的貌美 經常進入凡間饒人修行。而修羅外貌多氣宇軒昂,端正。

熱點內容
好看的第三人稱網游小說 發布:2025-07-01 12:42:50 瀏覽:749
十大經典古風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1 12:35:09 瀏覽:778
免費小說腹黑蛇妃七個寶 發布:2025-07-01 12:34:20 瀏覽:472
末日言情好看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1 12:32:32 瀏覽:233
上門女婿小說本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01 12:25:04 瀏覽:633
好看的總裁言情男主很寵女主小說 發布:2025-07-01 12:17:52 瀏覽:341
好看的gl小說御姐女王 發布:2025-07-01 12:10:17 瀏覽:179
免費全本小說瀏覽器 發布:2025-07-01 12:03:42 瀏覽:872
言情帶娃小說 發布:2025-07-01 11:53:15 瀏覽:679
言情小說微虐知乎 發布:2025-07-01 11:46:09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