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小說特點
Ⅰ 中國近代文學的多樣性特點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近代文學的多樣性特點,包括文學題材的多樣性和文學體裁的多樣性兩個方面。
在題材上,從空間范圍來說,有海外題材,涉及到外國的歷史、現實、自然科學以及異國風光、民俗人情等,如外國游記、外國人物傳記、抒發外海觀感的詩作、反映外國歷史和現實變革的史詩(黃遵憲《日本雜事詩》)等;出有國內題材,國內的各次重大歷史事件、各種社會生活、各種人物形象,都成為近代文學的描寫對象。從內容範圍來說,還出現了古代文學中所沒有的許多新題材,如反帝題材、華僑題材、資產階級維新運動題材、資產階級革命運動題材、外國現代生活題材等。在文學體裁上,也是多種多樣。
在傳統文學體裁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新體裁,如新派詩,白話詩、譯詩;新文體散文、白話散文;長短篇白話小說、翻譯小說;京劇、地方劇、話劇等。
Ⅱ 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情節性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實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環境性
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景物以及場景等等,用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環境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發展性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當時是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
純粹性
純文學中的小說體裁講究純粹性。「謊言去盡之謂純。」(出自墨人鋼《就是》創刊題詞)便是所謂的「純」。也就是說,小說在構思及寫作的過程中能去盡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維護階級權貴謊言、愚民謊言等謊言,使呈現出來的小說成品具備純粹的藝術性。小說的純粹性是閱讀者最重要的審美期待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光是小說,整個文學的純粹性逾來逾成為整個世界對文學審美的一個重要核心。
Ⅲ 中國小說特點,古代和現代中國小說區別,和特點
中國小說的特點:離不了情愛,非情愛不成書,古往今來皆如此。當然這指的是大部分小說,而不是全部。對比外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可以看出,獲獎者多數為關心國際關心全人類的精品,境界層次大相逕庭。
當然,這不是說中國小說就比外國小說低了一頭,只是立意角度、眼界、利益不同而已。
單從情愛角度分析,愛情小說在古代屬於艷詞禁-書,被大勢所不容,長久不能抬頭,直到現在才被社會主流接受,而且還成了正統,鶯鶯燕燕,帥哥美女,我愛你,你愛他,他愛她,她愛她……亂七八糟,膽大妄為,很讓人無語。
古代小說,還有一個特點:喜歡拿神話故事來開頭,不論是《岳飛傳》、《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是如此,哦,《西遊記》就更別說了,那本身就是神話。有人說那是古人」頭發長見識短「」不識廬山真面目「,其實不然,古代寫小說的作家心裡是純潔的,宣揚的也是美好、正統,所以寄予神話,導於民心。今則不然,小說家門什麼都敢寫,什麼都亂寫,不亂不成文,不奇沒人看,兩個字:悲哀!
Ⅳ 簡述中國現代文學的根本特點
爭名奪利,寫的東西無病呻吟要不就是廢話、鬼話、渾話,沒實際意義的東西。
絕大部分作家都是向錢看齊,沒有文人的傲骨了.............很是失敗的文壇......................
僅有個別一些值得去讀,諸如:陳忠實、葉永烈、賈平凹......這一些作家我覺得還算是個為民眾為中國文化做出貢獻的人
祝君愉快
Ⅳ 中國近代文學有怎樣的特點和獨特之處
① 文學的政治性、戰斗性,隨著近代社會的發展,愈來愈加強和顯著了。進步作家和作品,繼承了中國文學的優良傳統,為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專制主義的內外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平等而斗爭。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是這個時期文學突出的思想內容。從龔自珍、魏源到「南社」詩人們的文學創作活動,密切與現實政治聯系,成為日益明顯的歷史潮流,反映近代文學發展的新方向。
② 文學的題材和內容,文學反映現實的領域空前地擴大了。這在各種文學形式中莫不皆然,特別是詩,尤為突出。它幾乎無所不包地反映了新世界、新思想、新事物,表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意境。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的詩都表明了這一點。
③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得到繼承和發展。龔自珍首先突破清中葉以來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統治,成為近代早期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許多散文和一部分律詩絕句,也表現了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後來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許多作家,都進一步發展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特別是現實主義成為文學界自覺的創作運動。林昌□、陳應昌、貝青喬、黃遵憲等人的作品都體現了這一特色。
④ 隨著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民主革命的宣傳的需要,出現了文學團體和文學刊物,它們起著前所未有的組織、教育與鼓舞群眾的作用。文學的社會作用擴大了,它不再只是案頭窗下少數人所用的工具,而是群眾的讀物。因此,人們自然地改變了對文學的舊觀點,產生了對文學的新估價,這是近代文學發展的一個新變化,這個變化從晚清到民初新文化運動才特別顯著。
⑤ 隨著題材和內容的擴大,文學的形式、語言乃至風格特徵也有了新的變化,一般趨向通俗化。龔自珍大量絕句詩,多采「古絕」體,打破清中葉以來詩歌重格律的束縛,以及後來黃遵憲、梁啟超對詩風的改變,提倡詩與音樂結合,使得詩能歌唱,是走向通俗化最有代表性的表現。晚清資產階級由於開通民智的需要,在文學各方面更自覺地致力於這一點,使文學更有效地為政治服務。
⑥
由於近代社會迅速的變化以及作家階級立場和世界觀的局限,文學發展呈現復雜景象和過渡狀態。進步作家的進步性往往表現不徹底,並有前後期的不同。傳統派作家也不能避免時代潮流的影響,產生某些可取的作品。新舊派作家都有內容和形式矛盾的作品。新舊派有對立的一面,也有聯系的一面。新派對舊形式、舊風格突不破,缺乏藝術上徹底革新的自覺的努力。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上海書店影印,上海,1982。
Ⅵ 請教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及特點等問題
我國的小說源遠流長。「小說」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我國小說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勞動人民的口頭傳說與遠古神話。這部分遺產主要記載和保存在《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先秦兩漢時期,「小說」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種文學體裁。到了魏晉以後,別具風格的所謂「志怪」、「志人」小說的大量產生,使我國的早期小說出現了一個較為繁盛的時期,如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這時的小說,因為是「志」,即搜集記錄下來的,還算不上創作,所以人們把它同歷史歸於一類。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是唐代以後的事。唐代經濟文化發達,文人思想比較活躍,於是產生了依照傳說創作而成的傳奇小說。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隨之興起的是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明代出現了章回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出現了由文人模擬「話本」體制寫成的作品「擬話本」。馮夢龍編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屬擬話本小說。這以後再發展,便有了文人獨立的創作。這一時期出現的長篇小說《金瓶梅》,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清代的《紅樓夢》發揚了這個傳統,使中國古代的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Ⅶ 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特徵:
1,首先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窮則思變的結果。
2,其次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
3,外國文學,文化的巨大影響。
基本介紹: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Ⅷ 中國現代文學的特點是什麼
思想突出自我.
藝術手法上吸收西方手法,也繼承傳統資源.
Ⅸ 以具體論點論證中國古典小說和中國近現代小說的差異性
反映現實、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或淡化情節、阿城。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所有這些小說;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徐星的《無主題變奏》。……而我們應該知道;或追求情節的詩化,王安憶的《小鮑庄》,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情感、汪曾棋的一些作品、虛化或怪誕化;古代小說重情節,就是古代白話、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何士黨的《喜悅》,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而呈模糊性;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可以不要主題意旨。這里有一個對故事,一方面有善惡,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或使情節抽象化、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具體,動人心弦的沖突: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小說是以人物,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也應有科學理解,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劉震雲的《塔鋪》。逼真、情節,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黃燦的《孤島》,如張承志的《大坂》,香雪》。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因此,以意境取勝,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
同時:「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立足現實,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方方的《風景》等,故事的檢驗標准。
簡言之,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是非之分。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懸念,如鐵凝的《哦、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不能以此為據,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因而欣賞時,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描寫人物。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單向指定式;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如何立偉的《白色鳥》,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通過情節表現人物,是人民群眾思想,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意境,無疑是淺薄無知的;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以及殘雪,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