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通俗小說現代化的影響

通俗小說現代化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3-01 03:10:43

㈠ 現代化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那些影響

正如實現現代化會產生問題一樣,現代化的加速實現也會產生問題。首要的是通貨膨脹,這在以前時期幾乎是完全不存在的,那時政府有意識地推行一種低工資,低物價的政策。當民眾購買能力很小的時候,對貨物的需求保持在較低水平,物價也比較穩定。隨著工資的提高和政府購買農產品的價格上漲(1977-1979年間上漲了20-50%),國家相應地提高了各種商品的銷售價格,從而引發了通貨膨脹。1979年官方統計的通貨膨脹率為5.8%,但實際可能達到了15%。物價毫無節制地一路飄升,1980年的年膨脹率達到了15-30%,而輕工業的增長僅為9.7%。當物價上漲快於生產力增長時,便產生了一種漲價心理,引發了黑市和投機倒把。政府預算也反映出赤字的不斷增加:1979年為113億美元,1980年為100到120億美元,1980年可能為60億美元。為了減少赤字,財政部在1981年春計劃發行33億年息為4%的十年期國庫券。政府企業、行政機關、人民公社和軍隊被責令根據能力購買這些債券,但個人似乎可以自願決定購買。 國庫券的發行表明了中國正面臨財政困難。

通貨膨脹和過度超支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1981年決定削減40%的大型基建項目。許多有外國公司參與的大項目被突然終止了。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遭遇最慘:日本損失的總額估計達15億美元,其中包括寶山鋼鐵基地和三個石油化工項目。德國的損失要小一些,而較晚步人中國市場的美國則損失最小。中國人坦率地解釋說,他們目前沒有錢繼續搞這些昂貴的工程,他們同意賠償由此造成的損失,但他們不提確切的數額。 外國人理解中國的財政困境,但當中國單方面取消談妥的協議時,他們必然對這個國家的國際信譽提出了懷疑。毫無疑問,中國作為一個可靠交易者的聲譽受到了損害。

基建工程的下馬導致了無數工人被解僱,加劇了已經很嚴重的失業問題。中國曾經誇耀,它的社會主義制度保證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工作,自豪地宣稱中國沒有失業——只有待業!

現代化的另一個異常現象是,在一個所謂的無階級社會中涌現出了一些新的階級。現代化使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廠經理、作家、藝術家和其它知識分子獲得了新的威望,他們將帶領中國『騰飛』。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新的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科技高』。科學工作者、知識分子和高幹現在形成了一個特權的高級階層;城市企業工人和基層幹部構成了第二階層,而農民和生活在農村的人則構成最低等級。一些學者和學生被選派出國進修,他們中許多人是高乾的直系親屬,這進一步加強了精英主義傾向,擴大了社會分層。

另一個不斷加深的問題產生於城市與農村之間和各種工礦企業本身之間日益擴大的差別。由於政府採取了一種『飛地』策略,把一些重要的工業落戶到經過選擇的城市地區,這些地區於是就較便利地享受了現代化的果實——更高的工資、更大的向上流動性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城市中一個普通產業工人每月大約掙40美元,外加獎金,而一個農民每月平均的現金收入只有5-7美元。一個城市工人收入超過一個農民六到八倍是很平常的事,而科技人員則比農民多收入十幾倍。在工業部門內部,效益也大不均勻:1978年,石油行業享受40%的利潤幅度;電力行業是31%;冶金行業13%;煤礦行業則只有1%。效益不僅決定投資水平,也決定獎金和福利的額度,因此,深刻地影響了工人的生活方式。獎勵的差異導致了工作熱情的程度差異。

在所有這些快速現代化的不利後果背後,隱藏著稱得上是中國最嚴重的難題——信任危機。經過三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國仍然貧窮落後。以往的成就報道經常被揭露出是純粹的宣傳,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喪失了信心。人們的思想中還存在對實現真正現代化的明顯不信任。年輕人對黨員幹部的特權地位和他們的官僚主義作風尤其反感,根據這些人以往的表現,人們懷疑他們是否有執行現代化計劃的能力和誠意。確實,許多擔任中下層職務的黨員幹部缺乏一技之長,他們受到了現代化新要求的挑戰,私下反對、抵制或延緩與他們的利益相抵觸的新舉措。 現在流行這樣一句話:『兩頭熱,中間冷』——意思是國家領導人和人民都想要現代化,但中層官僚卻反對變革。中國的報刊公開討論中國的三重危機:對黨和政府缺乏信念、信心和信任。

㈡ 辯論賽:我方認為通俗文學比文學名著影響大 求提問詞、如何說等所有,全的就給分

各位辯友大家好!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在今後幾天里就通俗文學與文學名著對我們的影響和各位做一番探討。

什麼是文學?《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定義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其內容可以涵蓋國家、社會、人文、政治、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表現形式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是時代的鏡子,反映時代生活,記述了時代最核心的動態。

什麼是通俗文學?通俗文學就是產生並存在於老百姓身邊,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在民間有著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文學。自古以來,通俗文學被許多正統學者看作是不登大雅的「下里巴人」,受到所謂正統文人和精英文化的歧視。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下里巴人」就是要比「陽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因為它產生於「草根階層」,有著社會最大比例人群的擁護與支持。《三國演義》,《水滸傳》這類現在已經成為文學名著的作品,問世之初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文學。

什麼是文學名著?「名著」有兩層含義:1.作者是名人。普通人寫的作品,是不可以被稱為名著的;2.作品歷經很長時間,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考驗。歷久彌新,多年之後仍然能夠散發出其獨特魅力的文學作品,才能稱的上名著。這兩層含義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通俗文學就在我們的周圍,最貼近我們的生活,最能迎合大眾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最能展現人民的審美觀,也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人文精神。雖然所有的通俗文學,不一定都能成為名著,但絕大多數的名著,在其誕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學。從這個意義上講,名著是通俗文學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讀者敬畏多於親切。

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能讀懂文學名著的人也是少數。文學名著有其特定的閱讀群體和專家群體,而通俗文學就沒有,它適合各個階層。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沒讀過一本文學名著,卻可能看了不少通俗文學的作品。

我們常常看到有人在閑暇時沏一杯茶,捧一卷書,悠閑愜意的閱讀。讀的什麼書呢?武俠、言情、偵探、科幻,甚至是連環畫。這就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閱讀。

還有一種現象非常有趣。文學名著的影響力往往不是來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於其他藝術形式對名著的通俗化演繹。譬如,正是評書、曲藝、戲劇等通俗化的藝術形式讓《三國》、《水滸》、《紅樓夢》、《西遊記》這樣的古典文學名著走入千家萬戶,貼近尋常百姓。而大部分評書、曲藝、戲劇也是通俗文學的一部分。

通俗是文學的生命力,是文學必然的發展方向。通俗文學比文學名著影響大,這不僅是二者定位不同的必然,更為歷史和現實所證明,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是通俗文學!

整個文學范疇就像是一座金字塔,通俗文學是下面厚重的基石,占據著這座金字塔的主體,是這座金字塔的支撐,而名著則是這座金字塔的塔尖。沒有眾多的通俗文學的積累,哪來的文學名著?通俗文學的影響,才可以說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從量變到質變,這是客觀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就連那些名著的作者,那些大文豪,不也是經過了「讀書破萬卷」之後,才「下筆如有神」嗎?

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來說,接觸更多的,是這座金字塔的主體,而不是塔尖,畢竟塔尖太高了,那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企及的。看名著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讀懂的能有幾個?拿過來一部《莎士比亞大全集》,請問對方辯友,你能領悟其中的精髓嗎?你能說出它對你的影響有多大嗎?

綜上所述,世界上先有通俗文學,後有文學名著,通俗文學是浩瀚無際的宇宙,名著是宇宙中的點點星辰,通俗文學對我們的影響是普遍的,廣泛的,而名著對我們的影響是局限的、提高的,所以,我方認為:通俗文學的影響要大於文學名著!
各位辯友大家好!

就通俗文學比文學名著影響大的觀點,我談幾點看法。

一、通俗文學是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通俗化是文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通俗文學源自尋常百姓的生活,表現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劉恆著《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為例,作品通過俗人、俗事兒、俗語展現出草根階層真實的生存狀態,深受各階層廣大讀者的喜愛,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通俗文學作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老百姓看得懂,喜歡看,有共鳴,這就是好的文學作品,影響力就大。通俗文學在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普希金說過:「俗語曾經是必須和文語分開的,但後來兩者接近起來,而這就給了我們表達我們思想的巨大力量。」語言文字是文學的表現工具,它的通俗化昭示著文學要走一條不斷通俗化的道路。通俗是文學的生命。通俗文學是文學的根!其影響力也必然大於名著。

二、大多數名著誕生之初就是通俗文學。通俗文學具有形式多樣,數量眾多的優勢。

今日文學最主要的形式是小說。小說產生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通俗」的烙印。《漢書"藝文志》「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至於宋之平話,元明之演義,自來盛行於民間,其書故當甚夥,而史志皆不錄。」小說自上古神話,志怪筆記發展至初具模樣時,為正統所不屑。大多數文學名著誕生時就是通俗文學。

一提到名著,我們大都會想到小說、詩詞、還有一些政論和散文,數量也屈指可數。而通俗文學幾乎涉及了所有的文學樣式,小說、詩詞、戲劇、曲藝、童話寓言、歌謠、民諺等等。數量上更是佔有絕對優勢,影響力當然比名著大。

三、關於對方觀點的探討。

1.「文學名著無一不是文化的精粹」這話我還是有些「異議」的。有「名」不見得就是「精粹」。《我的奮斗》夠有名,可那是納粹的精神統治工具,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垃圾!

2.很高興對方提到《詩經》中的「風」部,民歌不正是通俗文學的代表嗎?

3.「 眾所周知,通俗文學難以登大雅之堂」難道文學作品的影響力是以「雅」和「俗」的標准來界定嗎?

4.對方提到的《論語》是孔門弟子記錄先師言行的一部作品。聖人雖有「信而好古」的自供,但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教誨。聖人無常師,不恥下問。學習時從來都是眼睛向下的。通俗文學對「聖人」同樣有著巨大影響力!

5.「通俗文學因其「俗」之特點,生命力大都不強,有的傳播時間如秋蟬般短暫。」文學名著也多有散失呢!以《戰國策》為例,成書時有三十三篇,到北宋時已經散佚十一篇,由曾鞏補足。且該書多是後人偽作!更有些名著是只聞其「名」,不見其書了。誰見過《三墳》、《五典》?

素材

正方 : 1 對於現代通俗文學,我們從文學的歷史演變中把握是根重要的。西方有學者說:「晚清時期對於小說現代化的重要意義不應在西化過程中去尋覓。相反應將這個時期視為文言與白話長期而復雜的相互影響所達到的極盛時期。」①這一點對於現代通俗文學來說尤其如此。因為新文學的先鋒們是打著反傳統的旗號,「拿十九二十世紀的西洋文學的眼光去評判」②。而通俗文學的作家們,則默默無聞地在明清傳統小說的影響下,寫出言情、武俠、幫會等一系列題材的小說。他們既不提口號,也不談主義。只是在學習借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認同中華民族的通俗文學傳統,…

通俗文學指除了歷史上的民間文學以外,還包括現實創作的通俗化﹑大眾化,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以滿足一般讀者消遣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文學作品。又稱大眾文學﹑俗文學。與嚴肅文學﹑雅文學相對而言。

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經濟發展為基礎得以滋長繁榮的,在內容上以傳統心理機制為核心的,在形式上繼承中國古代小說傳統為模式的文人創作或經文人加工再創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廣大市民層為主的讀者群,是一種被他們視為精神消費品的,也必然會反映他們的社會郭沫若的這個看法一個核心的意思在於,通俗文學的確是在和「市場」的相互關系中逐漸找到自己的歷史位置的。沒有這個文學的、文化的市場在「現代都市」的興起,沒有以「市民」階層為主的讀者群的出現,那近現代的「通俗」的文學也就無從談起。很顯然,如果從這個概念出發,那趙樹理當然就不該進入我們對「通俗文學」的考察范圍——因為他的小說和「市民」和「現代都市」都沒有任何關系啊。
正如對趙樹理作品的評價在歷史上眾說紛紜一樣,對「通俗文學」這一概念的釐定現在看來也是充滿了內在的矛盾。因為首先,如果說「通俗文學」和市場——如果大家同意,可以包括經濟的市場和觀念的市場——是有巨大關系的,那麼,我們在談論市場的時候,必須注意到市場的多樣性,在現代都市的市民階層之中存在市場,那麼在中國更廣袤的農村社會難道不存在市場嗎?我想當然是有的,趙樹理的存在本身就已經很有力的印證了這個農村文化市場的存在。其次,如果說「通俗文學」是接續了某種中國傳統的,或者承繼了某種傳統的文化趣味的,那麼我想,和程小青等人相比,趙樹理反而是更傳統,更鄉土,更有中國趣味的——他本來就是在毛澤東「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理論指導下寫作的嘛。因此,我理解范先生何以在上述引文中使用「通俗文學」這個概念的時候還冠以「市民」二字。在「通俗文學」和「市民文學」的概念之間容忍某種混淆,把「市民文學」的趣味和標准潛在的化入對「通俗文學」的考察和描述,是我們今天更加難以進入歷史語境了解通俗作品和時代之間關系的一種障礙。相比而言,「市民文學」或者「市民的文學」是更清晰的表明了文學和特定時代特定社會階層的聯系的。

然而,就是從這樣的矛盾的概念出發,中國的「通俗文學」在今天是獲得了巨大的合法性和確定性。上接唐傳奇、宋話本、明清的章回小說,中承晚清之譴責與黑幕,到張恨水、程小青、李壽民等等,再到是金庸、古龍和瓊瑤,如果算到如今這個「網路時代」,可能就有安妮寶貝之類的作者吧。「通俗文學」成了一個一脈相傳的偉大的傳統,在這個傳統中,形成了自己的古典,自己的過渡和自己的現代化進程。在這個通俗文學的現代化進程當中,趙樹理,包括後來的山葯蛋派,包括後來的黃子平意義上的「革命歷史小說」,我想還應該包括今天像張平這樣的很大眾化的作家,當然就是些異類,更不要說文革時候的東西。對於「八大樣板戲」,范伯群先生的看法是:「總算是用行政手段推行而達到了極致,可以說達到了全民『大普及』,但這些作品的創作既不符合創作的內在規律,也無法進入民眾的心靈」。

2什麼叫通俗?魯迅在談到《京本通俗小說》時說:「其取材多在近時,或采之他種說部,主在娛心,而雜以懲勸。」

3 漢代以前,貴族還好歹在享受著名義特權的同時,有著政治經濟方面的特權。但自漢代以後,尤其是魏晉六朝,最晚在隋唐,貴族就被逐漸地邊緣化。就算在血統上還是貴族,但在政治已不再有特權。出現的是」君權面前人人平等「(雖然不是絕對平等,但社會地位並非固定不變),雖然皇帝更偏愛親戚,皇位是傳給兒子孫子的,總算有科舉這個讓平民入仕改變平民命運的路子與造反這個實現「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野心的路子。不似日本,無論朝代如何改變,天皇陛下是永世一系的!

但是,在文學藝術上卻是個絕對的讓人莫名驚詫的例外。長期以來,通俗文學與高雅文學,嚴肅作品與娛樂作品,竟然存在著不嚴於封建門閥士族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還森嚴的鴻溝!與政治社會意識上無甚血統論的情況截然相反。

在這里,我要講一個極好笑的事:鄧友梅到法國訪問,有人部他:」你們中國人最喜愛的法國作家是哪一位?「鄧友梅於是回答:」巴爾扎克!「因為他覺得只要抬出這個連恩格斯都誇獎的」偉人「來,就極牛了。結果,當人家回答了一聲:」巴爾扎克是我們的通俗小說家。「時,馬上又臉紅了,因為他覺得人家可能是看不起他。後來得知別人並沒有看不起他,其實別人是將絕對大多數人喜歡的作品列為」通俗小說「時,馬上又臉上有光了。可見,通俗與高雅之分,在某些中國學者中是如何地在意。

在古人,你研究談論四書五經,唐詩政論是高雅的事,研究談論宋詞元曲小說話本是低俗的事;載道之文科舉之策,乃正統正道,娛樂消遣之作只配給粗識文字的販夫走卒看,無法登堂入室也!

就這樣一直到了五四運動,一場急風暴雨似地革命洗禮。打破了這些偏見。從此,包括《紅樓夢》等小說在內的諸多俗物,終於被經典化精緻化。通俗文學與純文學不再是判斷文章高下的標准。

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也。正如幾千年來的封建餘俗不可能在幾十年內一掃而盡一樣。在文學中的這些偏見也無法一朝而盡歸塵土。雖然,對於古代的一些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既低俗文學平了反,卻無法正視現當代的通俗文學與純文學無高下之事實。所以新文學中一些左派圈子,斥武俠小說為宣揚消極頹廢思想的幻想文學,責言情小說為不思上進談情說愛的鴛鴦蝴蝶派……

建國後雖然有所好轉,大力發展文藝事業,通俗文學據說曾列入了計劃生產的軌道,許多革命文學紅色經典其實就是通俗小說。但是,對於武俠言情小說竟然是讓人不解的憎惡,竟然以文化部的命令禁止之。導至戰後長期以來大陸的武俠文學在大陸絕跡甚至絕種。不過還好香港台灣不在這個極左文藝政策的管轄范圍內,更幸好大陸的一些傳統文化積淀極深厚且極愛武俠的人遷到了港台,讓武俠這一最具備咱們中國民族特徵的文學得以保存火種,並以燎原之勢興盛。

文革結束後政策松動,文化市場開放,對港台對武俠文學理所當然也解了禁。於是金庸等人,借影視這一東風,趁文革時期娛樂文學荒蕪與大眾需求旺盛這一矛盾之機,迅速佔領了市場占據了讀者的心。讀者的的大量增加廣泛喜愛,又吸引了專家學者的關注。於是乎,以北大教授嚴家炎陳平原錢理群為首的現代文學研究者,受自己學生影響,也加入到武俠迷的群體中來,並給於其極高的評價,甚至專門花心血時間來研究。甚至還稱其為文學革命,說其達到了不亞於純文學的高度。

然而,通俗既低俗武俠既壞書的觀念已根深蒂固。在金庸熱不斷升華的同時,倒金熱也升溫。分別在1994年由鄢烈山,1999年由王朔,2005年由《天龍八部》入選高中課本為導火索,引發了一系列關於金庸與武俠小說價值地位的爭論,至今了無結果。在大眾讀者中,當然是支持的多,但在學院派與絕對大多數自命高雅的作家群中,卻是反對者居多,甚至形成了「圍剿」之勢(孔慶東語)。

這是一個讓人既感到不解,思之又覺得正常不過的事。說不解,就拿入選課本的《天龍八部》來說,那些內容,別的不說,光拿人人都詬病武俠小說中「打打殺殺」、「血腥慘烈」的內容來說,至少,它是比《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干凈得多,後者不僅流了血,還死了人,而前者既不見多大的血更沒死人,喬峰打勝了還是道義的勝利,甚至在矛盾沖突人物言語性格的刻畫上,不比後者差。可偏偏為什麼在入選時,其過程是特別地慎重,光研討會就開了數次;其結果,卻是網迷大混戰,爭議無數??其實呢,聯繫到關於金庸武俠之爭,反對者的偏見與成見強烈到了什麼程度,就覺得不足為怪了。

在專家學者等學院派中,當然不足為怪。然而,在大眾讀者中,尤其是武俠讀者中,竟然也有執通俗就是低俗觀點者,就是怪事一樁了。固然,大家是懷著消遣娛樂的心情去讀武俠的,然而,在得到娛樂後,按理來說應該更能投入,更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認識作品本身。

在清楚地認識武俠的優點後,當然也能認識到其缺陷,提出了批評意見甚至武俠不如其他純文學的觀點也是正常的,但也應該是從學理上,從文學的規律上來找依據吧!然而,讓我失望的是,所謂武俠境界不高的理由竟然是「它只是通俗文學而已」,更讓我失望的是,這樣的理論的理據,還有很大的市場。

對此,我想問一聲執這樣論據的人:難倒你們不知道,誕生了咱們中國20世紀最深入人心的形象的《阿Q正傳》其實就是魯迅先生應一個輕松休閑欄目約稿而寫的么?這個欄目其實是通俗的!難倒你們不知道,法國的雨果、巴爾扎克、大仲巴,英國的狄更斯、柯南道爾等在」世界文學名著「中榜上有名的作品,其實就是通俗文學么?難倒你們忘記了,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以及宋詞元曲京戲等被列為」國粹「的東西其實在它剛誕生時,就是通俗的東西么?

再回頭來看一看,我們現代當代一些所謂嚴肅的正統的文學期刊如《十月》〈收獲〉等雜志上發表的作品,難倒它們真的就一定勝過了在〈故事會〉、〈今古傳奇〉上發表的作品么?那些雜志辦了這么多年,其實經過淘汰後,剩下的精品照樣少。有時,我在〈收獲〉上看到一篇關於波茨坦公告誕生經過的報告文學,其實這樣的報告文學,在〈今古傳奇〉這樣的雜志上是極多見的。

4 通俗文學與經典文學至今仍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我較贊同鄭振鐸對通俗文學的看法:所謂通俗文學就是一種大眾文學,一種不登大雅之堂,不為學士大夫所重視,流行於民間,成為大眾所嗜好所喜悅的一種文學。佛克馬認為經典文學是精選出來的具有我們可以從中進行選擇文學精神寶藏,而且起到為文學批評提供參照系作用的一些文學作品。

作者創作出一部作品必須經過讀者的接受才算實現其價值,讀者在通俗文學轉變為經典文學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讀者對通俗文學進行有選擇性的閱讀,他們要麼對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再創作既由讀者轉變為作者;要麼推薦給志同道合者或其本身的閱讀行為也會影響的周圍的人,從而形成了一種對某些通俗作品的閱讀潮流,這就有利於這些作品的經典化。其次,作家、出版商等也會根據讀者的需求進行創作或出版,這有利於形成某種文學主流,而這些主流文學在將來也許會被奉為經典。

5 其實通俗文學和文學名著在各個時期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通俗文學是文學名著的根源,而文學名著是通俗文學的升華.要在影響前面加上一個時間范疇,比如說現代.
要是按照現代這個時期來說,本人認為通俗文學要比文學名著的影響大,必定通俗文學是基礎,文學名著是由它發展而來的,而且人們對通俗文學比較樂於接受和吸收,因為它通俗易懂,而文學名著則需要人們具備一定的思想底蘊來分析名著中所闡述的道理或哲理.

6、通俗文學是名著的基礎和土壤,我們今天看的宋詞是名著,但在唐代宋詞是通俗文學,我們今天看《紅樓夢》是名著,但在清代,小說是通俗文學,是不入流的。因此所謂的名著實際上就是經過時間淘洗的通俗文學。既然名著是由通俗文學發展而來的,因此通俗文學的影響更大。

㈢ 通俗文學比文學名著影響大的例子

通俗文學比名著影響大的例子太多了,道德經,莊子都可以說是名著但是很明顯知道金庸十四部小說的更多

㈣ 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現代化的標志是什麼

《海上花列傳》是中國文學古今轉型的一個鮮明的標志。從題材選擇、人物設置、語言運用、藝術技巧乃至發行渠道,都顯示了它的原創性才能,也說明了中國文學即使沒有外國文學思潮的助力,也會走上現代化之路,我們民族文學自身就有這種內在的動力。《海上花列傳》作為通俗小說的優秀代表作比精英文學早四分之一世紀就悄悄地為中國文學開拓著現代新墾地。《海上花列傳》在中國文學史上可說是光芒四射的。至少有四位大師級的文學家——魯迅、胡適、張愛玲以及劉半農,他們都給予它高度的評價,是公推的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開山之作。不過要說言情長篇小說中的開山之作,還是張資平的那部《沖積期化石》。這兩部一個是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開山之作,一個是中國言情小說的開山之作。

㈤ 通俗文學和文學名著,哪一個對人們的影響更大呢

通俗文學和文學名著,哪一個對人們的影響更大,也取決於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和感受,所以從某些意義上來講通俗文學更通俗易懂,大多數時候也是來源於真實的生活或者是完全虛構的小說,所以對於受眾來說更容易接受,而對於文學名著來說,往往更能夠給人以靈魂的沖擊,所以從某些意義上來講,通俗文學在塑造人,而文學名著在塑造人的靈魂,所以文學名著的影響更大,但並不是絕對的,也要因人而異,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出來來思考問題。

3,通俗文學和文學名著一個,側重於塑造有血有肉的人,而另一個側重於塑造一個人的靈魂,所以對於二者的見解,要因人而異,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可否認的是讀完書之後也確實會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

其實不得不說,是通俗文學更側重於對人的塑造,讓人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對於文學名著來說更側重於人的靈魂的塑造力,而從某些意義上來講,會告訴該做一個怎樣的人,所以大多數人會認為文學名著對人們的影響更大,也更富有價值,但是二者本身是沒有區別的,一本書就是一個人的人生,如果真能夠認真的讀完一本書,聽完一個故事,那麼無異於體驗了他人的人生。

其實不得不說是,每個人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也正是因為如此,通俗文學和文學名著本身是沒有比較性的,也要因人而異,但從某些方面來講,文學名著又何嘗不是另一種通俗文學,而建立在人類靈魂上的塑造力,也更能夠彰顯文學名著的魅力,當然通俗文學也能夠讓人更加的深刻的感受到生活。

㈥ 文學名著和通俗小說那個的影響大

前者!名著傾注了太多的文化精華,對人的啟迪和影響是比較深刻的。
後者那,簡單易懂。
兩者的關系猶如主糧和點心的區別。

㈦ 通俗文學比文學名著影響大

通俗文學就在我們的周圍,最貼近我們的生活,最能迎合大眾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最能展現人民的審美觀,也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人文精神。雖然所有的通俗文學,不一定都能成為名著,但絕大多數的名著,在其誕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學。從這個意義上講,名著是通俗文學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讀者敬畏多於親切。

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能讀懂文學名著的人也是少數。文學名著有其特定的閱讀群體和專家群體,而通俗文學就沒有,它適合各個階層。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沒讀過一本文學名著,卻可能看了不少通俗文學的作品。

我們常常看到有人在閑暇時沏一杯茶,捧一卷書,悠閑愜意的閱讀。讀的什麼書呢?武俠、言情、偵探、科幻,甚至是連環畫。這就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閱讀。

還有一種現象非常有趣。文學名著的影響力往往不是來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於其他藝術形式對名著的通俗化演繹。譬如,正是評書、曲藝、戲劇等通俗化的藝術形式讓《三國》、《水滸》、《紅樓夢》、《西遊記》這樣的古典文學名著走入千家萬戶,貼近尋常百姓。而大部分評書、曲藝、戲劇也是通俗文學的一部分。

通俗是文學的生命力,是文學必然的發展方向。通俗文學比文學名著影響大,這不僅是二者定位不同的必然,更為歷史和現實所證明,是不爭的事實。

㈧ 魯迅的小說創作對中國小說現代化有什麼貢獻

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及現代小說理論的開創者。魯迅文學創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說。他以《吶喊》、《彷徨》顯示了「五四」文學革命的「實績」,開創了現代小說的先河。現代小說在他手裡開創,也在他手裡成熟。他的小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他不僅是現代小說的開創者,而且也是現代小說的理論開創者。他的小說理論,來源於他豐厚的文學理論觀念,更得源於他的創作經驗,比那些純粹的小說理論,更具有說服力和指導性。首先,魯迅先生創作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小說」,為中國小說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普通民眾,寫出了"人的覺醒";他用白話創作,用截取生活片斷的方法來顯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種種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他吸收和借鑒了現代西方小說的經驗,使敘述方式和敘述角度多樣化;他是中國小說走向現代化的優秀旗手。從中國小說發展史來看,魯迅確是現代小說的開山鼻祖。1918年《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發表於《新青年》,以「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其次,魯迅的小說作品既使人感受到一種沁人心脾、回味無窮的感性美,又揭示著催人奮進、閃爍著時代光輝的理性美。魯迅是第一個中國新文學史上最深刻的反映農民問題的偉大作家。當述及1922年至1925年北京文壇成了「寂寞荒涼的古戰場」之後,魯迅又發現其間從四處鄉間跑來北京「僑寓」的一代年輕作者,所寫小說往往「隱現著鄉愁」,魯迅稱之為「鄉土文學」。這一命名也成為經典之論,被後起的研究者所廣為採納。魯迅「命名」不同於生硬地照搬某些洋概念,更不同於簡單的拿文壇的事例去「證實」某種概念的存在,而是把構成文學史現象的最有特徵的表現,上升為一種理論的概述與定位。類似的「命名」在魯迅的其它論述中都有表現,如論述莽原社為「聊以快意」的一群,狂飆社對惡濁社會的譏刺搏擊以及「虛無的反抗」,「未名社」在將「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等等。魯迅尋找這種種不同創作傾向之間的轉換或對立的關系,實際上這幾個社團又都環環緊扣,此起彼伏地裝點了20年代中期的文壇。
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場上,把中國人的主題—— 連同他們的破衣衫、悲哀的命運和痛苦靈魂帶領了長期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盤踞的文學殿堂。在以往的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虛幻的民生,人民還是在水深火熱之中煎熬,魯迅以作品將人民從精神上解脫,這是一種從理論上的改觀。在魯迅的筆下,我們既看到了被兵匪官僚折磨得成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閏土,也看到了像雙喜、阿發一樣機智能幹、純朴無私的農村少年。魯迅這些洋溢著濃郁鄉土氣息的作品,為中國現代鄉土文學奠定了雄厚的基石。在魯迅反映下層人物的作品中,他的著意描寫並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無病呻吟,總是把活生生的現實同殘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國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緊密相連,以現實中的小事刻畫出重大的社會問題。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既是被科舉制度愚弄乃至毀滅的一個下層知識分子,又是一個不能清醒遭人恥笑的的可憐人物,給人留下一個可悲、可嘆的鮮活人物形象,令讀者無不深深思索。同樣《一件小事》中,啟示知識分子正視自己的陰暗面,向滿身塵垢卻正值無私的「卑賤者」學習,從他們身上尋求希望和力量。第三,魯迅在新文學所採取的不同思路讓我們看清了新知識者在資源建構上的不足。魯迅在師承上,他支持錢玄同,肯定文學革命的白話文文言,「白話在生長,總當篤信進化論,相信「文學救國」的思想倫理意義,而且在白話文問題上以《新青年》主張以後為大關鍵」。在他的文學思想上,他承章太炎而來追慕魏晉文學的事實也早為論家所注意了。魯迅通過發掘提煉特定的文學現象來把握文學進程,並在解釋這些現象時,充分注意其與社會思潮的聯系,注意形成典型文學現象的創作心態與情感表達方式。這樣,所謂「歷史的聯系」就是很具體可感。魯迅通過文學現象的提煉去展示文學發展過程的方法,能做到抓住要點總攬全局,抓環節體現過程,這是文學史研究的一種卓有成效的方法,至今仍不失其方法論上的啟示意義。他的作品是現實與理想緊密相連的完美整體,他秉承了諸家的眾才之長,既深刻鞭撻黑暗封建社會的殘酷,又把人類美好理想深情寄託出來,但絕不是虛幻的烏托邦式的超現實理想。譬如,他在《燈下漫筆》中寫道「……這人肉的宴席現在還排著,有很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盪這些使人者,掀掉這宴席,毀壞這廚房,這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人如其人,文為心聲。魯迅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通過自己的作品把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起來。魯迅宛如滾滾長江之上的一顆熠熠閃光的指路航標,魯迅的作品永遠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珍貴瑰寶。

㈨ 稗官野史和通俗小說,怎樣影響了中國人的遊民意識

在中國古代社會,恰恰是稗官野史和通俗小說、戲曲、評書等等深刻影響了中國底層社會的廣大民眾

㈩ 為什麼說張根水是現代通俗小說的集大成者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1] ,原名心遠,恨水是筆名,取南唐李煜詞《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作品情節曲折復雜,結構布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是中、長篇章回小說,總字數三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

熱點內容
黑白小說全文閱讀全文 發布:2025-08-23 01:46:52 瀏覽:865
歷史軍事完本小說排行 發布:2025-08-23 01:42:36 瀏覽:171
姓慕和姓蘇的言情男女主小說 發布:2025-08-23 01:36:06 瀏覽:966
韓文小說閱讀器 發布:2025-08-23 01:27:21 瀏覽:821
女女gl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3 01:22:58 瀏覽:110
十大巔峰搞笑小說未完結 發布:2025-08-23 01:20:09 瀏覽:580
青春之放縱小說閱讀小說 發布:2025-08-23 00:33:01 瀏覽:126
言情小說女主平凡 發布:2025-08-23 00:29:51 瀏覽:934
經典好看的小說百度雲下載 發布:2025-08-23 00:26:50 瀏覽:92
小說孤獨的島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23 00:03:23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