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巴金家都市小說的特色

巴金家都市小說的特色

發布時間: 2022-03-01 07:35:12

⑴ 巴金的作品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巴金創作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青年世界的創作。題材以社會革命和青年精神困境為主。作品《滅亡》杜大心,英雄主義至上
後期,家庭倫理困擾,人性弱點特別是舊家庭制度的罪惡題材為主,具有深沉的悲劇藝術,作品《激流三部曲》創作個性:1.家即社會的情節典型化原則
2.注重發掘人情美和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
3.作家強烈的道德判斷的風俗畫描寫
4.語言真摯,明朗,自我感情的流露。
具體細節自己可以添些!
打字不易!

⑵ 巴金的《家》的語言特點是什麼

作品在語言上也獨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語言簡潔生動,流暢奔放,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語言上也同樣體現著巴金作品的獨特風格。在作品中,作者無論是寫人,或是敘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帶著濃郁的感情色彩,這就使讀者在領略人物命運時,一同體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樂,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⑶ 巴金的《家》 藝術特色是什麼

巴金的寫作風格文字簡約,飽含豐富的人文主義色彩,從中可以清晰地體察出屠格涅夫、托爾斯泰、赫爾岑的影響,這與巴金當年從翻譯這些文學巨匠的作品開始走上文學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巴金在談到《家》的創作時曾經說過,他寫作這部長篇小說的目的是「我控訴」。作品通過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訴了封建家庭的罪惡。描寫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藝術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寫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高覺新的復雜的性格。

(3)濃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著濃郁的情感。

(4)心理描寫。例如作品對於鳴鳳初戀心態的描寫就很好地呈現了這個初戀的女孩子對於異性之愛的既驚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動和羞澀。 作品在語言上也獨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語言簡潔生動,流暢奔放,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語言上也同樣體現著巴金作品的獨特風格。在作品中,作者無論是寫人,或是敘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帶著濃郁的感情色彩,這就使讀者在領略人物命運時,一同體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樂,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藝術上的特色。

⑷ 巴金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由於巴金並未經過較正規的寫作基礎訓練,這部小說又是他早期的創作,因而敘述語言有明顯的不完美之處,有時顯出稚拙的味道。同時在當時西方文學作品的影響下,小說中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帶有一定歐化的印跡。

⑸ 巴金文章特點

巴金的散文,從一開始就顯示了非常鮮明的個性。五四之後那一代作家的散文中,魯迅先生的散文以其深刻透徹的思想,冷峻犀利的語言,達到中國新文學散文的高峰自不必說,而朱自清和冰心以溫馨婉約的筆調清麗天然的風格各成大家。而巴金在幾十年的散文創作中,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巴金散文的突出特點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動讀者的心。巴金常常把自己燃燒在作品中,文章中始終激盪著作者真摯、強烈的感情。在解放前的文章中,大部分都是反封建的。他所要傾吐的就是對於封建專制的恨和對於被壓迫者的愛。他那些回憶在封建官僚大家庭中所度過的青少年時代的散文,對於早逝的母親,對於始終沒有勇氣與封建社會決裂的大哥,對於最早教育他懂得了正直與善良,具有原始的正義感的轎夫僕人,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對於摧殘人、殘害人的封建禮教,他發出了強烈的詛咒和抗議,感情質朴而熾烈。當然,他的筆觸沒有為家庭與親人的范圍所局限,在他結束少年時代之前,他的目光就投向了社會。當他在更廣泛范圍內接觸到封建統治者與入侵的異族的種種殘酷暴行,目睹了人民百姓的種種悲慘遭遇,他就感到無法忍受的痛苦,他又感到一種無能為力的絕望。這些感情交織混和,奔瀉而出,化為文章,成為聲討舊社會的檄文。巴金在後來的文章中多次將他的筆稱為「一支寫慣了黑暗的筆。」其實,他寫的不僅是黑暗,還寫了一代知識分子對於黑暗的抗議控訴和一代知識分子在黑暗中尋找光明、艱苦地尋找真理的思想歷程。他在散文中所記述的心靈的艱難跋涉的歷程,不僅對於他的同時代人發生過啟示作用,而且點化了我們後幾代知識分子。記錄他思想大轉折的《我的眼淚》一文,今天重讀,仍以一種理想主義的力量激動人心,年青的巴金站在巴黎廣場上的盧梭銅像面前,滿懷景仰之情所接受的「消滅壓迫和不平等」的民主思想,和他從法國哲學家居伊那裡所獲得的「在眾人的幸福中謀個人的快樂,在大眾的解放中求個人的自由。」的信條,不僅是他本人,而且成為好幾代知識分子追求人類大同境界的始點。從此,巴金開始用他的筆,傾其全部感情及對封建思想,反對專制主義,呼籲和爭取民主與人道主義。五四時代前後尋求國家民族出路的仁人志士,在探求各種各樣救國救民葯方的時候,不少人曾經接觸過無政府主義的學說。而巴金就其思想體系而言,他屬於反對剝削、反對壓迫、要求建立人與人之間平等關系的民主主義者。因而在新中國成立後,他由衷地為新中國唱起贊歌。他寫於五十年代的那些熱情磅礴的散文,首先歌頌了翻天覆地的社會大變化。盡管新誕生的共和國仍然貧窮,仍然落後,然而,它終於由「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一變而為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飯吃,舊日的卑賤者從人身依附的奴僕地位中解放了出來。這是他多年嚮往、夢寐以求的理想。這使他興奮不已。而最令他動情是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的獨立與解放而無私地獻出自己一切的人。在那篇當時引起了極大反響至今仍為人稱頌不已的《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中,他歌頌的就是在彭德懷身上所體現的那種為人民解放事業而獻身的精神。當然,更令他感動的是那些出身社會底層,來自窮鄉僻壤的志願軍戰士,為保衛新誕生的共和國而獻出自己年輕生命的事跡。他為之歡欣鼓舞。他寫了李大海、孫渭良,在《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里,他寫了一系列有名的與無名的志願軍英雄。這些散文以作者發自肺腑的感情力量打動了讀者。
巴金散文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把心掏給讀者,講自己心裡的話,講自己相信的話,講自己思考過的話。他常說:「我有感情必須發泄,有愛憎必須傾吐,否則我這顆年輕的心就會枯死。」[9]解放前,巴金就寫了《家》等長篇小說,也寫了大量散文,表達了他對暴政的詛咒和對自由的嚮往。解放後,作者懷著對新生活的熱情寫下了對生活的頌歌。可是在反胡風運動、反右斗爭和「文革」初期,作者也不能不違背良心,寫一些應景文章或批判別人的文章,以保自己過關。然而,他卻並沒逃脫被打倒、被殘酷迫害的命運。作者從慘痛的經驗教訓中看到了謊言、假話給民族和自己帶來的災難。經過這場煉獄之後,巴金思想臻於爐火純青。他沉痛地說:「我當初的確認為『歌德』,可以鼓舞人們前進,多講成績可以振奮人心,卻沒有想到好聽的話越講越多,一旦過了頭,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習慣,就上了癮,不說空話,反而日子難過。」[3]於是他沉痛地懺悔自己的錯誤,寫出了一篇篇說真話,說自己內心想說的話的文章。在這一系列散文中,他首先針對「假大空」的陰謀文藝,重申了自己的文學主張。經過十年的反復思考,他愈益堅定了「文學作品是作者對生活理解的反映」這一主張,更加強調了作家對於社會應有的責任感。從《隨想錄》第一卷到第五卷,他多次講到,他所以拿起筆,是以文學為武器,來與舊社會作斗爭。他認為文學應該發揮散播火種的作用,作家從它得到溫暖,也把火傳給別人。當然,他並未將文學的教育功能作簡單理解,他再三講到「文學有宣傳的作用,但宣傳不能代替文學;文學有教育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學。」[9]是的,一切文藝作品必須通過以情動人,潛移默化的方式達到作者預期的效果。他雖然在自己的寫作中始終恪守為社會為人生的原則,但他並不以此做為文學的全部職能,也不以此種創作原則來約束他人。他鼓勵作家不安於現狀,不斷創新。他認為,作家一旦停止探索就寫不出有新意的作品。他贊成在文學上也應打破封閉狀態、實行開放政策的主張,百花齊放,暢所欲言,敢於「說真話」。在《隨想錄》中,他多次支持在探索中受到非議的新起的作家。對於藝術技巧,他認為「技巧是為內容服務的」,「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是自然、是無技巧」。我認為,巴金在這里所說的「無技巧」,決不是輕視或否定藝術技巧的作用,他反對的是沒有靈魂的游戲文字,反對「舞文弄墨」的技巧來裝扮蒼白貧血的內容。他認為技巧必須服務於內容,與所要表達的內容相統一,他所推崇的技巧是對於內容的最自然的表現。這種自然是作者具有真情實感,並經過沉思熟慮才能達到的。無論古今中外的哪位作家,不論他在技巧上如何精緻,如果他所抒發的內容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漠不相關,是不會成為一位偉大作家的。巴金和那些偉大的作家一樣,以他最自然的、不著痕跡的「無技巧」狀態,表現了他對事物的態度,對民族命運的關注,表現了他的人格與道義的力量。
巴金的散文有一大部分內容在於總結十年「文革」的歷史。他的回顧與其它許多人不同,他首先從自我剖析開始。作者在《懷念胡風》一文中寫道:「想到那些『斗爭』那些『運動』,我對自己的表達(即使是不得已而為之吧),也感到惡心,感到羞恥。今天翻著三十年前寫的那些話,我還是不能原諒我,也不想要求後人原諒我。」在《隨想錄》序文中說:「我是從解剖自己、批判自己開始的。我寫作,也就是在挖掘,挖掘自己的靈魂。」他無保留地展示了自己在那十年經歷,展示了自己在強大的壓力下的種種表現,並向自己提出了一系列的「為什麼?」為什麼「別人『高舉』我就『緊跟』?為什麼別人抬出『神明』我就低首膜拜?」為什麼別人高喊打倒自己,自己也毫無抵抗地舉手響應?為什麼自己的妻子蕭珊、老友老舍、傅雷一個又一個地被摧殘致死,自己不但不能挺身而出、連抗議也不曾發出一聲?……沿著這一連串「為什麼」,他不留情地揭示出,原來在自己身上也殘存著迷信權威、盲目服從。明哲保身等封建思想。作者在《二十年前》中沉痛地說:「那些年我口口聲聲改造自己,究竟想把自己改造成什麼呢?我不用自己腦筋思考,只是跟著人舉手放手,後來打倒自己…想想可笑,其實可恥。」他以最坦率的態度袒露了自己當時的精神狀態,並以《十字軍英雄記》的兩句話進行自譴:「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作者懷著無比的真誠,沉痛地剖析自己,並進行嚴格的自我批判,坦露自己的靈魂,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出自己的丑」,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有許多大體類似經歷的人,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不但全無自我反省的精神,把責任全部推向客觀,竭力美化自己,在這方面,我認為巴金前輩為我們樹立了敢於解剖自己的榜樣。當然,巴金的有些自責過於言重了。當年即使有個別的人挺身而出,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作者主要目的是以此激勵人們說真話,阻止「文革」的再來。作者的真誠,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敬愛,也提高了散文的品格,豐富了散文的美學趣味。
巴金散文的總主題就是喚起群眾,大反封建,這是巴金散文的第三個突出特點。巴金進行自我剖析時,不僅僅限於單純的自譴自責。他是以這種形式引發更多的人們進行自我反省。但是他也並不是要求全民族共懺悔,因為他明白這些人不能承擔這場歷史悲劇的責任。他們是受害者,他在《隨想錄》中反反復復追究的是,究竟是一種什麼力量變成人民為牛馬,為豬狗、為蟲魚,而將另一部分人變成豺狼虎豹。他既控訴了豺狼虎豹的種種禽獸行徑,同時深入探究他們所以能夠得逞的原因。他開始探討這段歷史的時候,他講到,「在文革」初期我弄不懂「人怎麼會變成了獸?對於自己怎樣成為牛馬,我有了一些體會。至於『文革派』如何化為虎狼?我至今想不通。」他認為不弄清這一點就不能了解這場悲劇的來由。他窮究不已,終於豁然頓悟:「文革」初期我還以為整個社會在迎大步向前進,到了『文革』後期我才發現我四周到處都有『高老太爺』,……一連幾年我稱為『牛鬼』,而一向躲在陰暗角落裡的真正的『牛鬼』卻穿起漂亮的衣服在大街上閑逛。我指的是封建殘余或者封建流毒。他找到了導致這場歷史災難的主要原因:封建主義至今未曾離去。只是那些封建「家長們」都經過了一番裝扮,以革命的面目出現,因而蒙蔽了群眾。於是他警告人們,「人們認為反封建早已過時,我也認為我們已經摔脫了舊時代。沒有想到封建殘余在發展、流毒還在擴大。」我不能不發問:五四時期的反封建傳統到哪裡去了?……總之,不管過時不過時,我還是要大反封建。因此,在他「文革」的創作中,不管刮什麼風,下什麼雨,不論什麼人從哪個方面對他的文章進行挑剔,他都不予理會,從不改變自己的主張。有人反對舊事重提,要求大家向前看,他則堅決主張,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惟有不忘過去,才能做未來的主人」;理想與信念只有建立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才是堅實而不是虛幻的。他回信給向他討教理想的孩子們說:「只要你們把個人的命運同集體的命運連在一起,把人民和國家的位置放在個人之上,你們就永遠不會『迷途』。」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他在回信中告誡孩子們,那就是要保持頭腦的清醒。從歷史的整個發展來說,當然在《二十年後》與《「文革」博物館》中,他就更為明確地提出,只有大家都不再喝「迷魂湯」,而不是只有少數人「清醒」,才能「避免空前大災難」。正是基於這個認識,他認為有必要建立「文革」博物館,讓子孫萬代牢記封建主義卷土重來給人們的危害。因此「向後看」正是避免出現曲折、保證歷史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由此,他的散文已經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一個在新時期繼續大反封建的勇士形象!
朴實自然的風格、行雲流水般的文采,是巴金散文的第四個特點,巴金的散文,尤其是晚年的《隨想錄》,有著朴實自然的風格,作者不是為寫文章而寫文章,而長年積蓄的愛憎悲歡、深切感受,不得不發!而一旦噴發,則隨情而走,隨物賦形,常行於當所行,常止於不得不止,自然親切,無跡可尋,猶如真正是百煉鋼化為了繞指柔。比如《緊箍咒》一文,如果一般作家來寫,一定圍繞「緊箍咒」進行起承轉合,前輔後墊,層層深化,首尾照應等等。可是巴金卻完全甩開這一套「常用技巧」,從林放讀了他的《我的噩夢》也寫了一篇雜文《「文革」還在揪人》,然後就自然地回憶起他與林放的交往,自然地點出「我看得清清楚楚,一九五七年下半年起我就給戴上了『金箍兒』。他也一樣。我所認識的那些知識分子都是這樣。」從此我們就一直戰戰兢兢地過著日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人念起緊箍咒來叫我們痛得打滾……作者進一步寫出他「給壓在個人崇拜的寶塔底下一直喘不過氣來。」的緊張心情。直到「文革」以後,作者與林放又恢復了聯系,與林放一樣感覺到「文革還在揪人」。最後作者在號召人們警惕的同時,把「多年苦心修建的」「個人崇拜」的「寶塔」和「緊箍咒」一起掀掉了。作者極為深湛的思想,極為真實的感情,都十分自然地通過與林放的友情寫出來,顯得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毫無精心雕琢的痕跡;但卻又是那樣委婉曲折,匠心獨運,真是「爐火純青」!巴金以他的散文創作,為中國散文樹立了一座高峰,一塊豐碑。

下一條回答
被贊13次
精彩推薦

⑹ 求巴金《家》的主題、藝術特色、人物形象

家 主題

長篇小說《家》以2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著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為了爭奪家產,陳姨太、克安、克定等打著維護家族榮譽和高老太爺的招牌,耍盡了花招。他們先是鬧「鬼」,嚇死了老太爺,接著又鬧「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們很清楚是軍閥混戰,導致商場被毀,但卻硬逼覺新賠償股票的損失,並且在老太爺屍骨未寒時大鬧分家。除此而外,這個封建大家庭揮霍奢侈的寄生生活,還造就了一代整日只會揮霍無度,過著窮奢極欲糜爛生活的「敗家子」,這在高家「克」字輩人物身上顯得尤為突出。如高老太爺最喜歡的五兒子克定,不但嫖、賭、抽大煙、玩小旦樣樣精通,而且還騙取妻子的金銀首飾去當賣,在外面私設公館,蓄妓取樂。

⑺ 巴金的《家》的文章特色

巴金先生將一個封建大家族由繁盛走向分化、沒落的全過程記錄下來。贊頌了年輕一代的反抗奮斗精神,更是將自己的理想,社會的黑暗與作品本身聯系起來,讓《家》成為了有機的、真實的、動人的不朽之作。

⑻ 巴金《家》的藝術特色

1、首先,是故事梗概與創作目的。有明確的社會功利目的,即抨擊中國社會中強大的封建宗法專制制度,並力圖為青年們指出一條生存的道路。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可以說是中國文學「文以載道」傳統的另一表現。

2、其次,是對小說中人物處理。 《家》是巴金用來批判封建宗法專制制度的一件利器,大多數時候都是用「第三代」覺慧的目光來審視這個即將崩潰的家族),用他的視角對全書中的人物進行描述和品評,借他的思想獨白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因而,這個人物儼然是小說的中心。作者希望通過覺慧的思考給讀者指出一條新生活的道路,但由於作者自己在創作當時也處在人生的迷茫之中,因而作品中的覺慧雖然熱情激進,卻缺少實在感,缺少真正的生命力度,顯得有些虛浮蒼白。

⑼ 分析巴金小說的抒情特點,具體,詳細點的

從題材的選擇和處理這個角度探討巴金小說的創作個性,就會看到巴金小說題材的重要特點在於:以家庭生活題材為主,具有強烈的自傳性和題材的多樣性.這一特點體現了他的創作個性:偏愛並擅長表現家庭生活題材,縮影式地折射出時代的風貌.
補充:
巴金小說的抒情特色藉助於他的語言。作為語言大師,他的語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語言樸素、明朗、歐化,親切自然,本色而熱情。而悲劇性的故事通過作者巴金樸素、明朗、歐化的語言敘述出來,真摯強烈的感情表達出來,就形成了巴金小說創作的獨特的美學特徵。 巴金的代表作,在幾代讀者中最具影響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這部 蜚聲海內外的長篇巨制,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描繪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變舊生活的偉大力量。作者對題材熟悉和感受的親切,使作品獲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動盪、巨變、大浪淘沙的年代裡,《家》、《春》、《秋》奏起的時代進行曲,在對青年進行反封建的啟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國的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年,反封建的任務異常艱巨。二百多年前,偉大的曹雪芹寫了《紅樓夢》,成為不朽的世界文學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繼《紅樓夢》之後,描寫封建舊家庭敗落的最優秀的小說。 藝術上,這3部長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顯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類人物也有很細微差別。巴金不是憑客觀冷靜地描寫取勝,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說,人物眾多,頭緒紛繁,卻寫得有條不紊,起伏有致。新時期寫的《隨想錄》轟動文壇,活畫出一位心地坦誠的作家的純潔靈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電影,飲譽國內外。
補充:
題外話:《隨想錄》是巴金晚年創作的一部雜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⑽ 巴金 《家》 主要人物特點 主要內容 文章特點

  1. 高老太爺:他是封建專制主義的象徵,主要性格特徵是專橫與殘忍,象徵著舊家庭和專制制度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小說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說是對的,哪個敢說不對.我說要怎樣做,就要怎樣做!"他的話人人必須遵守.他把覺慧軟禁在家裡,不準他參加學生運動;他強迫覺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親事;他把丫頭鳳鳴當作禮物送給馮樂山做小老婆,終於迫使鳴鳳投湖自殺.高老太爺的令一個特點是虛偽,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他和其他剝削者一樣精神空虛,靈魂丑惡.玩花旦,討小老婆,欺壓丫頭,什麼醜事都做得出來.他身邊那個濃妝艷抹,說話尖聲尖氣,走路扭扭捏捏的陳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注腳.
    2.覺慧:主要性格特徵是幼稚和大膽,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膽的沖決一切陳腐觀念和秩序.他沖出家門參加抗議軍人毆打學生的請願示威,拋散反對軍閥的傳單;他反對覺新的逆來順受,支持覺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災的封建說法;他藐視封建門第等級觀念及深嚴的家法,和丫頭鳴鳳的戀愛最後憤然離家出走.他大膽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尋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又是幼稚的.他的反抗還帶有一些盲目性.他性格叛逆的局限性.他是一個激進,大膽,而又幼稚,單純的知識分子.
    3.覺新他的主要性格特點是懦弱,順從,苟安,得過且過,逆來順受.他在倫理上接受了新思潮,並激起了思想上的共鳴,但在感情上,行動上卻仍然留戀舊家庭,在新舊矛盾沖突中,壓下自己內心的痛苦,服從於統治者的安排.他渴望婚姻的自由,希望與自己心愛的梅表姐結婚,但他沒有勇氣違抗父母之命,最終導致梅芳的抑鬱而死.婚後,他深愛妻子瑞珏,也並不相信迷信的陳規陋習,但在習慣勢力面前又不敢挺身而出保護愛妻免遭厄運.

  2. 家》的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長房長孫覺新,為人厚道,卻很軟弱,原與梅表姐相愛,後屈從於老太爺之命而與李瑞珏結婚。覺新的胞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從而和馮公館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覺慧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3. 巴金在談到《家》的創作時曾經說過,他寫作這部長篇小說的目的是「我控訴」。作品通過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訴了封建家庭的罪惡。描寫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藝術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寫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高覺新的復雜的性格。

    (3)濃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著濃郁的情感。

    (4)心理描寫。例如作品對於鳴鳳初戀心態的描寫就很好地呈現了這個初戀的女孩子對於異性之愛的既驚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動和羞澀。 作品在語言上也獨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語言簡潔生動,流暢奔放,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

熱點內容
黑白小說全文閱讀全文 發布:2025-08-23 01:46:52 瀏覽:865
歷史軍事完本小說排行 發布:2025-08-23 01:42:36 瀏覽:171
姓慕和姓蘇的言情男女主小說 發布:2025-08-23 01:36:06 瀏覽:966
韓文小說閱讀器 發布:2025-08-23 01:27:21 瀏覽:821
女女gl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3 01:22:58 瀏覽:110
十大巔峰搞笑小說未完結 發布:2025-08-23 01:20:09 瀏覽:580
青春之放縱小說閱讀小說 發布:2025-08-23 00:33:01 瀏覽:126
言情小說女主平凡 發布:2025-08-23 00:29:51 瀏覽:934
經典好看的小說百度雲下載 發布:2025-08-23 00:26:50 瀏覽:92
小說孤獨的島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23 00:03:23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