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李凌都市小說

李凌都市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3-03 10:23:26

㈠ 主人翁叫李凌的小說叫什麼書名

飄逸修仙
作者:
不動山神
簡介:
漫天的細雨,飄飄灑灑,帶著細細雨粉的輕風,掠過漫山的蒼翠竹葉,連帶著竹身也微微顫動。青磚紅檐的一間屋子,位於某一偌大山莊中的一角。在那一幕捲起了一半的竹簾中,飄出一陣溫柔的女人哼聲

㈡ 找一篇關於李陵的文章!感情是傾向李陵的!

1。李陵簡介

李陵(?~公元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現在的中國中西部陝西靜寧南邊)人,是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將軍。長大後,李陵做了皇帝衛隊的軍官,擅長騎馬和射箭,對士兵非常愛護。

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和將軍李廣利一起反擊匈奴,漢武帝原來想讓他負責後勤供應,李陵堅決要求到前線殺敵。他帶領五千名弓箭兵出發,結果被匈奴騎兵圍困起來。李陵用車圍起來掩護,讓士兵在後邊射箭,和匈奴兵對抗。

後來,李陵他們退到一個大沼澤里,匈奴兵就放火燒,李陵命令士兵也在里邊放火,這樣就可以先把蘆葦燒掉了,等敵人放的火燒過來就自動滅了。這真是個聰明的辦法。

李陵的部下發生了糾紛,有個人受到別人的侮辱,就生氣地投降了匈奴。他投降後,還把李陵他們的秘密告訴了匈奴,這個秘密就是李陵他們的箭馬上就要用完了,而且士兵也沒有多少能戰斗的了。匈奴知道了後,就加緊進攻。

李陵在夜裡突圍時被匈奴追擊,最後沒辦法了,就投降了匈奴。這次戰役,李陵雖然失敗了,但他的軍隊卻殺傷了敵人一萬多人。

匈奴的首領對李陵非常好,佩服他,也佩服他祖先的軍事才能,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做妻子。後來李陵病死在了匈奴。

2。將軍百戰聲名裂——泣血說李陵
最早知道李陵這個名字,是通過楊家將的故事。據舊小說家言:楊業在被俘後,堅貞不屈,頭撞「李陵碑」而死。這是一個鮮明對比:忠良和叛徒,「站著死」與「跪著生」,其中的道德評判是不言而喻的。

後來知道得多了一些,對這種鮮明的道德評判開始感到糊塗,繼而感到憤慨——我不是針對悲壯死國的楊業,他是好樣的,我是針對那些讓他撞了「李陵碑」的人(其實楊業是絕食而死的),他們編造這個情節干什麼?羞辱李陵?他們配嗎?

編造這個故事的,不是宋人,就是明人——這兩個都是對內兇殘、對外孱頭的時代,他們哪來那麼好的自我感覺,管天管地,管起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掌握了終極真理,還是為自己的沒出息找轍?

讓我們夢回漢朝,回到那個後世腐儒們無法想像、無法夢見的年代。這是一個剛勁質朴的年代,一個激情、宏放、悲壯的年代。有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有雄深雅健、忍辱負重的司馬遷;有壯士悲歌、身敗名裂的李陵……

李陵是將門之子,他的祖父就是「飛將軍」李廣。隴西李氏本是有名的軍人世家,生於邊塞,長於邊塞,善騎射,得士卒心,匈奴畏之。

可這一家子真是一代比一代慘:李廣「生不逢時」(漢文帝曾親口對他說:如果你生活在高祖時代,萬戶侯不在話下。),心高命奇,自結發大小七十餘戰,反無尺寸之功以封侯,竟跟衛青賭氣自殺。

廣三子:當戶(這個古怪的名字來源於匈奴的一種高級官職,可能李廣是以此記錄某一次戰功)、椒、敢,都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才俊。但是當戶、椒壽命太短,都先於李廣去世。只有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旗鼓,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後來,李敢因為父死之仇,將大將軍衛青打傷。可能是出於歉疚心理,衛青吃了這個啞巴虧。但是過了不久,李敢陪同漢武帝到甘泉宮打獵時,卻被老上級、驃騎將軍霍去病(衛青外甥)射死。霍去病此時正炙手可熱,漢武帝一力包庇,對外宣稱李敢是被鹿撞死的,於是,擅殺大臣之罪就這么不了了之了。李敢之子禹也頗有勇力,曾以劍刺虎,後來因受李陵事件牽連,被處死。

李陵字少卿,是當戶的遺腹子。李陵繼承了這個軍人世家的優秀品質,「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但是這個家族的厄運,同樣也沒有放過他。

前九九年,因為外交失敗,漢朝與匈奴戰端重開。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騎兵三萬人從酒泉郡出塞,進擊匈奴右賢王的根據地天山,格殺及俘擄一萬餘人。可是在班師途中遭遇匈奴援軍追擊,貳師兵團在中途被圍達數日之久,糧秣缺乏,突圍無效,死傷枕籍,幾乎全軍覆沒。幸有假司馬趙充國(後來,此人成長為漢朝中期最傑出的將領)率敢死隊一百餘人,向匈奴的鐵桶陣發動自殺性攻擊,終於打開一個缺口,貳師兵團得以突破重圍,脫險而歸。

這次戰役,貳師兵團死亡十分之六七,趙充國身負二十餘傷。李廣利奏報戰果,劉徹召見趙充國,親自察看傷勢,嗟嘆不已,擢升他為中郎。

顯然,這場先勝後敗的戰役不能讓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滿意,於是再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從西河郡(內蒙古准格爾旗西南)出塞,跟強弩都尉路博德在深塗山會師,毫無所獲。

李陵當時官居侍中,一向以弓馬嫻熟、厚愛部屬著稱。曾受命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匈奴二千餘里偵察地形,因此被劉徹任命為騎都尉,統御丹陽郡和楚國戰士五千人,在酒泉、張掖駐防,厲兵秣馬,戒備北方的匈奴。正逢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劉徹把李陵召到長安,命他保護貳師兵團的後勤補給路線。

但李陵叩頭請求出戰——過去,他參加的幾次軍事行動,都因為擔任接應而未能與匈奴正面交戰,這一定讓他想起祖父李廣的遭遇,而且也不可能實現他為國立功、重振家聲的夙願。他說:「我所率領的官兵,都是荊楚一帶的勇士、奇才、劍客,勇力足以扼虎,射箭百發百中。願意獨立成軍投入戰場,分散匈奴的注意,策應貳師兵團。」劉徹此時顯然還很寵愛李陵,說:「做將領的都喜歡獨當一面!你是不是不願當別人的部下?這次動員的軍隊太多,沒有馬配給你。」李陵說:「用不著馬,我願以少擊眾,用五千步兵,踏平單於王庭。」
這個凌雲壯志的回答,很讓劉徹感動,於是下詔給強弩都尉路博德,命他做李陵的後援,負責接應掩護。路博德羞於當李陵的助手(路博德當過伏波將軍,對這位新生代的後起之秀,自不願屈就),於是上報:「現在秋季將臨,匈奴汗國草長馬肥,正是兵力最強之時,不宜攻擊。請命李陵稍停,等到明年春天同時出發。」

劉徹多疑的老毛病又發作了,他懷疑李陵忽然膽怯後悔,教唆路博德幫他說話,不禁震怒。一面下令路博德與從西河郡出塞的公孫敖兵團會師,一面下令李陵於九月出發,由遮虜障直到東浚稽山(今蒙古阿爾泰山)南麓龍勒水搜索匈奴,如果不見敵蹤,即撤退到受降城休息。

領袖猜疑,援軍不力,孤軍深入,而且缺少戰馬,凡此種種,都給這次出征蒙上了不詳的陰影。

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按照計劃,從居延出塞,向北挺進。三十日後,到達東浚稽山扎營,把沿途所見的山川形勢繪製成軍用地圖,派騎兵陳步樂先行向長安奏報。劉徹召見,陳步樂簡報行軍情形,表示李陵能得到士兵的效死。劉徹大為高興,任命陳步樂當宮廷禁衛官(郎)。

然而就在此時,前線情勢突變。匈奴單於親自統率的三萬大軍,已把李陵團團包圍。面對優勢敵軍的包圍,李陵毫不慌亂。他把部隊集結在兩山之間,用運糧車結成車陣,四周布防,自率精銳在車陣外列陣應敵。前排戰士手執盾牌長戟,後排則埋伏弓箭手。命令:「聞鼓而進,聞金而退。」匈奴兵團見漢軍人數很少,直撲過來,前排戰士迎戰肉搏,然後返回戰壕。待匈奴追擊,後排軍突然萬箭俱發,匈奴士卒應聲倒地,死傷狼籍,急收兵還屯山上。李陵軍隊尾擊,斬殺數千人。

單於大為震驚,馬上集結東、西各部增援,共八萬餘人,再發動攻擊。重寡懸殊,李陵只好且戰且走,向南撤退。但是缺少戰馬、機動性差的弱點,卻讓這支勁旅吃夠了苦頭。他的步兵再強悍英勇,也無法擺脫騎兵的追擊,將士們每前進一步,都要浴血奮戰,可是匈奴騎兵兩翼張開,很快就又把李陵兵團夾在當中。

這樣艱難轉戰數日之後,部隊已經是死傷慘重。李陵下令:「士兵受傷三次以上的,可以坐車。受傷兩次以上的充當駕駛。受傷一次的繼續戰斗。」即使如此,他仍帶領殘破之師再作反攻,斬匈奴士卒三千餘人,成功突圍。然後改向東南,沿著前往龍城的舊道,再走四五日,到達一片葦草茂盛的沼澤地帶。匈奴兵團順風縱火,李陵卻先縱火燒出一條通路,繼續南下。此時到達丘陵地帶,匈奴單於在南山上眺望,命太子率騎兵攻擊,李陵軍退入樹林,在樹林中廝殺苦戰,擊殺匈奴數千人。李陵遙遙望見單於在山上指揮,下令用「連弩」遙射,箭如雨下,單於急奔山下躲避。

單於大為震驚,他萬萬想不到自己精銳的優勢騎兵,苦戰多日,傷亡慘重,居然拿不下一支小小的漢軍偏師。而且疑慮:這支部隊打到現在,居然還是陣腳不亂,鬥志十足,莫非早有準備?他懷疑這是漢朝的圈套,以孤軍深入的假象,引誘匈奴向南追擊接近邊塞,進入漢軍的伏擊圈。他甚至想放棄這塊叫他吞不下去的硬骨頭。可是他的部下一齊反對,叫道:「單於御駕親征,率領幾萬人的大軍,如果還吃不掉區區幾千漢軍步卒,以後還怎麼號令屬國,還怎麼讓漢朝不輕視匈奴?在山谷樹林中既不能取勝,前面四五十里,就進入平地,如果再不能取勝,班師不晚。」

這時李陵軍處境越發險惡,匈奴依仗絕對優勢兵力,反復沖擊不止。但是在又付出二千餘人傷亡的代價後,匈奴人真的近乎絕望了:為了殲滅這幾千漢軍,他們已經死傷萬余,而漢境近在眼前,莫非老天站在漢人一邊?

然而,就在這時,李陵的軍候管敢因受到校尉的欺辱,投奔匈奴,將李陵的困境和盤托出:「李陵並沒有後援,前面也沒有埋伏,箭且用盡。只有李將軍的警衛部隊,跟校尉成安侯韓延年(也是將門之子,父韓千秋擊南越戰死,武帝封子延年為侯,以校尉隨李陵出征)的部下,各約八百人,武裝還全,擔任先鋒。他們分別使用黃旗、白旗,如果用精銳騎兵集中射擊,就可擊破。」單於興奮得從馬背上跳起來,下令他的部下,繼續攻擊。

匈奴兵團決心俘擄敵將,在攻擊時高喊:「李陵、韓延年,趕快投降!」大軍越過李陵兵團,截住退路猛攻。李陵被困在山谷之中,匈奴兵團布滿四周山頂,集中發箭,蔽天而下。李陵軍突圍,再向南挺進,將到鞮汗山,又被匈奴軍包圍。李陵率殘軍血戰,一天之中,發射五十萬箭,箭終於用盡。遂拋棄輜重車輛。這時戰士還剩三千人,刀槍已折,於是砍下車軸當武器,文職人員拿著刻字的筆刀,一齊退入狹谷。而匈奴兵團的包圍圈越來越小,單於親率精銳部隊遮住谷口,從山上滾下巨石,聲震天地。戰士死傷枕籍,無力再戰。

黃昏降臨,李陵換穿便衣,獨自出營,告訴左右不許跟隨——到了這個地步,他只能希望靠個人冒險,僥幸劫持單於。然而觀察形勢後,李陵黯然折回,嘆息:「我們已經失敗,死在此處。」他仰天長嘆:「蒼天!蒼天!再賜給我們數十支箭,就可以突圍。而今,我們沒有武器、沒有箭。等到天明敵人發動攻擊,我們只有坐受捆綁。不如解散,各人分別逃生,希望有人脫險,回到漢境,奏報天子。」下令砍倒所有旗幟,把值錢的珠寶埋藏地下,每個士兵各帶糧食二升,和一塊冰(用作飲水),互相約定,先到遮虜障的,等待後到的戰友。

夜半,李陵命擊戰鼓,戰鼓已破,不能發聲。李陵跟韓延年上馬,率領十餘位壯士向南突圍。匈奴騎兵數千人追擊,塵沙蔽天,韓延年戰死,李陵被俘。他的部下分散逃命,逃到邊塞的約有四百餘人。李陵軍潰敗的地方,距邊塞僅一百餘里。

即使在今天,我們在重讀這場兩千年前的敗仗時,仍然會感到熱血沸騰。我們感到的不是恥辱,而是悲壯,以及為自己有這樣英勇無畏、雖敗猶榮的祖先而自豪。在我們看來,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役,足以和斯巴達人的「溫泉關戰役」媲美,而那些浴血奮戰的將士不是罪人,而是英雄。

為什麼當時的觀點如此不同呢?為什麼領導了這樣一場戰斗的指揮官竟受到「滅族」懲罰?難道那時的人沒有基本的良知,和基本的判斷力?

是否這場戰爭的記載本身就不真實呢?以上記載,引自《漢書》,但材料很可能來自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太史公對這場戰爭的描述,與後來的《漢書》很相似)。我們知道,司馬遷因李陵之禍受到「宮刑」之辱,他的記載是否不可靠?王夫之就是這種觀點,並因此對司馬遷大加斥責:李陵戰敗,他出於私人交情,強詞開脫;受到處罰後,還是不肯改悔,在書里顛倒黑白,為叛徒評功擺好。

王夫之經歷了亡國之痛,對外族和投降外族者十分痛恨可以理解,也許在他看來,李陵和大漢奸吳三桂是一路貨色。可是他的指責根本站不住腳。司馬遷早已說明:他和李陵並無交情,只是對此人印象較好,不相信他會背叛而已。況且,司馬遷因此獲罪,漢武帝又在位,他斷不敢虛構戰斗情況,為李開脫。李陵的軍隊雖覆沒,但突圍回歸的余部,尚有四百餘人,而且分路突圍,絕無「串供」可能,如果司馬遷對戰爭的記述與這些親歷者的交代不一致,肯定會大禍臨頭。

真正的原因是漢武帝的虛榮受到了打擊。他本指望大舅子李廣利立下大功,為他長臉;李廣利兵敗後又指望李陵勝利給他遮羞;李陵被圍,他又期望李陵戰死保住最後的體面。於是一聽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就大發雷霆,責問先期報捷的陳步樂,陳步樂有口難辯,只好自殺。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既然皇帝認為李陵應該自殺,諂媚的大臣們也一致認為李陵應該自殺。只有司馬遷說的恰恰是劉徹所不願意聽的話——他因此大難臨頭:

「李陵對士兵非常愛護,平時常以殺敵報國為最大志願。如今不幸戰敗,而一些沒有冒一點危險的大人先生,卻在一旁議論紛紛,挑剔他的過錯,使人痛心。李陵以區區五千步兵,深入沙漠與八萬騎兵對抗,轉斗數百里,箭盡力竭,但仍冒白刃反攻,部下毫無離心,自古名將,不過如此。他身雖被俘,卻曾力挫強敵,也足以名垂天下。而且我更相信,李陵忍辱投降,絕非出自本心,他一定另有計謀,報效祖國。」

劉徹大為光火,就把司馬遷囚入詔獄。法官會審的結果,確定司馬遷犯了包庇叛徒的偽證之罪,判處死刑。司馬遷的家人為他好不容易借貸到一筆贖金,才減為次一等的腐刑——將生殖器割除。

腐刑固然痛苦,但羞辱尤甚,司馬遷幾次都要自殺,但他終於在殘忍的命運下活下去,為的是要完成他的《史記》巨著——這一五十多萬字的巨著,不但成為中國史籍的珍寶,而且他所開創的記傳體裁從此被後代史家奉為圭臬。

這里有一個問題:李陵為什麼不象韓延年那樣戰死或自殺呢?

在突圍前夕,還有軍吏勸他:「將軍威震匈奴,失敗是天命不遂,即使被俘也可以設法逃歸。就像浞野侯趙破奴也曾為虜所得,後來逃脫,得到天子禮遇,何況將軍呢!」而當時李陵的回答十分決絕:「您不要說了!如果我不死,就算不上真正的壯士。」何其悲壯!他為什麼言行不一?而他投降之前,說「無面目報陛下!」又是什麼意思呢?

後來,李陵《答蘇武書》中說:「我當時所以不死,只是打算效法前輩英雄,有所作為。可是,大志未成,全族被劉徹屠戮,老母都不能倖免。仰天捶胸,眼淚流盡,繼之泣血。」

《答蘇武書》被懷疑為後人偽托,姑且不論。但在正史中,李陵確有「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的表白,如果他的表白是真實的,李陵的遭遇,就是一個忍辱負重者遭到誤解的悲劇。

那麼,我們能否相信他的表白(或相信史書的記載)?

在被俘的一剎那,他的想法,我們已經無法確知。其實,退一萬步說,即使李陵就是一時怯懦貪生又怎麼樣?

當然,這會影響我們對他的評價,他可能不會作為英雄(所謂英雄,就是戰勝了人性弱點、作出超乎常人的選擇的人)而受到後人的景仰。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沒有對不起任何人:他沒有對不起漢武帝——他已經為國家、為君主竭盡全力了。也沒有對不起那些英勇死難的將士——他是在形勢已不可為的情況下解散軍隊後被俘的,此時他已經不再是一個指揮官,而只是與別人平等的人。換言之,李陵被俘,無論有無受到「誤解」,都不應受到如此嚴酷的懲罰。

那個時代,軍人的命運十分悲慘。勝利固然可以封侯拜相,風光一時,可一旦戰敗就會成為階下囚,甚至遭受滅門之禍。周亞夫、李廣、趙破奴,甚至那個因身為「皇親國戚」而倍受寵幸的李廣利,都是功勛卓著的名將,可曾經的輝煌,卻沒能保住自己的頭顱。

即使在以「仁愛」著稱的文帝時代,馮唐就曾進言:「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軍人「終日力戰,斬首捕虜,上功幕府,一言不相應,文吏以法繩之」,真是賞可不行,罰則必用。到了武帝時,這種狀況更是變本加厲。漢《軍法》規定:「畏懦當斬」,「逼橈當斬」,「失期當斬」,「失道當斬」,生俘也在死罪之列。李廣就曾因生俘逃歸,坐法當斬,贖為庶人,打發回家。後經啟用,亦不得志。最後因「失道」錯過會師時間(很難理解平生七十餘戰的老將李廣會犯「不帶向導」這種低級錯誤,所以有人懷疑這是衛青做的手腳),不堪再受刀筆吏之辱,引刀自剄。李陵即使突圍生還,等待他的恐怕也不會是慰問和鮮花。由此看來,他的 「降」(不管是否有「戴罪立功」的打算)裡面有太多的無奈和苦衷。

以現代人的觀念看,軍人在抵抗無效後,不但不必自殺,而且不該自殺——當已經無法為國盡忠,拯救自己的生命,就是我們的權利和責任。所以,在彈盡援絕,無力回天的情況下被俘,並不被看作可恥,他們回國時一樣可以受到歡迎和禮遇。

但是在古代中國,卻並非是這樣。「擐甲執兵,固即死也」,這就是中國軍人的命運——你只能勝利不能失敗;一旦失敗,你只能死掉,不能活著。其實古人不是不懂「人為貴」這個道理,只不過是這個道理不合君主的口味——在專制帝王眼中,別人的命都不值錢。

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三國時,魏國大將於禁被關羽俘獲,後來被送回。曹丕熱情歡迎,還用荀林父(春秋晉國大將,曾大敗於楚,但是仍然得到信任,後來終於擊敗楚軍)的典故安慰於禁,把於禁感動得老淚縱橫。可是一轉臉,他就耍手段羞辱於禁,使之「羞憤而死」——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於禁該死呢?還是那個道貌岸然、內心卑鄙的曹丕該死?

這種對個人的苛求越到後世就越兇殘,也越於事無補。金、元、清等外族入侵,國破家亡之際,總有義士烈女投水赴火,自殺殉國,讀到這些,總讓人心情復雜。一方面,這些壯烈行為讓我們景仰;可另一方面,又讓人不由懷疑:這類壯烈行為到底有什麼用呢?為什麼不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卧薪嘗膽、卷土重來?如果說這種行為是以氣節激勵後來人反抗,為什麼自己不去反抗?又為什麼這樣死節的人越多,中國就越每況愈下?是不是我們把勇氣、操守和犧牲用錯了地方?

李陵被俘後,漢武帝也有過片刻的清醒,但他採取的補救措施卻異想天開:派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接應李陵逃歸——顯然,在雙方互不通氣的情況下,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公孫敖當然無功而返,為了逃避懲罰,昧著良心潑污水:「據俘虜交代:李陵已經叛國投敵,教單於兵法以備漢軍,所以臣無所得。」

面對幾近瘋狂的漢武帝,公孫敖文過飾非的謊言自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可是這並不能讓人原諒他對李陵造成的傷害——漢武帝大怒,將李陵全家誅殺。

身敗名裂(史載「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全家被屠。現在李陵只有死心塌地做叛徒了。

歷史學者李零在《漢奸發生學》中說:李陵由降而叛亦屬「逼叛」。如果只從「叛」宇著眼,你只能說李陵是「漢奸」。困為他畢竟娶了匈奴公主作了匈奴王,畢竟死在胡地沒回來。但是如果能體諒他的「叛」出於「逼」,你還不如說他背後的那隻手,即由用人唯親的漢武帝,指揮無能的李廣利,老奸巨猾的路博德,善為謠言的公孫敖,以及牆倒眾人推的滿朝大臣,他們匯成的那股力,才是真正的「漢奸」。

後來,漢遣使匈奴,李陵質問使者:「我作為漢將,率領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因為孤立無援而失敗,有什麼對不起漢朝的大罪,而至於誅殺我全家?」使者回答: 「我朝有情報說,李少卿教匈奴戰術,與我為敵。」李陵悲憤不已:「那個人是李緒,不是我。」(李緒原為漢朝的塞外都尉,也是因兵敗投降匈奴,很受單於寵信。)李陵痛其家因李緒而誅,使人將李緒刺殺,為此幾乎引來殺身之禍。

在中原農耕民族的口裡,匈奴的名聲一直不好,這些野蠻人是殘暴、無恥和無知的代名詞。可是從歷史記載看,至少在某些方面,這些蠻夷倒比漢人更寬容和人道。李陵讓匈奴人損傷甚大,投降後又長期「消極」,還與漢朝人(如蘇武)「勾勾搭搭」,這一次又殺了李緒,但單於不但沒有怪罪,反而一力保護,後來還把女兒嫁給他,立李陵為右校王。甚至對待寧死不屈的張騫、蘇武,單於也都放條生路,還給娶妻生子,相比漢武帝對軍人的殘酷,誰更野蠻呢?

李陵與蘇武的一段故事,也很耐人尋味。

當初,蘇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兩人都是將門之子,都有立功報國的雄心,自然很談得來。蘇武出使匈奴,因副使張勝的貪功妄動(此人身為外交官,竟陰謀劫持單於之母)而被匈奴扣留——這次外交破裂,正是令李陵身敗名裂的漢匈之戰的導火索。

李陵投降後,感到內心慚愧,不敢去見蘇武。過了很久,單於知道了這層關系,派李陵到蘇武的流放地——北海(今貝加爾湖)勸說。

《漢書》記載了這次會面:

「(李陵)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於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前長君(您的哥哥)為奉車(都尉),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賜錢二百萬以葬。孺卿(您的弟弟)從祠河東後土,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推墮駙馬河中溺死,宦騎亡,詔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飲葯而死。來時,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餘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作為人質),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願聽陵計,勿復有雲。』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願勿復再言。』陵與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注意李陵的說辭:蘇武的哥哥、弟弟都是高級武官,都因為一點小小過失被迫自殺。母親含恨去世,妻子改嫁,兒子不知下落(後來,蘇武回歸,才知道他的兒子也 「坐事死」)……不禁讓我們懷疑:如果蘇武沒有滯留匈奴,他會不會也是這種命運呢?弄到「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的地步,這位漢武帝又是怎樣可怕的君主呢?

李陵勸說失敗,但不忘舊情,他見蘇武生活困苦,為了避嫌,就讓自己的妻子(匈奴公主)送給蘇武牛羊數十頭。後來李陵復至北海上,向蘇武通報漢武帝的死訊。同樣,蘇武雖然不肯改變節操,但對這位老朋友的苦衷也很理解,這正是質朴剛強的漢朝人的可愛可敬之處。如果像後世道學先生希望的那樣,擺出「罵賊而死」 「不食周粟」的姿態,反而不近人情、虛偽僵硬了。

(巧合的是,當初蘇武的父親蘇建也遭遇過與李陵相似的失敗:在配合衛青進攻匈奴時,蘇建曾孤軍陷入重圍,經過一天血戰,全軍覆沒,蘇建隻身突圍。因此被宣判死刑,後交付罰金才保住性命,廢為庶人。可能這一段往事,讓蘇武對李陵有了更多諒解。)

漢昭帝即位後,漢匈關系緩和,和親取代了征戰。漢朝遣使要求送還蘇武,通過「鴻雁傳書」的計策,匈奴只好將蘇武交還。

李陵為蘇武置酒祝賀,酒宴上不勝感傷地說:「今天足下回歸,可謂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即使是青史所載、丹青所畫的古聖先賢,何以過子卿!我雖愚鈍怯懦,假如漢朝當時暫時寬恕我兵敗之罪,保全我老母,給我洗雪恥辱的機會,也許我可以像古人曹沫那樣,逼迫敵人簽下和平條約,這是李陵日夜不敢忘記的。可是漢將我一家滿門抄斬,我還有什麼牽掛呢?這些話說來已經沒什麼意義了,只是希望讓子卿了解我的內心。異域之人,一別長絕!」酒入愁腸,感情不可遏止,李陵起舞作歌:「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歌罷,李陵泣下數行,與蘇武決別。

一千多年後,英雄肝膽的辛棄疾為此寫下悲壯沉鬱的千古絕唱:「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此時,正是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這兩位過去都是李陵的好友,因此派遣李陵的舊交任立政等充任使者,前往匈奴,趁便說服李陵回歸。

匈奴單於為漢使置歡迎酒宴,由李陵、衛律出席作陪。看著「胡服椎結」的老朋友,任立政感慨不已。當著衛律,當然不好明說來意,於是打起了啞謎,「目視陵,而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還歸漢也。」見沒有反應,任立政說:「漢已大赦,中國安樂,主上富於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

每一句都有潛台詞:大赦了,你不會被追究了;漢朝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多麼豐富;皇帝不是老糊塗;哥們當政,誰還敢找你麻煩?

李陵默然,過了很久,撫摸著披散的頭發,說:「吾已胡服矣!」

趁衛律外出時,任立政對李陵說:「唉,少卿受委屈了!霍子孟、上官少叔都問候你。」

李陵說:「他們兩?/ca>

㈢ 李凌雙腿被廢,爬到森林靈池讓有四個老者是什麼小說

抖音上面有,名字是魔帝歸來,但是看劇情不是

㈣ 魔帝魔帝歸來女主歸來李凌女主

這個女主角的話,我們對他的了解也不是很多,具體的你想了解的話,你可以去搜索一下他這個人糾結的

㈤ 哪本小說的主角叫李凌

應該是 《一夜夫妻》。

㈥ 主角叫李凌的系統小說

小說名字:心的港灣 男主角:李凌 女主角:陳欣嵐

㈦ 求一部武俠小說男主角叫李凌的 急 謝謝各位大大們

反骨仔系列,作者李涼

㈧ 求一本小說的名字主角叫李凌帶了一個超級紈絝系統的他兩個爺爺都是宗師裡面還有別人也有系統的

《紈絝系統》主角李凌 作者:筆下飛仙

㈨ 李陵txt全集下載

李陵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每章結束後進行一次修改。只是對文字進行修訂,不影響故事結構。在完成全部書稿後,計劃再進行調整。如果對關注本書的讀者帶來不便,作者表示深深的歉意。水平有限,時間倉促,實屬無奈,後當改進。
在此對熱心本書的讀者,再一次表示感謝,謝謝你們的留言。
還有一句話要提醒一下,請你及時點擊滑鼠右鍵刷新,因為你看的速度可能趕不上我修改的速度。:)
第一次修訂:
第一章,2007年7月28日。
;
一直想寫一篇李陵的小說,初衷是李陵這個人很特殊,司馬遷因為他的事遭受了宮刑,從某種角度上催生了《史記》。我認為想研究《史記》和司馬遷,就要從李陵入手。司馬遷,中國文化名人,我認為中國最偉大的四位作家,他就是其中一個,另外三個是屈原、李白和曹雪芹。
《史記》中有關李陵的部分很短,相比於《漢書》。我可以比較這兩個版本的史書,來看看李陵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個過程肯定很有趣。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沒有作者直接評價李陵的文字,倒是《漢……

熱點內容
神武仙蹤葉辰小說無彈窗閱讀 發布:2025-08-22 11:58:04 瀏覽:864
聯美校園小說開頭怎麼寫 發布:2025-08-22 11:57:12 瀏覽:308
不用付費的小說閱讀器 發布:2025-08-22 11:55:42 瀏覽:190
希臘神話主受完結小說 發布:2025-08-22 11:48:26 瀏覽:871
夜墨軒小說叫什麼名字 發布:2025-08-22 11:47:40 瀏覽:439
嘉慶後妃小說言情 發布:2025-08-22 11:43:21 瀏覽:453
現當代小說女性主義作家推薦 發布:2025-08-22 11:09:32 瀏覽:735
喜馬拉雅女強空間小說排行 發布:2025-08-22 11:07:11 瀏覽:172
楚月和尚小說全文 發布:2025-08-22 11:07:00 瀏覽:875
穿越重生台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22 11:06:12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