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小說九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小說九

發布時間: 2022-03-10 04:32:11

1.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提高

· 2009年現代文閱讀鑒賞命題角度解析及答題技巧指導
· 2007年高考語文科技文閱讀匯編
· 2006年高考語文科技文閱讀匯編
· 2005年高考語文科技文閱讀匯編
· 2004年高考語文科技文閱讀匯編
· 1992-2003年高考語文科技文閱讀匯編
· 現代文小閱讀解題思路管窺
· 高考現代文小閱讀
· 高考科技文閱讀十大「雷區」
· 高考科技文閱讀題出題陷阱詳細批露
· 高考科技文知識梳理及解答示例
· 2009年高考現代文閱讀練習和答案詳細解析
· 全國各地高中2009屆模擬試題分類精編·論述類文本閱讀(3)
· 全國各地高中2009屆模擬試題分類精編·論述類文本閱讀(2)
· 全國各地高中2009屆模擬試題分類精編·論述類文本閱讀(1)
· 江蘇省2009語文高三一輪復習選做題分考點詳解
·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 實用類文本——新聞
· 實用類文本閱讀之新聞傳記教學案
· 高考小說閱讀題應試策略
· 高三論述類文本復習課堂教學方法指導

2. 怎樣解答高考現代文閱讀

語文閱讀套路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3.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

這種題目一般都開放題,但如果文章就明確指向的話都要注意了。你可以從人物塑造,表達效果,文章結構完整方面來作答。比如XX是文章線索,貫穿全文,增強文章表現力。XXX設置懸念,引起讀者好奇心。XXX開宗明義,點名主旨等等

4. 語文閱讀題

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與解題技巧近年來,隨著高考語文試卷文學性的強化,散文這種文體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青睞。許多感情真摯、文學色彩濃郁、富有時代氣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題者的首選材料。從1998年高考開始,現代文閱讀文學作品類連續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題型變化不大,難度逐步降低。但從學生的解題情況看,得分率普遍較低,結果並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兩個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學生並不完全明確,以致訓練無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學生未能熟練掌握,以致解題跟著感覺。針對這些情況,筆者試圖結合近幾年的高考散文閱讀題,談談此類試題的測試要求與解題技巧。高考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在「現代文閱讀」中,要求學生「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並提出「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等三項九條具體的測試要求。散文閱讀屬文學作品閱讀,它在高考測試中究竟有哪些具體要求呢請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閱讀有關試題。 2003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題略):A項考查學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其他四項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題略):既考查學生對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內容的分析歸納能力,又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2001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4題(題略):不僅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語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鑒賞能力,還考查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僅僅觀察這些散文閱讀賞析題,就可以發現,高考測試除了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外,還要考查學生初步鑒賞評價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綜合」包括七條具體要求,是閱讀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層級分別屬於B級和C級。而「鑒賞評價」包括兩條具體要求,要求學生能對所給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評說,對其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進行初步賞析。這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較高的一種能力要求,能力層次屬於E級。學生明確了以上這些要求,在平時的復習訓練中就應該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拓展散文閱讀,有意識地提高「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的能力。高考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地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通過一個十分精粹、親切的形式,表現作者對於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點來思考有關的測試要求,散文閱讀題的解答還是有技巧可言的。一、整體感知文章的主旨。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貫穿文章始終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雖散,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必須圍繞作者的思想感情展開。因此,閱讀散文,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宏觀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從而讀懂作者的感悟,領會文章的主旨。高考試卷中的散文閱讀幾乎每年都有這方面的命題。例如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麼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文意,簡要回答。《話說知音》這篇散文是以作者對知音的獨特感悟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誼,但對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彈琴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伯牙依舊應該演奏出那「震撼人們靈魂的」「美麗動人的樂曲」,並「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說,伯牙高超的演技來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輕易放棄呢因此,本題的答案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為失去鍾子期而不去尋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不應輕易放棄,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葉聖陶先生說過:「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組織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結構就是它的思路的具體展現。高考試題常常通過對作品的結構進行設題,考查學生對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閱讀散文,要善於捕捉文中體現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感情的語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脈絡。例如1998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寫到看見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1)作者為什麼吃驚(2)聯系全文看,作者為什麼悵然 要解答這兩個問題,必須結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為什麼看到玉簪花「探出頭來」就吃驚呢該句後面用「先是」作標志,對其作了回答,那就是「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至於「悵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讓人心裡警惕著」和第六段中「總是在不安的焦慮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歸納整理,可得答案「收獲季節還兩手空空」。三、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散文的語言描寫細膩,表達深刻,內涵豐富。高考散文閱讀命題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散文中負載信息量大、內容含蓄、意義深刻、表現力強的語言進行鑒賞。鑒賞散文的語言,只有聯系文章的主旨,根據上下文的具體語境,細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這也是閱讀散文的基礎。例如2001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義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義。《門》這篇散文賦予「門」以象徵意義,寫出了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要解答「開門」和「關門」的含義,就必須通觀全文,理清文章的脈絡,找出相關的信息。文中說「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據此可以直接概括出「關門的含義是意味著一個結束」。而關於「開門」的含義,相關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著某種未知的情趣,某種進入新的時刻的感知和人類繁瑣儀式的一種新形式」,「它包含著人間至樂的最高閃現,即使在悲傷之際,一扇門的開啟也許會帶來安慰……」,但歸納起來,「開門」的最主要的含義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展」。四、正確鑒賞散文的表達技巧。散文的寫作,一般都很講究表現手法的恰當運用,如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烘托對比、虛實相生、象徵手法、修辭技法等等,這些手法的巧妙運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更加鮮明突出。高考試題通過對這些技巧的鑒賞,可以直接透視學生的閱讀品位。所以,閱讀散文還要注意鑒賞常見表達技巧的表達效果。例如2000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2)第六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 這道題就是考查學生對散文表達技巧的初步鑒賞的。《長城》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在於將長城擬人化,便於作者直接與長城對話,便於作者抒發感情。至於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是因為「它」之前說的是「由是人們發現:邊牆是屏障,紫塞不再嶔奇」,這里變換了視角,是通過人的眼光來看長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所以這種變換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五、精心組織符合要求的答案。高考散文閱讀試題,一直以主觀性測試為主,題型基本不變,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識點上略有不同。從試題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問題看,難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多數問題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應、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這就告訴我們,回答問題要善於從原文中抽取關鍵語句,並根據題目要求進行適當整合,這樣才有可能寫出精練確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例如2003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此題重點考查學生散文閱讀的綜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首先要能從原文第一段中找出「鄉土情結」的定義:「每個人的心裡……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煉出海外遊子與鄉土情結關系的幾點交叉:一個是離開故鄉的「時間因素」,一個是海外的「空間阻隔」,一個是對故鄉思戀感情的「久而彌篤」。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點:「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過,要寫出答案中的另外兩點,還必須考慮結構、主題等方面的情況。

5. 高考現代文閱讀真題快遞的高考現代文命題特點

在試題形式上出現了選考內容和客觀題進入大閱讀中這兩種變化。在新課標試題中有選考內容,選考試題要求考生從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兩大題中任選其一。文學類文本以散文和小說為主,實用類文本以傳記和新聞為主。兩大題文本長度、試題數量、難度及分數都大體一致。如2009年寧夏海南卷、山東卷、廣東卷、福建卷、遼寧卷和江蘇卷共6套都是二選一的選做形式。其他的12套試題在現代文閱讀方面都是只出一大題,給定一個文本和固定試題,按要求完成即可。這種兩大文本閱讀任選其一的選考形式,是新課標試題在形式方面的特點之一。
五選二的多選客觀試題進人大閱讀中,同時主觀簡答題的形式也出現在小閱讀中。在2009年的新試題中,必考部分中的現代文閱讀(小閱讀)除了信息篩選(對應客觀試題)外,還有其他方面的理解分析及綜合能力內容(對應主觀試題),在選考部分的實用類文本閱讀中仍有信息篩選(對應客觀試題)。主客觀試題在同一文本閱讀中同時出現,交替考核。如2009年廣東卷的小閱讀《自由和科學》中的12和13題為客觀題,14和15題為主觀簡答題,2009年福建卷的三、四大題共有三篇文章,每類文本閱讀都有主客觀試題出現。這種情況也是2009年現代文閱讀中出現的命題變化之一。在傳統試題中,尤其是全國卷,連續四五年都將全部試題分為兩卷,第一卷是四選一的單選式客觀題,而小閱讀就在其中;第二卷全是簡答的主觀題,大閱讀在其中。分卷將主客觀試題分開,涇渭分明。雖然有些省份試題也有在大閱讀中保留五選二的多選客觀題,如北京卷和上海卷,但畢竟不是主流,更多省份的傳統試題,還是與全國卷保持一致。
新課標試題之所以出現這些命題形式的變化,主要是由於考試大綱的要求。新課標卷的考試大綱在考試內容部分明確提出「按照高中課程標准規定的必修課程……組成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大綱改變了,試題形式也就隨之改變,或者說命題形式的變化正是體現了大綱的要求。 在傳統試題中,小閱讀文本較為集中在新知識類文章上,有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這些文本大都是新近出現的科研成果,並常常以新聞時事的方式出現;大閱讀文本較為集中在散文和小說方面。新課標試題中的現代文閱讀分為必考部分和選考部分兩大塊。必考部分的閱讀文本為論述類文章,在2009年的6套新試題中,必考部分的閱讀文本全為社會科學類文章,如《「斷橋」考》(山東卷)、《自由與科學》(廣東卷)、《文質論》(遼寧卷)等。選考部分的文本有二,其一是文學類的散文和小說,有必要提及的是小說出現的數量在增多;其二是實用類的傳記和新聞。傳記多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人物評傳,也包括少量的外國傳記,傳記有敘有評、敘評結合,具有較強的論說性,篇幅雖不長,但條理極清。新聞類文本出現過的有電視節目的人物訪談錄,論題明確,答語中邏輯嚴密、結構嚴謹。2009年新試題中出現過的這些人物傳記和新聞訪談,邏輯思辨性很強,所論述的內容,都較高遠深刻,具有縱深的理論色彩。如山東卷中的訪談錄文本,楊瀾對餘光中提了四個話題:家鄉概念、創作原因、詩歌評價和語言發展。其中的家鄉和創作話題中暗含愛國的政治因素,創作和語言談話中包含著大學中文專業的寫作理論和語言學概論等知識。
命題在文本上的這些特點,表面上看是受到新課標考試大綱的影響,其根本則是由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中學語文課程標准》的精神決定的。 傳統的考試大綱在現代文閱讀部分中,把閱讀能力分為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三個層級,下設了9條具體的能力要求。這三個層級和9條要求,近四五年來幾乎沒有變化,所以傳統試題在現代文閱讀這一塊也相對穩定。但在新課標試題中,現代文閱讀的試題與傳統試卷相比較,變化較大且很明顯,較突出地體現著新課標卷考試大綱的精神。

6. 關於山東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

山東高考閱讀考文學類文本閱讀(包括小說和散文),,主觀題;實用類文本閱讀主觀題;社科類閱讀,客觀題。你買的這本書不好。

7. 高考小說閱讀有哪些題型

1、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題包括 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等各種文體類型。
2、 閱讀題解題時對於自然科學類的一般能從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往往剩最後一個需要推敲。有的就是明顯錯誤的。社科類的要讀個兩三遍,讀完一遍應該就能解決幾個問題,剩下幾個有兩個選項不能決定的,實在推不出來就按第一印象,別在上面浪費太多時間。

8. 高考現代文課外閱讀試題精選的介紹

本套叢書中包含高考閱讀兩本,即:《高考現代文課外閱讀試題精選》《高考文言文課外閱讀試題精選》。《高考現代文課外閱讀試題精選》,按《高考語文考試說明》「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的要求,按文體分為兩個部分:社會科學類和文學作品為一部分,自然科學類為一部分。精選100餘篇文章及相應的試題,並附參考答案。

9. 語文 閱讀題

閱讀題當時老師告訴我們找出每一段 的 中心句,然後整體穿起來就可以用來回答中心思想的題,如果問的是某句話在問中的作用,就找出那句所在的前後文,再把老師歸納的那些神馬承上啟下,總結下文之類的套詞寫上...

10. 語文的現代文閱讀問題

縱觀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整體。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於全篇的目光,沒有整體把握的意識,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因此,閱讀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確把握。

那麼,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著眼於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其次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

2000年的高考題《長城》是一篇散文,富於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長城為象徵,談的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與舉措問題。它的主旨在於:反對封閉,提倡開放;反對愚鈍,鼓勵自信。它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題第(2)問:「聯系全文看,這段文章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開放的沖盪。

2001年高考題《門》是美國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各種各樣的門的描寫,賦予「門」以象徵意義,寫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開門和關門構成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是由一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構成的。把握了這一主旨,解答第23題第(2)問,要求說明「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確無誤了。

理清脈絡劃分層次
《長城》全文共有11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文章採用先抑後揚的筆法,一至七自然段,以歷史的反思和評價,觀點非常明確,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對現實的評說,觀點也比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對未來的召喚,則比較含蓄。

《門》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觀點,有引起下文統領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說明即使是人們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門後隱藏著何等的奧秘;第三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門,初步提出門的象徵意義;第四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開門方式;第五段集中闡釋門的象徵意義;第六段集中闡釋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七段進一步闡釋人生就是不斷的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進一步闡釋關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再解答後面的問題,就如順風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這方面下工夫,走馬觀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於解答後面的問題,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答錯。

檢索范圍准確摘取
良好的閱讀素質不僅體現在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上,還體現在對局部的確認。閱讀時,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確定對應的語句,再仔細分析這一段里每一句話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閱讀題一般是從選文里有可能被學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來編成各種形式的問題用來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從選文里找,只要認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在原文是能夠「摳」出來的。如《長城》第21題第一問:「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麼?」只要能根據第2—7自然段的內容,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說」後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觀點、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①凄婉的歷史;②民族封閉的象徵;③文化愚鈍的標志。

當然,有時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語句太長,不合答題要求,或語句含有不合題意的其他信息,這就要根據題意對選出的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表述。《長城》第21題第二問:「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現實的長城?」作者對長城現實的看法,與四面八方億萬遊人的描寫結合在一起,沒有獨立成段,回答較難一些。但是只要認真閱讀,你就能從「現在你敞開胸襟了」、「願意接待異域殊方的雜色人流」等語句中,歸納出現實長城的開放,從「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呀,長城!」的語意中,體會出作者在看待現實長城時的自豪與自信。

綜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閱讀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答案意思說出來,且往往有字數限制。這種題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題目難度也大。解答此類試題,要吃透答案的內容要點,吃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方式,用規范的語言表達。

《門》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意。要回答「開門」和「關門」的含意是什麼,並沒有現成的答案,須通觀全文,先找出相關的句子,然後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與「開門」和「關門」相關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闡述「開門」和「關門」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別是文章的第六段。問題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卻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這就增加了答題的難度,要求考生通過快速閱讀,迅速清理文章的脈絡,迅速找出相關信息。相比較而言,「關門」的含意好歸納一些,因為文中說「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可以直接概括出:「關門的含意是意味著一個結束。」而關於「開門」的含意,相關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參照歸納「關門」的含意,平行比較,得出答案:「開門」的含意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現。

熱點內容
重生之黑道校園商女小說 發布:2025-08-21 10:07:14 瀏覽:521
校園小說絕代佳人 發布:2025-08-21 09:58:51 瀏覽:701
推薦西遊記為背景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8-21 09:51:35 瀏覽:178
好看網配小說 發布:2025-08-21 09:49:31 瀏覽:593
有沒有什麼推薦的校園肉小說 發布:2025-08-21 09:36:45 瀏覽:661
英雄聯盟男主是富二代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1 09:30:03 瀏覽:275
鄉村的小說哪些好看 發布:2025-08-21 09:25:43 瀏覽:858
超級鱉婿林陽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21 09:25:40 瀏覽:442
女主穿越星際搞笑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1 09:24:51 瀏覽:326
什麼電腦軟體可以聽書 發布:2025-08-21 09:24:47 瀏覽: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