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現代小說
1. 為什麼說中國現代小說從魯迅這里開始,又是在他手中成熟的緣由
魯迅在30年代談及自己為什麼做小說時,說那時「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正是從這樣的啟蒙主義的文學觀出發,魯迅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魯迅在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那就是關注病態社會里人的精神「病苦」。《葯》寫了華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寫了祥林嫂對地獄的恐怖;《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等寫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
由於魯迅對人的精神創傷與病態的無止境的開掘,使魯迅的小說具有一種內在性,揭示了人們內心的靈魂。《孔已已》中孔已已對「竊書」的振振有詞的辯解,對屢試不中的羞愧難當的支語。這都刻畫了主人公被科舉功名毒害的心靈。《阿Q正傳》、《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寫出阿Q、四銘的潛意識和性心理,揭示了假道學的靈魂深處。《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兒子後,見人就說「我真傻……」,這寫出了祥林嫂心靈的傷痕。魯迅的小說實際上是對中國人(首先是農民和知識分子)的靈魂的偉大拷問,深刻地顯示了他的小說的現代性。
魯迅小說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社會,由此而開掘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處向人傾訴自己的痛苦,在這里,魯迅寫了人們的反應:「這故事頗有效,男人聽到這里,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地評論著。」祥林嫂的不幸並沒有引起真正的理解與同情,卻通過「看(聽)的行為,轉化為可供消遣的「故事」:這些鄉村老女人們正是在「鑒賞」他人的痛苦過程中,鑒賞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淚),並從中得滿足(自我崇高化),同時又在嘆息、評論中,使自己的不幸與痛苦得到宣洩、轉移以至遺忘。而在別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盡,成為「渣滓」以後,就立即「厭煩和唾棄」,施以「又冷又尖」的笑:這類情感與行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實際上是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忍。
魯迅博採西方小說藝術之長,以新穎別致的藝術形式和鮮明的現代特色,實現了中國小說藝術從古典走向現代的根本變革,創建了20世紀小說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謀篇結構上學習和借鑒西方小說體式靈活多變的長處,擺脫中國傳統小說慣用的單線縱向結構方式的束縛。《狂人日記》之所以被稱為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注重有頭有尾、環環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開情節的結構方式,而以十三則「語頗錯雜無倫次」,「間亦略具聯絡者」不標年月的日記,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祝福》不依先頭後尾的舊規,採用倒敘的結構方式。《示眾》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作者截取生活的一個橫斷面,以鳥瞰式的結構方式,把眾多看客的冷漠、麻木與無聊,展現在讀者眼前。
由於魯迅能獨立地按照他所要表現的生活內容和自己的藝術個性去進行靈活的藝術熔裁,小說的體式不斷有新創造。加上他又深得傳統小說精髓,常用古代小說的白描手法傳神地刻畫人物,語言簡潔、凝煉、含蓄、准確,蘊含著傳統文言小說所特有的韻味。所以,他的小說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
2. 為什麼中國現代文學具有經典性
因為看得人多了 所以經典,,,
3. 中國現代小說的意義
理論思維的貧乏與理論框架的單調,是文學史研究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這一點我以前談過,不贅。這里談談工作範式的建立與運用。因單是從哲學發展層次討論文學史是什麼,於實際研究作用不大。選擇工作範式實際上也就選擇了研究范圍——承認有所不能,有所不為,破除那種「全面」、「穩妥」的教科書心態,根據自己的理論設計,長驅直入,變平面的羅列為縱深的開掘。
至於工作範式的建立,是作者的理論興趣與研究對象特性之間的相互契合,有理論假設的成分,但並非純粹先驗的主觀臆想。在「前研究」階段,理論假設與對象把握不斷對話,互相調整,很難再分辨什麼「主觀」、「客觀」。這一點成熟的研究者在實際操作中都可能意識到,似乎沒有必要為「正名」花費太多的心思。
4. 為什麼魯迅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被稱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主要原因是魯迅的作品有其獨特的創新之處,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定了基礎。
第一,清醒、冷峻、深刻的現實主義,魯迅對五四新文學現實主義的開拓和創新,魯迅是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魯迅對作品人物命運的處理,魯迅在反映和揭示社會的概括性和深度。第二,打破傳統情節小說模式,建立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淡化情節,突出人物,每篇小說一個新樣式。日記體、手記體等。結構形式的多樣性。輸入關鍵詞搜索資料。第三,白描象徵手法的廣泛使用,白描的語言,如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第四,典型人物的塑造,人物個性鮮明,人物包含高度的社會概括性。
總之,魯迅的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寫作特徵,這充分地體現了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5. 為什麼選擇中國現當代文學
因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自古以來我中華就是天朝上國 其他地方都是蠻夷之地 但是因為自給自足小農經濟農民購買力低下 導致了後期的衰弱 但中華文化永不衰弱 儒家文化字春秋興起 崛起與草莽之間 因符合當時社會需要 直到清朝儒家文化自然在更新 建議主要看儒家文化 往好了說 祝你成功 望採納
6. 中國現代小說
第一本建議你看《喜寶》。
是亦舒經典小說,講述了劍橋聖三一學院的法學高材生,獨善其身,風華正茂,極盡嫣妍。本是炙手可熱的俏佳人, 尚有高貴文憑壓身,她卻反其道之,決定做富商的情婦的故事。
第二本建議你看《花幟》
花幟招展,花迷人眼!香港過渡時期著名交際花杜晚晴的故事。三代為娼的她,身為下賤,心比天高。在燈紅酒綠的大都會里,穿梭於巨富和權貴之間,在金錢與權力的巔峰之上,游刃有餘,呼風喚雨,本可隨波逐流、借機斂財,然而國族情懷與愛情之間怎麼擇舍?命運之環擺到了她的石榴裙下……港版《桃花扇》,滋味萬萬千!
都是名家經典小說,有點內容。
7. 為什麼說《吶喊》,《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
因為這兩部書是魯迅先生的白話文小說,這兩部小說使用的是白話文的形式,又是最早期的白話文小說,這兩部小說的出現使得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初具規模,才影響此後的小說紛紛改變成真正的白話文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始。
8. 為什麼說中國現代小說一開始就是成熟的表現在哪裡拿
沒聽過這種說法。
9.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
摘要 你好,
10. 中國當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的區別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