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答題簡要分析余華小說的先鋒性

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答題簡要分析余華小說的先鋒性

發布時間: 2022-04-03 09:23:38

1. 簡述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分析

1 古代文學:先秦—清末(1840年前)
近代文學:1840—1917年,古典文學向現代文學的過渡時期。
現代文學:1917年1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為開端,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會召開。
當代文學: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會以後的文學。
2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創刊,陳獨秀主編,創刊號登載陳獨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端。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重在「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新青年》是中國現代思想的發端。
3 1917年1月,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大力倡導白話文。
1917年2月,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主張。這兩篇文章標志著文學革命的開端。
4 文學革命的意義:1、體現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啟蒙的特徵。
2、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重要力量。
3、促進了中國文學的現代性。
4、使中國現代文學走向世界。
5 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1932年解體。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成立的第一個純文學社團,發起人:周作人、鄭振鐸、茅盾等,描寫真實生活,反映社會問題,注重對外國文學的翻譯和介紹。強調「為人生而藝術」。
6 創造社:1921年6月成立於日本東京,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團之一。發起人: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田漢等。前期強調「為藝術而藝術」,認為對美的追求是藝術的核心,在文學理論上崇尚自我,注重個性,主張忠實的表現「內心的要求」,反對「為人生而藝術」,反對寫實主義。
7 從魯迅那裡,形成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大主要題材——農民和知識分子。
8 魯迅在歷史轉折關頭參與歷史發展的宣言,中國第一篇白話現代小說。《狂人日記》
9 《狂人日記》
主題:「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端」,充滿了尖銳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藝術特色: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創新,擴大了小說的審美張力,從不同的思路解讀「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認識。
貢獻與價值:這些內容與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調整、更新了我國傳統的創作思維和審美習慣,具有為現代文學奠基的價值和劃時代的意義。
10 阿Q神勝利法:指弱者在強者面前得不到物質上的勝利(得到的只是欺侮和壓迫),又不去以自強的行動爭取勝利時所採用的一種虛妄、想像的精神安慰來緩解和沖淡心靈痛苦的方式,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軟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徵。這是中國傳統和同時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徵。
11 阿Q的三個特徵:貧(無產者)、愚(思想落後)、弱(受到封建意識的毒害和人群的欺凌)
12 《祝福》之祥林嫂形象分析:
①通過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與封建夫權、族權相結合的神權對窮苦婦女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毒害。
②祥林嫂悲劇性格的深刻性突出表現在她的美好品格和求生的希望被殘酷毀滅的過程中
13 魯迅唯一涉及愛情的小說——《傷逝》
14 《吶喊》、《彷徨》的藝術特色:
(1)打破了傳統小說的單一模式化,實現了小說的開放性和創造的可能性,把日記、雜文、詩歌、散文等各種文學形式技巧融入小說。
(2)對西方小說技巧的吸納。
(3)復線結構和復調主題。《吶喊》和《彷徨》這兩本小說集以生活體驗的深切、表現格式的特別與藝術上富有獨創性著稱,是中國現代小說成熟的標志。
15 《故事新編》創造了「古今雜糅」的藝術手法。
16 魯迅的看客:是魯迅小說中獨特的「互看結構模式」——這是魯迅對歷史人的喜劇和悲劇性認識。以看客的麻木和殘忍來觀照中國人的沉睡和不覺醒。看客在魯迅小說中是一個龐大的「無個性群體」,常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的群像,他們對進步力量的無知,構成了封建吃人禮教的輿論傳播工具和幫凶。
17 魯迅的國民性:所謂國民性,是指一個民族由於生活在同一地區,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區別於其他民族的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風格等。
18 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魯迅反的不是「傳統文化」,而是「文化傳統」——那種不把人當人看、蔑視個人價值與尊嚴從而造成幾千年「吃人」歷史的專制主義。
19 魯迅的貢獻:
1、在創作方面:開創了中國20世紀現代文學的新傳統,推動了新文學的現代化。
2、在我國現代文學的理論探討與思想斗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3、在外國文學譯介和中國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貢獻。
4、進行社團活動、組織培養新文學隊伍方面的貢獻。
5、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20 魯迅的精神
1、強烈的愛國主義和現實主義精神;
2、韌性的戰斗精神;
3、博才眾長,勇於創新的精神。
21 問題小說的特徵與缺失:
1關注社會人生問題的現實精神
2題材廣泛,涉及面廣
3缺失:社會功利性與概念化
22 冰心的知識點:
(1)聖母頌 「母愛」
(2)童心曲 「童真」
(3)自然贊 「自然」
23 許地山的知識點:
作品特點:多寫緬甸、印度等異域生活,充滿了南國情趣。
24 魯迅之鄉土文學:所謂「鄉土文學」,主要就是指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
25 自敘傳」抒情小說及其興起的原因
小說主張再現作家的生活和內心處境,不強調對外部世界的描寫,側重作者心靈、心境的大膽敞露,揭示個人內心隱秘和靈與肉的沖突,尤其是處在變態社會中人的變態性心理,以此向封建舊道德和禮教宣戰。
26 《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集。 作者是郁達夫
27 郁達夫的知識點
主題
1、突出表現五四青年對人性解放地追求和被生活擠出軌道的「零餘者」的哀怨。
2、鮮明的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情懷。
特點
1、自我寫真。(大膽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誠摯)
2、感傷的抒情。單純的感傷抒情格調,憂郁、頹廢、懺悔情緒。作品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感傷美和自然美
3、結構的散文化。小說善於創造風景畫,呈現出強烈的詩情畫意,用瞬間萬變的自然景物來創造和渲染氣氛
28 80年代傷痕文學: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一批通過對文革生活及文革後人們的精神創傷的真實描寫、大膽揭露、憤怒鞭撻,悲劇性地展現了那一場社會動亂及其給人們造成的肉體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復的「傷痕」的作品。
29 反思小說:指七八十年代之交開始出現的對建國三十多年來的歷次政治運動和社會的曲折發展過程及其對人的命運的影響進行了冷靜反思、重新審視的小說創作潮流。
30 知青小說:知青小說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作品的內容多為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後來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
31 梁曉聲的知識點:作品歌頌知青的悲壯的英雄主義。
32 改革小說:改革小說出現於70年代末,80年代前半期形成高潮。反映改革開放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生活、思想觀念、文化心理的變革與沖突的文學創作潮流。
33 風情小說:以特定地域、特定歷史時期的風俗文化、風土人情為主要審美對象的小說。
34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35 賈平凹的知識點:1983年以後,「商州系列」小說,開始引起文學界注意。
36 尋根小說:80年代中期,作家不再滿足於用社會政治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而是開始思索深層的民族文化問題,對傳統文化予以審視、剖析、繼承,稱之尋根小說。
37 先鋒小說:指的是80年代以來具有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傾向的小說創作潮流。「
38 新寫實小說:新寫實小說是對普通人們庸常生活的關注與描寫,對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芸芸眾生的生存狀態、生命狀態、精神狀態的關注與體驗。
39 新寫實小說的特點:
1、庸常人生的平時敘寫
2、生活流式的敘事結構
3、世俗化的平易語言
4、自然悲婉的審美風格
40新歷史小說:和新寫實小說同根異生,只是把時空領域推移到歷史之中,大致限定在民國時期,且避免了在此期間的重大革命事件 。
41 《嘗試集》:中國新文學史上最早的新詩集 作者 胡適
42 初期白話的貢獻:
1、運用明白易曉、自然現成的白話語言作詩
2、講究自然的音節,不求對仗和舊韻
3、追求詩體的大解放
43 初期白話的不足:
1、詩歌過於平實,情感濃度不夠,想像力不足,缺少詩歌的意味
2、語言上散文化傾向,使詩歌失去了韻律感和節奏感
44 現代詩歌奠基之作:郭沫若的《女神》
45 《女神》的主題內涵
一 反抗、破壞、創造的主題。
(1)「反抗」,源自人的解放與覺醒;「破壞」,基於現實的黑暗、冷酷、腥穢;「創造」,是人類得以前行的動因。
(2)「五四」精神:懷疑、批判、反抗、破壞、創造。
(3)《鳳凰涅磐》、《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現了上述主題。
二 愛國主義的主題
爐中煤》、《鳳凰涅磐》、《女神之再生》 。
「五四」是中國現代新型文化的青春期,郭沫若的愛國也表現為對「青春中國」、「新中國」的嚮往與追求。
三 歌頌「偶像破壞者
公開宣稱「我又是一個偶像破壞者呦」,「便是天上的太陽也在向我低頭」。
這個「自我」是詩人自己,也是當時千千萬萬要沖出陳舊腐朽的牢籠,要求不斷毀壞、不斷創造、不斷努力的中國青年。
四 對「勞工神聖」的景仰和頌揚
五 對大自然的禮贊
46 《女神》的藝術特色
1、個性化
2、抒情性
3、自由精神
4、浪漫情懷
5、創造性
47 《女神》意義上的不足:不足:過於強調自由的形式,缺乏詩性和韻味,適宜朗誦,不宜品味。
48 新月派的任務:「使詩的內容及形式雙方表現出美的力量,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
(代表人物 聞一多 徐志摩)
49 新月派的詩歌主張
1、「理性節制感情」的美學原則
2、提倡以「和諧」、「均齊」為新詩的審美特徵
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音樂美:音節的整齊與和諧
繪畫美:辭藻的美,視覺鮮明的色彩感
3、倡導新詩的現代格律化
50 新格律詩:中國現代新詩的一種形式。五四以後出現的新詩中不同於自由詩,又有別於傳統詩體,沒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詩體。(聞一多最早提出)
51 徐志摩詩作特點
1、構思精巧,意象新穎
2、韻律和諧,富於音樂美
3、詞藻華麗,風格清麗,呈現出明顯的色彩美
4、章法整齊,形式靈活
52 祥子悲劇命運的主觀原因: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血肉豐滿的都市個體勞動者的典型形象。)
1、祥子與生俱來的小農意識,狹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個人奮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劇主觀因素中最根本的一點。
2、祥子個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點。比如在接踵而來的打擊面前逐漸滋生的自暴自棄,在把握自己上缺乏足夠的自製能力。
祥子悲劇命運的客觀原因
1、二三十年代動盪的社會背景,把人變成鬼的舊社會的逼迫。
2、車廠主女兒的誘騙。
53 虎妞的形象:
虎妞的性格呈現出二重性
1、沾染了剝削階級家庭給她的好逸惡勞,善玩心計和市儈習氣。虎妞本身又是劉四爺的另一種壓迫對象和犧牲品。
2、虎妞對於祥子,有感情,要控制祥子。
虎妞是祥子向上進取的阻力和障礙,是導致祥子走向墮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54 老舍的文學貢獻:
1、多層面的描繪出中國市民文化的復雜性。
2、揭示了文化轉型期中國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3、在小說敘述上顯示了中國傳統小說向現代小說的轉化,又融合了西方小說的技巧。
4、語言純凈、通俗,具有北京地域特點
55 京派:「京派」是魯迅提出的一個概念。主要指30年代以《駱駝草》《大公報》為主要陣地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義作家群,代表:朱光潛、沈從文。他們將「和平靜穆」作為美學追求的最高境界,強調文學與時代、政治的距離,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學價值。
56 海派:海派是沈從文在文學批評時提出的概念。以30年的上海為中心的東南沿海城市商業文化與消遣文化畸形發展的產物,他們依託於文學的市場,既享受著現代都市文明,又感染著都市的「文明病」。代表作家:張資平、葉靈鳳。
57 《邊城》沈從文邊的「牧歌」情味和感傷情緒:
1.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
2.《邊城》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3.鄉情風俗、自然景緻與人事命運渾然一體的優美境 界,美麗得令人憂愁的牧歌情調。
58 沈從文獨特的文學價值:
1、遠離時代主流的文學價值觀
2、對鄉土中國的關註:民族性的思考
3、從容、靜穆的民族文化品格的追尋
59 巴金的知識點:「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60 《家》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巴金
①高老太爺的形象:高老太爺是這個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專橫、衰老和腐朽,象徵著舊家庭和專制制度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
②覺慧——家的掘墓人:作為封建專制的叛逆者,覺慧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典型。他對舊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終出走,表現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長。作家在覺慧身上寄託著對青春的贊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最能打動青年的心的形象。他身上既有熱情、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又有「五四」青年難免的歷史局限與弱點。
③覺新——家的守墓人:這部小說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覺新,他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卻又怯於行動的「多餘的人」,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思想與行動的矛盾使他經常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擺脫嚴酷的自我譴責,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作者對覺新充滿同情,同情之中又不無批判。
61 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第一人:張恨水(名氣最大、作品最多、水平最高)
62 張恨水大家族興衰之《金粉世家》:
1.《金粉世家》中的金傢具現了中國由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特徵。
2.《金粉世家》中家庭敗落的敘述更側重於世俗的金粉生活的渲染,而不是社會制度的控訴。
63 冷清秋的形象:新舊參合
身份:女學生與女才子
性格:世俗與清高
選擇:反抗與隱遁
64 《金粉世家》的價值
1、浮世繪般地描寫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 中國世俗生活與觀念的變遷
2、描寫了缺少革命性因素的舊家族的命運
3、提供了女性主體選擇的特殊(傳統型)個案:冷清秋
4、繼承並發展了章回體的傳統敘述體式
65 曹禺《雷雨》人物之繁漪:她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是五四運動以來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愛敢恨,她對周家庸俗單調的生活感到難以忍受,對陰沉的氣氛感到煩悶,對精神束縛感到痛苦,她要求掙脫這一切。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而劇本又使她在難以抗拒的環境中走向變態的發展: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繁漪這一悲劇形象,是曹禺對現代戲劇的一大貢獻,深刻地傳達出反封建與個性解放的五四主題。
66 《雷雨》的悲劇性下層婦女被離棄的悲劇
上層婦女個性受壓抑的悲劇 青年男女得不到正常愛情的悲劇
青春幻夢的破滅的悲劇 勞動者反抗失敗的悲劇
67 錢鍾書的代表作:《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圍城》、《管錐編》
中國近代文壇中唯一一位通曉古今中外文學的才子。
68 《圍城》的知識點
①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譽,以深邃的人生洞見和幽默靈透的文筆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經典。
②這本書揭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和人性的盲目。
藝術特色:1)善用比喻
2)高超的諷刺手法 、對人性弱點的嘲諷;對學風的嘲諷
3)幽默風趣的語言特色
69 張愛玲小說基本內容:
1、摹寫各式戀情:《封鎖》、《花凋》、《心經》、《茉莉香片》
2、摹寫各式婚姻:《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琉璃瓦》、《十八春》
3、摹寫男女同居:《連環套 》、《紅玫瑰與白玫瑰》
70 張愛玲《金鎖記》中金鎖的比喻意:黃金的枷鎖,被黃金欲壓得變形/異化了的人
71 張愛玲小說的創作風格:
1、情調悲涼,大多是關於文明與人性的哀歌。
2、 「古典小說的根底」和「市井小說的色彩」融為一體。
3、 張愛玲的作品還具有既傳統又現代的特點。
4、 語言介乎新舊雅俗之間。
72 朦朧詩:它指稱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以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一股新詩潮。它多強調主體的真實,追求象徵性與意象化的表現手法,蘊含著感傷情調和反叛精神。
73 顧城:被舒婷稱為「童話詩人」,他詩歌的魅力是來自那種童話般的跡近「純潔」的幻想。
74 朦朧詩藝術審美特質:
1、意象化
(1)揚棄具象化直述,以繁復意象傳達心緒
(2)意象的自由迭加,形成意象的多義性闡釋
2、象徵性: 以可感知的具體事物來比擬或暗示不可感知的抽象事物,使詩歌的意象具有隱喻性而帶來含蓄美。
3、跳躍性: 按照詩人情感的流向和想像的邏輯來安排時空秩序,造成詩歌結構的流動跳躍
75 余華——先鋒派小說《活著》
存在主題: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
《活著》思想內涵:1、生命的脆弱易逝。在死亡面前,生命顯得輕若鴻毛。
2、命運的變幻無常。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人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
3、「活著」成為人終極的目標與理想,人們忍受著生活賦予的種種苦難。
76 余華沒有將先鋒小說進行到底,在一片贊揚聲中突然轉向,其原因有三:
其一,來自先鋒文學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作為先鋒,必須始終保持和社會、大眾、傳統、世俗的距離,甚至對立,因此,遭到誤解和忍受寂寞成為必然;一旦被接受,又會失去先鋒性,這是先鋒作家和先鋒文學共同面臨的不可逾越的悖論和局限性。)
其二,世俗的誘惑。(任何作家都希望作品得到讀者的認可 ,所以,作為先鋒作家,時刻都有背叛的危險,這個危險就是無處不在的世俗誘惑:世俗利益和世俗生活時刻在向作家招手,一個作家,只要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就不可能完全拒絕這種誘惑。)
其三:來自作家自身。(作家的生命在於不斷創新,先鋒作家更是以創新為標志的,其情緒、心態、思想、觀念不可能不變。因此,余華和其他的先鋒作家的轉變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2. 請概述余華前期小說主題,並列舉代表作品,簡要加以分析

余華前期的小說屬於先鋒小說,主題是成長、逃離、暴力、冷血和死亡。如《現實一種》、《獻血梅花》、《十八歲出門遠行》、《往事如煙》。余華的小說在80年代是先鋒派的主要干將,敘事手法有大量的感官描寫,你可以結合先鋒派的創作特點來講。代表作《現實一種》中具體講的是兄弟之間由於喪子的悲痛引發的相互虐殺,好像是這個吧。整部小說充滿了血腥,暴力。余華在創作中曾談到過「我的小說里流的不是血液,而是冰渣子」。在分析的時候可以根據余華的創作思想來談。二、成長主題的,《十八歲出門遠行》,有點散文性質。講述了一個少年在出門後遇到的各種不順,成長是帶著痛苦的喜悅。有一些成長心理的描寫,細致入微,值得分析。就這么多了吧,時間太久了,希望能幫到你。系統性的還是要靠你自己總結提煉,別人的都有個人主觀性。或者參考一下相關分析資料。

3. 《中國現代文學史》作業

沒有完整的答案我都不給,想要分拿出實力來,說不出之所以然不行
你強!

4.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考題及答案

考題:
題號:1
內容:
第一次文代會後來被當作是「當代文學」的起點,它召開於何時?
選項: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題號:2
內容:
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他們出身的地域、生活經驗、作品取材等出現了怎樣的轉移?
選項:
a、從東北向西北、中原
b、從東南沿海向西北、中原地帶
c、從中原地帶向東北
d、 從西北地帶向東南沿海

題號:3
內容:
50年代初,對「國際革命文藝」,尤其是對哪國文學的翻譯、評介,被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選項:
a、朝鮮
b、 印度
c、 蘇聯
d、 英國

題號:4
內容:
下列左翼文學的資深人物中,誰在1954年以後開展的各項活動中,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受到沖擊?
選項:
a、馮雪峰
b、 丁玲
c、 胡風
d、 周揚

題號:5
內容:
關於50年代文學界的沖突,表述不正確的一項為哪項?
選項:
a、是為現實政治、文學問題所引發
b、是文學界歷史矛盾的延續
c、各條不同矛盾線索是對等的關系
d、左翼文藝界內部的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題號:6
內容:
「如果我的杯子里不是慢慢地/盛著純粹的酒,我怎麼能夠/用它的名字來獻給你呵」,寫作該詩句的是哪位詩人?
選項:
a、田間
b、 馮至
c、臧克家
d、何其芳

題號:7
內容:
艾青1950年到1957年出版的詩集中,哪部詩集最值得重視?
選項:
a、《芒市見聞》
b、《趕車傳》
c、《海岬上》
d、《青春頌》

題號:8
內容:
哪位外國詩人的詩被中國當代詩人稱為「插在路上的箭頭和旗幟」?
選項:
a、拜倫
b、馬雅可夫斯基
c、 裴多菲
d、 雪萊

題號:9
內容:
曾在部隊服役而走上詩歌創作道路,並說「因為我是士兵,我才寫詩;因為我寫詩,我才被稱為士兵」的詩人是誰?
選項:
a、公劉
b、李瑛
c、白樺
d、流沙河

題號:10
內容:
聞捷以少數民族生活寫成的《吐魯番情歌》、《博斯騰湖畔》等組詩,後來同他的其他詩作一起結集為哪部詩歌集?
選項:
a、《玉門詩抄》
b、 《新塞外行》
c、《西行剪影》
d、《天山牧歌》
答案目前沒有…… sorry!!

5. 中國現代文學史真題

《中國現代文學史》試題

第一部分 選擇題 (共3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並將「答題卡」的相應代碼塗黑。未塗、錯塗或多塗均無分。 1. 五四文學革命正式開始於 b
A. 1915年 B. 1917年 C. 1918年 D. 1921年 2. 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最早發表於b
A. 《京報副刊》 B. 《晨報副刊》 C. 《學燈》 D. 《新青年》
3. 1907年在日本東京演出五幕話劇《黑奴籲天錄》的是下列哪一話劇團體?a A. 春柳社 B. 民眾戲劇社 C. 戲劇協社 D. 春陽社 4. 郭沫若的詩集《女神》出版於c
A. 1919年 B. 1920年 C. 1921年 D. 1922年 5. 20年代中期出現了法對新文化運動的「甲寅派」,其主要代表是a A. 章士釗 B. 胡適 C. 吳宓 D. 陳源
6. 下列於1937年獲天津《大公報》文藝獎金並在當時產生廣泛影響的作品是a A. 《畫夢錄》 B. 《包身工》 C. 《名優之死》 D. 《給戰斗者》 7. 張愛玲小說處女作《沉香屑——第一爐香》發表於b A. 1942年 B. 1943年 C. 1946年 D. 1947年
8. 革新後的《小說月報》是下列哪一文學社的機關刊物a A. 文學研究會 B. 創造社 C. 語絲社 D. 新月社 9. 下列屬於「東北作家群」代表作家的是a A. 舒群 B. 柔石 C. 葉紫 D. 丁玲 10. 中國現代最早的童話小說是c
A. 《超人》 B. 《命命鳥》 C. 《小雨點》 D. 《小坡的生日》
11. 1902年在日本橫濱問世的第一份中文小說雜志《新小說》的創辦者是a A. 梁啟超 B. 王國維 C. 林紓 D. 胡適
12.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於哪一年發表於《新青年》雜志a A. 1917年 B. 1918年 C. 1921年 D. 1923年
13. 傾向於法國象徵派的三個詩人穆木天、王獨清、馮乃超屬於c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A. 文學研究會 B. 新月社 C. 前期創造社 D. 後期創造社 14. 被魯迅贊譽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的是b A. 冰心 B. 馮至 C. 徐志摩 D. 聞一多 15. 中國現代文壇首開「鄉土小說」之風的作家是d A. 彭家煌 B. 王魯彥 C. 許欽文 D. 魯迅 16.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於b
A. 1928年 B. 1930年 C. 1937年 D. 1942年 17. 用話劇形式創作「農村三部曲」(《五奎橋》 《香稻米》 《青龍潭》)的作家是c A. 田漢 B. 夏衍 C. 洪深 D. 李健吾 18. 艾青第一本詩集詩集《大堰河》出版於b A. 1935年 B. 1936年 C. 1938年 D. 1940年 19. 代表郭沫若歷史劇最高成就的劇作是c
A.《高漸離》 B. 《南冠草》 C. 《屈原》 D. 《孔雀膽》 20. 長篇小說《財主底女兒們》的作者是b A. 張恨水 B. 路翎 C. 孫犁 D. 胡適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並將「答題卡」的相應代碼塗黑。未塗、錯塗、多塗或少塗均無分。 21. 下列哪些詩集問世於新文學的第一個十年?
A. 《嘗試集》 B. 《揚鞭集》 C. 《蕙的風》 D. 《新夢》 E. 《烙印》
22. 被魯迅稱道的「清末四大譴責小說」包括?abce
A. 《官場現形記》 B.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 C. 《老殘游記》 D. 《新中國未來記》 E. 《孽海花》
23. 下列哪些是新文學第三個十年國統區文學的代表作家? A. 孫犁 B. 周立波 C. 丁玲 D. 袁水拍 E. 陳白塵
24. 下列屬於「九葉」詩人的有?bcde
A. 魯藜 B. 辛笛 C. 鄭敏 D. 袁可嘉 E. 穆旦
25. 以下屬於錢鍾書創作的文學作品是?abc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A. 《圍城》 B. 《走在人生邊上》 C. 《人?鬼?獸》 D. 《淘金記》 E. 《南行記》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共70分)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26. 問題小說:所謂「問題小說」是指五四以後的幾年間(1919-1925)年形成的一種小說類型或題材熱,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戀愛等人生問題的小說。 27. 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它「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文學研究會簡章》),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
29.「九葉」詩派:是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個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辛笛、穆旦、陳敬容、杜運燮等九人。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0. 簡述晚清文學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1.文學觀念的變化和現代格局的形成。2.翻譯文學的繁榮。3,「小說界革命」和小說創作的繁榮。4.話劇的萌芽。
31. 簡述《新青年》在五四文學發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新青年是最早應啟蒙運動需要而誕生的綜合性文化批判刊物,同時也是整個「五四」新文化運動間新文化陣營向舊文化陣營進攻的主要陣地。
32. 簡述三十年代中國現代派詩歌出現的原因。 30年代在中國產生的現代派詩歌普遍受到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啟發和影響。同時又承接了李金發為代表的20年代中國象徵詩派的某些藝術追求。30年代中國現代派詩歌特別追求詩歌創作在總體上所產生的朦朧的美,追求以奇特觀念的聯絡和繁復的意象來結構詩的內涵。現代派詩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態的心靈,詠嘆著濁世的哀音,表達著對社會的不滿和抗爭,也流露出對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悵。戴望舒是30年代「現代派詩歌代表」。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33. 比較分析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周立波《暴風驟雨》在思想和藝術上的異同。34. 結合中國像代文學的發展進程和創作實踐,論述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價值和根本意義。
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是我國現代文壇反映農村土地改革的兩部長篇小說。它們在創作方法上存在諸多差異,形成各自的藝術風格。在刻畫人物手法上,前者以「靜」的表現見長,後者以「動」的描寫取勝;在矛盾處理和形象塑造上,前者表現出強烈的真實性,後者表現出鮮明的傾向性。通過比較分析,可以得出:在藝術手法上,《暴》要優於《桑》,而在形象的典型性和矛盾的處理上,《桑》又要高於《暴》。形象展現了農村由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轉變的基本面貌,展示了農村階級關系、人際關系和部分社會習俗的變革。在藝術上具有「新穎獨到的大眾風格」,小說形式通俗化、大眾化,具有強烈的現實性。絕大部分反映農村的生活和斗爭,追求的藝術境界是質朴純凈,被稱作「詩化小說」。)

魯迅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民族魂」,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中國小說在他的手中開始並且成熟,從而進入中國文學的殿堂,走入世界文學之林。 他是現代雜文的開創者,他創作了大量的雜文,吧雜文這一藝術形式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形成了以他命名的「魯迅雜文」。他在中國現代散文詩的發展史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嘗試具有詩的精魂和散文的外形的文體的作家。

6. 中國現代文學史筆記

一、填空題
1、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標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從文是京派小說的領銜者,《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一部帶「牧歌」情味的鄉土小說。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記》,後期代表作《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二、名詞解釋
1、新文化運動------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遷京。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這場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樹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志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其本質上是企求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並於1919年借「五四」運動將整個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推向高潮。
2、問題小說------1919年初,《新潮》雜志創辦。當時全社會都來探究「人生究竟是什麼」這樣嚴肅的問題,讀者要求小說能尖銳地提出他們所關注的各類社會問題,也並不企望文學一定給予多麼明確的回答。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葉聖陶的《這也是一個人?》等,顯露了「問題小說」的端倪。冰心在《晨報副刊》上發表《斯人獨憔悴》等,正式開創「問題小說」的風氣。到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公開倡導文學「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更將「問題小說」的創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為思想啟蒙運動的「五四」本身,閃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其出現受到歐洲、俄國表現社會人生為主的直接刺激。特徵:它流行的時間不長,卻是典型的「五四」啟蒙時代的產物。其探問人生的終極,關顧每個人的人生價值、生存真諦,比較形而上些,「虛」些。作者的生活視野還比較狹窄,題材局限於小知識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從一般的社會命題出發,結合了一點生活經驗,真正從刻骨的生命體驗入手,用力開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簡單化。
3、三美------聞一多「新詩格律化」的主張,鼓吹詩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強調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建築美強調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繪畫美強調詩畫相通。
4、語絲派------以1924年創刊的《語絲》雜志為創作集結地,魯迅和周作人都是「語絲派」的核心作家。他們堅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雜感,其批評的文字中「富於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是所謂的「語絲文體」。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但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並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急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
5、後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繼續與發展。它以1928年創刊的《新月》月刊新詩欄及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其基本成員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饒孟侃、林徽因等老詩人外,主要有陳夢家、方瑋德等南京中央大學學生為基乾的南京青年詩人群,以徐志摩為主要旗幟的。其創作主張:「單講外表的結果只是無意義乃至無意識的形式主義」,「一首詩的字句是身體的外形,音節是血脈,'詩感'或原動的詩意是心臟的跳動,有它才有血脈的流轉」,仍然採用了「內容」與「形式」的二分法,其重點的轉移是明顯的。這同時就意味著對聞一多所堅持的「格律是藝術的必須的條件」的立場的一種松動。要回到內心世界,回到詩的藝術世界中,強調抒情詩的創造。
6、新感覺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讀者群中風靡一時,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國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它的登場,清楚地表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的引入,已然越過了初期,進而問鼎於獨立的地位。對於海派自身來說,由於它與世界新潮文學攜手,同步發展,也就終於沖出了舊文學、舊小說的藩籬,讓市民文學越過僅僅是通俗文學的界線,攀上某種先鋒文學的位置。代表作家:劉吶鷗、施蟄存。
7、京派小說------30年代京派文人活躍在《現代評論》、《水星》、《駱駝草》、《大公報 文藝副刊》、《文藝雜志》這些重要的北方文學報刊上,形成有別於左翼,又與海派對峙的一個鮮明的小說流派。所顯現的是鄉村中國的文學形態,其審美感情是誠實、從容、寬厚的,為現代小說提供了比較成熟抒情體和諷刺體樣式。
三、簡答題
1、精神勝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勝利法。阿Q處於未庄社會最底層,他永遠都是失敗者,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態度。這種「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魯迅的《阿Q正傳》正是對我們民族的自我批判。而從人類學內涵來分析,阿Q作為一個「個體生命」的存在,幾乎面臨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掙扎,都是一次絕望的輪回,只能無奈地返回自身。這樣,「精神勝利法」的選擇幾乎是無可非議的。這絲毫沒有改變人的失敗的屈辱狀態,只會使人因為有了虛幻的「精神勝利」的補償而心滿意足,進而屈服於現實,成為現存環境的奴隸。魯迅正是對這一生存狀態的正視,提示了人類精神現象的一個重要側面,從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時代民族的意義與價值。
2、茅盾的小說成就------茅盾獨特的小說藝術探索,首先表現在題材的選擇與主題的開掘上。他的小說注重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與重大性,要求創作與歷史事變盡量地同步,自覺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能反映時代全貌及其發展的史詩性。他為我們提供了一部20世紀上半時段中國社會的編年史。其次,適應以長篇小說為主的小說藝術發展的需要,在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與復雜性,將人物的行為、情感、心理、個性諸點,加以展開,追求「立體化」的油畫效果。其性格塑造更能顯示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的文學時代特徵。茅盾人物刻畫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他進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覺創造,主要創造了民族資本家與時代新女性兩個形象系列。由於種種原因,在現代文學的人物畫廊里民族資本家形象始終是一個薄弱的環節。茅盾的獨特創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歷史的、美學的價值。此外,作為一個自覺的長篇小說藝術家,他對小說結構的極大注意,也是他的顯著特點。他追求宏大而嚴謹的布局,他的作品總是人物眾多,情節復雜,線索紛繁交錯而又嚴密完整。在小說藝術表現上,他特別注重於細膩的心理刻畫,追求著社會歷史的剖析與社會人的心理剖析的統一,對提高心理刻畫在我國現代長篇小說藝術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3、吳蓀甫人物形象分析------吳蓀甫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民族資本家的典型形象,其性格的基本特徵是似強實弱、外強中干。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吳蓀甫性格中強與弱兩個方面不斷進行搏鬥,其發展趨勢是前者不斷地讓位於後者。吳蓀甫是中國現代社會出現的「新人」------與舊的封建地主階級完全不同的民族資產階級,他在精神上無疑是西方資產階級的兄弟。茅盾稱他為「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他有著發展中國獨立的民族工業的雄才大略,有著活躍的生命力,剛毅、頑強、果斷的鐵腕與魄力,更有現代科學管理的經營之才。可惜他生不逢時。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而且是世界經濟危機沖擊下,帝國主義經濟大肆侵入中國的30年代中國社會的民族資本家。他有著種種不可克服的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內的周圍人的關系中經常處於孤立地位;作為民族資產階級,他在與背後有著帝國主義撐腰的厚顏無恥的買辦資產階級的搏鬥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經濟上的軟弱無力。這種軟弱性投影在他的心靈、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質上軟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決善斷背後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滿自信的背後是悲觀絕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後是張皇失措,最後導致了精神上的崩潰。吳蓀甫性格的復雜性,主要集中於他包含的極其深刻的社會內容,表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而他的悲劇命運正是說明了: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
4、分析郁達夫筆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謂「零餘者」,即「五四」時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識青年,他們是遭社會擠壓而無力把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是被壓迫被損害的弱者。這些「零餘者」同現實社會往往勢不兩立,寧願窮固自戕,也不願同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他們痛罵世道澆離,或以種種變態行為來表示反抗。郁達夫的「零餘者」形象,實際上是對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種自述,並經過拷問自己來探索「五四」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這些在藝術表現上往往顯示出郁達夫小說所特有的感傷美、病態美。作者竭力抒發他主人公的苦悶情懷,及由此而生的頹廢和變態的心理言行,從中提示出一種「時代病」,這在「五四」運動高潮過後是有相當代表性的。郁達夫一方面緊緊扣住了青年知識者本身的生理的心理的病態,一方面指出青年的製造者是黑暗的病態社會。筆下病態人物的命運,又是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相聯的,祖國的貧病也是造成青年「時代病」的重要原因。
5、覺新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卻又怯於行動的「多餘的人」,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他理論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動上卻仍然留戀舊家庭,以致在專制和壓迫面前妥協屈從。他每一次向惡勢力退讓都以犧牲別人為代價,而他自己也在罪惡的泥沼中難於自拔。不過他畢竟是個善良的弱者,思想與行動的矛盾使他經常陷於極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擺脫嚴酷的自我譴責,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作者對他充滿同情,同情之中又無不批判。《家》的結尾,終於有所醒悟,並表示支持覺慧的出走。在《春》和《秋》中,思想上產生明顯的轉變,逐漸拋棄了他的「作揖主義」。
6、駱駝祥子人物形象分析------這部作品所寫的,主要是一個來自農村的純朴的農民與現代城市文明相對立所產生的道德墮落與心靈腐蝕的故事。祥子從農村來到城市,幻想當一個有穩固生活的勞動者,可是他被腐敗的環境鎖住,受「逃匪」「偵探」等的欺壓、「虎妞」的陷阱,加上他自身固有的缺陷,不合群,別扭,自私,死命賺錢,決定了他的孤獨脆弱。人生旅途每經過一站,都更沉淪墮落一層,愈來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獄層,最後完全變了個人,真正成了「個人主義的末路鬼」。他想向命運搏鬥而終於向命運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為泡影,惡劣的社會毀滅了一個人的全部人性。他被物慾橫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為那城市丑惡風景的一部分。小說直接解剖構成環境的各式人的心靈,提示文明失范如何引發「人心所藏的污濁與獸性」。人們從中可以感觸到老舍對病態的城市文明給人性帶來傷害的深深的憂慮。

四、分析題
1、《吶喊》與《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1918年5月魯迅狂人日記在新青年發表,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時代。將在1918--1922年連續寫的15篇小說編為吶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說收入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之作。(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在觀察表現小說主人公時,有著獨特的視角: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的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痛苦」。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3)小說情節結構模式為「看與被看」、「離去--歸來--再離去」。A、「看與被看」分為兩類:一類是一面看別人,一面被別人看,由此構成二元對立。在這類小說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後常常有位隱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憫的眼光憤激地嘲諷著看客的麻木與殘酷,從而造成一種反諷的距離;另一類的二元對立發生在先驅者與群眾之間。在這類小說中,人物與作者的距離大大縮小,作品中滲透著較多的魯迅的生命體驗。B、「離去--歸來--再離去」也稱為「歸鄉」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小說中,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一個復調。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魯迅的吶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包括傳統小說)藝術經驗的結果。
2、魯迅雜文的思想藝術特質: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擊性的特色
認為社會只有在這種不斷批判中才得以進步,要求人的個體精神獨立與自由,他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這種難以置信的批判廣度,以及為人所難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和尖銳性,是根源於他的「立人」的理想與彼岸關懷。
(二)在「反常規」的「多疑」思維燭照下批判的犀利與刻毒
他的批判鋒芒始終對准人,人的心理與靈魂。他最為關注並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們隱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覺意識的心理狀態。他的「推背式」的思考方法,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他的雜文思維是非規范化的。常另闢蹊徑,別出心裁,打開全新的思路。他雜文的犀利刻毒還在於他的同樣違反「常規」的聯想力(想像力)。
(三)雜文思維中的「個」與「類」
勾畫個與類統一的類型形象,可以說是他雜文基本的藝術手段。他不對某人做出全面評價,而是將某人一時一地的言行作為一種典型現象來加以解剖,「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只抓住具有普遍意義的某一點,而有意排除了為這一點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個別性,特殊性,從中提煉出一種社會類型,「沒有私敵,只有公仇」。
(四)雜文的主觀性
他的雜文是由某一外在客觀人事引發的,但它所關注與表現的,卻是作者自己的主觀反應。一切客觀人事都是要通過他主觀心靈的過濾折射,才成為他的雜文的題材。讀者能夠透過雜文里的描述與抒寫,看到活生生的他。
(五)自由創造的雜文語言
雜文的語言是自由無拘而極富創造力的。自如地驅遣中國漢語的各種句式,把漢語的表意、抒情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另一方面,雜文的語言又是反規范的,他彷彿故意地破壞語法規則,違反常規用法,製造一種不和諧的「拗體」,以打破語言對思想的束縛,同時取得荒誕奇峻的美學效果:這都是魯迅為表達自己對外部事物的獨特反應、內心世界的「離奇和荒蕪」所需要的。

7. 我國的先鋒小說作家余華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1.余華前期作品的先鋒性 余華前期作品充滿了先鋒意識,暴力、荒誕無比的「零度情感」敘述描寫,將人的暴力沖動、非理性慾望,寫到了壯烈錐心的地步,人性的貪婪、血腥、自私、陰鷙以及特有的死亡敘述建構了其前期作品的「現實世界」。 1.1暴力的極致運用 余華的前期作品最突出構成因素之一就是暴力。這個因素根植於他的前期全部作品中,同時也實化到每個人物上。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我」的見義勇為被一群強盜者暴力出擊,「這時有一隻拳頭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來了,我被打出幾米遠。於是有無數拳腳前來迎接,我全身每個地方幾乎同時挨了揍」。[1]「我」的正義之舉居然遭到盜賊的暴力回擊,正面的人性被人類的邪念所壓迫,暴力對這種人性深存的劣根性一展無遺。《現實一種》中的暴力更是如一場狂風暴雨鞭打在每個人物上。無論是四歲的孩子皮皮,還是其他小說中的人物,都是暴力的執行者。皮皮將堂弟的生命進行玩弄是無意識的暴力、祖母只顧自身,甚至在看到門口那攤著一灘血,一團黃黃的東西是自己的孫兒的時候卻不管不顧轉身離開的冷漠暴力、山崗、山峰及其各自妻子的為復仇而採用的陰謀式暴力,山崗為了弄死山峰的故意折磨,山峰妻子假扮山崗妻子希望肢解山崗。親人在他們眼中是完全是陌生人,絲毫沒有人性善良的溫存,而僅有那股被復仇所填滿心胸的極致暴力。余華通過暴力有條不紊的織造出「人性惡的證明,」賦予先鋒時期作品以強烈的藝術張力。 1.2荒誕的無限擴展 荒誕是余華先鋒時期塑造作品的一把匕首,刺向小說人物身上的千瘡萬孔,流出他們血液的冰碴子。《一九八六年》中瘋子的臆想和自虐,傳導出已有的人性與生存的意義早已被消磨,人不再是為了生活而生存下去,而是成為過街老鼠的罪惡之源,甚至於自己的妻子和女兒都避而遠之。「瘋子依舊一躍一躍走著,依舊叫喚著『妹妹』,那母女倆也依舊走著,沒回過頭。她倆走得很優雅。」[2]親人在余華前期作品中呈現的並不是中國傳統的禮儀取向,而是通過荒誕無比描寫,來展示出親情的不可靠性,表現出親情的價值永遠是屈落於自身的自私、貪婪惡性中。這在《現實一種》、《一九八六年》、《在細雨中呼喊》等作品都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來。荒誕派作家用一種高度集中的形式表現了原因與結果的悖逆、願望與現實的分裂、目的與手段的對立、現象與本質的錯位、主體與對象的沖突、個體與類的疏離。[3]余華正是通過一系列荒誕的筆法展示了個體與社會的矛盾,來展示一個非理性慾望的世界。 2.余華後期作品與先鋒時期的轉變 2.1從暴力血腥到嚴肅高尚 張永清說過,暴力與死亡是最為普遍突出的,在過去的文學描述中,暴力一般都是與惡人相關。然而在余華先鋒時期的作品中,暴力又成為了一直用平常的現象以最為直觀的方式表現出來。[4]余華80年代的作品無一不包含著這些沉甸甸的負載物。到了90年代,余華作品所呈現的主題是與80年代具有天差地別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內心的憤怒漸漸平息,我開始意識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_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5]余華90年代的作品更多觸及的是社會中簡單細微的東西,表現出一種人性本該存有的善良與美好。這在《許三觀賣血記》中展現的尤為明顯。許三觀知道一樂不是自己親生兒子時依然能對他表露出人性的關懷,在一樂死活不肯為何小勇喊魂時,許三觀想盡一切辦法來開解一樂,縱使綠帽子永遠地扣在許三觀頭上,但是他從沒有對何小勇落井下石。這些都展現出人性所應有的崇高美好的品質。 2.2從人性惡轉向人性善 在先鋒時期,余華作品所反映的大多都是人性的惡劣低等的,通過荒誕暴力的寫法來對世界進行無因果的嘲弄、戲謔。而到了90年代,作品所反映的又是一番溫情的人性善,無論是《活著》亦或是《許三觀賣血記》中,都飽含著溫情的人道主義情懷,反映了人性最基本、最直覺、最原始的慾望——「活著」。 3.余華後期作品對先鋒時期的繼承 余華前後期的作品所呈現出天壤之別的差異會讓讀者認為,其作品的前後風格是沒有任何關聯的,實則在余華後期作品中,同樣深含著先鋒時期的敘述手法,在更深層次上體現著對於前期創作的繼承。 3.1暴力的延伸 暴力在余華前期作品得到淋漓盡致的施展,盡管眾多研究者都認為余華後期作品反映更多的是溫情的人道主義情懷,但是余華在其後期作品中仍然矢志不渝的運用著暴力這一筆法為作品著墨。在《兄弟》中的宋凡平為了去接李蘭回來,遭到戴紅袖章的人暴打。「六個紅袖章的人揮舞著木棍,像六頭野獸似的追打著他,一直追打到了售票窗前」。[6]「他脫臼的左胳膊掉了下去,他忘了用胳膊去阻擋打來的木棍,亂棍瞬間砸在了他的頭上,宋凡平頭破血流倒在了牆腳,六根木棍瘋狂地抽打著他,直到木棍紛紛打斷。然後是六個紅袖章的十二隻腳了,他們的腳又是踩,又是踢,又是蹬,連續了十多分鍾以後,躺在牆腳的宋凡平一動不動了」。[7]六個戴紅袖章的人披著偽正義的皮衣對一個普通人窮追猛打,甚至置於死地,表面上傳達了維護正義的要求,實則是個人私慾變態的發泄。暴力依舊穿插在余華90年代以後的作品中,雖然沒有濃重的描寫,但是仍然悄無聲息無限橫亘於其中,帶來的沖擊性仍然讓人驚嘆不已。 3.2荒誕的繼承 荒誕就像許三觀在每一次賣完血後需要吃豬肝和和溫黃酒一樣,成為余華作品裡面的習慣。可以說荒誕是一直存在於余華的所創作的作品中。《在細雨中呼喊》的孫廣才借著物色孫光平老婆趁機強奸自己的兒媳;《許三觀賣血記》的許三觀為了「報仇」許玉蘭給自己扣上的綠帽子,強奸了林芬芳;《兄弟》里李光頭與自己的兄弟的老婆顛倒鳳鸞、如痴如醉。愛情的忠貞、親情的眷顧,都只像一張薄紙,被荒誕的洪流沖破。《活著》里的福貴遭受苦難無限,生活帶給他的絕沒有半點美好,他唯一呼喊在心中的只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里的許三觀只能靠販賣自己身體的血液來作為本錢來維持基本的生活;《兄弟》的宋鋼為了推銷產品,違背身體機能規律去豐胸。生活永遠給予普通人最沉重的苦難,為了生存,奔波勞碌已經沒有任何合理的意義,只能靠出賣自身僅有的機能,來維系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荒誕依然在余華後期作品繼承,在其看似溫和的文章內容背後捅上幾刀。 3.3人性惡的延續 余華童年目睹了醫院的血腥與停屍房的極寒悲愴,形成了一種陰暗的性格,這使得他在先鋒作品中大肆濫用瘋狂的筆法來表達對世界的不滿以及對人性的憎惡。在90年代以後的作品中,由於受到_情的溫暖,其作品稍顯溫和,但人性惡仍然和風細雨的滋潤著角色。《兄弟》的李光頭舉辦選美大賽,睡遍參賽選手,低俗好色的惡趣味為事業有成的李光頭蒙上一片遮羞布;林紅與李光頭進行愛的運動,更是展現了女子的不甘寂寞,追求獵奇的惡習。人性惡在余華90年代作品中仍然獨具一格,風采依舊。 4.結語 盡管余華後期作品內容與先鋒時期區別甚遠,但是其特色的暴力、荒誕仍然延續到他的90年代的每一作品中,不同於80年代那種暴風驟雨、水到渠成的描寫,90年代以後的作品的暴力、荒誕、人性惡更像是底下的暗涌流動,默默地成為作品的一個補給來源。(來源:論余華小說創作後期對先鋒時期的繼承)

熱點內容
小說壞蛋是怎樣煉成的4全文閱讀 發布:2025-07-24 09:03:39 瀏覽:401
類似校霸攻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4 08:59:14 瀏覽:600
好看的小說言情現代短篇男主是政治事業的 發布:2025-07-24 08:55:01 瀏覽:562
好看的禁忌戀小說合集百度網盤 發布:2025-07-24 08:51:59 瀏覽:491
如何寫好校園小說情節 發布:2025-07-24 08:46:20 瀏覽:82
仙俠小說名字 發布:2025-07-24 08:36:36 瀏覽:77
蘇煙蘇煙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24 08:35:43 瀏覽:309
久別重逢的言情小說百度網盤 發布:2025-07-24 08:33:10 瀏覽:16
小說章節名字 發布:2025-07-24 08:29:26 瀏覽:834
天涯法醫類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4 08:27:55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