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現代小說交州省

現代小說交州省

發布時間: 2022-05-05 19:17:58

1. 漢獻帝新傳的小說目錄

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
關於本書構架的詮釋
論中國兩次海洋機遇的喪失
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
唯物史觀與明清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悖論
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
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
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
孔子和老子之辨
官學失守和百家之本
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
歷史各時期游牧方式探討
大漢帝國和中國古代冶鋼技術
亞洲地理簡介
亞洲農業類型
亞洲河流特徵
南亞次大陸特徵
亞洲及大漢帝國主要地理、氣候特徵
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
大漢帝國遼州簡介
大漢帝國瀛州地理簡介
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
大漢帝國疆域圖
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 契子
第一章 初降漢室 第二章 盧荀授課 第三章 出藩之策 第四章 皇兄皇弟 第五章 盧植先行
第六章 麻鋼神兵 第七章 十二神兵 第八章 楊彪父子 第九章 靈帝父子 第十章 童淵王越 第一章 太尉府之會
第二章 皇甫嵩
第三章 並州丁原 第四章 丁原談馬 第五章 翼衛精兵
第六章 鐵翼飛翼 第七章 呂布張遼高順
第八章 呂布趙雲 第九章 回歸洛陽 第十章 呂布趙雲之戰
第十一章 封藩楚王 第一章 襄陽治略
第二章 治略九卿
第三章 武將群英會 第四章 禁衛軍
第五章 劉備取並州 第六章 陳群相伴
第七章 水鏡學府 第八章 諸侯清君側
第九章 賈詡孫堅 第十章 靈帝密旨 第一章 荊州治效 第二章 草廬夜談 第三章 盧公去郭嘉到
第四章 郭嘉投效 第五章 才子猛將 第六章 神匠馬鈞
第七章 四大神匠 第八章 噩夢弩
第九章 永定西涼 第十章 巧得涼州
第十一章 會見閻行 第十二章 涼州閻行
第十三章 隴西安定 第十四章 火燒五丈原
第十五章 難兄難弟 第一章 天下國商(一)
第二章 天下國商(二)
第三章 江東安定 第四章 襄陽軍備 第五章 袁紹速敗 第六章 計緩劉備
第七章 滿寵訪楚 第八章 伊籍故友 第九章 陳登父子 第十章 金陵建設
第十一章 戲志才養病
第十二章 賈詡破曹
第十三章 新楚內治(一) 第十四章 新楚內治(二)
第十五章 新楚內治(三) 第十六章 曹操初敗
第十七章 楚地官制
第十八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
第十九章 交州安定 第一章 楚王選妃 第二章 親征益州 第三章 法正笑談 第四章 定南策
第五章 定蜀望蠻 第六章 周瑜之銳 第七章 劉備軍機 第八章 國策二十四章
第九章 欲謀青州 第一章 青州寇帥 第二章 臧洪南投 第三章 萬農書
第四章 南北賦稅 第五章 九年籌備 第六章 潁川對峙
第七章 沮授之約 第八章 備戰寒潮 第九章 全線侵擾 第一章 青州風波 第二章 拜訪胡昭 第三章 內政風暴 第四章 孔明赴會 第五章 三家制衡
第六章 襄陽盛會 第七章 襄陽雄辯 第八章 晉陽密會 第九章 遼州風雲 第十章 趙雲之威
第十一章 迎娶月英 第十二章 小喬初嫁 第十三章 郭嘉救急 第十四章 關羽黃忠 第十五章 南陽潰敗
第十六章 龐統奇襲 第十七章 長安之圍 第十八章 曹操接旨 第十九章 洛陽角斗 第二十章 漠北之地 第一章 大漢疆域 第二章 左右逢源 第三章 天地之災
第四章 賈詡之志 第五章 曹操之擇 第六章 商軍策
第七章 集商社
第八章 帝王使命 第九章 河東之圍 第十章 黃河水患
第十一章 壺關鏖戰 第十二章 張飛之血 第十三章 鐵血控鉉 第十四章 四面反擊 第十五章 復仇之刃
第十六章 草原之鷹 第十七章 首帥之責 第十八章 騎兵之魂 第十九章 司馬之局 第二十章 覆滅之手
第二十一章 烈焰之心 第二十二章 遼州統一 第二十三章 政教合一 第二十四章 西域雄獅
第二十五章 烏孫奇襲 第二十六章 中亞強敵 第二十七章 亞洲最強 第二十八章 興州大捷
第二十九章 羅馬使團 第三十章 一觸即發
第三十一章 雙龍戲珠 第三十二章 千古遺憾 第三十三章 內陸統一
第三十四章 京都之爭 第三十五章 炎黃廣場 第一章 襄陽風華 第二章 大國民
第三章 東瀛之葬 第四章 海洋帝國 第五章 皇甫嵩
第六章 南北疏途 第七章 帝國之夢 第八章 天地之學
第九章 廉政之刃 第十章 經濟帝國
第十一章 海洋通道 第十二章 泰州攻略 第十三章 帝國風范 第十四章 羅馬之光 第十五章 神秘祭祀
第十六章 赤裸交易 第十七章 完美帝國 第十八章 海灣風雲 第十九章 烏鴉戰艦 第二十章 海灣戰役
第二十一章 帝國盛世 第二十二章 西域錦州 第二十三章 守望之冬 第二十四章 亂血之東
第二十五章 皇子劉巍 第二十六章 吞噬主義 第二十七章 高原血戰 第二十八章 西涼戰神
第二十九章 邦聯王國 第三十章 巴比倫省
第三十一章 耶路撒冷 第三十二章 德黑蘭會議
第三十三章 大國雄風 第三十四章 阿非利加 第三十五章 青年移民 第三十六章 羅馬之鷹
第三十七章 文明之刃 第三十八章 十二神使 第三十九章 軍備貿易 第四十章 噩夢連襲 第一章 紛亂之秋 第二章 命運之旅 第三章 孔明現身
第四章 人之天賦 第五章 賈詡絕計 第六章 解鈴人
第七章 治國新策 第八章 崔浩之疾 第九章 急火攻心 第十章 長子風范
第十一章 父子夜話 第十二章 平定北方 第十三章 大漠風塵 第十四章 聖湖血案
第十五章 最終聖裁 第十六章 銀元稅制 第十七章 京都新政 第十八章 新女性
第十九章 新銀稅制 第二十章 廣富主義
第二十一章 五子良才 第二十二章 天道難違 第二十三章 太子之位 第二十四章 五軍變革
第二十五章 大海軍策 第二十六章 移民潮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農畜工紡 第二十九章 陰陽有別 第三十章 大漢新語
第三十一章 華夏之樹 第三十二章 帝國風華 第三十三章 太子妃
第三十四章 諸王時代 第三十五章 亞漢王
第三十六章 大法典 第一章 告別大漢 第二章 歐亞盛宴 第三章 執政同盟 第四章 最終決裂 第五章 最佳棋子
第六章 希臘戰爭 第七章 雅典和約 第八章 匈奴之歌 第九章 雙重標准 第十章 日耳曼
第十一章 絲綢戰爭 第十二章 卸任
第十三章 晚宴
第十四章 北非之旅 第十五章 巨靈神
第十六章 西非之旅 第十七章 淳樸之民 第十八章 內斗
第十九章 南非之旅 第二十章 東非之旅
第二十一章 文化運動 第二十二章 巨靈之嘆 第二十三章 科技時代
第二十四章 帝王之家 第二十五章 繁華與危機
第二十六章 明爭暗鬥 第二十七章 由分至和 大結局 命運之輪回

2. 交州的交州文明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系 。交州屬於嶺南地區,西漢設交趾郡,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步騭為交州刺史,217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占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 。
嶺南的原住民
由於山多水多,距離遙遠,人們的習俗各異,語言不同,需經數次翻譯才能相同,服飾也與中原華夏人不同。
自公元前100年,漢武帝設置州郡,不少中原人來到這里,和當地人雜居,南越族語言混合了中原華夏族的語言。
公元200年,交州有行政機構所在地的百姓按婚姻禮儀嫁娶,每年八月官府依據戶口登記名冊進行清查,也有其他地方的百姓嫁娶,都是男女自由挑選一種人,結為夫妻,父母也不能阻止(編者語:古代人類就是婚姻自由的!)交阯郡的糜冷縣和九真郡的都龐縣,哥哥死後弟弟娶嫂為妻,是那時世世代代形成的風俗。 (薛綜傳原文:「可謂蟲豸,有靦面目耳」 )。
中國歷史上有「北胡、南越」的說法。南越族是古越族的一支。南越族是嶺南地區的原住居民和主體民族。現代京族以及大部分壯族大部分是南越族後裔。

3. 三國演義中地名古今對照

一、冀州,治安平信都,今河北冀縣。下轄郡國:

魏郡,治所鄴,今河北臨漳西南。

廣平郡,治所曲梁,今河北雞澤東南。

陽平郡,治所館陶,今河北館陶。

平原郡,治所平原,今山東平原南。

清河郡,治所清河,今山東臨清北。

安平郡,治所信都,今河北冀縣。

河間郡,治所樂成,今河北獻縣東南。

勃海郡,治所南皮,今河北南皮北。

樂陵國,治所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

巨鹿郡,治所廮(ying)陶,今河北寧晉西南。

趙國,治所房子,今河北高邑西。

常山郡,治所真定,今河北石家莊北。

中山郡,治所盧奴,今河北定縣。

2、並州,治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下轄:

雁門郡,治所不詳,今山西代縣西南。

新興郡,治所九原,今山西忻州。

樂平郡,治所沾縣,今山西昔陽西南。

太原郡,治所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西河郡,治所離石,今山西呂梁市。

上黨郡,治所壺關,今山西長治北,潞城西。

3、幽州,治燕國薊縣,今北京市西南。下轄郡國:

代郡,治所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

上谷郡,治所居庸,今河北懷來東。

范陽郡,治所涿縣,今河北涿州。

燕國,治所薊縣。

漁陽郡,治所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

右北平郡,治所土垠,今河北豐潤東。

遼西郡,治所陽樂,今河北盧龍東。

昌黎郡,治所昌黎,今遼寧義縣。

遼東郡,治所襄平,今遼寧遼陽。

玄菟郡,治所高句驪,今遼寧寧沈陽東。

樂浪郡,治所朝鮮,今朝鮮平壤南。

帶方郡,治所帶方,今朝鮮沙里院附近。

4、雍州,治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下轄

隴西郡,治所襄武,今甘肅隴西南。

南安郡,不詳。

天水郡,治所冀縣,今甘肅天水西北。

廣魏郡,治所臨渭,今甘肅天水東。

安定郡,治所臨涇,今甘肅涇川北。

新平郡,治所漆縣,今陝西彬縣。

扶風郡,治所槐里,今陝西咸陽西南。

北地郡,治所在今陝西耀縣。

馮翊郡,治所臨晉,今陝西大荔縣。

京兆郡,治所長安,今山西西安西北。

5、涼州,治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下轄:

武威郡,治所姑臧,今甘肅武威。

金城郡,治所榆中,今甘肅蘭州東。

西平郡,治所西都,今青海西寧市。

張掖郡,治所角樂得,今甘肅張掖西北。

酒泉郡,治所祿福,今甘肅酒泉。

敦煌郡,治所敦煌,今甘肅敦煌西。

西海郡,治所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

6、西域長史府,屬魏國,治所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北樓蘭遺址。

置戊己校尉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屯田駐防。

主要國家有:鄯善,於闐,疏勒,龜茲,焉耆,車師後部六國。

烏孫不屬於西域長史,定都於赤谷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國伊什提克。

7、益州(北部),蜀國,治所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下轄:

漢中郡,治所南鄭,今陝西漢中市。

武都郡,治所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

陰平郡,治所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

汶山郡,治所綿虎,今四川汶川西南。

梓潼郡,治所梓潼,今四川梓潼。

東廣漢郡,治所不詳。

廣漢郡,治所雒縣,今四川廣漢北。

蜀郡,治所成都。

犍為郡,治所武陽,今四川彭山東。

漢嘉郡,治所漢嘉,今四川雅安東北。

巴西郡,治所閬中,今四川閬中。

巴東郡,治所永安,今四川奉節。

巴郡,治所江州,今重慶市江北。

江陽郡,治所江陽,今四川瀘州。

涪陵郡,治所涪陵,今重慶彭水。

4. 請問三國時代全國各大城市與現代地名的對照表,多謝!

1、豫州:所轄今豫南部、東部、皖北部、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2、兗州:今魯金鄉縣西北,所轄今山東西南部,豫東部和蘇西北角;

3、徐州:所轄今魯東南部,江蘇北部及皖東北角;

4、涼州:所轄今甘東東部;

5、冀州:河北柏鄉縣北,後遷鄴城,所轄今冀西南部,後被曹操以冀、青、並、幽四州合為冀州;

6、揚州:所轄今蘇南部、皖中南部,浙、閩、贛三省;

7、荊州:所轄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粵三省邊緣;

8、益州:所轄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陝及鄂、甘各一隅;

9、交州: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國廣西的一部分。

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4)現代小說交州省擴展閱讀

三國又叫三國時期,是因為當時天下由「魏、蜀(漢)、吳」三個勢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稱帝,因其姓曹,後世稱之為曹魏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奐禪位於司馬炎,享國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勢力最為強大。

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為表示自己政權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因其控制范圍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後世稱之為蜀漢或簡稱蜀。蜀漢勢力最為弱小,炎興元年(263)劉禪投降鄧艾,享國43年。

建興元年(229),孫權正式稱帝,建立孫氏政權國號吳,因其姓孫,故稱孫吳,又因其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又稱為東吳。

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司馬炎稱帝後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在264年孫皓即位後 ,交州(約今廣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

兩年後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晉將毛炅擊敗。269年孫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271年方奪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 。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

他以賈充為大都督 ,上游王濬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

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5. 交州的領土那去了

古代的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北部,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北部、紅河下流地區。由於其地理位置的因素,自古以來就是不同人種、不同民族互相接觸和繁衍生活的地方。越南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北山文化」遺跡中發掘的十七件頭骨中,有六件屬美拉尼西種族,八件屬印度尼西亞種族,一件是蒙古種和印度尼西亞種族,另有二件不詳。據此而證,越南最早生活的人,是印度尼西亞種人和美拉西亞人。 現代越南民族以越族為主,其源於現代中國南方中「百越」的一支。所謂「百越」,是當初中原地區對居住長江以南地區未納入中原勢力范圍內的各個部族的統稱。其范圍很廣,北起長江流域,南至紅河三角洲,東自海濱,西至四川。由於居住的地方不同,名稱也不同。居住在浙江一帶的稱為東越(甌越、東甌);福建一帶稱閩越;廣東一帶稱南越;四川一帶稱夷越;廣西與越南東北部稱西甌越;居住紅河一帶稱雒越。而現代越族正起源於史稱「文郎部族」的雒(亦稱「雄」)越。 約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居住在越南東北部現諒山一帶的蜀部族南下,與居住在紅河下游的文郎部族發生戰爭。文郎部族被擊敗,蜀部族首領蜀泮建都於螺城,取國號甌雒國,成立了越南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 秦統一中國後,努力向南擴張國土。公元前213(秦始皇34年?),秦派趙佗進駐南越(現今廣東),並設象郡,將所獲的越南北部歸象郡管理。後趙佗滅甌雒國,設立交趾、九真二郡。秦滅亡後,趙佗稱藩於漢,封南越王。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削藩,漢軍平南越後,前出至現越南峴港一帶,增設日南郡。交趾、九真、日南統稱交趾三郡。 公元40年,演州的征側、征貳(史稱二征夫人)起義,各地起義軍基本上佔領了三郡全境。公元42年,馬援(伏波將軍)由海上登陸交趾。擊敗二征的起義軍,並於二年後平定三郡。 公元203年,漢把交趾三郡和南海、桂林三郡合並,稱為交州。 漢滅,三國時期,交州屬吳國管轄,並重新交割成廣州(范圍包括廣東,廣西)和交州(原交趾三郡)兩個行政區域。公元280年,晉滅吳,交州牧陶璜投晉。在漢末至南北朝時代的宋、齊、梁時期,交州地區由於中央權力一直無力兼顧,實質的管理權力基本上歸於委派的主官手上。 公元544年,交趾李賁、並韶起義。建立萬春國,建都龍編,李賁為南越帝,並韶為相;545年,南朝大將陳霸率軍南下,雙方戰至550年,梁朝內部大亂,陳霸回兵滅梁,建立陳朝,此後陳朝大軍在重征萬春國,與李賁的繼任者趙光復成膠著狀態。 公元586年,隋滅陳統一中國。602年隋大將劉與滅萬春國。交州重新又分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公元618年,唐滅隋,設交州總管府。公元679年,由於軍管不力,起義頻發,所以將改交州總管府為安南都護府。 公元905年,五代十國之亂將起,安南曲承裕起兵割據安南都護府,後被南漢擊敗,曲承裕被殺,後繼者楊廷芝、吳權等人的努力,公元938年,經「白藤江大戰」一舉擊敗南漢軍。吳權建立了越南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朝代——吳朝。公元968年,越南朝代更迭為丁朝。 公元980中國宋朝以丁朝不穩為由,出兵越南。越南黎恆繼位,建立黎朝。芝陵一戰,越南軍隊擊敗宋軍。 公元1010年,越南李公蘊建立李朝。公元1075年,李常傑攻宋。破欽州、廉州,圍邕州(南寧),城破後,屠城。公元1076年,宋將郭逵領兵入越,雙方長期對峙,最後議和。李朝向宋納貢,宋承認大越國。 公元1225年,越南陳守度建立陳朝。與此同時,蒙古族興起。 公元1257年,蒙古以兀良哈台為將,首次攻擊越南,將越南將領陳國峻擊敗;公元1284年及1287年,蒙古先再度二次攻擊越南,都被越南軍擊敗。 公元1400年,越南胡季嫠成立胡朝。1406年,明朝以討胡復陳的名義進攻越南並佔領全境,取消越南國號,直接委派官吏統治越南。 公元1418年,越南黎利起義。1427年,起義軍與明和談。明軍撤出越南,黎利於1428年稱帝,定都東都(現河內),國號大越,史稱黎朝。 公元1527年,莫登庸廢黜黎帝,建立莫朝;1530年,黎大將阮淦立黎氏後人為帝,恢復黎朝;雙方形成黎朝在南,莫朝在北的對峙狀態,越南史稱南北朝。中國明朝出兵干涉,莫登庸割現高平一帶予明朝,後莫朝被黎朝所滅,在明朝的保護下,偏安於高平。此後,越南各派勢力重新洗牌,形成鄭氏(北方)與阮氏(南方)繼續割據的局面。 公元1697年,南明楊彥迪殘部退入越南南部,被驅逐至現越南最南部地區;1733年,阮氏攻佔該地區,越南現代的疆土范圍基本形成。 公元1771年,阮岳、阮惠、阮呂兄弟發動西山起義,先後擊敗南阮北鄭,立黎氏後人昭統為帝。其後鄭氏後人作亂,黎昭統逃亡至中國清朝;清朝派兩廣總督孫士毅以兩廣、雲貴之兵入越;1789年,阮惠擊潰清兵,立西山朝;同時向清朝稱臣。1802年,原南阮貴族在法國人的支持下,滅西山朝,成立阮朝。 公元1862年,法國進入越南;1844年,越南完全淪為法國殖民地。 1946年,國民黨軍轍出越南北方,法國重新進占越南。

6. 三國殺之生肖守護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三國殺之生肖守護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三國殺之生肖守護
作者:嗜殺仁者
大漢交州
更新時間2011-5-9 13:00:51 字數:3056
交州刺史部,郡七,縣五十六。轄境相當於今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部分,以及越南的一部分(即兩廣及越南北部)。戶不低於30萬,人口逾百萬。
轄七郡:南海郡:治所番禺,下轄七縣(城),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
蒼梧郡:治所廣信,下轄十一縣(城),廣信、謝沐、高要、封陽、臨賀、端谿、馮乘、富川、荔浦、猛陵、鄣平。
鬱林郡:治所布山,下轄十一縣(城),
布山、安廣、阿林、廣郁、中溜、桂林、潭中、臨塵、定周、增食、領方。
交趾郡:治所龍編,下轄十二縣(城),龍編、羸阝婁;、安定、苟漏、麋泠、曲陽、北帶、稽徐、西於、朱鳥?、封谿、望海。
九真郡:治所胥浦,下轄五縣(城),胥浦、居風、咸懽、無功、無編。
日南郡:治所西卷,下轄五縣(城),西卷、朱吾、盧容、象林、比景。
合浦郡:治所,下轄五城縣(城),合浦、徐聞、高涼、臨元、朱崖。
徐聞城,今廣東省雷州半島南端,離朱崖洲(今海南省)相隔最近,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主角即於此出生。
交州地方廣大,人口眾多,地勢險要,毒氣害蟲又多,最容易發生叛亂。當地的珍寶有珍珠、香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鸚鵡、翡翠、孔雀和其它奇珍異物。由於地處荒遠,那時官吏大都肆無忌憚,欺負虐待百姓,橫征暴斂,百姓怨聲載道,……
以上

7. 古代是如何劃分區域的即行政區域的大小,比如現代的分為:省-市-縣-鎮-村

秦是郡縣二級制,漢州郡縣三級,唐道州縣三級,宋路州縣三級,元代省路府州縣五級;
秦:郡縣制,在郡縣制底下,共設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當於省長)、尉(相當於防區司令)和監(相當於監察專員)各一。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漢:州郡縣,大漢十三州,之下是郡縣
州作為行政區,在郡之上設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十三個州為:司隸(治雒陽)、徐州(治剡縣)、青州(治臨淄)、豫州(治譙縣)、冀州(治高邑)、並州(治晉陽)、幽州(治薊縣)、兗州(治昌邑)、涼州(治隴縣)、益州(治雒縣)、荊州(治漢壽)、揚州(治歷陽)和交州(治龍編) 。興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則至漢亡,全國有十四州。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
唐朝採用了「道州縣」三級制,但是「道」的實際許可權相互間差異很大,變革繁多,而且其基礎往往是節度使的實際權力膨脹,所以這一體系常被稱為「虛三級」。而且唐朝疆域經歷了顯著的擴張到鼎盛到縮減的過程,後期逐漸趨向藩鎮割據的分裂狀態,行政區劃的記載已經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設的「道」的概念,仍然影響了之後的宋朝,並成為「路」的原形。
唐太宗初設各道大致范圍:
關內:大致相當於今陝西中、北部,甘肅隴東以皮內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大致相當於今河南、山東二省黃河以南、江蘇、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區。
河東:大致相當於今山西全省與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的地區。
河北:大致相當於今河北長城以南.河南及山東二省的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山南:大致相當於今四川東部,陝西、甘肅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區。
隴右:大致相當於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的地區。
淮南:大致相當於今安徽、江蘇、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東部長江以北的地區。
江南:大致相當於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蘇、安徽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貴州東北部的地區。
劍南:大致相當於今四川中部和雲南北端。
嶺南:大致相當於今廣東、廣西二省和越南東北部的地區。
唐玄宗時增設的幾個道大致范圍:
江南東道: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蘇長江以南地區。
江南西道: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東部長江以南地區。
黔中道:今貴州全部及其與四川、湖南、廣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
山南東道:將原山南道以四川與陝西兩省東境作為分界線劃分,以東為山南東道。
山南西道:將原山南道以四川與陝西兩省東境作為分界線劃分,以西為山南西道。
京畿道:分關內道長安附近諸州增設京畿道。
都畿道:河南道洛陽附近諸州增設都畿道。
道下轄府、州,府、州下領縣。639年(貞觀十三年),10道統領府、州358,縣1551;開元末年(740年),15道統領府、州328,縣1573。至唐中宗時共有6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單於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宋:宋朝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繼承了唐朝的羈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時在地方設置路,路是直轄於中央並高於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稱上道改為路),後析為十八路,又析為二十三路。
宋初,太宗因襲唐朝舊制,分全國為13道:河南道、關西道、河北道、河東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隴右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東道、劍南西道、嶺南道。但不久,在993年(淳化四年)把全國又合並為兩京(東京、西京)10道;去隴右、山南東、山南西三道,並劍南東、西道為一;改嶺南為廣南道;增設兩浙道。但第二年即廢,於是正式廢去道制,改為路制。
在宋太宗初年,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已設21路,第三年後又為19路,989年(端拱二年)改為17路,992年(淳化三年)有16路。可見,在淳化五年以前的15年中,宋太宗一直實行「道」、「路」並存的行政區劃制。淳化五年後,全國設路也未有定規。在997年(至道三年)始定天下為15路:京西路、京東路、河北路、河東路、陝西路、淮南路、江南路、兩浙路、福建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西川路、峽西路。1020年(天禧四年)增至18路,宋真宗分西川路和峽西路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4路,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1074年(熙寧七年)增至23路,宋神宗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分陝西路為永興軍、秦鳳兩路,分京西路為南、北兩路,分河北路為東、西兩路,分京東路為東、西兩路。1085年(元豐八年)頒行的《元豐九域志》,即依據23路的行政區劃制編寫的,京畿所在的開封府則不在23路之列。1105年宋徽宗將國都開封府置為京畿路,合稱為24路。1122年(宣和四年),宋徽宗與金聯盟,約定滅遼後,金將燕雲16州歸還宋朝,因而宋擬置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但金滅遼後失約,所以北宋末年號稱擁有26路,實際上還是24路。
南宋政治經濟中心轉移至兩浙東路,1142年分路16:兩浙東路、兩浙西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嘉定元年(1208年)宋寧宗改為17路,把利州分為東、西兩路。
元代開始,出現了一種新的行政區劃制度,其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為行省(簡稱為省),因此稱為行省制時期,該時期從13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歷經元、明、清三代。元朝開始實行行中書省制。「行中書省」的全稱為「某某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某某行中書省」或「某某行省」。元代的行省制是沿襲自金國的行尚書省。開始它和金國一樣,只是一種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臨時機構。後來由於戰爭等各種因素,行省也開始干預地方政務,逐漸變成了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轄范圍很大,改變也比較頻繁。到了中葉,開始穩定下來,將全國分為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地,以及10個行中書省。省下有路、府、州、縣,路歸省管。府和州有的歸路管,有的歸省管,還有的州歸府管。縣有的歸路管,有的歸府管,有的歸州管。元代將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區稱作「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由中書省直接管轄,不屬於任何行省。此外,元政府設立了宣政院(初為總制院),除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外,還負責統轄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詳細請網路元朝。

8. 我要找一本小說

天生郭奉孝,郭嘉新傳(輔佐的)
三國厚黑傳 這本書寫得很好,很搞笑

三國之董卓大傳 17K首發的,這本相當有個性。。。看書名就知道了。。主角是這個。

三國戰神(武藝比呂布還強的主角)
無奈三國 (非常不錯的三國)
東萊太史慈(主角能和呂布一爭高下)
三國志之輔佐劉備(雖然沒當君主,但歷史上有名的MM一個沒落下,成了劉備手下凌駕於諸葛龐統的軍師,還有很多私人描寫,遊走與各大勢力之,用現代知識把MM)

白日夢之三國(這本還行,可以打發下時間)
商業三國(主角附生劉備,yy出來一個自己的商業體系,看得很爽。好像也是為數不多沒有娶蔡琰的。蔡後來嫁了高順)

我是阿斗,我不要人扶(劉阿斗的主角。。。。比較少見)

桓侯再生 張飛。。。。

乜視三國 一本很特別的三國類書,說是網游又不像網游。。。

9. 跪求穿越三國以交州為根據地的小說!!

《海之三國》,男主群穿至南粵。

10. 梧州曾貴為交州刺史部,如今為什麼只混了個地級市

一.梧州曾經是兩廣地區、嶺南地區的政治中心:

梧州在歷史上的地位,遠要比南寧、桂林、貴港等地級市要高得多。南寧(邕州)在唐朝時期、宋朝時期、民國時期,都做過廣西的政治中心;桂林(桂林府)在明朝時期、清朝時期、民國時期,也做過廣西的政治中心;貴港(桂林郡治所布山縣)在秦朝時期、漢朝時期,也做過一段時間廣西的政治中心。

而梧州雖然在歷史上始終沒有做過廣西的治所,但是卻做過兩廣地區的政治中心、做過整個嶺南地區的政治中心。兩廣地區的政治中心、嶺南地區的政治中心,自然是要比只是單純是廣西的政治中心要高得到多。

1. 梧州曾經是漢朝交州刺史部治所:

漢朝初期是還沒有「交州刺史部」這個行政區劃的,漢朝初期的嶺南地區也不是漢朝的直接管轄之地,而是藩屬國南越國。直到漢武帝時期,南越國發生丞相呂嘉之亂,漢武帝在原南越國之地設置南海郡、鬱林郡、蒼梧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儋耳郡、珠崖郡共9個郡。並在9郡之上,設置交州刺史部管轄之。

而交趾刺史部的治所,就是位於蒼梧郡廣信縣,即今梧州。這是歷史上梧州貴為整個嶺南地區的政治中心時期,當時的交州刺史部轄地包括了今天的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越南,共2省 2特別行政區1自治區1國。可見梧州在漢朝時期的地位,是多麼的崇高。





3.梧州實力也達不到副省級城市的要求,因此只能屈居地級市了:

梧州也想競爭一下廣西省會,自然是沒戲了。退而求次,副省級城市有沒有可能呢?這自然也是不可能的。鄰近的廣東省,雖然也有兩個副省級城市,分別是廣州市、深圳市。但是人家廣州市、深圳市,那都是世界級大都市、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之一,GDP(經濟總量)年年突破上萬億。梧州市與廣州市、深圳市自然是沒有可比性的,且在廣西目前連一個副省級城市也沒有。就連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目前也還達不到副省級城市的要求,只能是望「副省級城市」而興嘆。

現代社會,已經沒有了嶺南地區政治中心、兩廣地區政治中心的說法。而梧州市也競爭不過桂林市、南寧市,成為廣西的省會、首府。退而求次的副省級城市,梧州市也是遠遠達不到要求。因此曾經貴為漢朝交州刺史部治所、明清兩廣總督駐地的梧州,在現代就只能屈居成為一個地級市了。希望未來的梧州,能夠在經濟方面奮起發力、大放異彩,能夠力爭做個桂東地區經濟中心也不錯。




熱點內容
殺手長篇有聲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1:45:27 瀏覽:135
名字有至尊的小說 發布:2025-07-07 21:44:28 瀏覽:952
找一本僵屍之類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1:44:18 瀏覽:248
有華什麼的小說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7-07 21:31:47 瀏覽:92
驕縱的青春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07 21:29:00 瀏覽:462
推薦一本小說的作文 發布:2025-07-07 21:28:14 瀏覽:502
異國奇緣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7 21:26:57 瀏覽:290
遮天小說免費讀 發布:2025-07-07 21:26:03 瀏覽:105
玄幻虐心言情催淚小說完結 發布:2025-07-07 21:11:39 瀏覽:998
男變女校園百合小說 發布:2025-07-07 21:09:08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