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本小說流派
1. 白樺派的流派風格
1904至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資本主義飛躍發展,文化藝術方面接受了歐洲19世紀文藝思潮的影響。屬於白樺派的上層社會青年知識分子,摒棄了自然主義文學對現實生活所作的陰暗的描寫,他們充滿發揮個性的光明與希望。以1914年所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契機,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的民主主義思想運動的高潮,強烈地影響了日本。日本知識分子對人類光明的理想與不斷地前進的可能性懷抱希望。白樺派的文學藝術在這種思潮下進入了全盛時期,成為大正時期文學的主流,並給以後的日本文學留下深遠的影響。
由於有島武郎傾向於唯物史觀社會主義思想的主張,與白樺派一般為唯心主義的觀念,逐漸地發生矛盾。這一流派的主持者武者小路實篤從事於組織空想的「新村運動」,遭到失敗。
1924年東京大地震導致了《白樺》的停刊。特別是唯物主義思潮的發展,使白樺派的文學藝術思想逐漸衰微。
2. 日本近代文壇上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流派是
日本文學所主張的審美標准和評價准則密不可分 日本文學從最早的長篇小說《源式物語》開始 就以凄迷的朦朧感為美 物哀意識濃重 更使得作品主觀性強烈 個人意識在作品中尤為突出 即便是後來的現實主義大師夏目漱石在其作品中也是充斥著個人的感覺 所以很難說日本文學對於現實的反映有多少真實的成分 這與日本民族本身的特點 思維習慣 文化傳統等方面關系重大
相對來說能夠深刻反映日本現實的作品都出現在近代 這是現實主義傳入日本以後 才逐漸形成的創作氛圍 從二葉亭四迷開始 日本文學中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文學 在他之後就首推夏目漱石了 後來的島崎藤村 芥川龍之介也都是繼承了夏目漱石的創作風格的作家
至於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以及現在在中國最有市場的村上春樹 其作品中都有反映現實的傾向 但並不能算深刻的描畫出日本社會的面貌 還是個人的感覺多一些
所以我只推薦夏目漱石 但其他作家的作品也是值得一看的
下面是一段日本文學史的內容,我們也可以從中找到日本現實主義的脈絡:
日本近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二葉亭四迷。日本近代小說產生的標志性作品及近代文學的開端是以二葉亭四迷的《浮雲》作為標志的,屬於寫實現實主義。日本近代最傑出的文學代表人物是夏目漱石,代表作是《我是貓》,這期間日本的文學主潮是自然主義,代表人物是島崎藤村,他的作品揭露性和批判性都十分的強,代表作是《破戒》。之後日本近代文學產生了分化,出現了三個反對自然主義的流派,白樺派(新理想派),代表人物是志賀直哉,他被稱為小說之神。唯美派(新浪漫主義派),代表作家是谷崎潤一郎,代表作品是《春琴抄》,新思潮派(新現實主義派),代表作家是芥川龍之介,被稱為鬼。
下面是推薦的作家作品以及簡單的介紹 當然不可能找出所有的反映現實的作品
夏目漱石:1905年發表《我是貓》反響強烈。接著中篇小說《哥兒》、《旅宿》和短篇小說集《漾虛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躍而為日本文壇的知名作家。1907年,他辭掉教職,從事專業創作,探討愛情與遺產問題的長篇小說《虞美人草》開始連載,接著又陸續發表了《三四郎》、《其後》、《門》三部曲。
二葉亭四迷:長篇小說《浮雲》
小說通過一個正直而有學問的青年,被政府機構排擠、被情人鄙棄的命運,披露了明治時代官場的腐敗和人情的淡薄,揭示出封建傳統與西方近代文明的矛盾,塑造了日本文學史上第一個不滿現實卻無力反抗的「多餘人」形象,被譽為日本近代現實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
1906年和1907年,連續發表了長篇小說《面影》和《平凡》。
島崎藤村:
1906年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破戒》小說塑造了一個熱心教育事業的青年教師瀨川丑松的形象。丑松是新平民,為避免社會的歧視,隱瞞自己的出身。後接受了平等思想的影響,公開了身份,以致不能繼續任教。作品揭露野蠻的封建身份制度和各種惡勢力,博得廣泛贊揚。 藤村的自然主義代表作家地位由此確立。
長篇小說《春》(1908)敘述了《文學界》創辦時的情況和他們的文學觀,反映明治20年代新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抱負和苦悶,人物原型都是《文學界》雜志同人,因而有重要的文學史料價值。
「大逆事件」 後完成的長篇小說 《家》(1910~1911),寫明治時期兩大家族20多年的興衰史和在封建家族制度束縛下人們的苦惱,也描寫了遺傳、性慾對人的影響,被看作自然主義的代表作。 回憶《文學界》時代的《春》和描寫世家沒落史的《家》,開辟了自傳體長篇小說的新領域。
芥川龍之介:
十月革命後,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萌芽,芥川也在時代的影響下,著重寫反映現實的作品。其中有歌頌與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頹唐消沉形成明顯對照的淳樸善良的農村姑娘《桔子》(1919),表現現代男女青年苦悶的《秋》(1920),刻畫少年心理的《手推車》(1921),描寫農村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塊地》(1923),嘲諷乃木希典的《將軍》(1920)以及批判軍國主義思想、對下層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個寶》(1927)
3. 如何評價日本的無賴派文學
我是bord,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無賴派指的是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的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間活躍於日本文壇的一個重要作家流派。
他們所主張的「人性解放」就是拋棄道義和人情的一切虛偽,著力揭示人性的陰暗面,從自虐中追求自我完善,從埋沒在世俗的灰塵中挖掘人的真實,以重新建立個人主義的自我意識。他們這種頹廢思想是基於對世界的認識採取了虛無主義的態度,是以對社會和人不可信賴為基礎的。他們對現存的一切都感到絕望,統統加以斥責和拋棄,認為在戰後的廢墟上倖存下來,無抱負可談。
4. 介紹一下日本文學界各種類型作品的代表人物!或者是日本文學的發展!
日本文學一般分為三個主要時期:上古文學、中古文學以及現代文學
上古日本文學 (八世紀)
日本直到中國的漢字傳入之後才開始有書寫系統,但在最早漢字尚未能適用於書寫日語時,中國文言文仍是唯一的文學形式。直到後來才發展出能夠用於表記日語的萬葉假名(萬葉仮名) ,純粹假借一套指定漢字的發音來表記日文詩歌。在日本奈良時代所創作的作品包括712年的《古事記》(為神話與史實參半的史書)、720年的《日本書紀》(以編年體寫成,為日本流傳至今最早的正史)和759年的《萬葉集》(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假名即是以此書命名)等。
此時在文學創作上所使用的日文,無論在語法和音韻等方面皆與後來的日文有明顯的差別。甚至同時各地已經出現明顯方言上的差異。
古典日本文學 (九世紀至十二世紀)
古典日本文學的經典名著《源氏物語》。古典日本文學與日本平安時代的文學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此時被譽為「日本藝術與文學的黃金時期」。女性文學家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語》被視為當時最傑出的經典名著,該書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長篇小說。此外同時代重要的文學作品尚有905年的《古今和歌集》(為一部和歌總集)以及990年代由另一位女性作家清少納言的《枕草子》(散文集,描述對生活、感情與貴族生活等的觀察與感想)。伊呂波(いろは)是一首排列日文假名的全字母句(「いろは」是該詩歌的首三個音),同樣創作於平安時代前期。
相較於同時期中國正處於唐宋的詩歌黃金時期,當時的日本並沒有傑出的詩人,詩歌大都是宮中朝臣或女性所創作,而貴族氣息則反映在詩歌的端莊、老練,並注重修辭表達情感上。
中古日本文學 (十三世紀至十六世紀)
近代日本文學
明治、大正、昭和時期文學 (1868年-1945年)
近現代文學
5. 日本近現代文學史上有哪些流派作家,分別有什麼作品
明治時期 (1868~1911) 1868年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文學開始的標志。坪內逍遙(1859~1935)的小說理論著作《小說神髓》的發表,具有近代文學啟蒙的性質。二葉亭四迷寫出近代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浮雲》,森鷗外相繼發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義小說《舞姬》,確立了近代文學的發展方向。硯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紅葉(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紀末最暢銷的小說。20世紀初,受西方影響,自然主義文學興起。代表作家島崎藤村的長篇小說《破戒》具有強烈批判現實的傾向,田山花袋的小說《棉被》卻不乏自然主義文學的特點,受到自然主義文學理論家的贊許。卓立於這一運動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其代表作《我是貓》以嬉笑怒罵的諷刺給予近代社會的種種弊端以有力抨擊。
大正時期 (1912~1925) 近代文學進入末期,以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為首的白樺派作家和以芥川龍之介 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為文壇主流。芥川的小說以懷疑主義對「人性的自私」等社會現實進行考察,悲觀的結論導致其自殺,也意味著大正文學發展的終結。
昭和時期(1926~1988) 及其後 日本現代文學開始形成並得以發展。初期文壇的主流是無產階級文學。1928年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簡稱納普)成立,促進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成熟。小林多喜二和德永直(1899~1958)的小說《蟹工船》和《沒有太陽的街》是典範之作。與革命文學並立的是新感覺派作家,其代表橫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 等在 當時有一定影響。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展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許多作家被徵集從軍,文壇冷寂不振。
6. 什麼是(日本)白樺派作家
白樺派是日本現代文學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創刊於1910年的文藝刊物《白樺》為中心的作家與美術家形成。他們主張新理想主義為文藝思想的主流,因此也稱為新理想派。該派的作家主要有武者小路實篤、有島武郎、有島生馬、志賀直哉、木下利玄、長與善郎等人。受白樺派的影響而成長起來的日本知名人士有劇作家倉田百三、詩人千家元等。
歷史發展
日本現代文學中一個重要的流派,以文藝刊物《白樺》(創刊於1910年)為中心的作家與美術家所形成。他們主張新理想主義為文藝思想的主流,因此也稱為新理想派。
在日本文學上首次否定了自然主義(十九世紀產生於法國的一種採取自然主義創白樺派作手法的文藝流白樺派派,以佐拉為代表。是一種文藝創作上的不良傾向,著重描寫現實生活中個別現象和瑣碎細節,但不能正確的反映社會的本質。推出新理想主義,主張個性解放,宣揚人道主義。
1916年至1917年間存活的在日本文壇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流派。白樺派的創作主題是反對戰爭、反對壓迫、追求和平、反對舊道德對自我的束縛、同情弱小者、表現強烈的自我意識,這一主題是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活躍的民主主義社會思潮緊密聯系的代表作家有武者小路實篤、有島武郎、志賀直哉等。
7. 新感覺派小說流派特徵是什麼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fmapor
注重心理分析——新感覺派小說的特點新感覺派是崛起於20世紀20年代日本文壇的一種現代主義流派,突出特點是強調主觀感受,注重心理分析。其作品主要描寫了現代都市生活中人的空虛和異化,以及都市的消費性和商業性所導致的拜金主義的盛行,並突出描寫了夜總會、酒吧、舞會、跑馬廳等畸形環境中人的病態行為和畸形心理;善於描寫人物情緒的流動、人物內心的主觀感受,並善於把客觀生活加以情緒化、意象化。這些創作都帶有明顯的現代主義色彩和特徵。在我國把這種流派稱作「心理分析小說派」,或現代派。我國當時的新感覺派作家主要有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戴望舒等。劉吶鷗、穆時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覺派的影響。新感覺派的創作題材多取材於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態生活,並通過描寫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世相世態,暴露出剝削階級男女的墮落與荒淫、寂寞與空虛,為開拓中國現代的「都市文學」建立了極大的功勞。劉吶鷗的小說集《都市風景線》不僅是我國最早出版的新感覺派小說集,也是最早出現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說集。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們提倡作家要「純客觀」地挖掘與表現人物的潛意識、隱意識活動,以及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由某種客觀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變態心理。相比之下,施蟄存的小說創作則高於劉吶鷗和穆時英。施蟄存的病態小說,題材更為廣闊,內容也更為豐富。他不僅以上海為主要場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態生活,而且還對上海市郊小城鎮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掃
8. 日本文學方面達人請進!!求有關文學流派的事情!
川端康成的悲美文學與現代主義
《雪國》、《 古都 》、《千隻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代表作,他以這三部小說獲得了一九六八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除泰戈爾之外,他是獲此殊榮的第二位東方作家。
日本民族創造了一種具有濃郁審美情愫的民族。泰戈爾曾經這樣評價過:「日本民族創造了一種具有完美形態的文化, 發展了一種視覺美,從美中發現真理,從美中發現美。」 而川端康成的小說就充分展示了日本傳統文化的內在美,刻意追求一種「殘照在戰敗而荒蕪了的故國山河的日本美」;他的小說將凝重與冷清,濃艷和頹廢,不可捉摸地結合在一起,精緻而富有朦朧的詩意,其中貫穿著一種淡淡的東方宿命,蘊含著人生的徒然與美的終結,以及無端的人生哀愁,這些使川端的小說產生了一種空幻而無從把握的藝術美感,並使其在藝術上的創新和獨特的美學風格為世人所矚目。
川端康成與現代主義
日本文學在20世紀創造了自己的輝煌,並通過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先後獲諾貝爾文學獎而走向世界。這充分說明日本文學從近代以來既大力吸收西方文學,又根植於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作為日本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創作方法不是單一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復雜的、不斷變化的。他的創作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時期:
一、新感覺派時期
在日本現代文學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與無產階級文學迥然不同的新感覺派文學。川端康成就是從1924年10月參與創辦《文藝時代》雜志、發起新感覺派運動時正式起步的。
新感覺派運動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現代派藝術運動有聯系,特別是同關東大地震以後流行起來的達達派、表現派和超現實主義藝術的泛濫是密不可分的。當時,文學界的年輕作家橫光利一和川端康成(兩人並稱為新感覺派雙璧)對一切舊有文藝形式提出否定,主張追求「新的感覺、新的生活方式和對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探索「表現形式上的革新」,即文體改革和技巧革新。他們甚至公開提出「破壞既有文壇」,進行「文藝革命」的口號。他們《文藝時代》的《創刊詞》中指出:「我們的責任是應對文壇上的文藝加以革新,並進一步把人生中的文藝或藝術觀念從根本上加以革新。」川瑞康成和片岡鐵兵從哲學思想到文學形式對新感覺主義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主要論點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l)主張主觀是惟一的真實,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從而強調文藝要「表現自我」,而「表現自我」又全取決於「新的感覺」。所以他們以為感覺就是將其觸發對象從客觀形式變為主觀形式。(2)主張文藝創作應把感性、知性放在理性之上,表現自我感覺和主觀感情,從而貶低和否定理性的價值和作用,全然以個人的「感覺生活」取代理性認識。(3)他們主張形式決定論,強調「沒有新的表現,就沒有新的文藝。沒有新的表現,就沒有新的內容。而沒有新的感覺,也就沒有新的表現」。(4)主張文學革命,否定 日本文學傳統,認為「過去時代的文藝已經無力傳播現代精神」,而現代主義是最好的新的表達方法。
新感覺派的理論是以主觀唯心主義作為哲學理論基礎的。他們致力於探求自我,用自我的信仰來代替其他一切信仰,即相信主觀的力量,相信主觀的絕對性,立足於「擴大主觀」。而他們在文學創作上,重視表現自我感覺和主觀感情,重視主觀和直感的作用,對現實生活採取否定的態度,標榜文學的創作無目的性,無思想性。在創作方法上,新感覺派是西方各種現代派藝術的綜合體,橫光利一在《新感覺活動》一文就直率承認:「未來派、立體派、達達派、象徵派、結構派,以及如實派一部分,都是屬於新感覺派的東西。」川端康成在《答話家的詭辯》一文中批駁一些評論家指責新感覺派完全模仿莫朗時更形象地說:「可以把表現主義稱做我們之父,把達達主義稱做我們之母,也可以把俄國文藝的新傾向稱做我們之兄,把莫朗稱做我們之姐。」
綜觀新感覺派作家的理論和創作,我們可以發現,新感覺派文學的首要特點是 重視主觀感覺,而且這種感覺必須是新的;此外,喜歡使用奇特的形容、新穎的文體和特異的構思等,也是其特點。
橫光利一和川端康成雖然同屬於新感覺派,但是也各有特點:前者多從理智的感覺出發,後者常常從感情上加以表現。
新感覺派的理論基礎是脆弱的,他們主要是由創作來支撐。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橫光利一的《蠅》、《頭與腹》、《春天馬車曲》;片岡鐵兵的《幽靈般》、《鋼絲上的少女》;中河與一的《刺綉的蔬菜》;今東光的《瘦新娘》等。就川端康成的實際創作而言,他創作了用比較純粹的新感覺派方法寫出的,帶有濃厚新感覺派特色的手掌小說集《感情裝飾》(1926,共計收入35篇手掌小說),該小說集被橫光利一評為用刀刃造出的花朵。林房雄在《川端康成的美》 中還敘述了一個象徵性的值得記憶的回憶:「他在獄中尚未判決是,中野重治送來了該書。出獄後前去表示感謝,中野回答說:『那可是本好書,最起碼是很美的。』自己讀了十幾遍,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寫文章。」 這個時期他還創作了短篇小說《梅花的雄蕊》和中篇小說《淺草少男少女》,除此以外,他還創作了一些新感覺派特色不是很濃厚的作品,如《十六歲的日記》(1925)。
總括來說,在哲學思想和文學思想上,新感覺派無批判地接受西方現代主義哲學的消極影響,無視社會生活中主流的、本質的東西;在表現技法上,盲目模仿西方現代主義,無視日本文學傳統的繼承,恐怕可以說,這是新感覺派的失敗原因之所在吧。川端康成在其後估價新感覺派在文學實踐活動的失敗原因時,寫道:「無可諱言,從被稱為新感覺派的諸位作家的作品中,我很少感受到新時代的生活氣息。」 他還做過具有重要意義的告白式的回憶:「《文藝時代》期間,我確實努力是自己做新感覺派。但是,我又不斷地懷疑自己是否有新感覺派的才智,是否有像橫光利一那樣的新感覺派才智。而45年後的今天,我寫作時早已忘記了什麼新感覺派,但有時想起來,我現在仍根據自己的感覺而創作。橫光利一已去世30年了,想起來,在過去的新感覺派作家中,我還是最執拗地持久地繼續做感覺派。在發表處女作時代,作為朋友而結識了新感覺派各位,可以說是我的命運吧……新感覺派、《文藝時代》都產生於應該產生的時代,並起到了喚起下一代的作用。」 新感覺派文學運動的洗禮對川端康成的文學生涯意義重大。首先作為新感覺派文學的旗手,川端康成進一步確立了自己的文學家地位;其次,自幼形成的孤僻性格或感受性,此時漸漸上升為一種自覺、明確的文體意識,進而形成文學上一貫始終的主觀唯美特徵。
二、意識流小說時期
1927年5月《文藝時代》停刊和新感覺派運動高潮過去不久,川端康成的創作道路便出現了轉折,創作方法也發生了變化。
1929年4月,川端康成成為《近代生活》雜志的同人,同年10月,又成為《文學》雜志的同人。這兩個雜志都大力宣傳介紹西方現代派文學,如《文學》自創刊號起連載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意識流小說——《斯萬之家——追憶逝水年華》和法國詩人蘭波的象徵主義長詩——《在地獄中的一季》。除此之外,如伊藤整等人於1929年3月創辦同人雜志《文藝評論》,該刊以發表意識流小說的作品和評論為己任;他們並於1931年至1934年翻譯出版了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據日本文學史家研究,這些翻譯介紹工作給當時那些不斷摸索新方法的新作家以強烈的刺激和巨大的影響。伊藤整也曾回憶道,從那時起到1931年,許多作家的關心集中於這種心理描寫的傾向。川端康成也不例外。他「買來喬伊斯等人的原作,和原文加以對照,試圖進行一些模仿」(中野好夫《作家訪談——川端康成》),正是在這個時候。
川端康成這時被意識流小說所吸引,企圖從意識流的創作手法上尋找自己的出路。他首先試寫了兩篇模仿性的短篇小說——《針與玻璃與霧》(1930)和《水晶幻想》(1931),後者被認為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並被文學史家和文學批評家譽為日本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不過,盡管《水晶幻想》得到某些肯定的評價,但它畢竟只能算作模仿性的作品和嘗試性的作品,不能算是成熟的作品,只能代表川端康成一個不很長的、過渡性的時期的創作傾向,不能代表川端康成一生創作的主要傾向。在這兩篇小說中,川端康成企圖在創作方法上擺脫新感覺派的手法,引進喬伊斯的意識流手法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從而成為日本文壇最早出現的新心理主義的作品之一,但都被認為是「實驗性失敗之作「。
其實,川端康成之所以很快接受意識流小說的影響,還有其主觀原因。他原來作為新感覺派運動的成員,曾積極主張從傳統表現方法中解放出來,熱心倡導「主客一如主義」(《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在創作上則一貫重視表現自己的主觀感覺,表現人物的主觀感受和內心活動;而意識流小說恰好為他提供了適宜的手段。事實上,如果說日本的新感覺派是未來派、立體派、表現主義和達達主義等西方現代流派之混合的話,那麼日本的意識流小說也廣泛地融匯了未來派、立體派、表現主義和達達主義等西方現代流派,二者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
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川端康成並沒有在這個階段逗留多久,便踏上新的道路了。這是因為,作為一位不斷探索、敢於創新的藝術家,川端康成是不會完全滿足於這種單純模仿西方意識流小說的狀況的,是不會永遠停留在這種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的階段的。
三、走自己道路的時期
由於時代的瘋狂造成了個人思想上的偏激,雖然是必然的現象,但是造成的結果卻是很慘重的,文學同日本的政治一樣,也進入毫無美感的黑暗期。明治時代的文學巨子森鷗外在《鼎軒先生》一文中說:「我把日本的現代學者分為一條腿走路的學者和兩條腿走路的學者。」「一條腿走路的學者的意見是偏頗的。因為是偏頗的,所以一用於實際就會出現問題,聽從東方學者的會過於保守,聽西方學者的就會成為激進的。」然而他斷言在日本需要的是:「兩條腿各立足於東西方兩文化的學者。」而提出了「以西方文化之眼光觀察東方文化,想取彼之長以補我之短。」的見解。 同夏目漱石、森鷗外一樣,川端康成也在反思社會,是他找出了把古典與現代結合的唯美文學發展的出路。在本世紀20年代,任何一位東方作家如果直面世界的變化就不可能無視西方各種文藝思潮的存在,尤其對與現實主義相對應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決不會充耳不聞,川端康成也不例外。他自己曾總結說,他經歷過一段簡單地移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過程。但是,可貴的是川端康成並沒有放棄藝術上的新追求,且不斷總結經驗,對傳統與現代結合進行積極的藝術探索,以強韌的精神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他不斷深入發掘日本民族文學傳統,以便探尋更加適合自己的道路。經過艱苦的摸索,他終於找到了一條將日本民族文學傳統和新感覺派和意識流小說等結合起來的新道路和新方法。川端康成發表於1934年5月的一篇長文——《文學自傳》中有如下一段話:「我受過西方現代文學的洗禮,也曾試圖加以模仿;但我在根底上是東方人,從15年前起就不曾迷失過自己的方向。」這充分表明川端康成既善於向外國現代文學流派學習,又重視日本民族文學傳統;既勇於汲取他人創作經驗,又尊重自己獨立創作風格。瑞典皇家文學院常務理事、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致授獎辭時突出地強調:「川端先生明顯地受到歐洲近代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確地顯示出這種傾向:他忠實地立足於日本的古典文學,維護並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在川端先生的敘事技巧里,可以發現一種具有纖細韻味的詩意。」「川端康成先生的獲獎,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藝術手法,表現了道德性與倫理性的文化意識;其二,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精神橋樑上做出了貢獻。」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就是在吸收西方文學優點的基礎上,力圖保持日本文學的傳統色彩作了新嘗試。而《雪國》則使兩者的結合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賦予作品更濃厚的日本色彩。也是川端康成跨入新時期的實績。《雪國》既吸收了新感覺派的方法,又不是純粹的新感覺派小說;既吸收了意識流小說的方法,又不是純粹的意識流小說;而是將日本民族文學傳統方法與新感覺派方法和意識流小說方法結合起來進行創作的小說,是根植於民族文學傳統並汲取了西方文學營養加以創作的小說,是川端康成走上自己道路之後所創作的小說。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川端康成的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同時汲取西方營養的創作道路為他贏得了世界的聲譽,更是可供亞洲其他國家的現代作家借鑒的。因為,日本是亞洲的一部分,日本文學的情況與亞洲其他國家的情況有許多相似之處。至於中國,西方的各流派和作家給中國新時期文學帶來的新觀念(包括人文觀念和審美觀念)、新方法、新形式和新技巧,引起中國文學重大的變革,使中國文學走出「獨尊一格」的死胡同,蓬蓬勃勃地走向多元發展的方向。 但是如果中國的現代作家不根植於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壇上也是無立足之地的。
9. 日本推理小說的主要派別
某種程度上為反對本格派「流於紙上謎題游戲」而生,強調推理小說不應只是推理,更應當反映並描寫現實社會。此派推理小說較著重於社會寫實。
社會派的創作精神在於「社會批判,描寫人性」。光是這樣,事實上與推理小說八竿子打不著關系的,只是社會派推理小說,除此之外還必須加入「謎」的特質,即使其創作精神與此無涉。或許這樣解釋比較容易明白吧:社會派推理小說利用了「謎」的特質,進行「社會批判,描寫人性」;「社會批判,描寫人性」是目的,而「謎」則是一種工具。 日本著名推理作家、評論家。被譽為「偵探推理小說之父」,本名平井太郎。是日本推理「本格派」的創始人。
一九一六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經系。由於家裡經濟環境不佳,在求學期間當過印刷廠徒工、圖書館管理員。江戶川亂步從小愛讀英美偵探小說,畢業後從事過公司職員、書商、記者等十幾種職業。一九二三年(大正十二年)四月,平井在《新青年》發表小說《二錢銅幣》,而且因仰慕推理小說始祖愛倫坡(EdgarAllanPoe),為自己取了一個日文發音和愛倫坡相近的筆名「江戶川亂步」,從此開始了偵探小說創作。
一九五四年建立了江戶川亂步偵探小說獎,獎品為一尊夏洛克●福爾摩斯座像。小說有豐富的想像力,風格怪異,情節曲折離奇。撰寫的自傳體回憶錄《偵探小說三十年》,總結和評價自己一生的創作。 一九零二年出生於兵庫縣神戶市中央區東川崎町。大正時代畢業於大阪葯專(舊稱)。一九二七年,年僅二十五歲就任《新青年》主編,他就任前,《新青年》已形同推理文學的專業雜志。他接編之後,接納現代主義,介紹海外作品,注入歐美現代文學思潮,使《新青年》成為日本最前衛的現代化雜志。之後陸續轉任《文藝俱樂部》、《探偵小說》主編。
一九四六年他率先推出《本陣殺人事件》、《蝴蝶殺人事件》兩部純解謎長篇推理小說,大大提升了日本推理小說水準,縮短與歐美的差距,從而改變了戰前變格推理小說為主流的趨勢(狹義的變格推理小說系指解謎為重點以外的推理小說,廣義則包括幻想、科幻、恐怖等小說)。一九四七年以「本陣殺人事件」一書獲得第一屆日本偵探作傢俱樂部獎(即現「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為紀念日本推理作家橫溝正史,1981年角川書店設立,受獎對像是從沒發表過的長篇推理(廣義)作品,而受獎作家則是以新人為主,獎金則為500萬日元。
10. 日本文學流派自然主義流派和白樺派的特徵,求日語版的。。。。跪求,,,急需啊。。
自然主義は、19世紀末にフランスで提唱された文學理論に基づく作品、およびそこから影響を受けた日本の20世紀前半の文學のこと。20世紀の日本文學にとって通過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一段階であったといえる。
白樺派は、1910年(明治43年)創刊の同人志『白樺』を中心にして起こった文芸思潮のひとつ。また、その理念や作風を共有していたと考えられる作家達のこと。武者小路は思想的な中心人物であったと考えられている。多くは學習院出身の上流階級に屬する作家たちで、幼いころからの知人も多く互いに影響を與えあっていた。
OK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