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現代小說之父
Ⅰ 郁達夫是誰
郁達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蔭生,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人物氣節匈奴未滅家何恃00正值抗日時期,妻子王映霞紅杏出牆,與時任浙江教育廳長的許紹棣(郁達夫舊日同學)有染。郁達夫忍痛說:「許君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姦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敵寇來姦淫強的多,並且國難當前,這些個人小事,亦只能暫時擱起,要緊的,還是在為我們的民族復仇!」並作詞《賀新郎》:「匈奴未滅家何恃?且由他,鶯鶯燕燕,私慾彌子,留取吳鉤拼大敵,寶劍豈能輕試?殲小丑,自然容易。別有戴天仇恨在,國尚亡,妻妾寧非妓?先逐寇,在驅雛。」
不信人間一飽難00郁達夫講氣節。日本侵華時,他立場堅定,說,即使做不成文天祥、陸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齊。並賦詩:「松樹梅花各耐寒,心堅如石此盟磐。首陽薇蕨鍾山菽,不信人間一飽難!」
Ⅱ 郁達夫是誰呀
郁達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沉淪》、小說《遲桂花》等。
Ⅲ 郁達夫的簡介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七日,郁達夫出生於浙江省富陽市滿州弄(現更名達夫弄)的知識分子家庭。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郁達夫的父親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郁達夫進入私塾讀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就讀富陽縣立高等小學。
清宣統二年(1910年),郁達夫與徐志摩、厲麟似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學堂,後又到嘉興府中學和美國教會學堂等校學習。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郁達夫與關楚璞、姚楠、許雲樵等文人創建新加坡南洋學會。
民國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星華文化界戰時工作團」團長和「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執行委員,組織「星洲華僑義勇軍」抗日。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
(3)郁達夫現代小說之父擴展閱讀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郁達夫的散文無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現」,而且是「自敘傳」式的自我表現,是最為坦誠、露骨的自我表現。在郁達夫看來,小說帶有作家的自敘傳,「現代的散文,卻更是帶有自敘傳的色彩。」
其作品《還鄉記》《還鄉後記》和小說《遲桂花》,都運用大量內心獨白式的抒情、描寫、記敘,錯落有致,感情真摯,打上有很深的個人印記。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著這一原則構造的。
他不加掩飾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將自己的信仰、習慣、性格甚至病態也大白於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現了在舊社會的壓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文學特色。
這種特色就是感傷的弱者的情調,浪漫的青年覺醒者的理想,反壓迫的民主主義者的傾向。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和人生際遇,郁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代表作品是《沉淪》。
郁達夫在《沉淪》中大膽地描寫了男女性愛、性心理,同時也發出了「祖國呀祖國!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吧!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的悲號。
Ⅳ 郁達夫是什麼家
郁達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沉淪》、小說《遲桂花》等。
Ⅳ 郁達夫的人物生平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七日,郁達夫出生於浙江省富陽市滿州弄(現更名達夫弄)的知識分子家庭。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郁達夫的父親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郁達夫進入私塾讀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就讀富陽縣立高等小學。
清宣統二年(1910年),郁達夫與徐志摩、厲麟似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學堂,後又到嘉興府中學和美國教會學堂等校學習。
宣統三年(1911年),郁達夫進入蕙蘭中學讀書;在這一時期,開始創作舊體詩,並向報刊投稿。
民國元年(1912年),考入浙江大學預科,卻因參與學潮被校方開除。
民國二年(1913年),郁達夫隨長兄郁華(郁曼陀)赴日本留學。
民國三年(1914年)七月,考入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科部,並開始嘗試小說創作。
民國五年(1916年),改讀法學部政治學科。
民國六年(1917年)七月,畢業,十一月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學習,留學期間,郁達夫閱讀了大量外國小說,尤以俄、德小說居多。
民國十年(1921年),郁達夫與同為留日學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鄭伯奇組創文學團體「創造社」,同年,開始小說創作,民國十年(1921年)十月十五日,他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出版,轟動國內文壇。
民國十一年(1922年)三月,從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畢業,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同年郁達夫回國,在安慶法政專校教授英語(一說為安慶一中),與當時同為該校教員的陶希聖頗有交往。
民國十二年(1923年),辭職,出任北京大學講師,講授統計學。
民國十三年(1924年),赴國立武昌師范大學任教,為期亦僅一年。
民國十五年(1926年),任教於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年底辭職,返回上海後,郁達夫開始主持創造社出版工作,發表了《小說論》《戲劇論》等大量文藝論著。
民國十七年(1928年),郁達夫加入「太陽社」,並在魯迅支持下主編《大眾文藝》。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郁達夫為發起人之一,但不久即退出,同年任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僅四個月。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二月一日,郁達夫在《現代》(2卷2期)上發表短篇小說《遲桂花》。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郁達夫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四月,由上海移居杭州,創作大量的山水游記和詩詞。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郁達夫任浙江省政府參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擔任《中國新文學大系》內的《散文二集》之主編。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郁達夫應當時國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陳儀之邀出任福建省參議兼公報室主任。在福州,郁達夫號召文化界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兼公報室主任,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十月二十四日,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寫了《懷魯迅》一文。十一月,郁達夫訪問日本,十二月十七日,郁達夫在離日歸國途中訪問台灣,會見楊雲萍、黃得時等文化界人士,抗日戰爭初期,郁達夫任《福建民報》副刊主編。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月,成立了「福州文化界救亡協會」,郁達夫被公推為理事長。並與楊騷一起擔任《救亡文藝》主編。在47天內,郁達夫發表的作品就有20篇(其中連續8天每天寫一篇)。他在光祿坊寓所為文學青年程力夫的題詞中寫道:「我們這一代,應該為抗戰而犧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在武漢宣告成立,郁達夫赴武漢擔任政治部設計委員,參加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會上周恩來和郭沫若相繼發表演說,郁達夫並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常務理事,任研究部主任以及《抗戰文藝》編委。期間曾赴徐州勞軍,在各前線參訪。
台兒庄大捷後,郁達夫受命作為特使率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代表團到台兒庄勞軍,巧遇想去台兒庄考察、但未獲批準的美駐華武官史迪威。後經郁達夫協調,李宗仁答應史迪威到台兒庄考察。史迪威後來寫了一篇關於台兒庄戰役的詳細報告,在一份軍事雜志發表,在美國政府和軍方引起了很大反響,促使美國開始對華援助。這次前線考察讓郁達夫受到了極大鼓舞,他回到武漢寫了一系列文章,熱情謳歌了中國軍民堅決抗戰的英雄氣概。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應新加坡《星洲日報》邀請,郁達夫前往新加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在船上他寫下了《歲朝新語》,堅信「中國決不會亡,抗戰到底,一定勝利」。到達第二天,郁達夫連生活都沒安排好就寫下了《估敵》一文,堅信「最後勝利,當然是我們的,必成必勝的信念,我們決不會動搖」。文章引發了強烈反響。
在擔任《星洲日報》主筆期間,他還同時編四五種刊物,發表了400多篇支援抗日和分析國內外政治、軍事形勢的政論、雜文、文藝雜論等,宣傳抗日,海外華僑紛紛捐款捐物支持抗戰,許多華僑回國參加抗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新加坡文化界同仁在中共黨員《南洋商報》主編胡愈之的領導下成立「星洲華僑文化界戰時工作團」,郁達夫任團長兼任幹部訓練班主任,胡愈之任副團長。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一日,郁達夫便發表了舊體詩《雁》,指出「文化人要做識風浪的海鷗」。同日發表政論文《估敵》,全文三千餘字,分析日軍動向,剖析敵人虛弱本質,曰「敵國內既無可調之兵,國外亦無存聚之貨」「最後的勝利,當然是我們的」。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郁達夫與關楚璞、姚楠、許雲樵等文人創建新加坡南洋學會。
民國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星華文化界戰時工作團」團長和「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執行委員,組織「星洲華僑義勇軍」抗日。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年初,郁達夫出席了由陳嘉庚領導成立的「新加坡文化界抗敵聯合會」成立大會,被選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聯合會主席。成為新加坡華僑抗日領袖之一。二月,新加坡淪陷後,胡愈之、郁達夫等參加抗戰委員會的28位文化界人士流亡到印尼蘇門答臘島中西部的巴亞公務市,郁達夫化名趙廉,開了一家「趙豫記」酒廠,後來日本憲兵得知他精通日語,脅迫他當了7個月的翻譯。其間,他暗中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
抗戰勝利後,陳嘉庚曾對中共黨員國外統一戰線負責人夏衍說:「那時郁達夫不僅掩護了我,還援救了許多被日本人逮捕的華僑。」一位馬來西亞共產黨負責人說:「沒有他的幫助,我們的組織會遭到不可補救的損失。」
由於漢奸告密,日本憲兵開始全面調查郁達夫,並准備對郁達夫在內的南下文化界人士實施大屠殺。身處險境的郁達夫安排胡愈之等人先行離開印尼。六月,郁達夫流亡至蘇門答臘西部市鎮巴爺公務,化名趙廉,在當地華人協助下開設酒廠謀生。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
Ⅵ 中國現代小說之父是誰
不是魯迅!!!!!!!!!!
不是魯迅!!!!!!!!!!
不是魯迅!!!!!!!!!!
是郁達夫
沉淪
Ⅶ 郁達夫簡介
郁達夫(1896~1945),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1896年12月7日生。父郁士賢曾為塾師兼中醫,後在富陽縣衙當小職員。郁達夫3歲喪父,家道衰貧。7歲開始在家鄉受啟蒙教育,繼到嘉興、杭州等地求學。1913年即隨長兄郁華赴日本學習,1922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郁達夫從少年時代起就愛讀小說、戲曲,對中國古典詩文和小說戲曲有濃厚興趣,在日本留學期間又廣泛涉獵了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從而促使他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同時創作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1923年又完成第2本小說集《蔦蘿集》。兩部小說的出版,震驚了國內文壇。在此期間,他參加了《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的編輯工作,並先後在安慶政法學校、北京大學任教。1925年又到武昌師范大學文科教課。1926年3月,同郭沫若赴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同年12月回上海編輯《洪水》半月刊和《創造月刊》,並主持創造社出版部事務。這時郁達夫的思想比較激進。1927年 1月,他在《洪水》半月刊上發表《廣州事情》一文,揭露廣州政府的窳敗。3月,又發表《在方向轉換的途中》一文,認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全民眾的要求解放運動","是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的實現",並敏銳地感到隱藏在革命陣營內部的叛賣革命的危機,指出"足以破壞我們目下革命運動的最大危險",是"封建時代遺下來的英雄主義"。由於《廣州事情》一文的發表,引起創造社內部的不同意見,復因整頓創造社出版部事務所產生的糾紛,郁達夫於1927年 8月脫離創造社。同年秋,參加革命政論性刊物《民眾》的編輯工作。1928年 6月,郁達夫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又主編《大眾文藝》,並與錢杏□一起為中國革命濟難會編輯文藝性半月刊《白華》。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郁達夫是發起人之一;3月,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初又加入宋慶齡、蔡元培主持的民權保障同盟。在蔣介石政府白色恐怖威懾下,同年4月他舉家由上海移居杭州,過著流連山水的隱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現消沉。1936年 2月,就任福建省參議兼公報室主任。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郁達夫又振作起來,重新投入時代的洪流,1936年冬應日本各社團及學校之聘去東京講學,向日本朝野人士力陳侵華之非計;並專程探望亡命日本已近10年的郭沫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郁達夫奔赴武漢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1938年末,由於國內政治氣氛的逐漸逆轉及家庭發生變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報》副刊編輯,並任《華僑周報》主編,在海外堅持進行抗戰宣傳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華僑文化界的抗日工作。日軍逼近新加坡後,撤退到荷屬小島石叻班讓,後又輾轉到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在該地以辦酒廠為掩護,化名趙廉隱居下來。不久為佔領印尼的日軍脅迫,到武吉丁宜日本憲兵部當翻譯約達7、8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暗中幫助和營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華僑,獲悉了日本憲兵部許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後,在9月17日被日本憲兵部秘密殺害於武吉丁宜近郊荒野中。郁達夫一生為新文學的發展和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早期作品反映了中國留日學生身在異鄉的屈辱生活,以及回國後又遭到社會歧視,為個人生計備受顛沛流離之苦的境遇,深刻描寫了當時青年處於軍閥統治下在黑暗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心理。《沉淪》、《茫茫夜》、《蔦蘿行》以及《採石磯》等小說問世後,引起廣大青年讀者的強烈共鳴。這些創作雖然充滿感傷情調和變態性心理的描寫,當時被認為有"頹廢派"的傾向,但總的說來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時代色彩,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真實。他在思想上、創作上受到盧梭、赫爾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潤一郎和佐藤春夫等影響,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表現自我的真摯感情。在傾訴對舊社會的反抗情緒以及反映青春期的苦悶心理方面,充滿大膽的自我暴露手法和濃厚的抒情色彩,使他在小說創作上成為前期創造社浪漫主義傾向的突出代表,並且為一些後起的作家所仿效,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影響,在20年代新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抒情筆調寫小說的藝術流派。1923到1927年間,他還寫了《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和《微雪的早晨》等自己認為"多少帶有一點社會主義的色彩"的小說。但在參加進步的文學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仍然在1927年寫了《過去》、《迷羊》等刻畫病態心理的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1932年發表了《她是一個弱女子》(後改名《饒了她》),小說反映了從"五四"經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1931年日軍在上海發動淞滬戰爭期間,在社會大變動中的三個女性知識分子的分化和遭遇,並控訴了日軍侵華的罪行;同年末又發表了在思想上藝術上最具有他晚期創作特色的小說《遲桂花》。以後,除在1935年發表最後一篇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為背景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小說《出奔》外,他主要以寫作游記、隨筆等散文小品為主,如《釣台的春晝》、《移家瑣記》及《寂寞的春潮》等,以閑適的筆調寄託自己感時憂國的心情。和小說一樣,他的散文表現出直抒胸臆的率真,行文跌宕多姿,宛如行雲流水,很有藝術魅力。晚年則主要寫舊體詩抒發愛國的情感,其中《毀家詩紀》、《離亂雜詩》曾被海內外文壇傳誦。在新文學作家中,他是以擅長寫作舊體詩著稱的。郁達夫文如其人,他的充滿浪漫主義感傷色彩的小說、散文和詩歌,既反映了他本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曲折的創作歷程,也表現出"五四"以來一個復雜而不平常的現代作家鮮明的創作個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以一種單純的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解剖自己、分析自己、鞭撻自己,使這些作品對讀者充滿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郭沫若曾指出:"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於深藏在千百萬年的背甲裡面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式的閃擊,把一些假道學、假才子們震驚得至於狂怒了。為什麼?就因為有這樣露骨的真率,使他們感受著作假的困難。"又同意李初梨所說,"達夫是摩擬的頹唐派,本質的清教徒",並把郁達夫的性格特徵和思想品質概括為"卑以自牧"(《論郁達夫》、《再談郁達夫》)。郁達夫才華洋溢,具有濃厚的詩人氣質。雖身為"五四"新文學健將,思想上屬於激進的民主主義,但在文學創作上接受了不少19世紀末歐洲文學的影響,本人又始終沒有完全擺脫中國舊式傳統文人的積習,深深沾染了中國古代士大夫如阮籍、劉伶等竹林七賢那種"放浪形骸之外"的處世態度。他的生活和創作都因此包含著深刻的矛盾。他的全部著作反映了在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復雜性和曲折性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一個富有才能、力求進步的知識分子艱苦的思想歷程,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普遍的苦悶心理和關於人性解放的強烈的呼聲。胡愈之曾對他作了這樣的評價:"他的偉大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一個人文主義者,也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郁達夫的流亡和失蹤》)1928年起,郁達夫曾陸續自編《達夫全集》出版。《全集》包括《寒灰集》、《雞肋集》、《過去集》、《奇零集》、《敝帚集》、《薇蕨集》、《斷線集》,加上《懺余集》共 8卷。還有《日記九種》、《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達夫自選集》、《達夫所譯短篇集》、《徒然草》(所譯日本兼好法師的隨筆集之片斷)、《屐痕處處》、《達夫日記》、《達夫游記》及《閑書》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和他的長兄郁華(在日軍佔領上海時期為日偽殺害)均被人民政府追認為"為民族解放事業殉難的烈士",並在他的家鄉建亭紀念。1981年起廣州花城出版社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聯合編輯出版了《郁達夫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則出版了他在國內外大部分尚未公開發表過的《郁達夫詩詞抄》。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郁達夫研究資料》2卷。在日本,則出版了有關郁達夫的資料性專著《郁達夫集》(上、下)等。
Ⅷ 郁達夫作品都有那些
郁達夫作品有《懷魯迅》、《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Ⅸ 郁達夫是什麼人
郁達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蔭生,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1911年起開始創作舊體詩,並向報刊投稿。1914年7月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後開始嘗試小說創作。1921年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東京醞釀成立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10月15日,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沉淪》問世,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 5月,主編的《創造季刊》創刊號出版。7月,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發表。 1926年底返滬後主持創造社出版部工作。《洪水》半月刊,發表了《小說論》、《戲劇論》等大量文藝論著。 1926年3月16日,郁達夫、成仿吾、馮乃起等一群年輕孤傲的創造社作家發起創刊了自己的刊物《創造》,用以發表他們自己的文學主和實驗作品。郁達夫在發刊詞中說: 天地若沒有合攏來的時候,人生的缺陷,大約是永遠地這樣的持續過去的吧! 我們過去的努力,雖不值得識者的一笑,然而我們的一點真率之情,當為世人所共諒。再出月刊的原因,就是因為(一)人世太無聊,或者做一點無聊的工作,也可以慰藉人生於萬一。(二)我們的真情不死,或者將來也可以招聚許多和我們一樣的真率的人。(三)在這一個弱者處處被摧殘的社會里,我們若能堅持到底,保持我們弱者的人格,或者也可為天下的無能力者、被壓迫者吐一口氣。 1928年加入太陽社,並在魯迅支持下,主編《大眾文藝》。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 1932年12月1日,小說《遲桂花》發表
於《現代》2卷2期。後收入《懺余集》。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後,寫了大量山水游記和詩詞。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參議。 1938年,赴武漢參加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並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常務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編《星洲日報》等報刊副刊,寫了大量政論、短評和詩詞。 1942年,日軍進逼新加坡,與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化名趙廉。 1945年在蘇門答臘失蹤,關於其死亡的推測最早出於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測郁達夫是為日本憲兵所殺害。建國後此一推論基本被延續下來,在1985年郁達夫的紀念會上,日本學者玲木正夫提出郁達夫是由日本憲兵掐死在森林裡的觀點,但是其對「兇手」卻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證據不足。此外還流傳著其他的看法,如郁達夫系由印尼游擊隊殺害(郁達夫曾當過日本憲兵隊的翻譯)。故現在在學術界郁達夫只能謹慎地稱為是失蹤,而不能武斷地認為其為日本憲兵殺害。 夏衍先生曾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郁達夫在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並曾赴台兒庄勞軍。1938年底,郁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並從事宣傳抗日救國,星洲淪陷後流亡至蘇門答臘,因精通日語被迫做過日軍翻譯,其間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在蘇門答臘失蹤,終年四十九歲。因在南洋從事抗日活動,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 1952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 郁達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這樣的評價: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烈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