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中的優秀文化傳承
⑴ 結合你所了解的現代文學作家或作品,談你對五四時代精神的理解以及新時代的大學生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
五四運動是我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新時代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需要愛國奮斗的青年大學生勇當先鋒。
廣大青年學生對五四運動最好的紀念,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使自己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擔負起歷史重任,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是五四精神內涵的擴展、豐富和發展。
五四精神所彰顯的「愛國、科學、民主、進步」的主旋律,給予了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形成以指引。高校用五四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培養教育當代大學生, 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不但是對五四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更是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運用五四精神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的正向教育,將會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認知偏差進行修正,也將更加有助於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
⑵ 為什麼文學發展具有歷史承傳性它表現在哪些方面
後一階段的文學總是踩在前一階段文學的腦袋上的。比如,如果沒有詩經和楚辭,小說發展史,這個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學的歷史繼承性的東西。
從樂府詩講述故事開始,到漢晉的志人志怪小說,再到隋唐演義,再到宋朝的話本,再到元朝劇本講述故事,再到明朝四大小說,接著是清朝,最後是現當代文學中的小說。
表現在方面體裁,題材,審美觀。
(2)現代小說中的優秀文化傳承擴展閱讀
文學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文學的發展,具有體地表現為文學的內容、形式的演變。
首先,是文學內容的演變。文學作品是作家對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審美反映。每當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就給文學提供了新的社會內容和新的表現對象,同時,作家的審美意識也是隨時代而變化的。
因此,文學的內容總是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演變的。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既有大量為封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文學,又存在著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主性的文學。
各個時代的優秀作家,都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描寫了在封建制度下人民被剝削被壓迫的生活情景,表現了他們的反抗和斗爭,顯示出他們的理想。在封建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這類具有民主性的文學作品的內容,還表現出各自的時代特色。
⑶ 當代大學生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得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然後才能傳承它。可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傳統文化。並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一些國粹越了解越喜歡,越熱愛!
⑷ 現代文學作為中國文學承前啟後的獨特一段,體現出怎樣的總體性根本特徵
中國現代文學的本質特徵
1、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的沖突與傳承
一方面反叛傳統舊文學,在藝術形式上是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對傳統的反叛往往是創造與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對傳統精神的批判繼承則是繼往開來的重要規律。
因此,中國現代文學的出現體現了現代新文學、新文化與傳統舊文學、舊文化的根本沖突和根本轉折,也體現了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新文學、新文化與舊文學、舊文化是在聯系中更新發展的。
2、五四時期外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傳播和影響,對中國現代新文學的誕生和發展,毫無疑問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現代文學是在充分吸收外來各國文學與文化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3、伴隨始終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時代歷史所賦予中國現代文學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現了一大批世紀性的大家與名作,並在整體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風格。 中國現代文學在整體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質:這就是責任感、使命感以及對藝術境界不懈追尋。
⑸ 談一談你認為應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學在當代文化發展中的影響呢
關於如何看待傳統文學在當代文化發展中的影響,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傳統文學和當代文學? 我認為傳統文學對現代文化影響越來越弱化,首先要定義出題者提出的是傳統文學,而不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學在中國指的是楚辭、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傳統文化是孔夫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幾千年封建制度下,形成的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
傳統文學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對傳統文化影響也僅限於對封建社會的反映,文化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信仰,生活習慣,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等。
傳統文學對傳統文化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那麼對現代文化影響只能越來越弱化。
⑹ 中國文化在文學上的體現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1
⑺ 金庸武俠小說關於傳統文化如何現代轉化的思考
我覺得關於這個課題的范圍就要先找到他倆的共同點。那麼只有在小說中去挖掘其中的中國文化了。比如一些詩詞、歌賦、樂曲、戲劇、經書等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演變出所謂小說的合理推想。
形勢就是你自己對於其中的理解和切入的角度,可褒可貶。比如讀金庸小說可以對中國的傳統有不同的看法或是讀金庸的小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有偏視和誤導的作用啊,等等。
⑻ 如何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份寶貴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根。。。。。。
弘揚傳統文化要對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識。中華民族歷經萬千年的對「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漸形成了「福祿壽喜財吉」的民俗傳統文化和儒、釋、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進而進化為今天的治世哲學。中國的文化、歷史發展歷程,就是中華民族追求幸福的發展過程。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一脈相承,文化和歷史是鑒證文明進步的軌跡,我們無法挽留逝去的歷史,但我們可以留住歷史給予我們的文化,歷史是路,社會是車,文化是車的動力。。。。。
鑒於此,傳統文化——我們祖先留給子孫的活寶,我們應該責無旁貸地傳承下去。。。。。。
歷史是死去的無法改變的昨天,傳統文化是生於人類之始並可進化永生的。傳統文化有永恆的的生命力和誘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揚,只要不去專注的破壞她,她就會很好的傳承下去。比如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極大破壞,給歷史造成了無法癒合的創傷。這么大浩劫,也只是損壞了文化的軀殼,增添了世人的幾聲惋惜而已,沒能把文化抹殺,同時「破四舊」本身又形成了一種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文化的一場流行感冒。而後那些抗體(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流感病毒做了殊死搏鬥,最終傳統文化迎來的依舊是生機勃勃的春天。。。。。。
傳承就是弘揚。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識的變化而變化的,除了永恆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的階段性,失去潮流價值的文化逐漸走向歷史的暗角。唐詩、宋詞應該說經久不衰的文化,但還是衰退了許多,原因是時代變遷,使其逐漸失去社會潮流性:唐、宋時期,文化娛樂比較匱乏,幾千年的文字成了當時文化推崇的主題,唐代作詩,到宋已發展到作辭,吟唱詩詞幾百年,把漢字研究到了極致,以至後世子孫都無法逾越,那是的詩、辭,相當於今天的流行音樂,李白、李清照相當於今天的周傑倫,隨便找個學生都能唱幾首周傑倫的歌,唐詩宋詞就要老師家長逼著背了。繼承發揚和遺棄是文化發展的正常規律。。。。。。
傳承即為弘揚。祖宗留下的東西,絕不能遺棄,也不可能都擺在明面上。事實周傑倫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詩是血脈相連的祖孫關系,只不過是幾經繼承與發揚的唐詩罷了,為了能讓後人知道這是怎麼來的,就要把這幾經發揚的過程原原本本的傳承下來,這就是把傳統文化的各個階段性文化傳承下來,再讓子孫傳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永遠的傳承下去,留給全人類一個最輝煌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
如今已經不僅中國在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那神奇的誘惑力使全世界都在關注她,國內的國學熱,國際的孔子學堂,漢語熱,都是傳統文化的發展軌跡。。。。。。
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了保護機制,文化遺產正在得到搶救性保護。。。。。。
奧運福娃,百家講壇,創意文化產業的興起等等都為傳承傳統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由以上內容得出結論: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血液,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就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過程,只要保護好失去流行意義的文化遺存,中國傳統文化將會完整的,永遠的以中華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於世界巔峰
。。。。。。
不要擔心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以獨特的魅力,受到全人類的推崇,已經成為世界共有的精神財富,她將一統天下思維,以原始共產主義,追求共有「幸福」而始,以世界大同(世界共產主義),擁有「幸福」而終。。。。。。
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里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並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政治動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盪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這才是人類應追求的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環境惡化,天災不斷,資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機已經顯現。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但卻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搏鬥終於遭到自然的報復。西方的一些科學家把目光轉向中國,包括《老子》《論語》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處在科學發展困境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於什麼一時的感情沖動。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絕不能長期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面循規蹈矩,而應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創造一條有別於西方,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才能真正強大,傳統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揚。
⑼ 悅讀國學經典傳承優秀文化作文500字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著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群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棄疾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
《論語》,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夥兒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里,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錶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錶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個倉庫,要找一隻小小的手錶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麼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的這種態度同時也影響著他的學生,他最喜歡的一個學生顏回,他曾經誇獎這個學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即使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的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仍然存在復雜的心靈困惑。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那份恬靜和安寧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為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於後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為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淀嗎?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它是炎黃子孫奮斗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那或鏗鏘或柔美的詞章,濺落在歷史的長河裡,激起遙遠的絕響!
國學經典,華夏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⑽ 當代作家的藝術想像和文學創作如何受中國文化傳統和創作成規的影響
第一,什麼樣的文化傳統影響和制約了當代作家的藝術想像和文學創作?
答:影響和制約當代作家的藝術想像和文學創作的文化傳統有以下幾個特徵:1.現代文化與中國千年的傳統文化出現斷層,不能銜接;2.分不清糟粕與精華;3.中西兩種文化取向的共存。其中,第一項的影響尤其大,它衍生了後面兩項,而後面兩項又加強了第一項。因為文化的傳承發生斷裂,使得國民失去了立足地,對文化的判斷失去了標准,以致在晚清乃至新文化運動中一味強調西化,提倡白話文而擯棄古漢語。現代文學就是孕育於白話文之上的,所以說,文學傳統在傳承上出現斷裂。這是深刻影響和制約了當代作家的藝術想像和文學創作的原因:文化傳統存在著與傳統分離,向多元化發展,乃至文化傳統底子薄,根基不深,這樣的大環境下,作家缺乏獨立的人格,沒有牢固的立腳點,容易受多元化及其他諸多元素的影響,因故在文學創作中不能保持自己的連貫性。反觀新文化時期的作家,如魯迅、周作人等,雖然是反對舊文化的主將,但都與傳統的文化緊緊聯系,有著很深厚的古文功底,因而能夠保持著對不同文化的清醒認識,他們的文化信念和堅守的人格使其能有自己的獨立思維。
第二,創作成規的影響?
答:其實,創作成規的影響是基於文化傳統的影響之上的。文學創作受傳統、慣例等成規影響是一個普遍現象。影響文學創作的成規,既有來自本土文化和文學歷史的因素,也有外來的文學和文化因素。文學傳統給當下創作賦予「歷史的意識」,當下創作只有在傳統的映照下才能獲得意義,文學成規則為當下創作提供了範例。所以創作成規歸根究底還是文化傳統的問題。只有在文化傳統上突破了局限性,才能根本的改正創作成規的影響。
第三.如何做?
答:由上面的簡單分析可知,文化傳統是從環境上影響了作家本身,從而影響到作家的藝術想像和文學創作的;同時文化傳統也通過對創作成規的影響作用於作家的創作過程。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對文化傳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並且能夠改善。這包括三點:1、現代與傳統的連結,即重塑傳統文化的認識,加以吸收改進,使之成為我們可以立足的文化精神本位;2、注意吸收西方(外來)文化,這是在前文的基礎上確立的,因為只有這樣方可對西方文化有良好的認識,不至於迷失自己;3、要能創新,唯有創新才能進步,光吸收傳統和外來文化而不創新只會使自己陷入作繭自縛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