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如何解讀後現代主義小說

如何解讀後現代主義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5-27 00:35:14

『壹』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內容

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
對於後現代主義的解讀體系主要是建構在後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的關系基礎上的。一方面,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發展和延伸,繼承了現代主義反傳統的文學實驗;另一方面,後現代主義又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叛和決裂,表現了後現代作家抦棄現代主義文學的內容和形式的企圖,因為在後現代作家看來,不僅現代主義以前的文學傳統已不合時宜,連現代主義也在其發展過程中變得日益陳舊。
持不同社會、文化立場的學者曾對後現代主義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爭論,在很多時候都無法得出一致的結論。但現在的西方學術界已經普遍達成一個共識,即後現代主義雖然與現代主義有密切的聯系,卻也是與現代主義有明顯區別的新的文化和藝術思潮。後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中出現的范圍廣泛的文學思潮,於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潮。無論在文藝思想還是在創作技巧上,後現代主義文學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和「後現代」兩個概念,但由於二戰之後文學發展的特徵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范圍,因此將後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和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並舉。
後現代文學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反映現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質追求和底層人們生活的合理性,先鋒小說更趨向於人本主義的描寫,追求人格平等。
和通常意義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後現代主義文學既不是指稱一個具體的作家或批評家的群體,也不存在被廣泛認同的綱領和宣言。不僅如此,後現代文化是一種沒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寬容各種不同的標准,主張「持續開發各種差異並為維護差異性的聲譽而努力」。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後現代主義文學內部分支流派眾多,各種思潮雜蕪,很多後現代作家和批評家的自我理論體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處。

『貳』 誰幫我解釋下文學上的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像野火一樣在全球四處蔓延。據說,中國最早引進該詞的是80年代初《讀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但在中國真正煽風點火人當是後現代主義「教父」美國杜克大學的弗·傑姆遜(又譯作詹姆遜或詹明信)教授,他在北大開的專題課《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從此之後,後現代主義紅遍了整個中國。一時間,人們爭後恐先,操「後學」成為一種時髦。後現代主義移植入中國,學界眾說莫一。有人提出中國還沒有資格配用這個摩登術語,也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在中國會雜交出一個第三者,還有人說後現代主義在中國匆匆而過,已走向了後現代主義之後。總之,盡管後現代主義在中國歧義百生也好,百生歧義也罷,還是那句話說得好「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後現代主義的的確確就活在你我身邊,痛並快樂著。

後現代主義並不是鐵板一塊,即便在西方,它也無規范可循。傑姆遜也承認後現代主義只是一種文化描述話語,一個逐漸生成的巨大代碼。

從《農民的鞋》到《鑽石灰塵鞋》 在尼采式的意志力驅動下,梵高《農民的鞋》把農村種種荒涼貧瘠用烏托邦般的顏料填得充實飽滿,畫得美侖美奐。這種補償心態,奢望藝術能救贖那舊有的四散分離的感官世界。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畫的《鑽石灰塵鞋》已不再向觀眾訴說些什麼了,只有一堆隨意拼湊的死物,好比一串被人遺忘的蘿卜,漫不經心地掛在畫布上。沃霍爾筆下的世界已被五花八門、似真還虛的廣告形象所遮蔽,情感消逝,歷史感斷裂,眼前只是一些零碎的物片。沃霍爾與梵高烏托邦地把生活藝術化剛好相反,把生活的燦爛外表撕破,揭露出背後死灰一般的底層。現代主義追求藝術的「純粹性」,藝術與非藝術有著嚴格的界定。後現代主義則全力消解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將藝術與日常生活混雜起來,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距離消失。嶄新的平面而無深度,缺乏內涵的感覺,正是後現代主義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特徵。所以有人說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一種反動、一種顛覆。

主體的死亡 經典現代主義是以個人和風格的創造為基礎的,它如同你的指紋一般不會雷同。從前自由競爭的古典資本主義時期,曾經有過個性、個人主體這類東西。但是在今天資本全球化的後工業時代,在日益組織化、制度化和人口爆炸中,個性和個人已經終結。在中國,這種個人主體也只是一種神話,壓根兒,它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在先鋒小說家那裡,他們取消了任何因果性和確定性的追求,消解了前新時期文學所尋找的宏大敘事的深度模式,在他們的敘事操作中排除了意義統一構成的可能性和終極價值存在的可能性。主體死亡後的自我成了這樣一種狀態:自我的荒謬,自我的萎縮,自我的缺席,自我的零散化和失名……

拼貼遮蔽戲仿 現代主義文學為戲仿提供了廣闊天地。一些偉大作家往往是具有特殊風格的發明者和生產者。每一個作家都不會被誤認,一旦了解他們其中一個,便不會與其他作家相混。隨著經典現代主義的衰落以及傳統個人特徵「死無葬身之地」,藝術家在無可依賴之餘,只好舊夢重溫,戴著面具仿效僵死的東西。拼貼是空洞的仿效,沒有幽默感,沒有笑聲。人們受程式化的語言八麵包圍,假借他人的聲音發言,比如「味道好極了」「一旦擁有別無所求」「農夫山泉有點甜」「千萬別把我當人」「一點正經都沒有」「將愛情進行到底」等等俯拾即是,舉不枚舉。你正要張口,早就有這些廣告語、流行語替你表達。正如福柯所言,不是人在說語言,而是語言在說人。當人們在指出後現代主義藝術的「拼貼」特徵的同時,後現代主義理論本身也顯示出了十足的大拼盤色彩,特別是在中國這一色彩更濃。中國後現代主義理論的來源十分龐雜,除了西方理論,還有「理論旅行」過程中衍生的或誤讀的理論以及在這兩者基礎之上自創的理論,這些理論在相近的語境下相互組接、雜駁。

慾望的碎片 傑姆遜在《後現代主義與消費社會》中指出:「新的後現代主義表現了晚期資本主義中新出現的社會秩序的內在真相,但我將只限於描述其中兩個顯著特徵,我把它們稱為拼貼和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是一種有關孤離的、隔斷的、非連續的感受。在他們那裡時間的連續性被打破了,他或她與過去少有關聯,在他們面前也沒有所謂的未來,只能縱情於當下的世界,因而對當下的感受特別強,特別明晰:世界以驚人的強烈程度,帶著一種神秘和壓抑的情感點燃著幻想的魔力,引誘著慾望的刺激。這在衛慧們那裡表現得特別癲狂,「簡簡單單的物質消費,無拘無束的精神遊戲,任何時候都相信內心沖動,服從靈魂深處的燃燒,對即興的瘋狂不作抵抗,對各種慾望頂禮膜拜,盡情地交流各種生命狂喜包括性高潮的奧秘。」(衛慧語)這群「上海寶貝」「像衛慧那樣瘋狂」,受握「慾望手槍」射碎「床上的月亮」,灑一地感官的碎片,傾聽「蝴蝶的尖叫」。

虛幻的懷舊 幻覺文化是消費社會的一大表徵。豪華的度假村,溫情脈脈的時裝,五光十色的歌廳,富麗堂皇的晚會,以及各種波譜藝術,它們既迎面撲來,讓你躲閃不及,同時有秀色可餐,欲罷不能。生活中它既無處不在,又似乎與你全然無關。幻覺文化的允諾是虛假的,它以虛構的方式帶給人們一個不真實的世界。對於更多的大眾來說,那一切都是只能期望不能指望的夢想,但它誘發人們的佔有慾望和追隨傾向,從而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生存方式和人生關懷。懷舊模式便捕捉到了消費社會中美感的構成和大眾的口味,成為一種附和人們快樂生存的幻覺。什麼老照片、老房子、老傢具,人們銳意在翻黃的色調中,在剝蝕的雕花里尋回失去的過往。《花樣年華》中典雅的旗袍、反復響起的爵士樂,導演旨在以電影的美感形式來重現香港60年代的社會風尚。利用這些舒軟的浪漫和假意的懷舊,把人們眼前的現實重重包圍,把一個早已遠離我們的歷史時光重新包裝起來,既讓人信服但又覺它是一個翻新的版本。這種美感風格的歷史也就輕易地取代了「真正」的歷史。

在經濟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當代中國真實的歷史場景中,後現代主義這種文化闡釋代碼終將變為我們自己的話語,一種更加貼切地描述和指稱本土的社會和文化現象的言說方式,因為對於任何一種異己話語體系,只要我們去探索和開發,就等於在不斷地對它重寫和改寫。先是教條主義,後是修正主義,這是我們對於後現代主義在中國應有的態度。

『叄』 後現代主義文學名詞解釋

後現代主義源自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和感覺豐富性、整體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維方式的批判與解構,也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在場形而上學"等的批判與解構。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的理查德·羅蒂(1931-2007)、法國的雅克·德里達(1930--2004)和讓·弗朗索瓦·利奧塔(1924-1998)。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後被神學家和社會學家開始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起初出現於二、三十年代,用於表達"要有必要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范疇"。後現代主義認為對給定的一個文本、表徵和符號有無限多層面的解釋可能性。這樣,字面意思和傳統解釋就要讓位給作者意圖和讀者反映。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的具有反西方近現代體系哲學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論上具有反傳統傾向的哲學家在現代西方的各個哲學流派中都能找到。當代美國活躍的後現代主義者之一格里芬就說:"如果說後現代主義這一詞彙在使用時可以從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處的話, 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種廣泛的情緒,而不是一種共同的教條---即一種認為人類可以而且必須超越現代的情緒。"這樣一來,不同時期具有這種反傳統理論傾向的哲學理論流派都可歸於後現代主義,如後結構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等。

『肆』 如何解讀後現代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場發生於歐美60年代,並於70與8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其要旨在於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范內容。在後現代主義藝術中,這種放棄表現在拒絕現代主義藝術作為一個分化了文化領域的自主價值,並且拒絕現代主義的形式限定原則與黨派原則。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
後現代主義的特徵

盡管公開的後現代主義者蔑視理論或只是不屑於理論,但是一些人的思想,例如羅伯特·文丘利論建築的思想直接針對現代主義與前衛藝術理論,因此對於解開這一新變化的基本蹤跡是有幫助的。詹克斯以相似的方式並且更廣泛地涉足理論領域。另一個領軍人物是奧利瓦(Oliwa),他是80年代初在歐洲、90年代初在中國頗有號召力的「超前衛」(trans-avant-garde)理論的鼓吹者。還有許多自我評論與接受采訪的藝術家,如謝爾曼(Sherman)、傑夫·孔斯(Koons)、史坦巴哈(Steinbach)等等,都公開聲稱後現代主義立場。如果人們留意他們所說的話,如果人們能檢驗一下所有這些領域中的藝術活動的多樣性,人們當能說明他們所說的後現代主義究竟為何物。莫拉夫斯基(Stefan Morawski)指出了後現代主義的以下兩個基本特徵。
首先,毫無疑問的是反前衛。後現代主義對關於藝術地位的沉思極其漠視,即使說不是抱有敵意的話。在這一點上,說後現代主義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anti-rationalism)不會有誤,或者甚至是反智的。後現代主義經常自噓最提倡寬容;但它絕不能容忍任何意識形態的貢獻或末世論(烏托邦或解放的藍圖)。它質疑不斷創新的追求,瓦解最好的藝術騎士乃媒介、表現手段與圖像學等等的英雄的信念。相反,它同意藝術不是一種志業而是許多職業當中的一種。其合法性位於生產賣得特別好的商品。它不會等待反叛或超越。它堅持與社會的平均成員的最近距離的接觸。審美的維度必須得到重述,要麼以一種使人眼花繚亂的贗品的形式出現(令我們想到由市場提出要求的風格化了的設計藝術),要麼以一種藝術家的自發表現的形式出現(這些藝術家使用顏色、聲音、言詞,否認完美的可能性,只想提呈一種似曾相識的對現實的模仿)。在一個沒有中軸的世界上,在一個價值的真空中,根本的目標就是要為了快樂的原因而自由地「創造」。模仿畫與戲擬成了見證當下文化垃圾的最合適的手段。而其來賓卡則是不知羞恥的折衷主義。
其次,後現代實踐是高級文化的墮落,但卻是一種有意的墮落,有意將自己下降到低級文化的水平。它想要找到一種回家的感覺,因為它使得它更具消費性,因此它利用敘事、熟悉符號與簡單形式的種種好處。它的主要形式是態度與價值的多元化,人們可以任意地加以選擇。社會現實在各個層面上都被當作異質的、片斷的與偶然的東西加以肯定。後現代主義者堅持認為,今天已經沒有東西可以擁有法官的權力,因此藝術已經沒有任何使命,而只是某種消遣。前衛藝術的所有原則都遭到質疑。繪畫只意味著指向某種轉瞬即逝的東西,而不作能否被記住的斷言。圖像學通常是陳腐的東西或只與人類的施虐受虐狂者的噩夢相關,它沒有指稱框架,因此也無法記住任何東西。觀眾對圖畫的需求要麼以無視審美質量的匆促的爆發來適應,要麼以模仿古典前輩的大師手法來滿足。直截了當的折衷主義導致了對藝術尊嚴感的不信任和這樣一種信念:一切都不過是商業化了的展出。R·朗哥(R. Longo)的圖像經常借自雜志、報紙與電影劇照。繪畫應該始終是一種使用適當手藝的操作,以便使畫家與對任何嚴肅思想漠不關心的幼稚的受眾聯合起來。它應該像一件禮品一樣好懂,並且應該,正如奧利瓦所說,歡呼「快樂的虛無主義」。謝麗·萊文妮(Sherrie Levine)不斷自我重復的照片復制,馬克·科斯塔比(Mark Kostabi)不斷重做萊熱(Leger)的操作,孔斯對所有市場圖標的復制,王子(Prince)的時髦的風格化了的圖像,等等,都屬於這一類。並不是說這些藝術家之間沒有不同之處。但是,所有這些作品都是由亂轟轟的現成品寄生性地加以復制而成的。
美國學者弗雷德里可·傑拇遜教授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中,概括了後現代主義文藝四個基本審美特徵:
1.主體消失。在後現代文化氛圍中,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等級制度被顛倒了,現代主義中的個性和風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凈,主體成了某種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現代主義藝術總是以追求烏托邦的理想、表現終極真理為主題,而後現代主義藝術則放棄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釋,拒絕挖掘任何意義,僅僅追求語言快感。
3.歷史感消失。歷史永遠是記憶中的事物,而記憶永遠帶有記憶主體的感受和體驗。現代主義藝術因追求深度而沉迷於歷史意識,而後現代主義藝術中,歷史僅僅意味著懷舊,它以一種迎合商業目的的形象出現。
4.距離消失。在現代主義藝術看來,距離既是藝術和生活的界線,也是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它是使讀者對作品進行思考的一種有意識的控制手段。後現代藝術中,由於主體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歷史感,僅僅具有作用於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沒有任何啟發和激揚的功能,換言之,它強調的只是慾望本身。
應該看到,由於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後現代主義對東方文化的影響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啟迪。後現代文化在文學上,作為一種敘述話語和風格,表現為無選擇技法、無中心意義、無完整結構,敘述的過程呈發散形,意義的中心被消解、發散到文本的邊緣地帶。受它的影響,我們的身邊既出現了孫甘露為代表的新寫實小說,也產生了消費者文學及其代表「王朔現象」。現在來看,現在斷言後現代主義是否能成為東方文化的主流尚為時過早,但應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標和存在維度,消解歷史意識已漸成為一種風尚。

『伍』 什麼是後現代派小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現代派稱為「後現代派」或「後現代主義」。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傷亡慘重,歐洲許多城市成為廢墟,歐美各國經濟上很不景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矛盾重重,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緒低落,產生悲觀絕望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在社會上泛濫,文壇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現代派文學流派。這些流派被稱為「後現代派」。

「後現代派」在法國有以薩特、加繆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以尤奈斯庫和貝克特為代表的荒誕派戲劇,以阿蘭.羅布—格里耶為代表的新小說派。這些派別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影響。在美國,「後現代派」勢力強大,派別繁多。不但有荒誕派戲劇;還有荒誕派小說。此外還有黑色幽默小說、垮掉的一代、存在主義小說、新小說、新「新小說」、超級小說、抽象小說、超現實主義小說等。黑色幽默小說在美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

「後現代派」作家一般都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思想消極頹廢。存在主義哲學屬主觀唯心主義范疇,認為只有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這種哲學以自我為中心,把個人看得高於一切。對社會和群眾,採取輕視和否定態度,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活在世界上與別人不能互相了解,只能互相憎根。人們最大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等待死亡。象貝克特的劇本《啊,美好的月子!》就是宣揚人雖活著卻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戲劇開幕時,一個老婦人在台上,她的半截身體已經理入黃土之中。但她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仍然按照每天的習慣梳頭、洗臉、刷牙,嘴裡還在贊美:「啊,美好的日子!」美國的黑色幽默小說在揭露現實社會中的種種黑暗現象的同時,又表現了作者對肆無忌憚的惡勢力感到無能為力的消極情緒。他們憤怒、痛苦、絕望,用笑來掩蓋淚,用喜劇形式表現悲劇。他們感到的大難臨頭、前途渺茫的思想,是與存在主義哲學有聯系的。

「後現代派」在藝術技巧方面,繼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現代派的象徵、意識流、夢幻等手法,並且有了新的發展。例如荒誕派戲劇就運用了新的舞台表現手法:破碎的舞台形象、漫畫式的誇張手法、重視道具作用等等。新小說派在技巧方面也不斷標游立異。例如英國約翰遜寫的小說《不幸者》,作品分成一個一個部分,不裝訂,放在盒子里,除第—部和最後部分外,其他部分可以顛倒,讀者可以隨便排列次序。有的新小說完全是文字游戲。

『陸』 後現代派小說的特點

1961年問世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揭開了美國後現代派小說的序幕。40多年過去了,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後現代主義的熱潮已經消失,但後現代派小說仍不斷涌現。這種小說與馬克・吐溫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和福克納的現代派小說不一樣,它們拋棄和超越傳統小說和現代派小說的模式和技巧,構建了一種不注重人物塑造、不講究故 事的連續性、追求文本自我揭示、自我戲仿和玩文字游戲的元小說,並逐漸展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進入了後工業化時期。後現代主義,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而後現代派小說,則是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文化和文學模式。隨著影視的發展和電腦的普及,文化更加大眾化了。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的界限日益消失。文學創作成了一種跨體裁的綜合性藝術。文學與現實的界限,小說與詩歌和戲劇以及評論的傳統界限,文學與音樂、美術和多媒體的界限被超越了,衍化了。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後現代派小說,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在題材內容方面,後現代派小說將觸角伸向社會各個方面及階層。有的用歷史的經驗表現反對侵略戰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題;有的用女權主義的視角,鑽人的「名字」和「身份」的牛角尖,反映了社會變態中的身份危機感;有的選取醫院注射室的一角,描寫「沒有靜脈的人們」靠賣小便混日子,揭露吸毒造成的家破人亡;有的回顧越戰士兵對戰爭的困惑和抱怨,帶著愛的失落茫然地走向死亡,而倖存者回國後,一直無法擺脫噩夢的困擾,等等。盡管題材多樣,但大多揭示了美國後現代社會的迷茫、無序和反復無常。
在人物塑造上,作家所描寫的人物大都是「反英雄」,身世來歷不明,甚至無名無姓。人物形象淡化,性格刻畫消失。人物成了故事的陪襯,若隱若現,成了不可捉摸的「影子」或「代碼」。在多克托羅的《皮男人》里,主人公皮男人像是個百年前神話中的人物,衣著像個騎士,來去匆匆如幽靈。他沒啥文化,但心地善良,不傷害別人。這些流浪漢、厭世者和無家可歸者,成了被美國現代社會拋棄的「皮男人」。作者在這里彷彿在暗示,迷人的「美國夢」今何在?
在藝術手法上,作家在創作小說時又對小說本身進行評述,表現了「並置」、「非連續性」和「隨意性」的元小說特點。如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區的深處》,將一個短篇小說分解為三十幾個片斷,然後加以「闡釋」,有的片斷僅一兩句話。小說寫了B鎮的地理、天氣、教育、政治、電線、凡人、商業和教堂,以及「我的房子、我的貓咪、我的夥伴」和「家常蘋果」等,用虛構中的西部小鎮B將這些碎片串連起來。「我」不斷發表議論,「學著讓我自己、我的房子、我的軀體煥然一新」,「我要讓自己活過來,讓生命塑造我吧!」蘇克尼克在《賺錢》里也坦言自己是在「編故事」、「聊歷史」,「把他故事批發來,再零售出去。」他們都企圖用虛構的虛偽性來影射現實的虛偽性。此外,作家還將小說與繪畫和多媒體相結合,造成對觀眾「視、聽、說」融為一體的綜合效應。女作家勞瑞・安德森的小說《戰爭是現代藝術的最高形式》里,文本與4幅圖畫構成了互文性。作者帶著多媒體和電聲設備,到美國各地和海灣各國,自己當眾演奏和朗誦,配上多變的燈光,把小說搞得繪聲繪色。另一位女作家厄秀拉・魁恩在《薛定諤的貓》里,則突破了小說的時空界限,把科幻與虛構及史實相結合,還在科幻中加進了中國的道教思想,令人耳目一新。
在敘事話語方面,後現代派作家喜歡採用拼貼手法,以斷裂的句子構成段落和章節,甚至引入超文本的電腦語言;沒有主語或沒有謂語的句子是常見的現象;有的運用電影劇本式的話語,突出人物的動作,讓關鍵詞不斷重復出現。有時作者直接「闖入」文本,說三道四,或自我揭示,或刻意自我反射;有時則故意在文本中留下空白,從一段到一整頁,讓讀者自己參與解讀,如女作家瓊・狄迪恩的小說就是這樣。
綜上所述,從形式上來看,美國後現代派小說有點「四不像」或像「大雜燴」,有的甚至荒唐怪誕。不過,人們仍可透過其表面上的誇張或隨意的描述,看出其積極的一面。小說字里行間的幽默、詼諧和戲仿,往往流露出對美國後現代社會的冷漠、混亂的諷刺和抨擊。作品題材手法雖各異,但傾向性比較明顯,這正是其藝術魅力之所在。
美國後現代派小說是美國當代文學的組成部分,它已經走進美國大學課堂,並在戰後世界文壇上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對象。我國從80年代起介紹過「黑色幽默」,但對後現代派小說的其他作品還介紹得不很多。除在《外國文學》雜志上登過一些該流派的短篇小說外,在長篇小說方面,較早出版的有陶潔翻譯的《雷格泰姆音樂》(即《拉格泰姆時代》),到90年代後期,才由譯林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美國後現代派小說叢書」,包括《冠軍的早餐》、《第五號屠宰場》、《天秤星座》、《拉格泰姆時代》、《公眾的怒火》、《比利・巴思格特》、《時間震》等。另外,筆者也在青島出版社出版了《美國後現代派短篇小說選》及《美國後現代派小說論》。對於美國後現代派小說這種創作理念與手法,並不要求人們都去模仿,但了解和研究它,無疑是必要的。

熱點內容
間客懶人聽書 發布:2025-08-14 14:13:39 瀏覽:614
甜的校園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14 14:13:34 瀏覽:362
在線聽人民的名義聽書 發布:2025-08-14 14:08:52 瀏覽:301
白慕霖言情小說大全 發布:2025-08-14 14:08:39 瀏覽:598
瘋子三三哪本小說最好看 發布:2025-08-14 13:59:35 瀏覽:816
免費小說閱讀網撩人 發布:2025-08-14 13:51:47 瀏覽:850
好看悲傷的小說 發布:2025-08-14 13:37:16 瀏覽:299
校園小說陽光地帶 發布:2025-08-14 13:37:15 瀏覽:713
科幻小說字數排行榜完本前十名 發布:2025-08-14 13:29:46 瀏覽:664
零點校園小說 發布:2025-08-14 13:24:40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