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沈從文小說lt邊城gt對現代文學的貢獻是什麼

沈從文小說lt邊城gt對現代文學的貢獻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29 05:48:33

❶ 沈從文諷刺小說對當代有什麼影響

《顧問官》展現出沈從文作品的另一風格,他在諷刺藝術方面的才能在這篇短篇小說中表現得相當突出,提醒我們作為抒情作家沈從文還有另一面。
暴露無遺。這種人的特點是皮厚、油滑、看準了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
小說的諷刺才能在本篇中是相當突出的。揭露了地方政治的腐敗已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無官不貪,腐敗已經成了心照不宣的事兒,當然為了能擔任肥缺,少不了運作,走路子。
小說妙就妙在這顧問上了賭桌。「這一來,當地一個知識階級暫時就失蹤了。」在這里,知識階級是有錢階級的同義詞。「暫時」一詞用得妙,既然顧問官混跡官場,他今後還有這樣的機會,況且輸給的是師長大人,那麼師長大人一高興,又臨時委派一個肥缺,那也說不準。在今天,不是有人想腐敗,還送禮無門呢。
作者在《八駿圖》的自存本上《顧問官》一文下題註:「這是熊彬臣畫相,熟他的人方明白十分准確生動。」可見《顧問官》一文並不完全是藝術虛構,在生活中是有原形的。《顧問官》的諷刺藝術是十分高超的。他表現在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環境里,大環境的腐敗使得顧問官這一類人物應運而生。其人腐敗行為是人人皆知,有過短時間的拘留、查辦,但卻能屢次東山再起,可見在官場中腐敗的普遍性。小說即使寫顧問官這樣一個貪鄙小吏,也寫他對家庭和子女還是有愛心的,作品諷刺鋒芒所指,直指那個社會的腐敗風氣。

❷ 沈從文的《邊城》有什麼樣的價值,對於後來的鄉土文學創作有什麼樣的影響。

沒什麼價值,寫得很差。

❸ 為什麼說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邊城》被許多讀者看作是「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著作」。「邊城」這個詞在許多讀者心中,已經凝定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深入考察我們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僅僅看到了作品中美麗的光環,而人物的非正常死亡、離家出走、愛情破滅等故事的陰影卻被人們所「忽略」。這也許就是作者所說的「買櫝還珠」。



《邊城》描畫了一幅民性淳樸的風格畫,生活在那裡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發生於其間的愛情,更因為男女雙方特有的符合鄉下人審美標準的形貌以及靈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濃厚的審美意蘊。鑒於此,似乎可以如劉西渭(李健吾)先生所說:「……在這純真的地方,請問,能有一個壞人嗎?在這光明的性格,請問,能留一絲陰影嗎?」然而,在這充滿善與美的「世外桃源」里,發生的卻是一場以悲劇告終的愛情:翠翠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而儺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留下的是凄涼的余韻,是生死契闊、會合無緣的感傷。釀成這場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多數論者把它歸結於天保泡壞的偶然因素,以及迫使老船夫做出「老而好事」的舉動的社會因素——封建宗法和買賣婚姻。這種說法有理有據,似乎已把握了悲劇的全部構因,然而仔細一推敲,我們會發現,它僅僅抓住了悲劇構因的客觀方面,而把主觀方面——在愛情中起決定作用的順順及儺送的心理缺陷相對忽略了。

邊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十全十美的,誠如作者所說:「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湘西的人生具有「人與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滿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蠻與優美」交織在一起。這種處於待開發狀態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陰暗的一面。翠翠與儺送的悲劇正好把這陰暗的一面暴露出來,那就是邊民純朴健康人性下潛藏著的幾千年來民族心靈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他們以為禍患都淵源於冥冥之中的因果報應,對於一些他們無法解釋的禍患,總把它們與人的言行生硬地聯系起來,認為人的言行悖於常理勢必惹來禍患,於是由猜疑、誤會而產生隔膜,甚至最終釀成悲劇。正是這一心理痼疾,使順順父子不自覺地充當了悲劇的製造者。先是「船總性格雖異常豪爽,可不願意間接地把第一個兒子弄死的女孩,又來作第二個兒子的媳婦」。再是儺送雖然面臨愛情與金錢抉擇時選擇了愛情,卻未能向著翠翠再靠近一步,並隻身下了桃源。於是,老船夫對於翠翠的美好將來的希望無形中被順順父子的不自覺的冷漠毀滅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隨之被摧毀,終於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程。而翠翠終於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歸期的心上人的歸來。什麼時候,順順特別是儺送本人戰勝了心靈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導致的隔膜,什麼時候有情人才能終成眷屬。然而要抹去這人性的陰暗面著實不易,順順特別是儺送本人能否突破這一心理障礙殊難預料,這一切只能由時間來回答。



沈從文在談及《邊城》時曾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確理解這段話是把握作品內蘊的一條重要線索。多數論者在立論時往往對「不悖乎人性」視而不見,而只抓住「優美、健康、自然」等亮麗的詞以及作品所顯現出來的美麗光環,得出《邊城》所要表現的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贊頌的是「人性美」等論斷。我認為這是片面的。在沈從文的社會思想和美學思想中,「人性」是一個極重要的概念,是統領其小說內容的靈魂,正如作者所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內涵也不僅僅是多數論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種「金子與沙子並存」的客觀實在。作品所要表現的人生形式雖具有理想的特點,但並沒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種現實的自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雜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當然,僅僅根據創作談來探討作品的內蘊是不夠的,誠如勞倫斯所說:「永遠不要相信藝術家,而要相信他筆下的故事。批評家的作用在於從創作故事的藝術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評的關鍵是以作品為依據,透過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視景、特別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內蘊。不可否認,《邊城》以大量的篇幅對湘西人性美進行熱情的描繪和謳歌,從而體現作家對「理想的人性形式」,對生命自由的追求,但這畢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願,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內蘊。事實是,《邊城》的結尾是個出人意料的變奏,一個特定的結局,卻也是現實意義上的悲劇。誠如多數論者所說,這個悲劇顯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間的不確定性。但這並不是作品的最終指歸。這種不確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觀的人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覺地、無意為之所產生的破壞性行為。作品故事的主幹及結局旨在通過這種「命運的不確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陰暗面——深潛於民族心靈的痼疾。正是這種痼疾,在關鍵時刻興風作浪,最終成為主宰人物命運的因子。沈從文是明了全部事變中的悲劇因子的,但他對「人性向善的發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過於痛揭人性的陰暗面,不忍心將人物的命運推向悲劇的結局,他渴望筆下的小兒女能夠獲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費大量筆墨來表現人性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過了現實的障礙,漠視封建宗法和金錢勢力而追求自由愛情,卻無法擦去傳統天命的迷信思想投在純朴人性中的陰影。由於這陰影,他筆下的兒女們終於產生了隔膜,演出了一場不知歸期的悲劇。這是作者所不願見到的,卻是無法避免的現實。這就是「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



美學家桑塔耶那曾把藝術表現分為彼此相關的兩項:「第一項是實際呈現出的事物,一個字,一個形象,或一件富於表現力的東西;第二項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遠的思想感情。」我們考察沈從文小說的內蘊就可以明白這一點。湘西的人生是沈從文小說著力表現的重要部分,對於下層人民,沈從文側重表現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勤勞、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樸的品德,努力挖掘他們身上的人性美,並在他們身上寄託著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發掘了湘西鄉村社會人性的金子,同時深諳這種處於原始自在狀態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這種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陰暗面,具有不可忽視的破壞性作用。當它發作時,勢必破壞人們自為自在的和諧狀態,成為「人與自然契合」的阻力。《邊城》的愛情悲劇正是這種缺陷作用的結果。至此,《邊城》的內蘊所呈現出來的就不是單一的「證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陰暗面,而是展現人性的陰暗面與「人與自然契合」的對抗關系,以及在這種對抗中人類所受到的懲罰,啟發人們通過對這種懲罰的認識,從而「能夠追究這個民族一切症結的所在,並弄明白了這個民族人生觀上的虛浮、懦弱、迷信、懶惰,由於歷史發生的影響,我們已經受了什麼報應,若以後再糊塗愚昧下去,又必然還有什麼悲慘場面……為這個民族自存努力上,能夠盡些什麼力,且應當如何盡力」。

(選自《名作欣賞》2000年第4期)

五、關於《邊城》的評語摘編

1.著名作家汪曾祺對沈從文有過一句評語:「除了魯迅,還有誰的文學成就比他高呢?」

2.沈從文小說獨具地方特色。他的題材、人物、自然景色、風土人情、語言,無不塗上「湘西」的標記。題材是湘西社會日常生活中攝取的;人物是湘西農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鄉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從文更是描繪風土人情的高手,他畫出一幅幅風俗長卷,婚嫁、習俗、服飾、神話、傳說、信仰、禮節……無所不有,無所不奇,使他成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他特別善於揭示這些一代一代流傳的古風習俗人情世態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驚嘆。加上沈從文運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語,這更使他的小說充滿濃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王嘉良、李標晶《中國現代文學史新編》)

3.《邊城》的詩意首先來自濃郁的湘西鄉土氣息。作家通過翠翠和儺送、天保之間的愛情故事。將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風習錯綜有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系茶峒「風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鳥雀的交遞鳴叫,……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麗,優美而不加濃塗艷沫。

(潘旭瀾《重讀〈邊城〉》)

4.「我要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讓爺爺滿城打鑼去叫我,點了燈籠火把去找我。」「出走」是個極富文化含義的意象,是非常「現代」的。因為受到西方現代性的沖擊,「在家」的感覺(同質的狀態)被打破了,傳統的和諧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園成了廢墟。於是要出走——尋找精神家園。那爺爺怎麼辦?「怎麼辦嗎,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翠翠嚇怕了,叫道:「爺爺,爺爺,你把船劃回來呀!」「我要你!」翠翠需要爺爺,需要傳統,她不能割斷歷史。翠翠「坐在懸崖上,很覺得悲傷」。「懸崖」這個意象,准確地揭示了翠翠瀕臨深淵、進退兩難的困境:夢醒了無路可走——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對西方現代性沖擊的共同命運。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麼,翠翠走後怎樣?——「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向剛《夢斷邊城——沈從文〈邊城〉分析》)

5.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是一部傑作,它的藝術獨創性主要在兩個方面表現出來: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統中的頂峰之作,它鞏固、發展和深化了鄉土抒情模式;繼魯迅的《阿Q正傳》之後重塑了中國形象。《邊城》的牧歌屬性與中國形象互為表裡,為後發國家回應被動現代化,提供了經典的樣式和意緒。進一步的分析還表明,《邊城》作為近現代以降文化守成主義思潮在文學上的提煉,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綻,並有移用異族文化資源等問題,這揭示了主體民族對自我的詩意想像的虛擬性和策略性,以及與西方文學中的異族想像之間的密切聯系。

(劉洪濤《〈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

6.沈從文的小說,究竟應該在文學史上佔一個什麼地位?余介甫在《沈從文傳》的引言中說:「可以設想,非西方國家的評論家包括中國的在內,總有一天會對沈從文做出公正的評價:把沈從文、福樓拜、斯特恩、普羅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7.《邊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詩。劉西渭說《邊城》是「一部idyllic(田園詩)傑作」。蘇雪林認為「大自然雄偉美麗的風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敖縱的生活,原帶著無窮神秘的美,無窮抒情詩的風味」。沈從文自己也承認,從廢名(馮文炳)那裡受到啟發,「用抒情詩的筆調寫創作」,融化了唐詩的意境,形成了一種朦朧美。

8.《邊城》的地方色彩是極鮮明的,時代投影卻是不易捉摸的,彷彿作者只敘述了一個故事,只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所以沈從文先生感嘆:「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視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朴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視了。」朱先潛也指出《邊城》「表現出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於幻想和敏感的少數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憂隱痛」。可是,為了「極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熱情」,《邊城》的時代投影又是極淡極淺的。

9.《邊城》是老嫗絮絮地講的一個完美的童話。童話大多很美,但童話的毛病在於太過完美。蘇雪林在《沈從文論》中批評得比較中肯,她指出沈從文的小說「過於隨筆化」,「於結構更疏忽了」,「繁冗拖沓,有時累累敷百言還不能選出『中心思想』」。不少學者也說沈從文「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他僅是曉得他們一些情形,並不曾和他們生活在一起,自然更沒曾血肉相連」。所以「沈從文的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很廣闊但不深厚,思想意境不高」,「好像霧中的花,雲中的月」,給人以「虛」的感覺。王瑤也指出沈從文「用散文溫敘故事,有時很拖沓」。

·閱讀全文(117) | 回復(0) | 引用通告

❹ 從沈從文的《邊城》看他的散文特色

分析沈從文《邊城》的藝術特色與風格

《邊城》在藝術表現方面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

1、作者擅長將人物的語言、行動描寫與心理描寫結合起來,以揭示人物的個性特徵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如對翠翠的描寫,作者靜觀、揣摩少女在青春發育期性心理所表現的各種情態,通過粗線條的外部刻畫與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從而把羞澀、溫柔的個性突現出來。

2、小說結構寓嚴謹於疏放。全篇圍繞翠翠的愛情故事這一中心逐步展開,情節集中、單純;作品以儺送、天保兩人鍾情與翠翠為緯線,以老船夫關心、撮合孫女的婚事為緯線,推動故事有節奏地向前發展。又以翠翠與儺送、天保的愛情糾葛為明線,以王團總想儺送當女婿為暗線。經緯交織,明暗結合,將情節的單純性與復雜性完美結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提親、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特別是關於端午節風俗的描寫,來展示邊城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既是「邊城」鄉土性的詩意揭示,又是撲朔迷離的詩意烘托。

4、《邊城》的藝術風格,是一首抒情的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故事成為詩情的載體,抒情才是小說的「本事」與目的。作者敘事的筆端,傾瀉著、流動著作者對「愛」與「美」的詩性的謳歌與詠嘆。作者還在藝術上追求詩意化的表現。以關於動作、對話的白描與韻味發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台詞」;情節結構方面,以經緯交織、明暗結合的手法,烘托內在的情緒節奏;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於一副副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

《邊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築在夢幻的基礎上。運用的是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一半是「夢」,一半是理想的「現實」,並非對當時社會的寫真。人物與故事是當時社會真實的超脫與超越。作者在「邊城」世界裡有意識地消解了種種對立因素。作品的結尾採用了比較平和、並非絕望結局,結尾更與餘味裊裊的牧歌的情韻。

❺ 沈從文的小說充滿詩意,其對現代文學的貢獻是什麼

正是因為沈從文的小說當中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意,因此在現代文學作品當中也多了一種小說的文體,就是詩意的抒情小說。而且對於沈從文而言,他並不刻板的只循規蹈矩的照著一種文體結構來創作,因此多變,而且多樣化的文體結構也就這樣產生了。這樣的文學作品。這樣的文學作品才更加的自由,也不會受到拘束,因此結構十分的流暢,而內容也比較的舒展。

因此在現代文學當中,其實沈從文有著巨大的貢獻,也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存在,才拓寬了小說內容的邊界。簡練的語言以及對於人物心理和對於環境的描寫,就能夠讓人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所以沈從文在文學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現代文學而言,也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存在,才使的得文學作品更加的多元化。

❻ 為什麼說「邊城是現代文學史上最純凈的一個小說文本」、「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說中的頂峰之作」

因為其詩化的語言和人性美的理想。首先,從思想內容上看,《邊城》寄託著沈從文先生「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朴,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泛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其次,從表現手法上看,《邊城》採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那奔流的小河,那溪邊的白塔,那懷揣美好的少年情歌,那淳樸自然善良的人性……作者通過詩樣的語言,把這些美好的鄉土風情活靈活現的展示給世界。
最後,憂傷的基調給予了作品深入人靈魂的悲劇美。《邊城》的憂郁不是作者故意渲染出來的,而是從作品中自然流淌宣洩出來的。作品的憂傷基調沒有削弱作品的可讀性,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與魅力。通過幾個主人公的種種悲劇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湘西下層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運,一代又一代繼承悲涼的人生命運的深深慨嘆。
具體的話是你要去看文本,看了之後你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

❼ 沈從文在近代文學史上有哪些成就,地位如何

沈從文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作家,也是一名歷史文物研究者。他出生於1902年,在1988年去世,享年86歲。他出生在湖南鳳凰,所以他的小說帶有很濃的湘西風味。他是中國偉大的印象派作家。沈從文從未讀過大學,十幾歲參加軍隊,投身於行伍之間,並且開始寫作。後來的他可以站在西南聯大的講台上給學生講課,汪曾祺也是他的學生。

同時,沈從文還是一名歷史研究者。在文革期間,他轉為研究中國的古代服飾,並且出版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一作品,為這一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❽ 沈從文充滿詩意的抒情小說文體對現代文學的貢獻是什麼

沈從文對現代文學的獨特貢獻--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詩化小說的文章體式。
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TempleCode=1000000077&BlogLogCode=1001486753

沈從文對現代文學的貢獻在於他創造了詩意的抒情小說文體,他把詩和散文引進小說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從而大大擴大了小說的表現領域和審美功能.

沈從文小說的主要貢獻是他創造了一個特異的"湘西世界".他以湘西人,鄉下人的視角,來贊美湘西的山水美景,人的淳樸和風俗的古雅.並以這樣一個世界來觀照,批判,否定他所生活的,他認為是丑惡的都市社會.因此,沈從文的小說同三十年代主流文學以階級,階層的觀念分析考察社會不同,他是取地域的,文化的視角,通過兩種文化的對峙來表達自己的文學理想.

簡析沈從文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及思想
藝術特色:沈從文短篇小說的主要藝術特色集中在他對文體的創造上。他創造了三種基本文化形態:描述湘西與都市下層人物日常生活與命運的寫實故事。如《丈夫》《牛》《菜園》等運用的溫情的現實主義。根據民間、宗教故事創作的浪漫傳奇。如《媚金.豹子.與那羊》《神巫之愛》《月下小景》等運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嘲諷、抨擊現代都市「上等人」所謂「文明」的諷刺小說。運用的批判現實主義。
其次,沈從文追求文體結構的千變萬化互不雷同。他所持的是逆向型思維方式,不拘常格,求異思變。文體的自覺使作家獲得了文本結構與文本解放的極大自由。結構自然、流暢和千姿百態;表現在文體上則使他的小說打破各種文體間的界限,產生了明顯的邊緣性:有些運用散文筆致,似抒情散文,有的帶有童話色彩,似民間故事。
思想:對湘西勞動人民窮苦命運的關注、同情,對現代都市文明的嘲諷、批判,對湘西完美人性的表現與思考,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創作用意。

❾ 說說沈從文在文學上的貢獻

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先生一生中,有著五百萬字的著作文章,《邊城》、《長河》、《從文自傳》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填補了中國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

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

(9)沈從文小說lt邊城gt對現代文學的貢獻是什麼擴展閱讀: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

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

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❿ 沈從文邊城有何文學價值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熱點內容
豪門棄婦的春天小說全集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20 17:36:54 瀏覽:717
好看的小說仗劍一笑踩蘑菇 發布:2025-08-20 17:32:23 瀏覽:768
甜寵小說無虐完結總裁推薦 發布:2025-08-20 17:31:29 瀏覽:481
推薦與奇門遁甲有關的小說 發布:2025-08-20 17:17:44 瀏覽:727
免費小說美女帝國之閑人國際 發布:2025-08-20 17:12:40 瀏覽:762
沒有廣告的小說閱讀app 發布:2025-08-20 17:07:55 瀏覽:984
香港粵語鬼聽書 發布:2025-08-20 16:52:35 瀏覽:95
懶人聽書怎麼連不上蘋果手機 發布:2025-08-20 16:52:31 瀏覽:535
最美的蝴蝶小說全文閱讀理解答案 發布:2025-08-20 16:51:52 瀏覽:803
雙聲有聲小說免費 發布:2025-08-20 16:49:58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