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現代鄉土小說

現代鄉土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5-31 18:08:17

『壹』 鄉土小說名詞解釋是什麼

鄉土小說名詞解釋:是1923年後出現在文壇上的一個小說創作上的流派。

主要作家有蹇先艾、許欽文、王魯彥、台靜農、許傑、廢名、彭家煌等等,其作品運用堅定的現實主義手法,大多取材於作家所熟悉的鄉土生活,描繪傳統鄉村陋習和風土人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

它繼承了魯迅小說的業績,成為飛架於現代文學前後三十年農村題材創作的一座橋梁。

主要特徵:

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貳』 中國以農民為主角的文學著作有哪些

鄉土文學的主角都是農民朋友

鄉土文學:又稱鄉土小說,它的出現溯源於魯迅的《故鄉》。20年代,現代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到魯迅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魯彥、許傑、許欽文、王任叔、台靜農等。鄉土文學是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的,這些寓居於京滬大都市的遊子,目擊現代文明與宗法農村的差異,在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下,帶著對童年和故鄉的回憶,用隱含著鄉愁的筆觸,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顯示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從總體上呈現出比較自覺而可貴的民族化的追求,開創了現代文學史上堪稱一大創作潮流的風氣。代表作有彭家煌《慫恿》,王任叔《疲憊者》,許欽文《瘋婦》,台靜農《地之子》等。

趙樹理的所有小說都是

『叄』 有哪些是鄉土種田文,就是女主穿越到農村生活的小說

1、《掌家小農女》:女主是莫名其妙穿越到古代,渣爹狀元郎,娘親下堂婦,她是個嫁不出去的不孝女?陳小暖頭一抬,正合我意!且看她如何點石為金,家財萬貫!某男:做我的女人,要啥有啥!陳小暖:這是啥人.......

2、《古代農家》:女主林舒重生在了災荒年間被餓死的同名同姓的村婦身上,睜眼面對的就是三餐不繼,隨時都有可能被餓死的窘境。至於丈夫生死不明,孩子不是自己的,這些都不在林舒的考慮范圍之內,當務之急就是要先找到吃的。

3、《農村的舒心日子》:故事講的是一個現代農村女孩父母雙亡對生活沒有目標,同樣一個古代農村女孩內心怯弱對人生也沒多大意見。就是這樣近乎相似的兩個人,因為一顆神秘的水滴結合在一起。新的環境新的家人,讓她們的人生重新充滿希望。

4、《山下好種田》:女主因救人意外魂穿到古代農村一個八歲的小女娃身上。家呢是在長白山下,靠種人參為生,可是日子過得卻清苦的很。但以作者的風格,是不會讓她就這樣子的。作者給了她一個相親相愛的家庭環境。

5、《快樂農家婦》:一個高齡失戀女在醉酒之後意外穿越到古代農家,雖然不再年輕也不似其他女人貌美,但主角十分想得開,反正她溫柔總還是有點優點的。就這樣,主角在這個農家裡生了個大胖小子癢了一隻可愛的狗。

『肆』 農村題材短篇小說

遲子建的《酒鬼的魚鷹》
沈從文《邊城》
魯迅的《故鄉》和《祝福》
還有茅盾的《春蠢》
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夏衍的《包身工》
趙樹理的《三里灣》
李准《不能走那條路魯彥、許欽文、蹇先艾、台靜農、許傑、彭家煌、沙汀、艾蕪等一批現代鄉土作家,以朴實細密的寫實風格書寫老中國兒女在各自的鄉土上發生的種種悲劇性故事

『伍』 請問《邊城》在中國現代鄉土小說的地位

《邊城》被許多讀者看作是「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著作」。「邊城」這個詞在許多讀者心中,已經凝定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深入考察我們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僅僅看到了作品中美麗的光環,而人物的非正常死亡、離家出走、愛情破滅等故事的陰影卻被人們所「忽略」。這也許就是作者所說的「買櫝還珠」。



《邊城》描畫了一幅民性淳樸的風格畫,生活在那裡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發生於其間的愛情,更因為男女雙方特有的符合鄉下人審美標準的形貌以及靈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濃厚的審美意蘊。鑒於此,似乎可以如劉西渭(李健吾)先生所說:「……在這純真的地方,請問,能有一個壞人嗎?在這光明的性格,請問,能留一絲陰影嗎?」然而,在這充滿善與美的「世外桃源」里,發生的卻是一場以悲劇告終的愛情:翠翠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而儺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留下的是凄涼的余韻,是生死契闊、會合無緣的感傷。釀成這場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多數論者把它歸結於天保泡壞的偶然因素,以及迫使老船夫做出「老而好事」的舉動的社會因素——封建宗法和買賣婚姻。這種說法有理有據,似乎已把握了悲劇的全部構因,然而仔細一推敲,我們會發現,它僅僅抓住了悲劇構因的客觀方面,而把主觀方面——在愛情中起決定作用的順順及儺送的心理缺陷相對忽略了。

邊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十全十美的,誠如作者所說:「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湘西的人生具有「人與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滿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蠻與優美」交織在一起。這種處於待開發狀態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陰暗的一面。翠翠與儺送的悲劇正好把這陰暗的一面暴露出來,那就是邊民純朴健康人性下潛藏著的幾千年來民族心靈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他們以為禍患都淵源於冥冥之中的因果報應,對於一些他們無法解釋的禍患,總把它們與人的言行生硬地聯系起來,認為人的言行悖於常理勢必惹來禍患,於是由猜疑、誤會而產生隔膜,甚至最終釀成悲劇。正是這一心理痼疾,使順順父子不自覺地充當了悲劇的製造者。先是「船總性格雖異常豪爽,可不願意間接地把第一個兒子弄死的女孩,又來作第二個兒子的媳婦」。再是儺送雖然面臨愛情與金錢抉擇時選擇了愛情,卻未能向著翠翠再靠近一步,並隻身下了桃源。於是,老船夫對於翠翠的美好將來的希望無形中被順順父子的不自覺的冷漠毀滅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隨之被摧毀,終於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程。而翠翠終於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歸期的心上人的歸來。什麼時候,順順特別是儺送本人戰勝了心靈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導致的隔膜,什麼時候有情人才能終成眷屬。然而要抹去這人性的陰暗面著實不易,順順特別是儺送本人能否突破這一心理障礙殊難預料,這一切只能由時間來回答。



沈從文在談及《邊城》時曾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確理解這段話是把握作品內蘊的一條重要線索。多數論者在立論時往往對「不悖乎人性」視而不見,而只抓住「優美、健康、自然」等亮麗的詞以及作品所顯現出來的美麗光環,得出《邊城》所要表現的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贊頌的是「人性美」等論斷。我認為這是片面的。在沈從文的社會思想和美學思想中,「人性」是一個極重要的概念,是統領其小說內容的靈魂,正如作者所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內涵也不僅僅是多數論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種「金子與沙子並存」的客觀實在。作品所要表現的人生形式雖具有理想的特點,但並沒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種現實的自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雜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當然,僅僅根據創作談來探討作品的內蘊是不夠的,誠如勞倫斯所說:「永遠不要相信藝術家,而要相信他筆下的故事。批評家的作用在於從創作故事的藝術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評的關鍵是以作品為依據,透過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視景、特別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內蘊。不可否認,《邊城》以大量的篇幅對湘西人性美進行熱情的描繪和謳歌,從而體現作家對「理想的人性形式」,對生命自由的追求,但這畢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願,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內蘊。事實是,《邊城》的結尾是個出人意料的變奏,一個特定的結局,卻也是現實意義上的悲劇。誠如多數論者所說,這個悲劇顯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間的不確定性。但這並不是作品的最終指歸。這種不確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觀的人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覺地、無意為之所產生的破壞性行為。作品故事的主幹及結局旨在通過這種「命運的不確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陰暗面——深潛於民族心靈的痼疾。正是這種痼疾,在關鍵時刻興風作浪,最終成為主宰人物命運的因子。沈從文是明了全部事變中的悲劇因子的,但他對「人性向善的發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過於痛揭人性的陰暗面,不忍心將人物的命運推向悲劇的結局,他渴望筆下的小兒女能夠獲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費大量筆墨來表現人性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過了現實的障礙,漠視封建宗法和金錢勢力而追求自由愛情,卻無法擦去傳統天命的迷信思想投在純朴人性中的陰影。由於這陰影,他筆下的兒女們終於產生了隔膜,演出了一場不知歸期的悲劇。這是作者所不願見到的,卻是無法避免的現實。這就是「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



美學家桑塔耶那曾把藝術表現分為彼此相關的兩項:「第一項是實際呈現出的事物,一個字,一個形象,或一件富於表現力的東西;第二項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遠的思想感情。」我們考察沈從文小說的內蘊就可以明白這一點。湘西的人生是沈從文小說著力表現的重要部分,對於下層人民,沈從文側重表現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勤勞、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樸的品德,努力挖掘他們身上的人性美,並在他們身上寄託著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發掘了湘西鄉村社會人性的金子,同時深諳這種處於原始自在狀態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這種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陰暗面,具有不可忽視的破壞性作用。當它發作時,勢必破壞人們自為自在的和諧狀態,成為「人與自然契合」的阻力。《邊城》的愛情悲劇正是這種缺陷作用的結果。至此,《邊城》的內蘊所呈現出來的就不是單一的「證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陰暗面,而是展現人性的陰暗面與「人與自然契合」的對抗關系,以及在這種對抗中人類所受到的懲罰,啟發人們通過對這種懲罰的認識,從而「能夠追究這個民族一切症結的所在,並弄明白了這個民族人生觀上的虛浮、懦弱、迷信、懶惰,由於歷史發生的影響,我們已經受了什麼報應,若以後再糊塗愚昧下去,又必然還有什麼悲慘場面……為這個民族自存努力上,能夠盡些什麼力,且應當如何盡力」。

(選自《名作欣賞》2000年第4期)

五、關於《邊城》的評語摘編

1.著名作家汪曾祺對沈從文有過一句評語:「除了魯迅,還有誰的文學成就比他高呢?」

2.沈從文小說獨具地方特色。他的題材、人物、自然景色、風土人情、語言,無不塗上「湘西」的標記。題材是湘西社會日常生活中攝取的;人物是湘西農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鄉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從文更是描繪風土人情的高手,他畫出一幅幅風俗長卷,婚嫁、習俗、服飾、神話、傳說、信仰、禮節……無所不有,無所不奇,使他成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他特別善於揭示這些一代一代流傳的古風習俗人情世態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驚嘆。加上沈從文運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語,這更使他的小說充滿濃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王嘉良、李標晶《中國現代文學史新編》)

3.《邊城》的詩意首先來自濃郁的湘西鄉土氣息。作家通過翠翠和儺送、天保之間的愛情故事。將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風習錯綜有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系茶峒「風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鳥雀的交遞鳴叫,……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麗,優美而不加濃塗艷沫。

(潘旭瀾《重讀〈邊城〉》)

4.「我要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讓爺爺滿城打鑼去叫我,點了燈籠火把去找我。」「出走」是個極富文化含義的意象,是非常「現代」的。因為受到西方現代性的沖擊,「在家」的感覺(同質的狀態)被打破了,傳統的和諧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園成了廢墟。於是要出走——尋找精神家園。那爺爺怎麼辦?「怎麼辦嗎,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翠翠嚇怕了,叫道:「爺爺,爺爺,你把船劃回來呀!」「我要你!」翠翠需要爺爺,需要傳統,她不能割斷歷史。翠翠「坐在懸崖上,很覺得悲傷」。「懸崖」這個意象,准確地揭示了翠翠瀕臨深淵、進退兩難的困境:夢醒了無路可走——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對西方現代性沖擊的共同命運。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麼,翠翠走後怎樣?——「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向剛《夢斷邊城——沈從文〈邊城〉分析》)

5.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是一部傑作,它的藝術獨創性主要在兩個方面表現出來: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統中的頂峰之作,它鞏固、發展和深化了鄉土抒情模式;繼魯迅的《阿Q正傳》之後重塑了中國形象。《邊城》的牧歌屬性與中國形象互為表裡,為後發國家回應被動現代化,提供了經典的樣式和意緒。進一步的分析還表明,《邊城》作為近現代以降文化守成主義思潮在文學上的提煉,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綻,並有移用異族文化資源等問題,這揭示了主體民族對自我的詩意想像的虛擬性和策略性,以及與西方文學中的異族想像之間的密切聯系。

(劉洪濤《〈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

6.沈從文的小說,究竟應該在文學史上佔一個什麼地位?余介甫在《沈從文傳》的引言中說:「可以設想,非西方國家的評論家包括中國的在內,總有一天會對沈從文做出公正的評價:把沈從文、福樓拜、斯特恩、普羅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7.《邊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詩。劉西渭說《邊城》是「一部idyllic(田園詩)傑作」。蘇雪林認為「大自然雄偉美麗的風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敖縱的生活,原帶著無窮神秘的美,無窮抒情詩的風味」。沈從文自己也承認,從廢名(馮文炳)那裡受到啟發,「用抒情詩的筆調寫創作」,融化了唐詩的意境,形成了一種朦朧美。

8.《邊城》的地方色彩是極鮮明的,時代投影卻是不易捉摸的,彷彿作者只敘述了一個故事,只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所以沈從文先生感嘆:「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視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朴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視了。」朱先潛也指出《邊城》「表現出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於幻想和敏感的少數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憂隱痛」。可是,為了「極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熱情」,《邊城》的時代投影又是極淡極淺的。

9.《邊城》是老嫗絮絮地講的一個完美的童話。童話大多很美,但童話的毛病在於太過完美。蘇雪林在《沈從文論》中批評得比較中肯,她指出沈從文的小說「過於隨筆化」,「於結構更疏忽了」,「繁冗拖沓,有時累累敷百言還不能選出『中心思想』」。不少學者也說沈從文「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他僅是曉得他們一些情形,並不曾和他們生活在一起,自然更沒曾血肉相連」。所以「沈從文的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很廣闊但不深厚,思想意境不高」,「好像霧中的花,雲中的月」,給人以「虛」的感覺。王瑤也指出沈從文「用散文溫敘故事,有時很拖沓」。

『陸』 求推薦好的現當代小說,反映農村生活的。

平凡的世界 少年巴比倫也不錯 但是不算農村了

『柒』 沈從文的鄉土小說有哪些

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沈從文式鄉土文學寫作類型的延續,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也在述說著某種無法抗拒的悲涼。翠翠那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親人的死亡和情人的離去的現實面前,不也宣告了詩意的神話的破滅了嗎?而沈從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幾乎完全可以將其視為關於鄉村底層人物的一曲悲歌。進入鄉土文學純美境界的沈從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的創作,大自然的「神性」成為鄉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還開創了以展現「異質文化」中人性軌跡來表明文化成規對人的影響的寫作模式。那麼,沈從文意圖在他的寧靜超脫的鄉土作品中寄寓什麼樣的主題呢?是「人性」。沈從文在他《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言明,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顯示處於弱勢的邊緣文化中沉靜深遠的生命力量。另外,沈從文的鄉土文學,是我理想的建築,未必就不懂的社會的苦痛。」在沈從文詩意神話的長廊中,從而內在地對所謂文明社會的種種弊端構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時期的鄉土文學寫作中,草木能談吐。在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世界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只不過他是以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邊緣性異質性的鄉土文化的敘述,禽獸在做夢,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特別是在這些「化外之境」中發生的愛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嘆之妙,宛如一副副古樸奇幻的風俗畫、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碼頭寧靜而秀美。《邊城》中少女翠翠的愛情觀和愛情經歷,單純而美麗,有著未受現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象徵於一體,多注意刻畫鄉土中的「粗糙的靈魂」和「單純的情慾」。沈從文描繪的山寨。精緻,結實

『捌』 誰是中國現代鄉土小說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同樣著力於鄉土文學,帶有田園牧歌風

題主所問的人應該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吧。沈先生不是中國第一個寫作鄉土題材小說的,但他的作品卻將這一題材推向了新的高度,具有世界性聲譽,表現在:
1、鄉土風情的描繪:他筆下的湘西風景優美,彷彿世外桃源,人們保持著古老質朴的習俗,過著寧靜安逸的生活。
2、人物的塑造:小說中的人物都具有清新純朴的品質,透明得像一塊塊水晶,即使反面角色也是天性善良的。

『玖』 求推薦 鄉土農村BL小說

《成功傳》胖紅紅,鄉土受的勵志故事
《柳樹屯的愛情》疏朗,鄉土受,不過是3P的;
狂上加狂的《勾你沒商量》,高幹攻和鄉土受;《鳳凰男》軍旅,高幹攻鄉土受;
《活著就是遭罪》疏朗,美攻鄉土受;
《阿喊》《綠石榴》林檎年,鄉土受;
《民教張大川》《工廠》綠水袖,大叔受鄉土受,微虐;
《風起之時》鄉土受;
《你是我的禁果》高幹攻,鄉土受;
周而復始的《細雨》,高幹攻,鄉土受;
金大的《上趕著不是買賣》,鄉土受;
《我愛農民老木》
《曦景》溫馨校園文,高幹攻和農村來的小受;

『拾』 什麼是現代文學中的鄉土小說

我想告訴樓上的,你提到的幾位,嚴格說屬於當代……
關於鄉土小說的定義,始見於魯迅先生《中國新文學大系 小說二集 序》中,魯迅認為「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又說他們的作品大多是回憶故鄉的,因此也隱現著鄉愁。鄉土小說就是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鄉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它們在當時出現的文學背景是因「五四」小說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讀者欣賞小說心理的進步要求著藝術上的突破。
1923年周作人連續發表了《地方與文藝》、《舊夢》等文章,提倡鄉土藝術。周作人也就成為了鄉土小說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文壇出現了鄉土小說的創作熱潮:如王魯彥的《柚子》;彭家煌的《慫恿》、台靜農的《地之子》等。魯迅的《孔乙己》、《風波》、《故鄉》、《祝福》等也可以歸入鄉土小說之列。我們在談論鄉土小說的時候往往不怎麼提到魯迅,實際上魯迅才是開現代鄉土小說創作風氣的大師。
鄉土小說是為人生文學觀念的延伸,也受到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對自己熟悉的鄉村生活的回憶和抒寫,對傳統鄉村陋習的揭示,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在創作傾向上注重社會性以及寫實的多元性,側重於社會理性的思考,不成熟,幼稚,片面的將文學理解為社會啟蒙的工具,注重文學的宣傳效果。
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
(1)五四小說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讀者心理的進步,希望看到更為廣闊的、非概念化的真實的社會人生。
(2)五四運動退潮之後,作家與讀者面對現實的濃烈的苦悶情緒,帶來濃郁的鄉愁
(3)周作人等理論家的提倡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所謂「第一個十年」的鄉土小說概況。
第二個十年裡已經基本不出現鄉土小說這種提法。像樓上的幾個朋友也提到過的沈從文等人被看作是「京派作家」,其實他們的筆墨也主要集中在鄉村。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以小說《邊城》為代表,極盡美好之能事,充分體現了沈從文先生本身的美學理想。從他寫湘西與都市兩幅筆墨的得失我們也能看出,沈從文是要用湘西的美來襯托都市的惡的。
京派以不若海派之紅火。被稱為「最後一個京派作家」的王曾祺先生逝世後,寫鄉土就不再有什麼讓人驚艷的筆墨了。

部分參考了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三位先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若是有興趣還是可以找一些別的文學史來看看。
還有一部分純屬個人見解,有失偏頗之處還請見諒。

熱點內容
外國很甜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22 13:14:04 瀏覽:822
有關青春校園的小說名字 發布:2025-08-22 13:07:30 瀏覽:56
輕松詼諧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2 13:03:21 瀏覽:808
蘋果小說軟體免費下載 發布:2025-08-22 13:03:21 瀏覽:57
校園青春黑社會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2 13:03:17 瀏覽:912
建設流魔王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2 12:53:04 瀏覽:342
驚艷小說免費閱讀答案 發布:2025-08-22 12:50:06 瀏覽:168
小說言情短片作者 發布:2025-08-22 12:43:31 瀏覽:448
不虐的古言情完結小說 發布:2025-08-22 12:34:43 瀏覽:511
非種馬的仙俠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2 12:29:04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