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現代派小說包括什麼

現代派小說包括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02 14:58:58

1.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包括哪些流派

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流派:
(一)象徵主義文學:它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流行於法國,以詩歌和戲劇為主.1886年詩人莫雷亞斯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標志著象徵主義流派的誕生.一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上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象徵主義的特徵是: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主張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想像.
法國早期象徵主義的詩人鼻祖、及三主將:
1,波德萊爾:他於1857年發表的《惡之花》,是象徵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成為法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件令人矚目的大事. 2,馬拉美:1876年他的詩歌《牧神的午後》,在法國詩壇引起轟動.1896年,他被選為「詩人之王」,是法國象徵主義運動的領導人物. 3,魏爾倫:他的主要作品是《無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詩風明朗輕快,清新流暢,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讀者的喜愛. 4,蘭波:他15歲就擅長寫作拉丁文詩歌了,並掌握了法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格律.他的創作生涯雖短,但才華橫溢,他主要的詩集有《地獄的一季》、《彩圖集》.
後期象徵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1,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夢幻劇《青鳥》(1908),是他戲劇生涯的巔峰之作.青鳥象徵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獲得了191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2,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他的詩作《駛向拜占庭》,描繪了一個老人遠渡重洋去聖城拜占庭,追求永恆的精神生活的故事.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3,法國詩人瓦雷里:他的巔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濱墓園》(1926),詩的主旨是關於絕對靜止與人生交易的對立統一關系.開篇一句「這片平靜的房頂上有白鴿盪漾」,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4,奧地利詩人里爾克:他是象徵主義在德語文學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組詩《致奧爾弗斯十四行詩》和《杜伊諾哀歌》,奠定了他在現代詩壇上的大師地位,並對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盡管其風格晦澀難懂,但擴大了詩歌的藝術表現領域.
5,俄國詩人勃洛克:1918年發表長詩《十二個》,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自萊蒙托夫以後俄國最傑出的詩人.
6,美國詩人評論家龐德:他的鴻篇巨制、現代敘事詩《詩章》,加上他對其他作家的影響,以及多部的文學評論集,使他登上了現代主義文學大師的寶座.
7,英國詩人劇作家艾略特:他的詩作《荒原》(1922),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詩歌,它以悲劇的視角,展現了戰後歐洲文明的荒涼.另外他還有詩劇《大教堂兇殺案》,詩作《四個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二)表現主義文學:是一戰前後流行於歐美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它起源於德國,先從繪畫開始,後波及文學.尼采「重估一切」的極端主張,對德語世界的表現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提法最早出現於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飆》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繪畫評論,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
表現主義的特徵是: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及象徵和荒誕的手法.其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主張文學不應該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激情,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質,而對事物外在形態的精確描繪,毫無意義.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1,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歐洲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他的代表劇作是《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2,德國劇作家托勒和愷撒:前者的代表作是《轉變》.後者的代表作是《煤氣》三部曲.
3,捷克劇作家恰佩克:其代表作品是《萬能機器人》(1920).
4,美國劇作家奧尼爾:他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作,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安娜·克里斯蒂》(1920),《瓊斯皇帝》(1920),《毛猿》(1921),是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他是美國戲劇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作家,193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5,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他的小說大多表達世界荒誕、人性「異化」的主題,在西方現代文學發展中具有開拓性意義,是西方現代文學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國》(1914)、《城堡》(1922)、《訴訟》(1919)《變形記》(1912)等等.

(三)意識流文學: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它興起於上世紀20年代的英國,後波及到了歐美各國,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意識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它不是傳統小說那樣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編撰故事的.其情節之間的安排和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邏輯、或因果關系的限制,它可以隨意跳躍、多變、穿插,過去、現在、將來時序,交叉重疊,在前後的兩個場景之間,沒有時間、地點等方面的緊密邏輯聯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地循環往復,而形成的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意識流」的藝術技巧:
1,內心獨白: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地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寫作技巧.
2,內心分析: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做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地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
3,時間和空間蒙太奇: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復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
4,詩化和音樂化: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意識流小說家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運用了巴哈賦格曲的結構.
「意識流」文學著名的代表作家:
1,法國作家普魯斯特:他是意識流文學的開山鼻祖,因著名的作品《追憶逝水年華》,而在世界文學史上留名.他作品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地自然流動.
2,愛爾蘭作家喬伊斯:他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1922),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這一文學流派的巔峰.該作品中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3,美國作家福克納:他是「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也是美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以描寫錯亂意識著稱.代表作是一系列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小說,包括15個長篇和幾十個短篇.《喧嘩與騷動》(1929),是福克納最優秀的意識流作品,1949年,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4,英國作家伍爾芙:她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說往往富有詩意,在語言上更像詩體散文,富有唯美主義的情調.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燈塔去》《海浪》.

(四)超現實主義文學:它誕生於1924年的法國,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從1924年到上世紀60年代,歷經了半個世紀,擴及歐美24個國家.這一流派有明確的政治、社會和文學理論,以及一套實驗性的藝術方法,但情況極為復雜.作為一場廣泛的文藝運動的超現實主義思潮,盡管其影響極為廣泛,但就文學領域而言,實際成就僅局限於詩歌領域.
超現實主義者認為,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即由「夢幻與現實轉化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一物.為了在內容上描繪超現實,他們反對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甚至讓文學成為夢幻、潛意識、乃至精神錯亂的產物,並提出「自動寫作法」,作為表現上述內容的創作方法.強調夢幻、貶斥理性,成為其美學的重要標志.

(五)未來主義文學:是20世紀初興起於義大利的一個文學流派,是未來主義藝術在文學領域的體現,其文學的成就不如繪畫的成就高,也沒有如法國象徵主義文學和德國表現主義文學一樣,發展成國際性的文學運動,主要局限於義大利一國.在晚期,也波及鄰國法國,和剛剛成立不久的蘇聯.
創始人是義大利的馬利奈蒂,他1909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次年又發表了《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宣布其主張.在文學藝術的主題上,主張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的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藝術形式上,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主要的作家及其作品是:
1、俄國的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2、法國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六)意象派:是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洩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美國詩人龐德的《地鐵車站》,是典型的意象詩.

(七)隱逸派:是20世紀上半葉在義大利和西方頗有影響的詩歌流派之一,它產生於一戰後,30年代達到鼎盛.它以主觀唯心主義為理論基礎,主張藝術家避開嚴酷的現實,逃遁到個人的情感世界裡去.它的題材主要是描寫片斷的自然場景,抒發人的瞬間感受、幻想、和隱藏在內心的微妙情緒,表現人生的孤獨、憂郁和生活的邪惡.
在藝術上,隱逸派側重以奔放的想像,藉助獨特的隱喻和意象,來建立藝術形象,詩歌大多是自由體,講究韻律,追求詩歌的音樂性,強調詞的聲音、比詞的意義更富有表現主觀感覺的力量,力求挖掘詞語蘊含的感情色彩,而舍棄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義.隱逸派的代表作家是:
1,義大利詩人誇西莫多:作品是詩歌《消逝的笛音》,他於195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義大利詩人蒙塔萊:作品是詩集《烏骨賊》等,他於197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存在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文學現象,具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掃盪了西方人的一切價值觀念,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慘絕人寰的荒誕世界.這使得西方社會在信仰、價值觀念上發生了嚴重的危機、思想理論出現了真空狀態.在這個特定歷史時期具有濃郁哲學色彩的存在主義文學的出現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義方舟.存在主義告誡世人,上帝死後,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的,誰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時,存在主義又給人傳遞著一種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應超越荒誕外界,反抗荒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創造自己的本質.這種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並得到了許多人的共鳴.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的宣傳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義文學為其哲學的廣泛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國的薩特、阿貝爾·加繆(1913—1960)和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50年代崛起於現代拉丁美洲文壇、富有撼動世界的轟動效應的現代派文學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壇上有著廣泛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植根於拉美寡頭黑暗統治的現實生活中,融匯、吸納古印第安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與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有益經驗,將幻象與現實、神話與現實水乳交融,大膽借鑒象徵、寓意、意識流等西方現代派文學各種表現技巧、手法,以鮮明獨異的拉美地域色彩為特徵.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體裁上以小說為主.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於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從而創造出一種魔幻和現實融為一體、「魔幻」而不失其真實的獨特風格.因此,人們把這種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從本質上說,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魔幻,而是現實.「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現實」才是目的.
魔幻現實主義主要代表作品有:瓜地馬拉M.A.阿斯圖里亞斯的里亞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鐵爾的《這個世界的王國》、墨西哥作家J.J.魯爾福的《彼得羅·巴拉莫》、秘魯作家J.M.阿格達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生活.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筆下,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與傳統現實主義定義中的「現實」,有著根本的區別.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中所表現的是一種拉丁美洲充滿這餓光怪陸離、虛幻恍惚的現實,也就是卡彭鐵爾所說的「神奇現實」.在這種現實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覺和真實相混,神話和現實並存.
「黑色幽默」派
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對現代世界文學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品《第二十二條軍規》、《萬有引力之虹》、《煙草經紀人》和《第五號屠場》等「黑色幽 默」派影響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或稱疲憊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的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體.這一名稱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的.在英語中,形容詞「beat」一詞有「疲憊」或「潦倒」之意,而克魯亞克賦予其新的含義「歡騰」或「幸福」,和音樂中「節拍」的概念聯結在一起.
新小說派
「新小說」是20世紀50年代中葉出現在法國文壇的一個新的文學流派,他們的文藝觀和寫作方法迥然不同於巴爾扎克以來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具有「反小說」的傾向,是二戰後最具革命性的文學流派,在理論和創作兩方面都有建樹,當時公認為屬於「新小說」派的作家有:阿蘭·羅伯—戈里耶、娜塔莉婭·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奧利爾及瑪格麗特·杜拉絲等等.
1956年薩洛特發表了她的著名論文《懷疑的時代》,被視為「新小說」派的宣言.羅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發表了《未來小說的道路》、《自然、人道主義、悲劇》等論文,更明確闡述了新小說派的文藝觀點.
新小說派發展的兩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前的「受冷落」和其後長達三十多年的「熱鬧期」,至1985年克洛德·西蒙獲諾貝爾文學獎達到高峰.
荒誕派戲劇
荒誕派戲劇: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的反傳統戲劇流派.1950年法國劇作家尤奈斯庫的《禿頭歌女》問世,1953年貝克特又以劇作《等待戈多 》轟動法國舞台,1961年英國批評家艾思林發表《荒誕戲劇》一書,將這類作品作了理論上的概括,並予正式命名.此後,荒誕派戲劇達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階段.荒誕派戲劇家提倡純粹戲劇性、通過直喻把握世界,他們放棄了形象塑造與戲劇沖突,運用支離破碎的舞台直觀場景、奇特怪異的道具、顛三倒四的對話、混亂不堪的思維,表現現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達到一種抽象的荒誕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庫、貝克特等人

2. 什麼是中國真正的現代派小說

現代派文學
一、有關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知識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課文《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節選)《百年孤獨》(節選)分別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現代派文學的藝術特徵是:①象徵性。現代派作品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著重表現難以直接描述的復雜多變的內心活動,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外化。②荒誕性。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糅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以戰後的計算機工業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把社會結構改組成一個龐大精密的機器,人成了由機器控制的動物。科學對世界和人的統治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殘酷無情,人再也沒有主體性可言。科學對人的壓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產生分裂,而「荒誕本質上是一種分裂」,當代人由於科學的異化而產生對世界和人的荒誕體驗。荒誕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概括力。③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大量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表現人物意識「自然」流動狀態,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心理描寫的范圍,意識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動,表現那種紛亂飄忽的思緒和感觸,這種思緒和感觸還沒有經過嚴密的整理和組織,常常顯得鬆散零亂,缺乏條理,不合邏輯。④意義的不確定性。由於該時期文學關注的社會准則問題長期陷入混亂,他們感到世界的意識只是部分的、暫時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總會有爭議,這樣的社會已不適宜於明確的定義,因而該時期文學更側重於探究那種混亂的多重復合意義。在藝術表現上他們常採用事實與虛構交織的拼湊、自相矛盾、不連續性、模糊性等方法來表現這個復雜多變、難於捉摸的世界。
以上為現代派文學的總體特點。具體到每一個流派,又有其自己的特點。(一)表現主義重在表現內在世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其特徵為:①抽象化;②變形;③時空的真幻錯位;④象徵和荒誕的手法;⑤面具的運用;⑥注重聲光效果。其中①~④指小說,⑤⑥指戲劇。表現主義小說的傑出代表是奧地利的卡夫卡。(二)意識流小說是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因人而異,各有側重,但有些藝術特徵是共同的:①「作家退出小說」;②情節淡化;③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④時空交錯和心理時間;⑤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⑥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超出語法常規。代表性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英國的伍爾夫等。(三)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它沒有完整連貫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其明顯特徵是:①荒誕、抽象的主題。「從廣泛的意義上講,荒誕派劇作家的作品與主題,都是人類荒誕處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悶心理」。②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荒誕派戲劇家認為「荒誕」是世界的本質,「非理性」是戲劇表現的核心內容。因此他們的作品刻意打破傳統的戲劇常規,既無時空觀念,又無戲劇結構的基本格局;既無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又無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壓扁了的可憐蟲。這些人舉止荒誕怪異,語言顛三倒四,思維混亂不堪,毫無理智可言。③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荒誕派戲劇作家提倡「純粹戲劇性」,認為「藝術家通過直喻把握世界」,通過物體把戲劇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讓舞台道具說話,把行動變成視覺形象」,道具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荒誕戲劇的代表作家是薩繆爾·貝克特。(四)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現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用魔幻是工具,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觀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作為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重要流派,魔幻主義繼承發展了本大陸古印第安各族文化(傳統意識、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習俗)的傳統,極富民族特色。代表作品為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二、幾篇作品的思想藝術特色補遺
配合教材的教學參考書對外國現代派文學有關內容進行了分析,但我們認為這些課文多為節選,所以難以集中鮮明地體現這種文學流派的特色和理論觀點;而作為幾種不同流派的代表作,應聯系整部作品來全面地了解其思想藝術特點,使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
(一)卡夫卡這位西方現代主義各文學流派的鼻祖和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在思想上接受了存在主義學說,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權威的不可抗拒,障礙的不可克服,孤獨的不可忍受。其代表性作品《變形記》講述了一個荒誕而辛酸的故事,人變甲蟲固然荒誕,但人在社會中像甲蟲一樣生活,有著類似甲蟲一樣的遭遇,這卻是可能的。作品通過格里高爾·薩姆沙的變形以及變形後的遭遇及悲慘結局,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表現了人的「異化」。在作品中,「甲蟲」這一形象被賦予了雙重的意蘊:①表明著人自身價值的喪失,顯示了人在這個迷誤的世界上的無能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②「甲蟲」只不過作為一個道具出現,作者用它使主人公與其他同類群體相隔離,從而揭示出人在社會中的孤立、悲哀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無法溝通。
化奇異為平凡,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無法解釋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環境之中,讓荒謬悖理與合情合理、虛幻與現實這兩類對立的因素組合成為一個整體,展現出一幅神秘、夢魘般的非現實卻又好像是現實中處處可以見到的超現實圖畫,這是卡夫卡小說最根本的藝術特色。善於通過奇妙的構思和多種藝術手法把現實與非現實、合理與悖理、常人與非人並列在一起,把虛妄的荒誕離奇現象與現實的本質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上他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純客觀的敘述方式,構成了別人不能或難以重復、甚至無法模仿的獨特的「卡夫卡式」的藝術風格。
(二)作為荒誕劇的經典,《等待戈多》非常突出地體現了荒誕派戲劇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等待戈多》揭示了「人類在一個荒誕的宇宙中的尷尬處境」。在作品中,我們看到人與外部的客觀世界是處在一種無法感知的隔絕狀態。在第二幕里,那棵枯樹一夜之間長出了四五片綠葉,以至兩個流浪漢無法辨清是否仍在昨天的地點等待戈多。外部環境不但對人呈現出一副冷漠、陌生的面孔,而且也給人帶來了一種壓迫感。因為人對外在客觀世界毫無所知,而客觀世界是荒誕不經的,所以,人常為荒謬的現實所嚇倒。此外,劇中人與人之間那種既無法分開又相互隔膜的關系也體現了一種人生的荒誕;作為全劇中心線索的戈多,也並非是一個什麼具體的人,而也只是一種象徵。再從全劇給人的意象來看,《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也並不是一種什麼具體的等待;「等待」在劇中是一種抽象的形而上的意義,它事實上仍是貝克特對人類生存境況的一種寓意性說明,即:①「等待」是一種緣於痛苦的痛苦。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發生全面異化之後,人的生存境況是相當尷尬和痛苦的。身陷如此境地而又難以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當然便只能是無可奈何地等待,伴隨著這等待的是無盡的孤獨和無聊。②「等待」也就是希望。兩個流浪漢因意識到自身處境的痛苦與不幸而憤憤不平,因此渴望「戈多」盡快到來。「等待」包含著希望,堅持著「等待」,即是說人類對未來總是抱有希望。③「等待」也是抗爭。等待是痛苦,因痛苦而產生希望,希望便能促使人去行動。劇中兩個流浪漢因希望而激起的行動就是等待。在這種等待的堅韌不拔中,無疑匯聚、融涵著一種對痛苦與荒誕現實的反抗,對痛苦與荒誕命運的抗爭。因此,該劇能夠「使現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振奮」(1969年作者獲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授獎辭)。
作為一部「反傳統」的戲劇,《等待戈多》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①該劇完全拋開了傳統戲劇中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情節和結構。劇中沒有什麼情節,主人公只是重復一些對話和極少的動作;開頭是怎樣,結尾還是怎樣。全劇採用了獨特的循環式的結構方式,幕與幕的內容有大量重復,每一幕的場景和生活片斷也都基本類似。②摒棄正常的語言形式。傳統戲劇一般都非常講究語言要個性化,富有表現力。而在該劇中,人物的語言卻是語無倫次,支離破碎;劇中人與人之間構不成對話,在大段的語言轉換之間,充滿了非邏輯性;劇中人與人的對話中間往往有「長時間的沉默」。③大量運用「怪誕」手法,具有濃重的寓意象徵意味。無論從總體框架還是具體細節來看,該劇都堪稱是一部地道的哲理寓意劇。戈戈和狄狄是人類的象徵,「等待」揭示著人類的生存境況和生存狀態;戈多是希望的象徵;戈戈穿靴子腳疼,象徵著哲學意義上的「生之痛苦」;幸運兒背負著沉甸甸的沙袋前行,象徵著人類旅程的沉重和毫無意義等。
(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問世就驚動了整個西語文壇,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場文學地震」。作品寫了西班牙移民的後代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與馬孔多由開拓到繁榮到再次毀滅的歷史。作者在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儀式上指出這部小說主要是表現「拉丁美洲的孤獨」。作者力圖通過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經歷以及馬孔多由開荒、發展到毀滅,寫出了哥倫比亞及整個拉丁美洲愚昧落後、與世隔絕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歷史,揭露和批判了哥倫比亞國內外反動獨裁政權的殘暴和美國侵略者對拉美民族的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預示了拉美人民將告別愚昧、孤獨,走向覺醒與文明。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品,作者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創作原則,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使讀者從這種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畫面中,獲得一種「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藝術感受。其突出藝術特色是:①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相結合。作家把現實與神話、傳說、夢幻雜糅在奇譎多變的情節發展之中,打破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人間與鬼域的界限,置人物於更廣闊的天地中,使人物、事物具有跨時空的更大容量。這些神話傳說與荒誕不經的描寫是印第安古老文明的真實反映,愚昧落後的馬孔多人是深信不疑的。小說以此寫出了拉丁美洲與世隔絕、愚昧落後的歷史真實。②大量運用象徵、暗示手法。如全村得了健忘症,為了生活,人們不得不在各種物品上貼上標簽。這樣寫的目的是暗示大家要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象徵的例子也很多,如帶獵尾巴的孩子象徵著新老殖民主義和獨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會;捲走馬孔多的那場大風暴象徵著不可戰勝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三、關於教學的一點建議
面對20世紀外國現代派文學取得的輝煌成就,我們應該讓學生通過這幾篇課文的學習,初步了解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點,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和欣賞變形、誇張、象徵、怪誕、人物意識流和魔幻現實主義等表現手法及其藝術效果。需說明的是,教學本單元對學生的要求不應過高,沒必要讓學生記住一些現代派文學的概念、理論、術語,而是應該指導他們在反復研讀課本所選作品的同時,認真閱讀《語文讀本》中所選的外國現代派文學作品,以增強感性認識。當然,限於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知識面,對於作品的寫作背景、情節和主題、藝術特色等,教師還應作適當的講解。

還可以參考http://www.living8.net/luwen/61/66/200604012533.html

歐美現代主義文學簡述

簡述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上有以下特點: 1現代派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它的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誕感。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 2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 3現代派文學是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 藝術特徵的特點: 1象徵性。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外化。 2荒誕性。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揉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荒誕形象具有特殊的概括力。 3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 一 象徵主義: 術語解釋 象徵主義 1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徵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2 象徵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徵:創造**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 3 代表作家:瓦萊里、里爾克、寵德、葉芝和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法國詩人瓦萊里:《海濱墓園》 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 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勃洛克:《十二個》(長詩) 意象派的代表(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 美國的寵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意象派詩歌的特點: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 隱逸派(象徵主義派生出來的另一個詩歌流派): 創始人:翁加雷蒂 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分別於1939年和197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二表現主義 術語解釋 表現主義 1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歐美文學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 2 表現主義一詞最早於當時巴黎舉辦的一個畫展上的一組油畫的總題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區別。 3 表現主義的特徵: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徵和荒誕的手法。 4 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奧地利的卡夫卡 戲劇的代表:美國的奧尼爾 奧尼爾的主要作品: 《瓊斯皇》: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 《毛猿》: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三 意識流小說 術語解釋 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 2 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 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 代表作家是英國的喬伊斯和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伍爾芙:《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普魯斯特: 《追憶逝水年華》:以「我」對往事的追憶為主線,展示了「我」出生於富裕家庭卻精神空虛的庸俗生活。

福克納: 「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四 未來主義:興起於義大利,創始人義大利的馬里內蒂。 文學藝術的主題上:未來主義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等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 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俄國: 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法國: 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五 超現實主義興起於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艾呂雅

六 達達主義:來自羅馬尼亞的法國詩人斯當。查拉為首的藝術小集體。

艾略特 第一個創作階段(第一首詩歌到1922年發表《荒原》前): 《一位女士的畫像》、《普魯弗洛克的情歌》 第二創作階段(1922年《荒原》發表至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國國教前,即「荒原」階段): 《荒原》、《空心人》 第三創作階段(即荒原後階段):《四個四重奏》 《荒原》(共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儀》:詩篇一開始便寫西方人雖死猶生的荒蕪景象。 第二章《弈棋》:詩人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以女性及其情慾為主體去展示西方文化墮落的景象。 第三章《火的佈道》(又譯《火誡》):寫男性及其情慾。 第四章《水裡的死亡》:以象徵情慾泛濫與死亡的「水」為主題意象。 第五章《雷霆的話》

簡述《荒原》的思想內容。 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是詩人把他對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經過意識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戲劇色彩又富於啟示錄式的內心獨白。 1它以深刻的危機與超越意識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與出路,展示出一個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狀態。在沒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墮落為乾涸碎片,世界之夜已進入夜半,世界之夜彌漫著黑暗。 2 作者把他對現實的思索擴展為對歷史的透視,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與永恆性。詩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詩來震撼荒原人這個上帝缺席的現實,詩人之詩為我們傳來了上帝回返的訊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種雖死猶生的絕望。荒原意識也就是危機意識,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來拯救荒原。

簡述《荒原》的藝術特徵: 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作為現代派詩歌的登峰造極之作,其藝術形式與表現特徵有其獨到之處。 1內心獨白的運用。 2廣泛地運用自由聯想。 3把詩中的人物放到戲劇化的場景中。 4詩人通過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無法或者無需表達的思想。 5情感的場面化和具體化,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觀對應物」效果。 6大量運用文學的與歷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題辭和各章標題,或者取自古希臘神話和宗教儀式,或者指向文學作品的故事,抱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卡夫卡 (奧地利) 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創作的小說主要有3部分: 一:生前發表過的短篇小說:《判決》、《飢餓藝術家》、《變形記》:主人公格里高爾作品通過格里高爾的變形及變形後的遭遇及悲慘結局,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表現了人的「異化」。 二:生前沒有發表過的短篇小說:《地洞》整篇小說都是寫一隻人化了的動物的內心感受,它表現了小動物的恐懼心理和生存環境的非理性。 三:生前未發表過的3部長篇小說:(被稱為「孤獨三部曲」) 《美國》:(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小說在形式上受流浪漢小說的影響,用狄更斯的傳統敘述手法,揭示了西方社會的生存狀態。主人公卡爾。 《訴訟》:主人公銀行襄理K 《城堡》:表現了「卡夫卡式」小說的典型特徵。 術語解釋 卡夫卡式: 1 20世紀表現主義作家卡夫卡創造的藝術世界,人們稱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亞化」、「席勒式」,涵蓋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兩個方面,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 2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義學說,反映了世紀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3「卡夫卡式」的藝術特色具體表現有:荒誕框架下的細節真實;怪誕;象徵;自傳色彩。

舉例說明「卡夫卡式」的藝術特色。 簡述《城堡》的寓意。 《城堡》是20世紀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創作的。

1《城堡》從人與人的關系表現人在荒誕世界中的生存狀態。主人公K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象徵,也現代人的命運的象徵,同時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寫照。2「城堡」是權力的象徵,是國家統治機構的縮影,是神秘的異己力量的象徵。老百姓與國家之間,關系疏遠而對立,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龐大的官僚機構與大小官吏的阻撓下,小人物的起碼要求也無法滿足。

喬伊斯 愛爾蘭作家,20世紀現代派文學巨匠和意識流小說大師。 《都柏林人》:第一個短篇小說集 《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一部帶有自傳體性質的中篇小說,是喬伊斯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是他正式運用「意識流」手法創作的第一部小說,被認為是《尤利西斯》的前奏曲。首次採用自由聯想、內心獨白等意識流手法。主人公斯蒂芬 《為芬尼根守靈》: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代表長篇:《尤利西斯》書名是從荷馬史詩《奧德賽》的主人公俄底修斯的拉丁文名幻化而來的。被認為是一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精神崩潰的史詩」,是「關於一個社會無可挽回的分崩離拆」。主人公廣告承攬員布魯姆是個平庸的資產階級市儈、斯蒂芬、莫莉三人的巧遇,構成了庸人主義、虛無主義和肉慾主義的三結合,而這種結合正是都柏林社會也是現代西方社會中人格破碎、庸俗猥瑣和精神崩潰的深刻寫照。

簡述《尤利西斯》的藝術特色。 20世紀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創作的《尤利西斯》,被稱為是「意識流」的網路全書,它的發表標志著作者意識流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它有如下特徵: 1作者採用荷馬史詩《奧德賽》情節平行的結構,反襯現代西方人的卑微、蒼白、渺小。 2作者拋棄了單向型意識流手法而將其發展為交錯型意識流。作品中三股意識流互相交織,在親情和家庭的焦點上匯合,構成一幅多彩的畫面,折射出都柏林社會的生活場景,表現出他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3內心獨白的系統運用。 4作品還運用平行類比和象徵的手法 他以荷馬史詩《奧德賽》作為本小說總體結構的框架,並且把兩部史詩融為一體;天空中陰雲密布,象徵著人類的種種罪惡。 5喬伊斯還運用了多種語言,還打破傳統的語法和句法的束縛,獨創了一些詞彙。

3. 現代文的五種體裁是什麼

議論文(說理文)、記敘文、說明文、小說、詩歌。(註:其中議論文和說明文較易混淆)

4. 現代派小說的概念是什麼 最好能概括一下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課文《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節選)《百年孤獨》(節選)分別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5. 什麼是現代主義什麼是現代派

現代主義指20世紀前衛反叛的各種文藝思潮。現代派也是指20世紀前衛反叛的各種文藝思潮,和現代主義是一個意思。

這種流派的產生有它的歷史和地域因素:現代工業的興起,涌現出一批中產階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冷漠,孤僻,社會變成了一種異己的力量,作為個體的人感到無比的孤獨。

兩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用人類發明的槍支彈葯屠殺自己的同類,西方的自由、博愛、人道理想的觀念被戰爭蹂躪得體無完膚,西方的文明被拋進了一場深刻的危機之中,現代主義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誕生。

(5)現代派小說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現代主義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埃茲拉·龐德(Ezra P·und)認為二十世紀以後都算是現代,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n)將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定為現代派的誕生時期,而勃蘭兌斯覺得1890年更為合適,較為詩意的說法是,堂吉訶德騎著瘦馬從黑暗的中世紀走出之時,「現代」就開始了。

而給包羅萬象的現代主義下定義同樣困難重重,但阿爾蒂爾·蘭波的一首詩歌、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小說、埃里克·薩蒂的一支鋼琴曲、薩繆爾·貝克特的一出戲劇、巴勃羅·畢加索的一幅畫,都給我們界定現代主義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彼得·蓋伊將傑作產生的社會背景、作者的個人經歷和作品的解讀賞析糅合一處,將現代主義的審美思維模式和富有個性的風格呈現出來。

現代性是彼得·蓋伊長久以來一直充滿濃厚興趣的議題。他二十多年前寫就的《啟蒙時代》,從現代異教精神的興起和自由的科學兩大方面來探討西方18世紀開始的啟蒙運動。

6. 西方現代派文學范圍里有哪些作家、流派(最好帶賞析)

一.現代派指現代主義流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表現異化主題。其哲學基礎是非理性主義: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論主張。

二、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歌
象徵主義的三位主將是馬拉梅、魏爾倫和蘭波。《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被認為是象徵主義的先驅(鼻祖)。
艾略特的《荒原》,它發表於一九二二年,《荒原》 象徵著世界沒有水,因而乾枯了,趨於毀滅。它是現代詩的一個里程 碑。
三、未來主義
義大利、俄國、法國未來主義主要作家。義大利正統未來主義的基本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字要自由","想像要沒有拘束",反對句子的邏輯結構,喜歡用一連串的名詞或動詞不定式東拉西扯地拼湊在一起。
偉大的詩人馬雅科夫斯基則上傑出的代表,他應歸屬於"革命的未來派"。1930年馬雅科夫斯基去世後,俄國的未來主義漸趨衰退,而西方未來主義的餘波殘影則依然存在,它給歐美現代主義中的先鋒派文藝、荒誕戲劇以深刻的影響。
四、表現主義
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徵、文藝觀、主要藝術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創作的思想藝術特徵。
五、意識流小說
何謂意識流?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牆上的斑點》突破傳統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沒有環境,也沒有結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
六、超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是繼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又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重要流派。超現實主義文學誕生於1924年的法國。在20、30年代巴黎詩人中,菲利普•蘇波(1897-1990)的詩以自然流暢清新著稱。他完全沒有某些超現實主義詩人那種隱諱難解的特點。保羅•艾呂雅(1895-1952)則是超現實主義詩人中最擅長寫愛情詩的。其名詩《戀人》簡潔而雋永。艾呂雅1938年脫離超現實主義運動,晚年加入法國共產黨,積極參加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他晚年的作品不再拘泥於夢幻般的詩句,而是從平凡的生活經歷中挖掘詩意,如《勇氣》一詩寫「巴黎在挨餓/巴黎在捱凍/巴黎的街上沒有烤栗子吃了……」。

與艾呂雅齊名的路易•阿拉貢(1897-1982)也是法國共產黨成員,一生詩風多變,代表作品包括詩集《歡樂之火》(1920)和,《永動集》(1926)等。散文詩《聖潔的禮拜四》寫在復活節前的禮拜四民間結綵游樂迎春的景象,糅合了現實和想像。1930年以後,阿拉貢脫離超現實主義,轉而歌頌社會主義,並積極參加抵抗運動。由於阿拉貢的詩歌大量採用口語,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因此在二戰時期,戴高樂曾親自在倫敦的法國電台朗誦他的作品,並下令向法國敵占區空投他的詩作。

安德烈•布勒東(1896-1966)是法國超現實主義的理論領袖,他發表於1928年的中篇小說《娜嘉》是超現實主義文學中為數甚少的小說中的佳品。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講述女主人公嘉娜的故事,是「自動寫作法」的試驗成果。全書最後一句話:「美可能是痙攣性的,也可能不是」已經具有後現代主義者模稜兩可的特徵。

聖-瓊•佩斯(1887-1975)曾於1916年出任法國駐華使館三等秘書,他曾蟄居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觀,陸續寫出長詩《阿納巴斯》,十個詩段描寫一個部隊從海疆到內陸的征戰的場面,表達征戰中的孤寂。佩斯從未參加過任何流派,也不附和任何傾向,他的詩具有宏偉史詩的色彩,但也帶有一些超現實主義的因素,例如奇麗的幻想和神秘感、超越常規的意象比喻、先知預言式的口吻等等。

勒內•夏爾(1907-1988)在23歲那年成為布勒東的信徒,其詩集《沒有主人的鐵錘》是他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代表作。

七、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惡心》、哲理劇《禁閉》和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等。...

八、新小說派
「新小說」派或稱「反小說」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出現於法國,盛行於五、六十年代,它對英、美、特別對西歐和東歐(波蘭)產生較大的影響。新小說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國作家阿蘭·羅伯·葛利葉、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瑪格麗特·杜拉等。羅伯·葛利葉(1922?)是新小說派的創始人,他的論文《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他的第一部小說《橡皮》於一九五三年發表後,曾引起西方文學界的爭論,譯成英文後,流行於美國。娜塔麗·薩洛特(1902?)出生在俄羅斯,後隨父母定居法國,曾當過律師,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先鋒兼理論家。在《懷疑的時代》一書中,她提出了許多新小說的藝術主張。一九五九年後,新小說派在美國興起,代表人物有唐納德·巴塞納等。
九、荒誕派戲劇
怎樣理解荒誕?發展概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內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思想內容。
十一、魔幻現實主義
西班牙傳統文學、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印第安民間文化和東西方古代神話傳說對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過程、主要作家作品、藝術特點。《百年孤獨》的思想藝術特點

7. 名詞解釋或簡答:現代派小說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百年孤獨》
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8. 現當代文學的現代派指的是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課文《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節選) 《百年孤獨》 (節選)分別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熱點內容
軍旅小說言情現代女 發布:2025-08-26 15:02:17 瀏覽:547
公媳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26 14:49:32 瀏覽:672
好看腹黑經典小說 發布:2025-08-26 14:47:07 瀏覽:443
跪求好看小說 發布:2025-08-26 14:42:35 瀏覽:361
顧爽爽沈墨城免費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26 14:42:30 瀏覽:364
霍總請接招免費閱讀全文小說 發布:2025-08-26 13:55:34 瀏覽:148
蟲族小說推薦言情 發布:2025-08-26 13:51:13 瀏覽:309
當代著名偵破小說閱讀 發布:2025-08-26 13:35:09 瀏覽:364
舞者冰卷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26 13:24:00 瀏覽:117
小說學校名字大全現代 發布:2025-08-26 13:22:24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