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技巧初探txt
㈠ 中國當代文學現代派小說的定義和簡介
先給您格非先生的定義:
直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而產生的中國現代派小說,在新時期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偽現代派」時期(1979-1981)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意識流、象徵主義)的影響,中國文學曾出現過以「新感覺派小說」和「現代派詩歌」為代表的、在文學形式和寫作技巧方面進行探索的實驗作品。代表作家和詩人有劉吶歐、穆時英、施蟄存、戴望舒、李金發、卞之琳等等。這些作家的作品或者在小說的形式、節奏、手法上帶有現代主義的特徵,注重捕捉新奇的感覺,以表現作家眼耳感官里的城市風貌;或者受弗洛伊德性心理學的影響,更重於心理分析;或者用朦朧的意象和含蓄的語言來暗示、表現感覺和情調……不過,由於社會和歷史的原因,它們只是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流派而存在,並沒有產生更大的影響。80年代初中國文壇現代派文學創作潮流的興盛繁榮,也不是二、三十年代前後現代派文學思潮的簡單回歸,而是改革開放後西方現代主義思潮湧入催生的產物。
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最早在詩歌界顯現出來。顧城、北島、舒婷等人的「朦朧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國文壇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文學潮流,對傳統文學的理念發起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朦朧詩所強調的「自我」,也使人們開始思考「人」這一命題,文學也由此開始向文學本身回歸。「朦朧詩」雖然不能算作現代主義文學,但是,它的懷疑精神、它的諸多創作手法、它的荒誕意識,卻是與西方現代主義的精神互相呼應的。
當理論界正在掀起介紹西方現代主義理論高潮的時候,小說家們也迫不及待地將這些剛剛被引入的理論運用到創作實踐中。一向被奉為文壇大哥的王蒙,重出江湖後在創作中有意識地突破傳統小說的寫法,大膽地吸收、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一些表現手法。從1978年初到1985年上半年,他先後發表了19部充滿探索精神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夜的眼》、《布禮》、《春之聲》、《風箏飄帶》、《海的夢》、《蝴蝶》等作品,很明顯是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意識流」的影響,在形式上體現出與傳統文學很不一樣的特徵。與此同時,一批像王蒙一樣曾經活躍於50年代文壇的老作家們也紛紛加入了探索的陣營。茹志娟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用電影蒙太奇鏡頭組合的手法,擴大了作品的容量,使作品內容具有立體感,並通過夢幻,突破時空局限,給人以全新的感受;宗璞的《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作品著力用荒誕的歷史、荒誕的現實、荒誕的環境,乃至荒誕的思想、感情的描摹等超現實主義的手法,開掘知識分子復雜的精神世界。另外,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諶容的《減去十年》的小說,也都有意無意地借鑒了現代主義小說的寫作技藝。
隨著創作實踐轟轟烈烈的展開,關於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探討與爭鳴,也一發不可收拾。其間涌現出來的代表性文章有: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高行健的《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徐遲的《現代化與現代派》、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等。這些爭鳴探索文章和當時譯介論著一起,匯成一股強有力的理論體系,影響著中國新時期的現代主義文學創作。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雖然在形式上開始打破傳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以主觀的心理意識流程來安排敘事時空,但是,從總體上看,它們並沒有觸及到中國作家深層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和創作模式。所謂「現代主義」只是運用了象徵、變形、意識流等現代主義藝術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體上仍是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會寫實文學」,其目的是為了表達作家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認知與意見,即對主觀意識的描寫是為反映客觀現實服務的,作品的主題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而不是西方現代派所表現的對「個體生命」的憂慮,因此他們的創作事實上仍舊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延續。正因為此,他們的創作被人們稱為 「東方意識流」或「心理現實主義」,也有人稱其為「偽現代派」。
但是,這一時期作家們的創作,卻為後來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對現代主義具有親和力的讀者群和評論者群體。他們的作品是80年代中國文學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取得的最初的成果。
二、先鋒小說的繁榮期:(1985-1988)
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越來越多地被翻譯和介紹進中國,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說,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新小說,以及理論界的形式主義、敘述學、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為人們所關注與爭論的熱點,西方現代文學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刺激下,中國的先鋒小說創作在1985年後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
最早引發「井噴」的是於1985年先後發表的兩部小說: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的《無主題變奏》。《你別無選擇》用「音樂式」的結構和「黑色幽默」的語言方式,以看似荒誕的情節,展現某音樂學院僵死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們心靈的扼殺;《無主題變奏》則將心理片斷和生活片斷「無主題」地串聯起來,通過一個自動由大學中退學,並安心於做一個「無所事事」的飯店服務員的青年的自述,展現出年輕一代孤獨、迷惘的生存狀態。和王蒙、宗璞等「偽現代派」作品相比,這兩部作品已經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層面,將現代主義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識、文學精神和表現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現代主義的特點。正因為此,批評家們認為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正在步入繁榮期。而《你別無選擇》也被稱為「第一部成功的中國現代派文學作品」,是「一代人 『情緒歷史』的一個濃縮」。
繼劉索拉、徐星之後,馬原、洪峰、格非、殘雪、余華、孫甘露、莫言、蘇童、扎西達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紛紛登上文壇,開始了先鋒文學之舞。中國的先鋒文學先天地帶有現代文學影響的痕跡。如莫言將馬爾克斯和福克納比喻為「兩座灼熱的高爐」,認為他們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家;余華則對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說也充滿了新小說和羅布-格里耶的痕跡;殘雪的作品,飄盪著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孫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爾赫斯的深刻影響……當然,他們的探索並不是純粹的摹仿,也體現出了很強的個性和本土化的特徵,如馬原、格非等人不同於博爾赫斯對純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戀,帶上了一種傳統東方關注「現象」而不重視 「真」與「幻」的區別的亦真亦幻色彩;孫甘露的詩性探索也立足並著力於對現代漢語詩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在對「形式」的變革上,馬原無疑是敘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拉薩河的女神》,第一次把敘述置於故事之上,把幾起沒有因果聯系的事件拼貼在一起。他在《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無帆船》、《虛構》、《大師》、《塗滿古怪圖案的牆壁》等小說中,使用元敘事的手法打破了小說的「似真幻覺」之後,又進一步混淆了現實與虛構的界限,馬原的這引起敘述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馬原的敘事圈套」,並以獨特的方式消解了此前人們所熟悉的現實主義手法所造成的真實幻覺,成為以後的作家的模仿對象和小說實驗的起點。
殘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說中的世界,都是變形的,她的人物,都帶有某種「神經質」,互相間缺乏溝通、信任,並存在一種「自虐」和「他虐」的心理。她的小說以一種丑惡意象的堆積凸現外在世界對人的壓迫,把一種個人化的感覺上升到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寓言的層次。
格非的小說創作從一開始便致力於敘事迷宮的構建,他以人物內在意識的無序性構築出一團線圈式的迷宮——其中有纏繞、有沖撞、也有意識的彌散與短路。如他的短篇小說《褐色鳥群》,首次運用了「敘述空缺」的手法,敘述了一個似真似幻的故事。它打破了傳統文學對「真實性」的追求,透露出現代人對「存在」的實在本質的懷疑。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於先鋒作家們的作品過於強調形式而忽視內容,在讀者中逐漸失去市場,先鋒作家們因此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敘述風格採取了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作品轉型到小說的其他領域。但中國先鋒小說的探索並未從此停止,在90年代,仍然有一批作家堅守「先鋒」孤寂的陣地,如韓東、朱文、海男、黑孩等等。他們依然用自己的創作繼續著中國文學的先鋒之舞。
中國先鋒小說的繁榮期雖然短暫,但是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它打破了傳統寫實模式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壟斷地位,終結了一個被政治權威控制著的小說時代,中國的小說創作,從此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另外,先鋒作家們所取得的探索成果,如時空錯位、零度情感敘述、敘事的圈套等等,也被90年代的作家們適當而嫻熟地運用著,中國的文學,因此也被注入了新的因素,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彩的景象。
就我個人看來,給您三句話,希望對您有啟示
一,中國當代文學受外國文學影響深遠,尤其是1978年之後,但是這種影響卻是效仿,直接結果就是「來得快去得快」,譬如先鋒小說,馬爾克斯句式等等。
二,現代派在中國不可能有,這是西方古典哲學終結的表現,而我們是文革個人崇拜與非理性的結束,兩者雖然表象上看都是對於傳統的顛覆,但東方並不等於西方,尤其是在哲學上。
三,現代派小說是否真的構成現代派的特質,仍有待分析。
㈡ 中國現代派文學的簡介
中國現代派文學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84年前後),新時期文學(那時候是這么說的)基本上是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為主,大致以團塊狀向前涌動,並沒有從一開始就出現多元化並進,這實際上是群體意識與權威崇拜在新時期文學的某些延續——傷痕文學,知青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等這些已被認同的文學思潮,整個文壇的創作大體是一致的。群體意識的制約必然使文學創作走向單一化,這樣倒方便了理論界,但對整個文壇來說,是很糟糕的事情!84年前後,通過報刊我們不斷聽到一些作家對創作苦悶的傾訴,有的隱退,消歇,反思或讀書;其實在這時候,一些具有「先鋒意識」的作家漸漸脫離了「群體」,於是出現了視覺不同的尋根作家,形成了「尋根熱」,他們要奮力開鑿腳下的文化岩層,強化民族精神,對傳統的文化進行反思和批判。他們啟迪民智,喚醒民心,基於這種現實和文化心理訴求的慾望,再加上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理論的滲進,一些作家接觸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某些創作手法,這樣「尋根」作家的創作有了突破口,他們在西方現代主義那裡看到了適用表現我們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可以借鑒的方法,於是(1984年後)本土文壇熱鬧起來了。但是,由於缺乏理論的指導,一些刊物只給這些作品掛上「探索性作品」的標簽。其實,這個時期所謂的「探索性」作品在一定程度借鑒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某些創作手法,對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消極的批判,對愚昧落後的痛惜,更注重表現人的個性,注重人的潛意識以及心理歷程,對現代不合理的事以諷刺。在手法上,有些作品在模式的意義上擺脫了傳統的情節而建立新的情節觀念模式。除了少數作品有圖解存在主義、帶有宿命論和悲觀主義傾向外,大多數作品具有進步的意義! 新時期小說多元化的出現,意味著文學思潮的形成。有人問:新時期有哪些文學流派?這確實是很棘手的問題,因為確切的劃分是很難的,但按照已經提及過的不完全劃分法,一般可以說: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民族文化派,象徵主義,意識流等幾種較為明顯的派別。
莫言的《紅高粱》系列應該屬於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讓人的生活、人的命運在神話的氛圍里展開」。這種整體構思,深受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影響,而且莫言也毫不迴避這種影響和啟示。
周立武的《巨獸》,明顯吸收了象徵主義的手法。那個神秘的巨獸是山林的統治者,它吞噬了許多獵人而繼續向獵人挑戰,不斷地吸引著一代代的獵人。可是年輕的獵人從父輩的死看到了人的怯懦劣根:人為什麼不能活著證明自己?難道英雄就是死亡的符號?揭示了這種難以跨越的傳統道德觀念。
總之,新時期本土文學創作,不管採用哪種創作手法,對於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而言,或多或少借鑒、吸收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某些創作手法,並因為這些手法的滲入,使本土文學出現了多元化的繁榮景象。
㈢ 求雷班的《現代小說寫作技巧》txt,謝謝
只有pdf的,需要嗎?
㈣ 為什麼可以說先鋒小說的變化是勝利大逃亡
現代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壇上的大規模出現,是中國文學發展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不僅完全改變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格局,而且對21世紀初文學創作的面貌和走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知道,中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傾向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一批青年詩歌和小說作者的地下寫作,但朦朧詩的出現則可以看作是現代主義文學從地下浮出水面的一個標志,它不僅給當時荒蕪而單調的文壇帶來了一股新鮮的氣息,而且,正是由於朦朧詩的「朦朧」所引起的論爭,使「五四」新文學傳統和現代主義同時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兩大焦點。雖然,學習與借鑒西方文學(包括現代主義文學)的優點和長處,從來都是「五四」新文學傳統中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事隔60年之後,當人們重新審視和關注現代主義時,情況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一,人們不再盲目地將現代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混為一談,把它僅僅作為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學的一種武器,而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把它視為拉近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距離的主要途徑;其二,也不再把現代主義作為浪漫主義的附屬物,而是將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打入一個「集裝箱」中,作為引進和移植的主要內容;其三,「五四」時期和80年代對現代主義的引進和移植,雖然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社會功利目的,但在80年代則明顯地偏重於文學自身的建設。此外,再加上全社會全民族整體文化水平不同,兩次引進的文學成就和社會效果也就不可同日而語。我們說現代主義的出現改變了80年代中國文學的格局,是因為它不僅出現在詩歌創作中,而且更為廣泛地出現在小說、戲劇,以及美術、音樂、電影等各個藝術門類的創作之中。其中,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得最為充分最為廣泛也最具沖擊力的不是詩歌創作而是小說創作。幾乎在朦朧詩出現的同時,小說創作中就出現了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王蒙的《夜的眼》、宗璞的《我是誰》等現代主義的嘗試之作。1981年,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發表後,終於使這一創作現象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學潮流。隨後,張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線上》帶動起年輕一代作家學習和模仿現代主義的熱浪。到80年代中期,一方面出現了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徐星的《無主題變奏》等帶有「黑色幽默」特點的現代主義小說,另一方面,出現了馬原、莫言、殘雪等以前衛的狀態探索存在的可能性與藝術的可能性的小說實驗運動,使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呈現出泛濫之勢,不僅在藝術上與傳統表現手法有更大的不同,而且在思想感情上也與傳統現實主義文學相去更遠,表現出與現代主義的天然的親近感和認同感。由於以馬原為代表的小說實驗運動不僅具有強大的陣營和聲勢,而且更具先鋒的精神,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把它當作先鋒小說的真正開端。這一開端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生存探索三個層面上同時進行。……被人們也看作是先鋒小說家的還有稍晚出現的格非、孫甘露、蘇童、余華、洪峰、北村等人。其中,格非、孫甘露、余華代表了先鋒小說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生存探索三個方面的發展」[1](P450-451)。但是,從90年代初開始,這些先鋒作家紛紛改變了自己的探索姿態,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他們或長時間擱筆,或採取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的敘述風格,或與商業文化相結合,甚至於完全放棄了以前所推崇的先鋒精神和理想,使先鋒小說作為一個小說藝術的實驗運動和文學思潮最終走向了解體。
先鋒小說從興起到解體,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多方面的。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三個問題,一是余華作為先鋒小說的代表人物,為什麼不能始終堅持先鋒的立場,為什麼會在先鋒小說如日中天的高潮時期突然轉向?二是為什麼說余華先鋒小說最突出的特點是「冷酷」和「殘忍」?他的創作發生轉變後人們的看法和評價如何?三是余華的創作變化是否是個別現象?應該怎樣看待整個先鋒小說的創作變化?是「潰不成軍」,還是一次「勝利大逃亡」?
㈤ 高行健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有話劇《絕對信號》、《野人》、《車站》、《模仿者》、《躲雨》、《行路難》、《喀巴拉山》、《獨白》、《冥城》、《彼岸》、《逃亡》、《生死界》、《對話與反詰》、《夜遊神》、《山海經傳》等;小說及評論集有《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給我老爺買魚竿》、《有隻鴿子叫紅唇兒》、《沒有主義》、《現代小說技巧初探》、《高行健戲劇集》、《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等。
㈥ 寫小說的技巧 和方法
二、現代小說的結構(要素)
1.主題(可看出作者的人生觀跟價值觀;思想深刻的小說,主題不只一個):小說要去表達的某個思想或觀念,透過故事來呈現。
例:紅樓夢
*賈府由盛而衰的過程表達盛極而衰,人生無常的思想。
*由寶玉、寶釵,黛玉的三角戀愛悲劇,反映封建社會的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哀。
*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賈寶玉=﹥無用=﹥反諷儒家的功名觀;尊重女性=﹥對父權價值的反叛。
*黛玉=﹥反映中國社會對個性的打壓,不得善終。
2.人物(外在-長相、衣著、動作;內在-心理、個性):主要由人物和情節來發展,人物可推動情節發展。
3.場景(可用以襯託人物的心情):小說情節發生的時空背景和人物所處的環境。
4.語言(包括小說的敘事語言和人物對話):
作者敘述故事情節時使用的語言→帶有作者個人的風格
可以展現人物的性格,也可用來推動情節的發展。
5.視角(又稱為視線觀點):
全知全能觀點:由小說的作者敘述故事。
限知觀點:由小說中的人物來敘述故事。
第一人稱「我」-由我來敘述自己的感想和遭遇(日記體、私小說)。
→適用在主角發生驚異事件、感人的愛情、奇特思想。
優點:特別有真實感,直接貼近人物的心
缺點:不能了解別人內心的想法。
第二人稱「你」-【你】通常是我的變形。
第三人稱「他」-由他來敘述故事,可把觀察角度拉開,製造距離感。
6.情節
一般帶有故事性,通常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發展過程,具有前因後果。
具體的事件去鋪展情節,帶出前因後果,構成完整故事。
把這六點安排好,基本上就沒問題啰。
㈦ 為《新視界》寫的片評:先鋒、藝術與刺客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為《新視界》寫的片評:先鋒、藝術與刺客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上世紀八十年代看《車站》和《絕對信號》,我記住了作者高行健。但是我卻不知道林兆華,因為他是導演,我是寫小說的。後來我還追逐過高行健的一本小冊子《現代小說技巧初探》。不僅是我,那時代幾乎所有具有雄心的作家都受過這書的啟蒙。那個年代普遍引用恩格斯對「文藝復興」的論斷:「這是一個多麼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大家都要想當巨人。
如今時過境遷,沒人想當巨人了,已經是一個「犬儒」的時代,但是林兆華卻仍然在做著他的大事,這就是他被稱為「大導」的首要原因吧。《新視界》這一期的標題,也叫做《林兆華:大導大戲》。從《絕對信號》,到《車站》、《野人》、《狗兒爺涅盤》、《三姐妹·等待戈多》、《趙氏孤兒》、新版《茶館》、歌劇《夜宴》……一路下來,現在又有了一個「大製作」的《刺客》。「大製作」這種說法,由不得人們不想起大片《英雄》、《無極》們,張藝謀陳凱歌也曾是「八十年代之子」,但是如今「金劍已沉埋」。林兆……
㈧ 小說寫作技巧方面的書籍
一、《小說寫作技巧二十講》
作者:(美)蓋利肖(Gallishaw,J.)著;梁淼 譯
頁數:369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11
蓋利肖教授在總結優秀小說家的經驗和自己創作體會的基礎上,撰寫了這部著作。書稿突出了小說談寫作技巧這個主題,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詳細闡述了有關小說寫作的種種問題。比如,常被一些設評家所提到的「圓型人物」和「扁型人物」,本書里也有所涉及,比起其他有關這方面的書來,它顯得重點實出,言之有物,詳盡系統,總結的經驗也實用可行。
二、《現代小說技巧初探》
作者:高行健著
頁數:129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
這本書的主要論點,是指出小說寫作技巧的演變實際上是受時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影響的,生產方式的不斷創新和變革,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和演進,勢必推動著藝術表現方式——包括小說,技巧的不斷創新和發展。蒸汽機發明後,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一個極大的變化,從而形成了西方十九世紀以來的新的文學,但隨著蒸汽機時代的逐漸結束,這些以狄更斯、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為其輝煌標志的文學,也便成為了古典的東西,現在人類已經跨入了電子和原子時代,並即將進入微電子技術佔主導地位的時代,這樣,文學,當然首先是小說的寫作技巧,也便不能不受其影響,而又有新的發展和變化。所以,現代小說技巧的發展和變化,只不過在西方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往往先露了端倪而已,這種小說技巧的發展和變化趨勢當然會受到社會制度、民族傳統、地域差別……等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它還是有著一個大體上的總發展趨勢,高行健同志此書實際上是對這總趨勢的一個粗略考察。因此,他雖然以介紹西方現代小說技巧為主,卻又並不拘泥於此,而隨時縱向地把中國自古典經「五四」時期到如今的小說技巧發展,以及橫向地把一些當代中國小說作者在創作實踐中的技巧運用,揉合在一起,加以分析、綜合,提出他的一家之言,所以書名稱作《現代小說技巧初探》。
三、《小說寫作藝術與技巧》
作者:蔣曉蘭著
頁數:416
出版社:貴州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
簡介:本書對小說的文體特徵與源流、類別、人物、環境、情節與結構、語言、藝術構思、風格與流派、現代小說技巧等進行了探討
㈨ 20世紀中國作家與西方文學的關系。急求論文啊!!!急 、、急、、急
自己做吧,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