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英美小說
A. 求高人推薦英美現代新興小說家的作品
外國較經典的《瓦爾登湖》 美國 梭羅著,另外俄國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華茲華斯的詩作
英美文學作家作品
http://wybrainbow.blog.163.com/blog/static/99425554200961444044863/
去這里看
B. 愛讀書 最近想讀英美現代作品 最好是年輕女作家的 不要那種經典的名著 很無味 隨筆或有些生活哲理性的小說
HUNGR GAME 首先推薦。
John Ciardi不錯。外研社大學課本將他的文章"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定為第二學期第一課課文。我覺得挺有意思。
C. 當代英美文學作品以及暢銷英美小說
暢銷書榜1.書名:《Twilight》(暮色);作者:Stephenie Meyer(美國)2.書名:《New Moon》(新月);作者:Stephenie Meyer(美國)3.書名:《Breaking Dawn》(破曉);作者:Stephenie Meyer(美國)4.書名:《Eclipse》(日食);作者:Stephenie Meyer(美國)5.書名:《206 Bones》(206塊骨頭);作者:Kathy Reichs(美國)6.書名:《Mysister』s Keeper》(我姐姐的生命護者);作者:Jodi Picoult(美國)7.書名:《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玩火的女孩);作者:Steig Larsson(英國)8.書名:《Breath》(呼吸);作者:Tim Winton(澳大利亞)9.書名:《James Halliday Australian Wine Companion 2009》;(2009年澳大利亞葡萄酒指南)作者:James Halliday(澳大利亞)10.書名:《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龍圖文身的女孩)作者:Stieg Larsson(英國) http://book.163.com/09/0828/11/5HQ48S8L00923ING_2.html
D. 英美小說的主要特徵
第一章 18世紀英國小說
一、理論的發軔:貝恩和康格里夫
阿芙拉·貝恩(Aphra Behn)是復辟時期(1660──1688)最重要的女作家,代表作是中篇小說《奧魯諾克,或王奴:一段信史》(Oroonoko, or The Royal Slave: A True History,1688)。小說首版封面赫然寫著:貝恩夫人著。如果考慮到笛福的小說全部為匿名發表,理查遜總以編者身份出現,菲爾丁1742年發表第一部小說也未署名,就不難體會貝恩是何等自信。貝恩在小說開始就申明要講述實際發生的事:故事大部分是敘述者親眼所見,而她未見部分則依據主人公的親口所述。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因為它把敘事著眼點放在了講述真實故事,而講述真實故事是現實主義小說區別於傳奇的一個基本特點。貝恩還在敘述視角方面作了大膽探索。敘述者通過奧魯諾克的講述而了解的故事,沒有採用直接敘述,而是經過了敘述者加工的間接敘述,這似乎表明貝恩已經意識到敘述視角對於敘事效果的影響。貝恩在長篇小說《一個貴公子與妻妹之間的情書》(Love letters between a Nobleman and his Sister, 1684)中嘗試了書信體,到小說的後半部改為第三人稱敘述,似乎她當時就已察覺到書信體的內在矛盾,不得不改為敘述體。可以說,貝恩在她為數不多的小說創作中已經嘗試了在18世紀流行的三種基本敘述形式,足以稱得上英國小說的先驅。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是復辟時期的著名劇作家。與貝恩強調「信史」不同,Congreve直接在1692年創作的中篇小說《匿名者》(Incognita)封面上標明這是一部「小說」。他在序言中把他的小說與流行傳奇做了清楚區分。他在序言中還提到:「在情節的總體安排、細密結構和最後結局方面向戲劇學習。」他請讀者觀察「是否每個障礙都在故事發展中起了促進而並非阻礙作用。」顯然,他的小說觀念深受戲劇理論影響,且在創作中頗具匠心,富有文人小說的特點。他已經在有意識地借鑒戲劇理論探索小說藝術結構問題。在小說敘事過程中,敘述者還不時站出來對人物和故事妙趣橫生地加以評論。
二、笛福與同時代作家
從1791年出版《魯賓遜漂流記》開始,已屆花甲之年的笛福(Daniel Defoe)先後發表五部小說,且全以第一人稱回憶錄形式敘述,敘述模式是流行的清教徒皈依傳記和罪囚傳記。從Defoe小說序言來看,有兩點引人注目。一是真實性。二是道德教化。這兩點幾乎是所有18世紀小說的共同特點,也是現實主義小說傳統的基本特徵。身為作家和批評家的Max Byrd指出:「事實上……Defoe建立了所有重要原則。例如,區分與對比,逐漸展示背景,背景必須激發情感。」
瑪麗·戴維斯(Mary Davys)在《情場老手》(The Accomplished Rake, or, Modern Fine Gentleman, 1727)的序言中提出了這樣的小說定義:「敘述虛構的但可能發生的故事。」與Defoe強調個人講述的真實故事相比,這可以說是相當激進的小說定義。Davys意識到小說敘事的兩大問題,一是使讀者處於恐懼與希望中,這是敘事得以發展並緊緊抓住讀者的關鍵。二是統一的情節,其他故事都為這個情節服務。
三、第一個高峰:理查遜和菲爾丁
塞繆爾·理查遜(Samuel Richardson)在英國小說史上的地位,曾在相當長時間里受到忽視。自伊恩·瓦特的批評名著《小說的興起》1957年問世後,Richardson成了「形式現實主義」的典型代表。瓦特根據對於《帕美勒》(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 1740)的分析,提出Richardson小說區別與Defoe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把戀愛結婚作為小說的中心情節,從而開創英國愛情小說的先河,把傳統敘事文學中很次要的內容改造成小說的中心。這既涉及小說內容,又涉及敘事形式。使英國小說根本擺脫了歐洲流浪漢小說的影響,或者說至少是開拓了一條與流浪漢小說並行的新路。如果說Defoe的小說在生動故事中不忘提醒道德教化,Richardson則是不折不扣的道德家。但是,他也不忘小說愉悅功能。從敘事理論的角度來看,Richardson在《克拉美莎》序言的觀點有兩個方面值得重視。一是不同敘述者的不同觀點,既增強了小說敘事的復雜性,又調節了小說敘事的節奏和張力。二是對戲劇性敘述的強調。Richardson之所以堅持書信體,拒絕講述體,其根本原因就是他認為只有這種形式可以保證戲劇性敘述的生動有效。
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開始小說創作與Richardson有很大關系。1740年Richardson發表書信體小說《帕美勒》後,次年Fielding發表了戲仿小說《沙美勒》,對Richardson的小說形式和主題觀點進行了諷刺。1742年發表《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 and his friend, Mr.Abraham Adams》,Fielding在該書序言中提出了「散文體喜劇史詩」的小說定義。這一小說定義既包括小說描述的范圍有史詩的廣度,也包括借鑒史詩的敘事形式,如具有權威性的敘述者、插入性的故事和小說敘述的分卷分章體例等。在《The adventures of Joseph》第二卷第一章,Fielding論述了分卷分章的問題。他指出:「以我們作家的訣竅而論,我認為作品的分卷分章算是相當重要的法門。」他列舉了三大優點:「一,章與章之間那些小小的空檔可以當作客棧或休息的場所看待,可以在那歇歇腳,隨意喝上一盅或吃點東西……二,每章開頭的標題像是客棧大門口的招牌,告訴了讀者他能得到些什麼消遣……三,(帶有調侃意味)可以防止一本書的美觀由於折角而受到損害……」從敘事的角度來說,分卷分章凸顯了小說家的作用:卷張結構是小說家刻意安排的。除此之外,《湯姆·瓊斯》三部分的對稱結構,被Dorothy van Ghent比喻為「Palladian」式宮殿建築;Robert Alter也十分強調這種對稱藝術。體現了Fielding獨具匠心的藝術追求。省略是Fielding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一人稱或書信體為了保持敘述的逼真效果,往往有文必錄,不能隨意省略,第三人稱小說中的敘述者則可以根據敘事結構需要而對故事進行裁剪安排。藝術點綴作用:增加敘事的色彩,調節敘事節奏;展示作者的散文才華,也是區別於其他小說的重要標志;在敘述語言與敘述故事之間製造一種張力,從而豐富小說內涵。整體藝術問題:Fielding告誡批評家和讀者不要妄下斷語,因為有些看似無關情節實際上在全書結構中是至關重要的。Fielding小說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則是敘述者的形象和作用。小說的敘述者不僅在18篇序章中登場亮相,侃侃而談,而且在小說故事過程中也不斷出現,或為讀者指點迷津,或與讀者共同探討人物性格。這種敘述者曾深為James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小說家所詬病,因為他的介入打破了小說的現實幻覺。但是,如果我們從Fielding所生活於其中的18世紀社會文化來看,這種性格化了的敘述者自有其特殊意義。首先,敘述者不斷出現建立起一種作者權威;二,敘述者與讀者的關系逐漸親密,密切交流,這種交流是智者之間的交流,互相關照,互相補充;三,正是這種交流豐富了小說內涵。因此,瓦特稱Fielding為「評價的現實主義」,以區別與Defoe和Richardson為代表的「表現的現實主義」。
四、高峰過後:Smollett、Sterne及其他
Tobias Smollett的小說特徵近似Fielding的喜劇史詩,但他嘗試了第一人稱回憶、書信體和第三人稱敘述等多種形式。Smollett對小說敘事仍提出了一些有見地的觀點,在《The adventures of Rodric Random》序言第一段,他指出:「在各種各樣的諷刺中,最能引人入勝、最能普遍使人獲得教益的,無過於在講述一個情節處處生動有趣的故事時信手穿插進去的那種諷刺。」在Smollett的全部小說創作中,諷刺一直是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或許正因如此,他的小說人物多為粗線條的漫畫式人物。在1753年出版的《The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Count Fathom》獻詞中,Smollett提出了這樣的小說定義:「小說是一幅復雜的大圖畫……不能缺少一個主要人物,他憑其重要性,吸引讀者注意力,把事件連為一體,提供走出迷宮的線索……」這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完備的小說定義,概括了小說場面廣闊,人物眾多的特點,又強調了統一計劃和中心人物的重要性。18世紀的幾乎所有重要小說都是以主人公名字為書名,原因就在於主人公是統領全書故事的中心人物,至少是名義上中心人物。
Laurence Sterne的《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則是對英國小說規范的全面顛覆。《項狄傳》可以定義為「一本關於人的心理活動的史書」,由於人的心理活動並不總是按照嚴格的邏輯進行,以這樣的原則寫成的小說自然與傳統小說大相徑庭。這種觀念聯想也是現代意識流小說的濫觴。《Shandy》在敘述手法上用不斷的離題插曲打亂了線性敘述規范,所謂「曲徑通幽」。
Horace Waopole1764年發表《奧特郎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則通過發生在中世紀古堡的傳奇故事開創了哥特小說的先河。對於浪漫主義的興起和司各特的歷史小說有一定影響。就敘事藝術來看,他似乎也沒做太大貢獻。
Fanny Burney是18世紀後半期的重要小說家。1778年匿名發表書信體小說《Evelina》,後來的幾部小說改為第三人稱,書信體的流行也已接近尾聲。Burney放棄了把小說題獻給名人恩主的傳統,而是題獻給The Monthly Review和The Critical Review的作者們。Frank Donoghue指出:「Burney是第一個把小說獻給the monthly review的作家,從一定意義上,她這樣做使她成為第一個公開而嚴肅地認可評論雜志在文學領域合法權威地位的作家。」《Evelina》像一個攝像機把形形色色的風俗人情展現在讀者面前,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Burney在嘗試把Fielding和Richardson兩種敘事方式結合起來,為奧斯丁的出現做了准備。
小結:雖然18世紀小說家都不忘道德教誨,但娛樂性顯然是第一位的。其次,小說要有中心人物,項狄傳對這一傳統進行了顛覆,試圖顛覆本身就是對傳統的承認。Fielding的第三人稱敘述體和Richardson書信體的爭論,並以19世紀初第三人稱敘述佔主導而結束。第二章 Scott和Austen
一、司各特對現實主義小說敘事傳統的梳理
約翰遜博士認為Fielding塑造的是風俗人物(characters of manners),而Richardson塑造的是自然人物(characters of nature)。兩種人物之間的區別就像「一個通曉鍾表製造原理的人與一個看鍾表刻度讀出時間的人」之間的區別那麼大。Scott認為約翰遜博士的區分有道理,但不應以此判定二人優劣高下。「Richardson造的鍾表顯示了表面之下復雜的內部結構,而Fielding造的鍾表只給人提供時間,因為那恰恰是大多數人想知道的。」如同自由、瀟灑、真實的素描與細致入微的油畫之間的區別,後者的細膩有時不免帶著藝術精品暢游的某種沉悶。Scott對書信體進行了評說。認為優點是不同視點,可以給讀者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是其他敘事方式望塵莫及的,但是,多人反復講述同一故事,必然阻礙故事敘述的進展,形成故事停滯。小說篇幅冗長也是Richardson小說的一個致命弱點。Scott認為Fielding是最具英國特色的小說家,他的作品處處浸透了英國的社會文化特徵,幾乎不可能完全翻譯成別國文字。Scott說:「作家應該趁熱打鐵,順風楊帆。塗過一個成功的作家不佔據舞台,別人就會搶先佔據。如果一個作家用了十年才寫出第二本書,他早已被別人取代;如果時代太缺才子而他尚未被取代,那麼他自己的名譽就成了最大的障礙。讀者會期待新書比前一本好上十倍,作者會期待新書比前一本流行十倍,而十有八九兩方面都會失望」。可以說,Scott的敘事觀是一種以讀者為導向,以自由創作為特徵的敘事觀。Scott認為Sterne是英格蘭產生的最大的剽竊者,最富獨創性的天才。這種矛盾評價正展示了Sterne卓爾不群的特性,也表露了Scott對他雖不傾心相與,卻也不由自主的崇拜。
二、Scott論哥特小說敘事特點
他對Horace Walpole開創的哥特小說傳統有獨到見解,一是對詩意描寫的肯定,二是對強烈情感的重視,三是對超自然寫法的包容。詩人出身的Scott對小說家的詩人氣質十分推崇。在Smollett傳中,他說:「任何一個成功的小說家都必須多少是個詩人,盡管他可能從未寫過一行詩。」詩人氣質中他最推崇的是想像力和強烈情感,並強調這一方面Smollett勝過Fielding. 作為一個特別關注讀者反應的小說家,Scott很清楚讀者要求的復雜多樣性。他寫到:「……因為好奇心和對神秘的偏愛,還有點迷信,是人類心靈的組成部分,在大眾中廣為流行,遠遠超過對喜劇的真正欣賞,或對悲劇的切實感受。」哥特小說最吸引讀者的首先就是其所表現的強烈情感。
三、Scott論奧斯丁
他敏銳概括出了奧斯丁小說敘事的鮮明特點:用簡潔幽默的對話戲劇性地展示人物形象。跟後面劉易斯主張的「戲劇性呈現」並無二致。
四、奧斯丁論小說敘事
奧斯丁對小說敘事的評論不多,主要見於《諾桑覺寺》和她寫給正在進行小說創作的織女安娜的書信。從中可以看出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對小說地位的高度評價,二是對敘事藝術的嚴肅追求。同時也對流行的哥特小說和感傷小說進行了嘲諷,表現了開拓小說新天地的氣概。她要開辟的小說新天地正是給侄女安娜信中所說的「描繪一個村鎮上三、四家人正合適」的小天地。在這一點上,她與Scott關注重大事件的歷史小說迥然不同。在她眼裡,真正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在事件中的舉止表現,平凡事件與重大事件一樣可以生動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奧斯丁關於小說敘事的觀點,最主要的是自然簡潔的敘述,她對哥特小說和感傷小說的反感也正在於此。作家是為讀者寫小說,不能因自己喜愛某地就沉醉其中,描寫過細,而要從讀者的喜好出發考慮繁簡取捨。同時,奧斯丁也十分關注小說的整體性和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第三章 英國19世紀中期小說敘事理論
一、第三人稱敘述與介入性評論
在《維多利亞小說形式》一書中,米勒把第三人稱全知敘述稱作「維多利亞時期小說的常規標准」。小說敘述技巧的進一步發展如有限視角、自由間接引語、敘事視角與敘事聲音的區別等等多是在第三人稱敘述基礎上調整探索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小說家致力於創作深刻復雜而全面的現實主義小說,而要達到這種目的,第一人稱與書信體的局限是顯而易見的。
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的小說家Charles Dickens的全部小說除《大衛》和《遠大前程》外都是採用第三人稱敘述。盡管Fielding創立的全知敘述成了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常規,但他常用的插入式離題故事則引起很多爭論。George Eliot在《Middlemarch》中甚至略帶調侃地說現在時代變了,我們不能像Fielding那樣搬個凳子上台高談闊論了。「Fielding時代,日子比較長,到了夏天,下午便閑的沒事,至於冬天的夜晚,那更是在時鍾慢悠悠的滴答聲中度過的。」
二、好故事到有機體
故事引人入勝是維多利亞時期小說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特羅洛普指出:「我從一開始就確信,作家坐下來寫小說是因為有故事要講,而不是因為要講故事。」由於三卷一部的小說價格昂貴,主要提供的流通圖書館,維多利亞時期最流行的小說出版形式是分期出版,一般是一月一期,後來還出現了一周一期的出版方式,這更促進了對好故事的關注。針對分歧出版造成的整體缺陷,哈代提出,「故事應該是有機體」。分期出版要求小說每一期都必須有沖突,有高潮,既要保持相對的完整性,又要足夠吸引讀者期盼下一期。因此,也就造成了維多利亞時期小說的情節劇特徵。小說的結尾也是引人關注的問題。George Eliot指出:「結尾是大多數作者的弱點,但有些問題是結尾的本質所決定的,因為結尾再好也不過是一種否定。」
三.劉易斯論小說敘事
他對奧斯丁的創作手法,尤其是他的戲劇性表現手法極為贊賞:「描寫是小說家常用又好用的招數,但是她反倒不用,而是採取少用又難用的戲劇表現手法:她部隊我們述說人物是何身份,有何心情,而是把人物展示出來,由他們各自亮相。」由此看來,他把「戲劇性表現」作為小說的最高境界是毫不奇怪的。他認為文學的目的有三個:教育、啟發和愉悅,並以此提出了文學的三大原則:在智性形式方面是眼光(Vision)原則,在道德形式方面是誠實原則,在美學形式方面是美感原則。他指出,「所有關於風格的條件可以歸納為五條規律:精煉、簡潔、連貫、高潮、多變」。前兩項是智性需要,後兩項是感情需要,中間一項則界乎兩者之間。遵循連貫律就能清晰並有節奏美,從而使作品有力,可以事半功倍,並產生音樂感。
第四章 美國19世紀中期小說敘事理論
美國小說家刻意創作發展一種有美國特色的,與維多利亞小說主流迥然不同的新小說。不僅是因美國不同的社會歷史地理環境所決定的,而且是剛剛爭得政治獨立不久的美國社會所要求於作家的,是作家的政治責任。Richard Chase在《美國小說及其傳統》中歸納里三個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即美國處於新大陸孤立狀態,處於新老兩大陸影響的矛盾之中,以及新英格蘭清教徒傳統。相對於極為物質化的英國社會,美國作家在自己的社會中更致力於探討精神方面的問題,與重現實的英國小說家相比,美國小說家更重視探討象徵性表現的問題。Chase認為以霍桑、梅爾維爾、詹姆斯、馬克吐溫、諾里斯、福柯納和海明威為代表,反應了人性真實的傳奇,而另一種則是以《飄》之類通俗作品為代表缺乏心理真實深度的流行傳奇。1860年,霍桑在寫給好友的信中說道:「……帶著牛肉的力量和果酒的激情,真實得就像某個巨人砍下地球的一塊放到鏡子底下,展示其居民在為日常生活而勞作,而他們並沒有想到自己是被用來做展覽的。這些書就像烤牛排一樣屬於英國。」這段繪聲繪色的描寫生動展示了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特徵,而這種小說與霍桑賴以揚名的寓言式浪漫傳奇幾乎是南轅北轍。另外,在較短的篇幅內創造出給人震撼,發人深思的強烈藝術效果是19世紀美國傳奇小說敘事的基本特徵,也是區別與同時期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主要特點。
E. 求英美文學史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他可謂是英國文學史上,一個里程碑氏的人物,代表作品有劇本、四大悲劇、四大喜劇和他的十三行詩。
《哈姆雷特》主要講述他叔叔謀權篡位,殺害國王父親,母親改嫁給叔叔,父親的冤魂托夢給哈姆雷特,讓他復仇,一次意外他殺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和最好朋友的父親,他的好朋友為了給妹妹和父親報仇在叔叔謀劃的比武中用毒劍刺中哈姆雷特,母親不慎飲毒,最後哈姆雷特與叔叔同歸於盡的故事。
2、巴爾扎克《人間喜劇》
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作的《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網路全書」。
《人間喜劇》展示了法國社會的整個面貌,其社會歷史內容可以歸納為:貴族衰亡、資產者發跡、金錢罪惡,被稱為三大主題。
3、伍爾夫《牆上的斑點》
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女作家、文學批評家和文學理論家,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
《牆上的斑點》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在一個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間,抬頭看見牆上的斑點,由此引發意識的飄逸流動,產生一系列幻覺和遐想。
4、夏洛特·勃朗特《簡愛》
夏洛蒂·勃朗特,英國女作家。她與兩個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在英國文學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稱。
《簡愛》講述一位從小變成孤兒的英國女子在各種磨難中不斷追求自由與尊嚴,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
5、馬克·吐溫《哈克貝里·芬歷險記》
馬克•吐溫,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列門斯;(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雖然其家財不多,卻無損其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
《哈克貝里·芬歷險記》小說的中心情節是講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結下深厚友誼的故事。
F. 推薦一下現代英美比較優秀的小說!
憤怒的葡萄
美國的悲劇
G. 雙城記屬於英美現代派小說嗎
《雙城記》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情節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學經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圍繞著曼馬內特醫生一家和以德法日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故事。小說里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本書的主要思想是為了愛而自我犧牲。書名中的「雙城」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正如《雙城記》中所總結的那樣,作者所處的年代各種思潮湧現,人們在社會變革中或惶恐、或驚訝、或喜悅。在那個時期,英國階級矛盾不斷加深,已經尖銳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斗爭成為了那個時代英國社會的主旋律。在這一時期,資本家們為了榨取更大的利潤而不借對國內工人進行殘酷的剝削,工人的生活十分艱難,待遇難以與其勞動付出所匹配。越來越窘迫的生活使得工人階級徹底爆發,在1836年發動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憲章運動」,在經過了三次運動的高潮之後,工人們雖然沒有取得滿意的結果,但是這一活動反映了廣大民眾的不滿和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憤怒,引起了當時英國思想界的巨大反響。[
H. 經典的外國文學著作有哪些
《莎士比亞全集》、《論人生》、《失樂園》、《格列佛游記》、《魯賓孫飄流記》、《雪萊詩選》、《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福爾摩斯探案集》、《道連.葛雷的畫像》、《德伯家的苔絲》、《華倫夫人的職業》、《牛虻》、《月亮與六便士》、《尤利西斯》、《簡.愛》等
I. 求英美現代小說
荊棘鳥
下圍棋的女孩
J. 求推薦英美現當代文學名著
肖申克救贖 對論文而言膚淺了吧,這只是一部故事的小說。我覺得題主應該網路下 薩特 加西亞馬爾克斯 喬伊斯。。。 這些人名 來更全面的了解當代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