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中國現代化的代表小說
A.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有哪些
從中國現當代文學角度出發,在新時期背景下應該充分且全面考慮中國傳統文化,並且有意識地取捨其中的主流價值觀審美意識,同時在進行揚棄和傳承的過程中,應站在客觀角度並保持批判的態度。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有《阿Q正傳》、《駱駝祥子》 、《四世同堂》、《活著》、《許三觀賣血記》。1、《阿Q正傳》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2、《駱駝祥子》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現實主義的筆法與悲天憫人的情懷,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歷史上擁有重要地位。3、《四世同堂》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4、《活著》作者余華,作品簡介: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福貴前去求葯,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5、《許三觀賣血記》作者余華,作品簡介: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該作品曾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來源:北方文學
B. 中國當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的區別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C. 中國古代和現代著名作家有哪些
古代作家:
漢代:
東方朔 劉向 趙曄 邯鄲淳 班固 郭憲 揚雄
三國兩晉:
張華 裴啟 曹毗 祖台之 陶淵明 郭璞 郭頒 葛洪 干寶 曹丕
南北朝:
沈約 劉峻 殷芸 劉敬叔 祖沖之 蕭賁 吳均 陶弘景 任昉 劉義慶
隋唐五代:
張讀 李肇 張鷟 袁郊 徐鉉 薛調 韋絢 韋瓘 唐臨 牛肅 盧肇 李玫 陳鴻 張說 裴鉶 蔣防 侯白
沈亞之 劉崇遠 鄭還古 許堯佐 薛用弱 溫庭筠 王仁裕 王定保 牛僧孺 柳宗元 李景亮 李公佐 李復言 李德裕 皇甫枚 高彥休 杜光庭 段成式 白行簡
宋遼金元:
吳淑 蘇軾 劉斧 周密 樂史 王銍 陶谷 宋庠 沈括 秦醇 錢易 洪邁
張師正 張君房 王明清 王讜 陶宗儀 孔平仲 康譽之
明代:
楊儀 周禮 趙弼 瞿佑 陸粲 陸采 李詡 董說 戴冠 都穆
馮夢龍 謝肇淛 吳承恩 宋懋澄 凌濛初 祝允明 諸聖鄰 朱國禎 朱鼎臣 鄭仲夔 袁於令 西周生 笑笑生 王象晉 王同軌 王世貞 田汝成 施耐庵 錢希言 梅鼎祚 馬中錫 呂天成 羅懋登 羅貫中 李紹文 李昌祺 江盈科 何良俊 陳繼儒
清代:
浦淋 李漁 吳璿 鄒弢 張潮 曾樸 俞達 袁枚 頤瑣 宣鼎 文康 王晫 王韜 屠紳 沈復 鈕琇 呂熊 劉璋 劉鶚
高鶚 陳淵 陳栩 陳森 陳球 陳朗 陳諶 陳忱
曹雪芹 韓邦慶 吳沃堯 汪象旭 梁啟超 鄒必顯 張小山 張士登 張南庄 張春帆 曾衍東 俞萬春 葉岑翁 項蒼園 夏敬渠 吳敬梓 魏秀仁 王士禛 王夢吉 王浚卿 蘇曼殊 石玉昆 石成金 沈起鳳 邵彬儒 錢錫寶 蒲松齡 陸士諤 李汝珍 李慶辰 李綠園 李春榮 李寶嘉 李百川 梁紀佩 丁耀亢 陳天華 藍鼎元 紀昀黃小配 黃瀚 和邦額 杜綱 丁秉仁 褚人獲 陳天池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秋夜》是《野草》中的第一篇,發表於1924年12月。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二心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等。《阿Q正傳》寫與1921年,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郁達夫(1896-1945),浙江富陽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代表作有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等。郁達夫認為「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而他常常在作品中抒發自己的主觀感受,或在某種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
葉聖陶(1894-1988),又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文學研究會主要成員。代表作有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抗爭》、《多收了三五斗》,長篇小說《倪煥之》等。葉聖陶是在「五四」文學革命的第一個十年中,以「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人生」(《(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論》)為主要特色的作家。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fu2)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中長篇小說《滅亡》、《新生》、《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寒夜》等。《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這部小說自1931年問世以來,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社會影響,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家》描寫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孫兩代的矛盾沖突為線索,通過梅、鳴鳳、瑞珏三個女子的血淚悲劇沉痛地控訴了封建制度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斗爭。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縣烏鎮人。文學研究會主要成員,代表作有中長篇小說《蝕》(三步曲)、《子夜》、《腐蝕》,短篇《春蠶》、《林家鋪子》、散文《白楊禮贊》等。《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發表於1933年,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這是一部企圖從正面來展開30年代中國社會階級斗爭的全貌並揭示出各個部分之間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的作品。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主要作品有《從文小說習作選》、中篇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等。《邊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鄉村為背景,描寫一個撐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nuo2)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作品通過對男女之愛、親屬之情、鄰里之睦等世態人情的細膩刻畫,生動地展現了邊城人民的健康、優美、質朴的民風和人情。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翠翠這一少女形象,更是沈從文嚮往的優美人性與人情的化身與極至。青山綠水和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澈秀明的性格,她美麗、熱情、純真,心懷美好的憧憬與期待,依循古老的法則、傳統的方式生活著。作者通過這一形象,謳歌一種淳厚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
吳組緗(1908-1994),安徽涇縣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一千八百擔》,長篇小說《山洪》等。
艾蕪,原名湯道耕,1904年生,四川新都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南行記》、《南行記續篇》,長篇小說《山野》、《百煉成鋼》等。艾芙早年曾在雲南西部的群山中度過一段流浪生活,以這為基礎,走上了創作的道路。《山峽中》是他早期作品中的名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成員。新中國成立前,主要從事小說創作。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說《月牙兒》、《斷魂槍》等。《斷魂槍》發表於1935年。小說故事背景是晚清時期。帝國主義用洋槍洋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閉關鎖國、老大自居的中國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地社會,資本主義的狂風震撼著古老中國的傳統生活、傳統文明。「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
張天翼(1906-1985),原名張元定,湖南湘鄉人。主要作品有《張天翼小說選集》、中篇《清明時節》等。張天翼是左聯時期涌現出來的現實主義諷刺作家。他善於用輕松明快的筆調,暴露和諷刺生活中的庸俗、可笑和丑惡。1983年發表的《華威先生》就是他出色的代表作。
沙汀,(ting1)原名楊朝熙,1904年生,四川安縣人。主要作品有《沙汀短篇小說選》,長篇《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等。《在其香居茶館里》寫於抗日戰爭時期,圍繞兵役問題,描寫了一個邊遠小鎮統治階級內部狗咬狗的矛盾,揭露了國民黨統治的黑暗腐敗。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英,黑龍江呼蘭縣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生死場》、上篇小說《呼蘭河傳》、短篇集《牛車上》等。《小城三月》描寫了舊時代封建婚姻制度下一個少女的戀愛、婚姻悲劇。
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成名之作,也是體現他的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形成主題的創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孫犁,原名孫樹勛,1913年生,河北安平縣人。主要作品有小說散文集《白楊淀紀事》、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全傳》等。《荷花澱》是孫梨在1945年創作的優秀短篇。作品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善冀中人民的斗爭生活。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川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主要作品有詩集《女神》、《星空》、《恢復》等,歷史劇《屈原》、《虎符》、《蔡文姬》等。《鳳凰涅磐》選自詩集《女神》。
馮至,原名馮奉植,1905年生,河北涿(zhuo1)縣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馮至是沉鍾社的詩人,早期詩作以格調幽婉、韻味濃烈著稱。寫於1925年的《我是一條小河》,便是這樣一首抒情詩。
聞一多(1899-1946),原名家驊,又名亦多,湖北浠水縣人。新月社詩人。四十年代積極參加民主運動,遭國民黨特務暗殺。主要作品有詩集《紅燭》、《死水》等。詩篇《死水》作於1926年4月,主要抒發詩人留美回國後因目睹種種現實慘狀而引起的悲憤心情。詩人在國外時激情地歌唱著「如花的祖國」(《憶菊》),可是現實給予他的只是荒涼與破敗,混亂與殺戮,使他經受著莫大的痛苦。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作品有詩集《我底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的「現代派」的代表詩人。早期的詩雖也不乏描寫現實生活具有清新氣息的偏什,但大多數均沉溺於個人情感之中,情調比較低沉。《雨巷》發表於1928年,詩人在低沉的調子里,抒發自己沉重的情緒。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等。徐志摩與1921-1922年曾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對劍橋的感情很深。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縣人。作品有詩集《大堰河》、《北方》、《曠野》,長詩《向太陽》、《火把》等。1932年7月,艾青團從事愛國運動在上海被捕入獄。在獄中正式開始詩歌創作,《大堰河——我的褓姆》即其中之一,帶有自傳性質。詩人以真摯的感情,抒發了對哺育他長大的褓姆「大堰河」的懷念,揭示了一個勤勞的農村婦女的善良靈魂,通過對她痛苦而悲慘的一生的描寫,控訴了社會的黑暗與不義。《手推車》作於1938年初,是艾青名作之一。
陳敬容,曾用筆名藍冰、成輝等,1917年生,四川樂山人。主要作品有詩集《交響集》、《盈盈集》等。陳敬容是「九葉」詩派的女詩人,抒情詩《鑄煉》寫於中國人民進行了八年的抗戰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轉折時刻。
臧克家,1905年出生,山東諸城縣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烙印》、《罪惡的黑手》、《泥土之歌》、《生命的零度》等。臧克家的詩多以舊中國農村生活為題材,因而被稱為農民詩人、泥土詩人。
阿壠(1907-1967),原名陳守梅,又名陳亦門,浙江杭州人。著有詩集《無弦琴》,評論集《人與詩》、《詩與現實》等。阿壠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1946年間在成都編輯文學刊物《呼吸》,《孤島》即作於此時。
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原籍長樂縣),女作家,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櫻花贊》等。《寄小讀者》是一本書信體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居美國時寫的。貫穿全書的,是對母愛、童真和大自然的謳歌和贊美。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縣,因祖父、父親都定居揚州,故又自稱揚州人。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長詩《毀滅》,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是作者思想十分苦悶的時期。
瞿秋白(1899-1935),原名雙,又名爽、霜,江蘇常州人。文學作品有散文集《餓鄉紀程》、《赤都心史》,雜文集《亂彈及其他》等。《一種雲》寫於1931年。他以瞿秋白特有的昂揚的戰斗風格,揭示出舊中國無比黑暗,呼喚著革命勝利的前途。
麗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黃昏之獻》、《鷹之歌》、《白夜》等。麗尼的散文以抒情見長。《鷹之歌》抒發了對被反動派殘酷殺害的女友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陸蠡(li2)(1908-1942),原名陸聖泉,浙江天台人。1942年,他作為留守文化生活出版社負責人,被日本敵特機關逮捕,在獄中英勇不屈,最後被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等。《囚綠記》寫於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陸蠡:《池影》)。作者極寫自己對綠色的愛戀和懷念,實際上是抒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的追求。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xie4)林,江蘇泰興縣人。作品有《西林獨幕劇集》、《妙峰山》等。《壓迫》是丁西林1925年創作的一出獨幕喜劇。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著作有話劇劇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雷雨》以二十年代的中國城市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以周朴園為代表的帶著濃厚的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悲劇。通過周魯兩家之間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尖銳的矛盾沖突,生動地勾勒出現實社會的階級關系,反映了當時歷史真實的某些方面。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等。《桃園》是一篇以美和愛為主題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王阿毛。她是一個病孩,但她的心中總是充滿著美,充滿著對美的渴望和追求,永遠有一個充滿生機的春天。她喜歡枝葉繁茂的桃樹,而不喜歡它的凋謝。秋天到了,她渴望在桃園中有橘樹。她不理解世界上為什麼有不和諧的行為:她父親打她母親,而母親則把父親關在門外。小女孩的父親王老大種植著桃園,對他的孩子傾注著深厚的愛,甚至把他的酒瓶連同打酒的錢去換她所要的「桃子」,但他並不理解他的孩子的愛美的心理。小說表現了功利觀念會破壞美的思想。
台靜農(1903-1990),安徽霍丘縣人。未名社成員,以寫鄉土小說見長。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拜堂》描寫了年輕窘困的汪二與已有身孕的寡嫂草草拜堂成親的情景。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冰之,湖南臨灃人。主要作品有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水》,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作者的成名之作。
許地山(1893-1941),原名許贊坤,福建龍溪人。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綴網勞蛛》、散文集《空山靈雨》等。《春桃》寫於1934年,是作者的後期作品,它以很強的現實性改變了作者早期作品充滿異國情調、宗教色彩的傾向。
張愛玲(1920-1995),生於上海,祖籍河北豐潤。其成名作《傾城之戀》和代表作《金鎖記》均收入小說集《傳奇》中。
錢鍾書,1910年生,江蘇無錫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長篇小說《圍城》,短篇小說集《人獸鬼》等。《圍城》表現抗戰環境下,一群遠離抗戰烽火的知識分子在戀愛、工作、日常交往中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以及由此顯現出來的空虛、貧乏的精神世界。小說把婚姻比作「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不啻諷刺了人倫中的夫婦關系,也象徵當時的人生有著「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取的去處」的困厄。
路翎,原名徐嗣興,1923年生,江蘇南京人。「七月」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飢餓得郭素娥》、《蝸牛在荊棘上》,短篇小說集《青春的祝福》、《求愛》、《在鐵鏈中》。《財主底兒女們》全書計八十萬字,分上下兩部。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縣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山鄉巨變》,短篇小說集《禾場上》等。《暴風驟雨》曾榮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三等獎。小說描寫了東北地區一個名叫元茂屯的村子從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過程。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騂(xing1),字適之,安徽績溪人。著有詩集《嘗試集》及劇本《終身大事》等。《嘗試集》出版於1920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作於1919年的《上山》是其中較好的一篇。在詩歌形式從舊向新變化方面,胡適曾作於一些開創性的努力,有些詩尚能打破舊詩詞格律的束縛,句子長短不拘,形式比較自由,《上山》即是其中的一首。但他大多數詩篇沒有擺脫舊詩詞的影響,如他自己說的「總帶著纏腳時代的腥氣」。
殷夫(1909-1931),原名許祖華,筆名徐殷夫外,還有白莽等,浙江象山縣人。「左聯五烈士」之一。作品有詩集《孩兒塔》、《伏爾加的黑浪》等。
田間(1916-1985),原名童天鑒,安徽無為縣人。著有詩集《未明集》、《中國牧歌》、《給戰斗者》等。《給戰斗者》作於1937年底。這是抗日戰爭初期一首鼓動人民奮起斗爭的戰歌,全詩共分七節。詩篇以無比憤怒的心情控訴日寇的侵略暴行,激情地高唱「七七」事變後中國「復活的歌」,歌頌著「呼嘯的河流」、「叛變的土地」、「爆裂的火焰」,回敘民族光榮悠久的歷史,描繪人民辛勤勞動的和平生活,號召人民挺起胸脯,拿起武器戰斗到底。
魯藜,1914年生,福建同安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醒來的時候》、《鍛煉》、《時間的歌》、《星的歌》等。魯藜為「七月」詩派的重要詩人,《泥土》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
杜運燮,1918年生於馬來西亞吡叻(bi3le4)州農村,原籍福建古田,,九葉詩人之一。著有《詩四十首》、散文集《熱帶風光》等。《山》這首詩一起手便突現了山心態的矛盾。
林語堂(1895-1976),原名林如樂、林玉堂,福建龍溪縣人。二十年代參加語絲社,為《語絲》雜志的長期撰稿人之一。三十年代先後創辦和編輯《論語》、《人世間》、《宇宙風》等雜志,提倡「閑適」、「幽默」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雜文和小品文集《翦拂集》、《有不為齋文集》、《無所不談合集》及英文寫的小說《京華雲煙》等。
豐子愷(1898-1975),浙江省崇德縣(今崇福縣)人。畫家,散文家。散文集有《緣緣堂隨筆》、《子愷隨筆錄》、《緣緣堂再筆》等。《給我的孩子們》是《子愷畫集》的代序。文中記敘的內容正是他畫集的主題,如「瞻瞻的腳踏車」、「阿寶兩只腳,凳子四隻腳」等。
夏丐尊(1886-1946),浙江上虞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平屋雜文》等。《白馬湖之冬》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細菌》、《考驗》,報告文學《包身工》等。《包身工》是夏衍在上海工廠區進行了兩個多月地調查以後寫成的。
宋之的(1914-1956),原名汝昭,河北省豐南縣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霧重慶》、《群猴》、《保衛和平》,報告文學《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李廣田(1906-1968),山東鄒平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畫廊集》、《銀狐集》、《灌木集》等。《山之子》寫泰山上一個普通的山民,一個啞巴。作者稱他為「山之子」。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以採摘泰山懸崖上的百合花為生而墜澗身亡的。他為了奉養老母、寡嫂及家人,繼承了父親和哥哥的以生命為孤注的生涯。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也表現了「山之子」的純朴善良、勇敢大膽、強毅不屈、富有冒險精神的性格。
梁實秋(1901-1987),原名梁治華,生長在北京,原籍浙江杭州。主要作品有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等。此文是抗戰期間(1940年)梁實秋與友人一起住在重慶北碚(bei4)時所寫。
聶紺弩(gan1nu2)(1903-1986),湖北京山人。作品有《聶紺弩雜文集》、《紺弩散文集》、《紺弩小說集》等。《蛇與塔》是一篇雜文,談關乎白蛇和雷鋒塔的思想。
馮雪峰(1903-1976),原名馮福春,筆名畫室、何丹仁等。1922年與應修人、潘謨華、汪靜之創立湖畔詩社,合出詩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曾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黨團書記。主要作品有詩集《真實之歌》,雜文集《鄉風與市風》、《有進無退》,以及《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等。
田漢(1898-1968),字壽昌,湖南長沙人。是戲劇團體「南國社」的創辦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名優之死》、《回春之曲》、《麗人行》、《關漢卿》等。
陳白塵,原名陳增鴻、陳征鴻,1908年生,江蘇淮陰縣人。主要作品有劇作《石達開的末路》、《結婚進行曲》、《歲寒圖》、《陞官圖》等。三幕諷刺喜劇《陞官圖》,曾被觀眾譽為暴露國民黨反動派的「新官場現形記」描畫蔣介石統治集團的「百丑圖」。
D. 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成熟的魯迅小說集是( )和( )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說;
《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說集,
1926
年出版
,收11篇小說。
魯迅說過,他是抱著啟蒙主義的目的來寫小說的,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但因寫作年代不同,受當時社會環境、時代風潮的影響,魯迅這兩部小說集的創作心境和運用的創作方法、表現手段也不盡相同。
《吶喊》中的作品,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要為新文化運動助陣振威,
取名《吶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集子中的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鑒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吶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魯迅寫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E. 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主要區別
形式上的區別
一、文學發展的世界性規律與不同社會制度的地區間的文學發展的不同規律,
二、文學藝術的形式美的總規律與不同門類的形式美的特殊規律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任何政治信仰和美學趣味的作家來說,他都無妨懂得更多的現代技巧,從而在儲藏最豐的武器庫中從容選擇最新的優良武器,去豐富和發展他征服讀者的魅力。
F. 中國經典現代名著有哪些
1、《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2、《駱駝祥子》 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現實主義的筆法與悲天憫人的情懷,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歷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3、《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4、《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5、《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G. 新中國成立後,有哪些文學作品
1
50、60年代小說
50、60年代小說以革命現實主義為主潮,歷史題材小說《保衛延安》、《紅日》、《林海雪原》、《紅岩》等以反映民主革命為主,反映現實的小說包括農村題材的《登記》、干預現實的《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以及表現人情的《紅豆》等
柳青的〈創業史〉梁斌的《紅旗譜》楊沫《青春之歌》
詩人:郭小川
賀敬之
聞捷等
戲劇:田漢、郭沫若、曹禺
〈茶館〉〈關漢卿〉等
散文:
楊朔
秦牧等
2
80年代小說
「傷痕小說」「反思小說」「改革小說」「尋根小說」「現代派」小說「新寫實主義小說」
王蒙
《春之聲》《活動便人形》
劉心武
《班主任》對極左路線的批判。
陸文夫
《圍牆》與「糖醋現實主義」。
高曉聲
《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等作品,塑造了一大批被稱為「中國農民的靈魂」的人物形象。
其他: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開拓者》等作品,塑造了一系列「開拓者家庭」的人物形象。
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對於愛情的思考、該作品的藝術特色。諶容《人到中年》的思想藝術成就。
張賢亮:《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和《我的菩提樹》
賈平凹:《臘月正月》《浮躁》《廢都》張承志此外
有:
韓少功
張承志
汪曾祺
林斤瀾
鄧友梅
馮驥才
馬原等名家
詩人: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艾青
包括「歸來的詩人」;「朦朧詩」詩群;「新生代」詩群;女性主義詩人。
戲劇
沙葉新的《約會》《尋找男子漢》
高行健的《絕對信號》《車站》《野人》
散文和報告文學
90年代的新寫實小說
女性小說
新生代小說
新生代小說
長篇小說
新詩散文海子
西川、王家新「非非主義」;周倫佑「女性主義詩歌」、翟永明「老生代詩歌」、鄭敏、牛漢、李瑛。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台灣及香港文學可以另外列表
現代的文壇很熱鬧,識字的就會寫書,簡直是泛濫成災,經典的作品鳳毛麟角,稍微好點的就會到處鼓吹宣傳也不用我多說了
H. 中國現代文學代表作有哪些
這個問題比較大,得細分:一、散文類的作家主要是以下幾位在文學上比較有造詣:
1、席慕容:主要散文作品
《有一首歌》(散文)、《同心集》(散文)、《寫給幸福》(散文)、《江山有待》(散文) 、《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攝影+文字),《貝殼》選入初中課本.《蚌與珠》(與小思的《蟬》收入中學生課本人版短文兩篇)、《鄉愁》(詩歌)。《外婆和鞋》被選入小學課本短文.
2、林清玄:代表作有:《心靈上的百合花》、《心的菩提》、《情的菩提》
3、劉白羽:《紅瑪瑙集》 《海天集》 《秋陽集》 《臘葉集》
4、楊朔:他的作品基調是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勞動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萊仙境》、《雪浪花》、《櫻花雨》、《香山紅葉》、《泰山極頂》、《畫山綉水》、《茶花賦》、《海市》、《鐵騎兵》等。楊朔是當今文壇一再精闢闡述散文詩化理論,並認真實踐,卓有成效的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散文作家。
5、秦牧:我國著名文學大師,散文家,作品集有《秦牧散文選》,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長河浪花集》二、小說類作家作品1、巴金《愛情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霧、雨、電),《寒夜》2、老舍《四世同堂》,《駱駝祥子》3、矛盾《子夜》4、錢鍾書《圍城》5、孫犁《白洋淀紀事》…………………………太多太多……………………
I.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是魯迅小說《吶喊》、《彷徨》的出現。
(一)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他發表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篇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其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時代。
(二)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陸續發表了包括《阿Q正傳》等為代表作在內的《吶喊》、《彷徨》,把中國現代小說推向藝術高峰。縱觀《吶喊》和《彷徨》,它們無論在其思想性還是在其藝術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魯迅的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其創作不但具有獨特的題材與思想發現,而且做到了小說結構模式與形式手法的成熟創新,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因此,魯迅小說不但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也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
J. 中國現代最有影響力的幾部文學作品(最好有簡介)
1.魯迅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吶喊》,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吶喊收錄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說十四篇。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原收十五篇,列為該社《文藝叢書》之一。1924年5月第三次印刷時起,改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1930年1 月第十三次印刷時,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後改名為《補天》,收入《故事新編》)。作者生前共印行二十二版次。
2.《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3.《駱駝祥子》是一部由現代人民藝術家老舍(舒慶春)所著的長篇小說。它以現實主義的筆法與悲天憫人的情懷,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此書主要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位人力車夫(祥子)的行蹤為線索貫穿全文,以二十年代中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洋車夫祥子的坎坷、悲慘的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 。
此書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們展示軍閥混戰、黑暗統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於痛苦深淵中的圖景。
4.《雷雨》由劇作家曹禺創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雷雨》是「中國話劇現實主義的基石」。作者出於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種悲憫的情懷來俯視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通過兩個在倫理血緣上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家庭,剖析了社會和歷史的深重罪孽。
5.《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6.《圍城》作者錢鍾書,創作寫於1944~1946年,誠如夏志清先生所說,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一部小說,首先《圍城》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揭示一個存在困境,故事又發生在動盪的抗戰年代,小說里人物的命運隨著時代遷流,真切地反映出那個戰爭年代的人的生存狀態,有一種實實的在場感。其次《圍城》最為人稱道的是精彩生動的描寫,一個個妙喻把作者的想像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圍城》還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作者本身就是淵博的大學者,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說中,彰顯精湛的藝術造詣。總之,《圍城》是部淺的人讀來有趣、深的人讀來有味的偉大的小說。
7.《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說共分7章,前有序後有尾聲,著名文學巨匠茅盾作序。本書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與特色。
8.《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是余秋雨通過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系列散文集。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書通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描寫一代中國人心靈的糾結。這是一本有關中國美學的書,深入淺出,用干凈漂亮的白話文字,來描述中國深沉的文化,以及抒發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歷中國各地,追尋古人足跡,體會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歷程。這些文章,是游記,也是中國文化史。
此書中有提到的景點有很多,每一個景點都帶給作者不同的感觸和震撼。他觸碰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見證自己國家一路走來深刻的歷史痕跡。其中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
9.《紅高粱》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紅高粱》主要通過「我的奶奶」戴鳳蓮以及「我的爺爺」余占鰲兩個人之間的故事,講述發生在山東的生命贊歌。《紅高粱》主線是「爺爺」余占敖率領的武裝壓擊日軍,輔線是「爺爺」余占鰲和「我奶奶」戴鳳蓮之間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是高密東北鄉。小說里的主要人物有的是自發的造反勢力,有的是混亂和無紀律的地方首領。他們沒有救國家和人民群眾的主動意識。他們反抗的原因來源於為自身的生存而抗爭。整部小說中沒有著墨太多的正面形象,「我爺爺」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土匪」又是「抗日英雄」的雙重身份,土匪的野性和英雄的血氣使人物更加豐滿和真實,還原了真實的歷史一幕。
在小說中,莫言塑造了一個在倫理道德邊緣的紅高粱世界,一種土匪式英雄,他們做盡壞事但也報效國家,他們繾綣相愛、英勇搏殺,充滿著又離經叛道又擁有無限生氣的時代氣息。
《紅高粱》是一部表現高密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頑強生命力和充滿血性與民族精神的經典之作。
10.《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1949年曾在美國出版節譯本,書名為《黃色風暴》,被譽為「好評最多的小說之一,也是美國同一時期所出版的最優秀的小說之一」 。1982年才得以全貌為中國讀者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