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派小說和新寫實小說
㈠ 什麼是新寫實小說,現實主義沖擊波小說
所謂新寫實小說,簡單地說,就是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於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 ,而是近幾年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這些新寫實小說的創作方法仍以寫實為主要特徵,但特別注重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雖然從總體的文學精神來看,新寫實小說仍劃歸為現實主義的大范疇,但無疑具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於吸收、借鑒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但是,不同批評家對「新寫實」特徵的描述並太不一致,還有一些批評家堅持認為不必對新寫實小說這一概念作勉強的理論界定。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西方現代派文學紛紛湧入中國,文學便出現了各種主張、各式「流派」。這些主張和流派開闊了文學的視野,豐富了文學的表現力。那時張口閉口的各式各樣的現代派術語,成為文學的時尚。而現實主義偏居文學的一隅,幾乎成為時尚文學的詬病,成為沒落、落後、保守的代名詞。但也就在那個時候,文學開始出現了疲軟之態,進而出現了滑坡,讀者大規模地疏離和冷落了文學。在慌亂之中,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文學找到了「新寫實」和「現實主義沖擊波」,似乎也找到了一個新亮點,並以此力圖挽迴文學的頹勢。前者我覺得可以稱為瑣碎和低層的現實主義,以平常普遍的市民生活的摹寫與表達這個階層的生活情趣為主,當時的一些關鍵詞比如「零距離」、「原生態」是最時髦的文學詞言;後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龐雜的官員階層——從村幹部一直寫到省部級高官,以暴露這個階層的問題與黑幕為敘事的重心。兩種文學樣態在那時的沒落文學里成為一道耀眼的流星雨,一度也喚醒和召回了一定的文學閱讀,但很快就消失在大規模的閱讀的視野之外。之後,「新寫實」便與現代傳媒合謀,以暢銷書與影視劇為載體,把文學帶入商業領域,忙著去掙錢了;而「現實主義沖擊波」則繼續它的狹小的視角,利用存在的官民階層不平等、不公平的社會現實的縫隙,並將之分裂為鴻溝與峽谷,成為黑幕小說或曰官場小說,也開始迎合了市場的需要。
「新寫實」和「現實主義沖擊波」當時引起關注與轟動是因為它們直逼了社會現實,表現出現實社會的某一類社會階層的生存真相。它們是站在現實主義立場上,用現實主義的文學表達,取得的文學的一次新的進展。但它們很快就曇花一現了,像流行病和生活時尚一樣,很快地沒落了,從而淡出了大范圍的閱讀視野。這是因為,它們所缺乏的,恰恰是現實主義最本質的最核心的東西——現實主義的偉大精神,沒有社會與人類進步的信念、理想和希望,沒有生活的本相,沒有鼓舞社會與人類進步和發展的動力,沒有激發社會與人類的鬥志。它們就像是一群蠅蠅苟苟的動物一樣,充滿了豐富和豐滿的物質形態的敘事。它們都以現實主義走向了一時的輝煌,也是以對現實主義的誤讀而開始了沒落。
作為一種信仰、精神、理念和方法,現實主義從文學藝術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冥冥之中存在著,並成為文學藝術認識與表達生活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途徑。只不過,現實主義的命名才是最近幾百年間的事情。應該說,幾千年來文學藝術發展史里未曾改變過的事實——不管藝術表達如何千變萬化——就是現實主義精神,始終是文學藝術史上的主導旋律。作為現實主義精神,有著幾組重要的關鍵詞:現實與真實,批判,理想。現實與真實是生活的真相和藝術的真實,是生活與文學的普遍性;批判是作家與生活的距離感與清醒的理性,是評判與批判的意識;理想,是人類、社會的偉大的高尚的心胸、境界和設想,也是生活的本相。對於文學來說,前兩點比較容易做到;而後一點,則需要文學的人格、心胸、境界、視野、學養。因此說,無論在過去、當下,還是在未來,現實主義作為反映、表現的方法,都存在著無窮的變數,有著極其廣泛的疆域,可以說是無邊的現實主義;而作為一種精神——信仰,價值觀念,也只有這幾個重要的范疇,並亘古不變。堅持現實主義精神,堅持現實主義的多樣性,才能保障文學的發展與繁榮,「新寫實」和「現實主義沖擊波」的興起與衰落,證明了這樣的鐵律。
㈡ 90年代小說呈現出的特點有哪些
90年代,文學的發展呈現出「無名」的狀態,女性小說、新體驗小說、新市民小說、新生代小說、新現實主義小說異彩紛呈,呈現出多元而破碎化的格局。
發展演變
1、最初的探索——意識流小說
從反思小說探索中派生出來的一種小說現象,主要借鑒的是西方現代小說的技巧,以人物心理活動為體,打破時空限制,以「心理一感覺」模式進行小說敘述。
2、喧囂與騷動——新潮小說(現代派小說)
新潮小說多以青年為主人公,寫出了當代青年青春心理的騷動不安、個人意識的萌動以及因當時社會現實而產生的荒誕意識和反叛情緒。在敘事形式上,新潮小說注重內心體驗,採用反諷語調,部分作品還表現出口語化傾向。
3、形式的追求——先鋒小說
先鋒小說總體上以形式和敘事技巧為主要目的,致力於顛覆故事、解構意義的游戲,通過敘述和語言的操作徹底地表達帶有神秘、悲觀和虛無色彩的某種情緒。
4、「根」的追尋——尋根小說尋根小說,至少有兩重追尋。
新寫實小說: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後國人生存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主張還原現實生活的原生態。
(2)現代派小說和新寫實小說擴展閱讀
小說的奠基歷經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積累和沉澱,當歷史進入唐代小說才正式形成。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
二、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
三、是文人筆記。這一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明顯,文人筆記大都記載一些軼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間娛樂消閑。各朝代都有茶館飯店常駐的說話人、說書人,以話本為基礎,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說一段(小說),以吸引客人每天回來聽書,希望保證生意興隆。
㈢ 名詞解釋:反思文學 改革文學 先鋒小說 新寫實小說 現代派文學 朦朧詩
對不起 我找了 但是找不到!
抱歉!
反思"一詞,據說首次出現於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將"心靈內部活動的知覺",稱為"反思"。而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這個詞卻具有特定的意義,即對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歷史事實進行思考,從而在意識形態、國民性等方面挖掘現實問題的根源,同時,在歷史和自然的大的環境背景中展開對"人"的價值的思索。可以說,"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深化,兩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哲學思考的介入。
綜觀"反思文學"的創作,主要焦點在於對"人"的反思上。這種對"人"的"反思"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它首先是主要針對政治層面的,關於建國後的歷史問題尤其是對農村問題的反思成為作家創作的一個重點。其中張一弓創作的中篇小說《犯人李銅鍾的故事》以一個為了群眾生命而不惜觸犯黨紀國法的大隊支書的形象,樹立了新時期第一個成熟而完整的悲劇英雄形象。而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則以看似幽默的筆法,揭示了中國農民自身的性格弱點,指出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國後的左傾災難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記憶》則以某地宣傳部長秦慕平對曾經被自己錯判為"現行反革命"的少女方麗茹的懺悔,反省了一個時期內不正常的"現代迷信"及自己在這種現代迷信中所扮演的可悲角色。
以上作品對文革中種種事件表現的深刻程度顯然遠遠超過"傷痕小說",但它仍局限於將人僅僅放在政治層面思考。這種情況隨著"反思文學"的深入出現了變化,很多作家不久就開始轉到對"人本身",如"人性"、"人的價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深刻的問題的思考上。
這些作品或張揚被左傾思潮壓制多年的"人道主義",甚至歌頌某種"永恆的、超階級的人性",如表現"同情"的《離離原上草》、表現"母子親情"的《女俘》、表現"友情"的《駝鈴》和表現"愛情"的《如意》等;或探討"愛情婚姻"方面的社會問題,如《愛,是不能忘記的》、《春天的童話》、《我們這個年紀的夢》等;或謳歌人的生命力量,如《北方的河》、《迷人的海》等;或思考生存價值,如"知青小說"中對往日做寫實性卻富於詩意的回憶與描述、"右派小說"中立足政治歷史之上對自己的心理歷程的解剖。
㈣ 新時期小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的
新時期小說指文革後寫作或文革中寫作文革後發表的小說。
開端:
傷痕文學:劉心武《班主任》為開端,得名於盧新華小說《傷痕》揭示文革……
代表作《我該怎麼辦?》
反思文學:50年代中期以來共和國走過的艱辛歷程,對歷史道路反思……
代表作 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王蒙《布禮》《蝴蝶》
改革文學: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為開端……呼喚、表現……變革。新時期文學的主旋律,也是新時期持續最久、影響最大的文學思潮。
代表作: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尋根文學:1985,反思文學的延續和深化,政治反思後走向文化反思,民族性、國民性反思。
現代派小說:1985,當代城市青年……觀念意識到形式技巧全面借鑒西方現代派小說
代表作: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新寫實小說: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後國人生存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主張還原現實生活的原生態。
開篇之作:池莉《煩惱人生》
代表作:方方《風景》 劉震雲《一地雞毛》《單位》
新時期戰爭小說里程碑 :
《東方》《高山下的花環》《皖南事變》
㈤ 中國新時期小說有哪些
新時期小說指文革後寫作或文革中寫作文革後發表的小說。 開端: 傷痕文學:劉心武《班主任》為開端,得名於盧新華小說《傷痕》揭示文革…… 代表作《我該怎麼辦?》 反思文學:50年代中期以來共和國走過的艱辛歷程,對歷史道路反思…… 代表作 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王蒙《布禮》《蝴蝶》 改革文學: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為開端……呼喚、表現……變革。新時期文學的主旋律,也是新時期持續最久、影響最大的文學思潮。 代表作: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尋根文學:1985,反思文學的延續和深化,政治反思後走向文化反思,民族性、國民性反思。 現代派小說:1985,當代城市青年……觀念意識到形式技巧全面借鑒西方現代派小說 代表作: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新寫實小說: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後國人生存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主張還原現實生活的原生態。 開篇之作:池莉《煩惱人生》 代表作:方方《風景》 劉震雲《一地雞毛》《單位》 新時期戰爭小說里程碑 : 《東方》《高山下的花環》《皖南事變》參考資料: http://ameco.yculblog.com/post.760476.html
㈥ 新時期小說流派及其特徵
新時期小說現代主義等浪潮沖擊文壇,文學呈扇面展開(1985——1989年)
1、最初的探索——意識流小說
從反思小說探索中派生出來的一種小說現象,主要借鑒的是西方現代小說的技巧,以人物心理活動為體,打破時空限制,以「心理一感覺」模式進行小說敘述。其代表作家作品有王蒙的《布禮》、《蝴蝶》,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誰》,諶容的《人到中年》以及張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線上》、《我們這個年紀的夢》等。
現代派小說:1985,當代城市青年……觀念意識到形式技巧全面借鑒西方現代派小說代表作: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2、喧囂與騷動——新潮小說(現代派小說)
主要指1985年開始出現的以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無主題變奏》為代表的小說現象,還包括陳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個》、陳建功的《籌毛》、劉西鴻的《你不可改變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現當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新潮小說更多受到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
新潮小說多以青年為主人公,寫出了當代青年青春心理的騷動不安、個人意識的萌動以及因當時社會現實而產生的荒誕意識和反叛情緒。在敘事形式上,新潮小說注重內心體驗,採用反諷語調,部分作品還表現出口語化傾向。
3、形式的追求——先鋒小說
指的是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馬原、洪峰、格非、余華、蘇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頁)。如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虛構》,洪峰的《極地之側》,格非的《迷舟》、《褐色鳥群》,余華的《現實一種》,蘇童的《罌粟之家》等。
先鋒小說總體上以形式和敘事技巧為主要目的,致力於顛覆故事、解構意義的游戲,通過敘述和語言的操作徹底地表達帶有神秘、悲觀和虛無色彩的某種情緒。
尋根文學:1985,反思文學的延續和深化,政治反思後走向文化反思,民族性、國民性反思。
4、「根」的追尋——尋根小說尋根小說,至少有兩重追尋。一重是追尋中國傳統文學的審美表現手法,一重是追尋中國傳統文化之根。阿城的《棋王》、韓少功的《爸爸爸》、王安憶的《小鮑庄》是代表作。
新寫實小說: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後國人生存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主張還原現實生活的原生態。
5、原汁的生態——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指的是以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以後中國人生存狀態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方方的《風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震雲的《塔鋪》、 《新兵連》 、《單位》、《一地雞毛》等是代表作。
開篇之作:池莉《煩惱人生》
代表作:方方《風景》劉震雲《一地雞毛》《單位》
㈦ 名詞解釋: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是以描寫現實生活中平常瑣事為題材的小說,筆墨淡雅,缺少激動人心的故事。
80年代中期我國文壇的「新寫實」小說是一個擁有眾多作家的復雜的創作現象。方方的《風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恆的《伏羲伏羲》,劉震雲的《新兵連》、《單位》,葉兆言的《棗樹下的故事》、《狀元境》等,都曾被有些評論劃入「新寫實」小說。
對這一創作現象究竟怎樣認識和評價,還值得進一步探討。在「新寫實」小說里,正統現實主義的現實觀念和理想主義完全被突破了。新寫實小說專注於「現象」,從司空見慣的、平平淡淡的凡人瑣事中汲取詩情。沒有熱血,沒有烈火,歷史的沖突化作小夫妻間永不休止的口角和活命的奔波,大事件被小事件所代替。
新寫實小說由於把自己貢獻給既無過去又無未來的永恆的生存矛盾,理想主義便不得不從現實中隱遁,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的存在哲學——渴求活命或為活命而奮斗的哲學。它的題材都是關於普通人的故事。
(7)現代派小說和新寫實小說擴展閱讀:
敘事特徵:
關於新寫實小說的文本特徵,批評家陳曉明曾從五個方面概括為:
1,粗糙素樸的不明顯包含文化蘊涵的生存狀態 ,不含異質性的和特別富有想像力的生活之流。
2,簡明扼要的沒有多餘描寫成分的敘事,純粹的語言狀態與純粹的生活狀態的統一。
3,壓制到 「零度狀態」的敘述情感,隱匿式的缺席式的敘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轉變力量,完全淡化價值立場。
5,尤其注重寫出那些艱難困苦的,或無所適從而尷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畫出生活的某種絕對化狀態;後者揭示生存的多樣性特徵,被客體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陳曉明:《反抗危機:論「新寫實」》)。
這一總結道出了新寫實小說文本在敘述與故事兩個方面的特徵。如果純粹從敘事學的角度看,新寫實小說主要在三個方面體現了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的不同。
㈧ 「現代派小說」、「先鋒小說」和「新寫實小說」的區別
現代派小說(現代派文學)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先鋒小說:
現代派小說標示出了一種當代小說在探索中的精神氣質的變化。稍後出現的先鋒小說則有著更鮮明的"文體"實驗的指向。馬原、殘雪共同作為先鋒小說的先聲出現。馬原對於敘述的自覺探索,和殘雪的以非現實的意象冷靜的展示"惡"、"暴力"的能力,都作為了先鋒小說的資源。
重視敘述,是先鋒小說開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處。他們關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處理這一故事。這開始在馬原那裡就有充足的體現。馬原發表於1984年的《拉薩河的女神》是大陸當代第一部將敘述放置於重要地位的小說。之後的洪峰被認為是馬原的成功的追隨者。1987年間,這種寫作成為一種潮流。代表作家作品迭起。這里我們就不例舉。
將敘事本身作為審美對象,運用虛構、想像等手段,進行敘事方法的實驗。背離傳統小說竭力營造和現實世界對應的"真實"幻象的實現途徑,明確承認小說的虛構性。這無疑極大地拓展了小說的表現力,極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凸現小說的獨特存在。在這種形式革新的基礎上,先鋒小說也挖掘包含了特定的意義,這也是與傳統背離的,表現在對於性、死亡、暴力等主題的關注。表達了作家們對於歷史、現實、社會、人性等的個性化的體驗。
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最基本的特質是客觀冷靜地寫生存狀態,即追求所謂「原生態」的真實和世俗化的情調。原生態作為新寫實小說的核心特質,成為作家逼近生活的有利途徑,使作品獲得了讀者的廣泛認同;然而也恰恰是這種在真正意義上並不存在的「絕對還原」,這種對知性的有意消解,制約著新寫實小說美學品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