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
㈠ 請問南開大學文藝學考研,怎麼准備,如何找到最廣泛的復習資料
專業 書名 書籍簡介
文藝學 《中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劉俐俐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初試指定書
文藝學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讀本》(第二版) 陳洪、張峰屹、盧盛江著 南開大學出版社 初試指定書
文藝學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增補版)朱立元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缺貨 初試指定書
文藝學 《古代漢語教程》解惠全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 初試指定書
文藝學 《文學理論教程》(修訂二版)童慶炳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試指定書
文藝學 《外國文學名篇選讀》(修訂版,上下冊)崔寶衡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 初試指定書
文藝學 《現代中國文學作品選評(1918-2003)》(A、B卷,第二版)喬以鋼等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 初試指定書
文藝學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一卷)羅宗強、陳洪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試指定書
這是文藝學考研指定初試參考書,其它相關考研信息可以到樂群南開考研網上查看
㈡ 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學考研經驗分享
前言:學長真正開始著手復習專業課在六月,在之前想著留一些時間給英語而且瑣事太多復習時間也就放到了六月。還有就是我之前基礎還不錯大學在學校專業課也學過只是版本不一樣,最開始復習英語的時候也可以看看專業課相關的書本擴充一下知識量一直看英語神經容易疲憊。一直重復做一件事情會使大腦疲倦,記憶力反而下降。從六月過後除了復習英語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整理歷年真題,說個重要的事哦,川大的真題川大圖書館有賣!去買真題年份不要買過早的,一般05年之後的就可以了,而且05年之前古漢和現漢是分開的,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學長整理真題是分開整理的,按照年份和題型歸納,什麼題型佔多大分值,每年主要考了什麼題型什麼書中章節都整理好,方便你以後復習。整理真題不是最重要的,按照慣例來說真題今年出了明年就不會再出了,重復率很低的,但重點章節是很重要的把近三年的真題整理好摸清老師的出題意圖和套路,好處非常大。
最後再推薦一下王力本古漢的配套練習題,題目有點老了,不過做一做練習還是很不錯的。每一次模擬都要調整自己做題的時間和速度,同時培養做題的感覺。每一次做完以後分析一下自己的不足,然後做最後的改正,每次考試都要按照考試一樣的時間來寫。還有就是這個筆記啊盡量自己做,每個人做筆記的習慣不同,可能你用學長學姐的筆記復習起來還比較費勁,可以用他們的作為參考,看他們做的哪些重點章節框架怎麼建的,也能學到好多。
英語一
前期單詞1小時,後期單詞1小時+閱讀1.5小時。
英語最重要的就是背單詞,單詞不會背,後邊的閱讀理解、作文什麼都做不出來。所以單詞是我最早就開始復習的模塊之一。差不多寒假過後,三月份就開始背單詞了。最初我用的是綠皮書,每天一個單元,背了忘忘了背,翻來覆去背了不知道多少遍。因為這本書太大了,我是把它撕下來分成四部分重裝了一遍,暑假搬書不小心遺失了一部分,所以我又換成了張劍黃皮書後贈送的一本考研英語的冊子。很薄一本,順序版,從A到Z,從高頻詞到零頻詞。這本書我一直用到考前一天。
由於我本身英語基礎還可以,所以閱讀部分我是八月底開始的。十分推薦新祥旭學姐的課,她是北外的,英語基礎非常好,她歸納的閱讀理解的五種題型,掌握了正確率很容易提上去。同樣,新題型我也是跟的她,一直是一對一的帶完我考研英語的全程。新題型和翻譯我都是十月份開始的,一天新題型一天翻譯這樣穿插著來。作文部分我開始的比較早,九月中旬開始作文。我的建議是盡量不要等到最後去背模板,盡量在前期多背幾篇作文,但一些套話還是需要背的。完型部分由於分不高且正確率不容易提上去,再加上專業課內容太多,所以我一直到十二月才開始做題。
思想政治理論
九月份開始復習的,每天2個小時。考研政治我前期看《精講精練》,肖1000題一定要做,因為只有客觀題分高,總得分才能高。肖1000題我是做了三遍,第一遍全做;第二遍做錯題;第三遍再做一遍錯題。錯題涉及的知識點,我會在他的講真題里的真題考點知識表解中標出來,這本書也不厚,很方便拿者背誦。考研後期我就是背的肖四肖八的大題以及我易錯的地方。
復試分為筆試和面試,筆試考察的題目重復率很高,復習的參考書數目相對較少,可以說是只要認真准備,就沒有什麼問題。復試准備階段除了針對參考書和歷年真題進行復習之外,還需要閱讀相關專業學者們的論著和論文,比如說我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字學,而我的興趣又在於古文字學,所以我在准備復試階段就閱讀了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要》《學術論文集·甲骨文篇》、林澐《文字學簡論》、唐蘭《古文字學導論》、《中國文字學》、王力《漢語史稿》、黃德寬《古文字學》、唐作藩《音韻學教程》,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沈之瑜《甲骨文基礎講義》、宋振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古文字研究》等。讀相關專業的著作和論文可以加深對專業的理解,調動興趣,面試時面對導師的問題也不至於無話可說。復試時候發生了意外,我抽的試題根本不會,一點也說不上來,所以我直接向老師們承認了自己不會,並表示自己下去一定補足相關方面的知識,老師們也沒說什麼,就直接開始了導師自由問答。老師們提問主要針對的就是自我介紹,所以如何在自我介紹中給老師挖坑也是准備復試時候應當重視的事情。復試結束時候肖老師告訴了我我抽中的是超綱題,再加上老師問的問題我都還回答的不錯,所以復試分數也比較理想。需要注意的是,面試時候一定不要怯場,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自信流利地說出來即可,切不可不懂裝懂,亂扯一通。以上所談僅為個人經驗,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示,讓大家少走些我走過的彎路。
一些tips
1、輸入和輸出是不成正比的,輸入時確實很快樂,但是輸出也確實很痛苦。在過客學長組織第一次模擬考試的時候,我坐在桌子前看著那些明明平常背的滾瓜爛熟的題目,筆下卻一個字都蹦不出來,那種感覺真的是煎熬。看會了並不等於你背的出來,背熟了也不代表你寫得出來,寫得出來也不代表復試時你能說的出來,這幾個階段是跨越式的,都需要不斷地練習。所以在你覺得自己背的差不多的時候,可以適當地進行默寫,這並不浪費時間,而是非常有必要的訓練。
2、聽書軟體是非常好的學習手段,因為我們的專業課參考書其實和別的院校是有重疊的,所以在上面可以找到很多已經錄制好的背誦音頻,走在路上或者吃飯的時候都可以進行復習鞏固,我個人認為是非常有用的。
3、前期學習就是把你的書不斷變厚不斷地往其中增添內容,但是後期一定要把書不斷變薄不斷地抓考試重點,政治英語專業課都是如此。功利性的應試技巧是適用於研究生入學考試的,不要太過排斥這種所謂「走捷徑」的行為。
4、身體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因為考研沒有注意鍛煉,我現在已經出現了非常多問題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大家一定要注意保護身體啊,血淚之談。
㈢ 南開大學中文專業所用的書目,誰能告訴我!挺急的。。。謝謝!!!
院系所名稱:文學院 電話:23508110
文學基礎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四卷本) 羅宗強、陳洪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現代中國文學作品選評(1918-2003)》(A、B卷,第二版) 喬以鋼等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
《外國文學名篇選讀》(修訂版,上下冊) 崔寶衡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文學理論教程》(修訂二版) 童慶炳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文學理論與批評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增補版) 朱立元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讀本》(第二版) 陳洪、張峰屹、盧盛江著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中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 劉俐俐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漢語
《現代漢語教程》 邢公畹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現代漢語》(增訂四版)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古代漢語教程》 解惠全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
《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 王力主編 中華書局1999年
《立體化古代漢語教程》 洪波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語言學概論 《語言學概論》 王紅旗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古典文學文獻學
《文獻學概要》 杜澤遜撰 中華書局2001年
《古籍整理學》 劉琳、吳洪澤著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中、下) 羅宗強、陳洪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文學史》(四卷本,第二版) 袁行霈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讀本》(第二版) 陳洪、張峰屹、盧盛江著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現代中國文學
現代中國文學(1898-1949) 喬以鋼總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現代中國文學(1949-2008) 喬以鋼總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二版) 程光煒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 洪子誠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外國文學史•歐美卷》(第三版) 朱維之等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外國文學史•亞非卷》 朱維之等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
《比較文學概論》 楊乃喬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高級語文素養
《大學語文(第二版)》 陳洪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大學語文教師手冊(第二版)》 陳洪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大學語文拓展讀本(第二版)》 陳洪、李瑞山選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母語•文章•教育——大學語文研究文集》 陳洪、李瑞山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語文素養高級讀本》 李瑞山編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文藝批評與文藝寫作 《批評理論與實踐教程》 王一川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新聞傳播學基礎
《新聞理論十講》 陳力丹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傳播學教程》(第二版) 郭慶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中國新聞傳播史》(第二版) 方漢奇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外國新聞傳播史》 鄭超然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新聞學理論與實踐
《比較新聞傳播學》 童兵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新聞采訪學新論》 羅以澄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現代新聞評論》(第二版) 趙振宇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新聞寫作教程》 劉明華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傳播學理論與實踐
《編輯出版實務與技能》 李苓、黃小玲主編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
《當代廣播電視概論》 陸曄、趙民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廣告學教程》(第二版) 倪寧編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傳播學研究理論與方法》 戴元光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美術理論基礎
《美術概論》 王宏建、袁寶林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外國美術簡史》(增訂本)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
《中國美術簡史》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
中國畫寫生 不指定參考書
繪畫基礎 不指定參考書
中外美術史
《中國美術史教程》 薄松年著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藝術發展史》 [英]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設計理論基礎
《世界現代設計史》 王受之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
《設計概論》 李硯祖主編 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中國工藝美術史》 田自秉著 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
專業設計 不指定參考書
藝術理論基礎
《世界現代設計史》 王受之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
《設計概論》 李硯祖主編 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課題設計 不指定參考書
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
《新聞理論十講》 陳力丹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傳播學教程》(第二版) 郭慶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
《新聞寫作教程》 劉明華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現代傳媒業經營管理》 屠忠俊主編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
出版專業基礎
《傳播學教程》(第二版) 郭慶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中國文化概論》 韋政通著 吉林出版社2008年
出版綜合素質與能力
《出版專業基礎知識》(中級) 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中級) 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藝術理論基礎
《藝術學概論》(第三版) 彭吉象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藝術概論》 蔣勛著 三聯書店2007年
《美的歷程》 李澤厚著 三聯書店2009年
藝術史與藝術批評
《中國藝術通史》 王琪森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9年
《西方藝術批評史》 [意]文杜里著,遲軻譯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㈣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考研經驗
湖南師范大學2022年現當代文學現已擬錄取,成功上岸~回顧這一路,感慨良多,收獲良多。以下的經驗淺談,既是對來路的全面總結,也希望能給來者一點啟示,減少踩坑,讓渴望上岸的考研人效率最大化。本人初試成績436,期中政治79,英語80,文學史138,文學理論與文學評論139,用一個不算漂亮的成績成功上岸,除了幸運,也少不了努力的加持。
㈤ 中國當代小說賞析
從蘇童身上我們看到,中國電影因其創造的獨特形象,在使法國公眾接受中國當代文學時起到不容懷疑的作用。但電影在為蘇童吸引了異域關注的目光的同時,也對異域觀者產生了誘導,強化,而不是修正了其文化思維模式和民族集體想像;對於被接受的作家而言,這並非是一種豐富因素,而是一種固化因素,它對作家完整的、真實的文學形象的樹立產生了阻力。
新時期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憑借其強大的爆發力和創新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緊貼中國現實的時代氣息,豐富多樣的寫作主題,不拘一格的寫作手法,形態各異的文學思潮,使得這一文學在國際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法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漢學歷史的國家,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法國漢學界就敏銳地捕捉到新時期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新趨勢,翻譯了當時很多「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代表作。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的翻譯更出現了持續穩步上升的態勢,中國文壇的主力人物幾乎都擁有了法譯本作品。近年來,中法文化交流尤為頻繁,特別是中法文化年期間,巴黎圖書沙龍首度邀請中國作為主賓國,將中國當代文學作為主推對象,三十餘名中國作家應邀赴法,與法國讀者直接接觸,進一步引發了法國出版界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出版熱情和法國公眾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閱讀興趣,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的翻譯出版,進一步擴大了中國作家在法國的影響力。
如果談到在法國受到關注較多,影響較大的中國當代作家,蘇童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起,法國先後出版了六部他的作品:《妻妾成群》(Epouses et concubines,1991年,弗拉馬利翁出版社)、《紅粉》(Visages fardés,其中還收錄了《婦女生活》,1995年,畢基耶出版社)、《罌粟之家》(La Maison des pavots,1996年,中法文對照版,友豐書局)、《米》(Riz,1998年,弗拉馬利翁出版社)、自選小說集《紙鬼》(Fantómes de papiers,其中收錄十八篇短篇小說,1999年,德克雷德·布魯韋出版社),以及去年剛剛出版的《我的帝王生涯》(Je suisl'empereur de Chine,2005年,畢基耶出版社)。
蘇童的文學創作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但真正令他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熟知,並為他帶來國際性聲譽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小說《妻妾成群》的問世。蘇童也同樣是憑借著這部作品吸引了法國人的視線,登上了法國的文學舞台。在張藝謀獲獎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光環照耀之下,《妻妾成群》迅速擁有了法譯本,普通本出版不久便又出了袖珍本,並以鞏俐的倩影作封面,封底則標明小說為電影原本。《妻妾成群》在法國的發行量達到六萬冊,成為在法國最暢銷的中國當代小說之一,蘇童的名字也在一夜之間為法國的漢學界、文學界和普通讀者所知曉。在法國出版界,兩三千冊的銷量就可以收回成本,一般的中國文學作品達到六七千冊的銷量,已經是不錯的表現,因此,作為蘇童在法國被翻譯的第一部作品,《妻妾成群》六萬冊的銷量是一個很高的起點。改編電影的成功,帶來了蘇童小說商業上的成功,令蘇童從眾多的中國當代作家中脫穎而出,迅速走入法國讀者中間,贏得了較大的讀者市場,這是很多隻求被翻譯就好,並不計較銷量的中國作家難以企及的,這也使得蘇童成為一個法國出版商從其身上能看到相當商業價值的作家。
同時,與電影的緊密關系,使得蘇童在法國的接受方式成為一個特例。大多數在法國得到譯介的中國當代作家,首先是以某一方面獨特的文學品格(作品敘述層面的先鋒實驗性、思想層面的探索性或哲學性、內容上的現實性和批判性等等)吸引了某一位或某一些法國漢學家的注意,然後藉助其推薦,逐步得到翻譯和出版,在一個並不短暫的過程中,逐漸獲得法國漢學界更廣泛的認可,最終引起文學批評界和法國大眾的注意。而蘇童在法國被發現、被譯介、被接受的過程直接而迅速,幾乎沒有任何過渡。可以說,因為改編電影成功而帶來的強大的商業連鎖反應,使得法國漢學界、文學界和普通讀者對蘇童的認識和接受幾乎是同步的,漢學界在後兩者的認識和接受過程中,並沒有起到原有的引導作用,作家的形象不是依靠漢學家有選擇的翻譯和有側重的推介而逐步塑造出來的,而是由電影以其強大的傳播力和視覺影響力,在讀者閱讀文本之前,先入為主地、直接而直觀地植入了讀者的腦海。
蘇童在法國的這種起步方式對他日後在法國的譯介產生了微妙的影響,而要分析這種影響,我們必須先了解法國人是怎樣來解讀《妻妾成群》的。
法國的一家雜志這樣評論蘇童的《妻妾成群》:「蘇童不動聲色地描寫最殘酷的折磨,最隱秘的痛苦。喊叫、暴力,甚至是巫術都像在一層薄霧中,或者是在一層紗幔後出現。一些富有詩意的細節,例如知更鳥的歌唱,蜿蜒的紫藤,奇特而引人側目。這種奇異的視角,不僅遠沒有減輕閱讀的焦慮,反而令人更加恐懼。表面上簡單的文字,實際上是一座迷宮。沒有一個人物可以作為標准,因為沒有一個人令人同情,也沒有一個人令人厭惡。這些黑色的靈魂同時也是受害者。發瘋的頌蓮,不停地圍著棄井轉來轉去,是最為恰當的形象。」這樣的評論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我們無權去指責這樣的解讀,從闡釋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妻妾成群》,更何況很多中國讀者所讀到的《妻妾成群》也正是上文所描述的形象。但是從這樣的解讀中我們不難發現,法國文化背景下特有的接受視域,使得法國讀者對於蘇童作品的某些因素尤為敏感。蘇童所精心營造的陰森恐怖的氛圍,神秘詭譎的意象,暗合了法國讀者對於陌生而遙遠的東方世界的集體想像;頌蓮們的悲劇命運,又能夠引起法國人對於生活在黑暗制度下的東方女性的深刻同情。漢學家安妮·居里安曾經從法國人的角度談到改編成電影的當代中國小說和西方讀者的關系問題,她寫道:「許多中國作家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搬上銀幕,這既能使他們出名,又能為他們帶來可觀的收入;因此他們的寫作受到誘惑,追求強烈的視覺風格和可能引起西方人的興趣、使他們入迷的意象,而他們展示的是西方人可能已經了解的那個中國,帶著古典色彩,卻不是當代中國(然而小說和電影都是當代的);為此,他們求助於中國文化中一些對西方而言富有異國情調的乃至公式化的意象,如《妻妾成群》的大宅或有人在抽鴉片的屋子。」蘇童寫作的初衷當然不是為了取悅西方讀者,但安妮·居里安的話印證了蘇童作品中的某些因素,特別是敘述層面的某些因素,即使在作者的創作意圖中並非最重要的部分,卻恰恰是可以引起法國讀者興趣的閱讀興奮點。
蘇童曾說,「我的終極目標不是描繪舊時代,只是因為我的這個老故事要放在老背景和老房子最為有效。試想一下,如果我把《妻妾成群》改寫,拋開外表所有可以剝離的東西,那些院子、宅子等,我可以把它處理成當代生活中四個機關女職員和一個上司之間的關系,這樣寫不是也很有趣嗎,會變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篇小說。」對於蘇童而言,歷史僅僅是一件外衣,一個襯託人物表演的布景,他的目的是以歷史為道具,描寫、探索人性中復雜的方面。然而,正是因為以遙遠的時代為背景,有了與現實拉開距離的敘述空間,才使蘇童的敘述才華得以充分地發揮,恣意綻放。細膩的心理描寫,含糊玄妙的意境,准確的細節將《妻妾成群》的故事講得如此生動、如此逼真、如此精彩;而蘇童的描寫越是靈氣十足,越令法國讀者感受到作品強烈的異國情調,令其為之入迷,流連於作品華麗的外表,深陷於作者引人入勝的故事,卻失去了撥開情調、意象的迷霧去追尋掩藏其中的內在實質的意識,忘記了作者並不是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蘇童意欲擺脫的具體的歷史背景和故事情節,卻牢牢地吸引住了法國讀者的視線,精彩絕倫的故事帶來的「感官性」的享受主導了他們的閱讀。如果真的將《妻妾成群》的故事改為四個機關女職員和一個上司的故事,離開陰沉恐怖的舊宅院和裹足的小腳,也許蘇童作品的思想性、普世性會得到更為有力地凸現,會更為有效地傳達給法國讀者,但蘇童在法國的命運也許也將改變了。
《妻妾成群》內在思想性的被忽視是不是意味著蘇童的敘述才華和寫作風格得到了法國讀者充分的肯定?問題似乎並不這么簡單。安妮·居里安在談到法國新小說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時說道:「雖然新小說較晚被翻譯到中國,但它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影響。例如薩羅特、羅伯-格里耶,他們的理論著作和小說都被翻譯成中文,並且得到廣泛討論。像《古典愛情》和《在細雨中呼喊》的作者余華,以及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小說原本的作者蘇童,他們在新小說技巧的影響下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打破了敘述的線性,採用多視角的寫作。」在安妮·居里安的描述中,蘇童是一個具有先鋒實驗性質,在敘述技巧上有獨特追求的作家。《妻妾成群》雖然講述的是一個舊派的故事,也借用了一些古典小說的元素,但它並不等同於傳統小說,蘇童有意識地在其中融合了具有現代性的敘述手法,並創造了獨特的敘事風格。他在行文中取消人物對話的標點符號,使得小說人物和敘述融為一體,相互制約相互輔助,在閱讀和感官體味上更為流暢;他採用語言「陌生化」手法,以產生特別的審美感覺和深邃意味,令小說的敘述話語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語言表達範式。同時,他大量使用句號,而不是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感嘆號,以處於零點的情感狀態、盡量不動聲色的態度進行敘述,使讀者的感受不再是從語句中被動地獲得,而是從相關的情景和細節中主動地獲得。作者冷卻了自己的主觀情緒,以不褒不貶的態度敘述一切,退讓出闡釋空間,由讀者在閱讀中獲得了一種能動的判斷。他還大量地運用長段,以控制小說的節奏,小說的敘述語調也變得平緩從容,不動聲色,形成舒緩沉靜的敘述風格。
然而在《妻妾成群》的法譯本中,原文的行文方式與結構被改變,原文中本沒有引號的對話全部加上了引號,多處對話結尾的句號被改換為感嘆號這樣具有明顯感情色彩的標點,原文中很多長段被斷成短段。事實上,由於中法兩種語言的差距較大,將原文中的一些形式進行改變,使之符合法語的表達習慣、易於讀者接受本無可厚非,但進行這種改變需要十分謹慎的態度,因為作者的語言特點、整部作品的風格是與其表達形式密切相關的,上文提到的無引號對話、句號標點及長篇段落可以說直接體現著作者的風格,甚至本身就是作者風格的組成部分。但它們卻在翻譯出版過程中流失了,這種流失不論是譯者的選擇還是出版商的選擇,其用意都在於將作品淺析化,減少閱讀障礙,增強作品的可讀性,從而將讀者的閱讀重點指向作品的故事層面。經過這樣的翻譯處理,很難想像蘇童的敘事魅力是否還能較為完整地傳達給法國讀者。
事實上,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的出版具有兩種較為明顯的並行不悖的特徵。一是追求具有轟動性的作品,例如獲獎電影的原本小說,或是在中國引起巨大爭議,能夠刺激法國公眾神經,顛覆西方人對中國的傳統印象的作品;例如,李碧華的《霸王別姬》、李曉的《門規》,衛慧、棉棉作品的翻譯,這種翻譯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短期的商業效應,更多地反映的是出版商的選擇,而不一定是漢學家的偏好。二是著眼於作家的文學創作品質和創新獨到之處,力求反映中國當代文學特有活力和創造力,例如對先鋒派作家余華、格非、馬原等的譯介,對尋根派作家韓少功等的譯介,這種翻譯較少考慮商業因素,主要著眼於促進法國社會對中國當代文學的了解,逐步樹立作家的國際聲譽。
應該說蘇童《妻妾成群》的翻譯屬於第一種類型,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在《妻妾成群》的翻譯中,譯者和出版商強化作品中能夠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因素,而忽視在文學審美層面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敘事手法的傾向。而在《妻妾成群》之後,作為一個在法國已經獲得商業成功和一定知名度的中國作家,蘇童似乎也因此失去了成為第二種出版對象的機會。即使翻譯家希望在翻譯中保留蘇童的敘述特徵,也可能在和更看重商業利益的出版商的周旋中妥協。《米》的翻譯者諾埃爾·杜特萊就曾提到:「在形式方面,蘇童將對話融於敘述之中,沒有使用引號將其明顯地標示出來,有時會令人難以分辨這些話是出自對話還是人物的內心獨白。英文版保留了這種手法,而遺憾的是法國出版社並沒有這樣做。」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法國出版界、文學界還是普通讀者,對蘇童的印象始於《妻妾成群》中所創造的那個充滿神秘的中國意象的舊宅院和悲劇性的東方女性形象。可以說,《妻妾成群》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蘇童在法國讀書界和普通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蘇童被翻譯成法語的作品大都屬於所謂的「新歷史小說」和「婦女系列」,所有關於蘇童作品法譯本的評論和介紹,無一不提到蘇童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小說原本的作者。時值2005年,法國出版社寧可選擇蘇童1992年的作品《我的帝王生涯》,而不考慮蘇童較為新近的《蛇為什麼會飛》這樣的現實題材作品。雖然蘇童也在法國出版了短篇小說自選集,但其影響遠不及《妻妾成群》之後的《紅粉》和《米》。
2004年巴黎圖書沙龍介紹受邀中國作家的手冊上,關於蘇童的條目基本上概括了法國公眾對蘇童的印象:「蘇童非常擅長描寫模糊遙遠的歷史,他的小說經常以中華民國和封建時代作為背景。令他名聲鵲起的是描寫女性的作品,例如1989年被張藝謀搬上銀幕的《妻妾成群》。他的筆觸敏感細膩,具有內斂的詩意,傳達出悲劇意味,在苦難、墮落和頹敗的背景上,描繪現代人物和歷史人物復雜、猶疑的精神狀態。」如果說,不通曉中文的法國讀書界和普通讀者對於蘇童的印象來源於他第一部在法國獲得成功的作品,這並無可厚非,那麼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情況相當熟悉的漢學家對蘇童又有怎樣的認識呢?
有中國評論家說:「蘇童是一位善變的作家,他從不願意固定自己的風格,他甚至視風格為一種『陷阱』。從『楓楊樹』、『香椿街』到『婦女樂園』,從歷史到現實,從古典到現代……蘇童的創作視點始終游移不定,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著讀者的閱讀習慣。」但在法國,漢學界對蘇童的認識卻並非如此。正如我們在上文所提到的,由於蘇童在法國的一炮走紅,使得漢學界與普通法國公眾幾乎在同一時間接觸到蘇童,很多漢學家對蘇童的印象也始於《妻妾成群》,從而忽略了蘇童其他類型的創作,例如為蘇童博得中國文學界最初贊揚和肯定的「香椿街」的故事和蘇童晚近的關注現實的作品。同時,由於蘇童在法國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法國出版商在出版蘇童作品時具有相當的主動性,漢學家的注意力可能更集中在另一些需要其大力推介的作家身上;而出版商對蘇童作品有選擇性的出版,在不斷強化《妻妾成群》對讀者造成的印象的同時,也對漢學家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只將目光放在蘇童女性題材和歷史題材的作品上,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米》的法語本譯者諾埃爾·杜特萊在他的《中國當代文學愛好者使用概要》中這樣概括蘇童的創作:「蘇童喜歡將他的小說置於他並不了解的歷史背景中,並且擅長描繪女性形象。」
上文我們提到專攻中國當代文學的漢學家安妮·居里安曾把蘇童與余華相提並論,指出新小說對他們的影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安妮·居里安注意到蘇童在敘述層面上的獨特性和文學品質,並不受制於蘇童作品的歷史外衣。但這樣的聲音似乎顯得十分微弱,更多的漢學家執著於蘇童所虛構的歷史,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這種傾向貫穿了對蘇童《妻妾成群》之後的作品的解讀。以《紅粉》為例,從故事情節上看,蘇童在其中描寫了舊時代妓女秋儀、小萼在新中國成立後幾經沉浮的生活,寫就了一曲女性曲折凄婉的命運悲歌。我們且不論作者寫作的立意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來看一看法國漢學家是怎樣進行解讀的。
「在《紅粉》中,蘇童描寫是在1949年後,在共產主義制度剛剛建立的最初階段,兩名被帶進勞改營進行改造的妓女的生活。」
——諾埃爾·杜特萊
《中國當代文學愛好者使用概要》:蘇童的小說「以虛構的方式表明了雖然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極力禁止,但舊中國的某些東西依然存在,無法被消滅:那就是不符合社會規范的對性的慾望,那種遠不是潔身自好的賢妻良母所應具有的女人的慾望……蘇童筆下的女主人公的腦子里在想些什麼呢?性慾,她們強烈的性慾,似乎為她們畫出了人生的軌跡。毛澤東強調男女平等,甚至是男女無別,而這些女人卻費盡心機想要在男人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靠男人過日子。」
——瑪麗-克萊爾·於奧
《紅粉》法譯本序言:「兩名在解放後被強制改造的妓女,厭棄可以自主,卻失去性生活的辛勞生活,死心塌地地要依靠男人過日子。這種女性觀是否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彌漫在文學話語里的女性厭惡論同出一轍?至少,這一觀點表現的是對任何形式的烏托邦的拒絕,對舊式小說的永恆真理的認同——直至作者的風格也是如此:男人永遠是男人,女人永遠是女人,金錢永遠是金錢。」
——安熱爾·皮諾和伊莎貝拉·拉碧《1994年-1997年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綜述》
被帶進勞改營進行改造,只是《紅粉》中情節的一部分,而諾埃爾·杜特萊則把它放大為小說的主要內容,在他的概括下,《紅粉》儼然成為一部反映敏感的政治問題的具有揭露性的小說。瑪麗-克萊爾·於奧則將重點放在了「性慾」兩個字上,在她的不乏女性解放意味的話語中,秋儀、小萼這兩個舊的靈魂在新的生活來臨之際的失重與掙扎,實為「性慾」與壓抑女性慾望的社會制度之間的激烈沖突。而安熱爾·皮諾和伊莎貝拉·拉碧則對作者的女性觀提出了質疑,從作品中讀到的是作者「男性話語霸權」的嫌疑。
蘇童一再強調:「我把女人當成男人來寫。」「我首先關注的是人的問題,人性的問題,人的生存處境,性別特徵是裹在裡面涌現出來的。其他問題都是次要的。」然而,這樣的表白無法阻止法國漢學家在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知識結構的支配下,對他的作品所作出的解讀。誠然,秋儀和小萼可以是兩個抽象的靈魂,但既然在作者的筆下,她們生活在剛剛解放的中國,她們是妓女,她們有著依附男人的意識,從她們身上就有可能讀到政治、性和男性霸權。如果說這是蘇童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表達,不如說這是西方社會最為敏感,最為關注的話語在蘇童作品中的影射。
當漢學家的眼光也往往局限於蘇童作品的經驗層面,忽視作品的隱喻意義,無法跳出蘇童無意中挖掘的歷史陷阱的時候,不難想像法國媒體和普通讀者是否有能力走出這個其實由他們自己編織的中國幻象。讓我們再來看看法國媒體和出版界是怎樣來評價蘇童想要表達「一種不確定性,包括人的身份和處境的不確定性」的作品《我的帝王生涯》的。
「作者細致的描繪,讓我們沉浸在一段想像的中國歷史中。由於出生在歷史被全盤顛覆的文化大革命時期,蘇童懷有一種重塑歷史的激情。」
——菲利普·畢基耶出版社網站
「在歷史與虛構之間,蘇童描繪的世界極端殘酷,帶著一點中國式的感性的情色肉慾色彩。」
——馬賽某書店負責人
「這是一部構思精巧的小說,充滿異國情調,精緻的中國風物俯拾皆是。」
——法國《讀書》雜志
無可否認,這樣的介紹有嘩眾取寵之嫌,強化蘇童作品中的政治性、地域性和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是出於商業目的的有意之舉。但從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蘇童的尷尬:作為一個已經走入法國讀者中間,並在法國出版界獲得一席之地的中國作家,蘇童在逐漸擺脫自己文學地位的地域性,融入法國文學系統的進程中,卻不斷地在被強化其文學作品的地域色彩。被法國文學、文化系統接納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受制於法國文化定勢,無條件地接受「他者」對「我」的文化定位的過程。
從蘇童身上我們看到,中國電影因其創造的獨特形象,在使法國公眾接受中國當代文學時起到不容懷疑的作用。但電影在為蘇童吸引了異域關注的目光的同時,也對異域觀者產生了誘導,強化,而不是修正了其文化思維模式和民族集體想像;對於被接受的作家而言,這並非是一種豐富因素,而是一種固化因素,它對作家完整的、真實的文學形象的樹立產生了阻力。
文學作品所包含的豐富因素為我們提供了多種角度去解讀它,蘇童的小說也不例外,更何況文化的差異,截然不同的接受視野有時會為解讀一部作品、一個作家提供意想不到的角度,開拓另一種曲徑通幽的可能。然而,我們忍不住去期待,是否有一天,在法國,人們能夠撥開彌漫在蘇童作品之上的或陰郁、或凄婉,充滿誘惑的迷霧,去發現那個為他們所忽視的,也許是一個更本真的蘇童呢?走出了中國的蘇童,什麼時候能夠走出這層迷霧,在更宏大的文學宇宙中得到釋放呢?
㈥ 劉俐俐的學術簡介
【國內外講學】2012年:應肇慶學院文學院邀請,於2012年4月28日在該校作「『重讀』文學經典的理論與方法」的學術演講。應暨南大學邀請,做客百年暨南文化素質教育講堂第143期,於2012年6月13日在該校作「『重說』故事與文學研究新視野」的學術演講。應廣州大學文學院邀請,於2012年6月13日在該校作「『重說』故事與文學研究新視野」的學術演講。應蘭州大學文學院邀請,於2012年9月28日在該校作「『重說』故事與文學研究新視野」的學術演講。2011年:由德國弗里茨蒂森基金會(Firitz-Thyssen-Foundation)的資助,並由波恩大學中國文史哲系(Abt. Sprache & Geschichte Chinas)邀請,於2011年5月24-7月22日,在該校進行研究工作。接受澳門大學中文系邀請,從2011年8月15--2012年6月15日以訪問教授身份在該系講學。2010年:應澳門大學邀請,於2010年9月26-29在該校中文系訪問並作學術演講《「重讀」文學經典》。2009年:應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邀請,於2009年3月31日在該校文史哲研究院大樓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會議室作「文本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的演講。應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文學院邀請,於2009年4月13日在該校作「文學理論知識生產與文本分析」的演講。2008年: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邀請,於2008年5月8日-12日在該系學術訪問並演講。應暨南大學暨南百年學術大講堂邀請,於2008年5月14日在該校作「在公共空間中約見文學經典」的演講。應中山大學文藝學邀請,於2008年5月13日在該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的演講。應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邀請,於2008年11月28日在該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的演講。應貴州民族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邀請,於2008年12月1日在該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的演講。應河北大學文學院邀請,於2008年11月7日在該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的演講。應吉林大學文學院邀請,於2008年11月21日在該校作「文學經典與文本分析」的演講。2008年之前:曾經應蘭州大學、深圳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的文學院邀請前往講學。應台灣師范大學、台灣大學邀請,2007年3月——5月,前往訪問講學,在台期間,還應台灣成功大學、東吳大學、華梵大學、靜宜大學、元智大學邀訪問講學。【學術專著】《文學「如何」:理論與方法》,獨立完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中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獨立完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版<<外國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獨立完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版<<新時期小說人物論>>,獨立完成,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年出版<<理論視野中的作家張俊彪>>,獨立完成,花城出版社1994年出版<<新文學與鄉土中國>>,合作完成,本人排名第二,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頹敗與拯救>>,獨立完成,華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隱秘的歷史河流》獨立完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談笑之中說邏輯>>(譯著)二人合作完成,本人排名第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學術論文】2013年:《說書體小說中「故事」的人文關懷與敘事策略——以馮夢龍的《滕大尹鬼斷家私》為中心》,《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3年2期2012年:《漢語散文藝術價值形成機制與語文教學——以《歷代散文選》為中心》,收入《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務實的多元探索》,台灣五南出版社2012年1月版《後現代視野與文學經典問題域的新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07期摘編約4000字,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2年7期復印)《張愛玲隱喻性小說藝術與中國文學傳統》,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5期2011年:《我的學術選擇及反思》,粵海風2011年2期《從我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系列故事敘事看其介於口頭藝術和作家文學之間的特性——以凌濛初的《神偷寄興一枝梅 俠盜慣行三昧戲》為例 》,文學與文化2011年2期 2010年:《大歷史觀與歷史文化散文的價值》,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2期《文學人類學寫作的性質與作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1期《「美人之美」為宗旨的民族文學理論與方法的幾個論域》,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1期《敘事探究與文學經典研究》,文藝報2010年3月19日2版《傳統文化的智慧與我國白話小說的敘事藝術——以李漁《合影樓》為例》,南開學報2010年5期2009年:《從西方敘事學的「多敘法」看唐傳奇的藝術機制——以沈既濟的《任氏傳》為例》,文學與文化第10輯《「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戰略選擇》,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9年5期《比較視野中的唐傳奇敘事學分析——以韋瓘《周秦行記》文本分析為中心》,南開學報2009年5期《漢語寫作如何造就了少數民族的優秀作品——以鄂溫克族作家烏熱爾圖的作品為例》,學術研究2009年4期《唐傳奇《古鏡記》的敘事學分析》,蘭州大學學報2009年4期《建設當代意義的民族文學理論——我國民族文學理論與方法的歷史、現狀與前瞻》,社會科學報2009年8月6日,第5版,改版第376期(總1176期)2008年:《關於文學「如何」的文學理論》,文學評論2008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11期復印《論文學作品的文本分析》,收入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編輯《文化與詩學》(第六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經典文學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質、地位、路徑和意義》,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3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9期復印2007年:《中國現代短篇小說與歷史文化典籍運用》,南開學報2007年5期《日記何以成為小說——以施蟄存《上元燈》文本分析為例》,西北大學學報2007年3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10期復印《多層敘述的藝術魅力與「幸福」話題的當代延伸——巴金《復仇》藝術價值構成機制》,中州學刊2007年2期2006年:《論中國現代短篇小說經典文本分析的理論視點》,學術研究2006年11期《「不傳!不傳!」的魅力與「最後一個」的闡釋空間——老舍《斷魂槍》的文本分析》,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4期《學術生命在本科生教學中閃爍與延伸》,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10期《《女人成為流通物與文學意味的產生——柔石《為奴隸的母親》藝術價值構成探尋》,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5期《今天怎樣閱讀趙樹理的小說——趙樹理《催糧差》的文本分析》,山西大學學報2006年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2006年8期復印《李健吾評價《九十九度中》「最富有現代性」的原因探析》,內蒙古大學學報2006年4期《永遠的故鄉與魯迅的返鄉之路—— 魯迅《故鄉》的文本分析》,中南大學學報2006年1期2005年:《夢醒時分的闡釋空間——白先勇《游園驚夢》藝術價值機制研究》,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6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2006年3期復印《論西方新敘事理論文本批評方法論意義》,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4期《一個有價值的邏輯起點——文學文本多層次結構問題》,南開學報,2005年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中》2005年9期復印《西方文學感受研究略論》,蘭州大學學報2005年2期《論整體觀照中的文學閱讀》,學術研究2005年10期《民族文學與文學性問題》,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2期2004年:《跨學科視野中的文本批評學構想》原載《學術研究》2004年3期《敘事性文本批評:層次遞進現象及其意義》,原載《學術研究》2004年10期《假設命題式批評與「難以解釋的符號」》,原載《內蒙古大學學報》2004年3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7期復印《網路文學對文學批評理論的挑戰》,原載《蘭州大學學報》2004年5期《艾羅斯特拉特:跳出人類來審視人類的範本》,原載《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004年2期復印《聚焦於文本的愉悅》,原載《東方叢刊》2004年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10期復印2003年:《歷史觀:中國文學批評的重要視角與方法》,原載《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3年10期復印《《厄歇爾府的倒塌》的現代闡釋》,原載《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11期復印《心裡展開的故事與人的痛苦——哈代《彼特利克夫人》解讀》,原載《外國文學》2003年5期《社會學方法在文本研究中的廣闊空間——以戈德曼的社會學方法為個案》,原載《南開學報》2003年6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1期復印《知識分子身份認同與藝術描寫的空間》,原載《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4期「冬之卷」。2002年:《文學中身份印痕的復雜與魅力》,原載《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5期復印《在魔鬼和拉比之間,該聽誰的話?——讀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的《傻瓜吉姆佩爾》》,原載《名作欣賞》2002年3期《論建立當代意識的散文批評視野》,原載《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3期《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學中的文化身份意識》,原載《民族研究》2002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12期復印《追求與探索——讀《意義闡釋》》,原載《書屋》2002年10期2001年:《90年代中國文學:自我認同的尷尬與出路》,原載《甘肅社會科學》2001年1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2001年7期復印《論薩義德〈東方學〉的文藝學方法論意義》,原載《東方叢刊》2001年1輯《傳統在全球化中的意義》,原載《人民論壇》2001年3期《從歧途到正途:中國後殖民批評的價值何在?》,原載《南開學報》,2001年3期,上海《戲劇藝術》2001年第4期作文摘。《攝影文學的互文性與闡釋空間》,原載《文藝報》2001年10月26日《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影視藝術》2001年6期復印2000年:《後殖民語境中的當代民族文學問題思考》,原載《南開學報》2000年1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0年8期復印《書寫他者的困境與批評的失語》,原載《文藝爭鳴》2000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2000年11期復印2000年以前:<<老舍小說對當代文學的參照意義>>,原載<<天津大學學報>>1999年1期(創刊號)<<在認識的深化中逐步實現高質量的教學--關於《文學概論》課程的思考和探》,原載<<西北高等教育>>1998年4期<<走向自覺:90年代中國小說的可能和必然>>,原載<<甘肅社會科學>>1998年1期 (<<人民日報>>1998年2月20日作了論點摘編)<<真正的詩人:追求生活溶解在心靈中的秘密>>,原載<<民族文學研究>>1998年1期<<對歷史獨具特色的審視>>,原載<<小說評論>>1998年2期<<民間之於新詩:新詩的思考>>,原載<<蘭州學刊>>1998年3期<<侏儒的拳擊與西北文學>>,原載<<文學自由談>>1998年5期<<論近年來小說創作中對知識分子的審美情感和藝術表現模式的演變>>,原載<<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6期(<<新華文摘>>1999年4期論點摘編)<<消逝於小說深處>>,原載<<小說評論>>1997年1期<<論小說與媚俗>>,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7年2期<<我們和小說--對小說的追問>>,原載<<小說評論>>1997年5期<<西部的人文體驗和藝術表現>>,原載<<中國作家>>1997年4期<<真實的現代感受>>,原載<<文藝報>>1997年12月25日<<人與歷史的復雜纏繞>>,原載<<文藝報>>1998年12月3日<<世紀之交的中國小說藝術精神>>,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6年1期<<流浪漢小說:由浪漫到深沉>>,原載<<小說評論>>1996年2期<<走向形式的西部人文情感>>,原載<<文學評論>>1996年4期<<論小說作家的創作間歇>>,原載<<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4期<<近年小說創作與發展的文藝學思考二題>>,<<蘭州大學學報>>1994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5年2期復印<<新時期小說人物的社會心理學考察>>, 原載<<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6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5年1期復印<<崇高與悲壯的藝術世界>>,原載<<小說評論>>1994年1期<<新時期小說人物的倫理道德考察>>,原載<<煙台大學學報>>1993年1期<<西部小說作家的審美情感與現代意識>>,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3年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3年6期復印。<<關於文化形態小說的話題>>,原載<<甘肅社會科學>>1993年5期<<新時期小說人物形態的考論>>,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0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0年12期復印<<新時期小說人物的美學特徵考察>>,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1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2年1期復印<<新時期小說人物的文化學考察>>,原載<<甘肅社會科學>>1991年3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1年10期復印<<我們向小說要求什麼>>,原載<<河北文學>>1992年2期<<楊絳散文的獨特視角>>,原載<<文論月刊>>1991年3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1年6期復印<<新時期小說觀念演變的思考>>,原載<<飛天>>1991年4期<<柏原的小說世界與西部文學>>,原載<<小說評論>>1991年6期<<西部漢子形象及其思考>>,原載<<綠洲>>1992年5期《彌散於文學創作中的歷史觀問題》,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9年3期《文藝理論:應答當代文學的挑戰與出路》,原載《文藝報》1999年9月21日《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中悄悄變動著的歷史觀》,原載《甘肅社會科學》1999年1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9年9期復印《精深博涉的研究--讀莫芝宜佳的《管錐編與杜詩新解》》,原載《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獲獎情況】1、專著<<新時期小說人物論>>曾先後獲多項省部級獎,主要有: 1993年度獲蘭州大學世川良一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青年教師獎甘肅省高校1992--199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甘肅省政府第四屆社會科學最高獎三等獎(1995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五屆優秀成果獎(1996年)2、專著<<理論視野中的作家張俊彪>>曾先後獲多項獎勵甘肅省高校1994--199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甘肅省政府第五屆社會科學最高獎三等獎(1997年)3、論文<<真正的詩人:追求生活溶解在心靈中的秘密>>1998年獲第四屆全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評論獎4、1997年獲甘肅省優秀青年教師成材獎5、2001年獲南開大學優秀教師貳等獎6、論文《攝影文學的「互文性」與闡釋空間》2002年獲冰心攝影文學獎7、專著《隱秘的歷史河流》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第九屆優秀成果獎8、專著《隱秘的歷史河流》獲天津市第九屆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4年)9、2009年12月「文學研究的原則與方法」精品課程建設與實踐,獲得南開大學2009年度研究生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0、2009年5月論文《學術生命在本科教學中閃爍與延伸》,獲得天津市高等教育學會優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獎11、論文《關於文學「如何」的文學理論》,獲天津市第十二屆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0年)【承擔研究課題】1、1996年承擔題為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看甘肅小說創作的現狀與發展的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已經結項。標志性成果為發表於《文學評論》等刊物的系列論文。2、1997年開始承擔題為當前文學創作與批評中的歷史觀問題的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已經結項。標志性成果為學術專著《隱秘的歷史河流》。3、2001年6月開始承擔題為小說的文本分析的南開大學校內教材項目,最終成果是題為《外國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的專著,已經出版。4、2002年1月開始承擔題為文學研究方法的相通與轉換研究的天津市社科規劃項目,已經完成並結項。5、2003年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基金項目,題目是《敘事性文本研究中社會文化內涵與文學性關系的新拓展》,已經完成並結項。6、2006年獲得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題目是《中國當代民族文學經典文本研究》,已經完成並結項。7、2006年作為主持人獲得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亞洲研究青年論壇資助項目「文學經典的當代理解與價值」,已經成功舉行並且結項。8、2006年獲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當代讀法研究」,已經完成並結項。9、2012年9月獲得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資助課題「張愛玲研究的若干當代文學理論問題」,在研。10、2012年10月獲得天津市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資助課題「張愛玲小說藝術與中國文學傳統」,在研。
㈦ 四川大學文化人類學考研經驗分享
總結 請一定要堅持下去!我覺得堅持到參加考試不僅僅是為了上岸的希望,也是為了試探自己的水平。我當時是做好二戰的准備的,因為我想讀博做學術,覺得自己起碼要為這個目標努力兩年。所以我很想知道自己在考川大的同學里屬於什麼水平,好給自己一個更准確的定位。
㈧ 暨南大學文藝學考研經驗分享
可以參見我們的分享
為大家整理了一份衡胡考研學習資料,包括各大機構的語文,數學,英語以及各大專業課的學習資運棚源,適合想咐悄攔自考的學生,後面會不斷匯聚更多優秀學習資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學習,需要的可以先收藏轉存,有時間慢慢看~
考研資料實時更新
鏈接:https://pan..com/s/1wF3H_A9d588oooLumbtVsQ
提取碼:2D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