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都市系列小說的特點
Ⅰ 沈從文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沈從文最初的作品,受到「五四」時期以回憶故土為內容和主題的「鄉土文學」的啟發,在表現手法上則帶有郁達夫、廢名等人抒情筆調銀賣的影響。但他在勤奮多產的創作過程中,對於小說創作的寫法和結構,進行過多種多樣的試驗,還因此被人稱為「文體作家」。他的小說,語言新鮮活潑,句法短峭簡練,憂郁的情調與詼諧的風致結合一彎搏蘆起。在描寫人物和埋帶事件時,往往滲入來自民情風俗的聯想,讀來饒有餘味,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
Ⅱ 沈從文小說的藝術特色
沈從文小說的藝術特色: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朴納而又傳神,具段隱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
沈從或鎮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
(2)沈從文都市系列小說的特點擴展閱讀: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煥,乳名茂林,字崇文,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縣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握團廳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
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6歲。
Ⅲ 論沈從文小說的文體特徵
一、文體特徵
1、「沖突——超越」格局肢備的反復再現;
2、文本意義層次的多層設置;
3、重復敘述中文本的自然流轉。
二、沈從文
沈從文自20世紀30年代起就被稱為「文體作家」,「文體」對沈從文小說創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歷啟毀文體
文體是一種語言組織,是作家藉以傳達思想情感的體驗方式。「文體是指一定的話語秩序所形成的文本體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評家獨特的精神結構、體驗方式、思維方式和其他社會歷史、文化精神。上述文體定義實際上可分為兩層理解:從表層旁察看,文體是作品的語言秩序、語言體式;從里層看,文體負載著社會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評家的個體的人格內涵。」[1]
[1]
童慶炳.童慶炳談文體創造[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Ⅳ 應如何評價沈從文小說的人性觀
恬淡,諷刺都市的浮躁
Ⅳ 沈從文之文學特點
沈培乎裂從文的文章,無論是從用詞,描寫,故事構造,還是細節都與其他現代文學派作家有著無數雷同之處,然而他的內容確實又是無法被復制與模仿的。他筆下的瀟瀟完全是他所記載的湘西文化中女性的一個代表人物,並不與全國各地其他地方的現代派作家筆下那些能夠「上天入地」的先鋒派女英雄式人物相似。湘西文化賦予沈從文了獨特的行文內容以及很多有意思的細節。單從湘女瀟瀟的歸宿來講,她的一生演示了「宿命」的安排,但卻又不同於傳統意義的「不接受即抗戰」的reject或accept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的女性,瀟瀟是半帶著懵懂和無知而接受她的命運的。開篇瀟瀟的婚禮就被描述為一場「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操持家務」,並不帶有強烈的頃凳感情色彩。瀟瀟那啼笑皆非的婚禮也向讀者展示了一場湘西婚禮的精髓;配閉在翻拍的電影湘女瀟瀟裡面,導演也很好地還原了一個充斥著愛看熱鬧的圍觀群眾的湘西婚禮。
Ⅵ 沈從文作品有哪些特色
沈從文小說的藝術特色如下:
藝術特色:沈從文的大多數文學作品,情節明快而感情含蓄、諷刺不露鋒芒,描寫意味深長,語言樸素潔凈,結構不拘一格,顯示出摸索使用不同角度和筆法的「求差」成果。
在藝術手法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用宏喚。作家根據他對題材的不同態度,對現實生活,多用現實主義手法,而對自己所崇尚的理想世界,則多用浪漫主義手法。
沈從文的小說,敘述如行雲流水,俯仰自如.常在抒情筆致中把自然景觀、鄉土風俗和特定的地方民族生命形式融為一體,形蔽純凱成一種散文詩的特旨,帶有詩的意境、旋律和詩的情懷,給人以美的享受。
沈從文的創作題材: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褲逗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
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
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Ⅶ 沈從文先生的一貫寫作風格是什麼
沈從文先生的創作有以下幾個特點:
1.評論恰倒好處有遠見
沈從文先生在《論中國創作小說》里,以他那種平淡樸素的筆調對當代小說界的四十幾位作家作出一番恰到好處的評論。先生在評論中不作理性的分析和常識的闡述,而是吃透、消化了之後,又經過濾、提煉、賦予個人的理解。《論中國創作小說》以「五四」的高潮、落潮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為起點,將現代創作小說劃為三個階段,選評40多位作家,對「五四」時期的小說創作作全景式掃描,在把握創作走向和判斷作家作品得失方面,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論斷。①例如他對「碼跡五四」運動初興期的中肯評價是,「幾個在前面走的人,努力的結果,是使年青人對這運動的意義」有了認識,「對一切制度的懷疑,對習慣的抗議,莫不出之以最苦難的姿態。」「雖然幼稚,但卻明朗健康,便是第一期努力所完成的制高點」。並且公正地說:「當時的『提倡』者卻不是『製作』者,他們為我們文學應當走去的路上,畫了一些圓,作了一些說明,自己可並不『創作』。」②
而對魯迅作品的評價,在評價其優勝的一面時,他也冷靜地說出「魯迅的悲哀,是看清楚了一切,辱罵了一切,嘲笑了一切,卻同時仍然為一切所困窘,陷到無從自拔的沉悶里去了。」這一識見是獨到的。對創造社的評價是「以誇大的、英雄的、粗率的、無忌無畏的氣勢,為中國文學拓一新地。」
沈從文對文學的發展有具有非常強的把握,他能夠從宏觀上預見文學的發展。在這篇文章里,先生指出「因這個不良的影響,不止是五年來的過去,使創作在國內年青的人感情方面受了損失,還有以後的趨勢,也自然為這個一向所毒害,使新創作的作者和讀者,皆轉到惡化一時的流行趣味了去,實在是一種不好的現象。」看看我們今天的金庸、瓊瑤,以及所謂的美女作家這些人的作品,我們不由深深感嘆:沈從文先生不愧是現代文學史最具史學眼光和超前意識的大師,他的論斷,以今天的文學發展趨勢解讀,大致是吻合的。他拓展了我們的視野。
2.語言優美親切
俄羅斯畫家列賓說:「光禿禿的線條也可以躍然紙上,只要放得是地方。」沈從文的文章一向被稱為「美文」,主要是作家給我們創造了優美的意境,而在語言上,他從來都不使用「濃裝淡抹」的文字,而是使用十分平常,十分樸素的語言。③沈從文的文筆清新秀麗。讀他的文章我會不自覺地想起柳宗元、想起王維,想起那清新秀麗的山水田園詩。沈從文文筆的清新秀麗表現在色彩上就是一種透明,一種泉水一樣的清澈。一切皆倒映水中,水是湘西世界鄉土自然美的獨特形象,或許正是湘西世界的水陶冶了我們的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他的語言總是那樣的晶瑩剔透,沒有一點點的雜質。即使是評論他也靠個人悟性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路。以藝術趣味把握評論正是沈從文獨特的地方。例如評冰心,他說的是「以自己稚弱的心,在一切回憶上馳騁,寫卑微人物,如何純良具有優美的靈魂,描畫夢中月光的夢,以及姑娘兒女們生活中的從容,雖處處略帶誇張,卻因文字的美麗與親切,冰心女士的作品,以一種奇跡的模樣出現,生著翅膀,飛到各個青年男女的心上去,成為無數歡樂的思物,冰心女士的名字,也成為無人不知的名字了。檔模擾」
《論中國創作小說》中評葉紹鈞小說的一段話:「《膈膜》代表作者最初的傾向,在作品中充滿淡淡的哀戚。作者雖不缺少那種為人生而來的憂郁寂寞,都能以作父親的態度,帶著童心,寫成了一部短篇童話。這童話為《稻草人》。然而從創作中取法,在平靜美麗文字中從事練習,正行旦確觀察一切,健全的體會一切,細膩的潤色,美的抒想,使一個故事在組織篇章中,見各樣不可少的條件,葉紹鈞的作品,是比一切作品還適宜於學習取法的。」
錢鍾書在論及「通感」時說「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往往可以被打通或交通。耳、眼、鼻身等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有溫度,聲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我覺得沈從文先生的語言就達到了錢鍾書先生所說的境界。
3.幽默有涵養
汪曾祺曾說「沈從文的幽默是很含蓄蘊藉的。他並不存心逗笑,只是充滿了對生活的情趣……只有一個心地善良,好脾氣的人,才能夠有這種透明的幽默感。」在現代名家中我覺得只有林語堂先生的幽默才能超越沈從文。沈從文的語言就象湘西世界裡的流水一樣總是那樣的淳樸,甜美。沈從文的語言溫厚而少尖刻。無論是對海派文學,還是對文學商業化的批評,「從民國十六年(1927),中國新文學由北平轉到上海以後,一個不可避免的變遷,是在出版業中,為新出版物起了一種商業化競賣。一要趣味的俯就,使中國新的文學,與為時稍前低級趣味的海派文學,有了許多混淆的機會,因此……創作的精神,是逐漸墮落了的。」④他都是以文學的典雅的人文情懷作為自己理論的支撐點的,因此行文中隱憂多於火氣,他不像魯迅那樣的尖刻犀利。即使他受到海派作家的反擊他仍然不失學者風范。在講到張資平時沈從文先生是這樣說的:張資平以『說那故事的高手』那種態度,從日本人作品中得到體裁與布局的方便,寫年輕人亟於想明白而且永遠不會發生厭倦的戀愛錯綜關系」。作者評價張資平「然而使作品同海派文學混淆,使中國新芽出生的文學態度與傾向,皆由熱忱的崇高的企望,轉入低級的趣味的培養,影響到讀者與作者,也便是此人。」在這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是儒雅的學者風范。在論及郭沫若和郁達夫、張資平的小說時,沈從文說:「但三人中郭沫若,創作方面是無多大成就的。」「但創作小說,三人中卻為最壞的一個。」「文字不乏熱情,卻缺少親切的美。在作品對話上,在人物事件展開與縮小的構成上,缺少必須的節制與注意。」「雖泥沙雜下,調子的強悍,才情的橫溢,或者寫美的抒情散文,卻自有他較高成就。但創作小說,可以說實非所長。」
4.充滿愛意
沈從文的文章還表現出一個很鮮明的特徵:充滿愛意。他的這種愛不同與冰心那種女兒偎依母親一般小鳥依人般的依戀,也不同於朱自清那由「背影」而產生的父自之間的懷念。而是像一個久經漂泊的天涯遊子回到故鄉一樣的溫暖。⑤
例如,「買書的目的,原為對中國新的創作懷了十分可感的好意,尤其是僻處內地的年輕人,錢是那麼難得,書價卻又這么貴。」「我告你們是明白那些已經買來的書,值得如何用不同的態度去認識,去理解,去賞鑒,卻不勸你們去買某一個人的作品或燒某個人的書。買來的不必燒去,預備買的卻可以小心一點,較從容的選擇一下。」在《論中國創作小說》這整篇文章里,先生沒有板起面孔一本正經,而是像朋友之間一邊聊天,一邊喝咖啡一樣,慢條斯理的。這篇文章毫無驚人之語,全部都是家常話一樣的文字,讀這篇文章,你會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這種愛意的表達在沈從文其他的作品裡照樣可以找到影子。
沈從文是文學大師,他從民族文化的古井裡吸取精華,對民間的語言進行錘煉,他的評論是靠個人悟性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路。文章流暢,簡約古樸,文字儒雅,字里行間流露的是淡淡的愛意——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的創作風格。
Ⅷ 沈從文作品有哪些特點
沈從文有哪些作品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涼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Ⅸ 現代文學考研簡答題:沈從文城市小說的人性主題
一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大作家,他創作的巔峰時期是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沈從文在三十年代就被魯迅稱為新文學運動以來所出現的最好的作家之一。1928年,沈從文發表了短篇小說《柏子》,開始了他獨具特色的「湘西小說」的寫作,以人性作為文化視角的切入點,採用獨特的玲瓏剔透的牧歌式文體,描繪了一幅幅自然美和人性美緊密結合的生活畫卷。同時,沈從文用《紳士的太太》、《八駿圖》等「都市小說」,深刻揭露、無情鞭撻對摧殘、破壞人性美的種種社會陰暗面或罪惡勢力,從而造就了沈從文獨特的創作特點。沈從文看多了由達官貴人、舊家子弟、名媛、大學教授等構成的上流社會的虛偽、病態,便有意構建了一個神廟即湘西社會,來與這個都市社會相抗衡。在這個「精緻、結實、勻稱的小廟」里,「供奉的是人性」〔5〕。這中間沒有任何現代文明浸染,沒有生命的迷失及異化,每個人物的愛憎悲傷都體現著自然向上的生命活力。
沈從文的人性觀源於他獨特的苗民身份和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他出生的湖南省鳳凰縣,是一座位於湘西的小城。湘西民族崇尚祖先、敬奉鬼神、神人合一、信神守法、知足長樂,他們摯愛故土、善良勤勞、朴實單純,同時,又具有強旺的生命意識,自強不息、不畏強暴、敢於反抗。他家是一個軍人世家,祖父沈宏富曾一度做過雲南昭通鎮守使和貴州總督,官居二品。祖父因無子女,就將其弟沈宏芳的第二個兒子,苗婦所生的沈宗嗣承繼過來,這便是沈從文的父親。在他童年時代,家境不錯,用他自己的話說,「家中那時經濟情形還好,我在物質方面所享受到的,比起一般親戚小孩好得多」〔6〕。這樣的家境使得他自小進入私塾習讀《論語》、《尚書》一類章句。私塾呆板的教育方法和嚴厲懲罰學生的制度與他的天性發生了沖突,不久他就開始逃學,去看豆腐坊做豆腐,學會爬樹、斗雞,在農村的自然社會里摸爬滾打,也讓這方土地上淳樸的生活習性牢牢印在心裡。1917年,他父親由於謀刺袁世凱未遂而隱姓埋名,家庭敗落,沈從文不得不參軍謀生。此後5年的從軍生涯,一方面使他看到了家鄉人們的單純,家鄉山水的清麗,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殺人與殺人者被殺。生與死的猝然使理智正處於昏睡狀態的他感到茫然。1922年,他為了能夠支配自己的命運,他到北京求學。但社會剝奪了他進校讀書的權利,生存處境十分艱難。沈從文的社會地位使他與同當時上流社會完全割斷了聯系,獲得了下層人民的感情和立場。在北京,他目睹了上層統治者對人民冷酷無情,都市大小商人趨利若蠅,文人們「東食西宿」 〔7〕以求名利,也看透社會上的人們在小小恩怨中滾爬的自私與庸俗。諸如此類的病態人性與沈從文心中湘西淳樸、寬容、誠實、充滿愛的人性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兩種對立的人生世界中,沈從文確立起他的真善美的人性觀。
二
沈從文是現代中國作家中自覺將藝術觸角延伸到中國城鄉兩大社會區域兩類文化板塊中的小說家。他在描繪優美的「湘西世界」時,就用絢麗、纖巧的語言把讀者引入一個離奇、神秘、浪漫的原始神話般的藝術世界。表現知識分子和都市人生時,則因「新作家中契訶夫和莫泊桑短篇正介紹進來」 ,「明白十九世紀舊俄幾個大作家的身世遭遇,以及後來他們的作品對於本國和世界做出的貢獻」〔8〕,而吸取了十九世紀西方現實主義小說手法,以精細委婉的筆調,刻畫人物曲折復雜的心理,在揭露舊社會種種墮落劣根和紳士道貌岸然的虛偽言行時,又多用諷刺於平易的章法,使作品閃爍批判鋒芒。
(一)沈從文的湘西系列小說以其自然、清新、雋永的風格贏得人們的稱贊。他從人性出發,給世人描繪出了一個獨特的湘西世界,構建了一個人性的神廟。如果把沈從文的湘西小說分為兩類,一類可稱為「樂園小說」系列,表現的是湘西原始生命形態;另一類可稱為「失樂園小說」系列,表現的是處於歷史衰變過程的湘西生命形態。
1、充滿傳奇、神秘色彩的 「樂園小說」。這類作品以少數民族傳奇和民間故事為題材,描繪了極度神奇的夢幻世界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環境,展現了充滿神秘色彩的人生類型。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民俗世界,最扣人心弦的是大批在湘西神未解體的文化土壤里尚存的,表現人類童年時代自然文化現象的作品,如《龍朱》、《媚金、豹子與那羊》、《神巫之愛》、《月下小景》等等。這類作品往往根據少數民族某些生活習俗點染而成,有的通過尚處於自然時代的湘西土地上鄉村小兒女的自然人生形態和晶瑩的美好人性來構思。自然時代中的自然人生形態和生命形式,一直是沈從文追求和探索的理想人生的基礎和雛形。生存於古老、原始封閉的湘西大地上的眾多少數民族部落,其原始生活習俗往往帶有人類遠古時期原始文化的殘存,因而在其作品中,往往通過創作民俗故事和民間傳奇來展現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目的不是獵奇,而是通過對原始生命形態的懸想,呈現一種美好的人生境界。這類作品往往是作者人生理想和主觀情感的載體,是詩化的浪漫主義作品,作品極度誇張,人物和情節全面虛構和想像,人物形象極度完美。《媚金、豹子與那羊》和《月下小景》兩篇小說講述的是青年男女因為愛情不能實現而雙雙徇情的故事。無論是媚金、豹子或者是儺佑及其戀人,都折射著遠古湘西深沉曠遠的文化背景中「自然人」的特徵。在這里,男女愛情、兩性關系還沒有受到等級觀念和社會經濟關系的干預和制約,更沒有從物質財富關系引出人身依附觀念,兩性關系呈現著人類愛情尚處於童年時代的某些特徵。在愛與被愛、偷生與死亡之間,他們「不要牛,不要馬,不要果園,不要田地」,不要物質的一切,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切,「是光、是熱、是泉水、是果子、是宇宙的萬有」。他們秉承自然的造化,也如自然萬物那樣遵從自然神性的安排。這樣的人物類型就是作者所追溯的古老湘西最原初的,尚未被物質、虛榮玷污的人性的原型。
2、展示人生形態的「失樂園小說」。近現代社會帶給湘西的變化是巨大的。1934年冬和1937年冬的二次故鄉之行,作者看到了「『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9〕,為了控訴現代文明對湘西形成的罪惡,沈從文一改過去對湘西社會田園牧歌式的抒情,而以極度冷靜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來表現湘西社會的潰爛。這類作品以沅水流域的鄉村人事為描寫內容,從近現代社會湘西古老民俗的轉型和變異以及非原生態下的民俗現象為視角,揭示古怪離奇的現實社會,從一個側面再現二十世紀初至三十年代湘西社會的現實。他在「失樂園小說」中,為我們展示了鄉村小人物的幾種不同的人生形態。
「落伍者」的人生形態。他們其實就是老湘西的兒子,他們所信守的都與過去相聯系而與變化了的現實脫節,他們的人生就像從疾馳的汽車後窗望出去的道路,可以看得見,卻在飛速後退。《會明》和《燈》刻畫了兩個「守舊」而不自知的舊軍人形象。「偉人」情結和「守疆」情結成為會明十年戰亂中觀念和行動的無聲號令與指南。老司務長頑固而忍耐地做著的則是一個「義仆」寄託在主人身上功成名就「榮歸」故里的夢。兩個老兵的悲劇道出了作者對於浸淫在樸素社會理想和生活信念中的美好人性的懷念。
「懵懂者」的人生形態。他們的精神世界還是一片原始的荒原,沒有主見,生命處於被動的自在、隨機狀態。《蕭蕭》中的蕭蕭十二歲做了童養媳,小丈夫不到三歲。她被幫工花狗引誘懷孕,最初的驚慌和隨之而來的懲罰過後,蕭蕭因生下一個健壯的男孩仍留在夫家,最終與小丈夫圓房了。蕭蕭的兒子牛兒十二歲也成了親。在一九二九年的原作中,沈從文還交代了一句:「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懵懂的人生在這里周而復始。面對這種「懵懂」的人生形態,沈從文心理也是矛盾的,他認為這種人生一方面單純庄嚴,一派天真,另一方面卻是來者如斯,單調沉悶,雖與自然貼近,卻與文明疏遠。
「反抗者」的人生形態。這里的反抗是指在現實的沉重打擊和靈魂極度震動後產生的一種本能、直覺的反應,不是理性的思考。《丈夫》與《貴生》都是表現男主人公的本能反抗的。《丈夫》敘述一個鄉下丈夫和到碼頭上做船妓的妻子的一天一夜的遭遇。丈夫從一天一夜的屈辱中看清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第二天在將要離開河船時,把妻子給的錢撒到地上,用粗大的手掌捂住臉哭了起來,並轉而決然帶著妻子回家了。這類「反抗者」的人生形態表現出了湘西鄉下人生命中「力」的一面,由於他們畢竟有別於逆來順受者,因而多少為作者所欣賞。
「掙扎者」的人生形態。這是失樂園時代湘西芸芸眾生生活常態的反映,他們已沒有樂園時代天人合一、自得其樂的狀態,而是生活在變化莫測的時世中。《菜園》中的玉家母子本來過著世外桃源般的富裕生活,母親「有教養又能自食其力,富有林下風度」,兒子也「把誠實這一件事看作人生美德」。後兒子去北平讀書,三年過後帶回一個新媳婦,卻在某一天為縣里來人「請去」,一對年輕人因為「共產黨」罪名陳屍校場,寧靜的玉家菜園為一團恐怖的血霧所彌漫。又一個三年過去,到兒子生日的那個下雪天,隱忍獨活的母親自縊而死。這類小說最能體現沈從文小說創作中的現實主義思想,表現了湘西世界黑暗、血腥以及下層人民的痛苦。
此外,作者還為我們描寫了「堅守者」和「腐敗者」的人生形態。「堅守者」指的是在失樂園時代仍然堅持樂園時代人格品性、價值觀念的人,如《小砦》中的憨子。「腐敗者」是對湘西統治者面目的揭露,如《失業》、《顧問軍》。
可以說,沈從文的「樂園小說」表現的是湘西的單純性,流露出沈從文對牧歌情致的神往傾心;而在他的「失樂園小說」中,表現的則是湘西的復雜性,流露出沈從文對田園牧歌的命運已經不無憂慮和信心不足,這使得沈從文產生了一種深廣的幻滅感,一種近乎宿命的感嘆在「失樂園小說」中屢見不鮮。令人遺憾的是,具有「湘西全息圖」氣勢的《長河》未能真正完成,它是沈從文「樂園小說」和「失樂園小說」的綜合體,是沈從文小說藝術追求的集大成者。
(二)沈從文的都市系列小說寫的是城市知識階級,著重表現在現代文明沖擊下上層社會道德的墮落與人性的喪失。他說:「禁律益多,社會益復雜,禁律益嚴,人性即因之喪失凈盡。許多所謂場面上人,事實上說來,不過如花園中盆景,被人事強制曲折成為各種小巧而丑惡的形式罷了。一切所為,所成就,無一不表示對於自然之違反,見出社會的拙象和人的愚心」 〔10〕。始終自認「鄉下人」的沈從文,當他將小說創作視點由自己曾經生活過的「湘西世界」轉移到現在生活在其間的都市社會時,沈從文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他對都市的情感厭惡和道德批判。沈從文對於都市文明與都市人性的批判性描寫始終圍繞下列三個方面進行:
1、病態的生理。沈從文都市小說的主人公, 大多是生理病態者。肺病、精神病、失眠病、神經衰弱、心衰氣短, 是沈從文都市小說人物常見的生理疾病。面色蒼白、神情憔悴、目光吊滯、咳嗽哮喘, 是沈從文小說人物的肖像與面色。小說《三三》中那位極有錢財的城裡青年,「白褲白鞋」,「白白的臉」是一位癆病第三期患者; 寄居青島的那位都市青年, 卻是整日神情憂郁的懷鄉病者(《鳳子》) ; 到青島海濱休養的教授, 不是失眠病患者就是腎功能衰弱者或性功能退化者(《八駿圖》)。沈從文頻繁地分析指認都市人「生物學上的退化現象」,他把患有各種生理病症的都市人, 稱為「閹寺似的人格」〔11〕, 從而體現出作家對都市病態人生的厭惡, 甚至是某種賤視。
2、病態的心理。沈從文深感都市文化對都市人性的扭曲或異化。沈從文對「醜陋」的都市人性描寫, 集中在都市「上等人」,「紳士淑女」們和都市知識者身上。《八駿圖》、《紳士的太太》、《王謝子弟》、《某夫婦》等作品活畫出都市「上流社會」紳士淑女們的虛偽人性。《紳士的太太》敘述一位身為國會議員的紳士、紳士的太太及另一紳士家庭的三姨太和留學歸來的少爺之間復雜微妙的感情沖突與糾葛。紳士瞞著妻子與別的女人偷情,太太出於對丈夫「負心」報復的心理支配,復與另一紳士家的少爺通姦,而這又是少爺與三姨太為隱瞞他們之間「亂倫」關系的必然結果,不久,少爺又宣布與另一名媛訂婚。在這群男女之間發生的只是一種無愛的情感與性游戲,人的兩性關系蛻變為純粹的動物行為,人之為人的感覺已經完全喪失。這個家庭表面一派溫情脈脈, 一派上等人家的風度修養,實質里, 充溢著毫無愧色的相互欺騙和放浪墮落。沈從文撕開紳士淑女虛偽的道德面具, 凸現出都市「道德」的虛偽與病態, 並以一種「類型化」方式擴大到都市人生界面。於是,沈從文的都市小說與他的鄉土小說相反, 不對人物作個性化細節化描寫, 而多以匿名方式, 用代碼和符號 (如「甲乙丙丁」如「或人」) 去指稱人物,以類型化符號化方式抹去都市人的個體特徵而顯現出他所理解的都市人的本質。
3、庸俗的人性。除了對「高等人」道德虛偽的揭示, 沈從文小說經由一般都市男女的婚姻日常生活的描寫路徑, 展示著都市男女人性的庸俗。在小說《或人的家庭》中, 丈夫背著妻子美美與同事有染, 面對不依不饒的妻子,「或人」只用虛偽的辯解和賠禮, 只花費少許錢為妻子美美買一副廉價的項鏈, 便平息了美美的憤怒。面對夫妻不忠的現實, 都市男子只花費一點點金錢一點點廉價的「誠意」, 便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都市女子, 在丈夫這「誠意」與「項鏈」面前, 早已消除了憤怒與悲哀。在沈從文都市小說里, 丈夫多是虛情假義移情別戀的偽君子,女人則是輕易被金錢俘虜的性動物。沈從文把都市妓女與時髦女郎同視為金錢的動物,「她們要活, 要精緻的享用, 又無力去平空攫得錢, 就把性慾裝飾到愛情上來換取。娼妓是如此, 一般婦女也全是如此」。
三
綜觀沈從文的小說,人性是他表現的中心。他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裡獲得表現的,他的湘西人性也是在與都市人性相對照中獲得表現的。沈從文一方面批判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對都市人的人性的壓抑與扭曲:另一方面又建構了一個理想的湘西世界,既揭出了病苦,又施以療救。他的作品從美學的、歷史的原則出發,遠離政治,超越時空,具有永恆的審美價值。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沈從文憑籍一種鄉村道德理性來解剖繁復的都市人生,價值觀的單向度勢必損耗都市文化豐富內涵的多維性。人類文明在前進中總會善惡是非並存,好中有壞,壞中有好,都市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而沈從文卻予以全盤否定,這使他的人性批判難以獲得整體的哲學文化理性眼光,這不能不算是一個遺憾。
Ⅹ 沈從文的作品風格是怎樣的
沈從文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沈從文先生一生共出版了中長篇小說作品30多部。那麼沈從文作品風格是怎樣的?下面是我為你搜集沈從文的作品風格,希望對你有幫助!
沈從文的作品風格
沈從文作品風格讀來往往讓人覺的帶有一種浪漫主義色彩,他的作品往往裡往往包含著幻想、現實與象徵這三個主要方向,首先要說的是他的語言運用,從來不拖泥帶水,斟字酌句,語言雖然簡短,但往往是詞語運用的恰到好處,讓人覺得多一分則過,少一分則憾,寥寥幾筆便能夠將人物的形象描述的非常傳神。
還有他筆下人物的名字,沒有過多的華麗之詞,很隨意的選取最質朴的幾個字,便能夠讓人對人物的印象記憶深刻,這便是他在語言上簡潔之美。
其二要說的是先生作品中語言的美感,他所運用的重疊詞無不帶有一種音韻之美,還有擬聲詞的傳神,讓然讀來有一種近在咫尺的真實感。
沈從文作品風格中獨特的藝術個性,租塌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他的個人生活實踐,他以一個鄉下人獨特的視覺來闡述自己所見到的世界,在他的鄉土題材小說中更能夠體現出這一鮮明個性。
沈從文的小說往往是從描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 人際交往 開始著墨,慢慢的向讀者展現出一幅風土人情畫,他要將所謂的“鄉下人”的生命之美,亮型宴展現在這平凡的世界中,經過長時間的磨練,以及對於內心的追求,他逐漸的形成了自己所獨有的作品風格。
沈從文從逃學大師到文學大師的過程
年幼的沈從文不喜歡讀書,經常逃出去玩耍,他逃學非常厲害,能夠輕易瞞得過老師和父親,很久之後,被父親發現,父親用各種方法阻止他逃學,最後沒 辦法 ,只能轉學到另一所學校。這所學校的老師很嚴厲,要打不聽話的學生,即使是這樣,也擋不住沈從文逃學的步伐,他和表哥一起逃學,令老師和父親都很頭痛。也是由於他逃學到外面的世界,才接觸到大 自然 的美麗和湘西山水的靈秀和淳樸。
沈從文喜歡逃學,怎麼又和文學結緣,成為文學大師的呢?沈從文高小 畢業 後,到軍隊去參軍,父親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覺得孩子很野,能夠在軍隊接受鍛煉也是好的,後來,部隊解散,被遣散回家。回家後做過很多工作,漸漸覺得知識很重要,開始主動學習,因為基礎差,考不上大學,只能在北大偷聽。除了學習艱苦以外,經濟狀況也很糟糕,在最艱難的時候,他給郁達夫寫信,郁達夫應該是沈從文人生中第一個貴人,他給沈從文的文學之敬銀路指明了方向,之後還得到林宰平教授、胡適、丁玲、梁啟超、徐志摩等人的幫助,慢慢在文學界里嶄露頭角,由於他的寫作風格很獨特,有濃厚的鄉土風情,語言自然,很受廣大讀者的歡迎,最終沈從文逃學大師變為文學大師。
沈從文簡介
沈從文,作家,生於1902年,1988年由於 心臟病 發作在北京病逝。他是湖南鳳凰人,其祖父母分別是漢族人和苗族人,他的母親是土家族人,照理沈從文應該是漢族人,但是由於他本人更加喜歡苗族,後來也是由於家族利益,而選擇了苗族,這一點從他的作品中就能體現,沈從文的許多作品都是描述苗族的風土人情的。
不僅是位作家,同時也是位 歷史 文物的研究者。剛剛14歲時他便投入軍隊,流浪於湘川黔的交接地區,其中《邊城》等小說便是取材於此。
沈從文在二十三歲時開始投身寫作,在三十歲到三十二歲期間在青島大學當老師,後來抗戰爆發他又到西南聯大任教,四十五歲時回到北京大學,建國後專注於中國古歷史文物專研,《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就是他當時的作品。
沈從文一生著作良多,不論是他的第一篇小說《福生》還是他的第一篇創作文集《鴨子》或者是他的代表作《邊城》、《長河》、《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都至今為後人津津樂道。
但是同他留下的作品一樣,他的一生頗具色彩的情感生活也在不同人的口中傳送加工著。二十九歲時,沈從文見到了張兆和,可謂一見傾心,後近乎用 情書 轟炸的方法讓對方終於肯定了自己和自己的才情,三年後便在中央公園成婚了。在當時戰亂的年代,沈從文與妻子一起度過了艱辛而又幸福的歲月,但卻也有關於沈從文婚外情的蛛絲馬跡傳出。
猜你喜歡:
1. 沈從文的簡介
2. 邊城的藝術特色
3.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