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現代小說詩歌
Ⅰ 關於台灣的詩歌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送頌臣之台灣
王氣中原在,英雄識所歸。 為言鄉父老,須記漢官儀。
往事
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李陪還。 不知成異域,夜夜夢台灣
《離台詩》六首
其一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其二 虎韜豹略且收藏,休說承明執戟郎。 至竟虯髯成底事,宮中一炬類咸陽? 其三 卷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 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其四 從此中原恐陸沉,東周積弱又於今。 入山冷眼觀時局,荊棘銅駝感慨深。 其五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氣消除道德編。 我不神仙聊劍俠,仇頭斬盡再升天。 其六 亂世團圓骨肉難,弟兄離別正心酸。 奉親且作漁樵隱,到處名山可掛單。
《追憶舊事.次韻遙答》
英雄愧說鄭延平,目斷殘山一角青。 何日天戈竟東指?海上誓師更留銘。
《有感.書贈義軍舊書記》
誰能赤手斬長鯨?不愧英雄傳里名。 撐起東南天半壁,人間還有鄭延平。
七子之歌.台灣 (聞一多)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明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鄉愁 (餘光中 )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感於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56年來第哪旁蠢一次造訪大陸
是我同胞皆屬龍, 國事堪重黨事輕。 半世音絕霜染鬢, 一行雁落老淚盈。啟仔 兄弟同心金可斷, 手足相殘家不寧。 逆子縱然做總統, 不入中華祖墳塋! 於右任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惟有慟哭。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家鄉,家鄉不可見兮,不能相望。山蒼蒼,野茫茫。山之傷,國之傷。
如何?差不多了吧
Ⅱ 台港文學代表作者及其作品
紀弦、餘光中、瘂弦、鄭愁予、白先勇、於梨華等。
1、紀弦:《紀弦詩論》《夜記》《一封信》《紀弦論現代詩》等。
2、餘光中:《餘光中經典》《鄉愁》《石器時代》《歌》《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樂》等。
3、白先勇:《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夜曲》《孽子》《秋思》《國葬》《花橋榮記》《冬夜》《孤戀花》等。
4、瘂弦:《瘂弦詩抄》、《深淵》、《鹽》等詩集。
5、於拿前梨華:《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蒔花剎那》《刺綉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雨說》等。
台灣當代文學的起源: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現代台灣文學,就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影響下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始終是整個中國現代文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日本占據時期的台灣文學日本侵佔台灣以後,台灣同胞進行了連綿不斷的英勇的武裝反抗,但都失敗了。台灣同胞在痛苦中思索和尋找前進的道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給正在尋找前進道路的台灣知識分子以新的啟示和鼓舞,使他們認識到,「必須從新文化型敏沒運動著手,以提高民族意識,改革社會風氣,做為爭取自由,反對日閥專制統治的憑借」(鍾肇政語)。
1919年,留學日本東京的台灣青年組織了「聲應會」,1920年「聲應會」改組為「啟蒙會」;接著又成立了「台灣新民會」,創刊<台灣青年>雜志,提倡民主自由。
1921年,台灣的進步知識分子和開明紳士在本島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標志著當卜納地的民族解放斗爭進入了以政治運動和文化啟蒙運動為主要內容的新階段。他們舉辦文化講演會、講習會,設立讀報所,傳播科學民主思想,啟發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工農運動也開始蓬勃興起。
1925年,繼台灣「蔗農組合」成立之後,各地紛紛成立「農民組合」,並進一步聯合組成台灣農民聯合會,與殖民主義者的剝削和掠奪進行抗爭。
1926年,台北機器工會成立後,各地相繼成立了幾十個工會,並在1927年掀起了全島性的罷工風潮。作為民族解放運動一翼的台灣新文學運動,也在「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和滋養下,應運而生。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幾個階段。即20年代初到20年代末的奠基時期;3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的繁榮發展時期;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的沉寂時期。
Ⅲ 什麼是台灣文學
台灣文學
台灣現代文學是在大陸的新文學運動直接影響與推動下發展的。由於台灣文學在現代有著與大陸不盡相同的歷史際遇和文化機緣,所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文學命題與發展形態有其特殊性。從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框架中考察台灣文學在現代的發展,會發現它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省區文學,而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的有特色的支脈。
一 台灣現代文學發展的歷史輪廓
台灣的新文學運動發端於1920年7月,當時一些留日的台灣學生仿效大陸的《新青年》,在東京創辦了《台灣青年》,旨在「研究台灣革新,謀求文化向上」,並由此引發台灣的新文化運動。
從1925到1931年,是台灣文學的草創期,雖有一些創作出現,但仍多處在模仿階段。這期間除了上述關於新舊文學的論爭,還有1930年前後關於「台灣白話文」與「鄉土文學」的探討與提倡,旨在強化台灣文學的本土意識,也暗含有對日本同化政策的抵制,這一口號對後來台灣文學的發展基滑影響極大,並陸續發生過多次論爭。1932年黃邨成、賴和等成立「南音」社,創辦《南音》雜志,《台灣新民報》創辦「學藝欄」,另有《福爾摩沙》(東京創刊)等文學期刊問世。1934年由富於民族意識的台灣文化人發起組成全島性的文藝組織台灣文藝陽盟,並創辦《台灣文藝》和《先發部隊》兩期刊,宣稱要充當「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創造派,顯然吸納了大陸的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的文學主張,網羅各種傾向的作家,發表了一批較有藝術水準的作品。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隨後不久,在台灣強制實行「皇民化運動」,企圖以日本的大和文化取替和泯滅台灣的華夏文化。為了推行種族同化政策,規定以日本語作為台灣唯一合法的語文,甚至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上也強行日本化。在嚴密的法西斯文化專制羅網中,台灣新文學運動受到致命的挫傷,多數新文學期刊被查禁,許多傾向進步的作家或者被逮捕入獄,或者不得不蟄伏封筆。由此直到1945年,是台灣現代文學的凋零期。其間有一些作家受殖民意識左右,充當御用文人,出產一些蒼白枯萎的帶「皇民」氣味搏臘臘的作品。只有少數有民族骨氣的作家在被壓迫的夾縫中隱忍為文,寫出一些佳作,使台灣文學得以一脈息存。如短篇小說《先生媽》(吳濁流)、《鵝媽媽出嫁》(楊逵)、《風水》(呂赫若),長篇《亞細亞的孤兒》(吳濁流)等等,都有較完整的藝術構思和深摯的鄉國情懷,在當時出現顯得尤為可貴。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1949年12月國民黨政權遷台,為台灣光復初期。這期間廢止了日文報刊,許多原來習慣用日文寫作的作家轉為用漢語創作,文字生澀不能不影響到作品的藝術質量。但整個文壇都重又檢討過去,展望未來,「鄉土文學」的命題再次引起熱烈的討論,並在1947年之後,創作逐步復甦。
台灣的現代文學的發生略晚於大陸的文學革命,但大致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取同一步調。所不同的是台灣的現代文學發展阻力更大,條件更艱難。日據時代的種族同化政策,強令作家用日語寫作,尤其是1939年之後,禁用中文,大部分作者只能用日文寫作,極力限制台灣文學中的反殖民意識,這對於台灣新文學的阻礙和挫傷是極為嚴重的。台灣的現代文學總的來說發育不健全,藝術水準不高,即與此有關。而台灣文學中存在某些日本文化的色彩,也是不可迴避的事實。盡管如此,台灣文學在現代的發展仍取得可貴的實績。台灣的現代文學大都以現實主義為歸依,鄉土氣息一般較濃重,其中最頻繁呈現的是思戀家國,反抗壓迫的文學母題,以及作為弱國子民的漂泊意識。讀台灣文學,總有一種拂之不去的悲涼壓抑的氣氛。台灣現代文學收獲最豐的是小說,其次是詩,散文和戲劇相對弱一些。台灣的現代文學作為一脈支流,無疑還是以其特色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景觀。
二 台灣現代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首先應當提到的是被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1894-1943年)。他最早最有力地激發了台灣新文學的精神,即以現實社會的批判和鄉土文化的尋根為本,替本省鄉土文學樹起了第一面旗幟,並且決定了本省籍作家應走的方向。
賴和又是台灣新詩的奠基者之一。他試圖以詩歌來紀實和抒情,取材往往都是現實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如《覺悟下的犧牲》(1925年)是以敘事詩形式記載「二村蔗農組合」的反日事件的。《流離曲》(1930年)是以30年代日本殖民者掠奪耕地,迫使原耕地農民破產的事件為題材的。《南國哀局知歌》是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低氣壓的山頂》(1931年)是敘寫彰化抗日保衛戰的。在後一首詩中,賴和渴求社會變革的風暴,沖刷人間的污垢:「這冷酷的世界,/留它還有何用?/這毀滅一切的狂飆,/是何等偉大的凄壯!/我獨立在狂飆中,/張開喉嚨竭盡力量,/大著呼聲為這毀滅頌揚,/並且為那未來不可知的人類世界祝福。」這種風暴型的情感宣洩,氣勢磅礴,可一抒感時憂國之塊壘。
如果說賴和揭示民間疾苦時多出於人道主義的同情,楊逵(1905-1985年)則更注意從歷史變革的層面諦視無產者的命運和社會的變遷。
台灣日據時期特殊的歷史情狀在許多現實主義作家筆下得到真實地展現,吳濁流(1900-1976年)是其中最出色的歷史記錄者之一,他的小說是具有社會性質的審美的概括。
日據時代台灣作家中比較執著地追尋鄉土精神,在藝術上有出色表現的,還有呂赫若(1914-1947年)。呂赫若常常描寫農村日常家庭生活的矛盾或困厄,以此展現社會的變遷如何引起道德的心理的變化。他的作品都是用日文寫的,其中多數作品到90年代才有中譯。
另一位很有藝術個性卻少為人知的作家是龍瑛宗(1911- )。作品的描寫纖細、敏銳,風采華麗而憂傷,有世紀末的意味,從中可以看到歐美現代小說手法的大量運用。他還有一些以「媳婦仔」命運為題材的小說,多表現女性頑強的、健全的生命力,不同於他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中的彷徨、恍惚,這類作品給人一種承擔苦難的強力感。從小說藝術的開放性探索而言,龍瑛宗是值得注意的一位。
日據時期比較有成就的作家還有:注意小說技巧探索的楊雲萍(代表作《光臨》)、擅長寫心理小說的朱點人(代表作《紀念樹》)以及充當日據時代文學傳統與60年代鄉土文學之間橋梁的鍾理和(代表作《夾竹桃》、《故鄉》系列小說和《原鄉人》),等等。在詩歌方面則有楊華(代表詩集《黑潮集》和《晨光集》)、王詩琅(代表詩作《沙漠上之旅人們》)、邱淳洸(《化石之戀》),以及吳新榮為代表的「鹽份地帶」詩人群和楊熾昌代表的「風車詩社」的現代派詩作,等等。其中楊華詩作成就較突出。他的《黑潮集》是身系囹圄時凄苦心靈的寫照,雖彷徨卻不甘沉淪:「我要從悲哀里逃出我的靈魂/去哭醒那人們的甜蜜的噩夢/我要從憂傷里擠出我的心兒/去填補失了心的青年的胸膛!」收在《晨光集》里的作品則清新優美,講求意象的經營,如:「雨後的暗空,/寂然幽靜,/像給淚泉洗過的良心!」(《晨光集》十一)又如「幽默園中,/撒了滿地的落紅,/這是零碎的詩句啊!」(《晨光集》六)這些詩類似「五四」時期冰心體的小詩,比較注重個人的內心感受,注重印象的捕捉,又帶哲理性,顯然也受到日本俳句的影響。
台灣的現代文學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分支,有其顯著的獨異性。它主要是日本殖民統治之下艱難生成的文學,盡管也有不同的創作風格與路數,但總的特色表現為對鄉土家國的思戀。反殖民統治——追尋鄉土——認同祖國,始終是多數台灣現代作家的創作情結,失根的鄉愁往往成為台灣現代文學創作的一種動力。執著現實,面向民眾,是眾多台灣現代作家的文學理念,現實主義成為普遍的創作趨向,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未曾得到充分發展。從文體上看,則小說創作成為強項。由於日本殖民者在台灣實行語文上的殖民政策,甚至一度禁止用中文寫作,台灣現代文學存在「雙語現象」,有相當一部分作家只能用日語寫作,然後再陸續譯成中文。語言的困擾顯然也戕傷了台灣文學。進入當代以後,台灣文學又有新的發展,並且由於與大陸的長期隔離,而形成了迥異於大陸的某些新的文學特質。無論如何,中國現代文學都不應該忽視台灣獨特的經驗與成就。
Ⅳ 關於台灣現代的詩句
1.關於台灣的現代愛國詩歌~
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江南的水田,那麼軟……現在只有蓬蒿;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無形的手掌掠過無恨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為只有那裡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裡,永恆的中國!這是詩人1942年在日寇陰暗潮濕的土牢里寫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詩篇,抒發了詩人對災難祖國由衷的關切和真摯的愛,同時也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嚮往。
詩的前半部分寫「我」用「殘損的手掌」深情地撫摸在敵人的鐵蹄蹂躪下的祖國廣大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接著,詩人無形的手掌觸到家鄉一片湛藍的湖水,現時「微涼」的湖水與昔日「堤上繁華如錦障」的美麗春光形成強烈反差,表現出詩人對敵人踐踏故土的無比憂憤。
為了使詩歌表達的主題不流於膚淺狹隘,詩人想像的世界由近拉遠,由北到南,從長百山的雪峰、黃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詩人選擇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風景加以點染,它轎晌困們既是人民的苦難與不幸的象徵,又是侵略者罪惡的見證。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兩句既是對上半段的總結,又與開頭三、四行遙相呼應。詩的後半部分仍在想像的世界中展開,描繪的是與前面災難景象形成極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圖景:那雖是「遼遠的一角」,但山河完整閉念無損,沒有陰暗和血污。
而是充滿了溫暖、光明和生機,「那裡是太陽,是春」。與前半部分的哀怨、憂傷的基調相比,這一部分跳動著詩人按捺不住的快樂與激動;與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動的抒情相比,後半部分則顯得安靜謹笑而舒緩,使這首詩在感情的哀怨與歡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抒情風格顯得變幻多姿。
在那個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藝術的凝想的年代裡,這首詩像一朵美麗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煉而不晦澀,感受細膩而不暗淡,深刻的現實內容與現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來。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祖國啊!我是貧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啊,是「飛天」袖間千百年來未落在地面的花朵;——祖國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祖國啊!我是你的十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喂養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此詩借鑒了前蘇聯詩人沃茲涅先斯基《戈雅》中的圓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但又有創造性的發展。圓周句式大多出現在抒發強烈情緒的作品中,悲傷痛苦的情調最宜用它來渲染。
舒婷寫的是「我」與祖國的關系,用這種句式,增加了痛苦和摯愛的深度。第一節是對祖國歷史的反思,精心選取五組意象,象徵祖國千百年來落後、貧窮、災難深重的面貌:前四行平穩深長,富有音響和色彩,給人以深思沉重之感;五、六行則短促,不事描繪;後三行又伸長,行短意緊,顯示出情感的起伏,出現主詞。
第二節承上啟下,揭示出蘊藏在中華民族靈魂中的希望之花從未消亡過,災難雖重,理想永存,只是暫未實現。此節先短句後長句,然後主詞復現,似意猶未盡,一種深深的遺憾之情便瀉於筆端。
第三節傾吐希望,激情昂揚,連用五組意象描繪出處於歷史轉折期的祖國百廢待舉的面貌。每一個意象有自己獨特的意義,五組連用形成博喻排比,強化了亢奮熱烈的情緒,表達出詩人歡欣鼓舞的情懷。
第四節頭兩行用「十億分之一」與「九百六十萬平方」構成小與大的對比,寓意「我」是祖國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容著整個祖國。接著以乳房養「我」與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又成一對照,突出「我」同祖國的血乳關系;甚至迷惘、深思、沸騰,與富饒、榮光、自由,也是性質相反的對襯,以見出痛苦和歡欣的無限。
如果前三節是寫「我」與祖國的關系,第四節則是反過來寫祖國和「我」的關系。句法參差正是心情激動至極的表現,在對主詞的雙重呼喚中結束全篇,達到最高潮。
全詩無一字議論,皆以意象描繪,以情貫穿。所選意象既質朴又鮮明,既獨特又貼切,每一個詞也都與被描繪的景象緊密契合。
抒情又非一覽無余的傾瀉,而很注意其波動的節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
2.關於呼喚台灣的現代詩
《七子之歌(台灣)》作者/聞一多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我只有一顆心》作者/旅美台灣學者?我的家在大陸,也在台灣。
我的心在台北,也在北京。縱便是幾十年的隔離,又怎能割開骨肉相連的眷情?我們有著同樣的黃皮膚,我們長著同樣的黑眼睛,我們用著同樣的方塊字,我們從頭到腳流的是同樣的炎黃子孫的血液海峽兩邊的姐妹兄弟們,讓我們心貼著心,手拉著手,肩並著肩。
為著全民族多年的心願,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力,在海峽的上空搭起彩色的長虹,在海峽兩岸築起永不分離的萬里長城。——————————————————————————————————————————《望大陸》作者/於右任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餘光中的《十年看山》、《鄉愁》,羅門《遙指大陸》等……。
3.關於呼喚台灣的現代詩
《七子之歌(台灣)》
作者/聞一多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
《我只有一顆心》
作者/旅美台灣學者?
我的家在大陸,也在台灣。
我的心在台北,也在北京。
縱便是幾十年的隔離,
又怎能割開骨肉相連的眷情?
我們有著同樣的黃皮膚,
我們長著同樣的黑眼睛,
我們用著同樣的方塊字,
我們從頭到腳流的是
同樣的炎黃子孫的血液
海峽兩邊的姐妹兄弟們,
讓我們心貼著心,手拉著手,肩並著肩。
為著全民族多年的心願,
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力,
在海峽的上空搭起彩色的長虹,
在海峽兩岸築起永不分離的萬里長城。
——————————————————————————————————————————
《望大陸》
作者/於右任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
餘光中的《十年看山》、《鄉愁》,羅門《遙指大陸》等……
4.急求能夠表現台灣人文風情的現代詩
這些詩歌其實也是很老的調子
說是現代的詩歌
卻也過去多年
那些詩人們啊
他們是彼岸的歌聲
---台灣的詩歌在一種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
演化出了獨特的味道
血是濃於水的
我們現在來看那時候的他們:
台灣詩壇的三位元老,紀弦、覃子豪與鍾鼎文
紀弦說:
----<;詩的復活>
被工廠以及火車、輪船的煤煙熏黑了的月亮
不是屬於李白的;
而在我的小型望遠鏡里:
上弦、下弦,
時盈、時虧,
或是被地球的龐大的陰影偶然而短暫地掩蔽了
的月亮也不是屬於李白的。
李白死了,月亮也死了,所以我們來了。
總有一天我變成一棵樹
總有一天,我變成一棵樹:
我的頭發變成樹葉;兩腿變成樹根;
兩臂和十指成為枝條;十個足趾成為根須,
在泥土中伸延,吸收養料和水份。
總有一天,我變成一棵樹。
我也許會開一些特別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
結幾個紅紅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壽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我是一種例外。
我也許徐徐地長高,比現在高些,和一般樹差不多,
不是一般侏儒般矮小的樹,也不是一棵參天的古木。
我將永遠不被移植到伊甸園里去,
因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歡的樹。
覃子豪說:
-------<;詩的播種者>
意志囚自己在一間小屋裡
屋裡有一個蒼茫的天地
耳邊飄響著一隻世紀的歌
胸中燃著一把熊熊的烈火
把理想投影於白色的紙上
在方塊的格子里播著火的種子
火的種子是滿天的星斗
全部殞落在黑暗的大地
當火的種子燃亮人類的心頭
他將微笑而去,與世長辭
鍾鼎文說:
----<;三峽>
大江東去,
一萬里盡是滔滔。。
伸出百川的猿臂,
張開五湖的龍爪;
那渾身雄偉的氣力,
全憑這一段蜂腰。
天寒,更覺得兩岸的山高,
夜半,才看到中天的月小;
波濤里有千古的魚龍跳躍,
往日的哀猿不再啼了,
但過灘時汽笛的呼嘯,
一樣地令人魂銷。
在這里,我幾次去來,
每次總想到古代的"出塞";
澎湃的波濤,由瞿塘峽東下,
正像漢家的兵馬,從玉門關西調,
聽起來,總想到-
車轔轔,馬蕭蕭。。
他們的詩歌屬於那個時代的美,正如楊喚的告白:
梵蒂岡的地窖里囚不死我的信仰
贗幣製造者才永遠怕曬太陽
審批日浪子匍匐回家
如果麥子不死,我們到哪裡去收獲地糧
詩歌不死 正如麥子不死
只有一些我們所說的死去的詩歌
才會漫山遍野的開放出絢麗的花朵
因而我又想起了一條春江 想起江上的明月
流過高山 流過森林 流過草原的風景
一直流過從這里種子的播種到另一粒種子的收獲
5.關於中國與台灣的詩有哪些
1、《復台》明代 鄭成功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全文翻譯:
趕走荷蘭鬼子,披荊斬棘,來把寶島開發;
要付出十年辛勤,才能恢復祖宗基業。
我們有三千袍澤,象一家人樣親愛團結;
任何艱難跋涉,都不能使我們忍心離別。
2、《鄉愁》現代詩人 餘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3、《台灣,我們等你回家》現代詩人 趙嘉音
盪漾的最終
只為從終點到起點
在我必將經過的波影里
倒映著我的愛人
我那愛人長望的故土啊
那原是你碩果累累
暗香游動的思念
4、《望大陸》近代詩人 於右任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不得大陸,不能回鄉,大陸乎,何日光復?
5、《七子之歌·台灣》現代音樂人 袁忠宜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
參考資料:網路-復台
參考資料:網路-鄉愁 (餘光中詩歌《鄉愁》)
參考資料:網路-台灣,我們等你回家
參考資料:網路-望故鄉 (於右任詩作)
參考資料:網路-七子之歌·台灣
6.急求能夠表現台灣人文風情的現代詩
----<這些詩歌其實也是很老的調子 說是現代的詩歌 卻也過去多年 那些詩人們啊 他們是彼岸的歌聲 ---台灣的詩歌在一種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 演化出了獨特的味道 血是濃於水的 我們現在來看那時候的他們;兩腿變成樹根; 兩臂和十指成為枝條, 每次總想到古代的": ---- 大江東去, 時盈..,我是一種例外。
我也許徐徐地長高: 我的頭發變成樹葉;出塞", 全憑這一段蜂腰。 天寒,更覺得兩岸的山高,我幾次去來,白白的..;十個足趾成為根須, 在泥土中伸延,吸收養料和水份。
總有一天, 往日的哀猿不再啼了。 覃子豪說: ------- 一樣地令人魂銷。
在這里. 他們的詩歌屬於那個時代的美,正如楊喚的告白: 梵蒂岡的地窖里囚不死我的信仰 贗幣製造者才永遠怕曬太陽 審批日浪子匍匐回家 如果麥子不死、覃子豪與鍾鼎文 紀弦說, 正像漢家的兵馬,我變成一棵樹。 我也許會開一些特別香的, 不是一般侏儒般矮小的樹,也不是一棵參天的古木: 台灣詩壇的三位元老,紀弦; 意志囚自己在一間小屋裡 屋裡有一個蒼茫的天地 耳邊飄響著一隻世紀的歌 胸中燃著一把熊熊的烈火 把理想投影於白色的紙上 在方塊的格子里播著火的種子 火的種子是滿天的星斗 全部殞落在黑暗的大地 當火的種子燃亮人類的心頭 他將微笑而去,與世長辭 鍾鼎文說.. 伸出百川的猿臂, 張開五湖的龍爪; 那渾身雄偉的氣力,比現在高些;詩的復活>、時虧, 或是被地球的龐大的陰影偶然而短暫地掩蔽了 的月亮也不是屬於李白的。
李白死了,小小的花, 結幾個紅紅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壽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 澎湃的波濤,由瞿塘峽東下; 波濤里有千古的魚龍跳躍, 一萬里盡是滔滔,和一般樹差不多, 夜半,才看到中天的月小,月亮也死了,從玉門關西調, 聽起來,總想到- 車轔轔,馬蕭蕭., 因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歡的樹..,所以我們來了。
總有一天我變成一棵樹 總有一天,我變成一棵樹; 被工廠以及火車、輪船的煤煙熏黑了的月亮 不是屬於李白的; 而在我的小型望遠鏡里: 上弦、下弦。 我將永遠不被移植到伊甸園里去, 但過灘時汽笛的呼嘯。
7.台灣 現代詩
從前對著收音機學唱舊的歌我問媽媽為什麼傷心像快樂媽媽笑著說她也不懂得我想出去走一走媽媽點點頭天冷你就回來別在風中徘徊媽媽眼裡有明白還有一絲無奈天冷我想回家童年已經不再昨天的雨點灑下來那滋味叫做愛wu。
別在風中徘徊wu。天冷就回來漸漸對著收音機學唱新的歌我問朋友為什麼做夢也快樂朋友笑說他從不相信夢我想出去走一走朋友點點頭天冷你就回來別在風中徘徊朋友的眼裡有明白還有一份期待天冷我想回家年少已經不再今天的雨點灑下來那滋味就是愛現在對著收音機聽自己唱的歌我的他問為什麼幸福不快樂我微笑著說我也不懂得他想出去走一走我對他點點頭天冷你就回來別在風中徘徊我猜我眼裡有明白還有一絲無奈天冷他沒回家我仍然在等待明天的雨點灑下來那滋味就是愛wu。
別在風中徘徊wu。天冷就回來。
Ⅳ 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開創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是誰代表作有哪些
賴和,原名賴河,字懶雲。台灣彰化人。賴和除行醫外,並從事抗日活動與文學創作,是台灣新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先後發表一系列散文新詩和白話小說,如《斗鬧熱》、《一桿「秤仔」》、《惹事》等,均收在《賴和先生全集》之中。他的作品對台灣「五四」以後的一代鄉土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賴和則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被譽為台灣文學的「奶母」。他曾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積極推展台灣新文學運動,為日本殖民政權所不容,入獄兩次,仍不屈服,奮斗不懈,1943年因病去世,享年50歲。
賴和已整理重要作品出版目錄
賴和,1979,賴和先生全集,李南衡主編。台北:明譚。
賴和,1994,賴和小說集,施淑編。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1994,賴和集,精裝版,張恆豪編。台北:前衛。
賴和原著,1996a,富戶人e歷史,蔡承維台譯;李自敬編輯。台北:台笠。攜森
賴和,1996b,一桿稱仔。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2000a,賴和全集一:小說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b,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c,賴和全集三:雜卷,林兆隱慶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d,賴和全集四:漢詩卷(上),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e,賴和全集五:漢詩卷(下),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f,賴和全集:附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g,賴和手稿集:新文學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h,賴和手稿集:漢詩卷(2冊),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i,賴和手稿集:筆記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j,賴和影像集,林瑞明族握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Ⅵ 什麼叫香港文學。什麼是台灣文學急需!
香港文學可參閱:香港文學資料庫,該網站提供有關香港文學的研究書刊的檢索。
hklitpub.lib.cuhk.e.hk/
台灣文學
20世紀50年代,為了更好地宣傳「反共復國」政治路線,穩定混亂的社會心理,在國民黨當局的直接領導與組織下,台灣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戰鬥文藝」運動;作為該運動核心內容的「反共文學」隨之興起,並在此後十餘年中,居於台灣文壇的統治地位。從事「反共文學」創作的,大多為政界作家和軍中作家。小說方面,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姜貴的《旋風》、陳紀瀅的《荻村傳》、潘人木的《蓮漪表妹》等。詩歌方面,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孫陵的《保衛大台灣歌》、葛賢寧的《常住峰的青春》等。這些作品以歪曲現實生活、顛倒歷史是非的虛妄性,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反共八股」,違背了文學創作的規律,抑制了台灣文學的正常發展。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中期,隨著「反共復國」政治神話的破滅、「戰鬥文藝」運動的不斷跌落,「反共文學」走向全面沒落。
現代主義文學
20世紀60年代,在全盤西化和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現代主義文學成長壯大,成為台灣文壇的主流。詩歌方面,以紀弦為代表的「現代詩社」、以覃子豪為代表的「藍星詩社」和以瘂弦為代表的「創世紀詩社」,成為現代主義詩歌創作的主力軍。小說方面,1960年「現代文學社」的成立和《現代文學》雜志的創刊,標志著現代派小說的崛起。主要作家作品有:白先勇的《台北人》、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於梨華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等。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是對「反共文學」的一種徹底否定。在創作上,它精雕細刻,十分注重作品的藝術性,對台灣文學的整體提升,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現代主義文學又有其弊端,尤其是詩歌,提倡全盤西化,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極端形式主義和晦澀難懂的文字,也引起了人們的強烈批判。
鄉土文學
20世紀70年代初,以回歸鄉土、面向現實為旗幟的鄉土文學,逐漸成為主流;它是在反現代主義、反全盤西化中成長起來的現實主義文學。1977年秋爆發的鄉土文學論戰,不僅確立了鄉土文學的理論體系;其所激揚的回歸民族、回歸鄉土的精神,也成為70年代時代精神的總標志,推動著台灣文化藝術乃至世態人心全面發展。詩歌方面,主要作家渣賣作品有:吳晟的《階》、蔣勛的《少年中國》、林煥章的《童年的夢》等;報告文學方面,主要作大襪家作品有:馬以工的《幾番踏出阡陌路》、古蒙仁的《雞鳴早看天》、王孝廉的《無煙囪工業的社會污染》等;小說方面,主要作家作品有:陳映真的《夜行貨車》、黃春明的《我愛瑪莉》、王拓的《金水嬸》等。鄉土文學張揚台灣新文學的民族性、社會性、寫實性和民眾性,自始自終貫穿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強調文學反映社會,服務於社會,提倡現實主義創作,把關懷民間、表現民眾疾苦的人生態度與文學觀,當作自己的題中要義;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今天都有很大的影響。
言情、武俠小說
曾一度流行。瓊瑤是言情流派的代表人物,金庸和古龍在武俠小說家中最有影響。瓊瑤的作品,以台灣現代化生活為背景,專事抒寫男女之間的愛情波折,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藝術上趨向唯美主義。對瓊瑤的作品,台灣文學界長期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它的作品都是脫離現實社會的,猶如麻醉品,粉飾台灣現實;有的則認為她的作品揭示了若干青年的苦悶,愛情的煩惱與波折,有一定價值。武俠小說,總的來說故事情節離奇而曲折,可讀性強,是廣受歡迎的消遣性讀物。
懷鄉文學
即台灣地區的回憶文學。40年代末,由於政治的原因,許多大陸人背井離鄉,流落到台灣。這些人,雖身在台灣,卻心懷故土,因此50年代初,當台灣文學強力推行「反共文學」的同時,懷鄉文學也風行起來。懷鄉文學就其內容來說,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純粹的思鄉文學。這類作品往往是通過對大陸風土人情和昔日生活的描寫,抒發作者的懷鄉思親念舊之情,如林海音如仿逗的《城南舊事》。二是回憶過去與批判現實相結合的作品。三是懷舊文學。懷念過去的「燈紅酒綠,紙罪金迷」的「良辰美景」,幻想「反共大陸」的成功與舊生活的重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