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特點
Ⅰ 求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特點
(1)文學從一般的文字文章以至於文化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自覺的、獨立的,同時又是面向整個社會的藝術。
(2)以改變文學語言為突破口,對文學的形式、表現手法、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產生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新的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還引進和創造了散文詩、報告文學、電影文學等新的體裁。
(3)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廣度與深度,都得到從未有過的強化,成為作家迫切的自覺的追求,並且相輔相成地結合在一起。
(4)現代意義集中表現在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民族命運的關注(不同於傳統的「仁」和傳統的愛國主義)。現代的民主主義(包括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是新的文學主潮的思想基礎。
(5)作品一般都具有強烈的理性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從二十年代中期起,單純著眼於宣傳鼓動的作品大量出現。抒情文學在最初的十餘年裡有過繁榮,三十年代中期以後卻日見蕭條,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復甦過來。
(6)知識分子的道路、農民的痛苦——抗爭——解放、武裝斗爭(階級的和民族的戰爭),是作品中最常見的題材。歷史人物和事件得到新的描繪,外國題材比較多的進入中國文學作品,關於人物內心生活,包括潛意識的渲染也開始出現。
(7)作家和讀者之間有更為廣泛和親切的交流。大眾化和化大眾(教育群眾)這既矛盾又統一的雙重任務加強了文學與人民群眾廣泛深刻的聯系,並在現實生活(主要是政治斗爭)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不過,同時也相對地忽略了藝術本身的提高和文學多種功能(特別是審美作用)的全面發揮。
(8)現代文學誠然是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學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發展,也是廣泛接受了世界文學新潮滋養的產物。通過外來影響的民族化和文學傳統的現代化,才創造出新的民族文學,並且成為現代世界文學的自覺成員。
Ⅱ 新時期小說流派及其特徵
新時期小說現代主義等浪潮沖擊文壇,文學呈扇面展開(1985——1989年)
1、最初的探索——意識流小說
從反思小說探索中派生出來的一種小說現象,主要借鑒的是西方現代小說的技巧,以人物心理活動為體,打破時空限制,以「心理一感覺」模式進行小說敘述。其代表作家作品有王蒙的《布禮》、《蝴蝶》,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誰》,諶容的《人到中年》以及張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線上》、《我們這個年紀的夢》等。
現代派小說:1985,當代城市青年……觀念意識到形式技巧全面借鑒西方現代派小說代表作: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2、喧囂與騷動——新潮小說(現代派小說)
主要指1985年開始出現的以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無主題變奏》為代表的小說現象,還包括陳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個》、陳建功的《籌毛》、劉西鴻的《你不可改變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現當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新潮小說更多受到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
新潮小說多以青年為主人公,寫出了當代青年青春心理的騷動不安、個人意識的萌動以及因當時社會現實而產生的荒誕意識和反叛情緒。在敘事形式上,新潮小說注重內心體驗,採用反諷語調,部分作品還表現出口語化傾向。
3、形式的追求——先鋒小說
指的是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馬原、洪峰、格非、余華、蘇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頁)。如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虛構》,洪峰的《極地之側》,格非的《迷舟》、《褐色鳥群》,余華的《現實一種》,蘇童的《罌粟之家》等。
先鋒小說總體上以形式和敘事技巧為主要目的,致力於顛覆故事、解構意義的游戲,通過敘述和語言的操作徹底地表達帶有神秘、悲觀和虛無色彩的某種情緒。
尋根文學:1985,反思文學的延續和深化,政治反思後走向文化反思,民族性、國民性反思。
4、「根」的追尋——尋根小說尋根小說,至少有兩重追尋。一重是追尋中國傳統文學的審美表現手法,一重是追尋中國傳統文化之根。阿城的《棋王》、韓少功的《爸爸爸》、王安憶的《小鮑庄》是代表作。
新寫實小說: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後國人生存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主張還原現實生活的原生態。
5、原汁的生態——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指的是以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以後中國人生存狀態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方方的《風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震雲的《塔鋪》、 《新兵連》 、《單位》、《一地雞毛》等是代表作。
開篇之作:池莉《煩惱人生》
代表作:方方《風景》劉震雲《一地雞毛》《單位》
Ⅲ 簡述我國當代小說整體上呈現了哪些基本特點
新時期歷史小說的繁榮程度是空前的,長、中、短篇並進,既有一般的演史小說,也有文化性的歷史小說,更有以個人生平視角反映社會風貌的傳記小說,而且作品更具深度與廣度。
新時期歷史小說的代表作有:
姚雪垠的《李自成》。
凌力的「百年輝煌」三部曲(《傾城傾國》、《少年天子》、《暮鼓晨鍾——少年康熙》)、《夢斷關河》、《北方佳人》。
唐浩明的《曾國藩》、《楊度》。
劉斯奮的《白門柳》。
熊召政的《張居正》。
林鵬的《咸陽宮》。
徐興業的《金甌缺》。
高陽的《慈禧全傳》、《紅樓夢斷》系列、《胡雪岩》全集(寶島文學也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
黎汝清的《皖南事變》。
新時期歷史小說的主要特點有:
(1)融合了歷史唯物觀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具體而辨證的分析。
例如姚雪垠的《李自成》中,對崇禎皇帝的描寫,既承認他是「真老虎」(如周後、田妃和他下棋時擔驚受怕,要想著法兒輸給他而又不能露骨地讓棋,因為她們知道惟有這樣,崇禎的心裡才認為有可能得到湖廣勝利的消息),又不否認他是「紙老虎」(如明軍敗仗,他甚至躲到太廟,在祖父萬曆皇帝的神主牌前痛哭自責)。
(2)作品中對涉及民俗學、工藝學、建築學等領域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刻畫,有不少作品對服飾、禮儀、建築物、工藝品、醫葯養生等各方面的描寫都達到了極其精細的程度。
例如凌力的《少年天子》對順治帝身邊的佟妃因誕下皇三子(後來的康熙皇帝)晉封為康妃後參加大典的禮儀、服飾的描寫堪稱是極為精細的,語言處處流露出康妃謹慎的性格。
(3)大場面的恢弘化,小場面的細致化,大開大合。
例如凌力的《夢斷關河》一書,西洋醫生亨利和上尉用槍決斗的場面(這是小場面),細致到舉槍、倒退步數,開槍動作,聲、光的描寫都很細致。
又例如凌力的《傾城傾國》一書,開頭的那場戰役(這是大場面),孔有德、耿仲明率軍與清兵浴血奮戰,多虧儒將孫元化帶部隊解圍的全過程就很傳神。
(4)作品不迴避矛盾,既保留了愛國主義的思想風貌,又基本避免了舊歷史小說的大漢族主義思想。
例如徐興業的《金甌缺》一書,除了歌頌北宋王朝主戰的李綱、馬擴等人,還注重把遼國的大將耶律大石作為英雄進行認真的描寫,表現了耶律大石英勇、果敢的性格特點。
(5)感情真摯,人物類型、性格復雜化,取材全面化,運用的創作手法與表現手法多樣化。
新時期歷史小說的取材不只局限於帝王將相,出現了描寫市井小民(《夢斷關河》)、秦淮風情(《白門柳》)、北方草原(《北方佳人》、《滿都海皇後》)、落魄八旗(《採桑子》)、知識分子心靈經歷(《草堂春秋》)等題材的作品,這些都是全新的開拓。具體作品就很多了,書店裡隨手一拿都一大堆。
新時期歷史小說不局限於單一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既注重言行描寫也注重心理刻畫。例如《北方佳人》中,薩木兒公主對烏蘭布根牧場遭到血洗後心中的恐怖與不安,就是很典型的靜態心理描寫,又例如《星星草》中對捻軍將領張宗禹結局的設計,就有理想化的浪漫主義成分在裡面。
新時期歷史小說的特點如果要寫成論文的話,就不是本問涉及的內容了,相信有更專業的人比我寫得更好。
Ⅳ 請教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及特點等問題
我國的小說源遠流長。「小說」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我國小說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勞動人民的口頭傳說與遠古神話。這部分遺產主要記載和保存在《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先秦兩漢時期,「小說」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種文學體裁。到了魏晉以後,別具風格的所謂「志怪」、「志人」小說的大量產生,使我國的早期小說出現了一個較為繁盛的時期,如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這時的小說,因為是「志」,即搜集記錄下來的,還算不上創作,所以人們把它同歷史歸於一類。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是唐代以後的事。唐代經濟文化發達,文人思想比較活躍,於是產生了依照傳說創作而成的傳奇小說。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隨之興起的是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明代出現了章回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出現了由文人模擬「話本」體制寫成的作品「擬話本」。馮夢龍編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屬擬話本小說。這以後再發展,便有了文人獨立的創作。這一時期出現的長篇小說《金瓶梅》,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清代的《紅樓夢》發揚了這個傳統,使中國古代的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Ⅳ 新時期小說有什麼特徵
新寫實小說、新體驗小說、新市民小說、新生代小鍵前說、新現實主義小說。
1、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是以描寫現實生活中平常瑣事為題材的小說,筆墨淡雅,缺少激動人心的故事。
新寫實小說之「新」,在於更新了傳統的「寫實」觀念,悖離了傳統現實主義的真實觀,改變了小說創作中對於「現實」的認識及反映方式。
方方的《風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恆的《伏羲伏羲》,劉震雲的《新兵連》、《單位》,葉兆言的《棗樹下的故事》、《狀元境》等,都曾被有些評論劃入「新寫實」小說。
2、新體驗小說
「新體驗小說」以其「非虛構性」、「親歷性」特徵突破了傳統的小說觀。思辨性、哲理性的鋒芒在主體的壓抑自控下更深地潛沒於耳聞目睹的花草蟲魚人生百態之中,生活與藝術的界限亦更難以梳理。
3、新市民小說
「新市民小說」中的「新市民」具有鮮明的特徵:
一是徹底告別傳統,空前強烈地追求世俗化生活和拜金主義;
二是情愛觀念令人詫異的變化。
「新市民小說」表現稿滲清了一種對現代城市既嚮往又恐懼的心態,表現出了一種「另類」的姿態。他們具有他們應有的存在價值,然而,其中某些消極、遁世乃至自甘墮落應引起讀者的注意。
4、新生代小說
新生代小說把中國文學現代性敘事中許多被壓抑、被省略、被遮蔽、被犧牲的敘事因素重新開發、呈現出來,這既使得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敘事變得更為豐滿、更為完整。
同時也使得中國文學在處理國家民族現代性、人的現代性與文化現代性的關系時不再那麼機械、呆板,而是具有了更為從容、更為理性的模式。
5、新現實主義小說喊信
新現實主義小說是在20世紀末社會轉型期這個特定歷史階段出現的,這就自然決定了它不同於以往的現實主義文學形態,有它獨特的現實品格。
從現實的社會境況和文學自身發展的角度看,它既是對以往現實主義文學現象的繼承和超越,也是對其他文學現象的糾正和批判。
Ⅵ 中國近代小說有什麼發展
中國小說創作領域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卻聞不到一點新鮮的氣息。據《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的著錄,從道光二十年(1840)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六十年間,作品依然是傳統型的。如人情小說《兒女英雄傳》《綉球緣》,神怪小說《升仙傳》《鬼神傳》,歷史小說《群英傑》《鐵冠圖》,公案小說《小五義》《彭公案》之類,與古代的小說沒有本質的區別。以前評價較高的以《官場現形記》為代表的譴責小說,在揭露社會黑暗方面確實很尖銳,但這裡面所謂的「揭露」有太多的虛誇,缺乏對人物的真實理解和同情,辭氣浮露,卻成為它的致命傷。值得重視的小說應數以妓女生活為中心兼及社會各色人物的《海上花列傳》,它以自然平實的文筆,描繪了在畸形的社會和畸形的生活處境中人性的變異狀態,善於從人物不動聲色的言談舉止中反映其微妙的心理,在若干方面具有現代小說的特色。只是它的情調過於灰暗,作為長篇小說來看,它的情節也過於瑣細。惟此之故,有的文學史家甚至把這一時期的小說說成是「趨向衰落以至倒退的狀態」。由此可見,在這一為史學家劃定的「近代史」范圍內產生出來的小說,確實並不具備「近代」的「精神」。
Ⅶ 中國現代文學分為那幾個時期,每個時期的特點是什麼
主要分三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文學背景。
第一時期是新中國成立前的,主要和戰爭有關,涉及到當時抗日救國的歷史背景,表達作者對美好新中國的嚮往。
二是新中國成立後,改革開放前這一時期,表達了對美好中國的歌頌,以及對人民勤勞的贊揚,是以歌頌為主的。
三是改革開放後,人們對外界有了新的認識,世界變化日新月異,科技高速發展,表達了對時代進步的喜悅之情。
Ⅷ 中國現代文學的特點
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的基本特徵:強調文學的啟蒙使命,凸現現代「人」的意識。
(1)「五四」文學中的人的意識:以現代個性意識為中心的人的主體意識。「五四」的個性主義是與人道主義相輔相成的,並不走向極端,往往以個人主義、
個性主義為人道主義的基礎。周作人:「我所說的人道主義,並非世間所謂『悲天憫人』或『博施濟眾』的慈善主義,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這理由
是,第一,人在人類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樹木。森林盛了,各樹也都茂盛。但要森林盛,卻仍非靠各樹各自茂盛不可。第二,個人愛人類,就只為人類中有了我,
與我相關的緣故。墨子說,『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中』,便是最透澈的話。……所以我所說的人道主義,是從個人做起。要講人道,愛人類,便須先使自己有人的
資格,佔得人的資格。耶穌說『愛鄰如己』。如不先知自愛,怎能『如己』地愛別人呢?」(1918年《人的文學》,《藝術與生活》)「個性是個人唯一的所
有,而又與人類有根本的共同處。」(1921年《個性的文學》,《談龍集》)
(2)「五四」所反對的文學觀念:a.「文以載道」的文學觀念;b.游戲的文學觀念。
(3)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特徵與西方現代性特徵的比較:同是啟蒙,但是西方人的解放是把人從神權中解放出來,但在「五四」文學中人的解放是把人從封建倫理道德中解放出來。
康德的啟蒙概念:「啟蒙就是人擺脫自己造成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沒有別人的引導就不會運用自己的理智。這種不成熟是自己造成的。」(《對問題的回答:何為啟蒙?》)
Ⅸ 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特徵:
1,首先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窮則思變的結果。
2,其次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
3,外國文學,文化的巨大影響。
基本介紹: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Ⅹ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蕭鼎、我吃西紅柿、血紅、夢入神機等,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八小玲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