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類小說叫桃李劫
⑴ 袁牧之的代表作品有什麼
代表作品:《風雲兒女》;《生死同心》;《馬路天使》
1927年,正在上海上大學的袁牧之,開始參加戲劇的革新運動,成為辛酉劇社的主要演員。他主演了俄國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和日本武者小路篤實的《桃敏銀花源》。袁牧之對人物精密的設計和構思以及造型的逼真,都是表現派藝術中的精華。在他創造的眾多角色中,對人物的神態刻畫尤為突出,故有「千面人」的稱譽。
1930年,袁牧之放棄大學學習,投身於左翼戲劇事業,曾主演洪深編劇的《五奎橋》、蘇聯劇作家特列季亞科夫編劇的《怒吼吧陸鏈!中國》、田漢編劇的《回春之曲》等劇目。他在實踐中重視藝術總結,著有《牧之隨筆》、《戲劇化裝術》、《兩個角色的戲》和《演劇漫談》等書。1934年8月至1935年4月,曾編輯過《中華日報》的《戲》周刊36期。他主張演員表演時應「脫了自己而變成
《馬路天使》
劇中的角色」。他提倡通過外形技術來摹擬角色精神生活,並嘗試過許多鑽研角色和體現角色的方法,為當時的表演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
袁牧之橋悉宴1934年在上海加入電影製片公司。後編寫、主演了《桃李劫》,主演了《風雲兒女》、《生死同心》,編導了《馬路天使》、《都市風光》等影片,都獲得了成功。
⑵ 袁牧之的演藝經歷
1927年,正在上海上大學的袁牧之,開始參加戲劇的革新運動,成為辛酉劇社的主要演員。他主演了俄國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和日本武者小路篤實的《桃花源》。袁牧之對人物精密的設計和構思以及造型的逼真,都是表現派藝術中的精華。在他創造的眾多角色中,對人物的神態刻畫尤為突出,故有「千面人」的稱譽。
1934年,袁牧之編劇並主演的《桃李劫》,在當時引起很大的反響,成為左翼電影的經典,這也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有聲影片。
1935年他自編自導的《都市風光》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
1937年,他編導的《馬路天使》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部由趙丹、周璇主演的影片被認為是中國有聲電影藝術走向成熟的標志。80年代,義大利著名影評家達西拉奇驚嘆說:「《馬路天使》堪稱一個奇跡。它所體現的『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比義大利在戰後提出的要早得多。
袁牧之14歲時就參加了洪深組織的戲劇協社,為唯一小演員。18歲開始因在一些話劇中的出色表演而受到戲劇界的重視。後入東吳大學,演出《萬尼亞舅舅》等劇。
1930年,他在左翼戲劇運動的影響下,接受了進步思想。1934年,袁牧之加入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並主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桃李劫》,獲得了進步輿論的一沖啟兄致贊揚。
1930年,袁牧之放棄大學學習,投身於左翼戲劇事業,曾主演洪深編劇的《五奎橋》、蘇聯劇作家特列季亞科夫編劇的《怒吼吧!中國》、田漢編劇的《回春之曲》等劇目。他在實踐中重視藝術總結,著有《牧之隨筆》、《戲劇化裝術》、《兩個角色的戲》和《演劇漫談》等書。1934年8月至1935年4月,曾編輯過《中華日報》的《戲》周刊36期。他主張演員表演時應「脫了自己而變成劇中的角色」。他提倡通過外形技術來摹擬角色精神生活,並嘗試過許多鑽研角色和體現角色的方法,為當時的表演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
袁牧之1934年在上海加入電影製片公司。
1935年,繼《桃李劫》之後,袁牧之在影片《風雲兒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個由沉淪到覺醒,最後走上抗戰前線的青年--辛白華。同年10月,他又成功地編導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都市風光》。《都》片是一部暴露當時社會不景氣、大都市生活爾虞我詐以及小市民愚昧無知的影片。袁牧之把舞台技巧移到銀幕上來,為中國影壇創造了喜劇片的典型。這部影片是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也是袁牧之電影執導的處女作。他在片中扮演拉洋片老頭。
1936年,袁牧之轉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影片《生死同心》。在《生》片中,他一人兼飾兩個角色--愛國青年李濤和柳元傑。他們性格各異,形象鮮明,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贊賞。
1937年,袁牧之編導的《馬路天使》 ,更是膾炙人口。《馬》片通過對生活在社會底層人們的悲慘命運的真實描繪,深刻地揭露和尖銳地抨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袁牧之以新穎、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導演技巧,把悲劇內容和喜劇手法有機和諧地統一起來,使整個影片的風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雋永。
抗日戰爭爆發後,袁牧之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活動,並與宋之的、陳波兒、崔鬼等組織「上海救亡演劇隊」散襲第一隊,離開上海開赴抗日前線。他還參加著名抗戰話劇《保衛盧溝橋》的演出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袁牧之任話劇《保衛蘆溝橋》導演委員會成員。1938年,在漢口中國電影製片廠主演《八百壯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軍總政治部直屬的延安電影團負責創作領導工作,編導有大型歷史記錄片《延安與八路軍》。 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蘇聯考察、學旁兆習。1946年回國,繼續從事電影工作,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1938年,該隊來到武漢後,袁牧之主演了影片《八百壯士》中的團長謝晉元。不久,他受周恩來同志委派,參加根據地的電影籌建工作。同年秋,他前往延安,組建了「延安電影團」。在此後的大部分時間里,他曾深入陝甘寧邊區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拍攝紀錄片,並編導了解放區第一部大型歷史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 ,編寫了反映革命根據地新生活的舞台劇《延安三部曲》。
1940年,袁牧之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夏,他受黨的委派,赴蘇聯學習、考察。在此期間,他曾與蘇聯著名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共同拍攝過影片,同時他也曾獨立導演過紀錄影片。
1946年,袁牧之回國後,同夫人陳波兒一起赴東北組建東北電影製片廠,任廠長。生產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等。
1949年4月北平解放後,他奉命回京,組建全國電影領導機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並被任命為局長。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之後,又被選為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1954年以後,他因病長期離職修養。在病中,他仍堅持創作活動。
1978年6月30日,袁牧之在北京病逝,終年69歲。
⑶ 1937年由袁牧之執導趙丹周璇等人主演的電影是
1937年,由袁牧之執導,趙丹、周璇等人主演的電影是《馬路天使》。《馬路天使》是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該片以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為背景,講述了社會底層人民的敏塵遭遇以及歌女小紅與吹鼓手陳少平之間的愛情故事。
《馬路天使》片通過對生備畢活在社會底層人們的悲慘命運的真實描繪,深刻地揭露和尖銳地抨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袁牧之以新穎、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導演技巧,把悲劇內容和喜劇手法有機和諧地統一起來,使整個影片的風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雋永。
主要演員表如下:
1、趙丹飾陳少平
2、周璇飾小紅
3、魏鶴齡飾老王
4、趙慧深飾小雲
5、王吉亭飾琴師
6、柳金玉飾鴇母
7、馮志成飾古先生
8、陳毅亭飾寄生蟲
9、錢千里飾剃頭司務
10、唐巢父飾剃頭店老闆
(3)都市類小說叫桃李劫擴展閱讀:
袁牧之是中國人民電影事業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3歲到上海,開始在洪深組織的戲劇協社演戲。1934年,袁牧之編劇並主演的《桃李劫》,在當時引起很大的反響,這也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有聲影片。1935年他自編自導的《都市風光》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
1937年,袁牧之編導的《馬路天使》,更是膾炙人口,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部影片被認為是中國有聲電影藝術走向成熟的標志。80年代,義大利著名影評家達西拉奇驚嘆說:「《馬路天使》堪稱一個奇跡。它所體現的『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比義大利在戰後提出的要早得多。
1983年,《馬路天使》獲得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2005年,該片入選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評出的「百年百部最佳華語片」。
⑷ 袁牧之簡介
袁牧之(1909年3月3日-1978年6月30日),原名袁家萊,生於浙江寧波。受新戲劇運動的影響,童年時代的他最喜歡的游戲是學演文明戲,中國人民電影事業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3歲到上海,開始在洪深組織的戲劇協社演戲。
袁牧之1909年3月3日出生於浙江寧波,13歲就讀上海澄衷中學。
13歲時,袁牧之便參加了洪深組織的「辛酉劇社」,成為劇社惟一的小演員。由於或和年齡小,分配的角色戲不重,他在劇社裡什麼都干,還做過領座員。
1978年6月30日,由於中暑導致的高燒,袁牧之不幸與世長辭。當時他剛過完69歲的生日。
(4)都市類小說叫桃李劫擴展閱讀:
袁牧之(1909—1978)電影表演藝術家、編導、電影事業家,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他14歲時就參加了洪深組織的戲劇協社,18歲開始因在一些話劇中的出色表演而受到戲劇界的重視。
1930年,他在左翼戲劇運動的影響下,接受了進步思想。1934年,袁牧之加入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並主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桃李劫》,獲得了進步輿論的一致贊揚。
1935年,繼《桃李劫》之後,袁牧之在影片《風雲兒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個由沉淪到覺醒,最後走上抗戰前線的青年——辛白華。同年10月,他又成功地編導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都市風光》。
《都》片是一部暴露當時社會不景氣、大都市生活爾虞我詐以及小市民愚昧無知的影片。袁牧之把舞塌團知台技巧移到銀幕上來,為中國影壇創造了喜劇片的典型。這部影片是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也是袁牧之電影執導的處女作。他在片中扮演拉洋片老頭。
1936年,袁牧之轉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影片《生死同心》。在《生》片中,他一人兼飾兩個角色——愛國青年李濤和柳元傑。他們性格各異,形象鮮明,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贊賞。
1937年,袁牧之編導的《馬路天使》,更是膾炙人口。《馬》片通過對生活在社會底層人們的悲慘命運的真實描繪,深刻地團消揭露和尖銳地抨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
袁牧之以新穎、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導演技巧,把悲劇內容和喜劇手法有機和諧地統一起來,使整個影片的風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雋永。
⑸ 桃李劫的製作背景
「當時蔣介石正在江西圍剿中共蘇區,張石川在江西南昌拍攝有關記錄片,蔣介石對張石川說『聽說近來有許多過激分子,混入上海電影公司,利用電影來做他們的宣傳,如某某某等,是不是真有這樣的事情?你在上海,又是在電影界,當然是知道的,盡可以告訴我』。張石川當時的回答是『這情形也許是實在的,但是我們沒有真實的憑證,所以不能貿然指明,誰是誰不是。』蔣介石覺察到這種進步力量了,但是主要還是針對「左翼」電影而不是具體人。但當時的情況是『明星』、『聯華』、『藝華』已被國民黨監視住了,夏衍、田漢這些原來在各大電影公司做編劇顧問的紛紛退出來,一是體諒老闆的難處,另外也確實感覺要著手建立左翼影人自己的製片公司。」在美國學習過無線電機工程的司徒逸民、龔毓珂和馬德建三人以及司徒逸民的堂弟司徒慧敏組成的「電通電影器材製造公司」創建起來,他們用自己研製電影錄音機為《漁光曲》、《亂猛新女性》等片錄制了插曲,又准備在此基礎上將公司改組為「電通電影錄音服務公司」。朱天緯介紹說:「這個電影錄音公司相當於現在的上海電影技術廠一樣,偏重電影後期處理。左翼影人希望藉此成立製片公司,等於借原有的錄音廠辦新的電影製片廠。「電通」看似特殊實際,其實和各大電影公司的管理方式是一樣的,像陳波兒演《桃李劫》時也是要和『電通』簽協議的,當然在電影創作方式上還是有所不同。」
「電通」憑借自己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桃李劫》一炮打響,但是在製作過程中也遇到許多波折,對此朱天緯表示「當時遇到很多困難的情況是存在的,主要是這些導演和演員都是第一次獨立自主的做影片,可以說《桃李劫》是編劇袁牧之,導演應雲衛,主演陳波兒的共同的『處女作』。不過這樣一群進步影人,他們帶來的是國外最先進的藝術理論,並且讓這些理論指導實際創作,所以才最終使得《桃李劫》成為了按照有聲電影藝術規律拍電影的典範,插曲《畢業歌》對影片情緒上的把握也非常到位。」
「電通」的歷史只有一年,出品了各有創新的四部影片《桃李劫》、《風雲兒女》嘩弊橋、《自由神》、《都市風光》,由於進步電影引得當局的注意,使得銀行受到壓力不給貸款,「電通」被迫在1935年底結束業務,創作人員又轉入了「明星」、「聯華」等公司。「電通」的歷史雖不長,出品也不多,但是卻以卜鍵這不多的作品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