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派小說荒誕性
A. 簡要回答20世紀前期現代派文學著重表現哪些關系的扭曲和顛倒
答案:1、重視表現主觀世界(以本能為主導的復雜多變的內心,主觀感受中丑惡、荒誕的世界)、2、藝術表現(象徵、荒誕、意識流手法)3、藝術形式的創新。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上有以下特點:
藝術特徵的特點:1、象徵性。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外化。2、荒誕性。通過非理性的鎮搜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揉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荒誕形象具有特殊的概括力。3、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
B. 什麼叫荒誕手法
荒誕派文學,是西方二十世紀的後現代主義文學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戲劇創作。
它採用荒誕的手法,表現了世界與人類生存的荒誕性。荒誕派戲劇於五十年代初誕生於法國巴黎,隨後在歐美各國產生了廣泛影響,統治西方劇壇長達二十年之久,七十年代初走向衰落。
荒誕 (absurd )一詞由拉丁文(sars)( 耳聾 )演變而來 ,在衡禪哲學上指個人與生存環境脫節。荒誕派戲劇一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家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它拒絕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誕的生活,而主張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
(2)現代派小說荒誕性擴展閱讀:
七大特徵:
1、在關注和反映現實這一點上,荒誕文學運動是浪漫主義的慎攔友死敵(不再提供令人心曠神怡的麻醉劑,而是令人痛定思痛的苦酒),卻是現實主義的承繼者和突破者。
2、它關注的問題是一切現實中最現實的:人生和人所生存的世界。相對於現實主義,包括荒誕派在內的現代派文學的突破在於,對於人類社會的關注和表達更具有普遍性、整體性、精神性和前瞻性。
3、為了全方位地表達人生與世事的荒誕,文學的手段也是荒誕的——但這並不妨礙其主題的嚴肅和清醒。
4、「荒誕」作為藝術手段最突出的特點是:整體荒誕而細節真實。藝術手段上的誇張變形是極端化主題的需要,通過「陌生化」的手段抵達更本質的真實。正因為作品整體情節是荒誕的,細節真實才更要步步為營,每個人物都必須嚴守與自己在現實身份相符的生活邏輯,只有這樣才能揭示出生活本質的悖論情境。
5、在一部荒誕性作品中,象徵情境與故事情境必須是嚴格對應的,絕對不能為象徵主人寬槐公隨便安排一個背景環境。在對荒誕派文學的理解上,有一點是容易被人忽視的(尤其容易被中國作家忽視),就是在其令人戰栗的絕望背後的價值關懷。
6、荒誕文學運動是一場抗議運動,一場不合作運動,而其運動宗旨卻如加繆所說:「荒誕運動,反叛運動,凡此種種……其目的是同情……即是說,歸根到底,是愛。所以,我們在荒誕作品一團漆黑的世界背後,總能看到一個反抗絕望的英雄,或者一個痛苦掙扎的靈魂。
7、荒誕的圖景愈是荒誕絕倫愈是蘊含著一種理想主義的痛心疾首,一種天真而銳利的失望。
C. 如何評價現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
20世紀初主流文學是歐美現代派文學又稱現代主義文學,它包括後期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幾個重要文學流派。
20世紀初的西方社會已呈現城市化、工業化、機械化的面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產生了劇烈的改變。
人際關系: 孤獨感和無所依靠的心境是現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
社會關系的特徵: 「非人化」 過程,
文藝家與讀者關系的疏離
戰爭和革命
生產力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科學研究 的理論發現
非理性主義哲學
思想特徵
首先,現代主義具有強烈的文化批判傾向。
其次,現代主義文學突出地表現異化主題。這種異化主題,主要從自然與個人、社會與個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自我的關系4方面表現出來。
藝術特徵
首先,現代主義文學強調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具有主觀性和內傾性特徵。
其次,現代主義文學普遍運用象徵隱喻的神話模式,追求藝術的深度模式。
第三,現代主義文學提倡「以丑為美」、「反向詩學」,大量描寫丑的事物。
第四,現代主義文學熱衷於藝術技巧的革新與實驗,某些作家的創作具有形式主義傾向。
D. 現代派文學作品往往用荒誕的筆觸表現人生的苦悶和困惑 對嗎
對的,升並現在吵信跡派的無論是詩句還是文章亦或是一些經典的作品都是比較荒誕的,坦禪都是比較能夠表現人物的困惑和憂慮的。
E. 如何認識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荒誕 西方現代派文學
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荒誕。它的哲學思想基礎是過去三十年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的、以薩特和加繆為代表的一批人所倡導的存在主義。他們認為,人是孤立的,被投入一個陌生的宇宙中,失去了固有的真理、價值和意義。他們作品中所描寫的人生,是一種痛苦的、荒誕不經的存在。人生一開襪拍廳始就是虛無縹緲的,到結束時依然如故。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不合邏輯道理的極度誇張、變形,採用魔幻和寓言的形式,來表現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認為荒誕就是真實,就是本質,就是現實。於是以虛幻怪異的荒誕方法,將過去、現在與未來、客觀內容與主觀想像混淆在一起,以表現資本世界的荒謬、人生的痛苦以及人性的異化。荒誕文學運動是一場抗議運動,一場不合作運動,而其運動宗旨卻如加繆所說:「荒誕運動,反叛運動,凡此種種,其目的是同情。即是說,歸根到底,是愛。所以,我們在荒誕作品一團漆黑賀賀的世界背後,總能看到一告隱個反抗絕望的英雄,或者一個痛苦掙扎的靈魂。
F. 如何理解現代主義文學中的荒誕意識
現代主義文學的最突出特徵就是悔亮「荒誕」意識,這種哲學意義上的「荒誕」在現代主義作家的筆下表現為世界的不可理喻、自我的拿前耐異化與迷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關系。而「荒誕」並不是毫無意義的,相反它是對意義的追尋、是人清醒的標志、是衡量世消春界的尺度。
G. 荒誕派和超現實主義有什麼區別。
意識流,
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意識流」一詞是心理學詞彙,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意識流小說代表作
1.《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 法國
2.《牆上的斑點》(弗吉尼亞·伍爾芙)· 英國
3.《輪廓回暖》(多多)· 中國
荒誕派,
荒誕派文學,是西方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戲劇創作。毀源它採用荒誕的手法,表現了世界與人類生存的荒誕性。荒誕派戲劇於五十年代初誕生於法國巴黎,隨後在歐美各國產生了廣泛影響,統治西方劇壇長達二十年之久,七十年代初走向哀落。
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
阿達莫夫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1953)、《塔拉納教授》(1953)、《大小手術》絕者,
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1950)、《椅子》(1952),熱內的《女僕》(1947)、《陽台》(1956)、《黑人》(1958)
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是本世紀五十年代前後在拉丁美洲興盛起來的一種文學流派。它不是文學集團的產物,而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共同傾向,主要表現在小說領域,限於拉美地區。
屬於這一流派的著名作家和作品有:瓜地馬拉作家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的小說《總統先生》(1946),墨西哥的作家胡安,魯爾福的小說《佩德羅·帕拉莫》(1955),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1967),秘魯作家馬利奧·略薩的小說《城市與狗》(1962),等等。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源於達達主義,並且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它的主要特徵,是纖宏態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實主義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其代表作是勃勒東1928年發表的小說《娜佳》。20 年代末以後,運動內部發生分裂。1930年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第二宣言》,重申了運動的原則:反抗的絕對性、不順從的徹底性和對規章制度的破壞性。此後運動處於低潮,幾乎只剩下勃勒東一個人還在堅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美國時,他這種宣傳也沒有停止過。1946年勃勒東回法國後,繼續辦雜志,舉辦作品展覽會,發表廣播講話,又掀起過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浪潮,影響波及歐美許多國家,但其聲勢已遠不及20年代。
超現實主義存在的時間較長,這個流派頗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不少的現代派都受其理論影響並加以發展。
H. 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徵
①象徵性。現代派作品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著重表現難以直接描述的復雜多變的內心活動,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誕性。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糅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以戰後的計算機工業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把社會結構改組成一個龐大精密的機器,人成了由機器控制的動物。科學對世界和人的統治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殘酷無情,人再也沒有主體性可言。科學對人的壓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產生分裂,而「荒誕本質上是一種分裂」,當代人由於科學的異化而產生對世界和人的荒誕體驗。荒誕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概括力。
③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大量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表現人物意識「自然」流動狀態,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心理描寫的范圍,意識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動,表現那種紛亂飄忽的思緒和感觸,這種思緒和感觸還沒有經過嚴密的整理和組織,常常顯得鬆散零亂,缺乏條理,不合邏輯。
④意義的不確定性。由於該時期文學關注的社會准則問題長期陷入混亂,他們感到世界的意識只是部分的、暫時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總會有爭議,這樣的社會已不適宜於明確的定義,因而該時期文學更側重於探究那種混亂的多重復合意義。在藝術表現上他們常採用事實與虛構交織的拼湊、自相矛盾、不連續性、模糊性等方法來表現這個復雜多變、難於捉摸的世界。
I. 現代主義文學的荒誕派
1、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
2、荒誕派於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
3、荒誕派戲劇的特徵:荒誕、抽象的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在內容上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誕不經;在藝術手法上則打破了傳統的戲劇結構,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機械重復的戲劇運動和前言不達後語的枯燥語言來從總體上突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它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
4、法國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其獨幕話劇《禿頭歌女》的上演,標志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 1、英國品特
2、美國阿爾比
3、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4、法國阿達莫夫
5、法國熱奈
6、法國尤奈斯庫:《禿頭歌女》(1949,史密斯夫婦、馬丁夫婦)、《椅子》(1959)、《犀牛》(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