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繪畫小說
『壹』 《現代主義從波德萊爾到貝克特之後》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現代主義》([美] 彼得·蓋伊)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pLGx4zJCinMCmA0bBrAyAQ
書名:現代主義
作者:[美] 彼得·蓋伊
譯者:駱守怡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
頁數:465
內容簡介:
萌發於19世紀中期的現代主義運動是對傳統審美的全面反叛,小說、繪畫、詩歌、戲劇、音樂、舞蹈、建築、設計、電影,幾乎所有藝術形式皆在這場運動中被徹底顛覆。兩百多年來,現代主義余韻未消,當年的文化先鋒們仍深刻影響著我們今日的文化生活。
現代主義運動緣何而起?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魅蔽友力和能量?在這本關於現代主義的網路全書式著作中,彼得·蓋伊將「現代主義」這個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為一個個現代主義風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藝術史的經典作品,他以波德萊爾為這一波瀾壯闊的研究揭開序幕,追溯了現代主義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態出現於巴黎。隨後,馬爾克斯的小說、畢加索的繪畫、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蓋瑞的建築等輪番出場,蓋伊在書中將它們或相互比較,或相互融匯,以博學且風趣的筆觸為棚孝讀者呈現了一場異彩紛呈的盛會,而現代主義發展、壯大直至衰退的過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顯現。
作者簡介:
彼得·蓋伊(1923—2015),美國文化史家,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者。德裔猶太人,耶魯大學斯特林榮休教授,曾任紐約公共圖書館學者與作家中心主任。
蓋伊被認為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知識分子和史學家之一,一生著有超過25本著作,《伏爾泰的政治》《啟蒙時代》《魏瑪文化》《布爾喬亞經驗》等等作品奠定了他在同時代歷史學者中的重要地位。蓋伊的研究主題涉及中產階級、啟蒙運動等諸多社會文鏈並稿化史領域,其中,現代主義是他長久以來一直充滿濃厚興趣的議題。
『貳』 求現代主義作家及作品!!!
表現主義:
卡夫卡《變形記》
意識流:
伍爾芙《牆上的斑點》
普魯斯特搜悔余《追憶逝水年華》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
超現實主義:
阿拉貢《巴黎的鄉下人》
存在主義:
加繆《局外人》
薩特《惡心》、《存在與虛無》(世滾哲學著作)
荒誕派:
貝克特《等待戈多》
尤奈斯庫《禿頭歌女》
新小說派:
西蒙《風》
羅布—格里耶《前悉窺視者》
黑色幽默:
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
魔幻現實主義:
魯爾福《佩德羅•帕拉莫》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叄』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包括哪些流派
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流派:
(一)象徵主義文學:它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流行於法國,以詩歌和戲劇為主.1886年詩人莫雷亞斯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標志著象徵主義流派的誕生.一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上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象徵主義的特徵是: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主張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想像.
法國早期象徵主義的詩人鼻祖、及三主將:
1,波德萊爾:他於1857年發表的《惡之花》,是象徵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成為法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件令人矚目的大事. 2,馬拉美:1876年他的詩歌《牧神的午後》,在法國詩壇引起轟動.1896年,他被選為「詩人之王」,是法國象徵主義運動的領導人物. 3,魏爾倫:他的主要作品是《無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詩風明朗輕快,清新流暢,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讀者的喜愛. 4,蘭波:他15歲就擅長寫作拉丁文詩歌了,並掌握了法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格律.他的創作生涯雖短,但才華橫溢,他主要的詩集有《地獄的一季》、《彩圖集》.
後期象徵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1,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夢幻劇《青鳥》(1908),是他戲劇生涯的巔峰之作.青鳥象徵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獲得了191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2,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他的詩作《駛向拜占庭》,描繪了一個老人遠渡重洋去聖城拜占庭,追求永恆的精神生活的故事.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3,法國詩人瓦雷里:他的巔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濱墓園》(1926),詩的主旨是關於絕對靜止與人生交易的對立統一關系.開篇一句「這片平靜的房頂上有白鴿盪漾」,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4,奧地利詩人里爾克:他是象徵主義在德語文學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組詩《致奧爾弗斯十四行詩》和《杜伊諾哀歌》,奠定了他在現代詩壇上的大師地位,並對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盡管其風格晦澀難懂,但擴大了詩歌的藝術表現領域.
5,俄國詩人勃洛克:1918年發表長詩《十二個》,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自萊蒙托夫以後俄國最傑出的詩人.
6,美國詩人評論家龐德:他的鴻篇巨制、現代敘事詩《詩章》,加上他對其他作家的影響,以及多部的文學評論集,使他登上了現代主義文學大師的寶座.
7,英國詩人劇作家艾略特:他的詩作《荒原》(1922),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詩歌,它以悲劇的視角,展現了戰後歐洲文明的荒涼.另外他還有詩劇《大教堂兇殺案》,詩作《四個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二)表現主義文學:是一戰前後流行於歐美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它起源於德國,先從繪畫開始,後波及文學.尼采「重估一切」的極端主張,對德語世界的表現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提法最早出現於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飆》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繪畫評論,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
表現主義的特徵是: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及象徵和荒誕的手法.其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主張文學不應該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激情,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質,而對事物外在形態的精確描繪,毫無意義.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1,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歐洲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他的代表劇作是《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2,德國劇作家托勒和愷撒:前者的代表作是《轉變》.後者的代表作是《煤氣》三部曲.
3,捷克劇作家恰佩克:其代表作品是《萬能機器人》(1920).
4,美國劇作家奧尼爾:他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作,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安娜·克里斯蒂》(1920),《瓊斯皇帝》(1920),《毛猿》(1921),是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他是美國戲劇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作家,193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5,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他的小說大多表達世界荒誕、人性「異化」的主題,在西方現代文學發展中具有開拓性意義,是西方現代文學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國》(1914)、《城堡》(1922)、《訴訟》(1919)《變形記》(1912)等等.
(三)意識流文學: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它興起於上世紀20年代的英國,後波及到了歐美各國,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意識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它不是傳統小說那樣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編撰故事的.其情節之間的安排和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邏輯、或因果關系的限制,它可以隨意跳躍、多變、穿插,過去、現在、將來時序,交叉重疊,在前後的兩個場景之間,沒有時間、地點等方面的緊密邏輯聯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地循環往復,而形成的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意識流」的藝術技巧:
1,內心獨白: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地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寫作技巧.
2,內心分析: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做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地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
3,時間和空間蒙太奇: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復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
4,詩化和音樂化: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意識流小說家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運用了巴哈賦格曲的結構.
「意識流」文學著名的代表作家:
1,法國作家普魯斯特:他是意識流文學的開山鼻祖,因著名的作品《追憶逝水年華》,而在世界文學史上留名.他作品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地自然流動.
2,愛爾蘭作家喬伊斯:他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1922),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這一文學流派的巔峰.該作品中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3,美國作家福克納:他是「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也是美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以描寫錯亂意識著稱.代表作是一系列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小說,包括15個長篇和幾十個短篇.《喧嘩與騷動》(1929),是福克納最優秀的意識流作品,1949年,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4,英國作家伍爾芙:她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說往往富有詩意,在語言上更像詩體散文,富有唯美主義的情調.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燈塔去》《海浪》.
(四)超現實主義文學:它誕生於1924年的法國,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從1924年到上世紀60年代,歷經了半個世紀,擴及歐美24個國家.這一流派有明確的政治、社會和文學理論,以及一套實驗性的藝術方法,但情況極為復雜.作為一場廣泛的文藝運動的超現實主義思潮,盡管其影響極為廣泛,但就文學領域而言,實際成就僅局限於詩歌領域.
超現實主義者認為,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即由「夢幻與現實轉化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一物.為了在內容上描繪超現實,他們反對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甚至讓文學成為夢幻、潛意識、乃至精神錯亂的產物,並提出「自動寫作法」,作為表現上述內容的創作方法.強調夢幻、貶斥理性,成為其美學的重要標志.
(五)未來主義文學:是20世紀初興起於義大利的一個文學流派,是未來主義藝術在文學領域的體現,其文學的成就不如繪畫的成就高,也沒有如法國象徵主義文學和德國表現主義文學一樣,發展成國際性的文學運動,主要局限於義大利一國.在晚期,也波及鄰國法國,和剛剛成立不久的蘇聯.
創始人是義大利的馬利奈蒂,他1909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次年又發表了《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宣布其主張.在文學藝術的主題上,主張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的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藝術形式上,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主要的作家及其作品是:
1、俄國的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2、法國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六)意象派:是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洩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美國詩人龐德的《地鐵車站》,是典型的意象詩.
(七)隱逸派:是20世紀上半葉在義大利和西方頗有影響的詩歌流派之一,它產生於一戰後,30年代達到鼎盛.它以主觀唯心主義為理論基礎,主張藝術家避開嚴酷的現實,逃遁到個人的情感世界裡去.它的題材主要是描寫片斷的自然場景,抒發人的瞬間感受、幻想、和隱藏在內心的微妙情緒,表現人生的孤獨、憂郁和生活的邪惡.
在藝術上,隱逸派側重以奔放的想像,藉助獨特的隱喻和意象,來建立藝術形象,詩歌大多是自由體,講究韻律,追求詩歌的音樂性,強調詞的聲音、比詞的意義更富有表現主觀感覺的力量,力求挖掘詞語蘊含的感情色彩,而舍棄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義.隱逸派的代表作家是:
1,義大利詩人誇西莫多:作品是詩歌《消逝的笛音》,他於195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義大利詩人蒙塔萊:作品是詩集《烏骨賊》等,他於197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存在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文學現象,具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掃盪了西方人的一切價值觀念,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慘絕人寰的荒誕世界.這使得西方社會在信仰、價值觀念上發生了嚴重的危機、思想理論出現了真空狀態.在這個特定歷史時期具有濃郁哲學色彩的存在主義文學的出現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義方舟.存在主義告誡世人,上帝死後,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的,誰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時,存在主義又給人傳遞著一種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應超越荒誕外界,反抗荒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創造自己的本質.這種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並得到了許多人的共鳴.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的宣傳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義文學為其哲學的廣泛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國的薩特、阿貝爾·加繆(1913—1960)和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50年代崛起於現代拉丁美洲文壇、富有撼動世界的轟動效應的現代派文學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壇上有著廣泛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植根於拉美寡頭黑暗統治的現實生活中,融匯、吸納古印第安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與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有益經驗,將幻象與現實、神話與現實水乳交融,大膽借鑒象徵、寓意、意識流等西方現代派文學各種表現技巧、手法,以鮮明獨異的拉美地域色彩為特徵.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體裁上以小說為主.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於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從而創造出一種魔幻和現實融為一體、「魔幻」而不失其真實的獨特風格.因此,人們把這種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從本質上說,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魔幻,而是現實.「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現實」才是目的.
魔幻現實主義主要代表作品有:瓜地馬拉M.A.阿斯圖里亞斯的里亞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鐵爾的《這個世界的王國》、墨西哥作家J.J.魯爾福的《彼得羅·巴拉莫》、秘魯作家J.M.阿格達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生活.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筆下,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與傳統現實主義定義中的「現實」,有著根本的區別.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中所表現的是一種拉丁美洲充滿這餓光怪陸離、虛幻恍惚的現實,也就是卡彭鐵爾所說的「神奇現實」.在這種現實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覺和真實相混,神話和現實並存.
「黑色幽默」派
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對現代世界文學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品《第二十二條軍規》、《萬有引力之虹》、《煙草經紀人》和《第五號屠場》等「黑色幽 默」派影響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或稱疲憊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的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體.這一名稱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的.在英語中,形容詞「beat」一詞有「疲憊」或「潦倒」之意,而克魯亞克賦予其新的含義「歡騰」或「幸福」,和音樂中「節拍」的概念聯結在一起.
新小說派
「新小說」是20世紀50年代中葉出現在法國文壇的一個新的文學流派,他們的文藝觀和寫作方法迥然不同於巴爾扎克以來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具有「反小說」的傾向,是二戰後最具革命性的文學流派,在理論和創作兩方面都有建樹,當時公認為屬於「新小說」派的作家有:阿蘭·羅伯—戈里耶、娜塔莉婭·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奧利爾及瑪格麗特·杜拉絲等等.
1956年薩洛特發表了她的著名論文《懷疑的時代》,被視為「新小說」派的宣言.羅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發表了《未來小說的道路》、《自然、人道主義、悲劇》等論文,更明確闡述了新小說派的文藝觀點.
新小說派發展的兩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前的「受冷落」和其後長達三十多年的「熱鬧期」,至1985年克洛德·西蒙獲諾貝爾文學獎達到高峰.
荒誕派戲劇
荒誕派戲劇: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的反傳統戲劇流派.1950年法國劇作家尤奈斯庫的《禿頭歌女》問世,1953年貝克特又以劇作《等待戈多 》轟動法國舞台,1961年英國批評家艾思林發表《荒誕戲劇》一書,將這類作品作了理論上的概括,並予正式命名.此後,荒誕派戲劇達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階段.荒誕派戲劇家提倡純粹戲劇性、通過直喻把握世界,他們放棄了形象塑造與戲劇沖突,運用支離破碎的舞台直觀場景、奇特怪異的道具、顛三倒四的對話、混亂不堪的思維,表現現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達到一種抽象的荒誕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庫、貝克特等人
『肆』 現代主義文學--產生時間、地方,思想內容,藝術特徵,代表人物、作品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有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
(一)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
1、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徵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2、象徵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徵: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它發展了前期象徵主義的藝術特點,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3、代表作家:法國瓦雷里、德國里爾克、美國龐德、愛爾蘭葉芝和英國T·S·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國T·S·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國詩人瓦雷里:《海濱墓園》(1926),思索人生的意義,禮贊永不停息的宇宙運動,抒發超越死亡意識後的歡欣。哲理的沉思與新奇、富有象徵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韻和諧優美,意境深遠。
3、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4、梅特林克: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青鳥》(1908,蒂蒂爾、彌蒂爾、白麗倫),青鳥象徵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十二個》(長詩)
意象派(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
1、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洩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
2、代表人:美國的龐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隱逸派(象徵主義派生出來的另一個詩歌流派):
1、創始人:翁加雷蒂
2、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
(二)表現主義:
1、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20世紀初至30年代流行於歐美文學地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起源於德國,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
2、最早出現於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飈》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繪畫評論,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
3、表現主義的特徵: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徵和荒誕的手法。其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主張文學不應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激情,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質,對事物外在形態的精確描繪毫無意義。其詩歌情緒熾烈、雄辯,追求力度,抒情方式誇張,常採用濃縮的詩句。戲劇和小說常採用抽象的象徵手法表現深刻的哲理和主題。
4、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三)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2、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和英國的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詳細解說:
1、內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態,不加以條理化、邏輯化,作家退出小說,主觀干預較少,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
2、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在某對象上稍許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斷從前的思維過程而展開新的思緒。
3、主觀性、隨意性強,常打破時空限制,跳躍性較大,從心理結構組織流程,而傳統小說多在時空的推移中展開情節。
4、內容和題材上,傳統小說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識流小說中作家地位下降,讀者的參與性加強,不注意刻畫典型人物,憑借人物的意識來寫人,情節淡化。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四)超現實主義:
1、20年代興起於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1919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共產黨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反法西斯)、艾呂雅,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
2、他們認為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即由「夢幻與現實轉化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一物。在內容上為了描繪超現實,他們反對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推崇潛意識和夢,甚至讓文學成為夢幻、潛意識乃至精神錯亂的產物。強調夢幻、貶斥理性,成為其美學的重要標志。他們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自動寫作法」來作為表現上述內容的創作方法。
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布勒東《娜佳》、阿拉貢《巴黎的鄉下人》、艾呂雅詩歌《和平詠》、《溺水者》、蘇波
(五) 存在主義文學:
1、存在主義濫觴於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二戰後達到發展的頂峰。它是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
2、存在主義文學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產生,它是以文學的形式宣傳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其特徵是理性多於形象;核心是「存在先於本質」、「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選擇」,只有通過自由選擇尋找生存之路。
3、「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寫資本主義世界的荒誕性,另一方面表現人的不幸與毀滅,以及孤獨、失望、恐懼的思想情緒。
4、藝術上,第一: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於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運用表現手法,傳統的和現代的並用。
5、存在主義作家主要有法國薩特、法國加繆、波伏瓦、梅勒。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國加繆:《局外人》(1942)、《鼠疫》(1947,里厄醫生)
2、法國薩特:《惡心》(小說)、《自由之路》(小說)、《牆》(短篇小說集)、《死無葬生之地》(戲劇)、《蒼蠅》(戲劇)、《禁閉》(戲劇,表明「他人就是地獄」)、《必恭必敬的妓女》(戲劇)、《存在與虛無》(哲學著作)、《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哲學著作)
3、法國波伏瓦:《女客》、《第二性》
4、梅勒:《一場美國夢》
(六)荒誕派戲劇:
1、荒誕派戲劇是本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
2、荒誕派於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
3、荒誕派戲劇的特徵:荒誕、抽象的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在內容上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誕不經;在藝術手法上則打破了傳統的戲劇結構,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機械重復的戲劇運動和前言不達後語的枯燥語言來從總體上突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它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
4、法國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其獨幕話劇《禿頭歌女》的上演,標志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國品特
2、美國阿爾比
3、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4、法國阿達莫夫
5、法國熱奈
6、法國尤奈斯庫:《禿頭歌女》(1949,史密斯夫婦、馬丁夫婦)、《椅子》(1959)、《犀牛》(1958)
(七)新小說派:
1、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為二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2、他們認為世界是荒誕、虛無地和不真實的,傳統小說是對讀者的愚弄和欺騙,小說以描寫人物性格和情感為主的時代以及過去。反對傳統小說的傾向性,主張作家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新小說屏棄情節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斷。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
3、代表人物有阿蘭·羅布-格里耶、米歇爾·布托爾 、娜塔麗·薩洛特 、克洛德·西蒙、杜拉斯。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
2、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佛蘭德公路》
3、法國羅布—格里耶:《窺視者》:獲法國1995年的「評論家獎」,《橡皮》(1953,杜邦、格里納達端、瓦拉斯,寫政治謀殺案)
(八)黑色幽默: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由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的一個《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的文學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得嘲諷態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為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西方評論家把它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藝術特徵:
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是其中心內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即所謂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趨於分裂,成為帶有悲喜劇雙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們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通過暗示、烘托、對比、象徵形式表現撲朔迷離的情節。打破理性化的時間順序,加速節奏的跳躍,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筆法富有反諷意味,語言經常打破一般語法規則和固有的詞語搭配習慣。
具有寓意性。
4、美國海勒,被認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還有馮納古特、品欽、巴思、巴塞爾姆、法國維昂。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美國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
2、馮納古特:代表作《第五號屠場》、《貓的搖籃》(1963,博克儂、麥克凱布)
3、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九)魔幻現實主義:
1、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發端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後成為拉美小說創作的主流。它的興起被稱為「拉美文學的爆炸」。代表人物有瓜地馬拉的阿斯圖里亞斯、古巴的卡彭鐵爾、墨西哥的魯爾弗和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
2、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魔幻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藝術上則在現實描繪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現於小說情節中,時序關系常被打亂,敘述富於跳躍性,有時場面帶有象徵色彩,顯示出鮮明的地獄和民族特點。它堪稱是「移植」和「尋根」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它既是對現實的深刻開掘,又是對歷史的嚴肅反思;既有對本大陸傳統文化的尋本探源,又有對歐美現代主義的廣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現實主義」這一術語的人是委內瑞拉作家:彼特里。
3、真正成熟的標志是墨西哥作家魯爾福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
4、本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魔幻現實主義形成熱潮,以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墨西哥魯爾福:《佩德羅·帕拉莫》(1955)
(十)未來主義:
1、是現代西方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流派,20世紀初興起於義大利,創始人義大利的馬利奈蒂1909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表的《未來主義宣言》宣告誕生,次年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宣布其主張。認為20世紀的飛速發展,使世界根本改觀,機器與技術、速度與競爭成為時代主要特徵,未來主義應具有現代感覺,歌頌進取性的運動和機器文明,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認為既往的文化都已腐朽,無法適應當今的時代,提出摒棄全部文化遺產,不滿現存秩序。
2、文學藝術的主題上: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的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
3、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俄國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2、法國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十一)達達主義:
1、現代西方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於瑞士,1915年來自羅馬尼亞的法國詩人斯當·查拉為首的藝術小集體,在蘇黎世的咖啡館里以隨手翻到的詞語「達達」命名,即是指純粹出於偶然,沒有任何意義,什麼也不是。
2、對文化傳統、現實生活、藝術規律採取極端反叛的態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青年一代中的一部分人的苦悶心理和尋找出路的狀態。
2、代表作家:布雷東、蘇波等。
(十二)「垮掉的一代」:
是二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作家多為男女青年,他們以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著稱。用同性戀、爵士樂、吸毒酗酒等來逃避現實並向體面的社會和美國傳統價值觀念挑戰,提出「沉淪就是解放」和縱欲享樂合法的結論,他們用怪僻的內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淪的所謂「脫俗」態度來表示對體面社會的不滿,來對社會進行病態的反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傑克·凱魯阿克:《小城鎮與大都會》
2、金斯堡:《嚎叫》
『伍』 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異同
現實主義
19世紀法國的一種社會思潮,也是一種美術思潮。法國現實主義美術起於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之後,既指藝術的創作方法,也指藝術的寫實手法。「現實」一詞出於拉丁文,意謂真實、實在。一般說來,現實主義是指那種「如實」描繪現實可觸世界的藝術形式,有時又稱「寫實主義」。
現實主義在題材上拋棄了新古典主義的神話傳說與古代英雄人物、浪漫主義的中世紀傳奇、異國情調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把眼光指向現實生活,拓展了藝術創作的題材范圍。
在藝術表現上,它重視自然美和真實美,以追求寫實手法為特點,如實地描繪大自然和反映現實生活,倡導對社會生活的評價,對普通人生活的關切,對大自然的親切描繪。
現實主義始於19世紀30至40年代的巴比松畫派,得名於19世紀50年代的庫爾貝畫展,以客觀性和典型性為基本特徵,法國的現實主義迅速影響到荷蘭、英國、德國、比利時、奧地利、義大利、俄國、美國等國。從繪畫史著眼,寫實主義還「派生出了印象主義和自然主義,間接影響了象徵主義,直接發展成世紀末思潮和超現實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和諸形式流派的總源頭」。
現代主義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國的印象主義。19世紀80年代,法國的後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畫家們提出的「藝術語言自身的獨立價值」、「繪畫不作自然的仆從」、「繪畫擺脫對文學、歷史的依賴」、「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是現代主義美術體系的理論基礎,所以,法國後印象主義畫家P.塞尚這位在作品中追求繪畫語言的幾何結構和形體美感的畫家,被人們稱作「現代繪畫之父」。
現實主義是現代主義的原本,是建立在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的基礎之上的,對客觀事物的提煉加工。現實主義更忠實於表現事物本體,而現代主義更多的是對事物的提煉。現實主義是事物的再現,而現代主義賦予了事物更多的個人情感色彩和符號象徵意義。不論現實主義還是現代主義都是表現社會群體情感,並發出自己的吶喊。都具有濃重的人性表達意向。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產物,是1890年-1950年間流行於歐美各國的一個國際藝術思潮。
一、現代主義誕生的背景
在社會上,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蘇聯社會主義誕生的影響,因而歐洲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產生了懷疑心態。在科技因素上,受到牛頓力學體系瓦解的影響,動搖了歐洲知識分子的宇宙觀。在文化哲學因素上,尼采提出「重估一切價值」、「上帝死了」,使畢老歐洲知識分子對古典哲學重新思考。
由此可以租飢看出,當時的大背景下,歐洲的知識分子很難不去懷疑和否定傳統。
二、現代主義文學誕生的背景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現代主義出現之前,歐洲文學有兩大傳統文學流派,一是現實主義,一是浪漫主義。
現代主義可以看做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轉變後形成的。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是對傳統浪漫主義的轉變,其代表作有很著名的《道林格雷的畫像》,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可以說走向一個極端,完全沉浸在象牙塔之中。
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是對現實主義的轉變,其中的代表作有很著名的莫泊桑的《羊脂球》,其文學創作的特點是:a.用生物學的觀點寫人。b.描寫的繁瑣性,醉心於對偶然現象的瑣碎的描寫。c.鼓吹無思想性。提倡要向實驗科學家那樣純客觀地記錄弊數返事實,排斥創作的主體性。自然主義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這是傳統文學向現代主義文學轉變的開端。
三、現代主義文學的流派
1.象徵主義。
意象派詩歌。這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它發展了前期象徵主義的藝術特點,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代表作家有龐德、艾略特。代表作品就是很著名的艾略特的《荒原》,還有那篇很多人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的龐德的《地鐵車站》:
在地鐵站
人潮中這些面容的忽現
濕巴巴的黑樹丫上的花瓣
2.表現主義。
什麼是「表現」?要理解這個看似簡單的詞需要知道一個文學傳統。
就是文學本質中的「表現論」和「再現論」的爭論。
「再現論」認為文藝是客觀現實的再現。文學作品應該做的是去模仿世界,不注重對人情感的表達,大部分的「再現論」觀點的支持者都是理性主義者,比如柏拉圖。
「表現論」認為文藝是作家心靈的表現。文學作品應該去表達人的感情和思想,不注重對現實的描寫。大部分的「表現論」觀點的支持者都是非理性主義者, 比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性心理學,克羅齊的直覺主義。
因此,我們從以上的論述可以大概猜出來,這個20世紀出現的表現主義,應該追求的是對於人情感、精神的表達。認為文學不應當去客觀地記錄現實,而應當去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因此在作品上的特點就是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大量的變形和抽象化,時空錯雜。代表作就是卡夫卡的《城堡》《變形記》。
《變形記》就是寫主人公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整部小說就是主人公從這個「甲蟲」的視角去看待格里高爾一家人以及整個資本社會。卡夫卡在這里對生活進行了抽象和變形,給讀者一種不真實但卻深刻的印象。卡夫卡的作品沒有明確提出什麼主題,不同的讀者因此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其表現的是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有的人認為這是表現資本社會對人的異化。但總的來說,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大量的變形和抽象化,這是表現主義文學的特點。
3.意識流小說
這是很著名的,恐怕是人盡皆知的現代小說流派。很多人認為其來源於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學說,但其實不完全對,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學說只是其一個理論來源,其還有一個不能被忽視的來源是柏格森的「生命—直覺主義」,這個學說認為理智都是不靠譜的,無法認識宇宙的本質的。人只有通過一種內在的體驗,一種神秘的直覺方可把握這個世界。
而意識流小說則秉承了這個主張。具體來說,意識流小說描寫的是主觀的心理現實而不是客觀的社會現實,因此多描寫人的意識活動。喜歡打破時空的秩序和區別。喜歡自由聯想,認為小說中主人公的意識流越是自由的,其小說越能顯示出意識表現和深層含義。不喜歡理性地去分析事物,而愛用非理性、非邏輯的思維方式。下面這個伍爾芙的《牆上的斑點》非常具有典型意義:
小說描寫主人公在一個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間,抬頭看見牆上的斑點,由此引發意識的飄逸流動,產生一系列幻覺和遐想。主人公一會由斑點聯想到釘痕、掛肖像的前任房客;一會從對斑點的疑惑聯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準確性和人類的無知;一會從猜測斑點是一個凸出的圓形聯想到一座古象,進而想到憂傷、白骨和考古…最後發現牆上的斑點不過是一隻蝸牛。
4.存在主義文學
不少人喜歡把存在主義劃分到後現代,但我覺得存在主義文學無論從本質上,還是其發展的時間上,它都應當毫無疑問地屬於現代文學。有人甚至寫文章論述了存在主義文學為何是現代主義文學(薩特與存在主義文學是後現代主義嗎?――中國文學網)
存在主義文學的核心是存在主義的「存在先於本質」「世界是荒謬的,人是痛苦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選擇」。
「存在先於本質」 意味著,生活本身是無意義的,人一生下來也並沒有本質,人只有活著,經歷了生活,才自己決定了自己的本質。因此,人是自由的人。正因為人生沒有意義,所以人可以為自己選擇意義。正因為人並不是一出生就被定義,所以人可以選擇自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因此存在主義文學多從主人公所處的「不自由」的環境中去表現人的「自由」,從「荒謬」「痛苦」的世界中,去寫主人公的選擇。
代表作有加繆的《局外人》。
四、小結
從上述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出現代主義有以下特點:
1.不再追求對社會現實的描繪,描繪的多為心理現實,基本上屬於文學「表現論」
2.採用的多為非線性敘事
3.普遍運用象徵隱喻
4.更注重人的主體性,有深厚的人道主義思想
5.對於一般人來說,現代主義小說很難讀懂
6.在繼承傳統文學的基礎上進行反叛,但是反叛意味還沒有那麼明顯
後現代主義
一、「後現代主義」的定義
後現代的定義非常之模糊,不同的人對於不同的後現代主義的表述都不一樣,因此也形成了非常多大相徑庭的「後現代主義」概念。
哈貝馬斯認為後現代主義產生於二戰以後,是一股反現代性的思潮,但現代性發展的尚不充分,後現代主義登上歷史舞台的時機尚未成熟,應該對後現代主義加以抵抗。
傑姆遜認為後現代主義是晚期資本主義的表徵,標志著對現代主義深度模式的徹底反叛,興起時間應該是50年代,與消費的資本主義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貝爾認為後現代主義是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而興起的,是社會形態在文化領域的反映,因此後現代主義產生於60年代。
和通常意義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後現代主義文學既不是指稱一個具體的作家或批評家的群體,也不存在被廣泛認同的綱領和宣言。不僅如此,後現代文化是一種沒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寬容各種不同的標准,主張「持續開發各種差異並為維護差異性的聲譽而努力」。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後現代主義文學內部分支流派眾多,各種思潮雜蕪,很多後現代作家和批評家的自我理論體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處。
二、後現代主義文學的流派
公認的,以下幾個流派是屬於後現代主義的。
1.垮掉的一代。(新好萊塢電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是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人,對社會公認的一切價值都抱有背道而馳的態度,往往以頹廢、墮落、犯罪、縱欲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是戰後美國本土產生的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流派。
「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們創作的作品通常廣受爭議,原因是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傳統創作的常規,結構和形式上也往往雜亂無章,語言粗糙甚至粗鄙。代表作是克魯亞克的《在路上》。寫的是一群學生開車橫穿美國,一路狂喝濫飲,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縱,在經過精疲力竭的漫長放盪後,開始篤信東方禪宗,感悟到生命的意義。
2.黑色幽默文學
緣於美國中小資產階級出於對共產主義革命的先天恐懼心理,在無所適從的社會背景下,於是產生了對現實採取嘲笑抨擊,揭露和諷刺,幻想和否定結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這個流派有一個很著名的代表作,是海勒的《第22條軍規》。作者在小說中摒棄了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使整個作品沒有一條完整的情節發展線索,也沒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滿著混亂,喧鬧,瘋狂的氣氛。但作者同時強調的是一種「嚴肅的荒誕」,在作品中諷刺了他眼中的美國社會只服從「第22條軍規」的荒誕邏輯。
3.魔幻現實主義文學
魔幻現實主義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
代表作就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電影《地下》
要注意的是,魔幻現實主義通常是興起於一些壓迫、獨裁或集權社會里,可能表現了對於這樣一個高度危險的政治現實的一種調適。另一方面,魔幻寫實也超越了這些社會限制。
不同於科幻和奇幻文學的是,魔幻現實主義會將它的世界描寫得荒誕古怪、反復無常,而嚴謹的科幻文學則是受限於物理學法則,或者像奇幻文學會有固定的規則在裡面(比如說,你必須將一枚戒指丟入火山中,或沒有男人能殺得了某位騎士)。
舉例來說,許多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在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對真實世界的一種報道紀錄,然而仔細去審視的話,就會發現它們帶有一些報道技巧所無法解釋的非真實性和神秘面在裡面。魔幻現實主義並不是一種運動或學派,而是一種寫作風格。它和超現實主義並沒有正式的關連。
三、小結
從上述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後現代主義有以下特點:
a.很多人認為後現代主義比現代主義更難讀,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第22條軍規》出版20年的發行量是150萬冊,這是一個證據。像是《在路上》《百年孤獨》這些作品,雖然比起現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文學在語言表達和手法上沒那麼直接,但遠不至於讀不懂。
b.後現代文學更具有現實針對性,政治色彩更明顯
c.後現代主義文學對於對文化的批判更加猛烈
『陸』 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有哪些
《堂吉訶德》、《追憶似水年華》、《情感教育》、《尤利西斯》、《瓊斯皇》等。
1、《堂吉訶德》
《唐·吉訶德》(又譯作《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長篇反騎士小說。
故事發生時,騎士早已絕跡一個多世紀,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諾(唐·吉訶德原名)卻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唐·吉訶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區的守護者)。
拉著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遊走天下,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但最終從夢幻中蘇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
文學評論家稱《唐·吉訶德》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2、《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又譯為《追尋逝去的時光》)是20世紀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創作的長篇小說,先後出版於1913—1927年間。
這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七大卷,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
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只有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
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著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該小說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心靈追索描寫、宏大的結構、細膩的人物刻畫以及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並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
3、《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法國小說家居斯塔夫·福樓拜創作的長篇小說。該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走向精神幻滅的人物形象弗雷德里克·莫羅。
弗雷德里克的悲慘人生經歷也表明了虛無主義所帶來的危害。弗雷德里克產生精神幻滅的原因是沉湎在失戀的世界當中,他最終發現自己戀慕的只是逝去的自我。
主人公弗雷德里克所產生的精神幻念,實際上也是很多年輕人可能曾經迷茫和失落的真實寫照,至今在真實的世界裡仍然存在。幻滅是一種成長,但是幻滅太遲,結局就如同弗雷德里克一般,陷入到無邊的痛苦之中。
因此,對待內心世界的幻想,讓人們自己真正感受世界的真實與虛偽,才是真正理解人生的方式。這也是福樓拜通過主人公弗雷德里克的人生悲劇所闡發的一個重要的思考,對於人性的弱點是一種深刻的批判。
4、《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22年。
該小說講述的是青年詩人斯蒂芬尋找一個精神上象徵性的父親和布盧姆尋找一個兒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經有了一個生理上的父親西蒙·迪達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當成肉體上的父親,他認為自己有能力變得成熟,也可以成為一名父親。
然而,由於父親西蒙·迪達勒斯的批評和缺乏理解並沒有成功。因此斯蒂芬所尋找的父親只能是一個象徵性的父親,這個父親可以允許斯蒂芬自己也成為一名父親。
布盧姆尋找兒子從很大程度上講則是因為他需要一個後代來鞏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續香火。由此可見,斯蒂芬和布盧姆兩人都希望通過尋求為父之道來鞏固他們各自的身份。
喬伊斯通過描述一天內發生的單一事件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人類社會的縮影,通過對一個人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變化的細致刻畫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悲與喜,英雄與懦夫的共存以及宏偉與沉悶的同現。
5、《瓊斯皇》
《瓊斯皇》(The Emperor Jones)是美國現代著名戲劇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代表作之一,於1920年首演,作品首次為劇作家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和觀眾。
該劇是奧尼爾以表現主義手法創作的第一部作品, 它的問世不僅開創了美國表現主義戲劇創作的先河, 也奠定了奧尼爾在美國戲劇界乃至世界文壇上的傑出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現代主義文學
『柒』 現代主義美術的主要流派名稱,特點及代表人物用表格畫出
表現主義: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歐美文學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音樂、詩歌、戲劇、小說、電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德國成為表現主義的中心,到20年代,影響遍及捷、俄、美和北歐諸國,成為一種風靡世界的藝術流派。表現主義一詞最早出現於1901年,它是當時巴黎舉的瑪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的一組油畫的總題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區別。1905年,在德國的德累斯頓由3個年輕的大學生組成了第一個表現主義社團「橋」社。1911年,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飆》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繪畫評論,首次運用了「表現主義」這一術語,並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從而點明了這一流派最基本的藝術特徵。同年在慕尼黑又出現了第二個表現主義社團「藍騎士」社。此後,表現主義進入德國文學界,並涌現了一批很有影響的作家。表現主義小說的傑出代表是奧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表現主義戲劇的代表是尤金·奧尼爾(1888—1953)。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它以象徵暗示、內模並襲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20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40年代後,純粹的意識流小說已不復存在,但意識流小說所錘煉的各種技巧,對此後崛起的現代主義諸流派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英國的伍爾夫、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納等。存在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濫觴於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達到發展的巔峰。它是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存在主義作家主要有薩特、加繆、波伏瓦、海勒等。荒誕派戲劇: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蔽茄個反傳統的戲劇流派。它沒有完整連貫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旦兄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阿達莫夫(1908—1970)、讓·日奈(1910年生)、品特(1930年生)、愛德華·阿爾比(1928年生)、貝克特(1906—1989)是荒誕戲劇的代表作家。魔幻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20世紀中期,拉美小說的創作,無論思想內容、藝術技巧,還是結構形式,都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作家們不再刻意模仿歐洲的某種流派,拘泥過去某種固定的文學模式,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拉美大陸的現實。拉丁美洲自然環境優美,資源豐富,地域遼闊,然而經濟不發達,政治腐敗,教育落後,人民還處於貧困之中。同歐洲和北美相比較,拉美作家的思想感情及民族自尊心受到深深的刺激,他們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與侵略,軍事獨裁統治,反動落後的大庄園制和充斥城鄉的貧困、愚昧,是阻礙拉美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他們通過小說這種文學形式來表達他們的這種認識,揭露拉美的現實,啟迪人民的覺悟。他們認為小說創作在觀念、表現手法和結構形式上必須來一次革命;要表現瑰麗多姿的拉美大自然和充滿矛盾與沖突的社會現實,就必須認真發掘本大陸、本民族的傳統意識、神話傳統、民間故事、宗教習俗等一切可以表現民族意識的內容和形式,創立全新的拉美式的小說。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志。
『捌』 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品
魯迅:「我疑心將來的黃金世界裡,也會有將叛徒處死刑。」魯迅對這個社會的洞察力透徹到可怕。今天讀魯迅,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社會里的種種現象魯迅的書里早就都寫了。魯迅一生創作最多的是雜文,不過畢竟雜文是應時而作,現在理解起來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困難。魯迅的詩成就很高,不管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魯迅的現代散文詩集叫《野草》,比較晦澀難懂,建議最後閱讀。我覺得最值得讀得是魯迅的小說,魯迅的小說並不多,只有三十多篇,且都是中短篇,只讀情節的話一個半天就能讀完,理解卻需要一生。如果只打算讀幾篇的話,我推薦《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值得一提的是《故事新編》,以前人們不太重視,不過的今天對其評價越來越高。
茅盾:今天中國最權威的文學獎,叫「茅盾文學獎」,這個獎有一個小問題,就是只評選長篇小說。茅盾的一生都和政治密不可分,對於一個作家來說,真得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個人覺得茅盾最優秀的作品是《春蠶》,至於《子夜》,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不過不得不說,當時在長篇小說的技巧運用上還有很多不足,今天讀起來多少還是有些無趣。我覺得讀這部作品最大的意義在於教人怎麼把一部模式化的作品寫得好看。
『玖』 簡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產生根源及歷史地位
現代主義文學
主要內容:象徵主義 表現主義 意識流小說 存在主義 荒誕派戲劇 黑色幽默
現代主義文學
它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西方國家出現的全面否定傳統文學的審美價值和經驗,進行新的思想探索和藝術創新的各種文學流派的總稱。(一般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等流派稱為後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涉及繪畫、音樂、戲劇、電影等藝術領域,是20世紀具有代表性的文藝思潮。
現代主義文學的形成:
1. 西方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
2. 西方現代非理性哲學和現代心理學結合的產物;(叔本化的唯意志論、尼採的權力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弗洛伊德的潛意識論)
3. 西方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思想特徵;強烈的文化批判傾向;
突出的表現異化主題:
1. 自然與人的關系的異化,主要是物質世界對人的異化,表現了物質和精神的對立;
2. 社會與人的關系的異化,主要指社會對個體的人的異化,表現出整體的人與個體的人的對立;
3. 人和人關系的異化,即他人對個人的異化,表現人與人之間的對立;
4. 人與自我的關系的異化,主要指人的個性的異化,自我的消失,個人對自我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懷疑。
藝術特徵
1. 強調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具有主觀性和內傾性特徵;
2. 普遍運用象徵隱喻的神話模式,追求藝術的深度模式;
3. 提倡「以丑為美」,「反向詩學」,大量描寫丑的事物;
4. 技巧上熱衷於革新和實驗,具有形式主義傾向。
『拾』 什麼是現代主義繪畫
現代主義繪畫:
現代主義繪畫是指20世紀以來,在歐美各國相繼出現的、 與西方傳統美術截然不同的美術流派的總稱。各種流派 名目繁多,其中較為顯著的有野獸派、表現派、立體派、 超現實主義、未來派、抽象派等等。這些流派不斷交替 更迭,呈現出種種復雜而又光怪陸離的現象。它們在藝 術形式和表現手段上碰知標新立異,以致從根本上否定西方 繪畫的寫實傳統,強調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以象徵、 變形笑喚消或抽象符號來折射、隱喻、暗含外部世界,表現悲觀、 扭曲、失落的思想或狂熱、煩躁、激動的情緒。這一切都 是西方現代社會與現代精神生活的藝術寫照。 題記:其實我對現代主鏈首義概念沒有一點的影像。 通過這次討論希望能或得一些東西 一 野獸主義 二十世紀繪畫的第一聲春雷是在法國秋季沙龍的一片嘲諷聲中產生的,野獸主義這個名稱 的來由同印象主義畫派如出一撤,當一個觀賞者帶著不屑的鼻音說,「這畫就如同一頭野獸 一般」,野獸主義從此得名。現在看他的畫是如此熱情洋溢,但在當時人們是無法接受如此 大膽的作品的,肖像畫中人物的臉上居然有不一致的色彩存在,這簡直就象是在作弄衛道士 的眼睛。而他們又何曾意識到馬蒂斯欲重新建立色彩概念的雄心壯志。他在1908年的《畫家 札記》中寫道:「奴隸似的再現自然,對於我是不可能的事,我所夢想的藝術沒有令人不安 和引人注目的題材,它只是帶著平衡、純潔和肅穆。」(《豪華、寧靜與歡樂》1903)。另外一些重要的野獸主義畫家是杜非、德蘭和弗拉芒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