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白話小說1917年
⑴ 1918年5月 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姿鬧。
創作背景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在中國「五四運動」結束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 [3]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狂人日記》是魯迅在經跡搭罩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枝猛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⑵ 魯迅寫的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什麼
魯迅寫的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2)現代白話小說1917年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這被視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始。1916年,《青年雜志》改名《新青年》。魯迅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已產生以文藝來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並付出了許多實際的行動。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狂人日記
⑶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什麼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它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陳衡哲白話小說《一日》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主題
魯迅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揭露中國傳統社會里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里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最後,日記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
魯迅自己說:「《狂人日記》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藝術上說,是不應該的。」「我自己知道實在不是作家;現在的亂嚷,是想鬧出幾個新的創作家來——我想,中國總該有天才,被社會擠倒在底下——破破中國的寂寞。」
(3)現代白話小說1917年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由於毛澤東對於魯迅的極高評價,魯迅作品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負載新體制意識形態的投槍和匕首。《狂人日記》和其他一部分魯迅作品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
⑷ <<狂人日記>>不是長篇小說嗎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它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陳衡哲白話小說《一日》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小說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日記前言以文言文書寫,為日記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寫。罩辯明日記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癒。
(4)現代白話小說1917年擴展閱讀:物告
創作背景: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狂灶悔人日記》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⑸ 我國現代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狂人日記》寫於一九一八年四月,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中國的新文學的第一篇傑出作品。發表於《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狂人日記》的主題,據魯迅說,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
魯迅曾說,《狂人日記》「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抨擊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魯迅在發表《狂人日記》之前,不但寫了《文化偏至論》、《魔羅詩力說》等文學論文,翻譯了許多「域外」的進步小說,還創作了文言小說《懷舊》,其主要思想都在於喚起人們的覺醒。然而,作為一個先進的知識分子,聲音雖然激進,但畢竟缺少呼應,不能造成一個運動。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發難後,雖然也一時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動,終於形成了一股勢力,其影響就震撼人心了。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小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但是因為一部影片,深知僅僅醫生是不能拯救中國人,從此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魯迅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時年38歲。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醫學院學生,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魯迅生平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1923年因家庭瑣事和弟弟周作人決裂,搬出了八道灣。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1918年5月),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⑹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魯迅 《狂人日記》
⑺ 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和白話詩集是什麼
第一部白話小說是《狂人日記》,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是《嘗試集》。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嘗試集》系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開新文學運動之風氣,是胡適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問世以來引起文學界、理論界的廣泛爭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作品影響: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
《嘗試集》主要是表現了個性解放、人道主義和民主自由的詩,具有當時的反封建的時代色彩和積極意義。如贊揚反抗沙皇專制統治,為自由而斗爭的俄國囚徒《沁園春·新俄國萬歲》 ;歌頌那用炸彈作武器,「一彈使奸雄破膽」的《威權》一詩,歌頌鐵索鎖著的奴隸,大叫「我們要造反了!」等等。
⑻ 新文學的歷史事件
新文學指「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現代文學體系。新文學是以白話文寫作,具備「五四」精神,並依賴於新媒介傳播的文學樣式。新文學在思想上強調人本意識,在體裁上以新詩、小說、散文為主,既積極吸收西方的文學資源,亦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學的精華。
以一九一五年《新青年》雜志(第一卷名《青年雜志》)創刊為開端、作為新文化運動一部分的新文學運動,表現出強烈的反傳統姿態;其主要代表人物如陳獨秀、胡適、周樹人(魯迅)、周作人 新文學包括現代文學(1917—1949)與當代文學(1949—今)。
文學革命正式發生於1917年,根據其發展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1917年1月以前,為文學革命的醞釀階段。《新青年》同人在宣傳新思潮,開展啟蒙運動的同時,已經注意到了文
陳獨秀學革命的必要性。《新青年》創刊後不久,針對國內文壇狀況,陳獨秀就發表了《現代歐洲文藝史譚》等文,介紹西方近代文藝思潮從古典主義、理想主義(浪漫主義)到寫實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的演進過程,並在與張永言的通訊中明確表示了文學改革的願望:「吾國文藝,猶在古典主義、理想主義時代,今後當趨向寫實主義。文章以紀事為重,繪改胡畫以寫生為重,庶足挽今日浮華頹敗之惡風。」(陳獨秀:《答張永言信》,《青年雜志》1915年12月第1卷第4號。)這一主張曾得到一些人士的贊同。1916年10月,在美國留學的胡適給陳獨秀寫信,在批評舊文學腐敗的同時,從「言文一致」的要求出發,首先提出「文學革命」的概念和核正攔改革舊文學的「八事」主張,即: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陳套語。三曰,不講對仗(文當廢駢,詩當廢律)。四曰,不避俗字俗語(不嫌以白話作詩詞)。五曰,須講求文法之結構。六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語語須有個我在。八曰,須言之有物。(胡適:《寄陳獨秀》,《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第32頁,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版。)對胡適文學改革的「八事」,陳清銀獨秀「以為今日中國文界之雷音」,除對「五八二項」提出不同見解,其餘六事他都「十分贊同」。以上這些討論雖然在當時沒有引起大的反響,但可視為文學革命的醞釀階段。? 胡適1917年初到1918年初,是文學革命的倡導時期。1917年1月《新青年》發表了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一文,這是文學革命公開發難的第一個信號。此文是胡適1916年文學革命「八事」思想的系統闡述,盡管文章語氣比起《寄陳獨秀》的信已變得委婉,「革命」已變成「改良」,但是胡適以歷史進化的眼光,反對舊文學言文分離的現象,主張文學語言同口語的接近,提出白話文學應為「中國文學之正宗」的思想還是得到了新文學倡導者的積極響應和較高評價。陳獨秀宣稱:「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新青年》1917年2月第2卷第6號。)蔡元培也曾說:「民元前十年左右,白話文也頗流行,……主張以白話代文言,而高揭文學革命的旗幟,這是從《新青年》時代開始的。」(蔡元培:《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版。)可見胡適當時的影響。但是真正高張文學革命大旗的是陳獨秀,他在1917年2月《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革命論》,可以說是文學革命的綱領和宣言。他說:「余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學革命軍』大旗,以為吾友之聲援。旗上大書特書吾革命軍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陳獨秀把矛頭直接對准封建主義文學,他不僅反對舊文學形式上的「雕琢」等毛病,而且著重地反對了「黑幕層張、垢污渾積」的封建思想內容。他把文學革命當作「開發文明」,改變「國民性」並藉以「革新政治」的「利器」。他反對「文以載道」的封建文學觀,要求作家「代表時代」,以真誠的態度,「赤裸裸的抒情寫世。」後來他還表示:「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文學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陳獨秀:《答胡適之》,《新青年》1917年5月第3卷第3號。)這種堅決的態度,擴大了文學革命的影響,很快得到一些同道和青年的響應。錢玄同寫信最早表示「絕對贊同」的態度,並對封建舊文學的種種弊端進行了猛烈的抨擊。1917年3月他在致陳獨秀的信中第一次把專事擬古而風行一時的駢文和散文大家們指斥為「選學妖孽」和「桐城謬種」。他還從語言文字演化的歷史事實為「言文一致」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劉半農也發表了《我之文學改良觀》等文,探討了應用之文與文學之文的界說,對於破壞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話散文,破壞詩歌舊韻,重造新韻,以及使用新式標點符號等,都進行建設性的探討。這些文章和意見,猛烈地沖擊著封建文學的堡壘,促進了文學革命的發展。 1918年夏到1921年春,為文學革命的發展階段,其發展的標志為:首先是文學革命的性質發生了變化。1918年以前的文學革命,就其指導思想來看,還是屬於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發動的舊民主義思想啟蒙運動的范疇。到了1918年特別是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之後,文學革命的性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批先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逐漸轉變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同一些激進的民主主義知識分子一起,成為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的領導和骨幹。文學革命的主張帶有更為鮮明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本志罪案之答辯書》,更高地舉起科學和民主這一既是思想革命也是文學革命的旗幟,向封建專制和封建文化作了堅決的斗爭。魯迅在斗爭中看見了新世紀的曙光,以他最勇猛熱忱的戰斗,成為文學革命的偉大旗手。1919年夏秋李大釗發表了《新紀元》 、《什麼是新文學》等文章,
李大釗
不僅批判了封建主義舊文學的僵屍,也批評了剛剛萌櫱的資產階級文學的「新毒」,深刻地論述了新文學的實質。他指出:「剛是用白話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學。剛是介紹點新學說,新事實,敘述點新人物,羅列點新名詞,也算不得新文學,」「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它必須具備「宏深的思想、學理,堅信的主義,優美的文藝,博愛的精神」。聯繫到半年前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這里所謂「堅信的主義」是隱含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的。因此五四運動前後,文學革命的性質是屬於新民主義性質的。?其次是文學思想理論的發展。如果說文學革命倡導時期主要注重對舊文學特別是對形式方面破壞的話,那麼這時主要注重新文學的建設。1918年4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把新文學建設的目標概括為「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雖然胡適的這種主張只是從形式方面考慮,並且「國語的文學」也有其模糊性,但是卻引起了大家對新文學建設的思考。魯迅顯然注意到了文學革命中思想革命的重要性。1918年11月他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渡河與引路》一文中說:「倘若思想照舊,便仍然換版不換貨;……所以我的意見,以為灌輸正當的學術文藝,改良思想,是第一事」。周作人則注重新的文學價值觀的闡述,1918年12月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人的文學》一文,首次提出了「人的文學」主張,即以人道主義為本,觀察、研究分析社會「人生諸問題」,同時堅決反對宣揚「儒教道教」以及鴛鴦蝴蝶派、黑幕派等「非人的文學」。1919年初周作人又發表了《平民文學》一文,把「人的文學」具體化,即以普通的文體,真摯的思想,反映「世間普通男女的悲觀成敗」。接著李大釗、沈雁冰等人對文學革命的理論都有新的要求。1920年沈雁冰發表了《現 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等文,提出了為人生的新文學主張。他認為「文學家所欲表現的人生,決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會一民族的人生」,現在文學家「積極的責任是欲把德莫克拉西充滿在文學界,使文學成為社會化,掃除貴族文學面目,放出平民文學的精神。下一個字是為人類呼籲的,不是供貴族階級賞玩的;是『血』和『淚』寫成的,不是『濃情』和『艷意』做成的,是人類中少不得的文章,不是茶餘酒後消遣的東西」,表現了文學為人生理論的成熟。 魯迅第三,新文學創作的初步開展。隨著文學革命的倡導和深入發展,新文學的創作也逐步開展起來。從1917年2月《新青年》首次發表胡適1916年試作的《蝴蝶》等8首白話新詩以後,經過劉半農、劉大白、沈尹默、魯迅、周作人等人的努力,特別是郭沫若後來收集在《女神》里的新詩等,以其強烈的叛逆精神和不拘一格的新形式,奠定了現代文學白話新詩的基礎。1918年5月《新青年》上發表了魯迅的《狂人日記》,宣告了現代白話小說的誕生,後來魯迅又陸續發表了《孔乙己》、《葯》等小說,不僅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也奠定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基礎。 第四,白話文終於成為「國語」。以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為初衷的文學革命,在這一時期內語言形式上獲得了大的解放。1918年4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話,隨後又有新白話刊物如《新潮》、《每周評論》等出現,特別是在五四愛國運動的推動下,白話文已越出純文學的范圍,幾乎席捲了整個文化領域,從1919年下半年起,全國白話文刊物風起雲涌,據統計有400多種,包括當時有名的三家著名的副刊即北京《晨報副刊》,上海《民國日報·覺悟》、《時事新報·學燈》等都是白話文的重要陣地,甚至連《東方雜志》、《小說月報》等舊派文人掌握的期刊,也都改用了白話。到1920年,在白話取代文言已成事實的情況下,北洋政府教育部終於承認了白話,通令國民學校採用,實現了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正宗地位的歷史性變革。 本世紀之初興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了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文學從思想內容、語言、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全面革新,形成了各種流派百舸爭流的新局面,從此,建立起了現代意義上的新文學。新文學在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績,涌現了大批傑出的作家。三十年代左翼文藝的興起,推動著新文學的深入發展,文學與人民、與時代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在民族危難的時期,作家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創造了許多受到人民歡迎、具有強烈感染力的優秀之作。四十年代,以表現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為特點的解放區文學,同國民黨統治區的揭露黑暗、嚮往民主自由的文學創作交相輝映;這二者的匯合,為新中國文學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文學的發生和發展,適應了現代社會變革的需要,它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也創造了自身的輝煌。